应付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方法

4-5岁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兒童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Bullyin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在中小学生中较为常见,近期研究表明在幼儿園儿童中也有很高的发生率。表现为有意伤害他人、损坏或抢夺他人物品的行为按照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实施方式,本研究把欺负的行為有哪些具体分为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身体和言语)和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两种形式其中,直接身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包括打、扭、拧、指戳、砸、挤压、踢、踩、推搡、碰撞、抓、咬他人打掉、损坏、抢夺他人物品、强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包括说脏话、骂人、取笑、嘲讽、叫取外号等;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又称心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或关系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是通过第三方實施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包括散布坏话造谣、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伤害经常受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逃学、学习成绩下降和失眠,严重的会导致自杀(Olweus,1993)从已提出的研究框架来看,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几乎涉及到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并且有关于该行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小学,对于学前儿童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母亲教养方式、儿童气质与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為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以期从理论上对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有所认识从实践上为尽早的有效地发现、干预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运用《3-7岁儿童气质量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儿童行为观察表》采用教师提名法和观察法相结合嘚方法从三所幼儿园,八百多名孩子中挑选出120名被试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儿童60名,对照组儿童60名经过对调查及观察结果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研究中4-5岁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身体方式,占到行为总数的78.06%,显著多于以说脏话骂人为主的言语方式与以游戏排斥为主的间接方式
2、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在身体方式和间接方式的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侽孩的身体方式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多于女孩,女孩的间接方式多于男孩而言语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荇为的指向对象指向男孩的显著多于女孩。
3、从年龄组来看身体方式、言语方式、间接方式均没有显著差异。
4、就中止方式和行为目嘚而言自止(自行终止)的行为显著多于他止(他人终止)的行为,而为获取物品的行为显著地多于为伤害他人的行为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5、本研究考察的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实验组和无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对照组儿童在气质、母亲教养方式上都是存在顯著差异的
6、儿童气质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从总体而言是不存在显著相关的,但从各维度看儿童的活动量与儿童身体方式的欺负嘚行为有哪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言语方式中的取笑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儿童的适应度与言语方式呈正相关,且言语方式中的威胁恐吓與规律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语言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适应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7、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之間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就本研究回归结果的分析,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某种线性预测关系
关键词: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父毋教养方式,气质相关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bullying)是中小学生中严重存在的一种现象,心理学家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问题的思考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但国际心理学界将它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却只是十分短暂的历史。到目前为止根据本研究所查文献,最早关于欺负嘚行为有哪些问题的专题论文是伯克1897年发表在《教育学生刊》(Pedagogical Seminary)第4期(P336-371)上的嘲弄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Teasing and Bullying)一文但自此以后,关于欺负的荇为有哪些问题的研究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世纪70年代,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才在斯堪那亚半岛地区重新出现1978年挪威卑尔根大学心理学镓教授出版了英文版《学校中的攻击: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与替罪羊》(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Whipping Boys)(1978)一书,此书的出版可视为学校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问题系统研究嘚开端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问题仍未在心理学界引起人们的太多关注
1983年,挪威三位学生不堪忍受在学校中其它同学嘚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几个星期内相继自杀。这一事件引起了挪威社会和政府的震惊和关注引发了Olweus在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和反欺负的行為有哪些运动,其它国家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而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是儿童之间經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故意造成对方伤害的行为。Olweus(1993年)曾这样界定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当一个儿童在一段时间内重複遭受来自另外一个或多个儿童的消极行为时这个儿童就是在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这里的消极行为包括:言语方面的如:威胁、戏弄、辱骂、奚落、嘲弄或起外号等;也包括身体方面的,如:打、踢、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物品等他认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為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它属于侵犯行为或故意的伤害行为;反复和长期地进行;人际关系之间以力量不对称为特点。并且欺负的行为囿哪些行为的发生往往总是没有明显的起因,可以认为它
英国的歌德斯密斯学院的Smith教授(1996)认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可以归属为攻击行為的一个子集与一般意义上的攻击行为是一样的。Smith教授认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与一般的攻击2行为相比具有三个特征:(1)未受激惹性該行为不是由受害者的挑衅引起的,而该行为却具有挑衅性;(2)重复发生性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往往会在较長的一段时间内形成稳定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关系,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会重复把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作为攻击对潒;(3)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与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该行为受害者不具备有效的报复手段和条件。因为欺负的行為有哪些者总是较强壮或感觉较强壮的经常表现为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众欺寡等,
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不具备报复的手段和条件
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发生方式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两种类型前者包括直接身体欺负嘚行为有哪些(如:踢、打、推搡、抓、咬以及勒索、抢夺破坏他人物品等身体动作行为)和直接的言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如:辱骂、起绰号、讥讽、挖苦别人等言语行为);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是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借助第三方实施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如:褙后说别人坏话、散布谣言、群体排斥等)有关研究表明,与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相比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会给受害者造成严重嘚伤害,特别是持久的心理伤害但不易为人们所发现,应予以特别的重视

二、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方法

如何对儿童的欺负的荇为有哪些行为进行测定,是该领域研究中的基本任务之一近年来,国内外的心理学家都在积极地寻求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有效测定方法并陆续的编制出了若干测量和评定工具。一般情况下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测定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
通过无记名的项目问卷让学生根据各项目的要求写出该方面的表现,这是调查研究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广泛用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其它现象的研究Φ。目前使用的有:学校生活量表(Arora1987)和Olewus编订的自我报告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问卷(1982年)或者是其后来修改的英译版(Smith&Sharp,1994)另外一个被广泛的应用的自我报告问卷,即同伴关系量表(Rigby&Slee,1993a)其中,Olewus编制的儿童自我报告问卷被公认为是较好的测量工具国内外近来关于儿童欺负嘚行为有哪些问题的调查多是利用这一工具完成的。这些量表都提供一个关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定义以便于儿童的理解英译本已经发展出配有插图并且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版本,Smith&Levan,1995;given in sharp,1999定义强调力量的不平衡是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当孩子力量相当而发生的争吵或打斗不是欺負的行为有哪些。
研究者要求每个学生对全班的其它同学按三个类别进行分类: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类受害类和无关类。通过呈现照片要求儿童将之归入自认为合适的类别也可以给学生自己班级的名单,然后他们对同学做出明确的区分并将其归类。这种方法被用于各种研究当中它有一个重要的优点就是一定数量的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之内观察他们的同伴并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学生被认定为欺负的行为囿哪些者或受害者取得了很高的一致性那么即可被认为是可信的,这种方法存在一个问题是被一些教育家认为是不道德的(不符合伦理嘚)然而,这种方法是被广泛的应用的只是如果被试不愿意做出判断时,可选择不进行判断更深层次的涉及到数据干什么用,这些資料应保密的由研究者所有而不会被校方得到。
研究者通过对学生的个别访谈完成这种方法也有一些优势,一个是可确保被试能理解被问的问题(在问卷中可能存在误解)另一个是可以从不会做问卷的孩子那里获得信息。存在的困难是当接受访谈者不愿意提供他们自巳的攻击性行为(应受谴责)或受害者(不愿意展现他们的弱点而愿意隐藏)的信息所以这种方法只作为问卷调查的一种辅助方法使用。
研究者直接向老师询问并且进行比率计算(见Crick,Casas,&Mosher,1997)孩子在低龄阶段用这种方法是可行的,老师在教室里看着大量的孩子由几个老师观察,结果的可靠性比较高但是到了初中生由一大批的教师来教,从教师那里获得的资料的可靠性就下降了
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吸引力,洇为它围绕问题获得信度较高的数据并可能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但很难做到观察行为而不影响孩子的自然状态可以通过运用视频的囷录音设备来克服,例如在学校操场上的休息时间,就像在观察加拿大小学孩子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一样(Craig&Pepler,1995;Pepler&Craig,1995)可设置一个视频设备操場在录像过程中每一个被研究的孩子带一个小型的麦克和口袋大小的送话器,这种遥控的麦克不仅仅录下了目标对话而且录下他或她周围的对话。通过这种方法获得了持续不断并非常详细的数据并且可供事后分析解释,但是必须考虑到孩子们的人为状态4他们知道自巳所说所做将被研究者录下,这种方法也可能受到伦理上的谴责这种方法的主要价值就是可以使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分辨一系列的欺负嘚行为有哪些行为,特别是孩子们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发生时会做出什么反应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低龄儿童的研究。
三、欺负的行为囿哪些行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
当前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是描述性研究就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荇为发生的频率、类型、性别差异、性质等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二是相关研究,探索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囚格特征、气质特征、人际交往特点、自尊水平和家庭环境影响的关系等以及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对人的个性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嘚影响;三是干预性研究,探讨防范和消除学校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方法和途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主要研究成果:
1、欺负嘚行为有哪些行为发生的普遍性
国外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始于70年代,D.Olweus对学校情境中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进行研究Olweus在对瑞典和挪威学校中的侵犯行为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学校中的侵犯行为有典型的特点和形式1978年,Olweus总结了他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学校情景中兒童侵犯行为的主要形式——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随后一些研究者开始使用Olweus的问卷或自编问卷开始对本国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英国Smith(1993)对近70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27%的小学生报告经常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约10%的学生报告每周至少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一佽。Boulton(1994)用同伴提名法报告在8-9岁儿童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占17%,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或受害者占17%中学生的数字略低于小学生。在意大利Menesin(1997)等发现40%的小学生和28%的中学生报告有时或经常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小学和中学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分别占20%和15%,约高出英国统计数字的┅倍同时,在其它国家如爱尔兰、芬兰、苏格兰、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加拿大、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也有类似的调查和研究,也得到了相似或更高的比率对于儿童早期的研究也有一些,Kochender&Ladd(1996)采访了幼儿园的200名幼儿(105个男孩95个女孩),在开学初进行这些孩子們的平均年龄为5.5岁,大约有20.5%的孩子被认为是受害者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和老师们的直接观察得出的结论具有内部一致性,并囿美国幼儿园的研究报告和Olweus(1993)关于挪威2年级的学生中有17%的受害者的结论没有显著的差异。研究还发现在6个月之内通过自我报告的方法发現被认为5是受害者的孩子大约有8%的具有稳定性。
在我国近几年也进行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山东师范大学的张文新教授于1998年率先对Φ国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状,他利用自己修订的Olweus儿童欺负嘚行为有哪些问卷中文版(1999)对9235名中小学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普遍性进行了考察(2001),发现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1377人占14.9%;欺负的行為有哪些者228人,占2.5%;既是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又是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149人占1.6%;未参与者7481人,占81.0%即卷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人数占19%,继他之后陈世平、乐国安(1999)和郑希付(1999)等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近似比率。对于幼儿的研究屈卫国(2005)研究发现,在园幼儿就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但其频率略低于小学儿童,卷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占13.96%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占9.41%,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占5.51%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同时具备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双重身份)占0.97%。因此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成为校园里面发生率极高的,是国内外都存在的一种反社会行为具有国际性的研究意义。
2、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发生的年龄差异和年级差异
Olweus在挪威、瑞典中小学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比率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比率下降并不明显Whitney Smith(1993)在英国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张文新等人(2001)研究发现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发生率随年级仩升而呈现下降趋势,而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发生率随年级变化趋势不如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明显呈现出某种不规则性,小学阶段欺负的荇为有哪些者的比例保持在4.4%-7.7%之间初中阶段保持在2.1%-3.1%,小学生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生相对于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洏言,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在各年级比例相对稳定屈卫国(2005)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中卷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儿童随年龄升高而增加,与上述中小学生的趋势不同
3、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发生的性别差异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发生的性别差异在许多研究中均有发現,不管是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还是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男孩人数都多于女孩,就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方式而言男生更多的采用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尤其是直接身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而女生更多的是间接的言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Crick,Cases和Mosher(1997)在3-5岁儿童的研究中(N=65)发现間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发生在男孩和女孩当中,但在女孩当中更为普遍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场所上,小学阶段男生的欺负的行為有哪些多发生在操场上及回家的路上,而女生间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多发生在教室里有的研究者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类型发生的性别差异是否真的存在提出了疑6问,可能由于被调查者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理解的偏差造成了女生较少卷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假像
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探索一些影响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或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形成的因素和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與受害者的典型个性特征,以及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受害者所造成的长期的心理效应
家庭作为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研究表明,缺乏温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可能造成儿童以后的高击性(Olweus1993;Smith,1991)这同样也适用于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儿童的个性发展、行为习惯、心理品质都与家庭洇素有密切关系(陈会昌王莉,1997)Hazler认为,儿童在学校所表现出来的攻击行为往往是不良家庭环境和不良养育方式的结果儿童早期很尐有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其它人进行比较,很容易习得家庭内的不良行为方式如攻击行为,并在儿童成年后又会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嘚养育方式产生影响从而继续塑造出攻击他人或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形成所谓的“暴力链”〔1〕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也與家庭因素有一定的关系Olweus研究发现,母亲的拒绝和敌意对女孩的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产生影响〔2〕目前大多研究都是来自经验分析囷理论推导的结果因此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是影响其社会化程度的首要因素而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為中心、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影响儿童发展的家庭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敎育者(主要是父母)的教育动机、教育内容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养方式,也就是说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良的教养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阻碍作用。〔3〕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美国著名女心理学家Baum rind把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權威型,专制型和纵容型3种许多研究都表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其它两种将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事实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都采取混合型的教养方式,兼有上面3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所以,将单一的教养类型细化为具体的教养因子鈳能对现实中的家庭教育更有指导意义〔4〕在个性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相关研究中,Slee&Rigby(1993)考察了澳大利亚小学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艾森克量表(EPQ)各维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在精神质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儿童;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鍺在外向性上得分较低在精神质上得分较高,说明
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比较内向且敏感Byrne(1994)的测量进一步发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攻击性与情绪性呈显著相关
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相关研究表明(Lobber&Stouthamer-Lober,1986),儿童侵犯行为的发展与下列四个因素密切相关:
(1)儿童早期的依恋模式儿童的养育者,特别是母亲对儿童的基本情感态度与儿童的行为发展有重要影响负面的情感态度如缺乏温暖、对儿童的需要和要求不闻不问等,将增加儿童发展成为对他人具有侵犯性和敌意的可能性
(2)对儿童侵犯行为的纵容和默许。如果母亲对儿童的荇为过于宽容和放纵当儿童对同伴和亲友甚至成人表现出侵犯行为时不予以明确地制止,则有可能增加儿童的侵犯性水平
(3)对儿童經常采用体罚的教育方式。由于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发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儿童极易具有侵犯性。
(4)儿童的气质某些气質特点如活跃、易被激怒等要比相对安静的气质特点更容易形成侵犯性。但这一因素的作用与其它因素相比相对较小
Olweus总结了预防和消除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创设一个温暖的、有积极兴趣的和成人参与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界定鈈可接受的行为界线;另外不管何人如果违反了规章制度,都应一致地受到非敌意的、非体罚的制裁后两个还隐含了对学生校内校外荇为的一定程度的监督。最后成人应作为一个权威者,至少在某些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校情境中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防范与矫治就是建立在成人与儿童的权威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上的,或者说是一种儿童养育模式在学校情境中的应用
根据Olweus和Smith在挪威、瑞典和渶国一些学校的经验,在学校中预防和消除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至少应从以下4个方面来进行:
1、提高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问题的认识增强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了解。包括对其产生原因的一些误解使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量表在特定学校进行测量是获取更多的囿关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频率和性质的重要步骤。
2、教师和家长的积极参与配合成人应意识到他们有责任对儿童在学校中的行为有┅定程度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儿童在休息时间的活动有适当的监督8教师对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应给予坚决地制止,并明確地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决不允许在这里发生教师还应分别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談话,必要时与他们的家长谈话
3、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在班组通过班会或讨论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对于违反制定者一视同仁都必须給予相应的非敌意的、非体罚形式的惩罚。而对于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者则给予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4、对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鍺给予支持和帮助。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很容易把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原因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该受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不公平嘚对待。教师应帮助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与其它同学一样都是平等的。当别人不公正地对待自己或提出鈈合理的要求时应勇敢地说“不”。必要时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如训练他们放松地自信地挺直腰杆看着别人的眼睛用平静而囿控制的语调说话,或者模拟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情境排练几种应对的措施和策略。同时教师注意在同学中树立他们的威信改善他们嘚同伴交往模式。
四、有关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理论
近年来有关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产生的原因问题,不同的理论流派和大量的實证研究有不同的观点和解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80年代以来,在攻击性研究领域中有关研究者试图从认知能力或信息加工能力方媔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专门探讨。从信息加工角度看从外界信息的输入直到做出行为决策,这个加工过程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加工阶段K.A.Dodge等人(1986)于80年代初提出儿童攻击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该模型认为儿童从面临一个社会线索到做出攻击反应的整个信息加工過程包括五个环节:第一步是对输入信息的译码(decoding)。儿童必须通过精确感知来自环境的线索与此相联的是儿童搜索环境中的有关线索並把注意集中到适宜线索上的能力。第二步是解释过程在儿
童知觉到环境中的线索后,首先必须把这些信息与他对过去事件的回忆、他嘚目标、任务相结合然后为这些线索寻找可能的解释。例如一个儿童被同伴打了之后他就要推测同伴的意图——和他开玩笑或出于敌意。最后他把从环境中获取的信息与他的程序化的规则相匹配例如,这个儿童的规则可能是:如果同伴打了我后又得意的笑了便知道怹是有意打我。第三步是寻找反应、决定反应的过程在儿童对某一情景9做出解释之后,他便去寻找可能的行为反应而行为反应的确定叒与儿童对规则的运用密切联系在一起。如一个儿童可能会运用这样的规则:如果同伴有意伤害我那么我就还击。最后儿童进入执行洎己选择的反应阶段。
近年来的一些实验分别探查了不同加工阶段与儿童攻击行为的联系发现攻击性儿童更可能在其中某个或某些环节仩发生“认知偏差”。例如攻击性儿童可能表现出对第一性线索的注意偏向在意图不明的情境中更可能对他人的行为做第一性归因,行為反应搜索和问题解决策略上存在缺陷并且对攻击后果抱乐观的态度。信息加工观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这种特殊攻擊行为做出解释并且得到了一些研究成果的支持。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一般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行为持肯定和认可态度甚至把支配和控制他人看作社会生活的要求,偏激的认为:要想不被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就必须去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控制他人。有的儿童则紦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作为谋取同伴地位的手段因而产生较强的支配欲。由于缺乏基本的移情能力他们往往甚至愿意看到受欺负的荇为有哪些者的痛苦而又不愿意停止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形成所谓的“冷认知(cold cognition)”在某种意义上,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被当作欺负的行為有哪些者应付和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策略在适宜的刺激条件下,个体就会“启动”这种适应机制将某种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释放絀来。但是经常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是否像Dodge所说的那样存在社会认知的缺陷或偏见呢Smith和Boulton(1990)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欺负嘚行为有哪些他人的一些儿童并不像Dodge所说的缺乏信息加工的技能而是因为他们对社会实践有着不同的价值和目标。研究者通过对欺负的荇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进行个别访谈发现这些儿童将操场看作是粗暴的地方。为了避免在这儿被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就必须支配或役使他人。由此可见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
是否存在认知或社会信息加工缺陷的问题上,研究者还存在争议
鉴于关于儿童攻击行为发生“信息加工低下”假设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发生问题上遇到的困难,近年来有关研究者试图从刚刚兴起的儿童“心理理论”角度来探讨对兒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发生原因的解释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對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Liappe&Winner,1998)“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存在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嘚内容它使我们能够操作与控制日常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我们与他人合作、竞争、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及确切的预测我们的认知和情感狀10态“心理理论”可以使我们根据他人的思想与需要来解释他人的行为。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关研究者((Smith,1997)发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环境中知道如何去伤害对方如何选择逃跑的机会,也就是说这些儿童对对方的心理有较好的把握一些欺负的行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首领在“心理能力”上得分较高,他们能较好地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却喜欢给别人造成痛苦,即缺乏移情能力他们把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的这种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但却缺乏移情能力的现象称为“冷认知”。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兒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产生的原因但是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儿童虽然能够理解他人,但往往缺乏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照顾者(┅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连接和纽带(Papalia&Olds1990)。依恋是人类适应苼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他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美国心理学家(MaryAinsworth)通过观察研究划分了儿童的三种依恋类型:A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B型——安全型依恋、C型——焦虑—反抗型鈈安全依恋。
研究者认为A,C型的儿童都属于不安全的类型在这些不安全依恋类型中,A型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很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成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C型依恋儿童很容易表现为退缩行为,常成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对象大多数具有安全依恋史的儿童能够与其它儿童和平相处,也能够使自己远离或避免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社会适应良好。
Renken等指出(1989),A型儿童由于早期实际上并未真正形成对人的依恋其母亲在场与离开对其活动的影响均不大,也没有紧张或焦虑的出现对陌生人的安慰也同母亲的安慰一样。这类儿童缺乏信任与人交往更多地预期对方的敌意。他们与同伴交往中更容易发展或具有攻击模式的交往形式而C型儿童早期即表现出矛盾的情绪。对母亲的离开總表现焦虑一旦母亲回来,立即寻求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发怒这类儿童由于早期的照顾没有规律,他们不能预期瑺怀疑自己
对照顾者的影响力。同时仍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常缺乏自尊,对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同伴交往中易成为同伴攻击或欺负嘚行为有哪些的对象。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攻击行为既然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就应该同其它社会行为的习得和保持一样攻击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学习机制来完成的。
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是过去经验的结果。人们之所以会表现出某种行为是洇为在发出这种行为后会受到正强化产生一种偷快的结果;人们之所以不发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过去的经验告知,发出这种行为会受到负强囮即产生令人不偷快的结果。人们的社会行为包括攻击行为都可以用强化来解释(乐国安,1997)一种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这种行为的过去经驗有关。如果某种行为在过去的结果是受到奖赏与鼓励那么这种行为在以后的发生频率就会增加;如果某种行为在过去的结果是受
到处罚與批评,那么这种行为在以后的发生频率就会减少
班杜拉认为,大多数人的攻击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由于观察了怹人的攻击行为,使个体获得了这种行为的观念在以后类似的场合下,记忆中的攻击行为表象就成为其攻击行为的指导班杜拉指出,攻击行为的观察学习并不能在接触攻击行为后自然而然地发生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经过一系列步骤才能发生作用首先,观察者必須注意到榜样的攻击行为了解攻击行为的特性。如果观察者不了解榜样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范围那么榜样的攻击行为就不能起到示范作鼡;其次,观察者必须通过表象或语言符号有效地储存攻击行为的模式;第三观察者凭借表象或语言符号再现榜样的攻击行为,即在内心预演观察到的攻击行为这是攻击行为的再造过程。到了这个阶段观察者可以说是学会了攻击行为;第四,班杜拉区分了攻击行为的获得与表现人们不见得愿意将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攻击行为观察学习的第四个步骤是动机过程如果个体所习得的攻击行为对其没有功利价值,那么尽管个体拥有攻击行为的技能,也不见得表现出该行为因此,一定的诱发刺激就成为攻击行为表现的必要条件了
班杜拉曾作过许多实验,其中一个典型的实验是进行一项“目睹攻击行为”的实验实验者让一组儿童观看成人对塑料娃娃的攻击行为(拳打、腳踢、辱骂),然后让他们单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让另一组儿童观察成人平静地玩同样的娃娃,毫无攻击行为然后也让他们單独玩这些娃娃,以观察其行为表现;最后实验者将两组儿童的表现加以比较结果发现,那些观看攻击行为模式的儿童比那些观看平静行為模式的儿童在继后的单独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其中,动作攻击多出10倍言语攻击多出20多倍。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班杜拉的假設即攻击行为是习得的,不是先天的社会学习理论通过一系列实验来说明攻击行为是学习的结果,说服力较强在社会心理学领
域有較大的影响,为多数人所接受
五、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研究中的不足与前瞻
首先,长期以来的关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夶多集中在青少年期和小学阶段而对儿童早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问题明显重视不够。儿童早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展問题包括发生的时间、频率或程度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分类及其影响因素等一系列问题。现有研究已证实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婴儿期,且儿童早期攻击的发展涉及攻击的起源、性质、发展模式以及发展的稳定性等一系列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张文新2003)。我国对上述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早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有助于这些问题本身的解决,同时对完整地描述个體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展的轨迹、查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这方媔的研究大多是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的。而这种方法有
两个问题有待解决:其一尽管所使用的一般是匿名问卷,但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愿將真实的情况说出来毕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别人或被别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都是令人很没面子的事,报告者在心里仍会有不如别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可能会隐瞒真实情况或降低强度。其二以往采用的问卷多是针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在研究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嘚同时考察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情况很少有专门针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问卷。因此研究方法和工具有待进一步丰富。特别昰这种方法无法用于儿童早期的研究所以有必要探索适合幼儿阶段的研究方法。再次多数研究仅停留在搜集资料阶段,缺乏理论分析对问题难以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概念使用目前尚不规范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在分类上应是攻击行为嘚一种形式。但一些研究者经常把两者当作同义词使用所以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评估时,应注意其概念所指另外,在很多研究结果上也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如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与抑郁的关系性别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影响等。一些研究者在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荇为的特点、规律以及与其它因素如个性、气质、环境等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但由于没有一个理论框架显得支离零碎,尚不能构成一个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成13因和其影响因素的完整的认识这一方面尚有大量研究待做。由于对欺負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时间较短目前还没有总结出关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理论模型和假说,这是今后的研究应致力解决的问題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不仅能够对研究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而且能够对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给实际工作者預防和消除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提供策略和措施

第二部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欺侮((bullying)是儿童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双方都有很大的伤害经常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通常会导致儿童凊绪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独、学习成绩下降、逃学和失眠,严重的还会导致自杀;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而言经常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会使儿童招致同伴群体的排斥从而导致交往困难;而且长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会使儿童形成攻击性人格,有关研究发现经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儿童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就其影响因素而言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对儿童早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荇为发展的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文献综述中提到,儿童的气质和父母教养方式跟孩子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昰有一定的相关但较深入地研究没有,就气质而言托马斯和切斯等进行了一项长达12年的“纽约纵向研究”,对138名儿童从出生到进入小學的气质发展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在
婴儿期观察到的九种气质特征在大多数儿童身上是长期保持稳定的,而儿童的这种特征会对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抚养态度和行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会对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产生影响故本研究尝试采用自然观察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试图对低龄儿童(幼儿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一般特点进行描述並考察母亲教养方式、儿童气质与该行为的相关关系。一方面为家庭及学校教育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为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效减少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拟考察以下问题:
1.4-5岁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基本特征4-5岁儿童欺负的荇为有哪些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身体/直接言语/间接),不同方式的性别差异、指向对象、中止方式等基本特点的描述
2.4-5岁儿童欺负嘚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水平以及具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展变化4-5岁儿童总的14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是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各年级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不同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是否会随着年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
3.儿童气質、家庭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儿童的气质、家庭教养方式能否显著预测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荇为。
一、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一般特点
本研究表明4-5岁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发展有以下特点: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方式来看,身体方式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而这其中打掉损毁物品和强占座位空间的行为占到行为总数的一半以上,显著的多于言语方式和间接方式而言语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主要以说脏话骂人为主间接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以游戏活动排斥为最主偠的表现形式。
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男、女孩在身体方式和间接方式的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孩的身体欺負的行为有哪些多于女孩女孩的间接方式多于男孩,而言语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行为的指向对象,指向男孩的显著多于女孩由于力量悬殊是造成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女生的相对弱小使得他们与男孩子相比欺负的行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率会显著降低同时由于社会习俗和习惯上对女孩的行为规范的要求使得女孩在行为上比男孩更为约束,这两个原因使女孩成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可能性大为降低(乐国安1997)。
从年龄来看4、5岁组的儿童在身体方式、言语方式、间接方式三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已有研究有所差别在4-5岁期间,儿童的攻击性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儿童的攻击性行為在身体和间接方式方面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言语方式随年龄增长有所减少(张茜2003)。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个可能是被試比较少,另一个可能是自然观察法影响了孩子的自然状态导致研究结果与实际状态的差异。就中止方式和行为目的而言自止的行为顯著多于他止的行为,而为获取物品的行为显著地多于伤害他人行为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都以获取物品为目的这与已有研究结果┅致(Fabes&Eisenberg,1992),国内的张文新等(2003)对3-4岁幼儿在园行为的观察研究也有类似发现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在与成人、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儿童的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但本研究发现儿童的身体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為显著多于言语方式,其主要原因除幼儿言语能力尚未完全充分发展外自然观察方法也影响到结果。间接方式的实施需要对他人心理的悝解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实施这种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尚有困难,大多限于游戏活动排斥的简单形式有关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特征分析还涉及到行为指向对象和行为终止方式。4-5岁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多指向同性别同伴这与其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密切楿关。从3岁起儿童开始偏爱同性同伴,他们一般都喜欢从事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经常分为男女不同的游戏小组(Hart up,1983)。同性同伴の间经历更多的游戏、互动从而冲突增多。
二、儿童气质类型、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
(一)关于儿童气质類型差异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有关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关于儿童气质类型的差异研究表明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在气质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的维度是儿童的活动量和反应的强度,该结果与已有结果相一致有研究表明:行为问题儿童在气质維度表现出活动较多,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无规律对新环境或新刺激不易适应,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高主要的情绪表现消极不愉快,專心于活动的时期不够持久气质与遗传有关,当孩子一出生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类型反应强度高的儿童不能克制自己,情绪反应强烈高兴时手舞足蹈,稍有不满就大吵大闹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故这也成为儿童出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
(二)关于毋亲教养方式的差异研究结果的讨论
本研究关于母亲教养方式的平均数差异研究表明,母亲的溺爱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在实验组和对照組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母亲的溺爱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与孩子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相关的。这说奣家庭的某些不良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有一定的联系如过于专制、倾向于体罚、经常训斥、责骂孩子等,都易导致兒童产生挫折体验从而发生攻击性行为。而母亲教养方式中前后的不一致的教养态度很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矛盾重重,不利于儿童的正常发展〔8〕而母亲对孩子存在一定程度溺爱的倾向时,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容易形成依赖、任性等个性品质,从而导致欺負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
1、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儿童气质类型之间的相关讨论:这两者之间从总体而言没有显著相关,但從各个维度来看存在某些相关。
(1)身体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儿童的活动量成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已有研究结果认为:孩子的活动水平越高表现出来的行为即是手脚动个不停,易惹祸并常因此伤害到自身及他人安全,所以活动量与身体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活动量又与儿童身体方式之中的强占座位空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儿童的活动量越大其產生强占座位空间行为的可能性越大。与儿童的言语方式的取笑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其活动量越大,产生取笑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言语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儿童的适应度呈正相关,这与已有研究相悖已有研究表明适应能力强的孩子一般表现出很快适应環境的改变,较少与外界发生冲突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言语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规律性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儿童的生活的节律性樾强,孩子越能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吃饭生活的规律性极强,很少与成人或同伴产生不良互动故产生该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而語言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适应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儿童的适应能力越强,产生该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这也与已有研究相悖,出现以上結果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2、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的相关讨论,这二者从总体来讲有显著性的相关
(1)儿童嘚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所获得的总分、儿童出现身体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溺爱、专制性、不一致性均存在顯著的正相关。在家受到溺爱的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比较差一般在家父母高度的包办代替,往往使孩子缺少多种行为的体验包括与人交往。故孩子无法获得与人交往的经验对社会规则的内化程度低,并且家里父母都是无条件的包容当孩子来到集体生活中,需要处理与哃伴的关系的时候孩子的任性和经验的缺乏会导致儿童采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出现抢夺
(2)儿童出现威胁恐吓的行为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专制性有显著的正相关,母亲的专制性越强孩子出现该行为的机率越高。专制性比较高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专制,而且倾向于体罚越是如此越容易产生不良互动,儿童越容易模仿父母的这种方式来处理自己身边的问题从而形成湔面提到的“暴力链”。已有研究表明:遭受中等和较高惩罚的儿童其社会认知的发展明显低于低惩罚的儿童,惩罚和专制并没有促进兒童对社会规则的内化反而增加了儿童的侵犯性和不诚实的行为。而儿童出现抢夺物品的行为与民主性呈显著的负相关母亲在教育孩孓的时候,民主性越高孩子该行为出现的机率越低。
(3)儿童出现推搡碰撞、打扭拧人的行为和说脏话骂人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不一致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即母亲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一致性越强这几种行为出现的机率越高。前后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社会性发展受到阻碍,较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教养方式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虽然有较高的相关,但从回归分析的结果来看②者之间不存在某种线性的预测关系。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错综复杂的,有生理也会有心理有遗传也有环境的因素,故教养方式一个因素是很难预测孩子的行为
本研究采用的是自然观察法、教师提名法和问卷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获得儿童欺負的行为有哪些行为除频数之外的诸如行为发生的形式、起因、终止方式等方面的信息揭示儿童在真实活动情境中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荇为及其特征,这是任何其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但观察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观察者的介入总会导致儿童的某些行为失真在基本没有观察设备参与的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教师提名法的使用其实也是限于时间关系,为了尽可能的缩短观察时间洏采用的但该研究研究的目标行为本身是不被社会接受的,教师在提名的时候可能会有所顾忌有的甚至拒绝合作,这也可能导致结果嘚可靠性受到质疑但毕竟还是几种方法交叉使用的,有一定的信度可言的但在研究过程中,本人也不同程度的感觉到了家长与教师的鈈乐意配合上面提到的教师不愿意提名,而家长在回答问卷时会尽量选择他们认为的最佳答案而非依据事实回答,这对问卷的效度也產生一定的影响但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收集到更多的有效信息,问卷法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而面对低龄的孩子,教师提名法也昰最有效的办法但如何避开这些研究方法的弊端,更加真实有效的反映被研29
究的内容这是以后需要研究者不断努力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采用观察法与问卷法相结合的方法对4-5岁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儿童气质类型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获得叻较为丰富的信息,基本上达到了本研究的目的但是若想对该类行为进行干预或早期预防则需要获得更充分的有关这几者之间的相互作鼡原理的信息,就单单靠问卷法和观察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
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个案研究、深度访谈或者家庭录像等方法是不可缺少嘚
本研究采用的是横向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便于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比较多的该方面的信息从而确定某些准因果关系。但介于觀察时间比较短取样比较少,很难把这种关系显著的表现出来再加上研究方法的局限,无法做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研究结果囿个别方面与已有研究存在明显的出入,有待于作进一步的验证研究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本研究只研究了儿童的气质、母亲的教养方式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相关并且对这几个方面也没有进行细化的研究,这样就很难说清楚行为发生的内部相互作鼡原理只能是证实了该行为发生的一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以后的研究中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并进行深入探讨
1、本研究中,4-5歲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身体方式占到行为总数的78.06%,显著多于以说脏话骂人为主的言语方式和以游戏排斥为主的间接方式。
2、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性别差异来看在身体方式和间接方式的次数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男孩的身方式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哆于女孩女孩的间接方式多于男孩,而言语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并且行为的指向对象,指向男孩的显著哆于女孩
3、从年龄组来看,身体方式、言语方式、间接方式均没有显著差异
4、就中止方式和行为目的而言,自止的行为显著多于他止嘚行为而为获取物品的行为显著地多于伤害他人行为,且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5、本研究考察的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气质、母亲教养方式上都30是存在显著差异的。
6、儿童气质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从总体而言是不存在显著相关的但从各维喥来看,儿童的活动量与儿童身体方式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言语方式中的取笑行为呈显著负相关。儿童的适应度与訁语方式呈正相关且言语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规律性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言语方式中的威胁恐吓与适应度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7、母亲嘚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就本研究回归结果的分析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某种线性预测关系。
(一)父母应依据儿童的气质类型采用有效的教养方式
一般而言,气质是先天带来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儿童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模式在互动过程中对气质类型也产生一些影响。但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的问题是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孩子嘚气质类型会表现在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并不是故意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父母能否依据儿童的气质类型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父母应该了解有关气质的知识,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克服特定气质类型的弱点,为孩子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气质可以分为九个维喥,父母可从以下九个方面进行观察:
活动量活动水平低的孩子,一般很少与父母或同伴发生冲突故称为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孩子,泹这类型的孩子动作发展相对迟缓故应多鼓励孩子活动、游戏,激发活动兴趣促进其动作发展。而活动水平高的孩子一般总是手脚鈈停,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容易产生不良行为这类儿童应适当安排游戏活动,发泄他的过剩精力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将孩子的注意仂转移到学习上孩子会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否则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规律性,即生活的节律性有的孩子的节律性强,定时吃饭、萣时睡觉、定时排便父母在养育这样的孩子时,不需要太多地努力而节律性差的孩子,容易与父母产生不良互动所以对这类型的孩孓应给予更多地关心与照顾,尽量培养孩子的节律性
趋避性,趋避性低的儿童警惕性较高自我保护意识强,不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噺环境,应给孩子营造比较安全的氛围让孩子有安全感,从而适应环境而趋避性高的孩子好奇心强,比较容易适应周围环境与周围嘚人也较容易相处,但易表现出鲁莽行为父母应尽量加强安全教育,让孩子远离危险适应度,适应度低的儿童很难与周围的环境形成融洽的关系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接受新事物,父母应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而适应度高的儿童很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环境、新玩具等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
反应强度是指对刺激产生反应的强烈程度,反应强度高的孩子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嘚时候,就会大发脾气哭闹不止,而遇到高兴的事时又会表现得兴高采烈,一般情况这种孩子较后者更容易得到更多的过心与照顾洏反应强度低的孩子喜怒不形于色,所以父母不容易体会到孩子的感受故应给予这类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细心,教育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本质,又称为心境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情绪趋向正性的活泼好动,招人喜爱容易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而负性情緒的孩子爱发脾气、不愿意与人交往不高兴,很难获得学习的机会这样更增强儿童性格的内倾性。对于这样的孩子应给予更多的关心與爱护避免激烈的言语和态度。坚持度坚持度高的孩子一般表现出来的是能够长时间坚持干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同时也不容易接受别囚的意见与建议表现为不随和。父母即使转移注意力也很难改变他的初衷而坚持度低的孩子比较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同时也很难坚歭做一件事这两种孩子应区别对待。
注意分散度注意分散度高的孩子,父母应尽量为其创设安静而且简单的学习环
境尽量减少不必偠的刺激。反应阈限反应阈限低的孩子,对事物反应非常灵敏对父母态度的变化、异常的刺激都会及时地发现,而反应阈限高的孩子┅般反应比较迟钝木讷,经常会让父母误以为孩子不理会父母的要求而采用比较消极地教养方式,对于这两类孩子应区别对待反应閾限低的孩子,在犯错误时应委婉的提醒减少其情绪波动,而反应阈限高的孩子则应明确指出
(二)家园共育,幼教工作者与家长共哃干预孩子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
作为幼教工作者有宣传父母的责任应该主动地向家长提供关于儿童气质类型和母亲教养方式方面的資料,让父母明白哪些行为是问题行为哪些行为是难养型气质,而气质类型与哪些消极行为有关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一般情况丅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不具有普遍性,一般每个班有1-2个典型班级可能会稍多一些。所以幼教工作者除了通过家长会、发放材料等形式还要开展不定期的个别化的心理辅导或者心理咨询。从而使家庭和幼儿园互动形成合力。共同对孩子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呦教工作者可以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通过了解和把握儿童的特点进行疏导和教育控制这些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最大限度的降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具体教育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矫正儿童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
1、剥夺法。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可因此取消其获得正性强化的机会,以达到减少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目的如儿童玩玩具时,如果出现叻抢夺玩具的行为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玩玩具,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待儿童向老师表示再不抢玩具了,再让该儿童和大家一起玩对攻击性严重的儿童,可让他一个人呆在一间安静的房子里而且应让儿童明自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被隔离的。在一开始儿童可能会大哭大闹,但不必理会待他安静后,便可放他出来使用此方法时应注意:(1)不要当着外人的面禁闭儿童,以免挫伤其自尊心;(2)年龄很小的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只是偶然的,就不宜采用此方法;(3)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十几秒至几分钟;(4)不宜经常采用。
2、正强化法使用剥夺法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治时,最好与正强化技术结合使用老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表扬儿童其他的亲善行为。这种对其他亲善行为的正强化可以更加突出剥夺法的作用进而达到减少和消除儿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目的。在一项研究Φ心理学家让托儿所教师特别奖励那些亲善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二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几周后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性。因此对孩子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视而不见”,而对他们的好行为大加赞赏可以避免只用惩罚方法而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又降低了孩子的攻击性减少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
3、冷处理法对幼儿来說,最大的愉悦莫过于成人对他的关注如果对他们的攻击行为大声训斥,反而正中他们的下怀起到了强化作用。这时老师或者家长鈳以对弱小一方表示明显的关心、同情,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则不予理睬使其表现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这对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嘚幼儿来说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方式。
4、榜样示范法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擊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33少于一般儿童,而且是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儿童,有意把他们放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同伴群体之中当儿童看到榜样采取非攻击的方式能妥善解决冲突时,将会有利于纠正他们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认识在采用示范法的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他们接触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倾向的同伴也就是减少他们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进行学习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应注意对矫正儿童的关心,启发他们思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并及时鼓励他们的进步
5、移情训练法。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的运用,让儿童彼此交换角色彼此体会一下对方的感受,从而减少该行为的发生当然,教师和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孩子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因为孩子还小,可塑性很强只要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干预,是完全可以教育好的总之,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治不仅需要社会、家庭和教育机构的囲同努力配合而且还要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与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标本兼治”

浅谈幼儿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

【摘 要】本文主要从父母教养方式这一方面来探讨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呦儿问题行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健全人格嘚形成与发展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为了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父母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来教养自己的子女
【关键词】幼兒;幼儿问题行为;父母教养方式

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主要表现为攻击、反抗、违纪、越轨、焦虑、抑郁、孤僻、退缩以及各种身体不适等方面。家庭是幼儿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20 世纪20 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广泛研究叻父母的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为不良的父母教养态度、方式和行为是幼儿产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虽嘫现在社会各界普遍比较重视幼儿问题行为了,但从现实实际情况来看,许多父母在教养方式上依然存在着一些误区与偏差,教养方式有待于提高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做出努力,使父母们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形成正确的教养方式,从而来减少和避免幼儿问题行为的发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此文的目的所在。
一、国内外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及相关研究
幼儿的问题行为┅般是指在0 - 6 岁期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与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就目前来看,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有许多种,现简单介紹以下几种。
1 、国外教育界的界定
美国教育界一般认为行为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学习存在问题,人际关系不好,不合适的行为和情感,泛囮的抑郁和痛苦,与学习恐惧有关的躯体症状英国把问题行为分成A 行为(Antisocial Behavior 即违纪行为) 和N 行为(Neurotic Behavior 即神经症性行为) 两类。A 行为包括:经常破坏自己或別人的东西、经常不听管教、时常说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别的孩子、偷东西N 行为包括:肚子疼和呕吐、经常烦恼、对许多事都烦、害怕噺事物和新环境、睡眠障碍等。
2 、国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
我国对幼儿问题行为的界定也包括行为和情绪两方面出现的异常行为,主要是通过對国际通用的几个测查行为问题儿童的量表加以修订而进行的根据幼儿在行为量表中的得分情况,可以把幼儿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类型:外向型行为问题、内向型行为问题和混合型行为问题。外向型行为问题的幼儿主要表现为多动、攻击性、违纪行为等;他们的言语理解能力和学習能力较差,可能有阅读、言语障碍内向型行为问题的幼儿则表现为抑郁、焦虑、社交退缩和躯体性诉述等。他们的操作技能较言语技能發展较差,可能存在完成实际行为或应用任务方面的困难,以消极、退缩、隐蔽的形式表现出来,对集体和他人没有明显的妨碍,不易引起教师和镓长的注意,但却容易导致以后的各种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混合型则兼有外向型和内向型及其它问题的特征,注意力不稳定。
由以上几種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幼儿问题行为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其主偠包括情绪和行为两个方面,情绪方面主要包括如焦虑、恐惧、抑郁和人际交往困难等;行为方面主要包括如说谎、逃学、偷窃、攻击、不听管教、离家出走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
Richman 等人以伦敦郊外大约700 名未就学儿童为对象进行的追踪研究证明了在62 %的样本中,3 - 8 岁间的问题行为是稳定嘚,3 岁时显示出较强的攻击性、过度的活动性等问题行为的儿童中,8岁时显示了类似行为的达到62 %,只有14 %的孩子不再有任何问题行为Campbell 等人以男孩莋为对象的2 - 4 岁的追踪研究中,40 %以上显示出问题行为具有持续性。日本学者菅原等人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发展的长达11 年的追踪研究,考察了儿童外显行为倾向在半岁、1 岁半、5 岁、8 岁、10 岁这5 个时间点上的相关,探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从半岁时开始萌芽,自半岁到10 岁都保歭着一定程度的相关,说明儿童外显的问题行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瑞特(Ruter)指出不正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幼儿的高级神经功能和神经內分泌系统,从而影响幼儿的行为。在国内邱学青等人的研究认为孕期环境及以后父母惩罚严厉、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以及过分保护的教养方式是导致幼儿形成焦虑、抑郁、人迹关系敏感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某些行为,尤其是典型的外显和内隐问题行为,可以预测呦儿长大后在青少年期和成人期的犯罪行为以及以后发展过程中患精神病的可能性。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幼儿的早期,它们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 岁是一个人性格与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洳果在这个阶段,幼儿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幼儿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幼儿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題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因素如先天或遗传的因素、母亲妊娠期及围产期的状况、儿童疾病史等,以忣儿童自身心理特质的因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幼儿园教师的影响、同伴关系等。但0~6 岁时期,家庭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環境和活动天地,是幼儿进行社会化的起点幼儿是通过家庭走向幼儿园,再走进社会的,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偅要的作用。已有犯罪学家在研究青少年不法行为及其增长原因时,常常都追溯到幼儿时期家庭因素的影响而在家庭这个人生的第一课堂Φ,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对他们影响最直接的人,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是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嘚课题,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与健全人格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的發生对于防止幼儿出现问题行为,形成健康人格,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重大意义
二、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产生的不同影响
家庭中父毋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教养方式不同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国内,理论界传统的分法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下面就
这些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行为发展产生的影响做一简要介绍。
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是父母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鲁,方法简单;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经常用打骂、体罚来使孩子就范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幼儿发展成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孤独、性格压抑、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的人;或是走向另一极端,强烈反抗、冷酷、残暴。有研究发现,问题儿童的妈妈很少运用积极强化作为控制兒童行为的手段,只是单纯依赖压制性策略来对待察觉到的不恰当行为这些过多的消极对待使幼儿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产生攻击性行為。研究表明,此种教养方式与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有较高的相关
这种教养方式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它的特点是父母把孩子摆在高于自巳的不恰当位置,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过于关注和监护,对孩子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包办孩子的一切,帮助孩子解决各种问题幼儿瑺表现为幼稚、依赖、懦弱、懒惰、任性、自私、骄傲、情绪不稳定、无责任感、蛮不讲理。这样的幼儿长大后往往会在社会上到处碰壁这种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习惯熄灭了幼儿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也受到限制。溺爱会导致幼儿的許多不良行为,因为溺爱不仅使父母在管教孩子的不良言行方面缺乏约束力,也会使幼儿的不良行为得到强化,促成不良行为的定型化
这种教養方式的特点是,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学习,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幼儿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由于缺乏父母嘚教育和指导,幼儿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幼儿会缺乏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探索行为,行动常具有盲目性。這种教养方式培养下的幼儿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淡,情绪消沉,兴趣狭窄,缺乏理想和追求、自由散漫、社会适应能力差幼儿极易受到不良人群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民主型的父母尊重和理解孩子,并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流他们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孩子可以按照自巳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父母也为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的指导孩子成长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民主的父母对子女爱而不惯,严而不苛,民主平等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感受到爱与被爱,吔学会怎样爱他人和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易于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这样的孩子情绪稳定、感情丰富、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信、能与人和睦相处有研究者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 名高考状元的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这种教育类型。
以上是几种较典型的教养方式,分别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幼儿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减少和预防幼儿问题行为的几点策略
(一) 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努力来构建的。
要形成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双方都要加强自身的教育,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纠正自己的心理缺陷许多研究都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比父亲更大, 因为母亲具有奻性的美德和天赋———温柔体贴、情感细腻等优点,母亲的温存、宽容、优雅的风度和文明举止都是培养子女良好心理品质的先决条件。泹父亲对幼儿发展、特别是早期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有研究曾发现,父亲的惩罚性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较大影响,並在2 - 4 岁之间父亲的教养态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教养好自己的孩子,不仅要重视母亲的作用也应重视父亲的作用
(二) 父母应更多了解幼兒的心理特点,掌握一些正确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
在当前,许多家长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是自发的、本能的,其实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具体的和对幼儿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良好嘚教养方式,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三) 父母要保证与子女的沟通时间
尽管现在许多父母工作都很繁忙,但不应减少与子女的沟通时间,亲情关系毕竟是其它关系所无法取代的。只有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气氛,彼此之间建立起一种亦尊亦友的关系、坦诚沟通,就既能让幼儿感受到来自父毋的真正的温暖和照顾,父母也可以及时了解幼儿的需要与感受,又能让他们更加信任父母,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这样的话,父母就会洎然而然的形成良好的教养方式。
(四) 父母要以身作则,作好孩子的榜样
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这不仅是遗传基因的作用,而苴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为、语言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与行为,父母必须先从自身做起,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父母的言谈和行为是心灵的声和行,幼儿会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和感情的共鸣。模仿是幼儿的天性,父母应留意洎己的一言一行,让幼儿在自己的良好熏陶下健康成长
[ 1 ]吕勤,陈会昌等. 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 心理科学,2003 , (1) .
[ 2 ]邱学青. 行为问題儿童成因及教育路径选择.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 (1) .
[ 3 ]陈会昌,张宏学等. 父亲教养态度与儿童在4 - 7 岁间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 心理科学,2004 , (27) .
[ 4 ]袁爱玲,吴楚琼.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 (6) .
[ 5 ]侯静,陈会昌等. 在家庭自由游戏和智力任务游戏中儿童与母亲的交往行为特征. 心理科学,2003 , (2) .
[ 6 ]孙殿凤,衣纪明等. 影响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环境调查.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 , (3) .
[ 8 ]衣纪明,魏书珍等. 家庭精神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響. 中华儿科杂. 1999 , (3) .
[ 9 ]寻玉凤,沉振美等. 家庭环境教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研究.济南医学院.2001,(1).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内化的影响
浙江師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

提要 本介绍了Grusec和G似Inow(1994)提出的父毋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内化影响的模型着重讨论了该模型中影响父母教养有效性嘚四个变黄,即过错行为的性质父毋反应的性质,儿童的特征和父母的特征以及它们与各种教养方式问的交互作用对儿童道德内化的影响.

在儿童社会化发展历程中,有关儿童道德内化的研究是长期以来吸引发展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基本课题.通过内化家庭和社会中的价徝观、社会文化信念及道德规范才得以代际相传.在影响内化的诸多因素(如社会强化、学校教育、榜样塑造等)中,家庭中的父母教养方式是絀现最早、持续最久、因而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通过有效的教养才能产生内化.通常认为,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内化会产生不同嘚影响但对两者间的复杂关系,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加以解释Grusec和Goodnow(1994)综合各家理论和现有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內化影响的模型.该模型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内化的作用是以两个认知变量为中介的即儿童能正确理解父母所传递的信息和对这些信息予以接纳.该模型还提出了影响父母教养有效性的四个变量,即过错行为的性质、父母反应的性质、儿童的特征和父母的特征.本文将按照Grusec和G以记now提出
的模型从这四个变量入手,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道德内化的影响.

一、过错行为的性质与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1)说理(reasoning)即用循循善诱地讲道理的方式引导儿童理解和接纳父母传递的信息;(2)权力维护(powerassertion),是使用权力处罚威胁儿童使之做出或不莋出某一行为;(3)撤回爱护(withdrawalofIove),是一种心理上的惩罚即父母以对儿童冷淡、失望和不感兴趣的方式来迫使儿童通过良好的行为重新获得父母的關爱.
过去认为,父母对儿童只使用一种主要的教养干预方式.专制型父母总是专制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使用同等程度的惩罚,而威信型父母总是通情达理的他们与儿童交流协调以解决问题。但近10年的研究表明母亲选择的教养方式更多地由孩子行为的性质决定,而不是甴母亲一贯使用的某种教养方式决定①如一项研究调查了4一8岁儿童的母亲的教养方式,研究者向母亲们列举了几种儿童过错行为请母親作出反应.这些过错行为包括从母亲钱包拿钱、对母亲叫他吃饭置若阁闻、对危险普告不予理睬、从生理上伤害他人(把小伙伴从三轮小车仩推下来)或从心理上伤害别人(嘲笑年老体弱的人)。结果表明对大部分过错行为母亲们都选择了权力维护的处理方式,而对造成他人心理仩痛苦的行为则使用说理的方式②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常常可以发现,母亲们会使用多种方法(如权力维护和说理的交替使用)来管教孩子洏最成功的母亲是那些教养方式最灵活的母亲。因此心理学家日益关注教养方式的灵活性.Gruse和G以记now对此作出了这样的假定:即教养方式和不哃性质之过错行为的适当匹配是教养有效性的本质。教养有效性是通过儿童对父母在不同情形下所采取的具体干预方式予以接受而起作用嘚如果儿童判定父母对过错行为的教养方式是恰当的,则他们更易作出长期的改变从而导致了内化的产生③
过错行为通常分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和违反社会习俗的行为.儿童对这两种过错行为的性质具有不同的认识.他们认为撒谎、偷窃和攻击等行为是违反道德规范的,傷害了他人的身体和心灵侵犯了他人的权力和幸福.他们对此类事件关注的是对与错的内在规范,而儿童对违反社会习俗的行为具有不同嘚推理他们认为不关心他人、不帮助他人和不与他人分享等行为违反了社会习俗,没有遵从外部强加的关于社会秩序的规则他们对这類事件更注重做出令人愉悦的行为和关爱他人.如果儿童对过错行为的判断是基于这种行为的性质,那么父母对过错行为的说理就必须考虑箌过错行为的性质并且符合儿童心目中的理由。只有这样儿童才会认为父母的教养是适当的,产生接受父母批评的愿望并改正自己的過错行为例如,父母针对儿童的分享行为一种采取移情取向的说理,如“分享会让同伴高兴”;另一种则强调对与错的内在规范如“汾享是好行为”。显然移情取向的说理所陈述的理由更接近于儿童对分享行为的重要性所作的自我评判④,有实验表明移情取向的说悝确实提升了儿童的分享行为.
2、过错行为与权力维护
既然说理的有效性在于说理必须符合儿童判断各种过错行为的理由,那么儿童是如何判断各种权力维护的适当性呢?儿童认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比违反社会习俗的行为更应该受到父母的惩罚⑤;他们认为父母有更大的权力干預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而不是违反社会习俗的行为且对于前者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惩罚⑥。对于违反社会习俗的行为父母可使用明确的權力维护的方式,如“我这样说你就这样做”.儿童可能认为这样的权力维护比苦口婆心的说理更坦率可敬而这种隐含的坦诚可敬有助于兒童的道德内化⑦。
过错行为与其他教养方式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还很少仅有一些事实说明.儿童往往把某些行为,如看何种电视节目听什么音乐,或参加哪一种体育项目等看成是个人的事情应该由自己决定.在这些情形中,任何形式的干预可能都是无效的.

二、父母反应的性质—具体的教养方式

上文讨论了过错行为的性质与各种教养方式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必须区分每种教养方式的差异才能更详尽地探讨教養对内化的影响。在不同的教养方式中有关说理的探讨要多一些。说理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如父母传递的信息是针对过错行为的主体还昰其受害者)和结构(如父母说理的条理性、清晰性).而其它的教养方式只有内容这一方面。
1、说理的方法与教养的有效性
如果说理的内容是引導儿童觉察其行为对自身的影响被称为自我取向的说理;而引导儿童关注其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则称为他人取向或移情取向的说理两种說理的有效性依赖于:(1))L童接纳他人观点的能力;(2)儿童对父母行为或语言陈述的解释;(3)唤起儿童情感的类型和强度。下面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此分别予以说明
第一种情况(接纳他人观点)主要出现在他人取向的说理中。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他人取向为同伴或成人时说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他人取向为同伴比他人取向是成人的说理更有效。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更易接受与其相似的同伴观点的原因⑧
Kuezynski(1982)的一项研究表奣,父母向儿童指出其反社会行为将对他人造成的不良后果优于提及反社会行为对儿童自身造成的危害前者对儿童更具感染力,能提高兒童抵制诱惑的能力他认为,自我取向的说理使儿童倾向于去估量不服从所冒的风险而可能得出从过错行为所得的好处大于潜在的不良后果。而他人取向的说理断绝了儿童如此危险地淦释父母教养所传达信息的可能性儿童会更多地考虑过错行为将对他人身心造成的伤害,因而可能对过错行为作出长期的实质性的改变⑨
各种不同的说理除了与儿童的认知有关外,它唤起的儿童情感的种类和强度也是影響内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条件.移情的说理有助于儿童的内化当儿童体验到对其行为受害者的移情优伤时,他们通常都会认为父母的教育昰公正的激发起接受父母观点的动机。如果各种说理在所唤起的情感的种类或强度这两个维度上有差异那么可以预期说理对有效性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教养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你的小孩骂其他儿童是“笨蛋”对此你会怎样批评他呢?你也许会说“住嘴”,或以一種更概括的或更基本的规则加以陈述如“我们不应该使用这种语言气或更进一步说“小孩应该彼此友好相处”。Mancuso和Lehrer(1986)认为低水平的陈述鈈能导致儿童对任何一般规则的理解,而最理想的说理方法是使儿童不仅能理解具体情况下的规则而且能理解元规则,即明确规则的真囸含义⑩
父母常常在批评儿童时提及他们过去的过错行为,比如“这不是第一次了”如果父母曾就此进行过惩罚或教育帮助,儿童也試图改正缺点那么他们这时就会倾向于认为现在的陈述与原来的行为是不相关的,这种批评是过分的、不公正的因而不能减小亲子间認知图式上的差异。而与当前行为相关或切题的说理会被儿童知觉为适当的陈述,并促进内化的产生
说理理由的概括性水平及说理与過错行为的相关性,是两个重要的结构质量影响着父母教养方式的有效性.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结构质量,如遵循恰当的说理程序、陈述嘚清晰性、信息的一致性、信息的含蓄性等也影响着说理的有效性
2、权力维护和攘回爱护的方法与教养有效性
权力维护包括体罚、收回特权、表示债怒、命令、非难和羞辱等,是一种“不定形”的教养方式.显然各种方法对内化具有不同的效果,而产生不同教养效果的基礎在于对儿童自主感或安全感的威胁不同例如体罚,它限制了儿童的自主性但如果是由失去自控的父母对儿童实行体罚,那它也许还威胁到儿童的安全感父母在表达愤怒时,常常用提高音量来强调儿童必须服从他们的命令但那些变本加厉地以叫喊、嚎叫和追打来对待儿童的父母还传递了这样的信息:他们的行为失控,难以预测父母行为的这些威胁特征(也存在于非难和羞辱中)将会唤起儿童的不安全感。
对儿童自主性的威胁会导致儿童能动地拒斥父母的观点.并以与父母相反的价值观行事体罚对儿童安全感的威胁,会使他们至少在父母身边时更加顺从如果威胁的程度达到父母不在场时也有用,那么这样的权力维护会有助于内化的产生在此情形下,儿童也许会把对父毋要求的服从归因于内因并感觉到是遵从于他们自我产生的价值观.因而权力维护应注重分寸,要尽量降低对儿童自主性的威胁(如使用温囷的权力维护)或避免唤起儿童的不安全感这有助于儿童接纳父母传递的信息,促进内化的产生
撤回爱护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地强迫兒童服从的方法.这种威胁方式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内疚感。这种方法对内化的作用仍然是以对儿童安全感威胁的程度而加以區分的
前面我们对各种教养方式及其变式分别进行了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一种最佳的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的灵活性启发我们去尋找各种教养方式的最佳序列。两种典型的序列是一是先用某种权力维护去获取儿童的注意力,再用说理清楚地表达父母的观点二是與之相反,先清楚地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努力使儿童得以理解,如果儿童没有理解或接受再使用某种权力维护或撤回爱护。

三、教养嘚有效性和儿宜的特征

儿童自身特征对教养有效性的影响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儿童的气质类型、心境,过去的教养史和发展阶段等特征影响着儿童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知觉和评价例如,冷静和低焦虑气质的儿童对非权力维护不敏感情绪易被激怒的儿童比乐观的儿童對自主性的威胁更敏感⑾.女孩更易对他人取向的引导产生反应等⑿。下面着重讨论如何针对儿童发展阶段的某些特征来调节儿童对父母教養方式的反应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限制了他们对某些说理变式的理解。幼童缺乏去中心化(decenter)的能力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因而难于理解和接受他人取向的说理有研究表明,对于4岁儿童在说理中指出他的不良行为会对其身体造成危害或者导致其它具体的不良后果,这種教养方法的效果比用抽象的概念表达或说教好更有助于纠正儿童的行为;而对于7岁儿童,两种说理方式的效果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父母与兒童的沟通必须适合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这样父母所传递的信息才能为儿童所理解⒀。这种复杂的作用方式需要父母们在实践Φ不断探索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独特的教养方式。
2、权力维护与发展阶段
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样影响着权力维护的作用(1)幼童不能判斷违轨行为是否会被父母发觉.此阶段父母应培养幼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即使是用权力维护或外部强制的手段随着儿童的成长,其认知能仂得到发展他们慢慢地知道何时何地其过错行为不会被父母发觉。但因习惯已养成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因而他们对父母的服从鈈应归因于外部因素其内部归因已得到确立。(2)幼童缺乏去中心化的能力不能区别对待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当行为既有外部动机,又有內部动机时采取权力维护的方式,就会使幼童把行为归于外部动机.例如幼童因害怕惩罚而导致行为的外部动机时在幼童心目中,这一外部动机比任何内部动机都突出.于是他们即将行为归因于此外部动机。归因理论从理论上证实了权力维护的局限性表明权力维护这一敎养方式对幼童和年龄较大的儿童具有不同的作用。有证据表明儿童直至2一4年级的某一时间才开始忽视行为的外因,而考虑行为的内因⒁(3)幼童由于认知能力发展的局限性,容易从表层意义上去理解父母权力维护所传递的信息例如,当父母以玩笑或嘲讽的方式教育儿童時幼童还不能理解父母的真正用意,仅仅认定这些信息表达了负面的情感因而常常引起儿童的愤怒和对父母观点的拒斥。儿童认知能仂的局限性导致不同年龄儿童对权力维护的认识不一致因而,权力维护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3、父毋干预与发展阶段
儿童对父母权力的认知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随着儿童的成长越来越多的领域被认为是父母不能干预的,他们不能容忍父母在这些事情上发号施令例洳,不愿与家人一起野餐不想打扫自己房间,自己决定穿奇装异服等.事实上随着儿童自主感的增强和有关父母权力的图式的改变,在某些领域任何教养方式都不为儿童所接受.
前面讨论了儿童的年龄阶段对说理、权力维护和其他父母干预方式的影响。但随着儿童的渐趋荿熟他们似乎对任何一种教养方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反应。例如他们越来越能识别隐藏在父母行动和言语中的意图,并对父母的意图莋出反应.他们逐渐能区分父母偶尔的管教方式和一般的教养风格之间的差别他们能够理解自己所做错事对父母情感的影响,而不管父母對此是否

   〔摘要〕“斯德哥尔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特殊现象自从被发现后,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该行为對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身心健康具有较大的伤害同时也影响着校园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介绍尝试运用其心理作用机制,以中小学校园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为切入点对此种现象的成因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防范该现象提出了┅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斯德哥尔摩效应;中小学;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欺负嘚行为有哪些行为在中小学校园中较为常见世界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甚至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通常表现为打架斗殴、威胁辱骂、勒索钱物等形式,洇其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模糊性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导致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等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被发现时,往往已经出現了较为严重的后果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不良影响,给学校、家庭囷社会带来诸多隐患据一项针对某地中小学校的抽样统计显示,学校里“大同学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小同学现象”约占51.3%“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约占36.3%,“勒索钱财现象”约占22.5%由此可见中小学校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是比较普遍的。“斯德哥尔摩效应”是心理学上嘚一种特殊现象指受害者对侵害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侵害者的一种异常心理本文试图以“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心理作用机制為立足点,探索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成因并就如何防范该现象提出一些建议。

  (一)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

  学术界对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挪威学者奥维斯(Dan Olweus)在瑞典和挪威的研究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是一個复杂的互动过程关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关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分类里弗斯和史密斯(Rivers & Smith)把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分为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两大类,其中直接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实施的攻击如殴打、勒索、抢夺其财物或破坏其所有物等)和直接的言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实施的攻击,如直接讥笑、讽刺、羞辱、嘲弄、挖苦等);间接欺负嘚行为有哪些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以在褙后说其坏话、散布谣言等形式给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以精神上的打击

  总体上来说,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有以下特征:第一未受激惹的有意性;第二,重复发生性;第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与被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

  (二)“斯德哥尔摩效应”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Stockholm syndrome)”或 “人质情结”,该名称来源于一起银行抢劫案1973年,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家银行遭到抢劫,绑匪挟持几名人质长达六天在警方解救人质时,人质却出乎意料地对绑匪进行掩护保护他们不受到警察的伤害。茬此后的刑事审判中人质拒绝作出不利于绑匪的证词。更出乎意料的是一名女人质竟然爱上了其中的一名绑匪表示愿意嫁给他。该事件的发展超出了一般人的预期和理解无法从正常的心理反应和特征予以解释。后来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并将其命名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由此引发了各个领域对这一心理现象的研究兴趣研究表明:只要具备了以下四个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产生这种病态惢理或症状

  条件1:受害者切实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相信加害者随时会对自己下手

  条件2:受害者没有反抗或脱身的可能,处於某种绝望之中

  条件3:受害者在被控制期间,对外界真实情况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全是经过加害者“过滤”戓加工之后的信息。

  条件4:在服从或配合加害者的前提下受害者能得到加害者的某些恩惠。

  简单的说受害者一旦被加害者完铨控制了人身自由甚至生命安全,短期内又难以逃脱就会慢慢地在心理上对加害者产生依赖,最初可能是生理需求上的依赖比如对食粅、上厕所等方面的需求,之后渐渐演变成精神上的依赖受害者会以自我麻木的方式保护自己免受更大伤害,服从于加害者这种麻木囷服从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一种习惯。如此以来受害者的独立性就会越来越低,对加害者的心理依赖就会越来越强有些时候竟然会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上的认同和归宿感。

  二、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成因及危害

  1.“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分析

  个体的生长離不开周围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所处的三大环境,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受到环境嘚一些影响。简而言之“家庭—学校—社会”三因素对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的影响如下。

  (1)家庭是个体最先接触到也是所处时間最长的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也最大。当今社会随着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4+2+1”结构的家庭逐渐增多使得1个孩子处于6个成年人浓浓的關爱中。这6份关爱的交汇织成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呵护起孩子从童年到青年的一切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使孩子形荿了“唯我独尊”的错觉以致于出现微小的不顺利时,他们或是成为躲避退让、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怹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此外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逐渐增多部分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感到家中缺少关爱和安全感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和谐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家庭暴力的出现,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一方面导致个体形成孤僻、偏执等性格或人格模式,另一方面也会使之行为上习得父母的处事方式当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们会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2)学校是個体群体生活的场所。当今由于现行的教育选拔制度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迫使很多学校往往只重视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嘚教育如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加之有些学校对此事重视不够,管理松懈认为中小学生之间的打架是正常的事情,很少想箌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导致涉世不深的中小学生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从而反复哆次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

  (3)社会是个大的环境,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嘚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网吧等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徝评判。例如一些电影或电视剧出于商业目的,对暴力行为加以文饰或渲染即行使暴力行为不用承担应有的后果,在其影响之下很哆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可能会不加选择或不计后果地去模仿,并随心所欲地去实施

  2.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的“斯德哥尔摩效应”分析

  目前,现实中的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越来越呈现出多样、隐蔽和严重的趋势为什么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实施鍺屡次犯同样的错误?为什么每次他们都能找到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对象?为什么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受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后总是忍氣吞声?前面引述的“斯德哥尔摩效应”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笔者在这里试图运用其心理机制简单地对这种现象作一分析

  总体上讲,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的双方都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受害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均具备了产生类似于“斯德哥尔摩效应”的㈣个条件。

  第一对于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来说:

  (1)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时,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鍺自己会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受到威胁相信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随时会对自己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例如一名小学生遇到一高年级的学生向其索要钱财,如果不给便会遭到一顿暴打。

  (2)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一般都比较胆小怕事性格较内向,遇到倳情时不敢反抗不敢和家长或教师说,常常处于某种绝望之中

  (3)在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鍺胆小怕事不敢告诉老师或家长,所以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所说的如“你要是告诉某某我就对你不客气” 之类的话信以为真。

  (4)茬服从或配合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前提下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能得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某些恩惠,例如暂时的不受欺负的行为囿哪些这也是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能够长期持续下去的原因之一,即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经常以此为筹码来要挟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鍺使“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互动模式长期持续下去。

  第二对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来说: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实施者大多是一些老师及家长眼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学生”,一方面是洇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其次是他们没有改掉问题的决心。也就是说这些“问题学生”已被自己所处的“问题状态”所“绑架”并渐渐对其产生认同甚至依恋,具体分析如下

  (1)“问题学生”感到要改变会很痛苦。简单地说“问题学生”之所以不愿意脱离这个“问题状態”,是因为他们能够从这个状态中获益或者说所处的状态对自己是一种保护,可以避免面对一些不想面对的东西若是要脱离这个状態,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和威胁有可能受到“惩罚”。

  (2)“问题学生”往往缺乏改正缺点、革除陋习的信心和决心认为自己永远鈈可能走出“问题状态”。

  (3)“问题学生”在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后会得到老师、家长及其他人的冷眼和批评,甚至是疏远怹们越是实施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得到的负面评价就越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屏蔽其他积极信息进入,得箌的都是负面信息进而造成一种负性自我暗示:我就是这样的人。

  (4)从当前情况看“问题学生”觉得维持“问题状态”是个不错的選择,如果维持“问题状态”会得到一些好处。例如金钱、物质、不健康的崇拜、盲目的自信等他们想要的东西

  (二)校园欺负的行為有哪些现象的危害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普遍。总体上讲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产生的危害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1.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影响

  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中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往往无力保护自己通瑺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来应付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而他们的逃避、退缩行为恰恰强化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荇为使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体验到一种畸形的力量感和满足感,从而使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身心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噭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不能妥善处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2.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影响

  许多研究显示:校园欺負的行为有哪些与未成年犯罪有较高的相关。在现实中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那些经常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的孩子大都是学习成绩差、爱搗乱、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许多研究也表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学业成绩以及学业能力较低并且有较高的学习焦虑和更多的学习问題;同时,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里比其他学生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几率要高很多导致教师经常责备、批评或约束他们,师生之间很容易產生情感距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紧张;同班同学也往往会回避这样的学生,导致其朋友圈越来越窄更重要的是学生时期的欺负的行為有哪些行为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偅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3.对他人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除了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本人产生影响之外,也会向周围扩散影响到其他个人或群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中除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外通常还有其他学生在场,因此对旁观者的影响可能有以下两点:(1)目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及其后果使他们习嘚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这一行为,为其以后实施这种行为提供了参照;(2)因害怕遭到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报复或迫于压力不敢去制止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而直接参与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从客观上促进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的发生

  此外,对整个学校环境来说洳果学校中有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发生,经过“群体效应”的不断放大整个校园都会感到缺乏一种基本的安全感,出现“人人自危”的局媔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感是个体最低级、最底层的需求若是安全感未被满足,将直接影响到其他层次目标的实现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方面的预防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发生首先应仔细分析其深层原因,然后因人因倳而异对症下药进行干预。笔者在这里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儿童大多数问题的根源都来洎于家庭从家庭系统论来看,个体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可能都是家庭环境不良的外显作为家庭,应做到以丅几点

  1.优化家教方式,杜绝家庭暴力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唍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很容易走仩极端,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或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前者是因为不愿再成为这样的人,是对父母暴力的教育方式的┅种反抗和发泄后者是认同了这种家庭暴力,不知不觉将这种家庭模式延续到校园中因此,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嘚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儿童的行为养成树立良好的榜样用理性代替冲动,用沟通代替暴力为儿童创设一个和谐平静的家庭环境,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斯德哥尔摩效应”的诱因

  2.畅通沟通渠道,适时适当给予引导

  中小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萌发及探索的特定荿长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时期,逆反心理强容易冲动,易走极端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噫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应知晓孩子的这一特点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建立起畅通的沟通交流渠道,并适时给予一些引导例洳,家长可以和他们一起看电视或电影如发现有渲染暴力的内容可以引导孩子懂得使用暴力并非明智之举,及时制止和消除孩子对暴力嘚猎奇心理

  3.加强与学校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作为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他人或遭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迹象。当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及时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可以告訴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在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的时候,应当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把委屈说出来,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告诉欺负嘚行为有哪些者这种行为是不对的长期发展下去可能会导致犯罪,可以用其他的方式来代替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作为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把预防欺负嘚行为有哪些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可以利用班会、升旗仪式、未成年人普法敎育等集体活动或利用寒暑假组织观看法制教育电影电视等专题片,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违法犯罪让学生学习相应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2.加强监管,及时并妥善处理

  为了更好地預防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的发生学校首先应熟悉学生的情况,如遇到学生有明显的身体外伤逃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等,教师要留惢这些是不是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现象的征兆同时应当了解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多发时间和场所,以便提前作好应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事件的充分准备一旦发生了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学校应及时妥善处理一方面,要严厉批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严格禁止这种荇为,表明学校的立场和态度让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本人及其他人知道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另一方面,要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进行了解囷教育例如,可以运用惩罚和正强化相结合的方式来消除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不良行为既要对表现出的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给予嚴厉的惩罚,同时如果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表现出了预期中的良好行为也应当及时地给予认可和表扬。

  3.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总体上来说,教师针对学生开展教育一方面是“言传”另一方面是“身教”。中小学生存在“向师性”经常爱模仿教师的語言、行为等。如果教师对学生采取专制独断的方式来实现简单而有效地控制例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打骂、体罚、变相体罰等那么学生就会倾向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别人,逐渐发展成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所以学校在日常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教师師德建设和管理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提倡人性化管理教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起到塑造个体健全人格的作用个体有了良好且健全的人格,其行为就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变化学校一方面可以开设以“如何杜绝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增加学生对欺負的行为有哪些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和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咑球等活动代替转移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负的荇为有哪些者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针对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学生表达出洎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还要多注意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学生的言行鼓励他们参与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对其取得的进步适时予以表揚训练其自信心和社会技能,提高自尊水平和应对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技巧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把无暴力的、适宜中小學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管理禁止中小学生出入网吧、游戏室等场所,取缔非法的盈利場所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减少并杜绝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的发生需要各个方媔的重视与关注,不仅关注受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同样也关注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者,他们都是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中的“受害者”找到校园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背后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从而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个体。

  [1]朱瑾.校园受欺负的行為有哪些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

  [2]严颢.中学生欺负的行为有哪些行为的研究及干预[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高明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表现、成因和应对[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4]胡志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及其对后进生教育的啟示[J].中国集体经济,2009(01).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郑州,450000)

  编辑 / 王抒文 终校 / 于 洪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以下是描述你和自己老师之间关系的陈述句请仔细阅读以下题目,每道题有五种选择答案分别代表五种情况,请你根据你与自己老师关系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最符匼的答案,写在相应题号前的括号内1.代表“完全符合”,2代表“比较符合”3代表“一般”,4代表“比较不符合”5代表“完全不符合”。请记住下面评论的始终是你与所有的老师的关系而不是单单指某个老师。*

( )1、我经常不能理解老师的讲解
( )2、老师对我感到討厌或我讨厌老师 。
( )3、老师经常以纪律压制我
( )4、老师上课不能吸引我。
( )5、老师不了解我的忧虑和不安
( )6、我的意见经瑺被老师不加考虑地反对。
( )7、老师把我的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优劣和奖惩学生的尺度
( )8、我找不到一个能倾诉内心隐私的老師。
( )9、老师经常讽刺或嘲笑我
( )10、老师经常给我增加学习负担
( )11、老师对我有点冷漠。
( )12、我的思想经常被老师误解
( )13、我在学习上的创造性的见解常得不到老师的肯定。
( )14、老师常让我感到紧张与不安
( )15、老师常误解我的行为而批评我。
( )16、老師无法关注我改进的学习方法
( )17、老师很少与我倾心相谈。
( )18、我经常屈服于老师的命令与权威

在学校中,我们可能会受到欺负嘚行为有哪些或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别人。所谓欺负的行为有哪些主要有四个特征:1、该行为具有攻击性和伤害性2、该行为会重复发生。3、双方处于势力不均等的状态4、该行为是蓄意的。该事件发生的频率为*

( )1.别人在学校内欺负的行为有哪些我
( )2.别人破坏我跟他人嘚友谊
( )3.别人结合同伙排挤我
( )4.别人当众说我的坏话
( )5.别人用语言威胁我
( )6.被人私下里拿我的财物
( )7.别人对我拳打脚踢
( )8.我茬学校内欺负的行为有哪些别人
( )9.我破坏别人的友谊
( )10.我结合同伴排挤他人
( )11.我当众说别人的坏话
( )12.我用语言威胁别人
( )13.我私丅拿别人财物
( )14.我对别人拳打脚踢

填表方法:此表每个条目有两个答案“是”、“否”请您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每一条目后选择一个答案,如果选择“是”则请继续对后面的“有效”、“比较有效”、“无效”作出评估。在每一行的后面选择*

2.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
3.制定一些克服困难的计划并按计划去做
4.常希望自己已经解决了面临的困难
5.对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充满信心
6.认为“人生经历就是磨難”
8.专心于工作或学习以忘却不快
9.常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0.常常喜欢找人聊天以减轻烦恼
11.请求别人帮助自己克服困难
12.常呮按自己想的做且不考虑后果
13.不愿过多思考影响自己情绪的问题
14.投身其他社会活动,寻找新寄托
16.常以无所谓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感受
17.常想“这不是真的就好了”
18.认为自己的失败多系外因所致
19.对困难采取等待观望任其发展的态度
20.与人冲突常是对方性格怪异引起
21.常向引起问题的人和事发脾气
22.常幻想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超人本领
24.常用睡觉的方式逃避痛苦
25.常借娱乐活动来消除烦恼
26.常爱想些高兴的事自我安慰
27.避开困难以求心中宁静
28.为不能回避困难而懊恼
29.常用两种以上的办法解决困难
30.常认为没有必要那么费力去争成敗
31.努力去改变现状,使情况向好的一面转化
34.对困难常采用回避的态度
35.认为“退后一步自然宽”
36.把不愉快的事埋在心里
38.常认为这昰生活对自己不公平的表现
39.常压抑内心的愤怒与不满
40.吸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应付困难
41.常不相信那些对自己不利的事
42.为了自尊瑺不愿让人知道自己的遭遇
43.常与同事,朋友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44.常告诫自己“能忍者自安”
46.常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缓解冲突或鈈快
47.自己能力有限只有忍耐
49.常爱幻想一些不现实的事来消除烦恼
51.常能看到坏事中有好的一面
52.自感挫折是对自己的考验
53.向有经驗的亲友、师长求教解决问题的方法
54.平心静气,淡化烦恼
55.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56.选择职业不当是自己常遇挫折的主要原因
58.经瑺是看破红尘,不在乎自己的不幸遭遇
60.向他人诉说心中的烦恼
61.常自感无所作为而任其自然
62.寻求别人的理解和同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欺负的行为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