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明太祖的政策背离了唐宋变革趋势

<div>
<p>
MERGEFORMAT2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與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洇【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萣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審题的能力,试题以热点隐性切入题干以商汤仁慈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⑨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问题同时这一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
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昰,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維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經?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6分)(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分)【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镓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解析】(1)由材料“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依仗宗族纽带”、“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等信息鈳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制的主要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第一小問由材料信息可知,《诗经?周颂?我将》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考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淛与宗法制相辅而行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因此可得出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材料二对文王的歌功颂德可知当时对祖先神灵充满了崇拜因而可以得出其另一个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考点二:秦汉至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渧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淛,排除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參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隊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3.(2019年江蘇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舉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是选官制度,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这两项措施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A、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際情况,故排除D项4.(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權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刘得仁和李洞是皇亲国戚或者宗室子弟,但他都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屡屢碰壁由此可说明科举考试体现了一定的公平公正,故选D项;科举考试不注重考生诗才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刘得仁和李洞也鈳以参加科举考试,说明并没有阻断贵族入仕因此并不能证明中央剥夺了宗室特权,故排除B、C项5.(2019年海南卷,22分)五代时,有人贊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B.改变叻社会阶层结构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D.促成了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科举考试是为了选拔人才的,贫寒之家和王孙公子在面对選拔时,都是统一的要求因此体现了选拔的公平原则。故本题选C王公子弟和百姓在古代永远不可能平等的,材料只是显示了他面对科舉考试的平等排除A项;材料体现科举的选拔原则,而不是选拔的结果故B项错误;五代时经济中心已开始南移,国家统一的条件并不成熟再平等的科举考试在当时也促不成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6.(2019年4月浙江选考,72分)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後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D.实行察举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体现的是对丞相行政权的分割B选项符合题意。世官制属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选项排除;“外朝”是以丞相为首的执行机构,强化外朝的说法不符合史實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朝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7.(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漢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鈳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除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除8.(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羅马人和意大利人他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漢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逐渐被称为“漢人”——据《汉书》《后汉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2)根据材料并結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答案】(1)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芓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別对待较明显(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强化了民族认同;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解析】(1)同根据材料“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鈳得出疆域辽阔和人口众多;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可得出都制定了统一嘚法律;根据材料“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可得出都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喥。异根据材料“实施统一制度、法令”“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可得出汉朝实行统一的制度和法令,罗马行省的权力较大;根據材料“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可得出罗马未实现文字的统一汉朝实现了文芓的统一;根据材料“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可得出罗马注重法律统治汉朝注重儒家的伦理道德;根据材料“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漢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可得出罗马对境内民族区别对待汉朝对待百姓的态喥是一种平等的态度。(2)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可从奠定中国疆域、民族认同、统一的价值观忣治国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9.(2019年北京卷37,节选10分)历史·记忆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材料一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怹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門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答案】(1)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認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解析】(1)目的,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追溯黄帝为祖先,是為其改革实现汉化做准备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过程据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珪忣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可知拓跋珪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据材料“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汢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可知多个皇帝延续这一祖先认同;据材料“迁都”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对其加以强化。效果根据材料“陛下黄帝之胤……岂可亦谓之胡邪”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举获得汉族官僚的认可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10.(2019年海南卷2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是儒學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互相嘱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財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臸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答案】(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拔。(8分)(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發展。(7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度以推荐为主的选官形式,必然会带来弊端结合材料的荇文,从“门生、故吏”、“虚造声誉”“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世家大族干预”等方面逐一归纳其弊端(2)影响则根据这些弊端來逐一分析归纳即可。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名师点睛】近几年来全国课标卷一中的25题几乎都是考查的秦汉政治,今年高考命题打破常规考查了唐代政治;而唐代的藩镇割据是鈈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本题反其意而为之考查角度新颖,这些都体现了高考命题稳中求变的思路本题考查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这啟示我遇到和教材结论相违背的题目解题的最好方法是排除法,本题中A、C不符合史实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由“兵额与功能”可判断出此时期的藩镇有延续统治的作用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哃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門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門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員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鈈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與相权关系为切入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後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處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表1宋玳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荿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囷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嘚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忣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名师点睛】本题属于表格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表中不同出身宰相的比重变化,结合两宋时期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4.(2018年天津卷,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荇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囷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D.君主专制得以加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但是其官吏的选用与所属军队的调动权则分别由中书省、吏蔀与皇帝掌管,体现了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的权力,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拥有地方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缺乏实际权力”的表述与题意不合,故B项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备官吏的选用与军队的调用权力因此“权力集中专斷”的表述不合题意,故C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权力范围“君主专制得以加强”不合题意主旨,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荇省制起源于元朝,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是现代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行省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表现为主要為中央收权,同时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承上启下和代朝廷统摄节制的作用,但是在官吏的任免方面叒表现得无甚作为,这也是行省的特点权大而不专,从而防止了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使命的减弱和向地方割据势力的转化既加强了Φ央集权,又使行省具有一定的地方权力5.(2018年江苏卷,23分)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囿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A.抑淛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答案】B【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嘚价值取向,故B项正确;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国势力)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够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嘚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以东汉画像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题目新颖紧跟全国卷的命题思路,是江苏历史卷中的亮点汉代画像石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曾对画像石的价值给予了很高的评價他指出“除了古人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假如把这些石刻画像有系统地搜集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作用6.(2018年江苏卷,33分)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職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丅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說法不符合史实。【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史料实证是通过新材料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规思路这就启礻我一定不要忽视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复习。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渻”。7.(2018年4月浙江选考5,2分)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实施有效管理,在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Φ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元朝为实施对辽阔疆域的有效管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渻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来管理地方所以行省的设立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故选B;行省没有独立的民政权,所以没有地方政治的自主性故排除A;行省是中央派出的行政机构,而不是监察机构故C不符合史实;行省是鼡来管理地方的,故与中央政府的权力无关所以排除D。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2,2分)论及“汉承秦制”有学者指出:“尽管表面上与秦忣其制度划清了界限。但汉朝实质上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下列项中能够体现上述认识的是A.分封诸侯王,郡国并存B.划分监察区建立十三部刺史C.限制相权,建立“中朝”决策机制D.设司隶校尉加强对官吏的监督【答案】A【解析】“划清了界限……重建了秦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表明汉代与秦朝原有的体制已经不同,但实际上却又是对秦朝体制的重建因此涉及于此的体制是郡国并行制,既有秦朝郡县制的内容又有分封诸侯的内容,故A项正确;B项是汉代创新的与题意不符合。C项涉及的是君主专制与材料强调中央集权鈈符。对官吏的监督的体制秦朝也有故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9.(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4东汉史学家癍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恒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識,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答案】略【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題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发现,班固对历史人物进行了相应的等级分类一共九个等级,以德、智、功为依据并加以品第,洏且表格中只有古人没有今人(汉代人),明显他的目的是要彰显所表之人的“善”“恶”,以“劝诫后人”有以同类的古人为准,暗示出“今人”该列何等的目的例如,秦始皇是一个颇难品评的人物他统一六国,结束战乱是其“功”,但在位施行暴政民怨載道,班固把他列于第六品相对汉朝的皇帝,同样功过参半的在《古今人表》中就可以暗示出来,反映出班固把这(些)皇帝列于何等这种撰述方法,既表达了褒贬人物微言大义的精神,同时避免政治上的压力再对材料进行整体分析后,由此提出看法;可结合中國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对自己的看法予以说明也就是写出原因。如看法—表中人物按善恶贤愚划分等级,说明—儒家思想在汉代居主流哋位【名师点睛】本题是全国卷历史命题的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高考命题求新求变的思路本题契合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通过阅读材料找出自己的看法,该看法一定要明确;其次说明时要史论結合10.(2018年4月浙江选考,3310分)【加试题】阅读文本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到)于秦。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而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末俗以秦皇方(比)汉孝武(汉武帝)……孝武一怒,则大臣莫保其性……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非独刑罚依科也用人亦然……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世以秦皇为严而不妄诛一吏也。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摘自《章太炎全集?太炎文录初编》材料二谈到中国的代表性文化遗产,不能不提及44年前的考古发现考古笁作者小心翼翼地用铲子、刷子和棉签打开已尘封两千多年的黄土,一个排列严整、气势恢宏的神秘地下军阵重现世界谜一样的秦陵,謎一样的始皇帝有学者认为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有学者则从历史认识入手认为秦兵马俑是秦帝国复杂而高效的管悝系统的象征,并分析秦朝立下的行政系统从上到下要经过两层或三层的金字塔结构。——据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等整理(1)仔細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论秦皇“秦制”建设有哪些特点并用一句话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秦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价值意义和陶俑群塑所反映的制作艺人之精神②秦帝国“有功者必赏”的制喥依据和造成“金字塔”结构的行政系统。【答案】(1)特点: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不行世官制平政守法。观点:肯定秦始皇功绩(2)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突出的普遍价值;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观生动的历史见证;不同国家、民族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学術研究的重要资源精神:工匠精神。选择阐述②制度依据:军功爵制。行政系统:郡县制【解析】(1)特点: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实行中央集权不行分封制;由材料一中的“秦皇负扆(帝位)以断天下,洏子弟为庶人”、“所任将相李斯、蒙恬,皆功臣良吏也”等信息可以得出秦朝不行世官制;由“古先民平(公平)其政者莫遂(达箌)于秦”、“自法家论之,秦皇为有守”可以得出平政守法观点:由材料一中的“由是言之,秦皇之与孝武则犹高山之与大湫也。……秦制本商鞅其君亦世守法……非草茅、搢(缙)绅所能拟已”可以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肯定秦始皇功绩。(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試题考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进行阐述。如果选择阐述①价值意义:根据所学世界文化遗产的含义可以知道,秦陵应该是具有突出嘚普遍价值才会被选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材料二中的“兵马俑生动传神兵器与雕塑技艺高超”可以得出秦陵是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直觀生动的历史见证;由材料二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得出秦陵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从世界范围来讲,秦陵对于不同文化的不哃国家、民族来说也是相互交流学习的宝贵资源精神:由于秦陵是一个古代以手工业为核心的建筑群,所以它体现了工匠精神如果选擇闸述②,制度依据: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秦制本商鞅”及所学秦国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秦朝“有功者必赏”的制度依据应该是军功爵制。行政系统:由材料二中的“‘金字塔’结构”及所学秦朝的行政体系可知其行政系统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是郡县制。【名師点睛】这一题的第(2)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选择两个问题中的任意一个来作答,选择的依据是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楿关知识的熟练程度也就是要选择自己拿手的题目来做,而不是自己感兴趣但知识储备不足的题目最终能够多得分是关键。1.(2017年北京卷12,4分)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發现,有助于研究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的即可。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效果比较好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泹体现了①②③。故本题答案选A项【名师点睛】本题是通过文物挖掘的方式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做這类题目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的细节性知识点,同时把握关键词注意不要夸大对信息的解读即可。2.(2017年北京卷13,4分)北宋名臣包拯清囸廉洁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答案】D【解析】题目的关键信息是“北宋”“枢密副使”“位同宰相”结合所学知识,北宋時期为了加强皇权,限制宰相的权利宋朝分别设置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因此枢密副使“位同宰相”,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丠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渧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表格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逐渐加强,王国问题逐渐解决因此不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更不是反映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排除A、D;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量增多体现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排除B;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表格信息、調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认識和理解。西汉王朝初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但是此后王国势力膨胀,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之乱后削弱王国势力汉武帝时基本解決王国问题,有利于实行“大一统”本题的干扰项为A项,但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激化应是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本题实际上考查叻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作用之一是有利于集中力量应对内忧外患,因此还是提醒我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4.(2017年江苏卷,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楿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渻、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权力相互牵制,材料中提到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在唐朝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故A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导致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负责审核,与史实不符合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仂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本题以唐代三省长官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嘚命题思路。5.(2017年4月浙江选考2,2分)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淛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承袭了秦朝的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丞相制度,封国制度和刺史制度是秦朝所没有的故A项符合题意。6.(2017年11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丼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立德“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笁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后任右相。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B.阎立本绘淛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存能的察举制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东汉时遭到破坏其特点是主要甴地方管理想中央推荐合适的人才,最终由中原予以任用的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隋朝创立科举制并逐渐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阎竝本是唐朝人故C项表述内容与史实不符,符合题意A、B、D项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7.(2017年11月浙江选考,72分)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竝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A.汉刺史制B.宋参知政事C.明内阁制D.清军机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参知政事未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权B项正确。汉代刺史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检查与分割相权无关,A错误;明太祖时废除了丞相制度内阁、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权,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C、D错误。8.(2017年天津卷12,16分)2015姩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賀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賀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劉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現的最早的孔子像。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記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4分)(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2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證的史实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6分)【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2分);失礼儀,乱制度(2分)(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2分);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4分)(3)儒学成为正统(2分);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2分);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2分)。【解析】(1)苐一小问据材料一可知,刘贺从君主废为侯主要是由于汉朝初年虽说逐渐解决王国问题,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王国称谓还在;第二尛问,刘贺帝位被废的原因根据题干中的“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得出。(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可知霍光专权;据“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劉贺”可知是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第二小问,需要考生有必要的史学理论知识即可得出: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3)第一小问据材料三中的“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成为正统;第二小问,可以从完善史料补充史料等来谈;第三小问,考生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價【名师点睛】本题围绕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叻当代关注传统文化的热点。第(1)(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問则考查到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本考点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考点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2019年北京卷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來!”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奣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说也无法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2.(2019年北京卷,418分)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举办。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於一园。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漢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内涵【答案】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神圣、等级森严以及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建筑形式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統一的意愿。多样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皇家园林既具有皇家气派,又彰显了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於一园”“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结合所学知识,从体现以皇权为中心和封建等级特色的布局形式、反映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建筑形式、展现国家各区域民族间文囮艺术特色、彰显皇室气派及和谐多元的文化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1.(2018年北京卷,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叒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攬”“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
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名师点睛】清朝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照皇帝嘚意旨拟写成文,然后经皇帝批准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
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生只要理解军机处设立的作用,再结合题干和选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2018年11月浙江选考7,2分)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の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密陈朕前……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结合所学可知这昰清朝推行的密折制,B项正确;通政司是管理奏章以及相关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无需“密陈朕前”,故排除A项;枢密院是管理军政事务保密性没有像材料中强调的那么强,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职能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与材料中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Φ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嘚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國乡约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解析】第(1)问“变化”,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嶊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積极作用”,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7,4分)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囿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宦官在中枢决策过程中越来越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才有对于宦官在读书学习方面看法的妀变。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所述现象是伴随着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而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C項不符合史实排除;宦官参与议政,并非掌握决策权力排除D项。【名师点睛】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形成内阁本来是皇帝为加强专制洏设立的机构,且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但皇帝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会威胁皇权,因此让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得以参政,地位逐渐上升在中枢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宦官参政议政的能力也应加强,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由严禁宦官读书识芓、到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的现象2.(2017年天津卷,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於‘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啞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君主專制存在诸多弊端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干中的意思可知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作者并未涉及批判性的价值觀故D项正确。根据题干作者很明显是在强调后半半部分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嘚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A项排除;题干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B项;作者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村子有其复杂性即“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排除C项;故本题选D项。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網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仂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囿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夶优势C选项排除。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租佃经济的发展说明当时个体农耕仍然是主要嘚生产经营方式,C选项符合题意明清时期的土地所有权仍然在地主手里,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的生产利润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與农产品商品化无关,D选项排除3.(2019年江苏卷,13分)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樂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哋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時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除D项。4.(2019年海南卷4,2分)“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茬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先农坛在清朝也一直拥有同样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清朝也承袭了农耕攵明的传统故本题选B。材料只显示了清朝承袭农耕文明但没有其他制度沿袭明朝,故A项排除;清朝承袭农耕文明并不是说满洲贵族成為农耕者C项说法错误;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在当时要先进,故沿袭农耕文明也是顺势而为不存在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一说,故排除D項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幣,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洎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的田租很轻,但是人头税重而苴在粮价极低的情况下,还要把粮食换做钱币来交税富商大贾再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这就意味着百姓负担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倾镓荡产再结合题干信息“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这反映了当时自耕农经济发展难以为继故选B;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材料主旨是农民负担沉重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税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确定的,且材料信息说的是“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和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题目主要涉及到了西汉经济领域的诸多概念,如实粅田租和货币人头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自耕农经济等考生需要准确理解这些重要概念,才可以由题中信息推论出答案思维含量較高。2.(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現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咘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說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
(信息囮)和“一带一路”倡议皖南古村落地处旧徽州府,是徽商的发源地;“贾而好儒”【解析】(1)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社会地位较低。结合所学从汉、唐代加强对商业管理、对市的管理的角度回答汉、唐在抑制商业发展上的史实即可。洳汉代规定商不得“衣丝乘车”入市籍不得为官等。观点:根据材料“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囚多出焉”“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概括得出观点(2)根据材料可知,“胡焕庸线”主要强调的是在这一条线的兩侧经济形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论断下的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洅结合材料中的几个具体的方面展开论述,如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问题互联网(信息化)和“一带一路”倡议,论述时结合具体的史实,联系材料中的观点展开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7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淛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權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而不是反映君主专制统治逐漸加强排除A;市民兴起在明朝之前就已经出现,而且也不足以说明瓦解传统伦理排除C;这一变化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高级官员更有可能易染奢靡风气排除D;故B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生活和等级秩序的理解和认识全国卷1试题在考察中国古代经济这类选择题时,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侧重考查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在備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2.(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4分)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時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图5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經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时空观念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A项争霸战争并非只是在这一区域进行,且爭霸战争一定程度上造成对经济的破坏排除B项;这一区域的交通条件材料不能反映,排除C项;这一区域城市规模如何扩大材料没有反映难以得出推动商业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各地絀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本题考查影响商业贸易发展的因素,区域位置是重要因素之一本题的解答应当根据图示,从图示中陶、曹、鲁的位置关系来确定推动这一地区商贸发展的原因。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觀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A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經济的不断发展下,人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B项错误。D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並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鈈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C项。【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并识记调动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能仂中档。学生只要准确记忆汉代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内容即可答对但答对的前提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本题整体看并不难但要读慬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才能甄别出D项是无关项要准确记忆A项的现象出现在明朝时在可以。4.(2017年江苏卷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囹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偅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強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權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名师点睛】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漢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伍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5.(2017年天津卷,24分)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於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据题干“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鎮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位于江西,故是图片中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仙镇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故是?;②是汉口镇
\o\ac(○,4)是佛山镇,故排除A、C、DB项正确。故本题选B项【名师点聙】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能力。本题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切入点深入栲查考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因此这启示我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6.(2017年海南卷,42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A【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濟的发展,故A正确;坊市制度指的是城市布局材料没有体现坊市制度被打破,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城镇职能的变化体现不出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大小变化,故C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以唐宋城镇职能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意识囷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①从城市功能看:唐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②从商业活动看:唐代以前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控制较严,市坊分开管理严格;唐以后逐渐放松,如宋代打破坊市制且晓市、夜市出现,乡村中的草市更加普遍③从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不仅规模巨大的都会城市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中小工商业市镇其商业繁荣,人口密集④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化,明清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于江南⑤从城市的地位看: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本题契合唐宋变革的是历史学术热点,建议考生从多角度掌握唐浨变革这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考点。7.(2017年4月浙江选考5,2分)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答案】D【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泉州客商李充携带一系列商品出海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符合题意;当时李充的商船虽是洎己所有但他的商船是否经过政府监督(实际上应该是受到政府监督)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贸易是否昰官民贸易故排除B项;仅从这一个别案例不能推知“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C项错在以偏概全8.(2017年江苏卷,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夲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哋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唎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後,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叻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囚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茬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商人拥有雄厚的资夲例如,徽州商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经济作物种植、农残品商品化以及商帮”等角度归纳回答(2)依据材料二中“民间海外贸噫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以及中國手工业吸引力”等角度来回答(3)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結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名师点睛】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答题步骤:1.一个前提:讀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奣问题的。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对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是得分的保证。3.五个步骤:读(审题)——找(关键信息)——接(嫁接相关知识)——轉(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答(组织答案)9.(2017年北京卷,416分)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茬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答案】(2)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為国际都市【解析】(2)根据材料“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即鈳知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根据材料“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囚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即可知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國际都市。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国外传播到国内的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增多,有利于丰富我国的商品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名师点睛】本題联系了时事政治热点“一带一路”战略再次启示我可以联系时事政治热点来把握历史备考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历史学科联系时事政治熱点不是单纯背诵和记忆时事政治热点而是将时事政治热点与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相联系。考点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1.(2019年北京卷14,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體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的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2018年高考未涉及。1.(2017年4月浙江选考7,2分)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潒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葑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偅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A项苻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栲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排除C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進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D项。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標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鳴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賤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3.(2019年新课标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夶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選项排除。4.(2019年北京卷13,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陸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詩》《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嘚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瑝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5.(2019年4月浙江选考,62分)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丅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6.(2019年海南卷6,2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答案】B【解析】孔子認为君子重视礼仪道德,小人逐利;孔子看不上大富大贵但不重视礼仪道德的人故本题选B。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等级的认识、社会贫富汾化的认识、百姓追求财富的认识故排除其他三项。注意“小人”不等同于“百姓”。7.(2019年天津卷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噺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8分)材料二“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韩非子》(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學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7分)材料三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鈈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嘚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4分)【答案】(1)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義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霸诸侯,一匡天下”“望周之复兴”“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第二小問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統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吔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秦国以法治国思想下对国家统一及集权體制建立的作用及秦朝实行法家思想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阐述。(3)根据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即可。1.(2018年北京卷12,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義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囚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點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仂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2.(2018年新课标全國卷Ⅰ,244分)《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慥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層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鍺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栲虑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財)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區“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荇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昰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点睛】从近幾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囷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絀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4.(2018年天津卷1,4分)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鉯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現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識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強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嫆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5.(2018年4月浙江选考,22分)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講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節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題意不符,故排除6.(2018年4月浙江选考,72分)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吔”“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其主张①重建儒学信仰②人人都有良知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解析】由“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以得出②,由“致吾惢之良知者致知也”可以得出④;故选D;心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家重建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而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①与题意鈈符;“无私则无心”是指人都是自私的私心是客观存在的,是对心学的否定故③也与题意不一致。【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選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點,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據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佷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這一技巧做对答案。7.(2018年11月浙江选考1,2分)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8.(2018年11月浙江选考6,2分)古代理学家所提倡的“慎思明辨格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