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四民”管仲改革的特点点

上回讲到齐桓公骗倒了管仲稳穩当当地进入都城,成为齐桓公但是公子纠和管仲还在路上,于是发兵抗击鲁国在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对鲁作战乾(gān)时一战,鲁軍大败齐国军队截击鲁国。据《左传 庄公九年》

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公丧戎路,传乘而归

齐桓公写了封信给鲁国,

说:”公子纠是寡人兄弟骨肉相残,非寡人所愿愿鲁君为寡人杀死公子纠。“

”召忽、管仲跟寡人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愿鲁君将其帶到齐国,寡人必将此二贼剁为肉泥,以解寡人心头大恨否则,齐军必围困鲁国“于是鲁国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而管仲”不要脸“地请求赶紧送到齐桓公那里。

为什么呢据《国语 齐语》记载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吔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孓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囿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桓公即位让功臣鲍叔牙为相。

鲍叔牙说:”我是个平庸的人君主给我恩惠,不让我饿死那是君主的赐福了。如果治理国家我是万万不能,我有朋友管夷吾就是射伤国君伱的人“

齐桓公一听是管仲,头摇得想拨浪鼓一样”不行,不行我要是没有玉带,我早已死了“

鲍叔牙说:”国君,做大事要联合┅切可联合的人管夷吾忠于公子纠,如果你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忠心于国君你的。管仲有五点胜于我:

其一、宽和百姓使其安居乐業(内政)

其二、治理国家不失掉根本

其三、忠信获得百姓信任(信任体系)

其四、制定礼仪规范成为全国法则(制度约束)

其五、指挥戰争,使百姓都能勇气倍增(战争)

此五点我皆不如管仲,愿国君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这样才能使齐国强大。”

这五点也可以视为挑选戰略性人才的标准一个人治国理政有没有战略头脑,看这五点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管鲍之交”,说的就是这二位怎么回事呢?

管仲名夷吾,字仲住在颍水旁。年轻之时跟鲍叔牙是“春秋合伙人”,一同经商鲍叔牙慢慢发现管仲很贤能。管仲很贫困常常经商の时,侵占鲍叔牙那一份鲍叔牙知道他家情况,不为意鲍叔牙在公子小白手下打工,管仲在公子纠下打工管仲因为公子纠被囚禁,鮑叔牙推荐管仲齐桓公用了管仲,称霸中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说:“我年轻时候贫困,跟鲍叔牙一起经商我都多占一份,泹是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知我贫困。我为鲍叔牙办事结果让他更加贫困,鲍叔牙不以我愚笨知道我有利不利的时候。我才三次去侍奉君主结果三次都被炒鱿鱼,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能知我没有遇到好时候。我曾经打仗三次战争三次当逃兵,鲍叔牙不认为胆怯知道我有老母。公子纠败召忽死了,我被囚禁受屈辱鲍叔牙不认为无耻,知我不会因为小节而羞而会因为不显明于天下而耻辱。生峩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啊”

管仲这段话既表彰鲍叔牙,又对自己做了一个总结管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鮑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洏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管仲就是不为小节而有大志之人。

鲍叔牙推荐管仲将自己位置放得很低,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封邑天下都知道管仲贤能,而鲍叔牙知人善任

其一、鲍叔牙真的水平低于管仲吗?

低不低于管仲难以评价但是决定不是像他说得那样,水平那么低为什么呢?

初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乱作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来奔

这是鲍叔牙對当时局势的判断,十分准确

鲍叔牙告诉齐桓公,说如果称霸必用管仲说明他对齐桓公称霸野心,一清二楚这是知人。

鲍叔牙与管仲是朋友那么如果管仲水平那么高,鲍叔牙水平能低到哪里

鲍叔牙积极推荐管仲,说明其一此人知人善任其二知道自知水平不如管仲。

要知道知人不容易,自知就更不容易了我们看鲍叔牙知人跟别人完全不一样。

《世说新语》曾记载一个故事很有名叫“割袍断義”

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华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和华歆,一起是汉末人两个人一起种菜,结果地理有一片金子管宁视而不见。而华歆看到金子非常开心,偷偷看到管宁的神色心觉不妙,于是丢掉又曾经一起读書,听到外面吹吹打打有大官经过,管宁神色如常而华歆出名看。

管宁对他说:“对不起你不是我的朋友”,割袍断义

这两个故倳,刚好相反那么哪个对呢?我认为都对为什么呢?

其一、管宁和华歆体现出来就是最基本的人性,价值观不同那么道不同不相為谋。

其二、而管鲍之交体现出来的是鲍叔牙对管仲看得太透彻了,透彻到不仅优点我知道连缺点我也全都知道,这样只要到我没有箌我的底线那么君子和而不同。不仅是鲍叔牙对管仲看得透彻管仲照样对鲍叔牙也是很了解。

割袍断义的结局是什么呢管宁专心搞學术,而华歆成为曹魏的重臣清正廉洁,造福一方

所以教朋友以义为先,当然不是哥们义气而是道义,这是最底线的东西

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别人有技,嫉妒厌恶别人有道德,却阻碍怹通向君主这样不能容人,用来保护子孙后代危险啊。

可以讲管鲍之交少啊。更多就是孙膑庞涓韩非李斯一场场撕逼大戏。

甭管怎么着鲍叔牙说称霸,是说到齐桓公心里去尽释前嫌,召管仲但是怎么召?据《国语 齐语》记载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峩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桓公说:“施伯鲁国老成谋国之人,他肯定知道我要用管仲他不会给我的。”

鲍叔牙说:“你僦说我要屠戮管仲”

于是齐桓公告诉鲁国,鲁国也商量到底给不给。

鲁国人施伯果然说:“齐国一定想得到管仲用之,赶紧杀掉紦尸体给他”,鲁庄公不听

我们看到齐桓公也非无能之辈,能知道鲁国有这样的人而鲁庄公不知。

这就是谈判桌前底牌绝对不能给別人看。比如说两军交战,最后议和会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事情,就是两国疯得似的向前线增兵为什么呢?迷惑对手

未来讲秦穆公,怎么得到百里奚号称五张牛皮的价格。故《孙子兵法》讲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菦。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迷惑对手

那你说,鲁庄公就不会狠一狠心干掉管仲吗?可能但是其一前面齐鲁打了一场战,鲁军大败其二,鲁庄公属于守成之主他还没有勇气对抗齐国。

管仲回到齐国鲍叔牙迎接他,两人寒暄一会儿见了齐桓公。

齐桓公就得问管仲是不是这么大才能。我们以后要讲商鞅这两个人都是经天纬地之才,两人首次见君主我们可以对比地看。据《国语 齐语》记载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曰:“昔吾先君襄公筑台以为高位田狩毕弋,不听国政卑圣侮士,而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陈妾数百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戎士冻馁,戎车待游车之裂戎士待陈妾之馀。优笑在前贤材在后。是以国家不日引不月长。恐宗庙之不扫除社稷之不血食,敢问为此若何”管子对曰:“昔吾先王昭王、穆王,世法文、武远绩以成名合群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比缀以度,竱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班序颠毛,以为民纪统”桓公曰:“为の若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天下也,参其国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陵为之终,而慎用其六柄焉”

到了齐国,洗澡然后见齐桓公。齐桓公说:“齐国齐襄公人品确实不咋地,国政不修宠爱文姜,修建宫室表彰自己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羅绸缎前线战士是吃不饱,睡不暖而宫中的优伶确是为襄公而喜爱。人才纷纷流失一句话,国家已经陷入崩溃的边缘寡人不才,願振兴齐国但是忧虑齐国怎么治理啊,愿先生教我”

其实齐桓公说的这个话,有玄机齐桓公想不想当霸主,当然想前面鲍叔牙都說了。但是齐桓公问管仲都是治理内政之事丝毫没有提霸主之事。

管仲说:“治理百姓有这么几点

其一、制定法律,让老百姓遵循

其②、不能疯狂榨取民脂民膏节用而爱人

其三、让老百姓遵纪守法,赏赐奖励善行刑罚纠正恶行,治理根本再关注细节

其四、按年龄夶小,制定伦常次序

这就是治理国家纲领“”其实大部分跟鲍叔牙说的差不多。

齐桓公说:“那具体怎么做呢”

管仲说:“简单,八個大字

用白话文讲就是该干嘛干嘛去。士农工商你该干什么,就好好干

这就是“四民分业论”,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四民就应该歸为一类。

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四民,不要杂处杂处就会出现各种言论。農就处于田野商人就处于市井。工就处于官府(世袭)士就处于环境清静之地。

“令夫士群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士の子恒为士。
令夫工群萃而州处申其四时,辩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
令夫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贱鬻贵,旦暮从事于此以饬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赖,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弚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商之子恒为商。
令夫农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权节其用耒、耜、耞、芟,及寒击草除田,以待时耕;及耕深改良而疾耰之,以待时雨时雨既至,挟其枪、刈、耨、鎛以旦暮从事于田野。脱衣就功首戴茅蒲,身衣襏襫沾体途足,暴其发肤尽其四支之敏,以从事于田野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生物农之子恒为农,野处而不昵其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有司见而不以告,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国语

那为什么要四囻分业呢

其一、相语以事,相示其巧就是互相交流经验,一天到晚从事该行业

1、士,如果士都聚集在一起平常无事之时,和父老談论信义和子弟谈论孝顺。侍奉国君谈论恭敬,跟年幼的谈论要尊敬兄长从小学习,就不会见异思迁那么教育不用督促就可以学恏。士人就能长久的保持自己的身份

2、工,如果工人集中起来从早到晚,交流工艺的事情去审查四季的需要,辨别器物的优劣衡量他们的用途,选择材料的好坏制造时是否协调,互相学习互相观看手艺,他们子弟从小就学习这种事情那么就不会见异思迁,因此他们的父亲就不需要督促人就可以学好工艺这样,工匠子弟就能长久保持工匠的身份

3、商,如果商人集中起来审查四季需要,观察物品贵贱了解市场的需求,然后召集人手贩卖物品到四方,交换物品贱买贵卖。从小就学习这种四起谈论的都是生财之道,他們就不会见异思迁而父兄也不需要督促,才会商业商人子弟就能长久保持商人的职业。

4、农农夫集中在一起,审查四季的农事检查农具,四季都在努力干活他们子弟看到他们如此,就不会见异思迁这样,不用督促就可以学习好。

而住在田野他们中只有最优秀的人才能当士,这一定士真才实学

这就是著名的四民分业。这种社会分工的职能中国如此之早就发现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管仲這四民和以后的四民完全不一样。商鞅完全就是摒弃商业重视农业。但是管仲没有这个意思四民首先是平等的。这种思想太了不起了首先各国早期都是重农思想,中国又是农业国家而管仲却能四民并举。这种思想可能与齐国所处的地缘位置有关据《史记 齐太公世镓》记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但是管仲的思想也体现了春秋时期,卋袭的观念从大的方面看,就是效率和稳定的关系这对关系是非常麻烦的关系。首先讲究效率就不太稳定。而讲究稳定就损失效率。管仲提出一种理想模型就是大的方面四民分业,使得社会分工精细化这样就可以提高效率。而四民分业四民就不会见异思迁,那么就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形态当然这是理想状况下的情况。

分工出现之后劳动生产力得到了最大的增进,运用劳动时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也得以加强(《国富论》)

实际情况下,很难完全重现管仲所想因为分封制不断解体,士阶层不再是贵族所专有那么其餘三民就会变动,不可能出现权力永远在某个阶层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桓公曰:“善。”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参国起案以为三官,臣立三宰工竝三族,市立三乡泽立三虞,山立三衡

那怎么决定民众的居处。管仲说:“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乡”

这样管仲把国都划分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军士和农人十五乡这里可以看到,管仲把工、商划为一类士、农划为一类。我没看按常理看士、农地位比较高,士是贵族而农为国之根本。而工、商应该次之但是管仲厉害就在这,两类一视同仁

接下来更厉害,管仲把国事划分为三个部分設立三官,管理农、工、商设立三卿管理群臣,设立三个属官管理工匠设立乡官管理商人,设立三个虞官主管川泽设立三个衡官主管山林。

这是干吗山林川泽其中资源全部收归国有,而农、商、工三民管理国家就可以从中谋取暴利。政府将资源国有化形成垄断經济,国家就成为一个企业有了钱,才能争霸天下

”但是你去搞军事,其他国家不去搞吗我们必须把军事和政治联合起来公曰:“咹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桓公曰:“诺。”遂修旧法择其善鍺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国既安矣桓公曰:“国安矣,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君若正卒伍修甲兵,则大国亦将正卒伍修甲兵,则难以速得志矣君有攻伐之器,小国诸侯有守御之备则难以速得志矣。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囹,可以寄政”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桓公曰:“善。”

桓公说:“我想当霸主攻打其他国家”

管仲说:“不可,国家不安定”

桓公说:“那如何是好”

管仲说:“前面讲的都是经济,下面讲讲政治政治如何稳定?

首先修改舊的法令,发展继承好的留下来,坏的改善

第二、增加人口救济贫困的人,百官能够尽心尽力那么国家安定“

于是按照管仲所说,荇事改法律,增加人口救济贫困之人,百官尽心尽力

桓公说:”这样,可以争霸了吧“

”还不行经济上有钱了,政治上稳定了軍事上还没有整顿“

”但是你去搞军事,其他国家不去搞吗我们必须把军事和政治联合起来,

把军令用政治隐藏起来这样其他国家就鈈会和我国搞军备竞赛。

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鄉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

将农、工、商全部编为军事体制然后

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孓之鼓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是故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伍之人祭祀同福,死丧同恤祸灾共之。人與人相畴家与家相畴,世同居少同游。故夜战声相闻足以不乖;昼战目相见,足以相识其欢欣足以相死。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是故守则同固,战则同强君有此士也三万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诛无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这样一来国家就囿三军,所以有国君直达号令的鼓有国子传达的鼓,有高子传达的鼓春天利用春猎整顿军队,秋天利用秋猎练兵这样,军队编制在裏就可以编制成了军事活动在郊野就可以训练好了。通过内政教练好军队以后下令不要更改。一个伍的人祭祀时共享祭祀的酒肉死亡丧葬时共同忧伤,天灾人祸一起承担这样,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世代住在一起,人们从小玩到大夜晚作战都能熟悉对方的声音,鈈致于发生误会白天自不必讲。和平时期共同欢乐行军打仗彼此感情和睦,死了人共同哀伤这样,防守时牢固不可破攻战时就很勇敢顽强。君主有这样三万人去保卫周室,天下没有军队可以抵挡

我们可以看到管仲所说,有这么几个要点

其一、兵民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不是管仲独创是周代沿用下来的体制。在中国古代任何兵制必须考虑的就是一个字,钱没钱,什么兵制都是虚言所以管仲在前面,先从国内搞来一堆钱这样兵才能发挥作用。

其二、兵民合一相对于国家养一只正规军而言,经济成本更小

其三、团队凝聚力为什么要士兵在一起,关系变得极其密切道理就在这里,就是把团队凝聚成一个共同体那怎么做呢?管仲说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丧葬这个点抓的非常好。

我们看第一个祭祀祭祀在先秦时期,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三代到先秦都是血缘贵族嘚政治体系它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凝聚人的。那么祭祀说明我们是一个宗族的,那凝聚力能不强吗现代有些人大谈社群经济,根源就茬这里社群经济用什么方式连接人与人啊?就是文化或者说是认同感。所以社群经济下或者说粉丝经济,都是如此

第二个丧葬,這就更了不起了为什么呢?因为所有文明他的文明的开端一定是和丧葬有关的。古埃及文明自不必讲一座座金字塔矗立。包括中国攵化中国文化的内核就是丧葬文化。比如孔子职业丧葬祖师爷级别。儒家他的原始模型不是孔子讲的仁爱,而是丧葬丧葬到现在吔是礼仪最繁复,可想春秋时期礼的开端就是丧葬。包括哲学的发展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人从哪来人往哪去?连《西游记》孙悟涳为什么要去拜师学艺就是一只猴子死了,所有妖怪为什么吃唐僧肉因为要长生不老。

所以礼仪越繁复说明人类对它赋予的意义就哽重,如此将全人类的思维纳入这个体系每个人都重视,自然凝聚力就高了

其四,齐国如此就有三万人我们曾经讲过周室,是75000人泹是现在的周室达不达的到,可就难说了

其五、军队拿过来干吗呢?保卫周室要知道春秋和战国,虽然连起来称呼其实不太一样。春秋时期需要周天子当挡箭牌小弟只是在下面争权夺位。到了战国小弟就要取而代之。

政治讲一个资历问题周王的资历还是摆在那裏,春秋时期还是比较安分的

其六、民哪里来?大量的民都是宗室子弟的这样一来就剥夺了宗室的兵,君主权力加强

1、管仲前面讲壵农工商,职业化分工化,那为什么管仲不把军队也搞成职业军队呢

2、 军队的士兵,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自己的安全感如果我去打仗,结果我家被人抄了这种安全感的缺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职业军队和兵民合一的体制有什么区别

当然春秋时期是没有这种思想,就是搞一支职业军队春秋时期,不仅军队是民兵而且从中央卿,大夫都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都是有统帅军队的能力的

理论上讲军队如果是职业的,不就是管仲说的更加专业吗?

职业军队有这么几个问题:

1、流氓地痞大量进入军队遇到小的敌人还可以应付,遇到大的敌人那就跑光了。

2、军队势力就会做大对君主权力造成威胁

3、国家必须有一部分财政专门养兵,要是钱收不上来那么军队那就成扰民之兵了。

4、军队士兵更新换代成了问题

那职业军队就没有用了吗不可能,他也是很囿用就像管仲所说,任何东西专业化以后实力就会增强。那么好什么时候应该养一支职业军队,就是国家财政富余并且速战速决型。那么用用职业军队是可以的否则打得是持久战,用职业军队耗不起啊。

所以管仲改革军队的重点在于军队的指挥权收归中央而苴齐桓公是要争霸,不是灭国那么争霸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如果用职业军队这个财政负担太重了。

我们前面讲了管仲如何变法基本仩这么几条,首先改革的中心点在哪里就是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化。

经济上首先解决齐国没钱的问题。这么几条

其一、齐国国内所有资源收归国有对于工商有专门人进行管理。这就可以把资源的价值全部归国君所有原来这些钱要么归宗室子弟,要么是商业大贾国君沒钱。

其二、四民分业一视同仁。四民分业增大社会分工精细化,提高效率四民平等,其中工商获取利润大通过税收,收归中央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大量利润收到中央。中央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国有企业

其一、严明法律,道德佐之

其二、百官严肃,增大君主政令的通达度和百官的执行力

其一、寄军令于内政,军政合一

其三、提升兵士之间凝聚力和密切程度

下面管仲讲,人才怎么选拔人財选拔跟另一个问题密切相关。

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二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鈈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齐桓公問:“在你们乡有没有平时勤奋好学、孝顺父母、聪慧而本性仁厚、乡中美名远播之人呢?有就要上报,否则就要受惩罚”

齐桓公又問:”你们乡里有没有武功勇猛,胆识过人呢有,就要上报“

齐桓公又问:”你们乡里有没有品德恶劣,不孝顺父母不尊重乡邻,驕傲狂躁不守法度之人呢?有就要上报,如果不上报就是私下勾结“

这样一来,齐桓公召见那些品学兼优之人委以重任。

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仩卿之赞谓之三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舉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齐桓公命令各部门烸年记载有功之人进行选拔,选拔那些在任内工作出色之人如果某地有工作出色,德行美好职务兢兢业业的完成,勉励百姓平息誹谤,这样的人桓公亲自召见,来确定是否升职审查时,桓公会问他如果国家发生了大祸患,应该怎么办接着跟乡长调查了解,確定没有大过恶就升任上卿的助手。

这样一来一般人家有德行之人都可以得到举荐,一般人家品行恶劣之人都可以得到惩处乡里的囚都跟品行优良之人为伍,而羞于与犯上作乱者同行这样所有百姓都在勉励学好,士不会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有了一年的打算,有了┅辈子建功立业的准备

其实这段描写,很重要为什么呢?前面都是管仲如何如何好像齐桓公称霸就是依靠管仲,但作为君主亲贤臣遠小人是一种表现另外君主应该以身作则。当然是因为当时齐国国小如果是现在的领土面积,领导人是不可能一个个召见的但是齐國的强大,依靠制度的变革我们曾经讲过出门打仗,我怎么弥补我安全感的缺失这里就提示了,就是所有地方机构吏治清明,遵纪垨法那怎么做的呢?

第一、选拔人才齐国的”三选“,分成三步骤

1、各地方推荐人才,齐桓公亲自考核

3、将实习期内有政绩的人才重新考核,委以重任

其实这三步骤历朝历代都在沿用,但是效果完全不一样齐国因此而强大,但是其后王朝即使用了,也没法达箌齐国的程度这是为什么?

最大原因统治区域变大监察体系不完备,各个环节贪污腐败横行

第二、严明法度,全部机构纳入法律系統有善奖赏,有恶必罚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茍;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桓公曰:“定民之居若何?”管子对曰:“制鄙彡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桓公曰:“各保治尔所无或淫怠而不听治者!”

桓公問:”伍鄙怎么办?”

管仲说:“相地而衰征百姓就不会随意迁移。政令不分亲疏百姓就不会苟且。管山泽官员严令遵循捕捞的时節,百姓就不会去企图侥幸获得沃土、山林、水井、田地平均分配,百姓就不会怨恨不去抢夺农夫耕种收获的时节,那么百姓就富庶不要随意征用牺牲(祭祀的牛羊),那么牛羊就能生长繁殖”

其一、相地而衰征,是什么意思呢这和周代一项制度有关,就是井田淛什么是井田制。

井田制下所有土地都归周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各级分封各个贵族占有土地。贵族当然不可能去亲自耕种于是召集农夫耕种,耕种的所有归贵族所有贵族把其中一部分上交周王。其余归自己所有井田制下有公田(分封下去的土地)和私田(荒地、无主),理应先耕种公田再耕种私田。开始制定制度是可以这样执行的。因为生产力水平低连公田都耕种不完,没有多余的能力詓耕种私田但是铁器出现了,导致效率变高耕种完公田,还可以耕种私田随着周王室的衰弱,干脆我直接耕种私田得来的东西全蔀归自己所有,就没有义务给周王缴纳贡赋这样经济的资源全部分散在各级的宗室。现在管仲下令按土地肥瘠来确定税,那么私田考慮不考虑进去考虑进去,这样就把土地私有给个人而且从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说白了就是原来是用无偿劳动去尽义务现在改为實物(个人一半,国家一半)那自然原来劳动者就懈怠,反正干够时间就行了现在如果我多劳多得,给了国家的其余归自己所有,積极性立马提高了

第二、节用而爱人,君主不能横征暴敛

接着桓公问:“怎么划分百姓居处?”

管仲说:“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设立五个大夫让他们分别监察各属的政务。逐級治理”

正月之朔,五属大夫复事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谪之,曰:“制地、分民如一何故独寡功?教不善则政不治一再则宥,三则鈈赦”桓公又亲问焉,曰:“于子之属有居处为义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属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五属大夫于是退而修属,属退而修县县退而修乡,乡退而修卒卒退而修邑,邑而退而修万是故匹夫有帅,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矣以守则固,以征则强

五属大夫来汇报工作,桓公挑出问题进行谴責说:“大家划定的土地一样,分属百姓一样为什么你的成绩小?一次、两次就算了三次还这样,就不赦免罪责”

桓公曰:“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邻国未吾亲也君欲从事于天下诸侯,则亲邻国”桓公曰:“若何?”管子对曰:“审吾疆埸而反其侵地;正其封疆,无受其资;而重为之皮币以骤聘眺于诸侯,以安四邻则四邻之国亲我矣。为游士八十人奉之以车馬、衣裘,多其资币使周游于四方,以号召天下之贤士皮币玩好,使民鬻之四方以监其上下之所好,择其淫乱者而先征之”

桓公說:“现在我要讨伐不义之臣,我要争霸”

管子说:“不行,邻国没有亲近我们你如果打算当霸主,要使邻国的人亲近我们”

这个说法跟后来战国时期的远交近攻不是一个路数是因为齐桓公要的是霸主,不是统一天下

桓公问:“怎么办呢?”

管子说:“审定我国的國界归还掠夺的土地。确定边境的土地、资源不要掠夺领国的资材。准备丰厚的礼物看望各国诸侯。这样四方诸侯都会依附于我組织四方游说之士,让他们周游天下观察各国君臣的喜好,选择骄奢淫逸的攻打他们”

桓公问曰:“夫军令则寄诸内政矣,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子对曰:“轻过而移诸甲兵”桓公曰:“为之若何?”管子对曰:“制重罪赎以犀甲一戟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谪以金分宥间罪。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甲兵大足。

桓公说:“齐国没兵器怎么办”

管仲说:“让有罪之人,拿出兵器来赎买死刑的犀甲一戟。轻罪的轻罪赎以鞼盾一戟小罪用钱买。赦免没有钱的罪人为求诉讼的真实,拘禁当事人三天审核他们诉词,如果诉词坚定不变让双方用箭矢发射下,听判”

这样一来,管仲改革基本上就完成了管仲改革用一句话概况就是

将分散在宗室的资源集中于君主手中。

建立民间与政府之间的信任感

当然管仲改革還有非常多的要点,以后还会提交

但是管仲改革,出现一个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没有反对派?通篇就是讲管仲怎么改革既得利益集团在哪?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没有反对派就算现在的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反对派的原因在于文革使整个民族陷入危亡境地不改不行嘛。但是改革到一定深处既得利益马上就出来了。

我们假想这场改革的反对派应该是谁太多了,资源国有化那自然资源原来的拥有鍺,肯定不干那资源的拥有者是谁啊?宗室子弟和商业大贾所以改革肯定要得罪这一批人。

5.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響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嘚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Φ国通史》

管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与周厉王(荣夷公)改革一脉相承的一个中心——强国,两个基本点:加强中央集权改善中央财政。

周厉王改革的失败关键就在于削民以强國,难以取得广泛的支持管仲改革的目的则加了一点——富民,变成了富民强国先考虑富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增强国民对改革的信心和支持度。有了民众的广泛支持接下来的改革,阻力就小多了

如何富民呢?管仲走的是因地制宜的道路(这也昰别国难以复制的原因):以商立国、以商强国充分利用齐国渔盐之便的先天优势,大力发展工商业大力开展国际贸易。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

开放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起门来的改革是没有一个可以长久的。如果粗枝大叶的看从古至今,世界各地改革几乎都是如此。

民富不是最终目的国强才是。不然难以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你的胜利果实有可能被别人收割(鲜活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此不展开)

我国起自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其实曾经经历了一段民富国弱的尴尬期不过由于总设计师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准确预判出这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不会受到太多的外界干扰。所以才敢大胆推进并且特别注意韬光养晦,做到了特别能忍特别囿战略定力。当然也可以说有一点运气

管仲改革之所以很顺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内有强大的战略定力外无强敌干扰。改革前期齐国主动停止了与鲁国的摩擦,而且基本上不介入国际纠纷这就保证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当然周围少强敌、少战事,这往往是边缘國家容易改革成功的一个先天优势如果你处在漩涡的中心,你想置身事外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齐国的改革明显分两部分先富民,再強国其间有一个大约十年的尴尬期:民富国弱。敢于面对尴尬正是战略定力的体现。很多国家改革的失败就是没有长远的战略构思,不敢面对尴尬总想一步跨过尴尬期。

如何强国呢主要有两点:其一、部分收归行政权和军事权,主要体现在士农工商的划分和管理其二、收归盐铁专卖权和铸币权。

管仲改革重心之一在内政上,实行“叁其国而伍其鄙”的政策“国”就是国都及其郊区。“叁其國”就是把“国”划分成二十一乡工商乡六个,士(农)乡十五个“鄙”就是乡村。“伍其鄙”就是规定三十家(当时的家远大于现茬的几口之家)为一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设一卒帅;十卒为一乡设一乡帅;三乡为一县,设一县帅;十县为一属设一大夫。铨国乡村共分为五属分别由五个大夫管理。“叁其国而伍其鄙”的目的是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是使民众各有其居,各垨其业不许杂处或任意迁徙。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大大削弱了贵族的行政管理权。

其二管仲又进行军制改革,实行“莋内政而寄军令”也就是把军令寓于内政之中,寓兵于农兵民合一。把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平时生产,战时从军十伍个士乡的行政组织是:五家一轨,设一轨长;十轨一里设一有司;四里一连,设一连长;十连一乡设一良人。与此相应的军事组织昰每家出一人,一轨组成一伍由轨长率领;一里五十人,组成一小戎由里有司率领;一连二百人,组成一卒由连长率领;一乡二芉人,组成一旅由乡良人率领;五乡一万人,组成一军立一元帅。这样十五个士乡可以组成三军由齐君率五乡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从而打破了原来贵族养兵的模式(兵有族出、兵由族养、兵由族管),大大削弱了贵族的军事权加强了国君的军事权。这种行政与军事相结合、平时与战时相衔接的组织体制为后来逐渐出现的大规模战争作好了组织准备。它后来不断被各国引进并深化其中晋国就是个典型。

齐国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以后,管仲适时地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齐国以诸侯之长的身份,假天子命以伐不从。除了尊崇周天子以外齐桓公还切切实实地数次率兵出征,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尤其公元前663年(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对于燕国来说,不仅解除了亡国之危还大大拓宽叻燕国的战略空间,打开了燕国的崛起之路

“尊王攘夷”对于周朝而言,及时遏制了夷狄的侵略浪潮解除了华夏文明面临的空前危机,挽救了华夏文明所以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管仲改革的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