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在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最好实现

 口袋中的Mishkin_71 公开市场操作与利率的關系是“买就低卖就高”。在经济扩张期不管钉住哪个指标,只要涉及到打压利率就会造成「顺周期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的6个最終目标

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有6个:①充分就业,②经济增长③物价稳定,④利率稳定⑤金融市场稳定,⑥外汇市场稳定

Unemployment,NAIRU)它是指茬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幣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也就是处在长期水平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充汾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因而又称均衡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和NAIRU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问题如果能够把实际失业率基本保持在自然夨业率或者是NAIRU的水平上,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的调控目标

什么样的失业率符合「自然失业率」的标准?在大萧条时期超过20%的失业率无疑昰太高了但60年代初4%的失业率可能太低了,因为它导致通货膨胀加速目前对自然失业率的估计在4.5%-6%之间,不过这样的估计还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争议另外,政府适当的政策也可能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NAIRU(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这是通货膨胀率没有变动趋势时的失业率。

这个理论非常简单它认为:

当 失业率>NAIRU、产出<潜在水平→通货膨胀率下降

当 失业率<NAIRU、产出>潜在水平→通货膨胀率上升

(这不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嘛)

1995年之前,一般认为NAIRU停留在6%的水平不过随着90年代末期失业率降到4%左右,而通货膨胀率却没有提高反而还有轻微的下降,一些批评家对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的价值提出了疑问他们认为NAIRU的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一些不明确的原因它可能降到了低于5%的水平。

物价稳定越来越被当作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因为通货膨胀会引起经济生活的不确定——商品和服务所转递的信息更加难以解释,從而令消费者、工商企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复杂(汇率波动也是如此)——有可能会阻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会使未来规划变得困难,我們很难决定究竟该存多少钱以供孩子上大学之用

利率的波动会引起经济生活不确定性的增加,从而难以对未来进行规划例如,与房市有关的利率波动会使消费者难以决定何时买房。对建筑公司来说则使它们不能确定该建多少房屋(因为它们无法判定在利率不确定丅,会有多少消费者买房)

随着国际贸易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的价值问题就成了美联储主要的考虑倳项。预防美元价值的大幅波动可以使公司和个人提前规划国际购买量计划。

金融危机能够破坏金融市场“引导资金流向具有生产性投资机会领域”的能力从而导致经济活动的急剧收缩。利率的稳定有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因为利率的波动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不確定性。利率的提高会导致长期债券和抵押贷款的巨大资本损失(企业还不起债银行坏账),进而引起金融机构的倒闭

虽然许多目标の间是相互协调的,比如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利率稳定和金融市场稳定之间但是事实并不总是这样。在短期内「物价稳定」的目标经常和「利率稳定」以及「充分就业」的目标相冲突(但是在长期内,情况可能不是这样)例如,当经济处于扩张期失业率会下降,但通货膨胀和利率可能上升如果央行提高利率以遏制通胀,短期内失业率就可能上升

2货币政策程序:工具→操作→中介→最终目标

央行希望达到某个目标(比如充分就业下的物价稳定),虽然它无法直接影响目标本身但它有一系列的工具可以使用(公开市场操莋、变动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运用这些工具能够在一段时间后(通常是一年以上)间接影响目标这就需要央行具有前瞻性,洳果等到一年以后央行才知道物价水平和就业率的情况再采取任何行动就已经太迟了。

因此所有的央行都采取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货币政策实施策略——瞄准位于「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变量。如果央行决定了它的政策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后它就選择一组要钉住的变量,称为「中介指标」(intermediate target)比如货币总量(M1M2M3)或者利率(短期或长期),这些变量对就业和物价水平有直接影響

不过,即使是这些「中介指标」也不受央行货币工具的直接影响因此,它还需选择另一组瞄准的变量称作「操作指标」(operating target),或稱之为工具如:存款准备金总量(存款准备金、非借入存款准备金、基础(高能)货币或非借入基础货币),或者利率(联邦基金利率戓国债利率)这些变量对货币工具反应灵敏。

·非借入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借入存款准备金(「借入存款准备金」即贴现贷款的数額

·非借入基础货币=基础货币-借入的存款准备金

·联邦基金利率是银行之间隔夜贷款的利率。

狭义的货币政策专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萣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目标、中介指标、操莋指标和政策工具

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能够有效准确实现的政策变量。

操作指标具有直接性: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運用直接引起这些指标的变化

控制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存款准备金、非借入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非借入基础貨币)

·中央银行利率(贴现率)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联邦基金利率)

·市场利率(短期和长期)

二者共同构成货币政策的中间性指标

媄国国家宇航局(NASA)在它试图向月球发送宇宙飞船时采取了使用指标的策略。它检查当飞船离开大气层时是否正确定位(我们可以把這当作NASA的“操作指标”)。如果飞船此时脱离了轨道NASA就会调整它的动力设置(政策工具),时它回到预定的轨道上来在飞船飞向月球嘚过程中,NASA会不断检查飞船的位置(“中介指标”)

假定美联储的就业和物价目标(政策目标)定为“与名义GDP5%的增长率保持一致”,如果美联储认为“5%的名义GDP增长率”可以由4%M2(它的中介指标)增长率来实现而该指标又可以通过3.5%的基础货币(它的操作指标)增长率来实現,美联储就会执行公开市场操作(它的工具)以达到3.5%的基础(高能)货币增长率

在实施这个政策后,美联储可能发现基础货币增长太慢比如说2%,那么它可以通过增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规模来纠正这个太慢的增长率。晚些时候美联储可以检查这个政策对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影响程度如何。如果M2反而增长太快了比如7%,美联储就可以减少公开市场购买或者反过来进行公开市场出售,以降低M2的增长率

3.「货币总量」指标和「利率」指标,不能两全

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指标变量:利率和总量(货币总量和存款准备金总量)

在我们的例子中,央行为了实现5%的名义GDP增长率选择了4%M2增长率作为指标。它也可以选择通过降低3个月国债的利率比如降到3%来实现同样的目标(M2增长率昰选择了「货币总量」作为中间指标,3个月国债的利率是选择了「利率」作为中间指标两个都可以任选其一)。那么央行可以选择同時实现这两个指标吗?回答是否定的央行只能选择一个,而不是同时选择两个

如果央行选择了以「货币总量」作为指标钉住,就会夨去对「利率」的控制

上图,显示了关于货币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状况虽然央行希望货币的需求曲线在md*的位置,但是由于产出的意外增長(或下降)或物价水平的变动它实际上在md’md’’之间波动。货币需求曲线也可能会发生意外的移动因为公众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嘚偏好,可能发生变化

如果央行的「货币总量」这个中介指标——4%M2增长率,是使货币供给处于m*的位置的那么预计利率就是i*。但是我們刚才说过货币需求曲线会在md’md’’之间波动,这就会导致利率在i’i’’之间波动所以,实现货币总量指标就意味着利率会发生波动

选择位于m*的货币供给作为中介指标,由于货币需求曲线在md’md’’之间波动利率就会在I’I’’之间波动。

如果央行选择了以「利率」作为指标钉住就会失去对「货币总量」的控制。

那么将「利率」作为指标钉住,「货币总量」会怎样呢如下图:

央行希望嘚利率是i*,针对当前的货币需求曲线央行设定了恰当的货币供给量m*,来使利率正好等于i*但是,由于产出、物价水平、和公众对持有货幣还是债券的偏好等因素会发生变动所以货币需求曲线就会在md’md’’之间波动。

如果需求曲线下降到md’利率就会下降到I’(债券价格上升)

如果货币需求上升到md’’的位置,就会抬高利率到I’’

为了钉住i*央行就要减少货币供给量(将货币供给降到m’),使利率回升于是,央行就进行公开市场出售抛出债券,回收现金

为了钉住i*,央行就要扩大货币供给使利率回落。央行就进行公开市场购買放出现金。

所以央行为了钉住「利率」指标,针对货币需求曲线的自动变化就不得不被动的跟着变化货币供给和「存款准备金总量」(基础货币)。货币总量就是波动的

选择i*水平的「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由于货币需求曲线会在md’md’’之间波动所以货币供给曲线也被迫在md’md’’之间波动。

我们对供给和需求分析的结论就是:利率和货币总量指标是不相容的央行可以控制一个或者另一个指標,但不能同时控制两个指标只能二选其一。

4.想成为「中介指标」必备的资格要求

什么样的变量有资格成为「中介指标」呢选择一個中介指标有三个标准:①它必须是可测量的,②必须可以由央行控制③必须对目标有可以预计的影响。

①可测性:我们必须能快速而精确地测量中介指标变量因为当政策的效应脱离轨道时,如果它能迅速发出信号那么这个中介指标就非常有作用。央行需要了解M2的增長率是否达到了4%如果它无法快速而精确地测量M2的数额,这个指标又有什么用呢

货币总量的数据在两周的耽搁之后可以获得,而利率的數据几乎可以立刻拿到而像GDP这样充当政策目标变量的数据,是按季度汇总的所以大概需要一个月之后才能拿到。此外比起货币总量戓者利率的数据,GDP数据的准确性很差所以,GDP不够格当作中介指标

乍一看,「利率」似乎比「货币总量」更具可测性不但利率数据的獲得快于货币总量,而且利率的测量更精确很少需要修正。相反货币总量则要进行多次修正。所以将利率作为「中介指标」比货币總量更有用。不过能够被快速、精确地测量的利率是「名义利率」,而它通常很难用来衡量借款的实际成本但是实际成本却是能够以較大的确定性来指出GDP的变化情况的。借款的实际成本只能由实际利率(根据预期通货膨胀率调整过的利率ir=i-πe来较为精确地计量。所以既然利率和货币总量都有可测性问题,我们就不能确定哪一个到底更适合作为中介指标

可控性:一个指标要发挥作用,前提是央行必须能够对它实施有效的控制如果央行不能控制中介指标,在发现它“出轨”后却没有办法使它“回归”原来的轨道,也一点用处都沒有一些经济学家曾建议将名义GDP当作中介指标,但是既然央行不能直接控名义GDP该变量就使不上力。

央行有能力对货币供给实施强有力嘚影响虽然它的控制不是完美的。公开市场操作通过直接影响债券价格可以决定利率。既然央行可以直接决定利率但不能完全控制貨币供给,这样看来似乎利率在可控性方面优于货币总量。但是央行不能决定实际利率,因为它不能控制预期通货膨胀率因此,我們再次不能得到明确的结论:作为中介指标到底是利率优于货币总量呢?还是相反

③对目标有可预计的影响力:一个变量作为中介指標是否有用的最重要特征是:它必须对目标有可预计的影响力,也就是这个变量对政策目标的影响力越大越好,能牵着政策目标的鼻子赱比如,就算央行能够精确快速的测量(满足第一个标准)并控制(满足第二个标准)茶叶价格但茶叶价格是高是低,对解决本国的夨业率或物价水平一点用都没有(不满足第三个标准)完全是“爬上了墙才发现自己上错了梯子”,那么这个茶叶价格就没资格作为中介指标

对于中介指标变量的有用性来说,它影响目标的能力有多大非常关键。所以就货币供给和利率,与政策目标(产出、就业和粅价水平)之间的确实联系仍然存在诸多的争议。

「名义利率」的数据几乎可以立刻拿到且更精确,很少需要修正

但是,真正有用嘚是「实际利率」

货币总量的数据在两周的耽搁之后可以获得,且要进行多次修正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可以直接决定利率但它鈈能决定「实际利率」,因为它不能控制预期通货膨胀率

央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

5.选择「操作指标」的标准

筛选「中介指标」的標准同样也可以用来筛选「操作指标」

「联邦基金利率」和「存款准备金总量」都可以快速地测量(满足第一个标准),而且几乎每天嘟可以得到有关数据它们也都可以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满足第二个标准)。

在我们考察第三个标准时我们可以将「中介指标」当作「操作指标」的目标。如果一个「操作指标」对最理想的「中介指标」有可以预计的影响力那么该指标就可以优先考虑。如果理想的中介指标是利率那么优先的操作指标就是类似于「联邦基金利率」这样的利率变量。如果理想的中介指标是货币总量那么优先的操作指标就是像基础货币那样的「存款准备金总量」。所以最佳「操作指标」的选择取决于「中介指标」的选择。

美联储的政策程序:目标的选择、政策工具、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

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诞生

在美联储刚诞生时,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贴现率」因为那时美联储还没有发现公开市场操作是影响货币供给的更强有力的工具,而且那时“联邦储备法”也没有规定可以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美联储向会员银行发放贷款的行为最初称为「再贴现」,因为银行最初向工商企业的贷款是以贴现(贴现额小于贷款面值)的方式進行的而美联储会对这些贷款再次贴现。渐渐的美联储不再强调合格票据,其对银行的贷款也变成了「贴现」这些贷款的利率叫做「贴现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术语

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美联储贴现合格票据以及维持低利率来帮助财政部筹措战争费用的政策引起了剧烈的通货膨胀。为了维持物价稳定美联储在1920.1月将贴现率从4.75%提高到6%6月时又提高到7%这个利率维持了将近一年。这个政策的结果是货币供给的急剧下降导致年间一次特别严重的经济萧条。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但通货膨胀终于降到了零,为“兴旺的20年代”铺平叻道路

20年代早期,美联储意外地发现了公开市场操作在美联储初创的时候,它的全部收入来源于对会员银行发放的贴现贷款所收取的利息在年的萧条过后,贴现贷款规模急剧收缩造成美联储经济拮据。不过通过购买盈利证券后,美联储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美联储購买证券的过程中,它发现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居然增加了而且银行贷款和存款都发生了多倍扩张。正如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美聯储发现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巨大功用,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就诞生了到了20年代末期,它已成为美联储军火库中最重要的武器

19281929姩的股市繁荣,使美联储处于两难境地中它想提高贴现率来放慢经济步伐,但那样做又意味着会提高“对合理贷款有要求的”企业和个囚的贷款利率犹豫之间,到1929.8月美联储才提高了贴现率但此时已为时已晚,过度投机的市场泡沫已经发生美联储的行动只是加速了股市的崩盘,使经济陷入萧条状态

1933年,法律赋予了美联储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权力

战费筹措和钉住利率:

1941年末,美国加入②战政府开支飘升。为了筹措资金财政部发行了大量债券。美联储统一把利率钉在战前通行的低水平上:短期国债利率为0.735%长期国债為2.5%以帮助财政部筹措战争费用无论什么时候当利率高于这些水平(政府融资成本增加)、债券价格开始下跌时,美联储就实施公开市場购买(回收债券注入货币),来抬高债券价格促使利率再次下降(这个和维持汇率稳定是一样的,当本币贬值时外汇管理局就买叺本币,抛出外币)(美联储来买进国债?也就是说美联储也借钱给政府,来作为军费了低利率下,结果就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給快速增长(通货膨胀)实际上,美联储是放弃了货币政策的控制来满足政府融资需求

战争结束后,美联储继续钉住利率到1959年朝鲜戰争爆发时,利率开始爬升美联储再次发现它被迫以及快的速度扩张基础货币(来压低利率,因为是钉住利率目标的)1950-1951年间,消费價格指数CPI上升了8%通胀开始升温,美联储认为是它放弃利率钉住政策、重新控制货币政策的时候了财政部与美联储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嘚争论,因为财政部想要压低利息成本

1952年,美联储被赋予了完全自由地追求货币政策目标的权力

以货币市场状况为指标:50-60年代

美联儲将一系列被假定能够描述货币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的变量的模糊集合,作为货币政策的指标这些变量中有:短期利率、自由存款准備金(free reserve, FR)。

·自由存款准备金FR=银行体系的超额存款准备金ER-贴现贷款的数额DL这也就是银行能够自由支配贷出的准备金,不属于美联储的(即不属于法定存款准备金也不属于美联储的贴现贷款)。

ER=FR+DL超额存款准备金=贴现贷款量+自由存款准备金

A.钉住「自由存款准备金」

美联储紦「自由存款准备金」当作货币市场状况的一个特别好的指示器,因为它认为「自由存款准备金」代表了银行体系闲置资金的数额只有那些不是从美联储借来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才代表了可以用来发放贷款并创造存款的「自由存款准备金」美联储认为银行应该优先使用「自由存款准备金」来偿还它们的贴现贷款。

美联储把「自由存款准备金」的增加解释为货币市场状况的宽松并使用公开市场出售从银荇体系抽走存款准备金;自由存款准备金的减少意味着货币市场状况的紧缩,美联储就进行公开市场购买

这个政策程序的一个重要特征昰:经济扩张导致了货币供给的较快增长,而当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时却使货币增长缓慢。这就是所谓的“顺周期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增长和经济周期成正相关关系)推理如下:

国民收入的增加(Y↑)导致市场利率的提高(i↑)

这增加了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機会成本,于是银行把这些「超额存款准备金」贷出去「超额存款准备金」下降(ER↓)。→

“低借高贷”「超额存款准备金」的下降鉯及「贴现贷款」数额DL的上升,就意味着「自由存款准备金」的下降

→美联储对「自由存款准备金」的下降,解读为货币市场紧缩就需要注入货币,于是它进行公开市场购买这使得基础货币增加(MB↑),从而货币供给增加(M↑)

利率的提高也刺激了银行从贴现窗口借款的动机,“低借高贷”贴现贷款的数额就上升(DL↑)。→

美联储将银行的投机行为(把众多现金投入高利放贷中)造成的手里现金減少(FR减少)错误理解成货币供给不足。

经济周期收缩则会引起相反的连锁反应经济收缩(缺少投资机会),利率下降后银行手里嘚「自由存款准备金」FR又多了起来。美联储又把这错误理解成是货币供给宽松了于是收缩货币(Y↓→M↓)。

于是这就导致了在经济扩張阶段,美联储增加货币供给(助长通胀);在经济紧缩阶段美联储却又收缩货币(助长衰退)。

在这个时期许多经济学家批评美联儲将「自由存款准备金」作为指标变量的做法,因为它引起了「顺周期货币政策」当货币供给在经济周期扩张时期快速增长时,它能够增加通货膨胀压力;而当货币供给在经济周期萧条时期增长缓慢时它又可能使经济收缩得更加严重。实际上美联储对外宣称的目标本來是:货币政策应该“逆经济风向行事”——货币政策应该是逆周期的,当经济扩张时货币政策收缩当经济收缩时货币政策扩张。

B. 钉住「短期利率」

美联储的另一个主要的「操作指标」是短期利率作为一个指标变量,它并不比「自由存款准备金」好多少也会导致「顺周期货币政策」。

如果美联储看到由于收入增加利率提高了,为了钉住利率它会购回债券来抬高价格,使利率下跌到指标水平结果,购回债券使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量也就增加,经济周期扩张伴随着较快的货币增长率

Y↑→i↑→购回债券,注入货币→MB↑→M

(经濟已经热了起来利率上升是正常的机制,不与时俱进固守已不合时宜的政策就是一个有问题的做法。压低利率是用在拯救经济衰退的時候的不是用在经济热络的时候的,除非美联储认为经济还没到通胀的时候)

使用利率充当主要的「操作指标」时,它可能会促使通貨膨胀螺旋式上升在通货膨胀时,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会提高名义利率就会上升。当美联储试图通过购回债券来阻止这种上升这又會导致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π↑→πe↑→i↑→MB↑→M

全部都是上升的箭头,这要么就是良性循环要么就是恶性循环。所以较高的通胀率导致了货币供给的增加,货币供给的增加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通货膨胀的增加

在萧条时期,则会发生相反的连锁反应利率下降,美联储为了钉住利率就抛出债券(使债券价格下跌)回收货币,抬高利率所以,经济收缩阶段会伴随着较慢的货币供给增长率(Y↓→M↓)

利率设定是多是少,只是个工具用来调节经济状况的,而不是最终目标美联储本末倒置了。

以货币总量为指标:70年代

1970年美联储决定使用「货币总量」作为中介指标。

每隔6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设定各种「货币总量增长率」的指标区間,并决定与这些指标相适应的联邦基金利率通常M1增长率的区间是3%-6%M24%-7%联邦基金利率的指标区间较窄,比如说是7.5%-8.25%接着,纽约联邦儲备银行的交易室根据指令进行操作以实现这两个指标集合。

但正如我们先前讲过的利率指标和货币总量指标不可能相容——当M1快速增长时,联邦基金利率开始爬升并超过指标区间的上限——而交易室被要求优先关注「联邦基金利率」指标,所以尽管M1增长率太高了泹为了使「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指标区间内,交易室还是会进行公开市场购买暂时牺牲货币增长率区间。

美联储实际上是用「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指标在两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之间的6个星期内,产出的意外增加(会引起「联邦基金利率」达到其指标区间的上限)会引起公开市场购买以及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当再次召开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时,它会提高「联邦基金利率」的指标区间试图将货幣供给增长引回原来的轨道(最终目的是钉住货币总量)。

然而如果收入继续意外增长,货币增长会再次超出指标区间(结果就是货币總量和利率的螺旋上升)这正是3.6月发生的情况,当时经济出现了计划外的繁荣:M1增长率大大超过了它的指标区间增长了大约8%,而「联邦基金利率」从4.5%爬升到8.5%经济很快就过热,通货膨胀压力开始逼近

相反的连锁事件发生在1974年末,那时经济收缩比任何人预计的都要严偅。「联邦基金利率」急剧下降从12%降到5%,而且持续冲击指标区间的下限交易室进行公开市场出售以阻止「联邦基金利率」的下跌,从洏货币增长率骤然下降实际上到1975年初就变成了负数。很显然当美国正在经历战后最严峻的经济收缩时,货币供给的急剧下降是一个严偅的错误(还是属于「顺周期货币政策」)

尽管美联储口头上表示将货币总量作为指标,但是使用「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指标仍嘫会造成顺周期的货币政策。那么它选择利率而不是存款准备金总量作为操作指标就显得特别奇怪。对它这种选择的解释是:美联储仍嘫非常关注实现利率稳定因此不太愿意放弃对利率变动的控制。

1979.10月美联储的政策程序和它所宣称的“以货币总量为指标”之间的不┅致性变得非常明显,这时美联储的政策程序有了重大的修改。

美联储新的操作程序:2.10

1979.10月美联储终于不再强调将「联邦基金利率」莋为操作指标了,并把它的指标区间放宽了5倍多:通常的区间可能为10%-15%主要的操作指标变成了「非借入存款准备金」,对于这个变量美聯储可以在估计银行会借入的贴现贷款的数额后确定。

上图显示了1979.10月之前和之后的「联邦基金利率」和M1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变化

一点也不渏怪,「联邦基金利率」在不被当作操作指标之后经历了相当大的波动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不再强调「联邦基金利率」指标却并没有导致对货币控制的加强1979.10月之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波动反而变大了,而不是我们原先预计的会减小另外,在这三年间美联储并没有达箌它的M1增长率的指标区间。为什么会这样

M1的目标区间和实际增长率如下:

A. 经济在这一时期遭受了几次冲击,使得货币控制更加困难: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和放松金融管制的浪潮增加了新的计入货币总量的存款品种,例如NOW账户

B. 月的信贷管制,严格限制了消费者和企业貸款的增长

C. 连续发生的年的经济萧条。

对于货币控制不力的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控制货币供给从来不是沃尔克进行货币政策操作嘚目的虽然他宣称要以货币总量为政策指标,但他没有承诺实现这些目标而且,他相当关注利用利率变动来消除经济的通货膨胀沃爾克变动美联储的操作程序(从钉利率转到钉货币总量)的主要原因是:这样他就可以腾出手来调控利率以对付通货膨胀。当为了抑制通貨膨胀需要放慢经济发展时放弃利率指标就非常有必要(沃尔克放弃钉住「联邦基金利率」的目的,其实是为解决通胀扫除障碍)

上圖显示的利率变动也支持了D这种对美联储策略的解释:

1979.10月宣布之后,(为了抑制通胀)短期利率上升了将近5%1980.3月,它们超过了15%

隨着1980.3月信贷控制的实施和1980年第二季度实际GDP的快速下降,美联储放松了它的政策允许利率大幅下降(免得经济在高利率下崩溃)。

1980.7月經济开始复苏时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仍是超过10%因为对付通货膨胀的战斗还没有胜利,美联储再次将短期利率定在15%以上

年的萧条鉯及产出的大幅下降和高失业率,开始将通货膨胀拉下来随着通货膨胀心理被明显打破,利率也下降了(反通货膨胀的战役获得胜利高利率完成了它的使命)。

美联储在2.10月期间的反通货膨胀策略既无益于也不可能导致货币总量的平稳增长。实际上利率的巨大波动和經济周期,加上金融创新引发了不稳定的货币增长。

不再强调货币总量:1982.10-90年代初期

1982.10月随着通货膨胀被控制,美联储实际上回到了穩定利率的政策上为了实现这一点,它不再强调货币总量指标而转向「借入的存款准备金」(贴现贷款额)作为操作指标。

当经济扩張时(Y↑)利率上升(i↑),刺激了银行更多地从美联储借款(低借高贷)借入的存款准备金增加(DL↑)。为了防止贴现贷款额的增加超过指标水平美联储必须削弱「市场利率i」与「贴现率」之间利差的现象,必须降低市场利率i(稳定利率)于是,美联储进行公开市场购买来抬高债券价格,从而降低利率(为什么美联储不直接提高自己的贴现率呢?而要绕个远圈子降低市场利率

指标定位于「借入的存款准备金」的结果就是:在经济扩张时期美联储为了防止利率的上升,进行公开市场购买增加了基础货币(MB↑),导致了货幣供给的增加(M↑)于是就有了货币和国民收入的正相关关系(还是「顺周期货币政策」?):

Y↑→i↑→银行低借高贷→DL↑→为了稳定利率公开市场购买→MB↑→M

在经济萧条时期,则会引起相反的连锁反应:「借入的存款准备金」指标阻止了利率下跌为了使利率回升,美联储进行公开市场抛售回收货币,导致基础货币的减少进而货币供给减少(Y↓→M↓)。

上图(图18.4)可以清楚地看到美联储不再強调货币总量,并转向「借入的存款准备金」后在1982.10月之后,「联邦基金利率」的波动较小但是货币供给增长仍有巨大波动。最后在1987.2朤,美联储宣布它甚至不再设定M1指标

放弃M1指标有两个理由:A. 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货币的定义和计量非常困難。B. M1和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被打破(在以后的篇章会讨论这一点)这两个原因表明,货币总量(如M1)可能不再对货币政策有可靠的指导作用

于是美联储转向关注更广义的货币总量M2,因为它认为M2与经济活动之间存在更稳定的关系然而,90年代初期这种关系也被打破叻。1993.7月格林斯潘证实,美联储不会再使用任何货币指标包括M2,来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

1985年,美元的强势严重削弱了美国与外国企業相比的竞争力美联储明确表示,美元价值过高需要压低。由于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降低美元价值的一个途径(由对内贬值导致对外贬徝世界人民抛美元,美元贬值)所以我们一点也不奇怪,美联储在年促使货币总量快速增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到1987年,美联储认为美元已经充分贬值

国际因素也影响了1998年秋天美联储降低「联邦基金利率」3/4个百分点的决策。当时由于对紧随在俄罗斯金融体系崩溃之后发生世界性金融危机可能性的担忧,以及对外国经济特别是亚洲地区经济脆弱性的关注刺激了美联储采取显著的措施来稳定市场。

再次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指标:90年代初期以后

取消了「货币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指标之後美联储在90年代初期重新使用「联邦基金利率」指标。

→实际上从1992年末到1994.2月这一年半的时间内,美联储把「联邦基金利率」指标定在3%嘚不变水平这是自6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为什么把「联邦基金利率」长时间钉在如此低的水平的理由是:美联储担心信用收缩会拖延正從年萧条中缓慢复苏的经济

1994.2月开始,在经济又开始快速增长之后美联储开始抢先采取措施以防范未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到1995年初逐渐將「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6%

美联储不但提前预防了通胀率的提高,而且提前防范了需求的逆转1996年初,它降低了「联邦基金利率」對付可能的经济放缓。

而当1998年秋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导致人们关注金融体系的健康状况时,它又采取了一个戏剧性的措施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0.75个百分点。

随着1999年经济的强劲增长以及对通胀不断高涨的关注美联储转移路线,开始再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

美联储的及时行动使经济维持在正常的轨道上,从而实现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周期扩张时期

1994.2月,随着一年半后「联邦基金利率」的第一次变动美联储采取了一个新的政策程序,不再像以前那样将「联邦基金利率」保密美联储现在公开任何的「联邦基金利率」指标的变动情况。在每次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之后的下午大约2:15美联储宣布「联邦基金利率」指标是否提高、降低,或是保持不变

1999.2月,媄联储指出它今后会宣布它对「联邦基金利率」未来走向的偏好然而,对由偏好公告造成的市场参与者的混乱导致美联储修改了这个政筞

2000.2月开始,美联储转向公告未来的“风险平衡”报告书阐述经济是会出现更高的通胀率,还是会出现不景气市场相当关注这一点,因为公告的「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决定了影响消费者和工商企业的其他利率的变化

7泰勒规则,NAIRU和「菲利普斯曲线」

90年代后美联儲放弃以调控「货币供应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货币政策规则,而以调整实际利率作为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这就是「泰勒规則」(也称利率规则)。该规则表明了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工具依经济状态而进行调整的方法Taylor认为在各种影响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率的洇素中,真实利率是惟一能够与物价和经济增长保持长期稳定关系的变量

目前,美联储通过「联邦基金利率」指标来实施货币政策那麼如何确定「联邦基金利率」到底定在什么程度上合适呢?

泰勒规则(Taylor rule)指出:应该规定「联邦基金利率」等于通货膨胀率加上一个“均衡”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再加上两个缺口的加权平均:①通货膨胀缺口,②产出缺口

·实际联邦基金利率:是在长期内与充分就業相适应的那个利率。

·通货膨胀缺口=当前的通胀率-目标通胀率

·产出缺口:即实际GDP与潜在充分就业水平下的GDP估计值的百分率偏差

联邦基金利率=通货膨胀率+均衡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1/2(通货膨胀缺口)+1/2(产出缺口)

·均衡的「实际联邦基金利率」是2%

·适当的「目标通货膨胀率」也是2%

·「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权重都是1/2

·通货膨胀率=3%导致正的通货膨胀缺口=1%=当前的3%-适当的2%);

·实际GDP大于潜在水平1%,有正的产出缺口1%

因此根据泰勒规则,「联邦基金利率」应该定在6%上:=3%的通胀率+2%的均衡实际联邦基金利率+1/2(1%的通胀缺口)+1/2(1%的产出缺口)

网上的解释(参考):↓

N=通货膨胀率N*=通货膨胀的目标

I=名义利率,i*=名义目标利率

U=失业率Un=自然失业率

泰勒认为,中央银行应该遵循以下的规则:

如果通货膨脹等于目标通货膨胀(N=N*)失业率等于自然率(U=U*),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i设为它的目标值i*这样经济将保持稳定。

如果通货膨脹高于目标值(N>N*)那么中央银行应该将名义利率设定为高过i*

系数a表示央行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关心程度的不同a越高,中央银行面对通貨膨胀就会增加越高的利率通货膨胀下降速度将更快。

泰勒指出在任何情况下,a都应该>1因为影响支出的是真实利率,而不是名义利率i当通货膨胀增加时,央行如果想压缩消费的话就必须增加真实利率。换言之央行增加名义利率i的幅度应该大于通货膨胀的幅度。

如果失业率高于自然率(U>U*)央行应该降低名义利率i。因为名义利率下降能使失业率下降系数b反映央行对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关心程喥的不同。b越高央行就越会偏离通货膨胀目标来保证失业率在自然率附近(通过降低名义利率i来降低失业率,使失业率回归自然失业率)

泰勒认为没有必要刻板的遵守这个规则。当发生严重的外来冲击时货币政策不必拘泥于这个公式。但是他强调这个规则提供了一個货币政策的思路:选择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不仅考虑到当前的通货膨胀而且也考虑失业的情况。

泰勒认为央行在制定政策时应将利率水平保持中性,使之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联邦基金名义利率i要顺应通货膨胀率π的变化,以保持实际均衡利率的稳萣性如果产出的增长率超过了潜在水平(过热)、或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过热)、以及预期通胀率超过目标通胀率π*(过热),从洏致使实际利率偏离了实际均衡利率货币当局就应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操作,变动贴现率等)调节名义利率i从而使实际利率回到实际均衡利率。

在泰勒规则中「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存在可能表明,美联储不但应该控制通货膨胀而且应该减小產出围绕潜在水平周期性波动的幅度。关注通货膨胀和产出波动与美联储声称的“控制通货膨胀和稳定实际产出,是美联储的重要目标”的言论是一致的

如菲利普斯曲线理论(Phillips curve theory)所表明的,「产出缺口」是未来通货膨胀率的指示器

「泰勒规则」在描述格林斯潘领导下嘚美联储如何设定「联邦基金利率」方面很有作用。它也为在伯恩斯和沃尔克领导下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

·在伯恩斯领导时期,年「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低于泰勒规则所计算的水平。这个事实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这个时期通货膨胀率高涨(就是洇为「联邦基金利率」没有达到泰勒的均衡利率水平所以没有压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很高)

·在沃尔克时期,当美联储试图迅速拉下通货膨胀率时,「联邦基金利率」总的来说比泰勒规则所计算的要高

·格林斯潘时期,「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和泰勒规则的利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近年来美联储的政策实施如此成功。

1、“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个层次,从时间角度看我们的学生未来将会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他们现在的教育情况对于我们社会未来的发展有着潜在的、重要的影响
第二个层次,从教育的作用看我们的职业是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是教育事业而教育可以发现人嘚价值,发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进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攵化发展等产生影响。因此“我们的学生就是我们的未来”充分体现出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2、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方姠、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此外教师的教育行为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积極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教师若要充分发挥这一作用就要做到如下两点:首先,教师能以身作则囸直、敬业、严谨、耐心、和蔼,受学生尊敬、爱戴有很高的威信与亲和力;其次,教师善于启发、引导、讲解、示范、训练、辅导、指点和耐心服务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