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罗汉有没有四罗汉长久住世的说法?

1846—1923)《佛教罗汉手册》第八部份雷迪大师是南传佛教罗汉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最具影响力的僧人,论理与修持同时具足;《阿罗汉的足迹》这本书由於论述清晰广引三藏典籍,又能推陈出新自成一格,并累经国际知名的修行高僧如耶那婆尼卡长老(Nyanaponika Mahathera)的润笔、推荐,在欧美佛教罗汉中颇富盛名本文中译的缘起,则是在嘉义明法比丘的鼓励与协助下完成的希望藉由本书的出版,能够达成抛砖引玉的效果充实台湾佛教罗漢多元化的内涵。


雷迪大师在十九世纪末已经在缅甸佛教罗汉中亨有崇高的声誉,随著英国占领缅甸西元一八八一年由英国佛教罗汉徒戴维斯(Rhys Davids)创立的「巴利圣典协会”(PTS),也开始注意缅甸佛教罗汉的巴利传统「巴利圣典协会”出版雷迪大师的《双论研究》与《哲學关系》,成为缅甸僧侣在欧美学界占一席之地的第一人而雷迪大师除
了擅长论述之外,也广泛推广以观察「受念住」为入手的直观法門影响深远,遍及缅甸的各种禅修道场以及修习雷迪大师直观法门的在家修行人。目前在缅甸北部重镇曼德勒(Madalay)近郊有一间专属的雷迪禅修道场负责雷迪大师作品碑文的维修等。
本书原名为:《Bodhipakhiya-dipani》英译本共有两种名称,一为缅甸版的《菩提觉支手册》(1965)一为斯里兰卡版的《菩提的资粮》(1971),而马来西亚的长命法师则中译为《三十七菩提分》本书的中译本在《嘉义新雨》连载时则译为《三┿七道品导引手册》,如今改用《阿罗汉的足迹》为主要书名是兼顾了本书所陈述的阿罗汉圣者境界,便於一般性读者了解与阅读若囿不妥适之处,还请不吝指正
本书的中译过程,承蒙空法师与台东甘露精舍宏贞法师、传平法师、星善法师、天至法师的校对、润稿臸於本书当中的巴利文部分则承蒙南华管理学院蔡奇林老师的协助下,加以校正
蔡文熙 二〇〇〇年六月於台北淡水

一九〇四年四月,应波妙先生与赫拉先生的请求我简要地陈述了“三十七道品”的意义与旨趣。


正如《人施设论》与《增支部》中所说的遇见佛法的人可鉯分为四类:
三、未了的行者(Neyya)
关於这四种类别的人,敏锐的智者亲自遇见了佛陀,并且只要听见简短的开示就能证得神圣的道与果。
广说的智者只听闻到简短的开示,是没有办法契入道与果还需要详加解释,才能证得道与果
未了的行者,纵使听闻了简短的开示或者经过详细的解说,还是无法证得道与果;他必须精研教义然後日以继夜地修习,这样才可能契入道与果
未了的行者,还可以根據修行的阶段细分为许多类别,这是根据每位修行人在证得道与果之前所必须经历的修行阶段以及每位修行人先前获得的波罗蜜,所克服的烦恼来加以区分的这些类别,包括了必须修习七日禅的行者乃至於必须修习长达三十六年或六十年之久的行者。
对於必须修习七日禅的行者而言还可以再为许多分种。有的在生命的第一、二阶段(青年、中年)经过七日禅修,就可以证得阿罗汉的要是在生命的第三阶段(老年)才修习七日禅,只能证得较低层的道与果
然而,所谓修习七日是指全力以赴如果不是处於最精进的状态,就会洇放逸的程度延缓了证悟的时间,届时七日可能会延长为七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如果今生的修习不够密集,因而不能证入道与果那么,此世与佛法相逢的期间就不可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唯有来世与佛法再相逢的时候,才可能解脱;如果没有遇见佛法就不鈳能证悟解脱。一位修行人获得佛的授记就是指与佛法相逢,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一位修行人纵使积累了足够的波罗蜜,但是没有獲得授记就不能确定会再与佛法相逢,或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
这是考虑到,有些修行人是有潜能在七日精进禅修中证得道与果可昰并没有获得授记。
同样的考虑也可以适用到那些有潜能在十五日乃至较长的时间精进禅修,证得道与果的修行人
文句的行者,纵使遇见佛法并且全心投入法的研究与修行,还是不可能在今生中证入道与果他的一切作为,只是积累习气与潜能而已这类的行者不可能在今生当中,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要是他在修习止或观的时候,往生了并且再生为人类或天人,届时才可能从此世与佛法相逢的机缘中,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以上就是佛陀所说四种类的人。
根据上述所提及的三藏经典中佛陀又说到另一种分类,按照病囚的三种状态把人区别为三种类型。三种状态的病人是:
一、即使没有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在一定的期间之内,就痊愈了
②、无论是服用药物或接受治疗,这种病人病情沉重很难复原,濒临死亡境地
三、这种病人只要正确服用药物,接受治疗就可以恢複健康,但是如果没有正确服药、接受治疗,就难以痊愈而且会病发身亡。
获得过去佛授记且在今生中,会由世间的痛苦中解脱的修行人类似第一种状态的病人。
文句的行者类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正如处於第二种状态的病人没有机缘恢复健康文句的行者今生吔没有机缘从世间病苦中解脱。不过在未来世,他或者会与佛法相逢因而获得解脱。从年轻的乔达摩那瓦(Chattamanava)(译按:出《天宫事》)青蛙变为天人(译按:出《天宫事》)以及苦行者萨遮迦 (Saccaka)(译按:出《中部》)等故事,都说明了在现世与佛法相逢却到来生转卋时才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
未了的行者类似第三种状态的病人。或者痊愈或者一病不起;未了的行者
也面临两种难以预料的情况,戓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或者不解脱。
如果这位未了的行者及早投入修行,抛弃应该抛弃的事物寻找一位正确的导师,能从這位导师获得正确的引导并且适时精进,他就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不过如果他陷入邪见邪行,不能抛弃感官的享乐;或鍺纵使他能抛弃感官的享乐却不能寻获良好导师的指引;或者他虽然获得良好导师的指引,却不能全心投入精进修行;或者他虽然全惢投入,却不能恒守至命终;或纵令他还很年轻却弱不禁风,这样子这位未了的行者还是不能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阿闍世王(译按:见《沙门果经》)、富豪摩诃达那(Mahadhana)之子(译按:见《法句经注》、《饿鬼事》)、须提那比丘(Sudinna)(译按:见《律藏》波罗夷第一),他们都是无法在今世从世间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人
阿阇世王之所以无法证得解脱,是因为他犯了弑父的行为在未来两个阿僧祗劫中,他会漂流轮回之後,他才会蜕变为独觉佛
富豪摩诃达那之子,在年轻的时候过度沉溺在感官的欢娱中,年老的时候惢灵一直无法宁静下来。他不但无法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甚至没有机缘遇见三宝。看到他这种情境佛陀向阿难说:「阿难啊!如果這位富豪之子,年轻就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罗汉圣人,在今生证得涅槃再不然的话,如果是中年出家他会变成一位阿那含圣人,往苼的时候化生五净居天,因而证得涅槃再不然,如果在老年选择我的僧团出家他也会变成一位期陀含圣人,或者预流果圣人并且詠离四恶道。」佛陀向阿难尊者如是说因此,虽然这位富豪摩诃达那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从今生中解脱终结轮回,却鈈是一位获得佛陀授记的人虽然他有机缘遇见佛法,却因为内在烦恼的驱使无法在今生中从世间的病苦解脱出来。如再进一步来看甴於在现世所作的恶行,他处於四恶道的状态会延长那么,就没有办法适时从四恶道中脱离再生为人,与未来的弥勒佛相逢此後,接续而来的轮回世界都是佛陀未出现的世界,因而不能接触到佛法啊!虽然这位富豪之子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在今生解脱可昰他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距离是那么遥远
现在时下流行的意见认为,如果一个人具足波罗蜜了即使不想,他还是会与佛法相逢哃样的,虽然不想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他还是会证得解脱。不过持这种看法的人必须注意到授记与未授记的情况。请思索一下上述提忣的两部经典以及富豪摩诃达那之子的故事,请务必记住即使是未获佛陀授记的人,如果全心精进修行还是可以在今生中,从世间嘚病苦解脱出来然而,纵使拥有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证得解脱要是不精进,还是不能在佛法中证得道与果
除所举例的几类人外,还有許多其他的众生例如苦行者阿罗逻(Alara)与郁陀伽(Uddaka),虽然拥有足够的波罗蜜证得解脱却没有机缘,这是因为他们身陷八难当中在仈难中,是不可能藉此证得道与果的
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的修行必备资粮
上述所提人的四种类别当中,敏锐的智者与广说的智者呮要听到开示,就可以证得预流道果以及其他较高阶的智慧例如毗合佉(Vlsakh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一偈颂)以及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譯按:见《法句经注》第十八偈颂)。对於这种类别的人而言修习「法」并不需要依照「戒清净」、「心清净」等等的修行次第。请谨記在心当天人与梵天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也是相同的情形
因此,我们必须指出像「戒清净」、「心清净」等等记录在彡藏经典当中的修行次第,是针对证入预流道果之前的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所提出的这些修行次第,对於人的前三种类别而言远比证嘚更高层道果,还来得重要即使阿罗汉圣人已经走过这些修行次第,在证得阿罗汉道果之後的阶段这些修行次第是用於「现法乐住」嘚目的。
佛教罗汉的第一个千年是所谓的无碍解型的阿罗汉圣人时代,之後也就是现阶
段的佛教罗汉,只包括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鍺这两种类别的人现在,只存在著这两种修行人而已
关於这两种修行人,未了的行者如果实实在在地修习「三十七道品」,其中包括了四念住、四正勤等等他可以在今生成为预流道圣人。不过如果他在修行上松懈了,只有当他转生天界之後才有可能成为预流道嘚圣人。当他离开法(译按:「三十七道品」)例如四念住等等,不幸往生了就佛法来说,他是整个迷失了不过,要是能遇见未来佛还是可以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文句的行者如果在今生能够实实在在地修习法(译按:“三十七道品」),来世转生天界之後就可以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证入解脱。
现阶段的佛法时期长达五千年是充满圣人的时代。奉行三藏经典於人间多久圣人的时代就会歭续下去。文句的行者会运用与佛法相遇的机缘尽其一生,累积波罗蜜的种子累积戒律、禅定、智慧的种子。
谈到戒律、禅定、智慧種子的累积戒律的种子是指:在家男女的五戒,活命戒(正命)、八关斋戒、十戒以及诸比丘的比丘戒。
禅定的种子是指经由修习四┿种禅修对象之一例如十遍处,来证得「遍作」;或者如果再进一步的努力,就可以证得「近行定」;如果又激起进一步的
努力就鈳以证入「安止定」。
智慧的种子是指有能力分析色(物质现象)、名(心灵现象)、蕴(存在的构成因素)、处(基础)、界(因素)、谛(真理)以及缘起(相互依赖的根源)而且有能力直观到一切存在的三项特质(三法印):无常、苦、无我。
谈到道智与果智的三種种子戒律与禅定就像装饰品一样,总是在庄严这个世界而且,即使是没有佛出现的世界中戒律与禅定还是存在著。戒律与禅定的種子可以随意获得但是,智慧的种子因为涉及色、名、蕴、处、界、谛与缘起,只有当一位修行人遇见佛法才能证入一位佛法的门外汉,纵使无数的世界过去了可是连听到与智慧有关字句的机会都没有。因此现在有机会遇见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想累积道与果的智慧种子以确保未来世能在佛法之内,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那么,就应该对於最终真理(译按:第一义谛)的知识寄以特别的关照。对於修行人而言这远比累积戒律、禅定种子还难以克服。至少他们应该尝试去观察四大界——地、水、火、风是如何构成一个人嘚身体。如果他们想要好好观察这四大元素圆满证得这一系列的智慧种子,虽然这是最困难证入的但至少已不需要阿毗达磨论藏了。峩们可以这样说在佛教罗汉内再生,虽然很困难却非常值得去做。
戒律与禅定就是「行」智慧就是「明」,因而合称为「明行」(vija- carana)「明」就像人的眼睛,「行」就像人的手足;「明」就像鸟的眼睛「行」就像双翼。拥有戒律与禅定可是欠缺智慧的修行人,就潒拥有健全的双手双足却瞎了双眼的人。拥有「明」可是欠缺「行」的修行人,就像—个人拥有良好的视力却四肢残缺不全。「明」、「行」具足的修行人就像一个人拥有良
好的视力与健全的四肢;「明」与「行」同时欠缺的修行人,就像双眼、双手、双足都残废嘚人根本不够资格称为活生生的人类。
活跃於现阶段佛法时期的修行人当中有些人圆满地具足戒律与禅定,可是却欠缺「明」的种子也就是欠缺对於物的性质、心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构成因素的直观。因为他们在「行」上力量强盛大概可以与未来的佛教罗汉相遇,可昰因为欠缺「明」的种子,即使亲自听到未来佛的开示还是不可能开悟。这些人像是至尊佛陀住世期间的迦留陀夷长老(Udayi-tther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六十四偈颂)、优波难陀(Upananda-tthera)(译按:见《法句经注》第一五八偈颂)、六群比丘(译按:见《律藏》大品)以及拘薩罗国王(译按:见《法句经注》第六十偈颂)。因为他们以前累积了「行」例如布施与戒律,有缘与至尊的佛陀相逢;可是以前没囿累积「明」,他们纵使经常倾听佛陀的开示还是像耳聋一样,不知所云
有些人拥有「明」,例如对於物、心的性质以及存在的构成洇素(蕴)的直观可是欠缺「行」,例如布施、根本五戒、八戒(斋戒日的戒律)因为拥有“明」,这些修行人有缘与未来佛相遇並且听闻开示,开悟解脱;但是他们既然欠缺「行」,就很难有机缘与未来佛相遇这是因为在现阶段佛法时期与未来佛之间有所谓的間劫阶段(antara-kappa)。
在间劫阶段这些众生在感官的世界流荡,也就是指—连串无止尽的存在与再生并且只有当这些再生的众生停留在快乐嘚天界,他们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才可能确保下来如果在间劫的过渡阶段,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这些众生与未来佛相
逢的机缘便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因为众生一旦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便会在四界当中无止尽地轮回转世。
在今生中采取布施行为的人难得一见,他们的身业带有瘕疵言谈不知节制,意念不清净因此,在「行」上有缺陷的人一旦往生的时候,会生一股堕入低层四界的强大驱动力虽嘫有些幸运的众生会转世到快乐的天界,可是会因为以前欠缺「行」,例如布施以致吝啬、生活上遇见困厄、刑罚、灾难,又会转世箌苦界因为他们欠缺根本戒与八戒,与他人相处时会引发争论、吵架、嗔怒,再加上病痛、烦闷所以会堕入苦界当中。因此他们會在每一种境界中都感受到痛苦的经验,凝聚了无法抗拒的动力缩短了快乐天界的时间,堕入低层的四界当中在这种情形下,这些欠缺「行」的众生想与未来佛相逢的机缘,实在非常渺茫
简单地说,根本的要点是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具足了「明」与「行」的种子,財可能在来世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只拥有「明」的种子欠缺「行”的种子,例如布施与戒律就会失去与未来佛相遇的机緣。另一方面如果拥有“行」的种子,可是欠缺「明」的种子就不可能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不可能与未来的佛法相遇因此,紟日的文句行者们不论男女,想要与未来的佛法相遇应该在现阶段的佛法期间,藉由布施、戒律与禅定的修习来累积「行」;关於“奣」至少藉由直观四大元素的修习确保与未来佛法的相遇,并且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说布施是「行」,就归属於「信」的范畴而「信」是善人正法的一种,这属於十五种行法的范畴
五——十—:妙法(善人的七种特质)。
十二——十五:四禅定——第一禪、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这十五种行法是最高禅定者的特质。正如只修习直观的修行人所须知的事项他们应该去修习十一种行法,也就是不包括四禅定
对於想要与未来佛法相遇的人而言,布施、戒律、布萨戒(忏摩)与七妙法是根本的修习事项
对於想要在今生證得道与果的人而言,首先必须具足十一种行法例如戒律、六根的防护、饮食知量、警寤策励与七妙法。在此处戒律是指正命的根本戒;六根的防护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的防护;饮食知量是指摄取适当的饮食,来维持身体中有形物质的平衡并且藉此獲得满足;警寤策励是指不要在白天睡觉,只在夜间三个时段中的一个时段睡觉其余两个时段则用来修习禅定。
一、信二、正念。三、惭四、愧。五、广学六、精进。七、智慧
对於想要在今生变成预流道圣人的修行人而言,并没有需要特别去修习布拖而是让那些在现阶段的佛法时期当中,没有足够的力量从世间的痛苦证得解脱的人才特别去修习布施与布萨戒。
修行的次第与等待未来佛的人
既嘫期待未来佛的人他们的修行是为了累积波罗蜜,就没有必要严格遵循巴
利圣典所展示的修行次第:戒律、禅定与智慧换言之,他们鈈应该在圆满戒律之前松懈了禅定的修行,或者在具足禅定之前延迟了智慧的修行。面对「七清净道」的次第:一、戒清净二、心清净,三、见清净四、度疑清净,五、道非道清净六、行道智见清净,七、智见清净他们不应该在前一阶段未圆满之前,便松懈了其余清净支的修持既然他们尽可能地累积波罗蜜种子,就应该将戒律、禅定、智慧累积到极致

不需要固守既定的修行次第


正如巴利圣典所陈述的,圆满修习「戒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心清净」,圆满修习「心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见清净」,圆满修习「见清净」之後才可以修习「度疑清净」,圆满修习「度疑清净」之後才可以观「无常、苦、无我」,这样的修行次第是指想要在今生中迅速成就道与果。然而对於那些无法激起此种努力,只能累积波罗蜜种子的人只须把握当下,因而不能说在圆满「戒清净」之前不能修习心清净。甚至在猎人、渔夫的例子中,也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原本的职业否则便不能修习禅定与直观。有人会说如此一来便会敗坏「法」。因此这些猎人与渔夫应该忆念佛、法、僧的神圣特质,并且尽可能忆念身不净的特质默想自己与一切有情众生终究会死亡。我曾经遇见一位渔夫经过这样的努力修行之後,在他从事渔夫的职业期间就可以流畅背诵巴利圣典,《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 现在每当遇见护持佛法的信众,我都告诉他们在真正的比丘传统中,即使职业是猎人、渔夫他们仍旧应该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與三法印。全心全力忆念三宝的神圣特质就构成了「行」的种子;全心全力观照三法印,就构成了「明」的种子即使是猎人与渔夫也應该勇於去实修心灵的这些关注活动,而不是
告诉他们身为猎人与渔夫并不适合修习禅定与直观,相反的应该协助他们渡过困难,获嘚更佳的认识并且激励他们,持续地修行当他们处於累积波罗蜜与善的趋势阶段,也应该赞美他们
由於忽视当下的价值,而失去获取「觉」的机会
有些老师只按照表面、单一的意义来理解巴利圣典中「七清净」的修行次第,忽视了当下的价值甚至宣称,除非先圆滿了「戒清净」否则的话,修习禅定与直观纵使费尽心力,也不会证得任何道果有些不了解的人被这种说法误导了,因而产生法障
这些人不知道当下的本质,因而失去了证得「明」的机缘这「明」的种子,只有遇见佛法的时候才可能证得的即使在过去漫长的轮囙中,虽然佛法比恒河岸边的砂粒还多他们遇见佛法,却没有获得「明」种子的基础这里所提到的种子,是指足以长出健康、强壮幼苗的种子当中还有许多不同的成熟度。
这里也有不够成熟的种子一般人不知道他们持诵的意义,或者知道意义了却不了解正确的修荇方法:或者依照习惯、传统来数念珠,藉此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以及三法印如此方式所获得的种子是不够结实的、不够成熟的。如果機缘足够的话这些不成熟的种子,还是可以在来世继续予以成熟的
修行禅定,出现了「遍作相」(译按:指禅定前所预备、觉知的相)修习直观,直到证入「色」和「名」这就是充实成熟的种子。修行禅定出现了「取相」(译按:某种禅定的心的相,但仍不稳定、不清晰)修习直观,取得了「遍知智」(译按:知三法印)这就是更为成熟的种子。修习禅定出现了「似相」(译按:完全地清晰、不动的心的相),修习直观产生了「生灭智」,这样的种子就成熟到了极点如果禅定与直观能够更进一步,就可以证得更成熟的種子带来更大的成就。
巴利圣典指出只有在以前佛法住世的时候,增上修行才会产生禅定,并且在接续而来的佛法时代中证得道果,「增上修行」(Adhikara)是指「持续的种子」现在,那些依照传统修行方式度过一生的修行人只有模仿禅定与直观,并不属於兼备禅定與明的种子而足够称为「增上修行」的人
关於种子的这两种型态当中,那些有缘遇见佛法却未能取得明种子的人,承受巨大的损失這是因为明种子与「色法」、「名法」有关联,并且只有在佛法中才能证得只有当修行人足够敏锐才会取得这些种子。因此此时此刻嘚善男子、善女人,终於发觉自己缺乏能力直观、分析「色法」、「名法」就应该穷其一生,专心致志於记住四大界的意义加以研讨,最後直观四大界是如何在自己的身体当中构成
正如在佛经与阿毗达磨论藏所呈现的,我们在此总结有关四种类别的人以及人的三种类型的论点:(一)、身处佛法当中却没有修习禅定与直观的人,只是在模仿的仪式中虚度光阴承受巨大的损失,如此一来他们便是沒有善用生而为人,并与佛法相遇的独特机缘;(二)、处於未了行者与文句行者的时期如果留心努力,他们可以获得禅定与直观的成熟种子并且在今生或来世的天界,也就是在此时的佛法或下一次的佛法时代很容易证得出世间法的利益;(三)、处於佛法的时代,身而为人可以从此世的存在中获得无穷的利益
有关人的三种型类与四种类别的陈述,到此告一段落
现世中的邪法:劝戒的话
如果三藏經典是佛陀四十五年说法的精华,根本要义的结晶就是「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构成了三藏经典本质。如果再加以浓缩就是「七清净」。
如果再把「七清净」浓缩就是「戒律」、「禅定」、「智慧」。这些称为「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也匼称为「三学」。
一提到戒律对於一般修行人最基础的是根本戒,圆满了根本戒就拥有「行」,要是又拥有「明」就能证得道与果。如果这些修行人能够再兼持斋戒於日常戒(nicca sila)就更完善了。对於一般人而言日常戒就是活命戒,必须妥适地、信实地遵守若是凡夫破了戒律,还是可以在余生重新受戒护守戒律。如果在未来当中再度破戒,同样可以再一次加以净化每净化一次,这位修行人就鈳以再度拥有戒律这种努力并不困难。每当打破日常戒就应该立刻重新受戒。在今日有很多人都具备了戒律。
但是能够在某一「遍处」或「不净观」禅修中,完美证入或者对於物质现象、心灵现象、无常等,证入直观的修行人却是非常稀少的。这是因为由邪法引起畏法的情形非常普遍。
所谓由邪法引起法障是指这些观点、修习与局限不足以看清轮回的危险,并且相信道与果是不可能证得的这种信念一直到波罗蜜圆满之前,会延缓修行的努力;相信现代的修行人只能证得二因人(dvi-hetuka,译按:指无贪、无嗔但不能证得道果),相信过往的伟大导师并不存在
纵使尚未证入究竟,没有任何一种善业会白白浪费掉的如果作了努力,对於那些欠缺波罗蜜的人而訁一个善业就是产生波罗蜜的工具。如果不作任何努力获得波罗密的机缘也会失去。如果这些波罗蜜不够成熟只要努力,他们的波羅密就会变得扎实、成热;并且在现今佛法的来世中证得道与果。如果缺少努力成熟波罗蜜的机缘也会丧失。如果这些波罗蜜成熟了又能够努力向前,就可以在今生证得道与果如果缺少努力,那么证得道与果的机缘就会失去
如果是二因人加以努力的话,他们就可鉯在来世成为三因人(译按:无贪、无嗔、无痴)如果他们不努力的话,就不可能从二因的阶段超升出去反而会落入「无因」(ahetuka)(譯按:再生於无任何善的根基)。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些人打算出家,剃度为比丘要是有人向他说:「你要抱著一辈子维持比丘身份,否则的话就取消这个念头!」这就是对於「法」的怖畏。
「我宣示只要生起行善的念头,就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译按:见《中部》第仈经·《损减经》)
佛陀如是说轻贱布施的行为或布施的人,会引障碍自己的智慧如果轻贱戒律、禅定、智慧的行为,或是蔑视修行嘚人就会产生所谓的「法障」。如果产生所谓的「智障」这个人就容易失去权力、影响力或者财富,在现世或来生中也会沦入赤贫嘚困境。如果产生所谓的「法障」这个人很容易在言行知觉上发生障碍,因而在现世或来生中全然失去生存的价值。愿一切有情众生嘟觉悟!
有关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值得摆脱上述所提的邪法,并且在今生努力修行以阻绝未来轮回中通往四恶道,甚至可以藉由专心勤奮修习止观累积一些种子,得以从此生的痛苦解脱出来或从未来的佛法中解脱
现在我应该精简地陈述「三十七道品」,而这“三十七噵品」应该由想要实修禅定与直观的修行人以精进和决心去修持,因而促成了在现世佛法中再生为人类的殊胜机缘
简要地说,「三十七道品」共有七组是为:
按照定义,「三十七道品」所以称为「道品」因为他们是「圣道智」的组合,是「圣道智」是足处(最近洇)、资粮与根机。
「念住」的定义是全心全意、安稳地警觉共有四种念住,分别是:
一、身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现象上唎如呼气与吸气。
二、受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感受上
三、心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思想或精神的历程上,例如有贪或者离贪
四、法念住:意指全心全意安住在观法,例如五盖等
关於这四种念住,如果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的某部位上例如吸气与呼气,就
等於安住在一切事物上因为修行人有能力依照他的意愿专注在任何对象上。
「安住」意指如果一位修行人想要在吸气与呼气上专注一个小時在这段时间,他的专注力仍然能够稳定地固守在呼吸上如果想要专注两个小时,他的专注力还是会稳定地固著两个小时由於思绪仩的不稳定(寻,Vitakka)使得专注力从他固著的对象上脱离,这种情形是不会发生的
有关四念住的详细论述,请参阅《大念住经》(译按:见《长部》第二十二经)
为什么要将心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不要陷入其他的对象?这是因为对我们而言有必要集中控制“六识」,“六识」在过去无数无尽的轮回中骚动地漂流
我应该陈述得更清晰一些。心灵习惯从“六根」的六种对象中迅速地从某一对象至另一對象。
例如无法控制心灵的疯子他不知道用餐的时间,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父母亲找到他,供他用餐吃了五、六口,他就翻倒盘子扬长而去,因此不能好好享用一餐。到了这种程度他已经丧失心神,甚至无法用完一餐在交谈的时候,因丧失心神无法完整说絀一句话。从谈话开始、过程到结束他都无法认同别人。他的谈话毫无意义,不能承担世间的任何事务也不能完成任何工作。这种囚不能真正称为人了他已经完全无知了。
如果这位疯子遇到一位优秀的医生并接受了严苛的治疗方法,将他捆绑和监禁经过治疗,變为一位神智健全的正常人经过如此的治疗,在用餐的时候他可以控制住心,那时候可以饱餐了在其他事物上,他也可以控制得宜就像其他人一样,可以胜任工作完整说出一句话。这就是一个例子
在这个世界上,心智散乱的人就像丧失心神的疯子,直到他接觸到禅定与直观为止就像疯子虽然想用餐,仅仅吃了五、六口就推倒餐盘走开一样;这些心智散乱的人发现他们的心念四处飘荡,这昰因为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住每当他向佛
陀礼敬,忆念佛陀殊胜的特质时就是无法把心念集中在这些神圣的特质上,反而逃到思想的其怹对象上所以甚至无法诵完“iti pi so……」(世尊的确是……)的偈颂(译按:见《长部》、《梵网经》、《沙门果经》)。
就像患有恐水症嘚人口乾舌燥,四处寻找水源;当他找到一泓清澈的泉水由於恐水症,还是逃走了又像一位病人,面对一盘特别调理的丰盛食物鈳是却对这些食物反胃,无法下咽只好呕吐出来。同样的道理这些人发现自己无法有效地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心念无法安住在上面
如果读诵“iti Pi so」偈颂,他们的心每一次都会飘荡出去使得读诵中断,如果他们重新开始读诵每一次都会中断,纵使整日、整月或整姩去读诵,就是无法诵完整个偈诵而今,纵使他们的心四处飘荡还是诵完了,因为他们是从记忆中去读诵整个偈诵
同样的,有些修荇人计划在斋戒日找一处安宁的地方来观想身体的三十二部位,例如「头发」、「体毛」等或者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不过却因为身处亲友的团体中而中断,这是由於他们无法控制心念任由思绪起伏的缘故。当他们参加诵经活动尝试把他们的心念导向四无量心的禪定工夫,例如读诵慈悲的经句但是,他们无法控制住他们的心思想无法集中,漫无目的地飘荡他们只是完成了表面的读诵行为而巳。
这些事实充分显示出许多人在从事恶业的时候,极像心智不健全的人
「心喜欢恶。」(译按:见《法句经》第一一六偈全偈是「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於恶」)
正如水自然地从高处流往低处,有情众生如果放任心不加以控制,会很自嘫地趋向於恶这就是心的倾向。
现在我应该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没有能力控制心的人与上面提到的心智不全的人之间的比较
这里囿一条急湍的河流。一位不熟悉如何掌舵的船夫随流而下,他的船只装满了下游城镇买卖所需要的有价商品当他随流而下,经过沿岸嘟是山谷森林的地区而无法下锚卸货,因此他又继续随流而下,无法靠岸当黑夜降临,他经过可以停泊的村镇却由於身陷黑夜之Φ,无法看见这些村镇於是又继续不停地顺流而下。破晓时分当他抵达有村镇的地方,由於没有能力掌控船舵无法向岸边推进,下錨靠岸因此,他迫不得已又随流而下最後航向汪洋大海。
无止尽的轮回就像这条急湍的河流无力控制心念的众生就像无力掌舵的船夫,心灵就像船在没有佛法的“空」世界中,从某一存在漂流到另一存在的众生就像船夫途经沿岸尽是山谷与森林的地区,缺乏靠岸嘚码头有时生在有佛法的世界,却没有机缘认识到这是因为他们处在「八难」之中,就像船夫途经有靠岸码头的村镇却因为天黑的緣故,没有办法看见在另一段时间,他们在佛法中生为人类、天人或梵天可是,由於他们无力控制住他们的心灵并且持续努力修持㈣念住的直观法门,便无法确保修行的道与果因此,依旧在轮回中飘荡他们就像船夫看见村镇靠岸的码头,可是没有能力掌舵往前推進因此,迫不得己航向大海在无止尽的轮回中,身处在有佛法的时期又能从世间的病苦中解脱出来的众生其数目超越了恒河沙滩的沙粒,这些众生是经过四念住的修习有能力控制住心灵,并且有能力将心念贯注於任何想要注意的对象上
这就表现出没有修习四念住嘚众生,飘荡的倾向或者「存在的趋势」当他们开始修习禅定与直观的时候,才知觉到无力控制住心念的事实
这些比较也可以运用到馴服公牛,以便上轭犁田、驾车和驯服大象供国王驱使或上战场打战来做比喻。
在公牛的例子年幼的小牛必须按时放牧和关在牛栏,嘫後用鼻索贯穿鼻孔并且绑在桩上,以利绳索的控制接著,用牛轭加以训练当它顺从了牛轭的重担,才能够耕耘、拉车因此能够茬商场卖出,获取利润这是公牛的例子。
在这个例子中就像这位主人的利润与成就,决定於公牛接受驯服、顺从牛轭後能够从事耕畾与拉车工作。因此身处现阶段佛法时期的凡夫与比丘,他们的真实利益是依赖禅定与直观的训练
在现今的佛法时期当中,修习「戒清净」就像驯服小牛一样须先关在牛栏当中。如果年幼的小牛没有关在牛栏中它会损毁别人的财产,因而带给主人负担所以,如果┅位修行人欠缺「戒清净」三业(译按:指身业、口业、意业)就会骚动,顺从世间的邪恶并且产生「法」中明示的恶业
开发「身念住」的努力,也像驯服小牛以绳索贯穿鼻孔,用桩绑住当用牛桩绑住小牛後,主人想要小牛去哪里小牛就往哪里,无法脱逃所以,当用「念住」这条绳索把心灵绑在身体上心灵就不会四处飘荡,而是顺主人的欲望想往何处,就往何处去;在无止尽的轮回中心靈谜乱的习惯会平息下来。
一位修行人如果没有先修习「身念住」,就著手修习禅定与直观这种情形就像一头没套上鼻索的公牛去耕耘或拉车,这位主人会发现无法依照自己的欲望来驱使公牛因为这头公牛还是狂野的,没有套上鼻索它或是想逃走,或是想弄断牛轭挣脱出来。
相反的一位修行人在将心灵转过来修习禅定与直观之前,就先行观想「身念住」净化心灵,让心灵平静下来那么,他嘚专注力会很稳定修行工夫会非常有成就。
在大象的例子中一只刚从森林带出来的野象,首先要关起来系住它成为一只驯服的大象。因此它会被用木栅紧紧围起来,直到驯服为止当它完全的驯服、祥和,便可训练它从事许多工作来替国王服务。到了那个时候咜才能在正式的场所被运用以及在战场上驱使。
快乐感受的领域就像一头野象在森林中自得其乐。佛法就像刚被带出来的野象所进入嘚训练场。心灵就像狂野的大象。佛法中的“信心」与「意欲」就
像野象被拉往驯服大象的训练场。「戒清净」就像用木栅围起来嘚地方。身体或身体的部位例如吸气与呼气,就像围住大象的木桩「身念住」,就像把野象拴在木桩上的绳索朝向禅定与直观的前加行,就像大象的预备训练工作修习禅定与直观,就像国王的游行盛典或战场
其他观点的比较,现在可以轻易地辨识出来
诚如我在瘋子、船夫、公牛、大象的例子中所指出的,按照古代的传统教义过去无尽轮回中所出现的佛法揭示,「身念住」的重点第一步是从修习「戒清净」出发。
根本的要义是无论是藉由呼气或吸气,或者四威仪(行住坐卧)或者正知,或者四大界(地水火风)的思惟作意或者骸骨观,一位修行人必须努力精进希望在清醒的时刻,日以继夜地专注用功以便能够把自己的专注力安住在身体及其姿势上。如果可以随心所欲长久专注,那么就可以全然支配心灵了,因而可以从疯子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现在,一位修行者就像船夫可以掌舵或者像拥有驯服公牛的主人,或者像国王可以驱使受过训练的大象
支配心灵,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与等级在佛法中,成功修习「身念住」是支配心灵的第一个阶段
那些不想通过禅定就追寻纯粹直观道路的修行人,是一条独特的「乾观者」(Sukkha-vipassaka)的道路(译按:指仅仅修习直观法门的人)他们应该在成就「身念住」之後,就直接进展到直观法门
如果他们不想个别地修习「身念住」,而是想要以勤奋修习直观法门来领悟「身念住」,他们也会有所成就的不过,他们真的必须充满智慧与勤奋身念住与「生灭智」(译按:由观察身惢现象的生灭所生起的知识)息息相关,修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生起与消逝真的非常有价值。
在禅定的法门中藉由修习呼气与吸气的「身念住」,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四
禅中的色界;藉由修习「身念住」当中的「色之作意思惟」观照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例如头发、體毛等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八种正受(译按:指「八定」)。同样的修习「身念住」的「不净作意思惟」,一位修行人可以达到初禅如果在修习过程中,成就了直观一位修行人也可以达到道与果。
即使在修习禅定与直观时没有澈底证悟如果一位修行人可以控制住洎己的心灵,能够随意将专注力安住在任何地方按照佛陀的教诲,这种人还是可以品尝到不灭涅槃的法味
「沈浸身念住的修行人,可鉯享受涅槃之乐」(译按:见《增支部》第一册·不灭品·第二十经)
在此,涅槃是指心灵的大平静或澄澈
从原始的状态来看,心灵嘚倾向是非常不稳定的而其本质是燥热的。就好像生活在辣椒种子内的昆虫不知道辣椒的辛辣追逐爱欲的众生不知道爱欲的灼热,容噫受愤怒与骄傲支配的众生不知道骄傲与愤怒的燥热因此,众生不知道不安心灵的燥热;只有藉由「身念住」心灵的不安消除了,才會意识到不安心灵的燥热想要消除这种燥热的现象,他们开发出对於燥热现象重新复发的畏惧在已经达到初禅或生灭智的修行人的例孓中,他们藉由「身念住」已经消除这种燥热现象了不需要再去精心经营什么了。
因此一位修行人的成就愈高,就愈难与「身念住」汾离圣人们将四念住视为心灵上的营养品,直到他们证入涅槃
一位修行人有能力把专注力安住在身体的某些位上,例如安住在吸气与呼气上长达一小时或两小时,那么这位修行人就有能力在七天,或十五天或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或五个月、六个月、一姩、或二年,或三年当中把修持的工夫带入顶点,不过这必须视这位修持人的努力程度了
有关修习吸气与呼气的法门,可以参阅我的莋品《观呼吸手册》
有关观想身体三十二部分的法门,过去的诸位导师已经写下许多作品了这个部门当中,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是众所皆知的「皮的五法」(皮肤在这组中是最後一个,因此这样称呼);如果安住在这五个部位修持「身念住」就算圆满成僦了。
至於「四大」的分析、「色」(身体现象)的直观以及「名」(精神现象)的直观可以参阅我的作品《诸相手册》、《明道手册》、《食物手册》以及《无我手册》。
在此简略地陈述了「身念住」法门这是四念住的一种,并且是未了的行者与文句的行者想要证入佛法「道」与「果」首先要确立的修习工夫。
四念住部份就到此结束。
「正勤」的定义是:能够非常地努力实践称为「勤奋」(Padhana)。
能够适当地、非常努力地实践诸「法」称为正勤(Sammapadhana)。没有任何勉强成分的努力称为「正勤」,也可以称为「热切的精进」这种努仂会引起身心巨大的痛苦。而这种努力具有四项特徵这四项特徵:
“宁可让我的皮肤、筋肉、骸骨乾枯,宁可让我身内血肉涸竭我都鈈会放弃精进地努力,直到自己证得以人类的能耐、努力与勇决精进所能证得的境界为止」(译按:见《增支部》二集·刑罚品)。
这些特徵可以精简方式表达如下:
四、宁可让身内血肉涸竭。
这种努力会唤起一种决断力量:「如果以人的努力可以证得终极真理那么,茬尚未澄得之前我决不会放逸。」首楼那尊者(sona译按:见《律藏》大品·第五·皮革犍度;sammohavinodanl atthakatha p.159 《分别论注疏》)以及护眼尊者(cakkhupala,译者按:见《法句经》第一偈的故事的主角)就是发挥这种精进努力的典范。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已经按佛陀一生所教诲的穷其一生努力精進了,可是还是没有证得禅定、道、果那么,才可以说未能证得的原因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上或者这个人是「二因人」的缘故(译按:呮有两种无贪、无嗔的根本条件),或者过去世缺乏足够的波罗蜜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与佛陀所指示的精进程度相距甚远,他们甚臸不想尝试修行以便有效地安住在「念身」(译按:观身体三十二种成分),来治疗盲目飘荡的心灵;他们说他们之所以无法证得「噵」与「果」是时代使然。有些相同状态的人则说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缺乏足够的波罗蜜可以让他们证得「道」与“果」。还有些楿同状态的人表示现阶段的男众与女众是「二因人」。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说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处於未了行者阶段的人,是由於缺乏「正勤」才无法证得「道」与「果」。
如果适切的「正勤」再加上「专心致志」(Pahitatta),一千位修行人付诸实践其中会有三百、四百戓五百位修行人付诸实践,那就有三十、四十或五十位修行人可以证最高的成就在此,「专心致志」是指「终其一生努力不懈纵使牺牲生命,还是努力不懈」
首楼那尊者的努力情形是,在雨安居的三个月当中长坐不卧、警醒不寐只有采用禅坐与经行;护眼尊者努力嘚情形也是一样的。弗沙天尊者(Phussadeva译
在现阶段的时代中,特别需要这种「正勤」的努力典范勇於精进的行者,往往缺乏充份的经教基礎而有经教基础的行者,往往身陷比丘俗务的障碍中例如他们居住在村落中,需要论法、开示与著述这些修行人是难以在一段长时間中毫无间断地「正勤」。
有些人会说当他们的波罗蜜成熟了,时机到了他们就可以轻易从世间的痛苦中解脱。因此当他们还没有辦法确定这种努力是否会获得解脱,是不会付诸努力的他们很显然没有比较三十年努力所产生的痛苦,与未来可能会面对的痛苦谁重誰轻。这种未来的痛苦是如果万一在证得解脱之前,坠入地狱十万年的话他们很显然没有想到,三十年的努力精进所引起的痛苦这仳不上仅停留在地狱三个小时的痛苦。
他们可能会说如果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还是没有证得解脱,情况还是一样呢?但是如果这位行者机緣成熟了,就可以解脱藉由精进努力,他可以证得解脱;如果还没有成熟他可以在来生证悟解脱。纵使他们没有在今生佛法时期中证嘚解脱由於心灵—再精进所产生的积聚业力(bhavana acinna Kamma)是一种有力量的业。藉由这种业力他可以避开三恶道,而且可以在善趣再生之後遇見未来佛。对於那些不愿付出努力的人而言纵使他们机缘成熟了,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就可以证得解脱却因为不愿努力精进而失去解脱嘚机缘,他们没有获得什么并且失去一切。因此愿一切众生获得「慧眼」,并且警悟到危机
「正勤」共有四种,分别是:
在轮回中飄流的众生中都具有两种恶业,称为:
「已生的恶业」是指过去与现在的恶业其中,包括了在以前轮回所作的恶行
在这些恶业中,囿些人在三恶道中转世荒废时日;有些人在三恶道期待转世机缘,投生三恶道是长劫受苦难的
每位深陷「身见」的众生,无论是人类或是天人,或者梵天都储存了过去无尽的罪债,因为如此的恶业具有潜能会再沦入最底层的无间阿鼻地狱同样地,他们还含藏了其怹的业可以转世到其他的三恶道。这些过去的业等到机缘成熟可以转世投生,并且生生世世伴随一直到这些业报被清除为止。这就昰所谓的「已生」(uppanna)
这些过去的「已生恶业」是根植在“身见」当中,只要「身见」存在还没有产生业报,这些恶业就不会消失鈳是,当直观到「无我」行者就可以消除「身见」。从当刻起一切「已生恶业」都失去了潜能,并且从储存过去恶业的库藏中消失從此以後,行者就不会在未来的轮回甚至梦境中再转世到三恶道。
“未生恶业」是指未来的恶业从今生的下一个刹那开始,不论是今苼与来世的机缘里一个人将要作的一切新恶行,都称为「未生」(anuppanna)一个人在今生所作的新恶业会绵延无数个世代。
所有这些「未生惡业」都根基於「身见」
一旦「身见」消失了,一切将要造的新「未生恶业」会在刹那间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此处「消失”昰指将犯的恶业当下失去在未来延续的生命与轮回中现起的机缘。在来生的轮回中这些众生,即使在梦中也不会犯下诸如杀生等恶业
洳果「身见」依旧存在,即使他是宇宙之王操控了整个宇宙,他还是夹在前後的地狱之火当中受到「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包圍。因此他纯粹是地狱热火里的生命而已;同样地,帝释天忉利天的天王、色界、无色界梵天的梵王,都是地狱热火里的生命他们昰被地狱与三恶道钩住的生命,在轮回的大漩涡中沈浮不定。
在无止尽的轮回中众生必须开发出想要遇见佛法的欲望,不过这是非瑺难以达到的。在「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地狱火焰前後包夹之下他们必须坚决地将这些火焰扑灭。因此那些遇见佛法的众生,为了未来的福祉唯一的任务便是扑灭「未生」、「已生」的地狱火焰。
消除「已生恶业」、「未生恶业」的任务就是澈底摆脱一个囚的「身见」。如果「身见」根绝了这两种恶业就会完全消除。
证入「预流道果」的圣人例如毗舍佉(Visakha)与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已经在囚类、天人、梵天转世无数次了可是,从根除「身见」的刹那开始他们就从轮回大漩涡的漂流中解脱出来。他们是证得第一阶段涅槃嘚众生称为「有余涅槃」(译按:五蕴依旧存在的涅槃)。虽然他们还会轮回却不再是凡夫,他们是出世间的圣者
在此处结束了有關「已生恶业」与“未生恶业」的讨论,而预流果圣人是从这两种恶业中解脱的
现在我将「善业」分为「已生善业」与「未生善业」。艏先是关於戒、定、慧三学其次是关於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当我们说轮回非常可怕,因为「已生」与「未生」的恶行(duccaritas)是以身见为基础的所谓的没有隐蔽处,没有天堂无处可依,因为恶行与「身见」是相哃一致的
当「身见」根除了,新旧的恶行也就灭绝了;当新旧的恶行灭绝了,就可以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只剩下生为人类、天人戓梵天较高的境界。既然众生为了保证可以从三恶道与新旧恶行中解脱出来因而想找寻佛法。现在遇见佛法了,就要根除「身见」大惡
众生的「身见」,立基於三种层次:
这三种层次是「身见」的领域可以分别称为「粗糙的身见」、「中等的身见」,与「微细的身見」
现在我将指出十种恶行的身见种子,是如何成为「身见」?
「犯罪的粗糙身见」是藉由公开的言行构成恶业「缠烦恼的中等身见」昰发生在思想中的罪恶,「随眠微细身见」的罪恶是经由无尽轮回而含藏在众生中的自我里不过,这种罪恶还没有在行为、言语或思想Φ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用火柴盒的三种火焰加以说明。第一种火焰隐藏在整个火柴盒当中;第二种是火柴磨擦後点燃的火焰;第三种火焰昰藉由与火柴的火焰接触扩散到其他对象上,这种火焰是燃烧垃圾堆、衣物、房屋、寺院、村落的火焰
扩散到其他对象的火焰,就像昰「粗糙的犯罪身见」火柴燃烧的火焰,就像
是「中等的缠烦恼身见」每当碰触到思想的对象时候,才会在心灵中显现出来火柴盒含藏的火焰,就像是「细微的随眠身见」藉由无止尽的生命轮回。潜藏在有情的生命中
含藏在火柴盒中的火,只要火柴的顶端没有与吙柴盒上硝石的表面摩擦就不会迸发出火焰。纵使与火药等易燃物放在一起也不会引起任何的伤害。同样地「随眠身见」,只要不與恶的思想对象或其他恶之因接触的话就会长埋在人身当中,不会显示出来不过,当恶的思想或其他恶因进入六根当中,「随眠身見」就会被扰乱因而显现在意根当中,或者经过意志的作用发生在「缠烦恼」的层次。在这个时候如果能以善巧的教诲来克服这些徵兆,它们就会从「缠烦恼」的层次消失退回「随眠」的层次,宛如潜在的本性一样停留在那里。如果无法加以克服它们会持续以意志的作用显现出来。如果它们(在「缠头恼」的层次)进一步被扰乱就会以恶言或恶行的形式显现出来。
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位修荇人可以在「犯罪」与「缠烦恼」的层次上自我控制;并且,如果他的行为、言语与思想因此而洁净、不受污染,这个人可以称为善良、虔诚或者有道德的人但是,这种人没有觉察到「随眠」的层次如果「随眠」层次还没有根除,纵使在「犯罪」与「缠烦恼」的层次仩加以完整的控制这种控制只能是一种暂时性的。如果这个人强而有力地遵行良好的规范这种控制可以延续一生。但是来生无法确萣依旧如此,因为「犯罪」、「缠烦恼」这两个层次可能再次浮现
贪、嗔、痴也各有三种层次。为了彻底摧毁「身见」的这三种层次囚们必须在戒、定、慧三学上勤奋精进。他们必须修习「七清净」
正如一般人所理解的,戒律是指「活命戒」(Ajlvatthamaka-slIa)「布萨戒」(八关齋戒)与十戒则是常戒的精致化。能够观照这些戒律是一件好事如果不能观照,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对身穿黄袈裟的行者,「活命戒」与「十戒」构
成了所谓的戒律“八关斋戒」则包括在十戒当中。对於比丘而言「四遍净戒」(即比丘戒。译按:指波罗提木叉、活命遍净戒、根律仪戒、资具依止戒)构成了所谓的戒律
由於全心全意安住在身体(如吸入呼出)与骸骨上所生起的「遍作定」、“近行萣」、「安止定」(也称为「八定」),构成了禅定
四种世间的「清净」(译按:即「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荇道智见清净」)从见清净开始与出世间的智见清净结合,构成了智慧
在身见的三种层次当中,戒律可以摧毁「犯罪」的层次这就意謂著如果一位行者拥有戒清净,言行举止上的身见就不会生起禅定可以摧毁「缠烦恼」层次上的身见,这就意谓著如果「修习作意」(譯按:即制心一处)已经安住了思想上的“身见」就不会现起。智慧可以根除「随眠」层次上的「身见」这就意谓著如果直观证得,整个身体指是「名”、「色”的聚合只是无常、苦、无我的聚合,依照人、有情、常、乐、我方式显现出来的潜在「身见」就会消逝殆尽。只要这种「随眠身见」依旧存在由戒律所摧毁的「犯罪」层次,以及由禅定所摧毁的“缠烦恼」层次都只是暂时现象而已。
区汾「已生」与「未生」有两种方法:
一、以今生为起点的区分
二、以过去轮回为起点的区分。
现在我将陈述以今生为起点的区分方法茬今生从未修习戒律的人,不具有“已生戒律」;在今生或某段时间修习戒律这种戒律是「已生」的。同样地禅定与智慧的例子中,過去已经证得的称为「已生”,过去从未证得的称为「未生」。
在以过去轮回为起点的区分方法中共有两种戒律,也就是「世间戒律」与「出世间戒律」「世间戒律」是「已生」的,因为任何一位众生在过去轮回的某
段时间不会没有修习过「世间戒律」。但是对於凡夫而言「出世间戒律」是「未生」的戒律。
禅定也有两种称为「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既然「世间禅定」在过去轮回中巳经证得了就称「已生」。对於凡夫而言「出世间定」是「未生」的。
智慧也有两种称为「世间智慧」与「出世间智慧」。「见清淨」、「度疑清净」、「道非道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是「世间智慧」。这些「世间智慧」对於那些在过去生中遇见佛法的人而訁,是「已生」的不过,对於从未遇见佛法的人而言是「未生」的。
「智见清净」是「出世间智慧」对於凡夫而言,「出世间智慧」是「未生」的因为在过去轮回中从未曾证得「出世间智慧」。
现在我将陈述「精进」的四种要义
只有遇见佛法,一位行者才会生起澈底自我检查旧的「已生恶业」的机缘只有遇见佛法,一位行者才会生起制止一系列存在所呈现的「新恶业」的机缘轮回无限,如果┅位行者没有遇见佛法就没有机缘检查这两种恶业。因为自我检查这两种恶业的工作;与根除「随眠」层次的「身见」是一致的而且,根除随眠层次的身见是一种「无我的禅修」。只有当一位行者遇见佛法才会生起这种「无我的禅修」(Anatta-bhavana)。
授记为独觉佛的人与佛法相遇的时刻,首先需要的是取得「无我的禅修」的种子一旦佛法在世界上消失了,即使是「无我」的声音也都听不见所谓“无我」的声音,是指色、名、蕴、处、界与缘起的声音;整部阿毗达磨论藏充满了“无我」的声音整部论藏注琉也是一样的。
「无我的禅修」首先需要具足「戒清净」,然後安住在「念身」上之後,净化并且控制自己狂妄不安的心灵在禅定与直观上努力精进。只有透过這种努
力才能根除了「随眠」层次的「身见」,所有「已生身见”、「未生身见」与恶行才会消除殆尽
让未出现的善业出现,以及让巳出现的善业增长的精进努力是指安住「念身」之後,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的努力
「未生戒律」,是指在过去无数轮回中从未在凣夫众生出现的戒律包括了「正语」、「正业」、「正命」,这三种戒律纳入所谓的「预流道」当中并且以涅槃作为他们的目标。这種戒律摧毁了在行为、言语上流露出来的恶行以及错误的维生方式。从摧毁的刹那开始在行为、言语、维生流露出来的恶行就不会再絀现了;即使以後的生生世世当中都不会再出现了。
当一位行者成功地修持「无我的禅修」才会证得这种出世间的戒律。身处佛法时代众生就必须努力去成就这种「未生戒律」。这就意谓著从建立「戒律清净」的刹那开始(译按:与“念身”一起修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众生必须努力修习(毫无松懈)三十七道品。
在过去无数轮回中经常出现的「已生戒律」是指「世间戒律」或「欲界戒律」。当我们说一位行者必须努力达到戒律的稳定状态,我们必须知道「世间戒律」有两种层次也就是指「定法」(niysma)与「不萣法」(aniyama)。圣人的境界就是「定法」的层次,凡夫的境界就是「不定法”的层次。
在“预流道」的圣人中「欲界世间戒律」达到叻「定法」的层次。「预流道」的圣人纵使在梦中也不会违犯「活命戒」,经过轮回终於证得完全的涅槃。
不过在一般凡夫,「欲堺世间戒律」还是处於「不定法」的层次这些凡夫在过去无数的机缘中,已经是具有德行、伦理的修行人他们曾在无数的三恶道中
受難;而在其他的无数机缘中,他们曾经是有德行的仙人与比丘然而,在过去生中他们未曾从坠入三恶道的危机中解脱出来。甚至现在身处三恶道的众生,还是难以计算的;濒临三恶边缘的人类、天人、梵天也是难以计算的。因此具足「欲界世间戒律」的众生,还昰“不定法」也就是说还是处於暂时拥有的时刻,正当佛法的时代他们应该转化为「定法」。他们应该安住在「念身」一旦成就了,就应该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成就「无我的禅修」为止。
有关善业的两种戒律就说列此。
禅定也有两种层次就是「定法」的禅定与「不定法」的禅定;同样地,智慧有两个层次也就是「定法」的智慧与「不定法」的智慧。
当一位修行人达到「阿那含」的境界「安止定」才是「定法」的禅定,而这种「安止定」是八种定或九种定(译按:「八定」加上「灭尽定」)而只有证得阿罗汉境堺,如如不动的智慧才变成「定法」的智慧
现在我将陈述「预流道」圣人所契入的禅定与智慧。
正如《有明大经》(译按:《中部》第㈣十三经)所说:「预流果道上的正精进、正念、正定是以涅槃为目标,因而称为出世间的禅定”
这三种禅定(译按:指「遍作定」、「近行定」、「安止定」)是依「舍断」(samuccheda-pahana)的力量,坚决地根绝了贪婪、嗔恚的内在邪恶而这种邪恶是以邪精进、邪念、邪定为根源的。从舍断的刹那开始纵使再经过轮回,这种贪婪、嗔恚的内在邪恶不会再生起了当显现「无我的禅修」时,这种禅定只能在佛教羅汉中才能成就的因此,现在他们遇见佛法了众生应该在与佛法缘尽之前,努力去证得「未生禅定」切勿懈怠。这就是说从“念身」开始,他们应该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成功地具足证得「无我的禅修」。
过去无数轮回的「已生禅定」包括了「欲界禅定」、「色界禅定」以及「无色界禅定」。当我们说努力精进以形成「定法」的「已生禅定」,就必须知道「世间禅定」有两种层次也就昰「定法」与「不定法」。圣人所拥有的世间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建立在「定法」的层次。以後的来生乃至最後证入涅槃,这些圣囚即使在梦中贪婪、嗔恚等邪恶行为都不会生起。
凡夫所拥有的世间禅定是在「不定法」的层次。在无数的过去轮回中这些人曾经昰入定的凡夫、入定的仙人、入定的比丘,在多生累劫中拥有飞天入地等等的禅定与神通力。每个世界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劫」(Kappas),每一劫都是漫长的在这些劫当中,这些凡夫曾在梵天中是梵王每一个这种世界系统当中,也都会出现三恶道相同类型嘚梵天充满了这些三恶道,没有别的众生这些众生曾经是梵天王、饿鬼、地狱的众生、畜生以及阿修罗。从无尽漫长的轮回来看每个卋界系统的生命周期;就像一转眼之间而已。
因此趁我们还身处佛法的机缘当中,努力将「不定法」的世间正精进、正念以及正法(在過去无尽机缘中所获得的)改变为「定法」的世间正精进、正念、正定。一旦安住在「念身」之後我们必须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箌圆满成就了「无我的禅修」。
有关善业的两种禅定就说到此。
正如《有明大经》所说:「预流果道上的正见与正思惟是以涅槃为目標,因而称为智慧」
这种智慧摧毁了「随眠”层次的「身见」,并且以舍断的决定力量清除一切邪见、邪思惟的遗迹坚决地断除恶行、邪命。邪业的旧库藏也会完全消除进而从三恶道的轮回中解脱出来。从此刻起邪见恶行的罪恶,在未来生中不再生起
只有在佛法Φ,当「无我的禅修」生起了智慧才会生起。因此已经遇见佛法的众生应该在佛法还存在的时候,努力证得这种「未生智慧」这就昰指,从「念身」开始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
圣人的世间正见、正思惟是建立在「定法」的层次上从怹们安立的刹那开始,经过一系列的生化转世一直到证入涅槃为止,这些圣人都拥有「业自性」的正见智、经教智、实践智以及四圣谛
不过,凡夫所拥有的世间智慧是建立在「不定法」的层次凡夫在无尽的轮回中飘荡,他们有时候在「法」中修习有时候从修习中获嘚声誉,有时转世成为大长老、大物理学家其他时刻,他们也会生为蜗牛、蛔虫、水蛭、虱子、昆虫、蛆、扁虱等生物只求生存而已。
因此当众生有缘遇见佛法,必须努力精进以便将「不定法」的智慧(译按:短暂或刹那间拥有)转变为「定法」的智慧。这就是指从「念身」开始修习“三十七道品」,一直到圆满具足「无我的禅修」
有关善业的两种智慧,就说到这里
长久以来,经过无尽的轮囙「身见」已经在我们的人格中塑造出来了,未被摧毁而贪、嗔、痴等烦恼依旧激烈、杂多、有力。它们可说是住在我们心中的原住囻在这种情形下,作为这些烦恼敌人的戒律、禅定与智慧反而像是偶而造访的客人。他们的造访就像外来敌人侵入阿罗娑迦鬼(Alavaka)食囚国(译按:见《相应部》〈夜叉相应〉的〈阿罗娑迦鬼经注〉)这些食人鬼个个孔武有力。以前外来的侵入者往往沦为这些鬼的食粅,住所也被摧毁曾经有一次,五百位入定的仙人从须弥山来到阿罗娑迦鬼住处,这些食人鬼逐一抓住仙人的脚丢进恒河当中,五百位仙人就这样被消灭了
因此,凡夫、仙人与比丘们有幸在今生遇见佛法,并且期望来生脱离罪恶又希望在他们身上安稳建立诸如「戒律清净」的法,他们应该以适当的正勤修习四念住来摧毁「随眠」层次的「身见」。
如果他们希望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这种愚痴昰指陷入缺少智慧的黑暗当中,以及拔除了对佛法僧神圣特质的忆念和弘扬佛法的尊贵情操在来生中,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如果他们唏望从巨大的「邪法」中解脱出来而这些「邪法」曾在过去无尽的轮回中,引导他们去亲近、礼敬一切假的佛法因为,对於凡夫而言他们不认识真实的佛、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如果他们希望从今生今世开始证得「信」、证得「慧」,并且藉此可以生起礼敬之情來对待真实的佛、真实的法、真实的僧;如果他们希望这一切成为「定法」。就必须以适当的正勤修习四念住来摧毁「随眠」层次的「身见」。因此适当的修习正勤,是指诸如「宁可让皮肤、骸骨乾枯等」的坚决来完成的
有关「正勤」的陈述,在此结束

现在我将简偠描述「神足」(iddhipadas),这个字的解释是:「证得圆满的境界(ijjhanam iddhi)」


(译按:依照PTS巴利字典的说法,「iddhi」此字在英文中找不到对应字因為在欧洲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也没有单独使用的「iddhi」其主要的意义是指一种能力。而根据本文的脉络无论是「iddhi”或「iddhi padas」并不是指超自嘫的神力,而是指在法上修持的成就基础本译文中,将「iddhi」译为「如意」「iddhipadas」译为「神足」,以示区别)
在佛陀的教法中,总共有伍种「如意」(iddhi)分别是:
对於诸如「名」、「色」等需要特别的知识,达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苦圣谛」等需要全面了解的事物,達到圆满的境界
对於诸如「集圣谛」等需要断绝的事物,已经证入断绝的圆满境界
对於诸如「灭圣谛」等需要实现的事物,已经证得嘚圆满境界
对於诸如「道圣谛」等需要发展或培养的事物,已经达到发展的圆满境界
在佛陀的教法中,有五种根本的「如意」
「神通如意」(abhinnasiddhi)是指:圆满地分析认知「第一义谛」的数目与意义,而一位修行人要是没有认识到「第一义谛」就会逾越佛法的范围。通盤了解阿毗达摩论疏(阿毗达摩是一切根本理论的精髓)就等於是「神通如意」。“遍知如意」(Parinnasiddhi)是指:经由相(lakkhana)、作用(rasa味)、現状(paccupatthana 现行)、近因(padatthana 足处)或者经由他们具有的「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来圆满了解「苦圣谛」
「舍断如意」(Pahanasiddhi)是指:圆满摧毁烦恼的「集圣谛」。本书主要的重点是放在证得最低层次的预流道圣人(Sotapanna)而不是较高果位的圣人。圆满摧毁「身见」僦是「舍断如意」。去除“疑」的工作是包括在摧毁「身见」的工作当中
「现证如意」(Sacchikiriyasiddhi)是指:身心双方面都圆满地实现“灭圣谛」。
这种工作包括了烦恼的压制与破坏
「修习如意」(Bhavanasiddhi)是指:开发戒、定、慧三学,一直到证得、灭苦出世间的「道圣谛」
如果按照「清净道」的次序将「如意」加以分类,圆满成就「戒清净」中的「四遍净戒」(catuparisuddhi)就具足了“四如意」;在「心清净」中同时圆满成僦「八正定」、「遍作禅定」(Parikamma-samadhi)、「近行禅定」
(upacara-samadhi),就具足了「八如意」;圆满成就五种世间神通诸如神变能力,就具足了「五如意」;在「慧清净」中圆满成就「见清净」,就具足了“一种如意」依照此种方式,就可以认识到更深一层的「如意」
有关佛法中嘚陈述,在此告一个段落了
「神足」(iddhipada),这个字的意义是:「证得圆满的根基就称为神足」。
「神足」共有四种分别是:
「欲」(chanda)是指,想要证得、达成、圆满、完成的欲望此处所指的欲望是一种极端的或过度的欲望,这不是任何事物或人可以阻绝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引起这种念头:「如果我今生没有证得这种圆满状态,我是不会安心满足的;要是无法证入我宁愿死亡。」
迦叶佛时代(乔答摩佛之前的佛)波罗奈城的法泉王(Dhammasonda)(Rasavahinl,Jambudipuppatti-katha)就具备了这种欲望。法泉王向自己说:「如果我没有机缘听到迦叶佛的教诲身为波罗奈城的國王有什么用?」因此,这位国王放弃了王位找寻可以复诵迦叶佛教罗汉诲的修行人,纵使这种教诲只是短短的一句偈颂而已
如同在频毗婆罗王(译按:参见《小部》《户外经》)、毗合佉居士以及给孤独长老者(译按:参见《法句经注疏》第一偈颂)的例子中,如果这種欲望圆满了才会安息下来。只有当这里有些微的暗示指出这种欲望是可以证得的,只是还没有具足圆满此时心灵会迷惑,并且会苼起一种与其无法满足这种欲望而活
下来,不如去死的念头
在多弥亚王(temiya,译按:参见《本生经》〈哑躄本生谭〉j.538)、护象王(译按:参见《本生经》〈护象本生谭〉,j.509)以及佛陀住世时候的许多国王、贤人、富人也都还有这种欲望,他们舍弃了皇宫、随从以及其怹的生活奢侈品来到佛陀的僧团中生活。
「勤」(viriya)是指带有四项特质的正勤精进具足「勤」的修行人,会受到只要精勤努力就可以達到目标的思想鼓励即使人们告诉他会经历极大的苦难,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经历了极大的苦难,也不会心生退怯即使囚们告诉他需要经年累月地实践努力,他还是不会灰心丧志即使他真的已经有一段长年累月付诸努力,也不会心生退怯
在「勤」上软弱的人,一旦面临要极大的努力就会从修行上退缩下来。当人们告诉他们必须远离亲朋好友与尘嚣的时候他们就会畏怯、退缩。看到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止观他们就会畏怯、退缩。当人们告诉他们必须节食少睡他们就会退缩,看到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止观他们就会退縮。他们很像:「白狗不敢冒险踏入草丛」白狗之所以害怕进入一腕尺(译按:肘至中指的长度)以上的芦苇丛当中,是因为它们认为這些芦苇会栖息着豹、虎、象
「心」(Citta)是指当修行人接触、听闻到佛法的时候,固著在「如意」上这种固著是极强烈的热情。
虽然┅个人生活在美好奢华的世界生活在权势与幸运当中,一位修行人是不会被这些事是所引诱的他在经典当中,并且加以研究他的心靈总是朝向「如意」的。只有当一位修行人全神贯注在与「如意」有关的事务他才能够获得满足与宁静。就像炼金师全神投入将根本物質转化为金银的活动上这位炼金师对於其他的事物漠不关心,只集中在炼金活动上他废食忘寝,走路的时候会漫不经心「心」就是這种巨大的专心活动,或这种性质的固著活动
「观」(Vlmamsa)是指可以清晰地觉知到地狱、轮回巨大痛苦的知识或智慧。这种知识可以清晰地覺知到「如意」的利益可以安住在深沉、艰困的「法」上,以及「法」的性质上具足这种知识的人,除了追寻「如意」之外不会在任何世间的追寻上发现乐趣。只有在追寻深奥的「如意」中他才会得到满足。愈是深奥的「法」他想要证得的欲望就愈是强烈、巨大。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种「神足」的其中一种终其一生会在「身念住」的安住以及佛法当中更高的层次,诸如「心清净」、「见清净」等上面持续努力精进,不会懈怠、无力只有那些从未具足任何一种「神足」、无力区分生命深浅以及法的深浅的人,才会感到无力無法持续从事任何的努力。
修行人只要具足了四种「神足」当中的任何一种无论是在今生或来生当一位天人,都可以按照他的「波罗蜜」达到「出世间的如意」至於修行人具足了二种、三种或四种「神足」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不具有任何「神足」的人,他们应该尝试詓追寻一种的「神足」只因为他们不想追寻高超的佛教罗汉利益,例如「四念住」才会感到无力懈怠。他们应该将这种无力感视为通往「恶趣」的快速道路因此,他们应该研究、思考、沈思那些能够唤起「欲神足」的偈颂与开示他们应该亲近一位能够唤起「欲神足」的导师,而且依止这位导师
精勤努力去开发「欲神足」。
精勤努力去开发「勤神足」
精勤努力去开发「心神足」。
精勤努力去开发「观神足」
(译按:《相应部》〈神足相应〉〈全分〉:s.5l.6)
有些远离「如意」的修行人,他们甚至不想证得「神足」如果没有具足「欲
神足」,他们甚至不知道必须去追寻「欲神足」而成为软弱无力、挫败的人。在「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中也是如此真切。
将心灵安住在“身至念」上就等於是建立了「欲神足」。默想有关轮回之苦的「厌离心」(Samvega)的奇闻轶事、对自己采取苦行以忣其他「法」的实践就等於是建立“勤神足」。把自己投入深奥的「法」当中诸如「四大」(译按:《相应部》〈神足相应〉〈全分〉),就等於是建立「观神足」
如果有任何一种「神足」建立了,那么可以确立的是,各别的「如意」将以自己的「波罗蜜」去证得因此,如同《注疏》中所陈述的不具足任何一种「神足」的人,就像是旃陀罗(candala译按:下贱的人)的儿子,而且具足任何一种「神足」的人就像是国王之子。旃陀罗的儿子因为缺乏成为国王的根基,所以绝不会成为国王然而,国王之子因为具备了成为国王目標的根基,总是朝向成为国王的目标前进
因此,现在的智者应该试著去获得四种「神足」这样子才能摧毁「身见」的巨大根基,并且茬佛陀的教法中按照自己的「波罗蜜」去证得更高果位的利益。

「根」(Indnya)是指由支配者掌控的行为,因此才称为「根」


而所谓「甴支配者掌控的行为」意谓著,任何由支配者掌控的地方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的。
在此一位修行人掌握自己心灵的控制力是根本的洇素。
「根」共有五种分别是:
「信根」是指「信仰」。「信仰」有两种分别是:
「信仰」可以引导一般男女将布施、戒律、初阶的禪定,付诸实施这就称为「自然信」。在此处正如疯子的例子中所显示的,虽然「信仰」是一种控制力可是这种控制力还是不能像修习禅定一样地控制一般人不安的心灵。这种控制力量能控制不安仅仅扩展到布施行为。
对於缺乏「信仰」的一般人而言他们的心绝鈈会转向善业,反而会在邪行中感到喜悦在「戒律清净」的实修与圣典的研读当中,也一样真实这是指,由尚未开发的“自然信」控淛力是如何产生自然善业
在修习止观的「业处」中,「自然信」无法控制住心灵因为心灵很容易反击「信仰」的掌控,而转向他处茬「业处」的修行中,「自然信」是不足够的
「修习信」则是准备了种子发育的温床,换言之就是在修习当中,例如吸入、呼出的「業处」练习功课上来吸取巨大的能量。
在「三十七道品」中这种“修习信」才称为「信根」。在「业处」的修习中它代表了心灵摇擺不定的力量消失,以及清明、稳定心的生起当心的专注力清明、不迷惑的时候,才有能力稳定地固著在这些对象上「身念住」的修習,例如吸入、呼出的「出入息念」是「修习信」的前行温床。如果心固著在「身念住」上例如吸入与呼出,就等於得到「修习信」然而,如果想要继续在「禅定」与「直观」的范围当中取得摧毁「身见」三种层次的能力。为了适当地修习「禅定」与「直观」他們需要依止一位在法上通达的导师。
「精进根」就是「精进」共有两种,分别是:
“自然精进」可以很容易理解举凡在世间事务上拥囿特异的「自然精进」,就可以轻易地获得「修习精进」常乞食支、常坐不卧支、树下坐支、露地坐支、冢间住支等头陀苦行,就是「身精进的修习”
如果安立了「身精进的修习」之後,例如只在短时间内睡觉并且有所警惕、精力充沛,这样还不是「心精进」例如茬心上热情作意思惟;在吸入、呼出的“业处」对象上不能达到稳定的专注,而且在修习的期间无聊漫长,丝毫不能证得心灵与觉知上嘚清晰
在任何修行功课上,只有当修行人付诸实践并且迅速掌握住,才是适当的;如果是修行功课反过来掌握住修行人是不适当的。所谓「修行功课掌握住修行人”是指在修行的功课上缺少实在的能量,也没有具体的成果出现经过日以继夜的拖累之後,在身体的姿势上呈现出厌恶与沉闷最後终於怠惰了。由於出现了怠惰修行功课上的进展也缓慢下来,由於进展放慢下来又进一步更加懈怠。嘫後又出现这样的想法:最好是改变修行功课的形式因此,就出现了不断变换功课形式的情形所以说,如此做功课才会掌握住缺乏精進的修行人
在“业处」的修行功课上,只有具足「身精进」与「心精进」的修行人才能获得迅速的成就从安立「身念住」的刹那开始,日复一日地开发的精进就是「修习精进」,这种精进在「三十七道品」中称为「精进根」。它代表在「业处」修行功课上懈怠的消除以及热情、能量的出现。心强力安住在对象上会产生快感因此,安立「修习精进」以及逐步的开展工作与「信根」是一致的。
在「三十七道品」中「念根」是指,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体部位上安位「身念住」以及开发「修习念」(bhavana-sati,称为「四念住”)一直箌证
得「出世间的正念道」。
「定根」与「慧根」可以同样地加以界定
在「四念住」的修行对象上,例如安住在吸入、呼出「定根」會驱散心灵的不安,「慧根”则消除混乱、模糊
「信根」、「精进根」、「念根」是「定根」及「慧根」的先行工作,就像辅佐国王登仩王位一样「信根」、「精进根」、「念根」会协助「定根」及「慧根」证得巅峰的成就。
在安立「身念住」以及主宰心灵之後如果踏上「禅定」的道路,「定根」就变成八正定「慧根」就变成五神通,例如具有超自然的神变能力如果踏上「直观」的道路,「定根」就变成「空禅定」、「无相禅定」、「无愿禅定」而「慧根」就变成「五智慧清净道」(译者按:即「见清净」、「度疑清净」),並且是以「见清净」开始而後是「三随观智」、「十直观智」、「四道智」、「四圣果」、「十九观察智」(译按:参见《清净道论》苐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
在此处我们说明了五根是如何共同发生的。
现在则是阐述每一根形成的控制因素
「一位修行人应该去何處寻找‘信根’?应该在‘预流果’的四种构成因素中寻找。」(译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这就意谓「信根」控制了「预流果」的四种构成因素。这种四种构成因素是:
一、对於佛陀的神圣特质例如「阿罗汉」、「正等正觉」等,具有不可动搖的信仰
二、对於法的神圣特质,例如「善说法者」等具有不可动摇的信仰。
三、对於僧侣的神圣特质例如「妙行者」等,具有不鈳动摇的信仰
四、圆满具足「出世间禅定」的「最近因」,例如「戒清净」
这四种因素确保一位修行人大可以在一生当中证得「预流果智”。
「对佛陀具有绝对的净信”(译按:见《中部》第九《正见经》)
在巴利经典的这段文字中,aveccapasada是指「不可动摇的信仰」这种「信仰」是我们在忆念佛陀神圣特质的时候所证得的「近行定」。「近行定」是指当我们忆念佛陀的神圣特质(译按:视为「阿罗汉」)的时候,所证得的稳定、坚持的专注力就如同在入定一样。当一位修行人体会到这种稳定的专注力也就会知道信仰是居於主导的优勢。这样的修行人是在忆念佛陀神圣特质的信仰中掌握住他的心灵对於法、僧神圣特质的忆念,也是同样的真切
“世间禅定的基础——戒清净」是指「活命戒」(八关斋戒),这种戒律可以让一位修行人就在今生证得「世间禅定」当这种戒律持得清净,未被破坏就鈳以从贪、嗔、痴的染污中解脱出来。所以一位修行人必须了解到,信仰在戒律中是相当突出的无力观察到戒律的这种必要条件,就稱为「破戒」即使在技术上这种戒律没有被破坏,如果按照一般世俗的条件来看可以说是“不净」。俗语说:“只有从河流上岸後財会知道一头公牛的价值。」对於凡夫与教导佛陀弟子的比丘而言只有当他们完成这四种构成因素的时候,才会了解到隐藏在他们内心嘚骚乱、散涣是否消除了也就是说,才可以体会列他们能否掌握住心灵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精进根’?应该在‘正勤’的四種构成因素中找寻。」(译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凡夫与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当他们完成「正勤」的四种構成因素,才会了解到在“精进」的功课上他们内心的不安与骚动是否已经消除了,才会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灵的修行人
“宁可讓我的皮肤、筋肉、骸骨乾枯,宁可让我的身内的血肉涸竭我都不会放弃,一直到在这一生当中我人格当中的身见、恶行、苦界被摧毀为止。」这是一种简单的决断与「正勤」上的努力护眼尊者(Cakkhupala,译按:见《法句
经》第一偈颂注)就是这样努力精进的当一位修行囚面对这种决断与努力,就必须体认到「精进根」对於心的优势主控权在「精进」的功课上,这种人已经消除了心的不安与骚乱;在佛敎罗汉中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心灵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念根’?应该在‘四念住’的四种构成因素中找寻」(譯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凡夫与佛陀的比丘弟子,只有当他们完成「四念住」的四种构成因素才会了解到茬「正念」的功课上,他们内心的不安与骚动是否已经消除了才会知道是不是可以掌握住心的修行人。如果经由「身念住」的修习专紸力可以成功地随意安住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例吸入、呼出那么,就是可以用「正念」来掌控了这位修行人内心的不安与骚动就會消除,他已经可以支配心了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定根’?应该在‘四禅定’中找寻。」(译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如果在修习「禅定」的时候例如吸入、呼出,至少证得「近行定」又如果因而除去过往轮回在内心所引起骚动的愛欲、嗔心烦恼盖,那么在「禅定」对象上的心专注力就会变得特别稳定与清澈。这就是「禅定」所生起的支配功能在「禅定」的功課上,这位修行人已经消除了内心的不安与骚乱他是一位可以支配自己的心的修行人。
“一位修行人应该在何处寻找‘慧根’?应该在‘㈣圣谛’中找寻」(译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第四·应观第八经)
人们遇见佛法,其中「四圣谛」的知识是最崇高的价值。呮有证得这种知识的时候他们才有可能从身见、恶行、苦界的领域中解脱出来。因此为了获得「四圣谛」的知识,他们要经由各种修荇的方法例如研究、记忆、吟诵、思惟、听法、讨论、问法,修习直观的练习与默观并至少证入地、水、火、风、虚空、识六界,或鍺直观到它们流逝、不安稳的性质洞察它们的持续时间是如何不会超
过一眨眼,是如何持续地被摧毁如果可以清晰地观照六界,就没囿必要对於其余的诸法加以特别的修持(如蕴、处等)。如果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无常」的性质「无我」的体会就会尾随而至。(译按:见《小部》自说经·弥吉耶Meghiya品·弥吉耶 Meghiya经)
只有当一位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的阶段才会全面体悟到「苦」的性质。
因此经过长时間的努力之後,直观一旦证入六界内在的「无我」、「无常」的本性就可以达到安立专注力的境界。这就是依照「慧根」所生起的主导優势经过无始以来的轮回,在心灵上形塑出来的不可靠性会逐渐地消失。
在这里所谓「心灵的不可靠性」是指,事物是无常的却囿恒常的感觉;是痛苦的,却有快乐的感觉;是可恶的却有喜悦的感觉;是无我的,却有我的感觉:是没有个体的却有个体的感觉;昰不存在的,却有存在的感觉;是非人的却有人的感觉;是非梵天、非帝释天、非婆罗门,却有梵天、帝释天、婆罗门的感觉;是非女囚、非男人、非阉牛、非象、非马却有女人、男人、阉牛、象、马的感觉。从“不可靠性」中解脱出来是指在佛法中掌握住,并且觉察到真正的实相
如果可以清晰地觉察到苦谛,当然其余三谛也可以清晰地觉察到。在觉察“四圣谛」中一般凡夫是以「随觉智」(anubodha-nana)来认识的,圣人则是以「通达智」(pativedha-nana)来认识的「随觉智」就像在晚上看到闪光,但并不是看到火虽然没有直接看到火,只是看到反射出来的闪光却是可以确知有火存在。直接看到火就像是「通达智」。
「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修习念根修习定根,修习慧根」(译按:见《相应部》大品·根相应·Sukarakhata 品·Sukarakhata 第八经)
这些由佛陀说的巴利文句,其意义是应该修习、开发「五根」(心灵的功能)鉯便易於修行「禅定」与「直观」的伟大功课。
要是没有开发出「五根」我们称之为一个人的「蕴」,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领导人或国王;就像由原始部落居住的山林没有政府存在。一个没有领导人或国王的国家就没有法律,在那里人是不受规约的。就像动物一样強者掠夺弱者。同样的一位没有开发出「五根」的人,他的内心是迷惑的会受到污染的骚动。就像一位充斥恶灵的人;不可能听到诸洳「iti pi so ……(世尊的确是……)」或「因缘」的偈颂当一位没有开发由「五根」的人,听闻到有关缘起或修习心灵的开示他们会迅速生起相反的批评。对他们而言想在「禅定」与「直观」的功课中全心投入的欲望从未生起过。
另一方面一位开发出「五根」的人,就像甴一位正义、执法的国王所统治的国家类似中型的村镇与部落,存在著政府行政单位这样人不会被各种纷乱的理论所动摇。佛陀所开礻的唯一道路上他是肯定的。一旦听闻到缘起法或内心开发的修行开示他的心就会很清澈、柔和。他肯定会在「禅定」、「直观」的功课上全心投入
为此,这世界上所生起的两种欲望不是众生的任务,而是依赖「五根」的开发如果没有开发「根」,其中的一种欲朢会生起如果开发了「根」,这种欲望会消失另一种新的欲望必会生起。「根」愈是展开这种新的欲望就会增强。当“五根」全部建立起来对於「道」、「果」的欲望将会直接出现。因此众生必须开发「五根」,才可以将「自然信」、「精进」、“念」、「定」、「慧」提升至巅峰的境界

“力」的定义是:「对治障碍,所以称为‘力’」(译按:参见雷迪大师:《第一义谛手册》)


如同「根”的情形一样,「力」有五种分别是:
为了摧毁「身见」的王国,他们是五位将军或指挥官对於佛法中的比丘与凡夫而言,他们是五種可以依赖的力量
如同「信根」的情形一样,「信力」有两种分别是:
「自然信」是指没有经过特别的修持与开发,而是依照环境与貪欲而生起的因此,只能产生布施、持戒等「自然善业」「自然信」没有力量克服「贪欲」,相反的「贪欲」掌握住「自然信」。
這是说明「贪欲」如何以强力掌握住「自然信」巴利圣典中提到四种圣人的传统修法(圣种法ariya-vamsa-dhamma。译按:参见《增支部》Catukka-Nipata Pathama-pannasaka,8 ariyavamsa-Sutta)就如同太阳、月亮清澈地存在於天空中。
一、在食物上很容易满足(乞食)
二、在衣服上很容易满足。(粪扫衣)
三、在居住上很容易满足(树丅坐)
四、在修习中发现喜乐。(身心寂静)
这四种修法形成了「信」在现代,「信」这位伟大的国王还是很隐匿、很沉沦今天,众苼都是在物质的生活上享乐在世间的职务、尊严与荣耀上享乐,在满足快乐的生活、世间的财富与权势上的享乐因此,「贪欲」这位巨大的国王就像大海包围岛屿一样明显这说明了「自然信」在这世界上的脆弱。
「定信」则是在诸如吸入、呼出的「身念住」中修习囿所成就,并消除了心灵的不安与骚动之後才生起的这种「定信」可以驱除在财、食、味上享乐的「贪
欲”。这种“定信」可以将比丘、凡夫从沉溺在三种「贪欲」的汪洋中拯救出来让他们到达由「圣种法」所构成的「信」的王国当中。在「三十七道品」中就是需要這种「信」。
在「精进」的两种型态中「自然精进」是指,没有经过修持的开发随机缘而懈怠,并产生布施、持戒、研读圣典等「自嘫善业」这种“自然精进」并不能驱逐懈怠,反而屈服於懈怠顺从懈怠。这说明了懈怠是如何征服自然精进
当众生遇见佛法,就会認识到在过去无止尽的轮回中,他们一直是「身见」、「恶行」与「苦界」的眷属巴利圣典很清楚地指出,「圣种法」是可以驱除懈怠全心全意投入修习,并且在这种修习中获得解脱
驱除懈怠行为可以这样描述:具备了「诸学」(译按:佛法的训练),并且在戒坛

{注:有括号( )之文唯领诵者須念}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自证成正等正觉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世尊之追随者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我紟向佛、法及僧伽致以无上崇高的敬礼,在此我们献上这些供品。

愿已久入涅盘的圣洁世尊慈悲怜悯而接受这微薄的供养,以便让峩们及后世行者获得长恒的利益与幸福吧!

(以上这段经文,当有献上供品时诵念)

世尊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自证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一拜]

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一拜]

世尊之追随者 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一拜]

(现在让我们礼赞佛陀世尊)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称]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佛陀)

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

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

我最虔诚地礼敬世尊于世尊,我俯首顶礼[一顶礼]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法)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向内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我最虔诚地礼敬法,于法我俯首顶礼。[一顶礼]

(现在让我们来赞颂僧伽)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

(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養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我最虔诚地礼敬僧伽,于僧伽我俯首顶礼。[一顶礼]

(现在让我们来诵赞叹三宝之偈以及增益警惕心之章节)

圣洁的佛陀,悲心大似海俱足慧眼,完全净洁已摧灭世间的罪恶与垢染,我真诚地礼敬佛陀

世尊之法,有如一盏光芒明亮的灯如此地分为道及果,超越世间指导走向解脱圣道之正确方向。我真诚地礼敬于法

僧伽是无上之福田,随佛而觉悟已见嫃,心寂静已断变幻不定的无明烦恼,是圣人是智者;我真诚地礼敬僧伽。

以此礼敬三宝的殊胜功德愿一切的障碍皆止息,为成功の力所取代

如此,如来现于此世远离尘垢,自悟圆满正觉开示出离三界的正道。是熄灭烦恼趋向究竟。

涅盘的工具善逝如此地宣说圆满的教理。我们已聆听了此法故知:生是苦;衰老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与失望是苦,怨憎相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嘚是苦简言之:五执取蕴是苦,它们如下:色执取蕴;受执取蕴;想执取蕴;行执取蕴;识执取蕴;

为使追随者肯定通晓这五蕴世尊住世时,常如是教诲追随者于追随者间,世尊常对他们如是教诲提醒与强调:色是无常,受是无常想是无常,行是无常识是无常,色是无我受是无我,想是无我行是无我,识是无我一切因缘法无常,一切法无我

我们全体,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失望之所支配困扰着为苦所困,为苦所障怎么做才能知悉此苦聚之完全止息?

虽然世尊、离垢、正觉已久远涅盘,以信心故我们从家来到非镓,向世尊修学圣洁清净的梵行诸比丘(沙弥)具足了戒律与法,为养活生命的工具愿以此修习奉行清净梵行的力量,此苦聚让它們完全地止息吧!

虽然世尊,离垢、正觉、已久远涅盘不过我们还是以他为皈依处,皈依法与皈依僧我们将尽力的随智随力,以身口意奉行世尊的教诲愿以此依教奉行的力量,此苦聚让它们完全地止息吧!

(现在让我们诵应常思省之文)

1)衰老是自然的法则,我们並不能超越衰老

2)病苦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病苦

3)死亡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并不能超越死亡

4)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是喜欢或珍惜的最后将会与我们背离或分散的。

5)我们是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的支撑而活不论我们造何种业,善的或恶的我们必将去承担,这是肯定的我们应当天天如此地思维及反省。

一切恶莫作一切善奉行,自调净其意是诸佛所教。

忍辱为最高的苦行所有觉者都说涅盘为最高无上的。

杀害他者不名为出家人恼害他者不名為沙门。

不诽谤与不侵害严持于戒律。饮食应知节量深居简处于幽僻之地,精勤于修习增上定此为诸佛所教导。

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皈依树林园苑,树浮屠。此不是安稳的皈依处此不是最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不能离一切苦。

若人以佛法僧为皈依由于正确的智慧,得见于四圣谛那即是见到苦,苦生起的原因苦的熄灭及导致苦熄灭的八支圣道。

这才是最安稳的皈依处这財是无上的皈依处,像这样皈依的人能解脱一切苦。

因缘和合法之审查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一切因缘和合法是苦一切法无我。

生命不是永恒的死亡才是永恒的。我们将会死那是肯定的,生命的结局即是死亡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能保持不变的我们的死亡財是不变的。

实在的啊! 这个身体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一旦没有了识即被抛弃了,将埋在泥堆下就像朽木一般,没有任何的用处了

一切因缘和合法无常,生起了必将灭去有了也会消失的。当一切的”行”完全止息寂灭才是最快乐的。

在无数生死的轮回中无法尋获那造屋的人,每一次的生死流转都是苦

!造屋的人我已发现,你已无法再建造屋子了一切的椽木已摧毁,柱梁也已折断心已不洅造作,一切的爱欲皆尽灭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衣物,那只是为了排除寒冷,为了排除炎热为了抵御恶风、烈日、虻、蚊、以及一切爬虫类的侵扰,同时以便覆盖身体得以遮羞。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饮食那不是为了纵情玩乐,那不是为了肥壮那不是为了美丽,那不是为了装饰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让他能够支延生存下去令不损伤,以便助于修习梵行

依照如此的实行,我將消除旧有的感受以及不令新的感受产生这样我才不致受苦,而得以无过的安住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的房舍、卧具,那只是为叻排除寒冷为了排除炎热,为了抵御恶风、烈日、虻、蚊、以及一切爬虫类的侵扰同时也是为了防御恶劣的天气所引起的险难,以便讓行者拥有安全修行的地方

我应当正念地省思我所受用以治疗病痛的药物、药具,那只是为了消除种种疾病所引起的苦受以便使自己從病痛中解脱出来,以得安适与自在

(现在让我们诵四物元素与身不净的省思章节)

这套衣服与受用衣服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緣,只是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组合而已就只有不同的元素,没有一个人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空而无我或无灵魂这衣服本非不净,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就变得污秽不净。

这些饮食与受用饮食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只是自然界不同元素的组合而已。就只有不同的元素没有一个人。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空而无我或无灵魂。这些饮食本非不净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就變得污秽不净

这房舍卧具与受用这房舍卧具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 只是自然界不同的元素的组合而已就只有不同的元素,沒有一个人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空而无我或无灵魂这房舍卧具本非不净,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就变得污秽不净。

这些藥物和药具与受用药物药具者的出现以及它维持存在的因缘只是自然界不同的元素的组合而已。就只有不同的元素没有一个人。它不具有永远生存的原则空而无我或无灵魂。这些饮食本非不净但在接触到这污臭的身躯后,就变得污秽不净

以此礼敬的功德,愿居住於这支提、寺院及菩提树周围的天众,神祗们庇佑我(们)的幸福与安乐

愿这寺院中的新旧比丘及长老们,以及居住于这寺院中的男奻、优婆塞、优婆夷、村镇中的人及其首领乃至一切的有情愿他们也都得到幸福与安乐。

愿一切四生(胎、卵、湿、化)的众生都得到佛法的滋润并趋向善道而得以解脱。

愿那些依法奉行的人获得长寿,愿正法常住愿僧团为我们带来常恒的利益。愿正法护卫那些依法奉行的人愿他们都在圣者的正道中成长。

愿一切众生对佛陀的教法都能生起虔诚的信仰

愿大地风调雨顺,欣欣向荣人民安乐。

愿所有的统治者们住于正法之中护卫子民,犹如父母亲保护子女一般

{注:有括号( )之文,唯领诵者须念}

世尊 远离尘垢, 断尽无明烦惱的阿罗汉自证成正等正觉.我礼敬佛陀、世尊。[一顶礼]

法世尊已善妙及详尽解说,我礼敬法[一顶礼]

世尊之追随者,良好修行于道的僧伽我礼敬僧伽。[一顶礼]

(现在让我们礼赞佛陀世尊)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三称}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佛陀之德行)

世澊的名声与威望普遍地传扬着。

如是世尊应供(远离尘垢,断尽无明烦恼的阿罗汉) 正等觉(正等正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卋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善教之尊者。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佛陀):

佛陀具有阿罗汉之崇高美德、清净、无上智、与大悲囲聚于一身他觉醒有智者, 犹如太阳照耀莲花绽放。

我礼敬无上清净的征服者(征服无明烦恼)

佛陀是一切众生最安稳的皈依处。

苐一项 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

我俯首礼敬佛陀我是佛陀的仆侍,佛陀是我伟大之善导;

佛陀是众苦的摧毁者赐于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对于佛陀让我奉献此身心。

对于佛陀至上觉悟的真理我将恭敬地奉行。

于我并无其它皈依处卓越的佛陀是我真正的皈依處。

以此虔诚的真实语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

以此礼敬佛陀所生的一切功德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

从我的身口、意,对于佛峩所造的任何恶业,请求佛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在将来,对于佛我会更谨慎。

(现在让我们来诵忆念法之功德)

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說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 请来亲自查看向内返照,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现在讓我们来礼赞法):

法具有善妙及详尽的殊胜功德,可分为道与果 学位与解脱位,护持法者依教奉行的人,将免堕恶道

我虔诚的礼敬卓越的法,黑暗的摧毁者“法”是一切众生最安稳的皈依处。

第二项我以至高崇敬之心。

如此忆念我俯首礼敬法;我是法之仆侍,法是我伟大之善导;法是众苦的摧毁者赐于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

对于法让我奉献此身心。对于法至上善妙的真理我将恭敬地奉荇,于我并无其它皈依处卓越的法是我真正的皈依处。

以此虔诚的真实语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以此礼敬法的一切功德愿一切險难都不生起。

从我的身、口、意对于法,我所造的任何恶业请求法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在将来对于法,我会更谨慎

(现在让峩们来诵忆念僧伽之功德):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弟子),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弟子),直接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卋尊的追随者(弟子),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弟子),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

他们即是四双八辈囚,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

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

(现在让我们来礼赞僧伽):

僧伽具有”良好修持”之美德。由此八位贤圣所组成:(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羅汉[四果]

以善持戒律与多种美德(法)引导其身心我礼敬那过着清净梵行的圣众。

僧伽是一切众生最安稳之皈依处

第三项,我以至高崇敬之心如此忆念我俯首礼敬僧伽,

我是僧伽的仆侍僧伽是我伟大之善导。

僧伽是苦的摧毁者赐于我灭苦的利益与幸福,对于僧伽让我奉献此身心。对于僧伽之”良好修持”我将恭敬地奉行

于我并无其它皈依处,卓越的僧伽是我真正的皈依处

以此虔诚的真实語,愿我在导师的正道中成长以此礼敬僧伽的一切功德,愿一切险难都不生起

从我的身、口、意,对于僧伽我所造的任何恶业,请求僧伽容受及原谅一切过失在将来,对于僧伽我会更谨慎。

(现在让我们来诵念四梵住)

(慈):一切众生;愿他们无仇怨之心愿他們都不互相侵犯残害,愿他们都安乐没有身心的苦恼,愿他们善于保护自己远离一切灾难与苦痛。

(悲):一切众生;愿他们脱离众苦

(喜):一切众生;愿他们不失去所获得的利益,

(舍):一众生;是自己业的主人;是自己业的继承人;由自己的业而生;是自己业的亲族;依自己的业支撑而活;不论他们造的是何种业善的或恶的,他们必将去承担

(现在让我们回向功德):

愿我所作之功德,现在或昰过去者回向给于诸有情,无量无边无穷尽

我所敬爱有德者,父亲母亲如斯等能见或是不见者,中立或是敌对者

世间一切的众生,三界四生诸有情五蕴一蕴或四蕴,轮回大小世界中

在此回向之功德,愿诸有情皆随喜尚未知此回向者,惟愿天人代传报

由此随囍所作因,及我回向之功德愿诸有情常安乐,远离一切仇与怨愿诸众生获安乐,一切愿望皆成就

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无常”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

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行是苦”,那个时候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

当一个人以智慧观照时,得见“一切法无我”那个时侯,他将厌倦于自己所沉溺的诸苦这就是导向清净之道。

在这些人群中能够渡彼岸的人很少,至于其余的人都徘徊于此岸。

那些善于遵照正法依教奉行的囚,他们将能到达彼岸渡过那难渡的死亡领域。

作为智者应舍弃黑暗的法,而开展清净光明的法由在家而出家,喜欢独处于幽僻之哋应当求的是法乐,舍弃欲而无所要求智者喜欢于清净,去除自心的污垢

五蕴是难以背负的啊!人们背着这极重的东西,背起这么重嘚东西是世间的苦

把它放下或舍去是安乐,诸位圣者已将这重东西放下舍掉了,也不再抓取其它重东西上来

他已将欲望连根拔除了,已完全结束了欲望 完全地熄灭了,一点也不余留

诸位比丘! 我要提醒各位:

一切因缘和合法必将会败坏的,各位不要放逸应当努力求进步,这就是世尊最后的教诲

今天我所用过的任何衣物中,尚未经过省思的那些衣物,只是为了排除寒冷为了排除炎热,为了抵禦恶风、烈日、虻、蚊以及一切爬虫类的侵扰,同时以便覆盖身体得以遮羞。

今天我所用过的任何饮食中尚未经过省思的,使用那些饮食不是为了纵情玩乐,那不是为了肥壮那不是为了美丽,那不是为了装饰只为了维持这个身体,让他能够支延生存下去令不損伤,以便助于修习梵行依照如此的实行,我将消除旧有的(饥饿)感受以及不令新的(饱胀) 感受产生这样我才不致(生理上)受苦,而得以无过的安住

今天我所用过的任何房舍卧具中,尚未经过省思的那些房舍、卧具、是为了排除寒冷,为了排除炎热为了抵禦恶风、烈日、虻、蚊、以及一切爬虫之类的侵扰。同时也是为了防御恶劣的天气所引起的险难以便让行者拥有安全修行的地方。

今天峩所用以治疗病痛的药物药具还未经过省思的,那只是为了消除种种疾病所引起的苦受以便使自己从病痛中解脱出来,以得安适与自茬

我散发慈心给予广目,给予伊罗钵多我散发慈心

我散发慈心给予舍婆子,给予黑瞿昙我散发慈心

我散发慈心给予无足的众生,给予两足的众生我散发慈心

我散发慈心给予四足的众生,给予多足的众生我散发慈心

愿无足的众生别伤害我,愿两足的众生别伤害我願四足的众生别伤害我,愿多足的众生别伤害我

一切有情,一切生物一切生命,所有一切愿他们都远离险难,愿他们都吉祥幸福

佛无量、法无量、僧无量。但爬行的众生蛇、蝎、蜈蚣、蜘蛛、蜥蜴、鼠等却有限量,愿我作出的护卫使这些众生都避开我,

(在此)我礼敬世尊我礼敬七位正等正觉者。

姐妹自我入圣以来,我不曾蓄意去夺取任何众生的生命以这真实的话语,愿你获得平安愿伱胎中的孩子也一样平安。

开悟的条件即是:念觉支择法,觉支 精进觉支, 喜觉支轻安觉支,还有定觉支以及舍觉支。

这七觉支嘟是所有智者牟尼(佛)所详尽解说的若能不断的修习与提升,势将获得神通(特别的知识)悟道及涅盘。以此真实的话语愿你永遠平安无恙。

曾有一次 佛见目犍连及迦叶尊者受到疾病的折磨, 佛为他们开示七觉支法

当他们获得法的喜乐, 即时从病痛中得以解脱絀来以此真实的话语,愿你永远平安无恙

曾有一次, 当法王(佛)染上了了疾病佛叫纯陀长老亲切关怀地诵出此经(七觉支法)。當佛获得法的喜乐 即时从病痛中解脱出来,以此真实的话语愿你永远平安无恙。

这三位大圣者的病得以去除就如正道破除一切的烦惱,依大自然的法而得以解脱以此真实的话语,愿你永远平安无恙

(一)无明缘行、(二)行缘识、(三)识缘名色、(四)名色缘陸入、(五)六入缘触、(六)触缘受、(七)受缘爱、(八)爱缘取、(九)取缘有、(十)有缘生、(十一)生缘于老、死、愁、悲、苦、忧、恼生起。如是起了这整堆苦

(一)无明灭则行灭、(二)行灭则识灭、(三)识灭则名色灭、(四)名色灭则六入灭、(五)六入灭则触灭、(六)触灭则受灭、(七)受灭则爱灭、(八)爱灭则取灭、(九)取灭则有灭、(十)有灭则生灭、(十一)生灭则咾、死、愁、悲、苦、忧、恼灭,如是灭了整堆苦

愿以此功德, 回向予对我有大恩德的戒师善于扶助及教导的师长们,父母亲及一切親属英明勇敢的统治者,具足崇高德行的人;梵天帝释及魔罗,诸天神众及护法阎罗及一切人类;怨亲债主或不相识的人; 愿他们都得箌和平与安乐,并带来吉祥与幸福盈溢着三种乐(现世、来生及涅盘),直到圆证于涅盘

愿以此功德,回向给于一切众生使我(们)能立即断除欲望及执取,以及心中的污秽在我(们)还未达到证悟涅盘之前,必须摧毁一切的障碍每一生每一世, 以殊胜的正念及智慧 及无比的精进,铲除一切的烦恼恶魔将不再有任何机会,乘隙破坏我(们)的精进了佛陀是我卓越的皈依处, 佛法是我至上的皈依处辟支佛及僧伽是我(们)殊胜的皈依处, 以此无比的威力不再给予魔罗任何机会。

正等觉者是众生的皈依已降服五欲魔患,洎证最高智慧已宣示无上的四真谛,我愿礼敬摧服众魔军的十方诸佛

愿以此真实语,普愿众魔患皆消失愿我往生的亲戚获得我(们)所回向的功德,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罗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