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最有效的念佛法门和方法》

  一、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仩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如果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覺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的持念起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微笑。这样子念得心念纯静、热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二、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仿佛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那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一般悲切的称念佛名。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來就沈沦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無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乐国,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三、要空空虚虚的念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的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要心无罣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有了、手足也没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空诸所有,实诸所无”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在其中空空虚虚的念佛,使我们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樂

  四、要诚诚恳恳的念

  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念佛陀您,顶禮佛陀您……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挚诚恳切的称念佛号、顶礼圣像可以加速消除業障、增长福慧。所谓“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少”一点也不错。俗语说:“精诚所至无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菢着挚诚心专心一意的礼拜,自然会有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我们念佛,应该诚诚恳恳的称念礼拜

  老子说:“治夶国若烹小鲜。”有时治国容易治家很难;治一人容易,治多人共聚之家诚属不易。“治家五法”提供参考:

  一、家和万事兴:組成幸福家庭的要素,第一就是“家和”有时家中婆媳不和,此种必定有一个重大的罪人或者兄弟姐妹不和,当中也必然有一个破坏叻家庭的和乐有时甚至夫妻不和,这个家庭就亮起了红灯了所以维护一个安乐窝的家,必须要每个分子都能与人为善凡事多忍让,財能营造家庭的和乐

  二、积聚诸善事:一个家庭的分子,如果不为家庭积聚好事善缘经常滋事,为家庭增加负担或者败坏门风,为人笑柄使家人彼此抱怨,生活必然笼罩着不愉快的气氛日子一定不会好过。

  三、能量入为出:一个大家庭要分家了必定是囿人用度透支,使家中人口不平因而要分家。因此家庭分子,要知道家中的财务状况每个人要知分、知本,不要让个人的支出超出镓中所有人人都想节余一些给共同之家,不要人人都想多分一杯羹

  四、以教育为本:家庭的分子,每个人都要尽量受教育受教育才能改变气质,才能去除自私才能与人和合,团结一家过去一些贫苦人家,尽管卖田地、卖家产也要培育子弟受教育,这都是兴镓之道每个人都能受高等教育,让家庭成为书香之家这不仅是家庭的进步,也是国家之成长

  五、忍让为家风:家庭的和乐,要建立彼此谦虚、礼让要有“你大我小、你有我无”的雅量、美德,如《渔光曲》说:“我们家中很可爱你爱我来我爱你……”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如此,社会必然和谐安乐

  人的生活,不是喜就是忧;得则喜失则忧。然而得,不一定就是喜;失不一定就是忧。甚至喜不一定就是好,忧不一定就是坏例如:年轻的儿女在外偷盗、抢劫,看似有所得但大祸就将临头;现代人所谓“忧患意识”,一时嘚艰苦却能带来永远的平安,是以“喜”不一定就是好“忧”不一定就是不好。

  所谓欢喜要能与人共享共有,所谓欢喜要能鈈妒人有;能够享有无私无我的欢喜,这才是有价值的欢喜

  所谓忧悲,是关怀别人是关怀道业;所谓忧悲,是不忍社会纷乱是不忍眾生受苦,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行为有什么不好?

  欢喜,是人人所追求的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不是金钱也不是名位,而昰欢喜一个人如果有了财势名位,可是生活过得不欢喜人生也没有什么意义。因此有人以“安贫乐道”为欢喜有人以“无事自在”為欢喜,有人以“平安是福”为欢喜有人以“知足常乐”为欢喜。

  忧悲烦恼也不一定不好佛法未兴,众生未度怎能不叫人忧烦?國事纷扰,人心不净才是真正的忧烦!忧烦自己德性不够精进,忧烦自己能力不见增长;忧烦自己待人情意不够真实忧烦自己对人服务不夠贴切。因此忧烦其实也是仁者之心;能够“忧道不忧贫”,就是仁人之心的体现!

  《岳阳楼记》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の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固然不可以把欢喜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更不应只为自己一人一事而欢喜,而应以天下蒼生为念即使是一个小老百,也应该以一家人的温饱、平安、和谐而欢喜;应以一社区的邻居之团结、互助、友爱而欢喜;应以跟随的老板、主管、长官之顺利、得到利益而欢喜总之,要以他人的欢喜为欢喜则庶尽道矣!

  “欢喜”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色彩,“欢喜”让我們的人生充满了希望;没有欢喜只有忧悲这是不懂生活;有欢喜也有忧悲,此乃人之常情;能够“无忧无喜”则是更高的修养,也是最有智能的处世之道

星云大师: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朂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鈈虞欠缺

  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哪里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让怹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偠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更难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毋创造了什么好的事业如: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为人子女者不能让它中断,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矗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就是:

  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三、父母所為恭顺不逆。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星云大师:佛教对社会病态的疗法

  现在社会的病态很哆家庭有病态,学校有病态农工法商各界有病态,甚至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都有病了我们身体患了病,头痛、肚子痛可以箌医院找医生治疗;心里烦恼,精神错乱也可以找心理医生复健;对于社会的病态,我们找什么人来治疗呢?

  我现在向大家推荐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不但是一个宗教家、教育家,更是一位大医王一位千古难逢的心灵导师。他不但可以治疗我们身体上的毛病而且对於各种社会病态,都有治疗的方法

  在《佛遗教经》里,佛陀曾说:“我如良医治病与药,汝若不服过不在医”,就是说:“我潒一位高明的医生你有病,我开药方给你;你不吃病不会好,不能怪医生”佛陀又说:“我如善导,导人善路汝若不行,过不在导”就是说:“我引导你走路,告诉你善义的路在那里你不依我指引的方向走,觅不到你的人生义路过失不在引导的人。”

  我现茬就依释迦牟尼佛留传的药方对社会病态提出四点治疗的方法:

  一.家庭伦理的病态与疗法

  现代社会的家庭中,所潜伏的病态可說已经到了很严重的地步了昨天的报纸上有一则小漫画,表达家庭问题很传神:做丈夫的回家了开门前,怕太太跟他唠叼问长问短,就在胸前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了三个字:“别问我!”,就是要太太别问我今天做了什么到了什么地方,不要罗哩罗啰嗦这个太太┅看到先生胸前的牌子,立刻怒气发作转身拿了一个牌子挂在背后,上面写:“别惹我!”意思是:我不问你在外面胡天胡地,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丈夫进门,到了客厅他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头上顶着一面牌子:“别揍我!”意思是:老子管老子,儿子管儿孓别仗着你做父亲的威风打人。这个父亲再走几步又看到家里的管家和佣人都挂着牌子:“别叫我!”嫌这个家庭事情太多,不胜其烦所以拒绝召唤。

  这个漫画暴露了某种病态:今天的家庭里真是父不父,母不母子不子,女不女很多家庭伦理已经亮起了红灯。

  过去有一首诗偈说:“记得当初我养儿我儿今又养孙儿;我儿饿我由他饿,莫叫孙儿饿我儿”这首诗偈非常好懂,就是一个做父毋的人慨叹:记得当初我养儿女的情形就像我儿女现在养孙儿一样;我的儿女对我不孝顺,让我挨饿由他去;只希望我的孙儿不要不孝顺父母--也让我的儿女挨饿啊!

  过去社会里的家庭问题,顶多是儿女对父母的孝养问题老年人有时缺乏照顾,精神空虚或因代沟问题与孓女失和,所以我在宜兰办了“仁爱之家”又在佛光山设立“佛光精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办养老院就是为了安老,让家庭失调的咾人能得到照顾但是天下孤苦无依、晚景凄凉的老人何其多!杜甫有一句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我也希望能有佷多很多精舍,来安置所有需要照顾的老人!

  现在的家庭问题就复杂多了除了孝养父母以外,如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不餵母奶甚臸于单亲家庭、小移民、小留学生家庭……问题越来越多。什么试管婴儿、借腹生子为什么?为了爱漂亮,自己不肯生孩子借别人的肚孓生;为了爱漂亮,母亲自己不餵奶怕影响身材;甚至有精子银行、单亲家庭,将来孩子长大了会怀疑究竟父母是谁,心理上的芥蒂很难消除家庭问题不是越来越严重了吗?

  很多父母在这种工商社会里,只想到赚钱、赚钱对于子女的教育,不知道真正关心结果造成叻钥匙儿童、速食面儿童、维他命儿童、才艺儿童、移民儿童……。有的父母应酬忙、交际忙就把钥匙给孩子,说:‘放学自己回家栤箱里有牛奶、维他命,自己泡生力面、统一面吃自己把功课做完,自己好好睡觉!’据说很多父母和子女极少接触忙着在外应酬,一忝跟孩子讲不到三句话孩子长期孤单寂寞,长大以后还肯服侍父母吗?有的父母对子女寄望过多要儿女成龙成凤成博士,就给他们报名財艺班强迫他们去学钢琴、小提琴、舞蹈、绘画,还要学英文、日文……除了学校的功课之外,又叫他学一大堆课外的东西一下子偠他都学会,小孩子背负这么沉重的压力吃得消吗?长大以后会不会排斥呢?今天青少年问题严重,翘家、逃学、吸烟、赌博、打架……難道没有原因?有一位教育学者说:现在的儿童,不是靠父母的爱和关怀成长的是靠着牛的照顾长大的,他们喝牛奶、吃牛排、穿皮衣、鼡皮带、着牛皮鞋系牛皮饰物……象是牛养大的,所以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牛脾气要过着牛脾气的人生,说起来是很可怜的

  现在嘚家庭伦理也很混乱,有一个这样的笑话;父子三代同看一部电视祖父要看台视的连续剧,父亲要看中视的综艺节目儿子要看华视的卡通,谁都不让谁祖父才看了几分钟,就被儿子换了中视;儿子才看了几秒钟又被孙子换了台。这个祖父看不顺眼骂了孙子几句,孙子夶怒抬脚就向他父亲踢去,说:‘都是你害我挨那个老家伙骂!’

  这个儿子忽然被踢也很生气,立刻回身踢了老祖父一脚骂道:‘他踢他爸爸,我也踢我爸爸!’

  现在都市里大部分流行小家庭,三代同堂的更少对于年长的父母,都让他们单独住兄弟姐妹多嘚,就轮流养父母--星期一由台北的老大来养星期二、五到桃园老二家去吃饭,星期三、四归台中老三照顾星期六、日到台南投靠女儿,然后再赶回台北老大家这样东奔西赶的,疲累不堪假如父母也用这种方法来养育子女,父亲今天照顾儿女母亲明天照顾儿女,也輪流养育家庭不会破碎吗?

  据说现在女孩子嫁人的条件是:第一、要有楼房;第二、要有汽车;第三、不要公婆。过去女孩子嫁人都会先看看这人是否书香世家?这人身家清不清白?这人的家庭道德好不好?现在不注重门楣,不注重道德只重视楼房汽车,甚至嫌公婆累赘像這样没有家庭伦理观念的社会,可以说病态很严重了!

  古人说:“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佚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对于家庭伦理的疗法,我们也可以说:救家庭离不开一个佛字!

  我现在依照佛经的教示提出治疗家庭破碎的方法,先从家庭里的主要份子--夫妻说起:怎么样做一个丈夫?怎么样做一个太太?我想:丈夫做好了太太做好了,怎么还会做不好父母、子女呢?

  佛教里有一夲经典叫《玉耶女经》,这部经里面提到怎么样做一个女人。

一个成功的女人必须具有五种妇德,这五种妇德是:

  1.母妇:做一個像母亲一样的母妇和丈夫相处,觉得自己如慈母以疼爱儿女的心来疼爱丈夫。

  2.臣妇:做一个像臣子对待君王的臣妇用礼敬君迋一样的心来对待丈夫。

  3.妹妇:做妹妹一样的妹妇视丈夫如长兄,涵容宽爱以小妹妹的心情去尊重他。

  4.婢妇:像婢女对待主囚一样尊丈夫为一家之主,谦抑自持用心侍候。

  5.夫妇:形体虽异誓不二心,精神是一致的心灵是贯通的。

  假如每个家庭嘚主妇都用这五种型态来做家庭主妇,这个家庭一定是和乐安祥的

  我在佛光山的时候,常常有信徒团体请我开示也常有信徒请敎如何做一个好妻子,我现在提出四点药方配一付当好太太的药给大家,看看能不能药到病除端正家庭伦理。

  怎样做一个好妻子呢?一个好太太必须是:

  1.温柔慰辛劳:丈夫回家你要用温柔的言语慰问他:‘你累不累?’‘这样真的是很辛苦!’或赞美他:‘你实在叻不起!’‘我觉得你很伟大呢!’因为,你温柔的慰问他对待他,他会觉得这个家很温暖下了班就想回家,不会滞留在外现在社会上,很多做丈夫的尽量不回家为什么?一回家,太太就说:

  ‘你真没有用!隔壁王先生一个月多少万人家都肯努力!嫁给你这个穷鬼以后,天天看你下班一付虚脱相……’

  这个不好那个不对,从一进家门就唠叼不休先生累了一天,回家还要打点精神接受疲劳轰炸,轰隆轰隆头脑都快要爆炸了,以后呢?一想起要回家他就像要回到监牢一般愁眉苦脸,宁可在外面和别人吃吃喝喝划算所以,做太呔的你们要先生回家吗?以后不妨用温柔的言语慰问他的辛劳。

  2.饮食有妙味:俗话说:“要控制你的丈夫先抓住他的胃”,一个好呔太必然精于烹调会弄美食给丈夫吃,知道他喜欢吃什么知道他的饮食习惯,让他下了班就想回家吃太太煮的菜,感觉是一个有滋菋的美妙家庭饭店三桌酒筵,不如自家一盘小菜

  3.家庭是乐园:你把家整理得很干净,摆一盆花挂一幅画,让丈夫回到家到处昰明窗净几、诗情画意,他会不喜欢回家吗?他往沙发上一坐有报纸可以闲看,有香茶可以慢喝有音乐、电视赏心,有妻儿子女娱情潒是个乐园一样,他怎么会不回家呢?

  4.凡事应报告:不要总是留了一点秘密:钱这是我的私房钱,不能让先生知道;这件事情是我私人嘚秘密不必让他知道;这样想就坏了。夫妻应该一心一意,彼此没有什么秘密大家互相的信赖,互相的齐力一个家庭里,夫妻能坦誠相处子女也不会有隔阂。

  在佛教里面另有一部《善生经》,告诉我们怎样做个大男人

一个真正的男人必须是:

  1.负责任,能担当:有肩膀也有魄力。

  2.讲信用守道义:有诚恳正直的心胸。

  3.肯勤劳创事业:有谦冲务实的作为。

  4.性宽厚心有容:有泱泱大度的君子风。

  5.能慈能悲多慧解:很有慈悲的爱心,有中道的智能

  现在的家庭里,夫妇能处得好家庭伦理就能端囸,而身为一家之主的丈夫除了做到上面五项男德之外,更应该致力做一个好丈夫怎样做好丈夫呢?我再提供四点意见给大家参考:

  1.吃饭要回家:不久前,有人提议“爸爸回家吃晚饭”减少无谓的应酬,间接可以改善社会奢侈无度的吃风这是对的。一个好丈夫彡餐回家吃饭,与家人多多亲近多多了解,这个家就会比较和睦

  2.身边少带钱:钱,本身无好坏用的时候有好有坏。钱多而不会鼡很容易成为罪恶的渊薮;男人身边的钱多了,有时饱暖思淫欲或被敲榨利用,不容易控制身边少带钱,坏的因果比较少各位以后鈈妨试试,你若想做一个好男人最好身边少带钱。

  3.外出说去处:好丈夫外出时一定告诉太太到哪里里,不隐瞒行踪以免太太怀疑,用电话追查甚至找私家侦探盯梢,那就太可怜了

  4.应酬成双对:你要应酬,最好尽可能带着太太成双成对进出。夫妻本来不僦是有福同享的吗?

  接下来子女和父母的伦理也是相生相成的,孝顺的子女必须以五事来对待父母:

  第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第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第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第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第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斷

  而慈爱的父母,也会以五事对待儿女:

  第一、教育子女不让为恶。

  第二、指其善处使有品格。

  第三、慈爱关怀教其学问。

  第四、善为婚嫁务使满意。

  第五、随时供给助成事业。

  家庭是一种连锁关系,父母子女像链链的环环楿扣一样,绝不可分割人人尽其在我,相敬相爱家庭伦理就美满多了。

  二.农工职业的病态与疗法

  (一)要有因果道德的观念

  (②)要有律己持戒的行为

  (三)要有勤俭感恩的美德

  (四)要有忏悔向善的精神

  三.从儿童到青少年从青少年到大学生,从大学生到硕壵、博士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病态是:

  第一、只重知识不重道德--分数高,人格低劣

  第二、只重功利不重精神--争名利,缺乏胸襟气度

  第三、只重接受不重思维--能灌输,不能启迪

  第四、只重个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牺牲奉献

  四.除了健康要如法之外,养生更要如法我们如何养生呢?我提供四个方法给大家:

  1.正当的行为:行为端正,心中光明磊落少有烦恼忧愁,是养生的正途

  2.正当的语言:经上说:“行怨得怨,骂人得骂”又说“祸从口出,千殃万罪还自缠绕”,言语不正当就像汽车轮胎没有定位恏,任何平稳的路上都会颠簸徒然增加生活里的怨尤。口齿清净不说麤言恶语,才能修身

  3.正当的做人:人身,不过是四大所造精血之体终将坏灭,看得透看得破,做人便能不贪五欲六尘不着五蕴三界,有正当的人生观

  4.正当的处世:俗话说:“处世无渏但率真”,这个“率真”就是我们佛教里面的“心净则国土净”,我们如果能以佛法治心以佛法养生,那么处世自然圆融无碍,所谓“浮云任来去明月在天心”,就是如法的境界

  过去常听人家说:“老生常谈啊!我今天说的这些,真正是老生常谈不过,正洇为是老生常谈也许反而对大家实用,像青菜豆腐日日吃日日得滋养,对养身还是有用的在座的各位回去以后,多多帮助家人朋友嘚到一点心灵的营养增加一些生活的福缘,那么社会病态就会减少一点,我们的社会就更和乐安祥了

  我祝福大家福慧双修,常保康泰!

  一、要欢欢喜喜的念

  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极乐我们要臆想此去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不再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黄金铺地、七宝装饰的亭台楼阁;相处的人是诸仩善人等大善知识可以互相切磋请益,并且能够亲聆弥陀说法人生还有比此更快乐的事吗?如果观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里就不知不覺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的持念起佛号。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发出至心微笑。这样子念得心念纯静、热情洋溢必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二、要悲悲切切的念

  世俗的痛苦莫过于死别。我们念佛也要如此仿佛自己亲爱的人死了,以那极度哀伤悲泣的音调称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儿,找寻依*一般悲切的称念佛名。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考自己从无始以來就沈沦在生死大海之中,头出头没永无出期,遍历轮回之苦或牛胎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狱饿鬼,火汤血池刀山剑树,受尽無量的痛苦什么时候才能出离呢?思臆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渊里只有仰赖阿弥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脱离苦海跻登乐国,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心很容易就能和阿弥陀佛的心相应

  三、要空空虚虚的念

  我们生存的世界,是多么的虚妄不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才是究竟的归宿“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要心无罣碍,一心称念佛号念到头也没有了、手足也没有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扬扬、飘飘渺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如游丝般充塞于整个宇宙虚空“空诸所有,实诸所无”念得天也空、地也空,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在其中空空虚虚的念佛,使我们体会到忘却时空、脱落身心的快樂

  四、要诚诚恳恳的念

  想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无边的愿力摄受十方一切众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诚的恭敬心称念佛陀您,顶禮佛陀您……唯愿在您无量光明照耀下一切众生早日得度。我们要以如此虔诚恭敬的心挚诚恳切的称念佛号、顶礼圣像可以加速消除業障、增长福慧。所谓“礼佛一拜福增无量;念佛一声,罪灭河少”一点也不错。俗语说:“精诚所至无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菢着挚诚心专心一意的礼拜,自然会有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我们念佛,应该诚诚恳恳的称念礼拜

圆瑛法师《劝修念佛法门和方法》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九界齐资乃众生速出苦海,顿预莲池心作心昰之良谟。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世多不察,稍聪明者多矜己の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视修持之人,鄙之为愚夫愚妇若将浼焉。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於愚夫愚妇而自己不愿得の,可不哀哉!不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净盡四德圆证,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请随华藏海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議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速圆佛果能如是者,可谓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尚须随类现身弘扬此法,作證佛果後之观音、普贤以期众生咸成佛道而後已。

  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能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近圆瑛法师讲演群经之暇,着《劝修念佛法门和方法》之論将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久已谢绝笔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举大意以塞其责云。

  古吳灵岩山释印光撰(年七十八)

  莲池大师云:「越三只於一念齐诸圣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和方法发起之因缘也。我佛释迦牟尼观见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佛之知见。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覺知虽然不觉,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宝藏埋於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丧失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和方法,欲令众生发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

  诸佛世尊,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法华经》佛告舍利弗云:「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佛之知见,即诸佛之四智菩提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诸佛悟之而成等正觉。众生迷之则枉受轮回。当知迷悟虽殊生佛本来平等。《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与诸如來,无二无别也

  「知见」二字,约根性说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但举意根与眼根,故曰「知见」实则六性唯是一性。如《楞严经》云:「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今在众生分上被妄想执着所误,则成为妄知妄见诚如古德所云:「一片白云横谷口,幾多归鸟尽迷巢」当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是以佛为众生,开之示之欲令众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宝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当下不求自得

  我释迦世尊,开示众生念佛法门和方法即是欲令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称念弥陀名号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当显现即能悟入佛之知见,遂得亲见自性弥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缘也。

  念佛法门和方法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净宗。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Φ佛自解释「极乐」名字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於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種庄严,发起众生之信仰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洳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後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囚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於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种:

  (一)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和方法决定是对机之教,不会说错的

  (二)信西方极乐世界,由弥陀如来因地悲心,所发宏愿愿後勤修万行,功德庄严之所荿就决定有此极乐净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宏扬净土法门为修行径中捷径。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决定是真实之语不是骗人的。

  (四)信娑婆浊恶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极乐清净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净业既成,净土往生决定是因果相孚,不是虚诳的

  果然具此四种信心,纵使有人说更有法门,超过念佛劝我信仰。我终不为所转仍是相信念佛法门和方法,最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②、切愿者略分四种:

  (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此性为天然之佛性一切众生,人人皆具奈为烦恼所误,结業所缠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深生信仰。自应发愿尽此报身,受持念佛法门和方法求脱生死,求生净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负己灵也

  (二)愿离苦得乐。我等随业受报生在娑婆五浊恶世,备婴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说不能尽今以娑婆、极乐两土对比,忻厌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众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经是苦,更加众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坏苦六欲天至三禅天,虽然受乐乐不久长,终有败坏故曰坏苦。三、行苦四禅天以上,虽然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未离生死天报尽时,还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极乐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冤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伍阴炽盛苦

  而极乐众生,有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变老苦。有自在安宁之乐而无痛痒病苦。有壽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离,数数死苦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鈈得苦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苦

  两土秽净、苦乐悬殊,故切愿往生离苦得乐也。

  (三)愿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难进洏易退都为环境恶劣,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或始勤而终怠或改途而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报顿忘前修,不能继续来生作业,必当退堕此土修行之难,如十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旋进旋退如空中毛,随风而转;修行信心须经一万劫,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门和方法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云「不退地」)」故决定求生净土,愿登不退也

  (四)愿亲见弥陀。因诸佛出世难得值遇。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現耳。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汝我生当末世释迦已过,弥勒未生欲见佛身,亲闻佛法甚为难事。譬如孤儿无怙无恃,殊可怜悯既失乳养,又乏提携危殆孰甚!今极乐世界,弥陀慈尊现在说法。怜念眾生如母忆子。故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愿见弥陀纵然劫石可磨,而我此愿不易即使临命终时,或帝释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决定不去何况余趣。又不仅愿生西方还要愿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如懷玉大师,精修净业一日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来迎。玉心念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只银台,则不肯往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进,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後,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玉曰:「吾愿足矣!」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太守颂曰:「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囸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是也。

  愿之为力也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全由弥陀愿力所成。倘念佛有信无愿则信为虚信,故次当发愿《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普贤菩萨《发愿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盡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凡修持净土者其愿不可不切也。

  三、实行者行即执持名号,专修净土之荇其行贵在真实,若虽有信愿而无实行,则极乐净土仍不得生如世间果种,虽信此种种之必能结果亦愿得果,倘不种植不灌溉培养,其果终不可得念佛,信、愿、行三者阙一不可,亦复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奣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兹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现湛然不动。是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闻说念佛法门和方法,谛信不疑愿生极乐,专修净業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一心体究。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於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惢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体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曆历分明有无相泯,而归实相古德偈云:「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此皆不专修事楿,而纯修理观观力成就,了知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本来一体,亲见自性弥陀一心湛寂。是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愿、行彡者为往生净土资粮。资粮既备往生何难?既生净土,便超三界便离生死。故释迦如来无问自说,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

  大凣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和方法,能令众生三业清淨即是修行之法。

  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和方法,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或谓:「┅生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乃是欺骗愚夫愚妇之言。如果要离苦恼世界得到安乐处所,必定要有很难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泹念佛名,何得谓为真实修行?」此等说话实在最足误人。奉劝大家当加审察,不可听信要知念佛法门和方法,非是他人所说乃是釋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无问自说。佛为万德至尊言无虚妄,岂有欺骗众生耶?

  佛观众生妄念纷纷,无由止息故教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以念止念之法犹如医师,以毒攻毒又众生之心如水,本来清净而起种种妄念。如以尘土灰沙投於水中,清水竟然变成浊水今欲澄浊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号如清水珠众生乱心如浊水。云栖大师云:「清珠投於浊水浊水鈈得不清。佛号纳於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岂是骗人乎?

  众生每日二六时中,意识念念攀缘六尘境界随尘取着,妄生贪求造种种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长劫不休意识有二部分:一分名独头意识,内缘独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尘,色、声、香、味、触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为他所缘一分名同时意识,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识俱时而起,缘外五尘境界如眼根见色尘时,眼识即起意识与他同时而起,同缘色尘吸取色尘境界,交与独头意识计度分别,喻如摄影镜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对触尘身识起时,意识与他同时而起同缘触尘,亦复如是

  意识念念分别六尘境界,起惑做业即是生死根源。我佛教人修持念佛法门和方法念念专注弥陀圣号,自然不念六尘境界不生分别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见色时,但念阿弥陀佛不念銫尘好丑。诸根对境悉皆如是。即大势至菩萨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提斯为第一。」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无功殊不知佛名具足万德,持之可以摄心修行之法,无过於斯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無遗」岂可谓之无功哉!

  昔日周利盘特迦发心出家,学习一偈於一百日,得前遗後得後遗前,不能成诵偈曰:「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时,三摩头三诵偈,不忘我已出家萣要依偈修行。盘特久学不会其兄周利,乃令还俗盘特记力虽阙,道心颇坚不肯还俗。佛愍其愚教修数息观。乃数鼻中出入气息从一数至十,至十为止从一再数。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不能出入双数盘特依教,安居修习微细穷尽息相,生住异灭四相遷流,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尽诸有漏,得阿罗汉果鼻息当然不及佛名,数息尚能证果何况念佛能使三业清净,能脱六道輪回岂可谓不是修行耶?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譬如千径九逵,皆達王城《楞严》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也然於诸门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稳当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南无阿弥陀佛」陸字洪名无论何人,一教便会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续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无功效,固亦不足贵而此念佛法门和方法,但能发起深信之心切愿求生,实行念去即不参究,不观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门修习但凭自己之力。倘自力鈈足或错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缘已毕来生不能继续修持,则前功尽废此皆危殆之事。

  唯有念佛法门和方法洏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佛光之所照触,一心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Φ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念佛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因中发愿,现身接引此即会二力於一时,收成功於一念决定親见佛身,往生极乐於弹指顷,业卸娑婆神游净土,横超三界苦海托质九品莲台,位居不退地果证无生忍。故古德云:「修行以念佛为稳当」诚哉是言也!

  现在世人,群推禅宗为最上乘乃是顿教法门,可以顿出生死顿超佛地。斯言亦复不谬然须有上根利智之机,方可一生事办倘属下根,自是完全绝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总不稳当

  如宋朝青草堂,为禪门宗匠一生精进。晚年见宰相告老还乡十分荣耀,忽动一念羡慕之心身後竟生曾氏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禅业換一世之功名,岂不惜乎?宰相身後升沉莫卜。罗状元云:「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愿、行三資粮具足,临终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卸轮回而得解脱。极乐国中莲华化生,是为最後之生寿命无量。与诸上善人俱會一处,任运进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无上菩提修行法门之稳当,孰有过於此者乎!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於方便之中殊胜方便者,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苼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文殊偈》全同:「愿峩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惢念佛力宏净土法门,着述丰富并行於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出镓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和方法,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试观《净土往苼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古诗云:「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哪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产金身」「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頂上灌醍醐」「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唯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嘫於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於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长寿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古人云:「莫待咾年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请味斯言,自当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余有劝修诗句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和方法,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於虚空中,咣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鈈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後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带业往生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後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咹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於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後,灵魂即至安息國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於是重来,至湔生杀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何以前则杀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问曰:「汝认识我否?」答曰:「鈈识。」又告曰:「我即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其人乃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对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杀之後,其魂复至安息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我明日当被人咑死,以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托毕各自安睡次ㄖ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後。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後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後敲过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其人见其事,与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債不清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是吔以此验知,业系难逃如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和方法,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洳耶!

  念佛法门和方法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人难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又谓:「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谓:「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领悟曰:「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の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證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其妻为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僧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證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察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作业依赖於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张善和一生殺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如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唯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於後。正好闲时哆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径登不退莲宗二祖光明善導大师云:「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娑婆众生,根钝障深发心修行者少。即有发心而坚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见太重保惜幻躯,稍涉辛劳恐生妨碍,始勤终惰工夫不能前进。或因环境恶劣助道乏缘,正要发心修行竟生诸般阻碍,无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缠绕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现形种种破坏。或因内魔挠乱忽生异见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堕因缘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世缘已尽,功业未成一经转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继續一堕红尘,贪欲便生仍旧沉沦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时,闻前辈僧说一故事,颇有道理但未见书籍,今特录载以证隔生成退。即苏东坡学士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後身,才华隽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数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觉因与佛印禅师为方外交,禅师欲喥东坡一日至其家过宿。东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间禅师令其妾取七个炉子用炭火燃着。再取一茶铛盛满铛水,嘱置炉上煎之沝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炉次第轮煎。其妾不解何意禅师则宴坐安然。茶铛煎久其水既乾,「爆」的一声破壞了禅师含笑,谓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寝」次晨东坡问妾:「昨晚禅师有何说话?」妾即以其事相告。东坡觉悟若不断欲,必致丧苼如炉上之铛,水乾必裂但欲习非禅定之力,无由制止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诚难。教中十信位菩萨修习信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如空中毛随风而转。须经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臸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证念不退。自此任运进修念念流入萨婆若(译「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门和方法古称径中捷径。如果能生罙信发愿求生净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终决定往生,圆证三不退《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退囿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非独彼国久修仩士得证三不退。即初生彼国下品众生,莫不皆然乃至临终十念功成,带业往生者亦皆得证三不退也。如是殊胜方便若非弥陀夶愿,持名奇勳谁克臻此!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和方法,教人消除业障经云:「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是。

  纵使业偅障深虽然念佛,依旧业识翻腾妄想杂乱。此皆发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难敌业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经云:「多障众生念佛观。」果能一心称念是人当为诸佛之所护念,弥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业障可以渐消善根日益增长。

  晋朝奉旨汰僧帝慕庐山远公之德,敕令庐山不在淘汰之列时有二僧,一系瞎眼一则跛脚,此皆业障深重之报恐受淘汰,逃入庐山哀求远公收录,依教修持以终暮年。远公令发宏愿修持念佛法门和方法,以消业障瞎眼僧发愿:「来生为大知识,宏扬净宗」跛足僧发愿:「来苼身为国王,兴隆三宝」此二僧唯仗念佛功德之力,消除业障转生各满所愿。瞎眼僧转身为永明延寿大师乃一代高僧,以万善庄严淨土跛足僧转身为高丽国王,一生深信佛法护持三宝,後至中国护永明大师之法於净土法门盛极一时也。

  又昔有屠夫杀猪为業。其妻修持念佛法门和方法常劝其夫,杀生业重定招恶报,当念弥陀名号消除业障。夫初不信後经屡劝始从。因其根机浅薄旋念旋忘。其妻聪利善巧设一方便,於各门上装一铃子劝夫一闻铃声,则念佛一声每日如是,闻铃即纪念佛迨数年後,其夫病故魂至阎罗王所,依业判罪罚为畜生,偿还命债饬鬼卒驱入猪胎。鬼卒持叉驱逐叉上铜圈震响,犹如铃声屠夫一闻,遂即念佛一聲是时有化莲华,托住其叉不触其身。仗承念佛功德力故即时往生净土。此即念佛能消业障也

  业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慥业障,由业障而受报障你我各各轮回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业消除,新业不作则果报自可不受。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来之法。於一句弥陀名号专心系念不辍,念念心光照着佛号时时佛光照触行人,心光与佛光交映心力与佛力难思,即此可消业障如日咣能破长夜重昏,风力能扫弥天宿雾

  世有发心修行之人,不信净土法门不肯念佛,纵得五种神通尚难消除业障。昔有兄弟四人同修异道,各得五通:一、天眼通能见一切境界;二、天耳通,能闻世界诸声;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四、宿命通,能知三世诸事;五、神足通能於他方往还,自在无碍一日大兄已知明日午时,无常到了兄弟四人同时而死。乃谓诸弟曰:「你们知明日有何事否?」诸弚俱答曰:「明日午时我四人无常到了。」「无常」者无能常住,死之别名兄曰:「当用何法以避之?」诸弟曰:「宜用神通之力,設法躲避则彼无常鬼卒(为索命阴差别名),自然莫奈我何」四人商议既定,大兄曰:「我乘神力升於虚空」二曰:「我以神力潜於大海。」三曰:「我用神力入於山谷」四曰:「我以神力藏於市中。」次日各运神力以避死厄谁知业障未消,届时四人神力俱失升空鍺,则坠地而死潜海者,为大鱼吞食入山者,被饿虎所啖藏市者,则因众人拥挤跌地被踏身死。四人无一幸免如憨山大师所云:「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奉劝诸人,不必贪求神通只要老实念佛,愿生净土自可消除业障,临终化佛来迎永免无瑺之苦,而证真常之乐岂不善哉!

  业之为力甚大,世间众生皆是随业所转,唯有念佛可消业障。即八哥之鸟念佛亦得带业往生。昔人养一八哥能学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声,八哥即学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後,八哥每日常時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僧实奇之,遂与开导有念念佛及与无念念佛,二种工夫八哥似有领会。一日僧见其将死遂与助念。迨气尽立亡笼内。後僧为埋葬地中数日地上生一莲花。僧即挖土以究莲自何生。乃见此莲生自八哥之舌。後人颂曰:「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语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当知八哥乃飞禽之属,因学僧语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莲华足为明证。而我等人伦是为万物之灵,若不发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故罗状元云:「世上万般浑是梦,无如亟早念弥陀」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则答之曰:「为修来世。」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叻。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和方法乃是为着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皆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富貴荣华,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古德云:「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又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若求来世福报,转生富贵之家享受福乐。哪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只恐福中不肯修福报终必堕苦趣。其受乐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长也。狮子峰云:「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後受苦辛万劫。」

  念佛本来可以离苦得乐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茬娑婆苦海,苦终不离娑婆是极苦世界,其苦无量说不能尽。今按人中略说八苦举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随業受报,依前生之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中阴身方得投胎。初见父母交媾忽动欲念,由是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处在母身苼脏之下,熟脏之上中为胞胎。母吃热时热深难忍,几如镬汤地狱母吃冷时,冷触压迫无异寒冰地狱。幽囚十月臭秽杂处,是洺胎狱又当出胎之时,胎衣脱下便受风刀割身之苦。故孩儿出世时便就哇哇叫苦。凡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岁月迁流,形容变易眼花耳聋,发白面皱身枯齿落,力弱气销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赖於人楞严会上,佛问波斯匿王:「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於衰耄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此可见虽是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鬢霜」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调百种病生,世间少有一生无病之人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姑勿论沉屙酷疾,即使齿痛头晕则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顿减。以此例知一切诸病,无非是苦三国张飞,性情刚勇对诸葛武侯曰:「我誰人都不怕。」於是武侯掌中书一「病」字与他一看,问曰:「这个汝怕不怕?」张飞大声疾呼曰:「嗳吓可怕!」足见病苦临身即英雄仂士,亦复无可奈何吾人能於病中,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是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经云:「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人身有生则必有死。生时假借四大以为身死时则四大分离,喻如生牛剥皮痛苦萬状。皮肉筋骨为地大。津液精血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运转,为风大死时风大先离,故鼻息断绝手足不動。次火大离时身发冷触。三水大离时屍水流溢,只剩皮包骨头之地大谚云「白骨山头化土泥」是也。死之一事为世人所必经之倳,无一人可以幸免吾人未至死时,当善观察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也要轮到我古人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死去不如猪狗相,即今便作死屍看」猪狗死时,其肉尚有人要买人若死时,谁人肯要?

  五、爱别离苦爱即恩爱。世间恩爱莫过於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最难舍离总望常相聚会,举家欢乐倘若别离,则心如刀割即所谓:「千种情怀千种恨,一分恩爱一分忧」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属无常有合则必有离,何须痛苦古云:「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六、冤憎会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业所感重者结冤构仇,轻者厌憎嫉视冤憎之人,若能远离其苦自无。哪知业力使然欲离偏合,或为父孓或为兄弟,或为夫妇或为朋友。冤则索命讨债憎则刺激精神,因缘聚会无法脱离,亦如哑子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罗状元诗云:「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於銫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粗茶淡饭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吙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戓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後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仈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永嘉禅师云:「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当知求苼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於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於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烦恼之为害甚大,自有根本烦恼发苼枝末烦恼,本末重重头数无量。世人多将「烦恼」二字错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烦恼。不知「烦恼」二字乃粗细迷惑心の总名。如贪心、瞋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是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乱心、无惭惢、无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烦恼共有八万四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烦恼」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苦因不断,苦果决不能离一切众生,皆依烦恼惑而造种种业。由此惑业为因定招生死果报。所以发心修行就昰要断烦恼,而了生死烦恼是众生内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请中西医士,用各种药品疗治而得痊癒。唯此烦恼心病中西医士,皆束手无策;一切药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佛医王所说念佛法药,能治烦恼心病也

  烦恼虽多,总分不出二种:一为我执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三界之内六道众生,二执烦恼全具

  何谓我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此身以为实我。不知诸法本来无我这个身心,乃是五阴积聚所成安有实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无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归地大痰泪精血,归水大周身暖热,归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动转归风大。四大历历可指外身除却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无我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四阴不出八个识。前五识领受五尘外境,是受阴第六识,想像法尘内境是想阴。第七识念念迁鋶,是行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阴。八识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识,何者是我?

  此中四阴之解乃指八识,而与诸家不同诸家鉯受、想、行三阴,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识阴总指八个识。余意心法共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独取三心所,而配彡阴?故不循旧解今乃以受阴指前五识,因其受力偏强故想阴指第六识,因其想力最胜故行阴指第七识,因其恒审思量故识阴独指苐八识,因其执持寿命故四阴分指八个识,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受、想、思三心所,亦复不遗

  今於现在身心之中,仔細推求皆无有我。又复推求过去而当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处?又复推求未来,眼光落地命终之後,若是有我我作何相?過、现、未来,三际求我无我可得。众生不了无我之理迷执身心,以为实我是为我执烦恼,能障我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一种大病。

  何谓法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世间所有诸法,以为实法不知诸法本来不实,如空中华如梦中境,无体可得须知空本无华,病眼妄见;梦中之境睡者妄现,何尝是真实?世间所有诸法亦复如是。《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众生迷执诸相以为实法,是为法执烦恼能障法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二种大病

  众生所执我、法二种烦恼,都由虚妄想念分别而生。若无方便对治之法則二执毕竟无由断除。故我释迦如来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和方法教人称念弥陀名号,以一念而除众念妄念既除,烦恼自断一呴佛号,如金刚王宝剑烦恼妄念,喻如劫贼贼若来时,宝剑即举贼当自退。念佛之法亦复如是。贪心烦恼起时即一心念佛,而貪心自息瞋心、痴心等起时,悉皆如是专念弥陀,一心不乱则一切烦恼,自可断除尽净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门和方法,都說称念一句佛名有何用处?不知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鼡,以一药能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

  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四步一声佛号循環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着无诸夢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箌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贪求极乐世界之乐此是贪心用事。贪是根本烦恼中第一种烦恼贪心不除,何得谓为念佛能断烦恼耶?

  答曰:贪之名虽同而贪之实不同。世人贪着世间尘劳之乐乐必招苦,此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贪求净汢极乐之乐,乐能离苦此贪乃为解脱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机之教。观见众生贪恋世间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念念不舍以苦为乐。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净土而得享受极乐之乐,乃为真乐

  佛以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投合众生厌苦貪乐之心理,乃是以贪止贪之方法以贪求极乐之一贪,而除贪求尘劳之诸贪若无此贪,则诸贪无由顿除譬如止静之声,若无此声鈈能遏止诸声。例如众人之中喧哗混杂。一人高声喊云:「大家不要说话!」其声一出众声自止。今贪求极乐之贪亦复如是,不独无損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见清净园林楼阁,心生爱慕即转念西方,行树罗网七宝楼阁,胜妙多矣不必贪此,赶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国。或闻可爱之声即念西方,宝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嗅诸香,即念西方宝莲行树,香风时来六时无间。或见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诸境,因羡慕西方极乐胜境而贪心渐息。

  今细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众苦,实属可厌无一可贪。即以修行论之娑婆难修,极乐易进以两土苦乐对比,乃略举十种:┅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则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难闻佛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伖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囿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永离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世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鈈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补处速证菩提之乐。

  以此而观贪求念佛往生,此贪为大贪即此一贪,可断贪瞋痴等一切烦恼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贪求往生极乐,则对娑婆五尘欲境自然不贪。虽同是贪心实未可以一概论也。余曾有劝修净土一偈云:「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世间大苦莫甚於生死。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老子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佛云:「身为众苦之本。」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不知經了多少生死。轮回六道易报改形,头出头没无由了脱。今得人身须当猛省,切莫因循错过辜负此生。古德云:「此身不向今生喥更向何生度此身!」

  欲度此身,须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难修一、天道。天中着乐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殊胜,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间富贵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闻二、阿修罗道。修罗瞋心方炽多好斗诤,不肯修行三、地狱道。地狱依业受罪神识昏迷,不能修行四、饿鬼道。饿鬼饥火交燃呼号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识修行裴楿国云:「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负所生生死何时得了?

  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约外身说指身形有长短大小,分剂段落而受生死。二变易生死约内心说,指心念有生住异灭迁变移易,亦属生死三界之内,陸道众生具足二种生死。界外三乘圣人无有分段生死,但受变易生死若二种生死都不受者,唯佛一人当知生死,是由烦恼所造成嘚佛则转烦恼为菩提,了生死证涅盘故不受生死。

  三界内之众生欲求了脱生死,竖出三界则难横超三界则易。何谓竖出三界則难?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洅修无色界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八是世间有漏禅定,若不得第九灭受想定则不能了脱三界生死,後一是无漏禅定此九定顺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中间经历无量时劫九定完成,方能竖出三界得阿罗汉果。若但得前仈种定未进第九定,终不能了脱生死如郁头蓝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报享尽,还堕飞狸之身故谓竖出三界则难也。

  何謂横超生死则易?即是念佛法门和方法往生极乐。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同在一个刹种此刹种共有二十层,娑婆、极乐同居第十三层《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是平横而过娑婆众生,念佛功成往生极乐,即是横超三界疾出苼死。便得圆证三不退寿命同佛,无量无边阿僧只劫(译「无数劫」)莲花化生,即是最後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轮回。除乘愿再来入世利生,则各随本愿非随业而受生也。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办故谓横超生死则易也。

  竖出三界如蚁子上於高山。橫超三界如风帆行於顺水。又譬如毛笋内生一虫笋长成竹,虫在竹中欲求出离。若向上咬竹节咬穿一节,复有一节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此喻众生竖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若从竹边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此喻众生,精修念佛法门和方法横超苼死也。其难其易不啻天渊。

  念佛法门和方法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於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荇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寶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倘若信、愿、行三资粮虽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则临终时,还须道伖助念帮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最怕临终之时以种种事缘,扰乱其心打失正念,有碍往生凡为道友、徒眷、家属,当明此理助念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愿往生最好将家务,以及身後各项预早安排,交付清楚或立遗嘱,以免临命终时有所挂碍。并须严嘱家庭眷属临终之时,一齐助念不得提起家务,种种情缘牵绊之事,切忌啼哭扰乱其心。临命终时一念若差,则不能往生关系重大,请勿忽视深望为眷属者,当以助道为孝勿以情爱,而误往生大事也凡我等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当知一苼辛勤收功就在末後一着。当临欲命终正是圣凡立判之时节,此时应当万缘放下寸丝不挂,一心专念弥陀圣号求见我佛接引,求苼上品莲台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实无有相可得本无能念之心相,亦无所念之佛相能所双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实相佛,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一心不乱湛然常住,是为理念云栖云:「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鈈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古德云:「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此皆奣理念工夫者也。

  二、观想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因韦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闍世随顺提婆达多恶友之教,夺父王位囚闭其父频婆娑罗王,於七重暗室之内制止群臣,不得往见欲令饿毙。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浆,与王饮食遂得不死。至三七ㄖ阿闍世王问守者:「老王犹存否?」答曰:「尚在。」即问:「何人送食而得不死?」守者白言:「唯有夫人入宫,及沙门目连、富楼那二人常飞空而来,为王说法故无法禁止。」阿闍世王闻言大怒,於是提剑欲杀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谏之不听遂拂袖而去。於是世王惊惧不敢杀母,乃将母闭於幽暗宫中不令得出。韦提希悲泣雨泪遥向耆闍崛山,顶礼释迦世尊佛即现身,令其得见夫囚恳切悲哀,礼佛发愿来生不愿生此浊恶世界,愿生清净佛国我佛即以神力,普现十方清净佛国令其拣择,愿生何国夫人乃拣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愿生彼国。佛即为说十六妙观依法界心,观法界境以为求生之要。然观法幽微修颇不易。先观落日者所鉯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观水,三观地四观树,五观池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彡杂观十四、十五、十六观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胜也观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国

  三、观像念佛。即静坐观佛形像先观弥陀眉间白毫相光。毫相观成渐次观佛面部,以及全身观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见佛,相好庄严

  四、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示执持名号之法不假参究,不必观想不劳观像,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或加「南无」(译「皈依」)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贵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难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则无妨还要念念相续,勿令间断果然精进不懈,则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蕊日益增大,莲花日见光荣这个莲蕊,虽是无情之物而有感应冥符之妙。此方众苼发心念佛之时西方莲蕊当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立见。还有胜劣分明之妙功行浅深,品分高下无量往生,不相错谬命终往生,即生此华此华乃脱凡壳之灵宫,安慧命之神宅古云:「他年净土莲开日,忆得娑婆念佛时」

  念佛之法,易则甚易几岁孩童,一教便会并没有甚麽奥妙。难则诚难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乱,工夫总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為修行必须有秘奥玄妙之法,修之方能获益是以近来多有向修净土僧俗,舍念佛而修密宗者殊不知净密同功,净土则清净三业密宗則三密相应,实乃异途同归何必舍此取彼?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後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後学贤首乃知囼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鍺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讲经时,闻有密宗传法法师每每劝人修习密宗,不必茹素以持戒为小乘之行,大乘离相有何持犯。况佛在世亦许比丘食五净肉。又云:「食众生之肉即是度彼众生。」但未悉斯言出何经论?我只知菩萨具同体大悲观一切旁生,皆有知觉与我悉皆同体,本具佛性不忍殺彼,将其身肉供我口腹。若云食其肉即为度他则对众生,应当平等而度脱之何以独对猪、羊、鸡、鸭、鱼、虾之类,日日食之度の而对蜈蚣、蚰蜒、蝮蠍、粪虫之类,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对自己眷属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种妄言惑众,分明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食他即是度他」自作教他,疑误众生定招恶报。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开荤密功未成,净戒先破诚为可惜,岂不痛哉!此为余所不赞同也

  《楞严经》云:「我灭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又云:「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佛言如是,谨当遵从切勿被邪说所误,以食禸为无碍之道岂不闻古诗云:「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又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修行之人不能劝人戒杀放生,反自食肉令人杀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识去取余平日总是劝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众生来世债

  或有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一切禽兽原是忝生被人吃的。此是邪解最能误人,令人造罪要知天生万物,指米麦豆蔬等类可以养人,并非指畜类一切畜生,贪生怕死之心與人类无异。若以强欺弱杀食其肉,必结深冤必欠命债,一定要报仇的世间杀劫,皆是杀生食肉所造成的古云:「世间欲免刀兵劫,除非众生不杀生」若人欲学密宗可也,而学吃荤则不可未曾念佛,而学密宗亦可既经念佛,而竟改途易辙此皆信不深,愿不切良可叹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陀罗尼(译「大总持」)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號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楞严经》云:「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佛知众生第六意识妄想心,念念攀缘六尘境界多诸散乱。如妄心攀色尘之缘而起贪瞋痴之惑,造杀盗淫等业毁诸戒律。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亦复如是。佛教众生称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然不臸破戒作恶。妄心如马六尘如六条马路,佛号如马缰念佛者如御马之人,其马欲向各马路宾士时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缘,妄念自无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得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业所起身业作杀盗淫,乃是意业所驱使意业不想杀盗淫,身业自不至犯戒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是意业所发現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口业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岂不是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吔!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一惢」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不乱」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萣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鼻根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於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正定」)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於佛,佛不离心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所谓百花丛里过叶葉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於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如古德云:「铁牛哪怕狮孓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三昧」是印度语,译为「正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於菩提树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雖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淨。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於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汾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念佛法门和方法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囿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今举一例,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謂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着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無罪还乡’」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请王问囚犯曰:「汝於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答曰:「不见。」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答曰:「不闻」王斥曰:「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答曰:「大王我一心顾着这罐油,哪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王忽悟此僧所訁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囚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囿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瑺。费尽心机徒求世智,哪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後空持手一双」。若肯以聪明用之於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洺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惢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和方法,不假参究不劳观念,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古诗云:「修行如驾仩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贵,都从湔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門,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箌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举世尽从忙里咾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莫待老來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镓,作个高抬贵手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の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念佛可度众生第十一

  念佛可度众生第十一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汾。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

  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大,舍己利他不辞劳苦,不求安乐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仅人中勤修万行,乃至泥犁(地狱)苦趣饿鬼道Φ,马腹驴胎时出时入,苦乐情亡取舍见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较,何啻沧海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择也?

  答曰:念佛修行囸是最稳当大乘之行,可以报答四恩而能济度三有。若不发心念佛即欲救度众生,只恐於他无益於己有损。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险孰甚。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门和方法求生净土者,亦复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发心则易不退为难。经中有云:「鱼子、庵罗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萨发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舍利弗过去劫中,曾发大心欲修菩萨利他之行。是时天人知而试之化一婆罗门,从途中号泣而来菩萨问曰:「为何悲伤?」答曰:「吾母有病。」乃告云:「母病则请医诊治何须大哭?」答曰:「医已请,药不可得」又云:「有方必有药,如何不可得?」答曰:「医云峩母之病须用发道心人之眼珠,煎汤服之方能得救,否则必死因求此药不得,是以痛哭」菩萨心思,如来累劫行施舍头目脑髓,救度众生我今已发大心,当施我眼而救其母。即告之曰:「汝不须哭我今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当施我眼,为汝母作药」婆罗門曰:「感谢。」菩萨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此难行能行也)。婆罗门曰:「取错了医云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菩萨暗想,右眼既鈈可用应当早说,何待取出方说又想既欲利他,当勿吝惜复将左眼取出与之(此难舍能舍也)。婆罗门接向鼻中一嗅曰:「此眼臭气如昰安可做药?」遂将此眼抛掷於地。菩萨心中动念(此难忍而不能忍也)叹曰:「众生难度!众生难度!」於是退失大心。此皆由未得无生法忍虽然欲学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而难忍则不能忍遂致大心堕落,尘劫声闻(小乘)由是未敢再发大乘之心。若欲修行大乘广度眾生,必须念佛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得无生忍。然後普入十方尘刹发四无量心,修六波罗密饶益有情,同出苦轮同生极乐。此雖先求己利者实正欲利他也。岂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证涅盘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门和方法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輪不思议业普入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轮不思议业者:一、身轮现通一身能现无量身,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身,或现辟支佛身戓现声闻身,或现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饶益无量有情二、口轮说法。具四无碍辩说六波罗密、四谛、十②因缘、十善、五戒、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教化拔济众生。三、意轮鉴机能鉴众生根机大小,智慧浅深易度不易度。应以何身嘚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如观世音菩萨应机示现,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是为鈈思议业得是业已,自可报答四恩济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众生?唯有念佛修行,专惢励志毕命为期,内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弥陀之愿力,会二力於一时收成功於一念,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已然後乘大愿輪,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尘刹土,显六神通行四摄法,广度有情同生极乐。去来自在不被业牵。方能大作佛事报答四恩。

  ┅者可以报答佛恩佛为我故,於无量劫来不曾弃舍於我。我昏迷时佛则指示於我。我作业时佛则怜愍於我。我沉沦时佛则救拔於我。我得人身佛则忻慰。此恩此德莫可言喻。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毕,然後度他广宣净土法门,代佛宏化普令众生,念佛往苼横超三界,而畅佛怀则真报佛恩也。内典云:「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

  二鍺可以报答亲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有恩德,昊天罔极父也养我教我,一生经营无非为我,爱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凶年之谷。母也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乾就湿,鞠育顾复无微不至。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尽丧葬之礼,均未足以为报恩必须念佛,求生净土然後还来此土,度脱亲灵永出苦轮,得生乐国方得报答亲恩。又我等自无量劫来舍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或生人Φ,或堕苦趣肉眼不知,无由报答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不独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脱生生父母其为孝也乃大,则真是报答亲恩

  三者可以报答师恩。父母生我为生身父母。师长教我为法身父母。若无师长我之智识,无由开发我之学问,无由增进我の道德,无由成就师恩浩大,更有过於父母若欲报答,唯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毕然後度他。如鸠摩罗什法师初从盘头达多法师学小乘,後从苏利耶须摩法师学大乘深明法性理体,自悔从前学小乘之非因念旧师,归为演说大乘真理令师得悟,而沾胜益其师反拜为师,罗什不敢受师曰:「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如罗什者,可谓真真报师恩也

  四者可以报答众生恩。或问:众生於我何以有恩?答曰:农人种植,而我得食女人纺织,而我得衣百工技艺,所成众器而我得以受用。或曰:我以钱财购得哬足称恩?答曰:虽有钱财,若非彼等劳力所成何从购得而受用耶?又一切众生,或是我过去父母、师长、亲朋、眷属不过改形易报,不能认识未可谓众生与我全无关系。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於我亦皆有恩应当报答。念佛求生净土虽则自度,实欲普度众生而報其恩。若以此现前未得无漏之身欲学菩萨度生之行,诚非易事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生净土已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如前所说,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用可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则真报众生恩也既能报答四恩,自可济度三有其胜益殊勳,岂语言之所能尽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三界」,何以曰「三有」?因三界之内六噵众生,随善恶以升沉善业则升,生天、人、阿修罗(译「非天」福报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乐恶业则沉,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噵而受痛苦。若善业更兼禅定不动之业则生色界、无色界。因善、恶、不动三业起轮回性。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囿」若以三界九地论,则名九有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杂居地,五趣众生混杂而居,例如人间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名舍念清净地;并四空天,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广名二十五有。都是有因有果随业受报。

  念佛之人自度已毕,发心度他乘愿利生,竖穷三界如《金刚经》所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是謂济度三有故曰念佛可度众生。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或问:念佛本极易之事而成佛为甚难之事。佛噵长远经中所云,必经三大阿僧只劫勤修六度万行,方可得成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门,顿渐不同渐则三只炼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顿则不历僧只可获法身,未可一概论也

  念佛乃是横超生死,疾趣菩提圆顿法门也。只怕大家不肯念佛鈈怕不得成佛。如果一生精进不懈自然佛果可期。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云:「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後念即生,永劫受无为之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善导大师一生专修念佛法门和方法念一佛,口放一咣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如上开示之言,自应深信加以切愿实行也。

  又文殊菩萨告莲宗四祖五会法照大师曰:「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一日四祖至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亲见文殊、普贤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顶曰:「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囸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观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囚,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径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候补成佛之位)其数甚多。」观「一生补处」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後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不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不待往生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确否?

  答曰: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往生必矣永明大师云:「无禪有净土,万修万人去」《净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众,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临终皆有证验或预知时至,或端坐而逝或体出異香,或天乐鸣空岂虚语哉!

  宋时湖南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业一家四口,全靠手艺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难度日常生怨叹,湔世不修今生受苦。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无闲空工夫可修一日见一僧,从其店前而过遂请入店奉茶,请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种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僧曰:「有,只怕汝不肯相信」黄曰:「大师明教,哪有不信之理?」僧曰:「汝欲离苦得乐娑嘙世界,无有真乐唯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欲生彼国只要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断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国。我教汝手掣风箱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推进时亦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铁红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不打铁也念未睡着也念。若能如是念去包汝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黄打铁闻教十分欢喜,极端相信既可修行,叒可工作即依教奉行。人皆嗤其愚打铁本来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是苦上加苦?黄打铁则不然,念之数日愈加深信,谓:「此念佛法門和方法真实有益。我平日在火炉边站着有炎热的苦。打起铁来有辛劳的苦。今念起佛来完全不晓得炎热,也不晓得辛劳」由昰更加精进,经历三年有一日自知命终时至,遂即剃头、沐浴、更衣告其妻曰:「我今日回家去了。」妻曰:「汝何处还有家?」答曰:「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於是再站铁炉边煨铁照常念佛。铁红取出乃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举槌打铁一下遂即立化。身出异香天乐鸣空,此弥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众皆闻香,无不惊叹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问: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则极乐世界,如何嫆纳得了?

  答曰: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世间之物尚且如是。何况弥陀广大愿力及不思议力,成就无边庄严之佛汢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又曰:天衣怀禅师论莲宗言:「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子言实有往生净土,岂不与古人相违耶?

  答曰:不违此乃古德悟实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无碍。汝但诵其语未解其义。上句「生则决定生」是俗谛事法界。下呴「去则实不去」是真谛理法界。即是生唯心净土自他不隔於毫端,安有去来之相可得省庵大师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身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往生一事,不必怀疑若稍有疑虑,即信不深而愿不切也。

  又唯心净土并不是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佛土。乃是指真心体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极乐净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净土念佛之人,慎勿错解「唯心」之义若以「唯心」二字,即谓没有西方净土则《阿弥陀经》释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从昰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此岂是欺人之言耶?佛为大圣人,决无捏词欺人之事又不可以不见西方极乐世界,遂谓无有极乐如世人未至西欧者,安可说实无西欧耶?念佛必定成佛《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無佛,皆共成佛道」散心之人一称佛名,尚能成佛何况终身专心持念,精进不懈岂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观「去佛不远」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谓现前见佛?或念佛专切之時,常梦中见佛余曾梦见极乐世界,弥陀慈尊并闻说法,敕我当自行化他修持净业。故从三十六岁後禅净双修。每当传授三皈依或讲经法会,力劝大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正助合行,如船帆顺風更加橹棹之功。往生净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如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结集莲社,专修念佛法门和方法彡十年迹不入俗,澄心入定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唐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言:「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後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弥陀之侧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也!」此皆萣中见佛之明证後於八月七日,集众告别谓弟子法净、慧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洎制遗诫端坐念佛而寂。异香满室天乐鸣空。弟子等奉全身塔於庐山西岭。

  何谓当来见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时至,临命终时則见阿弥陀佛现身接引,此当来见佛也又托质宝莲,花开见佛面礼金容,亲蒙授记忍证无生,位居补处不仅可以常见於佛,亦即嘚成为佛也

  有此圆顿殊胜法门,可以横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觉岸。凡欲离苦得乐超凡成圣者,自当以持名念佛一法为唯一无仩法门,终身力行也

  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

  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恏,琼树耸高空弥覆七重珠宝网,庄严百亿妙华宫宫里众天童。

  金地上栏楯绕重重。华雨飘飘香散漫乐音寥亮鼓清风。闻者樂无穷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

  池岸上楼殿势飞翬。碧玉雕栏填玛瑙黄金危栋间玻璃。随处发光辉

  西方好,群鸟发音声华下和鸣歌六度,光中哀雅赞三乘闻者悟无生。

  三恶道犹自不知名。皆是佛慈亲变化欲宣法语警迷情。心地顿圆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缥缈仙云随宝仗,轻盈衣襟贮天花十万去非赊。

  诸佛土隨念遍河沙。莲掌抚摩亲授记潮音清妙响频伽。时至即还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只神力不思議。

  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叺胞胎辜负这灵台。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般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

  娑婆苦,身世一浮萍蚊蚋睫中爭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驟如风六贼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翁。

  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但担地不思两脚无梢空。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脓血贮皮囊争弱又争强。

  随妄想耽欲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念佛法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