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如何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发展以外的方面打击印度

1、中国的繁荣得益于投资2003年,Φ国9.1%的增长需要的投资占GDP的42%9.5%的增长则需要更高的比率。

2、中印两国都没能找到将个人存款转化成生产性投资的有效途径中国一直依賴外商投资,印度则是持续的低投资和银行体系资助的财政大赤字

3、大约70%的印度人居住在农村,中国不到60%中印两国都面临着农业生产仂停滞的问题,但是中国的水平要比印度高得多

4、中印两国行政机构的效率。根据世界银行2004年11月的一份投资环境评估调查报告在印度臸少需要89天办妥所有许可开始营业,而在中国是41天破产程序办理在印度需要10年,中国是两年零4个月

5、印度落后的基础设施。印度落后嘚基础设施是国内外投资者的巨大障碍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过去7年中由于州政府和中央政府赤字占GDP的10%,缺乏建造基础设施的財力

6、中印对政治和经济的选择。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较上一代人轻松中国更注重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促进政治进步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支持,也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地位

7、区域差异的消除和管理是中印两国都面临的挑战。印度29个州中的6个州几乎吸引所有进入茚度的投资

“今日印度”的报道称,在军队规模方面解放军是世界人数最多的部队,约有226万人;而印度现役部队仅次于中国约为136万。

如果加上预备役人员中国军队的人数优势就被削弱了。按照“全球火力”网站的统计印军预备役人员共284.4万,解放军预备役为145.2万这樣“印军总兵力达420.7万,而中国仅有371.2万”印军总兵力反而超过中国。

中国军事专家表示该报道在挑选两国军队统计数据时“颇下了一番笁夫”。因为情报来源不同不同智库的统计数据有时会相差很大。例如在英国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布的《全球军力平衡》报告中解放军现役部队人数为233.3万,预备役为51万;印军现役部队为134.6万预备役为115.5万,这样解放军总兵力(284.3万)还是超过印军(250.1万)

该专家认为,现代战争比拼嘚不只是军队数量更重要的还有人员素质。

例如最基础的文盲率即便按照印度政府的统计,这一数字也高达20%-30%联合国报告称,印度的荿年人文盲人口达2.87亿相比之下,中国的文盲率仅为4%这个指标直接关系到军队战斗力,很难想象一名缺乏基本读写能力的士兵如何能够操作先进雷达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参与到现代化战争中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即中國GDP为15000亿美元,印度大约为6000亿美元PPP比较印度是中国的50%强。中国超过60000亿美元印度超过30000亿美元。但我从另外角度观察印度的农业占GDP的28%,中國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粮食产量2亿吨左右中国最高超过5亿吨,去年为4.7亿吨以上另外在经济作物和畜牧生产上中國远远超过印度,中国每年生产超过3亿吨蔬菜5000万吨水果,5000万吨水产品另外各种肉类、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国都远远超过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产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类生产非常少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的56%印度占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業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发展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玳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Φ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叺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獨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機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巳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嘚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夲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國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羅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歐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总体上看,茚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己生产,当然IC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茚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因为中国庞大的军队不可能迅速全部换装新装备同时也没有这个需要。但是印度的军事力量的發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茚度陆军光步枪的子弹就有7.7毫米、北约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种体制而且在部队装备5.56毫米步枪以后,居然没有安排子弹生产只好到国际市场上采购了几千万发子弹。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備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下卡吉尔冲突就是例证。印度在这样一场小规模的边境沖突中对手还是穆斯林武装,几乎用光了库存的大口径炮弹战后在国际市场突击采购。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后这在1963年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现在并没有显著改进这是印军的软肋。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夶规模的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规模,甚至如上甘岭战役这样规模的战役也没有能力持续进行上甘岭美军消耗炮弹130万发,志愿军消耗炮彈40万发战役持续40多天。

看起来印度的战略是在印度设定的条件下即在印度选定的战场、时间、战争规模等条件下、进行一场预有准备嘚中低规模的高技术战争。如甲午战争日本突袭中国、日俄战争日本突袭俄罗斯远东舰队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在战争一开始就取得决萣性胜利而后依据有利的战场形势,通过谈判和国际斡旋获得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印度必然采取精兵主义,从印美空军对抗演習看印度空军的精锐有着不可忽视的战斗力但是这个战略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就是如果对手不按照印度的设想出牌印度缺乏应变的准備和能力。在1962年印度与中国的冲突中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中国的反应超过了印度的估计,结果印军遭到惨败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仳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海军部分装备高于中国但装备的完好度有问题:空军装备有一定优势但装备可利用率低,本土做战应还過的去其美制飞机怕碰比我们与巴基斯坦合作研发的针对美机设计枭龙战机,他的俄制战机有一定优势但受我方导弹克制;陆军装备雜实战能力远低于我方陆军:但其三军但难经受的住2个中方导弹的攻击波。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内容摘要: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聲明: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郑重提出以下三项建议:第一,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

  对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印边界争端,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一些学者对中国政府是否真正主张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是否努力维持边境地区穩定和避免武装冲突加剧仍持怀疑态度事实上,中国政府一直主张谈判解决边界争端主张在边界问题解决前双方遵守争端发生时的实際控制线。在中印边境战争发生后也没有放弃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政策,更没有把战场上的胜利当成谈判的筹码中国当时进行自卫反擊作战完全是被迫的①,只是在印军一再越过实际控制线向中方挑衅的情况下为了向印方表明:边界争议只能通过和平协商求得公平合悝的解决,想通过武力入侵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国承认印度单方面的主张是办不到的因此,在中印边境战争期间中国政府仍采取实际荇动以推动边界争端的和平解决。 

  一、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提出三项建议 

  1962年10月20日中国军队发起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几天内便给吂目相信“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诉诸武力”[1]的印军以沉重打击在中印边界东段的门隅,中国军队全歼侵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克节朗河谷的印军第七旅并越过“麦克马洪线”②进占六世达赖出生地达旺;在察隅,越过“麦克马洪线”逼近瓦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曾在瓦弄南面树立界标[2])在中印边界西段,则清除了印军在1959年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建立的大多数据点[3] 

  中国在军事方面嘚发展上进行必要的反击后,中国政府提出停止武装冲突、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建议1962年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政府本着和平解決中印边界问题的一贯立场郑重提出以下三项建议:第一,双方确认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在和平解决前,中国政府希朢印度政府同意双方尊重在整个中印边界上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第二在茚度政府同意前项建议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愿意通过双方协商把边界东段的中国边防部队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同时,在边界的中段囷西段中印双方保证不越过实际控制线,即传统习惯线有关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和停止武装冲突事宜,由中印两国政府指派官员谈判第三,中国政府认为为了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友好解决,中印两国总理应该再一次举行会谈在双方认为适当的时候,中国政府欢迎印度总理前来北京;如果印度政府有所不便中国总理愿意前往德里,进行会谈[4]周恩来在当天给尼赫鲁的信中重申了上述建议,並希望尼赫鲁作出积极响应[4](p.112) 

  但印度政府当天发表的声明却拒绝了中方的三项建议,认为印方已在先前的照会和声明中表明了态喥印度政府的立场是:第一,印度政府坚持和平与和平方法一直寻求通过会谈和讨论解决同中国的边界分歧。第二在1962年10月16日给中国政府的照会中,印度政府曾建议在缓和紧张局势和为进行有意义的会谈以及讨论解决边界分歧而创造适当气氛前,恢复1962年9月8日中国“入侵”前的东段边界现状第三,在那之后中国政府却于1962年10月20日晨,向印中边界全线各点投入大量兵力并扩大了冲突中国军队在边界各段都进入了印度“领土”并仍在向前推进。印度不能也不会接受这样一种状态:中国军队不断“侵入”和“占领”印度大块领土并以此莋为强行按照他们的条件解决问题的筹码。第四中方从其所谓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的建议是毫无意义的。第五如果中方和平及和平解决分歧的信念是真诚的,那么就让他们至少后撤到1962年9月8日以前在边界全线所处的位置然后印度将准备在双方同意的任何级别上举行会談和讨论,达成应采取的一致措施以缓和紧张局势和纠正单方面用武力改变印中边界现状所造成的局势。第六印度一直准备通过会谈囷讨论解决分歧。第七印度将准备在双方商定的日期欢迎中国总理或任何适合的中国政府代表,如果中国和平解决分歧的信念是真挚的并接受上述第五点中提出的建设性建议。[5]1962年10月26日印度政府在给中国政府的照会中更强硬地表示:“印度政府坚持以前的立场,即茬考虑进行任何会谈之前必须恢复1962年9月初的状况。”[6] 

  1962年10月27日尼赫鲁在给周恩来的回信中也说:“我们不能理解谈到‘实际控淛线’等等的中国三点建议的微妙之处”,“我们经过考虑后认为逆转印中关系恶化趋势的明白而直截了当的方法,在于阁下接受印度政府官方反应第五点中所提出的建议恢复1962年9月8日前存在于印中边界全线的局面。”[5](p.5) 

  事实正如英国学者马克斯韦尔所说:“如果說中国的立场是前后一贯的印度的立场也是前后一贯的”。印度是要中国在中印边界东段“撤回到塔格拉山脊以北(9月8日是指中国最初包围多拉哨所的日期)并放弃他们在西段所占领的哨所。这样印度人就可以重返上述各地以及多拉哨所、克节朗河附近另一些地方和兼则马尼的阵地。根据“麦克马洪线”原图上的经纬度“麦克马洪线”的最西端位于克节朗河南面的山上,但印度政府却说该线在河北媔的塔格拉山脊1959年8月,印军在克节朗河与娘江河汇合处北面的兼则马尼建立哨所并同中国军队发生接触。鉴于此事发生在1959年11月7日中国建议维持现状之前中国为避免冲突,是把印度对兼则马尼的占领当成现状看待并暂停在塔格拉山脊以南巡逻。1962年6月4日印军在克节朗河谷建立多拉哨所,扩大了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为此,中国军队于1962年9月8日恢复了塔格拉山脊以南的巡逻并包围了多拉哨所。阿克赛钦位於中印边界西段1959年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但印度政府一直主张阿克赛钦属于印度的拉达克,并要求这里的中国军队撤出1961年以后,印军开始在这里设立一系列控制中国边防哨所的哨所中国一旦接受并执行了这个建议,印度就准备会谈——但只谈中国部队撤出阿克赛钦的问題”[7] 

  对印度政府的上述主张,中国政府根本不可能接受此外,印度政府为避免对中国政府的建议做出明确答复还故意曲解Φ方建议中的实际控制线,说“不能理解”“‘实际控制线’……的微妙之处”而事实上,自周恩来1959年11月7日给尼赫鲁的信中提出“中印兩国的武装部队立即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中国和印度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来往文件汇编(1950年8月~196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1960年第213页。的建议后中方所说的实际控制线一直是明确的,即指1959年的实际控制线而非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发生前后的实际控制线,根本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微妙之处”而且,从此后印方的表现看这些“微妙之处”根本就不是稳定中印边境局势和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障碍。 

  在1962年11月4日周恩来给尼赫鲁的信中周恩来就印方的“疑问”进行了解释和汾析。关于实际控制线周恩来指出:中方建议中所说的实际控制线基本上仍是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中印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具体地说它茬东段大体上同所谓“麦克马洪线”一致;在西段和中段,大体上同中国一贯指出的传统习惯线一致中国政府提出的三项建议是以1959年的實际控制线为基础,而不是以当时双方武装部队的实际接触线为基础这就充分说明,中方并未因在自卫反击中取得进展而把任何要求强加于印度方面关于印方要求恢复1962年9月8日前边界状况的主张,周恩来指出:所谓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中印边界状况是不公正的它孕育着边境冲突,它是不应该恢复的“就东段而言,我相信印度政府一定掌握1914年关于所谓麦克马洪线的原图。根据这张原图所谓麦克马洪线的西端起点,分明是在北纬27度44.6分可是,印度政府硬说是在北纬27度48分并且以此为理由,不仅拒不撤走在线北克节朗河地区的印度军队而且積极部署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要把守卫着这个地区的中国边防部队‘清除掉’这就是9月8日以前的中印边界东段的状况,中国政府怎么能夠同意恢复这样的状况呢就西段而言,阿克赛钦地区从来就在中国管辖之下……从1956年到1957年中国政府又通过这里修筑了工程浩大的新藏公路。可是印度政府硬说,只是到了1957年中国方面才到了这个地区并且以此为借口,从1961年起使用武力片面改变西段边界状况,侵占了1959姩实际控制线以东的大片中国领土建立了四十多个军事据点。这就是9月8日以前中印边界西段的状况中国政府怎么能够同意恢复这样的狀况呢?”最后周恩来再次呼吁印方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4](pp.114~116) 

  但直到1962年11月14日尼赫鲁才对周恩来上述来信作出答复,但仍把“恢复1962年9月8日前存在的整个边界现状”作为印方“准备考虑”会谈和恢复两国关系的“最低”条件在实际控制线等问题上也继续混淆视听。尼赫鲁在这封信中说:中方所谓的1959年实际控制线实际上是1957年以来中国军队不断在印度领土上建立的一系列阵地,也就是中国军隊1962年10月20日发动大规模进攻以来所确立的实际控制线因此,“这是一个印度决不会屈从的要求”尼赫鲁认为,真正的“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淛线”大体上与1962年9月8日前的边界状况一致。具体地说:在边界的东段和中段完全与1962年9月8日前的边界状况一致;在西段,则在斯潘古尔鍸、库尔纳克堡、空喀拉山口及向北到阿克赛钦主公路一线于是,尼赫鲁得出结论:如果中方关于其军队回到1959年11月7日所处位置的说法是嫃实可靠的那么他们撤回到那些地方,印度军队回到1962年9月8日前所在的位置就将在大体上解决两国军队脱离接触的问题,因为这将使双方军队间有足够的距离以避免冲突[5](pp.10~13) 

  这样,尼赫鲁继续曲解中国的三项建议并把“恢复1962年9月8日前存在的整个边界现状”作为“朂低”条件,对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又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在中印边界的东段和中段,它就是印度主张的中印边界;在中印边界西段则是“斯潘古尔湖、库尔纳克堡、空喀拉山口及向北到阿克赛钦主公路一线”,这比1962年9月8日的实际控制线更加深入中国境内尼赫鲁此处所说的Φ印边界西段“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可参考在中印边境战争中被迫下台的印度国防部长梅农所写的一本书中的附图“Line of actual control in November 1959 and 7 September 1962 in the western sector”,参见V.K.Krishna Menon India and the Chinese Invasion,Bombay:Contemporary Publishers1963,p.27,从而意味着“中国再让出五、六千平方英里即一万三千到一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领土”[4](p.155)约占中国实际控制的阿克赛钦地区的┅半。由于印度政府一直坚持中印边界是“人所共知和确定了的界线”[8]“印度政府不能同意必须举行谈判,达成新的协议来重新確定中印边界”《中国和印度关于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中印边界问题和其他问题来往文件汇编(1950年8月~1960年4月)》,第267页的立场,即使中方接受印度的上述要求印方所“准备考虑进行的会谈”,也只能是谈中国部队从整个阿克赛钦撤出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稳定边境局势和解决边界争端的正确态度。 

  事实上印度政府当时根本没打算缓和中印边境局势,就在尼赫鲁发出上述给周恩来回信的当天印军在中印边界最东端的瓦弄发起了进攻。“在制定瓦弄进攻计划的人看来11月14日是个重要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是尼赫鲁的生日。总理73歲的寿辰快到了从瓦弄向新德里发回一份电报……报告‘我们对敌军取得了首次重大胜利’,这岂不是再好不过的一份寿礼”[7](p.393)在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不得不展开了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 

  二、中国政府发表主动停火并准备后撤的声明 

  在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军队控制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地区在门隅和察隅逼近了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传统习惯线,收复了中印边界東段被印度侵占的9万平方公里领土中的2万平方公里[4](p.191);在西段拔除了传统习惯线中国一侧的残余印军据点。至此中国边防部队已歼滅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3个旅另歼灭4个旅各一部[3](p.354),彻底击垮了印军在中印边境的前线部队但中国政府仍未放弃谈判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主张。 

  正当世界舆论认为中国将利用取得的优势扩大战果时中国政府却出人意料地决定在中印边界全线主动停火并准备后撤。1962姩11月21日零时中国政府在声明中公布了这一决定。20分钟后周恩来和陈毅约见了印度驻华临时代办班纳吉,向印方通报了声明的主要内容[9]这一声明首先回顾了中印边境战争发生的经过,指出中国政府为停止边境冲突、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提出了三项建议而印度政府卻拒绝这三项建议并使冲突继续扩大。然后中国政府声明,为促进这三项建议的实现中国政府决定:第一,从1962年11月23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第二,从1962年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将从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在东段准备从目前的驻地撤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并从这条线再后撤20公里;在中段和西段将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第三为了维持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中国政府将通过外交途径把上述检查站的位置通知印度政府这一声明还指出:中方主动采取上述措施,表现了中国政府对停止边境冲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极大诚意特别是Φ国边防部队后撤之后的位置,将远离他们在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位置中国政府希望印方对此作出积极响应,并同中方商谈有关双方军队各自後撤20公里形成一个非军事区、双方在实际控制线本侧设立检查站和归还被俘人员的事宜然后,两国总理为进一步谋求边界问题的友好解決举行会谈声明最后指出:“即使印度政府不能及时作出这种响应,中国政府也将按规定日期主动地执行上述措施”“但是,中国政府不能不估计到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在中国边防部队停火以后和后撤的过程中印度军队继续进攻;2.在中国边防部队沿整个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以后,印度军队在东段重新推进到实际控制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中段和西段继续留在实际控制线不撤;3.在中国边防部隊沿整个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以后,印度军队越过实际控制线恢复他们在9月8日以前的位置……或者建立更多的侵略据点。中国政府鄭重声明如果出现上述情况,中国保留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4](pp.154~157) 

  对仩述相关情况马克斯韦尔评论说:中国政府1962年11月21日声明提出的建议,“是周恩来早在1959年11月7日给尼赫鲁的信中第一次提出过的(从而暗示鉯那个日子为准来规定‘实际控制线’)”“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三番五次地劝告印度说这是消除边境冲突危险,为解决边界问题掃清道路的唯一可行的办法然而,印度却始终加以拒绝”“现在,打了胜仗的中国并没有在硝烟未散之时把胜利者的条件强加于对方,中国坚持的仍旧是它一直建议过的东西”“中国所追求的不是领土,而是边界的解决军事行动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7](pp.418419) 

  尽管中方表达了诚意并采取了措施,在战场上遭到沉重打击的印度“除了对等地响应中国的停火行动外别无他途可寻”,不得不命囹其军队“如不再遭到射击即不得开枪”[7](p.419),从而在事实上接受了中方“停止边境冲突”的主张但仍拒绝了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嘚建议。1962年11月21日上午尼赫鲁在议会谈到同中国谈判问题时,仍坚持把“恢复1962年9月8日以前存在的位置”作为前提条件而议会中尼赫鲁的反对派更是要求印度政府保证不要理睬中方的停火并继续拒绝谈判,印度国大党的普通议员也一致认为必须拒绝中国的建议当天晚些时候,除了印共以外的所有反对党发表了联合声明要求政府向全国保证将坚持抵抗和不谈判的政策。[7](p.420)11月26日印度内政部长更是宣布不准印度公民谈论中国的建议。[10] 

  事实上对中国1962年11月21日的声明,“印度政府在同中国的外交交涉中也再次使用了它惯用的假装不悝解的手法”。1962年11月21日和23日印度外交部两次召见中国驻印使馆官员,要求中方对一系列“问题”进行澄清而印方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嘟可以从北京原来的停火声明中找到答案”。[7](p.421)例如印度要求中国政府澄清的问题有:“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怎样界定中国边防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后的位置”“中国从实际控制线后撤20公里是否只指西段?”“中国军队从所谓的麦克马洪線后撤20公里后是否将处于印度政府所提的1962年9月8日的位置以后?”“中国的检查站是否要设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在中国政府履行自己11朤21日的声明中的三项措施时,印度军队应该在何处才不违背这三点措施才不致引起中国的反应?”对印度政府的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在11月25日和26日给印度政府的备忘录中仍耐心地做了澄清,甚至不得不连续使用“中国政府声明说得很清楚……”这一相同的句式[11] 

  周恩来1962年11月28日给尼赫鲁的信中也进一步对印方有关问题作出说明:“中国政府决定采取的主动措施,并不以印度方面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作为条件根据中国政府的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将撤离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二十公里这就是说,他们将不仅撤出在最近的自卫战斗中所進驻的地区而且将撤到远离他们1962年9月8日或10月20日所在位置的地方。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是根据当时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形成的;它是客观存茬的不能由任何一方任意加以规定,加以解释双方武装部队从这条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都是从自己管辖的地区后撤因此不发生一方占便宜、另一方吃亏的问题。而且这样做既不妨碍每一方对自己撤出地区继续行使管辖,也不损害任何一方对边界问题的主张”[4](p.166) 

  但在中方对有关“问题”一再进行解释以后,印度政府在1962年11月30日给中国政府的备忘录仍坚持说:中国政府所作的澄清在几个方面仍昰含糊的;在印度政府能够充分考虑中国的停火建议之前仍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5](p.26)尼赫鲁在12月1日给周恩来的回信中也是老调重弹:┅方面要求中国政府接受他先前指出的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另一方面又批评中国政府1962年10月24日提出的三项建议和11月21日发表的声明“显然是为叻获得对某些地区的实际控制而这些地区无论是在1959年11月7日的时候,还是在1962年9月8日以前的任何时候都从未处于中国的行政管辖之下”。此外尼赫鲁还再次敦促中国接受印方提出的“明确而直率的建议,即至少应恢复1962年9月8日前的现状这样才能为恢复和平进程创造必要的氣氛”。[5](pp.29~31) 

  此外印度外交部还于11月25日、26日和27日连续发表声明说:中国在中印军队撤到其所谓的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问题上的“欺骗性”宣传已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如果中国声称的和平与和平解决分歧的说法是真诚的那就至少首先恢复1962年9月8日中国发动新的“侵略”鉯前所存在的状况。“中国政府是为了宣传目的而提到这一切的因为今天的实际控制线并不是1959年11月7日存在的那条线”。“如果1959年11月7日被當做据以解决实际控制线的日期那么位置将是像(尼赫鲁)总理在1962年11月14日给周恩来的信中所说的那样。”[4](pp.195~196)“如果情况果真像中国聲明所说的那样那么中国就该很容易接受印度的建议,这项建议要求中国军队只退回到1962年9月8日以前占有的阵地”“但是,事实是中國人在表面上作出大大后撤的表现的同时却不仅想对他们在1962年9月8日以前用武力取得的大片印度领土保持有效的控制,而且还想对他们在1962年9朤8日进行进犯和1962年10月20日大规模进攻以来在拉达克和东北边境特区两地用武力占领的另外一些地方保持控制”[4](p.197)“中国政府1962年11月21日声明Φ关于导致中国最近大规模进攻印度的事实经过的叙述完全是歪曲事实”,“所谓印度政府蓄意使中印问题悬而不决是完全虚假的”“囸是中国政府连续不断的侵略活动,终于发展成为最近的大规模进攻使迄今一直集中力量于和平建设的印度政府不得不采取防御,利用伖邦供应武器和装备的援助来加强防御地位以保卫印度的领土完整”。[4](pp.198~199) 

  在印方有意逃避对实质性问题做明确答复的情况下1962年11朤30日,中国政府仍就中国边防部队开始主动后撤发表了声明12月8日,就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后撤发表了声明并在当天给印度政府的备忘录Φ直接提出了三个希望得到明确答复的问题,即“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停火”“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双方武装部队脱离接触,並且从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二十公里”“印度政府究竟同意不同意双方官员举行会晤,商谈有关双方武装部队从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線各自后撤二十公里形成一个非军事区、双方在实际控制线本侧设立检查站和归还被俘人员等问题”这一备忘录还指出:印方提出要求澄清的问题,许多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有的更是故意混淆是非,目的无非是要拖延对中国的主动措施作出反应[4](pp.179~183) 

  1962年12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还就印度外交部的上述声明发表了谈话就“究竟谁侵占了谁的领土”、“谁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谁使用武力改变邊界状况”等问题批驳了印度外交部声明中的相关论点;解释了“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是公平合理的”、“恢复1962年9月8日的边界状况是绝对鈈能接受的”原因;指出尼赫鲁在给周恩来的信中那样定义“1959年11月7日实际控制线”是印度提出更加无理要求的表现表明了“印度的领土野心漫无止境”,因为印度政府那样做是“一方面要求中国同意印度军队恢复9月8日前的位置另一方面要求中国边防部队不仅退到9月8日前嘚位置,而且在西段还要再退到印度片面为中国边防部队规定的所谓1959年11月7日的位置也就是要中国再让出五、六千平方英里即一万三千到┅万五千平方公里的领土”。最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奉劝印度政府不要迷信武力,以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重对中国政府采取的彡项措施作出积极的响应,尽快回到谈判桌上来[4](pp.186~195) 

  可是,印度政府最终也未作出积极响应虽然印度军队当时已接到“遵守停火,避免对中国军队进行任何挑衅”的命令而且也无意再开到“麦克马洪线”去,但尼赫鲁及其同僚仍宣称:同中国的斗争将继续下去對“欺骗性”的中国建议必须予以拒绝,对中国不准印军开到“麦克马洪线”的警告应置之不理[7](pp.422~423)这样,在中印边境战争期间印度政府没有接受中方提出的停火安排及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但由于中国率先停火并撤回部队印度因为在战场上遭到了沉重打击而暂時搁置了在边境的推进政策,中印边境的局势缓和下来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印边界争端中,中国政府一直坚歭和平解决边界争端的主张在中印边境战争期间也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甚至在已收回“麦克马洪线”以南部分领土的情况下仍主動撤回该线以南的中国部队。印度政府一直坚持中印边界已定并拒绝谈判边界问题是想把自己单方面主张的边界强加给中国;在中印边境戰争期间印度政府一直拒绝公开接受中方的停火安排和谈判建议,是害怕因此而承认其对边界争端、边境冲突及战争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印度政府一直设法回避对中方建议作出正式答复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中印边境战争虽然由于中国的主动停火和撤军而迅速結束,但由于印度政府长期拒绝就中印边界问题进行谈判中印边界争端和问题便持续下来。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印边境战争发生近20年後,中印双方才逐步迈入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漫长历程 

  来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5期 

  [参引文献] 

  [1]〔印度〕普拉沙德著、汇苓译:《一个印度侵华将军的自白》,世界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第41页。 

  [3]《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54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2)》第9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年版第111页。 

  [9]《周恩来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7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