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万物简史评价》英文原著中描述质子的大小时有个疑问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读《万物简史》有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
读书笔记--------读《万物简史》有感四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万物简史》,它是由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撰写的。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十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它分六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寥廓的空宇、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从这些章节中我不但知道了宇宙的形成,还知道了质子有多少。其实质子是原子极其微小的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当然也小不可言。质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得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你看质子是不是非常的小,小的都不能形容。我还非常喜欢第六部分,“通向我们的路”之中的冰河时代。书中描写了1816年那个可怕的灾难的一年。仅仅是因为全球气温下降了不足1摄氏度,1816的爱尔兰的春天停止了她的脚步,夏天也不再温暖,饥荒及斑疹伤寒的流行致使65http://http://www.wenku1.com/news/6F8CC96.html000人死亡。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那年被人们称为“19世纪冻死年”。霜冻一直持续到6月,种到地里的种子根本不会发芽。由于缺少饲料,牲畜大量死亡,或者被提前宰杀。科学家们从中了解到了,地球上大自然的恒温系统是如此的脆弱。我也知道了,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让地球更适合我们生存,不再发生象1816年那样的灾难。我想如果由于我们不爱护环境,而使地球变暖,打破了大自然的恒温的话,那么我们所遭受的灾害远远要超过1816年的那次。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喜欢探索科学奥秘的人,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吧!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92to.com,您的在线图书馆
欢迎转载:
相关推荐:正确的方法 & 读书笔记 & 科普著作的典范, 读《万物简史》读《万物简史》有感
读《万物简史》有感
  篇一:读《万物简史》有感  四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叫《万物简史》,它是由美国作家比尔.布莱森撰写的。一经出版就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连续十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  这本书写的很精彩,它分六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寥廓的空宇、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从这些章节中我不但知道了宇宙的形成,还知道了质子有多少。其实质子是原子极其微小的组成部分,而原子本身当然也小不可言。质子小到什么程度呢?像字母“i”上的点这样大小的一滴墨水,就可以拥有约莫5000亿个质子,说得更确切一点,要比组成1.5万年的秒数还多。因此,起码可以说,质子是极其微小的。你看质子是不是非常的小,小的都不能形容。  我还非常喜欢第六部分,“通向我们的路”之中的冰河时代。书中描写了1816年那个可怕的灾难的一年。仅仅是因为全球气温下降了不足1摄氏度,1816的爱尔兰的春天停止了她的脚步,夏天也不再温暖,饥荒及斑疹伤寒的流行致使65000人死亡。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那年被人们称为“19世纪冻死年”。霜冻一直持续到6月,种到地里的种子根本不会发芽。由于缺少饲料,牲畜大量死亡,或者被提前宰杀。科学家们从中了解到了,地球上大自然的恒温系统是如此的脆弱。我也知道了,我们应该爱护地球,保护环境,让地球更适合我们生存,不再发生象1816年那样的灾难。我想如果由于我们不爱护环境,而使地球变暖,打破了大自然的恒温的话,那么我们所遭受的灾害远远要超过1816年的那次。  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特别是那些喜欢探索科学奥秘的人,请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篇二:《万物简史》  今年暑假,我读了《万物简史》后,深有触动。此书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寥廓得空宇、第二部分:地球的大小、第三部分:进入新时代的黎明、第四部分:处境危险的行星、第五部分:生命本身、第六部分:人类的进化过程。  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四部分的第一章《砰!》。这章主要讲了:艾奥瓦洲曼森下面的泥土有点怪。过了41年后,派了一支小组来到了那个地方,它是由远古火山的活动而造成的,可是其实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当时,人们都知道小行星是岩质的,但是当时有些人并不知道它的威力,终于在日,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留下了地球表面上大小不同的坑。可是我们没有必要凝视着太空寻找着灭绝性危险。因为地球就是一颗危险的行星。  这让我深受触动,我们人类实在太脆弱了,不能预测下一个灾难,也不能解决这种灾难。即使成功的把小行星炸成碎片,砸出来的很可能是一连串的岩石,会一个接着一个的砸过来。威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也不可能发射一飞船,警察为我们干这活儿,因为宇宙中还隐藏着看不见的暗物质,更不可能在地球上观测,除非有一个人正巧拿着天文望远镜看着它,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并且,你要知道,地球也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的星球。这是随时随刻都会发生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等超强自然的灾害。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别等到世界末日那天到来,这就后悔太晚了。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要保护那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首先:我觉得不能过度开采矿物,那些数万年甚至数亿年形成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周期非常的缓慢,可是不出几个年头就会被全部开采完了,那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其次:不能污染环境,最近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污染了许多吨的海水?从这些海水打捞上来的海产品,都是受污染的,不仅损失了一大笔美元,还污染了环境,后果非常严重。接着:不能乱坎乱伐,这样不仅森林其罕见,还会增添很多麻烦,就会受到大自然的的惩罚,增添洪水泛滥、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果也是相当惨重的!最后不能乱捕猎,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吃什么?  所以我很喜欢《砰!》这一章。  篇三: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这样的书名,在西方有着非常古老的传统。古代和中世纪的许多着作,都喜欢从“天地开辟”时谈起,一直谈到那时的当下,搞得象一部百科全书。如果仅仅从形式上与那些古代着作相比,本书也可以视为一部关于现代科学的通俗百科全书。  本来是介绍现代的科学知识,包括宇宙的结构、地球和其它行星的状况、核物理、相对论、生物、生命、进化、遗传等等。科学知识难免有抽象枯燥之处,但是作者在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大量科学家、发明家的遗闻轶事,让你读起来能够兴味盎然。有什么办法呢?人们就是更愿意读遗闻轶事而不是读科学定律。  这本书谈不上精深,读过之后也就是可以对现代科学有个大概的了解,也不见得可以弄明白多少科学概念,但可以给你提供许多与科学有关的谈资,让你看起来象是对科学相当了解的样子。也许正是这一点吸引了读者吧。这样看来,本书将书名取作《万物简史》,其实实在有点夸大其词。  不过话又要说回来,作者在叙述那些科学概念时,确实能够做到简洁明快,让人能够比较容易理解;有些比喻细究起来也许不甚准确,但确实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效果。比如谈到爱因斯坦着名的质能公式的意义时,作者说,一个中等身材的普通人,他的血肉之躯中蕴含着30颗氢弹爆炸的能量,“要是你知道怎么释放它”的话。  书中那些科学家的遗闻轶事,有时相当夸张(当然也有价值),比如说着名的埃德温·哈勃“是个顽固不化的说谎大王”、“英俊到了不适当的程度”,而达尔文的父亲因为达尔文学习成绩平平愤怒责备他“什么都不挂在心上,你将丢你自己和整个家族的脸”之类。以前我们国内的普及读物习惯于将科学家描绘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他们道德高尚,作风正派,一心为人类的福祉而奉献。而读读这本《万物简史》,你就会深感“科学家也是人”这句话是多么实在了。  这就是《万物简史》,一本既是关于科学知识的有一点系统性的普及读物,同时又可以说是一本颇具人文关怀的现代科学史着作。  篇四:万物简史读后感  《万物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比尔布莱森把19~21世纪的科学发展进程记录了下来,让人们明白科学家以前的猜想和创造,更加深入的把大自然的几番不同的模样描述了一遍。全书分为六部分:寥廓的宇宙、地球的大小、一个新时代的黎明、处境危险的行星、生命本身、通向我们的路。  正像《出版商周刊》说,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他的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让我了解了爱因斯坦、牛顿、弗里茨兹威基等科学家。知道原子、铅、细菌的组成、形成部分。可以说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的有些内容让我非常地震惊,原来自己有那么多知识不知道。宇宙一开始只有人的手掌大小,后来,经过不断爆炸而引发了巨大的膨胀而变成了原来的几千万亿倍。科学家提出,宇宙也应该有好几个,我们所住的只是其中一个,世界应该更大;以前大家一致认为铅不据有毒性,生理学家找了几个志愿者来做人体试验,几个月后来医院复查,身体并没有发现异常,那时他们根本不知道,铅在人的血液和骨头里!一旦把许多铅都吸到体内去了,就很难将毒取出来。每天,我坐在床上看报纸,报纸里的铅到了床上,夜晚还要睡觉,铅不是到人身上了?所以以后再也不能在床上看报纸,去世后,人体内有一部分的原子会跑出来,到另外人的体内,有可能你身上还有牛顿的原子呢!  其实,我喜欢《万物简史》的理由很简单,它的奥秘和知识包罗万象,就像饮不完的水,让我不顾一切地去饮用它,使人回味无穷。  篇五:万物简史读后感  小时候,我用稚嫩而充满好奇心的双眸去看大千世界的万物,可我并不知道,万物也可以有历史,不知道宇宙也可以立传。我只能用肤浅的目光去看待万物。但是,《万物简史》却让我摆脱那扇世俗的门,让我在浩瀚无边的科学帝国里去领悟他们。  回溯到书中,你知道这些奇怪惊人的科学异事吗?例如: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看的到的奇点;全球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变得更加寒冷;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你阅读了这一系列的奇闻怪事肯定会感到大吃一惊,而我也感到不可思议。这本书的作者就用妙趣横生的笔触写了这本书,更是清晰明了地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一一道来。更让我佩服的是,这些繁琐的事变的个个通俗易懂,深入人心……  你知道生命的起源吗?我自想生命应该是在某一时刻,某一地方蹦出来的吧!而书中所述:时间已经证明,事情跟本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在赋予我们生命的化学物质里,没有什么非常奇特的物质,要是你想制造另一个有生命的的物体,无论是一颗青菜,一条鱼,甚至是一个人,你其实只需要四种元素:碳、氮、氧和氢,加上少量几种背的东西,主要是硫、磷、钙、铁。把30多种这类的混合物放在一起,形成糖、酸和其他基本化合物,你就可以制造任何有生命的东西。也许,可能正因所此,在你的手中诞生一个新的生命。但是,这一切来说,生命始终是不可思议的,令人满意的,甚至是奇迹般的发生。  其实,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感到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太阳较为安稳的的年代。当太阳从星云开始形成,一直到红巨星、白矮星、最后到灭亡为止。从中,这一过程足足要经过100亿年。而我们正好生活在太阳较少动的时段——红巨星,同时红巨星他有大量的物质让它在每秒大约400万吨的超速度发挥,从而用来维持地球所有生物的生长和生存。  就如书中介绍,每一个人阅读此书以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新的感悟,而我一样,也许在浩瀚的宇宙心空中,生命可能是那么脆弱,每一秒可能就会有新的生命诞生,每一秒都有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万物简史》这扇科学帝国的大门带我领略了生命的精彩,生命多灾多难的进程,也许还能让我明白科学的真谛。正因为这样,我对“死亡”这个可拍的字眼不在感到可怕!回忆书中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都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我非常赞同美国《纽约时报》说的一句话:“《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万物简史》,终将成为科学领域的一块珍宝!  篇六:万物简史读后感  我读了《万物简史》这本书,使我的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许多。全书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  它介绍了从宇宙大爆炸一直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有繁多妙趣横生的奇人趣事。对“我们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等人们似懂非懂的问题都做了合理解释,让我体会到大千世界奥妙无穷。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比尔·布莱森,由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亲笔提序。在6部30章近500页的内容里,我最喜欢阅读第三部中的《威力巨大的原子》。在19世纪,有些人正在搞懂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东西---既微小又神秘的原子。听了这个故事,你再不会害怕死亡,因为如果某个物体死亡,原子就慢慢离开寄主,游荡四方,寻找其他原子结合,产生新物体。也就是说一条鱼、一张纸等都可能是你的组成部分。但是原子到底有多少多大呢?它们大量存在,多得我们无法想象,一切物体都由原子组成,比如在一块方糖大小的空气中,就有4500亿个原子,世界要用多少方糖才能填满,再乘以4500亿!啊!真是多得要命,原子无处不在!更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寿命至少有10的35次方年,这数字真是巨大啊!  惊奇和感叹组成了这本科学史料,作者用英式睿智幽默与美式搞笑绝妙融合,贯穿全书,使我收获颇多。这真不愧是一本能获得最高荣誉的书!
精彩抢先看New
最热文章榜Hot《万物简史》: 看人类怎样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
《万物简史》: 看人类怎样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
任何人要想获得心智上的自由,就要培养自己兼备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为了呼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到场,我们推荐比尔·布莱森所著的《万物简史》。《万物简史》在出版的第二年,即被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同年6月,《万物简史》又夺得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万物简史》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相信每一个人在阅读《万物简史》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你想过吗?能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这中间牵涉的,远比咱们原先想象的,更加复杂。
在地球上幸存下来,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自开天辟地以来,存在过上百上千亿物种,其中大多数——据说是99.9%——已经不复存在。你看,地球上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多么的脆弱!
而你要想来到这个世界上,需要奇迹般的好运气。
想一想啊,在38亿年的时间里,在这段比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海洋还要久远的时间里,你父母双方的哪个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祖先,一个都没有被压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伤,或者无法在其生命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刻把一小泡遗传物质释放给恰当的伴侣,以使这惟一可能的遗传组合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产生了你。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如何从啥都没有,变成有那么一丁点东西,然后又从那一点儿微不足道的东西,演变成了(如此复杂的)我们,并经历其间的种种变化。
这本神奇的书,就是比尔·布莱森的《万物简史》。
2、《万物简史》,一部雄心勃勃的著作
《万物简史》于2003年在美国出版,一面世,就在欧美各国引起巨大的轰动。不仅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最前列,而且还进入了2003年底由亚马逊网站评出的年度十大畅销书之列。
如果市场的反应尚不能完全证明一本科普读物的价值,那么我们还可以听听学术界和新闻界对这本着作的评价。
牛津大学教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长彼特·阿金斯称,《万物简史》“可以跻身于最引人入胜的图书之列”;《纽约时报》则认为,《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万物简史》在出版的第二年,即2004年,被权威的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同年6月,《万物简史》又夺得了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
安万特评委会主席罗伯特·温斯顿在《万物简史》获奖祝词中说:“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与最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了一起。”
3、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
这本书叫作《万物简史》,当然,实际上并非包罗万物,也不可能如此。但是,它的涵盖内容极为广阔。在你啃完这部厚书之后,你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它似乎包罗万象。
《万物简史》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散漫的方式,清晰明了、风趣幽默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生的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通过讲述各种历史轶事,把难懂的科学概念写得生动可读:
宇宙是如何诞生的?
地球是如何形成的?
生命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
世间万物是怎样演进的?
人类是怎样一步步成为地球的主宰的?
作者妙笔生花,将一大堆的枯燥学问用“十万个为什么”似的活泼的方式端到了读者面前。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作者对宇宙科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生命科学、地质学、人类学的许多基本常识,都异常清晰和熟练地进行了解释。
在书中,比尔·布莱森还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讲述了一个个奇特而且惊人的事件:
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奇点;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
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
可以说,是惊奇和感叹组成了《万物简史》,是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万物简史》。
妙趣横生又令人大开眼界的《万物简史》,不仅能唤起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对于成年人而言,它同样是一本十分具有可读性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读者可以“在不大专门或不需要很多知识的,而又不完全是很肤浅的层面上,理解和领会——甚至是赞叹和欣赏——科学的奇迹和成就”。
4、你可以通过一本书,重新打量这个世界
比尔·布莱森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从1973年起定居于英国。他曾供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供稿。
作为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比尔·布莱森一向擅长用独特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乐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使他被《泰晤士报》评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
那么,一个旅游文学作家,为什么会写一部科普读物呢?
原来,比尔·布莱森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以为科学是极其枯燥的。有一次,他在夜里乘坐飞机跨越浩瀚的太平洋,从飞机的舷窗向外望去,他看到一轮皓月挂在天空,下面是洒满银色月光的一望无际的太平洋,他突然觉得非常不安:对于长期以来置身其间,而且这辈子也只能生活于其间的地球,自己竟然那样缺乏了解。
为什么海水是咸的,而五大湖的湖水却是淡的?
什么是质子?什么是蛋白质?什么是类星体的夸克?
为什么地质学家只要看一眼峡谷壁上的岩石,就能说出它的年龄?
科学家似乎什么都知道,但是为什么他们仍不能预测地震,甚至不能准确地告诉我们下星期三看球赛时该不该带雨伞?
于是,比尔·布莱森迫切地想弄清楚自己置身其中的这个世界。他花了三年时间来读书看报,寻访了很多德高望重、愿意回答许多无人吭声的特别问题的专家。他想要尝试一下,是不是有可能在不大专门或不需要很多知识的,而又不完全是很肤浅的层面上,理解和领会——甚至是赞叹和欣赏——科学的奇迹和成就。
最后,他成功了,他不仅自己弄明白了以上的种种问题,还通过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普读物——《万物简史》,成功地把上百万的普通读者吸引到了科学的殿堂之中。
5、要想获得心智上的自由,就要兼备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
《万物简史》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相信每一个人在阅读《万物简史》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人们常说,强国先强教,立国先立人。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所受的教育,是“文理分家”的。但是,任何人要想获得心智上的自由,就要培养自己兼备人文关怀和科学理性。所以,正是为了呼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到场,我们今天才将这本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有趣的《万物简史》,推荐给大家。
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书 名:《万物简史》
作 者:[美]比尔·布莱森
译 者:严维明 陈邕
出版社:接力出版社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物简史读后感30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