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俄内战历史pdf时,芬兰那么多人不主张独立

苏俄内战初期、中期和末期概述,伤亡,结果和分析苏俄内战初期、中期和末期概述,伤亡,结果和分析historytalks百家号苏俄内战初期概述1917年11月至1918年底“十月革命”后,最早宣布忠于临时政府并同苏俄政府作战的是哥萨克当地军队,由原沙俄军队的军官、后补军官和学生组成“志愿军”。 1917年11月起,苏俄对俄国开始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布尔什维克接管了临时政府在中亚的权力,苏维埃政权在德国未占领的白俄罗斯地区建立。日契卡创立,苏俄开始退出“一战”谈判。日,芬兰右翼政府宣告“芬兰共和国”独立。同时,乌克兰各势力开始建国。1917年底,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不顾列宁的反对,举行了制宪会议选举。立宪会议拒绝通过第二次全俄苏维埃大会确定的废除土地私有制,矿藏、工厂收归国有等条款,日,人民委员会宣布立宪会议的反革命性质并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日,列宁桥上遇刺。日至5月,苏联红军建立及初步发展。1918年2月,苏俄开始镇压中亚巴斯玛奇运动或起义。日,罗马尼亚政府派兵干涉苏俄内战。1918年2月,英军支持中亚白军。日,立陶宛成立共和国。日芬兰内战爆发,日芬兰内战结束;德国支持的芬兰政府军获得胜利,苏俄支持的社会民主党人被监禁、杀害或逃到俄国避难,德国把芬兰变成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1918年3月,苏俄政府迁都到莫斯科。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签署。苏俄退出“一战”,苏俄割让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给德国,割让卡尔斯给奥斯曼帝国,承认乌克兰独立,赔款60亿马克。对苏俄而言,条约是苛刻屈辱的,苏俄意在以空间换取内战胜利和巩固政权的时间。条约激怒了国内外各种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民族主义者们,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一战”协约国开始派兵武装干涉。1918年5月,顿河地区哥萨克白卫军和北高加索邓尼金的“志愿军”成立反革命政府,发动了库班战役。1918年5月底,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发动叛乱。由于反布尔什维克势力控制了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从1918年6月开始,苏俄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目的是保障城市和苏俄红军的食品和武器物资供应。社会革命党乘机在各地支持叛乱,成立反苏维埃政权;至同年夏,苏维埃政权丧失四分之三国土,陷入四面受敌险境。1918年6月起,苏俄红军开始成立方面军和集团军。1918年7月,苏俄红军实行政治委员制。日,苏俄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1918年夏,西伯利亚的苏俄政权被清除,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在鄂木斯克建立。1918年7月,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在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控制的大部分地区建立建立了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Komuch)。1918年7月,白军向西扩张。为避免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落入白军手里,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于日被苏俄秘密警察处决。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加强对苏俄内战的干涉。1918年8月底至9月初,红军东方面军辖5个集团军和伏尔加河区舰队在伏尔加河中游地区对白卫军转入进攻。在高尔察克的号召下,东线“白军”迅速扩充到15万人,并向布尔什维克控制的中部地区发起大规模进攻。日,列宁遇刺受伤。日,契卡负责执行红色恐怖政策;红色恐怖期间,最准确的估计为10万人被杀,最多估计达20万人被处死。白色恐怖指苏俄内战1917年至1923年期间,白军实施的有组织的暴力和大规模杀戮,估计杀死了大约30万人。1918年9月,立宪会议成员委员会、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和其他地方的反苏俄政权在鄂木斯克建立一个新的临时全俄政府,临时全俄政府很快就被战时总理高尔察克控制。日,高尔察克发动政变,宣布自任俄罗斯最高执政官。日,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成立,立即引发了利维夫的波兰居民武装反抗,波乌战争爆发。日,波兰复国。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宣布投降,“一战”结束。日,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苏俄换取了内战胜利和巩固政权的时间,芬兰摆脱了德意志帝国的的控制。任辅臣率领华工组成的红军战功卓越,被列宁指示授予“红鹰团”。日,任辅臣率“红鹰团”在等待增援时遭到大股白军围袭,任辅臣和上千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苏俄内战中期概述1918年底至1919年10月红军贯彻列宁的战略方针,决心在白卫军同外国干涉军会合之前,先歼灭白卫军,再击败“一战”协约国军队。1918年末至1919年初,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起进攻。1919年2月,英军已经撤离中亚。大约日至16日,波兰军队和苏俄红军发生了系列冲突,苏波战争开始。1919年初夏,“白军”在苏俄内战中占了上风,波兰不理会协约国的施压,不肯参与推翻苏俄政府,也许无意中在1919年夏秋之际挽救了苏俄苏维埃政权。1919年3月至6月,白军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以西伯利亚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为主力从东线实施主要突击。1919年5月中旬,西线白军第一次进攻彼得格勒被击退。1919年夏季中期,红军规模超过白军并设法重新夺回之前丢失的地盘。1919年初夏,包清山率领中国劳工组成的独立营改编为“中国营”。1918年6月,红军第一次在东线阻止并击溃了高尔察克的进军。“一战”协约国把战争重心转移到苏俄南方,决定以邓尼金军队为主力发动第二次进攻。日,邓尼金下令向莫斯科进军,从顿河西岸到伏尔加河分兵三路向北进攻。1919年9月下旬,红军统帅部将南方面军分编为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红军在南线集中兵力,东南方面军则暂时转入防御。日,波兰战胜彼特鲁雪维奇率领的西乌克兰军队,占领了西乌克兰的东加利西亚和西沃伦,波乌战争结束。在爱沙尼亚军队、爱沙尼亚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的支持下,由英国和法国提供武器,日,尤登尼奇率2万西北军发动“白剑”行动袭击彼得格勒。日,尤登尼奇的军队攻至彼得格勒郊区,距离彼得格勒16公里。苏俄红军总司令托洛茨基拒绝接受失去彼得格勒,并亲自组织防卫。在几周内,红军保卫彼得格勒的人数增加到尤登尼奇军队的三倍。苏俄内战末期概述1919年10月至1922年10月至1919年秋,苏俄红军共有7个方面军。1919年底,苏俄红军总兵力增至300万人。至1920年秋,苏俄红军兵力总人数超过五百万之多。日,东线红军反攻。红军占领了鄂木斯克,白军不断向东溃退,高尔察克决定率部逃往太平洋沿岸,企图寻求日本支持,广袤的西伯利亚雪原上,丢弃的雪橇、冻死的马匹、冻僵的人、连同死尸,铺满了逃亡之路。日和12日,红军南方面军发起反攻,白军将领邓尼金携家人逃往英国。1919年,在白军进军莫斯科失败之前,协约国干涉军队都撤出了俄罗斯南部和乌克兰。1919年11月中旬,红军取得中亚北部胜利,布尔什维克宣布在突厥斯坦战胜了白军,英军撤离。1919年11月,红军击退尤登尼奇的军队到纳尔瓦河,取得西线重大胜利。日,东线白军被彻底击溃,红军取得东线重大胜利。1920年2月至3月,红军先后解放阿尔汉格尔斯克和摩尔曼斯克,红军取得北线重大胜利。1920年1月至2月,卡普尔带领大约3万白军及其家属和财产穿越冰冻贝加尔湖面时死伤惨重。1920年2月,布尔什维克军委会审问并枪决了高尔察克。沙皇曾拨给高尔察克价值5亿美元的5百吨金块作为军费,至今黄金下落成谜。1920年1月至9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撤离回国。苏俄红军于日开始反攻波兰,日,波兰和苏俄停战。日,波兰和苏俄双方停战,并达成了瓜分乌克兰的协议,波兰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的东加里西亚和沃伦。日,红军和黑军向弗兰格尔白卫军的“老巢”克里米亚半岛发起总攻,弗兰格尔率领14.5万白卫军及其家属乘船集体出逃土耳其,红军取得南线重大胜利。穿越贝尔加湖的高尔察克残余部队抵达外贝加尔,加入谢苗诺夫的部队,组成“远东军”,远东军于1920年11月被苏俄红军驱逐到中国避难。苏俄内战期间,陆续辗转到中国避难的俄国人多达20万人,被称为“白俄”。为执行余粮收集制,征集部门和农业监督人员经常逾越他们的职权,无差别地掠夺农户和伤害村民,这导致了广大农民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仇恨。到1920年,红军基本战胜白军,红军中的农民士兵对苏俄政府为利益持续暴力压迫自己阶级而感到愤怒。一群逃离者在森林中统一起来,最终形成“绿军”名称。1920年和1921年全国范围的干旱催化了全国多个省份的农民暴动。日,在小镇希特罗沃,红军武装征粮队强征了所有能征集的并在公众面前拷打70岁老人,引发暴乱。初期,坦波夫各支暴动队伍各自为战。后期,零散的农民游击队逐渐组建成三个统一指挥的游击集团。日,苏俄领导宣布率先在坦波夫终止余粮征集制,并针对当地农民发出一个特别法令,实行实物付税政策。从结果上看,战时共产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其主要目的,帮助红军战胜白军和此后收回原沙俄的大部分领土。苏俄内战导致几年的经济危机后,苏俄经济开始崩溃。经济危机、1920年和1921年的干旱、以及1921年的饥荒重叠,这些引发农民叛乱和工人罢工在全国发生。自认为代表人民的苏俄政府发现处在被工人阶级推翻的边缘,危机削弱了城镇和乡村对苏俄政权的忠诚,最终影响到了军队。1921年初,由于每十天面包的定量供应减少三分之一,彼得格勒的工人也卷入到一连串的罢工中,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和塞瓦斯托波尔号战列舰的舰员发动叛乱。日,苏俄红军开始进攻喀琅施塔得;日,苏俄红军控制了全市,镇压了喀琅施塔得叛乱。列宁认为喀琅施塔得叛乱是苏俄政权面临的最严重危机。日,苏俄宣布停止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社会经济得以恢复。日,苏俄和波兰签署《里加和约》,苏波战争结束,东欧出现了一个统一强大的波兰。苏波战争后,苏俄很快调整了对外政策:从以意识形态利益为出发点和致力于推进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调整为“与邻国和平共处”。俄国大饥荒开始于1921年初春,延续到1922整年,伏尔加河和乌拉尔河地区是受大饥荒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苏俄官方公布大约5百万人死于饥饿和相关疾病,保守的数字是不超过1百万人。日,坦波夫暴乱被镇压。1922年夏,绿军被剿灭。1921年8月,马赫诺“黑军”覆灭。1922年10月,巴斯玛奇运动逐渐平息。1920年,列宁称苏维埃政权无法离开巴库的石油而生存,苏维埃俄国遂支持阿塞拜疆的布尔什维克势力。1922年3月,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这三个国家组成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日,俄共(布)中央全会上,列宁提出成立新国家的建议得到通过。日,日本干涉军被逐出,苏俄内战结束。苏俄内战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苏联统计学家鲍里斯尤兰尼斯(Boris Urlanis)估计苏俄内战和苏波战争期间红军阵亡12.5万人,白军阵亡15.55万人,双方军人死于疾病45万人。红色恐怖期间,估计契卡处决人数为12,733人至170万人。美国历史学家威廉亨利钱伯林(William Henry Chamberlin)猜疑为5万人左右,埃文莫兹利(Evan Mawdsley)猜疑为12,733人至20万人。一些资料显示就地正法“人名的敌人”至少25万人,多至1百万人以上。现代更多的估计1917年12月至1922年2月期间每年有2.8万人被处决,总计粗略为10万人。白色恐怖致30万人被杀,高尔察克的临时政府仅在叶卡特琳堡省就枪杀2.5万人。在去哥萨克期间,3百万哥萨克人中有30万至50万人被杀或驱逐。1819年5月至1919年1月期间,顿河哥萨克的惩罚组织判处2.5万人死刑。在乌克兰,估计10万犹太人被杀,主要是白军所为。接近十年的“一战”和苏俄内战,导致1922年的俄国有至少700万流浪儿童。1百万至2百万俄国人逃离俄国成为远东、欧洲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国家的“白俄”难民,其中不少人受过良好教育和拥有技能。苏俄战争末期,苏俄被掏空接近破产,1920年和1921年的俄国干旱和1921年的大饥荒加重了灾难。1920年,仅斑疹伤寒死亡3百万人,1百万以上的人死于饥饿。俄国经济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工厂和桥梁被毁、牲口和原材料被掠夺、矿井被淹、机器损坏,工业产值降到1913年的七分之一、农业产值降到三分之一。1921年相比“一战”前,估计矿井和工厂降到20%、许多重要商品降得更多比如棉花生产同期降到5%、钢铁同期降到2%。战时共产主义拯救了苏俄政府,但是俄国经济更多地陷入停顿,农民以不耕种抵制余粮收集制。1921年相比内战前,耕地降至62%、收获量是正常量的37%。马匹从1916年的3500万降到1920年的24万,牲口数量从5800万降到3700万,卢布兑美元的汇率从1920的2卢布降到1,200卢布。苏俄内战结果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俄红军经过艰苦奋战,粉碎高尔察克、尤登尼奇、邓尼金、弗兰格尔的“白军”,将直接武装干涉的英、法、美、日等国入侵者驱逐出境,平息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绿军”叛乱、波兰马赫诺叛乱和中亚巴斯玛奇运动,历经5年,取得“苏俄内战”胜利。内战同时,历经2年,苏俄对外和波兰争战德意志帝国刚撤离的地区,取得“苏波战争”局部胜利。苏俄红军在战争中诞生和迅速发展,成功捍卫并壮大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相比沙俄被推翻前,苏俄内战结束时:(1)原沙俄大公国芬兰独立建国,(2)原大部被沙俄控制的波兰独立建国并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和部分立陶宛,(3)卡尔斯被割让给土耳其奥斯曼帝国,(4)原沙俄统治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独立建国,(5)原沙俄控制的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6)大部被德国占领的白俄罗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除芬兰、波兰和卡尔斯外,其他国家后来都加盟了苏联。原附属沙俄的芬兰大公国利用沙俄被推翻后苏俄内战、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维埃政权的有利时机独立。期间两个主要党派为争权爆发了内战,右翼党派在德意志帝国的武装支持下,取得内战胜利,但芬兰随即被德意志帝国控制并改制为君主立宪国。所幸半年后,参与“一战”的德意志帝国被英法为主的“协约国”击败,芬兰摆脱德意志帝国的的控制,并改制为多党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自主的独立国家。“一战”爆发前,波兰的主要地区为沙俄沙皇兼任国王的波兰王国,波兰西部的波兹南地区受德国管辖,波兰的克拉科夫已经被并入奥匈帝国波兰。趁苏俄内战和“一战”末期德国和奥匈帝国败退的有利时机,通过苏波战争,波兰独立建国。虽没有恢复其最强盛时的疆域,但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白俄罗斯西部和部分立陶宛。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保有了卡尔斯,成为土耳其东北部一个省份至今。“一战”前,沙俄统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内战期间,被苏俄策略性地割让给德国。德国“一战”战败后,各国于1918年纷纷独立。1940年均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并随后加盟苏联。“一战”开始时,乌克兰西部的加西利亚地区被奥匈帝国占领,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地区被沙俄统治。波乌战争和苏俄内战结束后,波兰得到了乌克兰西部的东加里西亚和沃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建立,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苏联。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东白俄罗斯建立,于1922年12月加盟苏联。德国趁苏俄要求退出“一战”和苏俄内战期间,胁迫苏俄签订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表面上从苏俄割地和取得巨额赔款,但让苏俄赢得了时间。随着“一战”败退,“硕果累累”的条约立即成了一纸空文。芬兰摆脱其控制,重新改制为共和国;撤离占领地区后,建立的多个卫星国土崩瓦解;德意志帝国即将灭亡,不久将被魏玛共和国取代。分析评价苏俄内战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有力,苏俄红军的建立和迅速成长是军事上战胜敌军的必要保障,广大无产阶级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必不可少。苏维埃政府控制的地区一度只占国土的很少部分,但苏维埃政府一直控制全俄的工业和交通核心区域。依托工业区,红军武器弹药的生产和供应占据压倒性优势。控制了西部乃至全国工业核心地区和铁路、内河航运的枢纽和干线,红军人员和武器可以便捷地运输到目的地。由于核心区以外的广大农业地区被反苏维埃势力控制,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匮乏成为苏维埃政府难以解决的致命瓶颈,这也是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的重要原因。红军建立初期,缺乏忠心于新政权的军官。红军首创的政工制度,确保了统一领导和指挥。工业区聚居支持革命的产业工人踊跃参军、成为红军稳定可靠的兵源。红军在内战中诞生,在战争中成长壮大。反布尔什维克的松散联盟占据大部分国土,包括主要农业地区。虽然有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共同目标,但政治信仰不同,又有各自的诉求,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白军初期人数众多,拥有技战术水平高出对手很多的高素质兵员,军官受过良好教育训练、经验丰富。但由于有热情参加白军的旧军人和壮丁人数少,导致难以扩军和补充,白军变成了“一次性”军队。白军前期的军火供应主要依赖缴获,后期依赖“一战”协约国从海外运输。各路白军互不隶属,存在难以克服的统一领导和指挥问题,军事上难以协调一致,结果被红军各个击破。即有共同利益、又各自有想法的英国、法国、日本和美国等“一战”协约国对苏俄内战进行武装干涉,除日本因意图长期占领而派出大量军队外,其他各国派遣的兵力人数有限,没有统一指挥。在不断壮大的苏俄红军打击下,加之世界范围的厌战情绪和缺乏国内支持,协约国对苏俄内战的武装干涉以失败告终。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协约国的武装干涉是负面的。美国历史学家威廉亨利钱伯林(William Henry Chamberlin)写到:远征干涉的后果“对东方和西方之后的关系一直非常有毒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之后冷战由来的重要原因,形成了至今双方互相怀疑和憎恨的模式,预示着未来最坏的灾难”。一些现代的历史学家总结为:“干涉的即时影响是延长了血腥的苏俄内战,由此多付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代价和对已经残破的社会施行了凶暴的摧毁”。由于芬兰宣布独立以及苏俄和芬兰签署《多尔帕特和约》时,新生的苏俄政权处于内外交困最虚弱之时,也许是苏俄的空间换时间的权宜之计。在苏俄(苏联)快速成长和发展后,终于在1939年苏联发动了“苏芬战争-冬季战役”,双方伤亡惨重,芬兰几乎被灭国。“一战”德国和奥匈帝国败退之际,华沙的波兰政府、克拉科夫的波兰清算委员会和卢布林的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先后成立,但三方很快合并建国,团结对外。波兰抓住了非常有利的时机,完成了复国的愿望。由于当时苏俄实力有限,奈何不得波兰。随着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加之波兰不与苏联或德国结盟,“二战”伊始即被德国和苏联秘密瓜分。由于波兰曾虐待红军战俘,苏联也伺机进行血腥报复。沙俄被推翻后,乌克兰东中部地区成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十月革命”后,乌克兰东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德国败退后,乌克兰西部建立西乌克兰共和国。虽然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西乌克兰共和国曾合并,但军队互不隶属,支持的外国势力各不相同。在波乌战争和苏俄内战期间各自为战,最终被波兰和苏俄瓜分,西部归波兰,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乌克兰东部和中部建立、后加入苏联。一战“同盟国” 德国初期趁苏俄内战时急于退出“一战”,胁迫苏俄签订了苛刻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表面上得到大量苏俄割让的领土和巨额赔款;从结果看,为控制占领区投入百万以上的军队,影响了西线战局,随着德国“一战”败退,所有企图落空。各方在战时都将恐怖作为获得胜利、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手段;无论白色恐怖、红色恐怖,还是黑军等其他各方的暴行,都不是比较谁更仁慈和人道,而是互相血腥镇压、恐吓和残忍报复。天马飞燕日免责声明本人完稿上传网络平台之前,未收受任何实物或非实物权益。按照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进行整理和叙述,从不同角度解读各方的动机、目标、结果及影响,本人不对因此导致的损失和后果负责。本文部分数据和内容主要引用如下,恳请读者自行研判其权威性和史实性。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管理员和本人。(1)维基百科词条“Russian Civil War”,链接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Russian_Civil_War,访问日期为日。词条“Plish-Soviet War”,链接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ish%E2%80%93Soviet_War;“Camps for Russian prisoners and internees in Poland (1919–24)”,链接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mps_for_Russian_prisoners_and_internees_in_Poland_(%9324);访问日期为日。词条“Kronstadt rebellion”,链接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Kronstadt_rebellion,访问日期为日。词条“Green armies”,链接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en_armies,访问日期为日。词条“Finland”,链接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nland#Swedish_era,访问日期为日。(2)中国网,日,标题“日 芬兰宣布脱离俄国独立”,链接地址: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content_.htm,访问日期为日。(3)百度百家号,日,标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匪帮头子,乌克兰人民眼中的民族英雄,反差怎么这么大啊?”,链接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8978&wfr=spider&for=pc,访问日期为日。(4)中国经营报,日,标题“命运的森林”,链接地址:http://dianzibao.cb.com.cn/html//content_1125.htm?div=0,访问日期为日。(5)百度百科词条“苏俄内战”,链接地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4%BF%84%E5%86%85%E6%88%98/1334193?fr=aladdin,访问日期为日。词条“苏波战争”,链接地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6%B3%A2%E6%88%98%E4%BA%89/2349040?fr=aladdin,访问日期为日。词条“芬兰内战”,链接地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AC%E5%85%B0%E5%86%85%E6%88%98/1919123?fr=aladdin,访问日期为日。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historytalks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history does talks itself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历史⑨课及史图馆友人】
【状态:拖更癌晚期】投稿:262粉丝:1.2万分享--dynmicweibozoneqqbaidu将视频贴到博客或论坛视频地址复制Flash代码复制Html代码复制微信扫一扫分享收藏0硬币--稍后看马克一下~用手机看转移阵地~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手机下视频请使用扫码若未安装客户端,可直接扫此码下载应用看过该视频的还喜欢miniOFF芬兰:北欧孤独的狼_文化星期五_中国网
芬兰:北欧孤独的狼
    图为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正中为亚历山大一世雕像,背景为“大教堂”,教堂右后侧即为召开等级会议的礼堂。
    “芬兰选择的道路,不是源于抽象理念,而是地缘和历史的产物。”
    经过近八个小时的飞行,飞机降落在赫尔辛基机场。稀稀落落的雨点和雪花落在舷窗上。
    机场上悄无声息,也不见人影。乌云低垂。远处低矮的楼房和近处的木屋都沉默着。天地间仿佛只剩下黑白两种色彩。这是一副虽然精美,但静穆得略显压抑的版画,但你又隐隐感到画面背后蕴藏着一股引而不发的力量。
    “看看这本书吧,它会让你对芬兰有所了解,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者原来是芬兰著名外交官,现在是很有影响的专栏作家。”负责接待我的FINFACTS中国区经理哈图宁(Huttunen)女士对我说。她是一个话不多的人,虽然懂六种西方语言。
    上灰下蓝的封面上,翻白印着书名:“Finland:A lone Wolf”(芬兰:孤独的狼”。作者:Max Jakobson(麦克思·雅克布森)。
    虽然行前我已看过不少资料,但经过参观、交流,我越来越感到这个书名精当地浓缩了我对芬兰的感受,但应该补充一下,这是一只有力量、能忍耐、对生存环境适应能力极强的狼,却并不主动伤人。
    全球最大的林木工业和造纸公司之一欧芬汇川公司(UPM-Kymmene)Kymi造纸厂厂长林德斯特罗姆(Lindstrom)曾问及我对芬兰的印象,我想了想说:“芬兰人历史上是受人欺侮的,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活得比当初的强盗更好。你们的国民是靠本事吃饭的,而不是靠内斗、废话和‘关系’。”
    但是,这样一个十九世纪一次饥荒就造成三分之一国民死亡的国家,2006年人均GDP达到33500美元,这个变迁是如何实现的?这个“千湖之国”的环境保护何以成为全球的榜样?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该国走向如何?……一个个问题拥挤着。短短一周,对于了解一个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我只能捕捉自己的点滴收获。
    一
    雅克布森说:“芬兰选择的道路,不是源于抽象理念,而是地缘和历史的产物。”
    芬兰最早的居民为拉普人,以后芬兰人迁入,建立了芬兰大公国。十二世纪后半期被瑞典统治。1809年俄瑞战争后并入帝俄,成为沙皇兼任君主的大公国。1917年12月,芬兰共和国宣布独立。从基因上说,芬兰人具有四分之三的西方特征,四分之一东方特征。芬兰也将自己看作东西方的交汇处,赫尔辛基处于欧洲航空线的枢纽位置。
    在瑞典的统治下,芬兰是一个贫穷而被忽视的地区。芬兰人忍受着沉重的税赋,在战争时期,又被迫充当炮灰。独立后,又不得不于1939年和1941年与苏联展开了两次战争:冬季战争和继续战争。
    芬兰国运多舛和顽强不屈而又灵活面对现实的国民性格,在这两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独立以来培养的政治和文化认同感借此得以大为强化。
    记得小时候翻看《联共党史简明教程》时,这部钦定本苏共党史对这两场战争的解释是:芬兰共和国在帝国主义者的唆使下,挑起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侵略战争。
    其实,当时的芬兰处于孤立无援的悲惨境地。在北欧国家中,芬兰防备苏联,丹麦防备德国,瑞典两头不敢得罪,而挪威自认为可置身事外。
    1938年底和1939年初,斯大林的特使数次秘密访问芬兰。斯大林传话说,没有苏联的帮助,芬兰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德国可能借道芬兰,苏联不打算在国境线内等待敌人,它要主动推进来迎击敌人。1939年秋,苏联的价码开出来了:芬兰将边界从列宁格勒方向后退25公里,将汉科半岛租借30年,供苏联建设海军基地。作为对价,苏联扔一片北部领土给芬兰。然而,汉科半岛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提议”。
    11月30日,45万苏联军队攻入芬兰。斯大林打算三周拿下芬兰。
    起初,芬兰政府绝望地寻求国际支援。但是,德国人建议芬兰人接受苏联的条件;瑞典表示不会派正规军队支援芬兰;英法事不关已,还认为斯大林想要的基地恰好可以对付德国人;美国则保持中立。命运再次告诉芬兰人:他们只能靠自己。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令芬兰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感到意外的是,芬兰绝大部分社会主义者也和同胞并肩战斗。
    芬兰的机动部队只有18万人,但在“芬兰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曼纳海姆元帅(他曾在光绪年间,作为沙皇侍从,详细“考察”中国西北地区)的领导下,芬军灵活机动,让苏联红军长驱直入,然后分割歼灭。这次战争中,苏联红军损失惨重,48,000人阵亡,27万人失踪。赫鲁晓夫回忆录里的说法是苏联损失人员上百万。芬兰方面有22,830人阵亡。但到次年2月,芬兰已是弹尽粮绝。
    战争态势狠狠打了斯大林一闷棍。他得维护面子,又为了在谈桌上占便宜,下令强攻不已。双方于3月12日签署了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卡累利阿,相当于10%领土,还有1/5的工业。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里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萨拉区的部分,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芬兰老兵经常说,一名芬兰士兵倒下去,需要10名苏联士兵的生命来偿还;红军的将军则爱说,在这次战争中“我们获得了足够埋葬阵亡将士们的土地。”要土地还是要人?想法不同,感情也便不同。据说,芬兰是世界上惟一将全部阵亡者运回国内安葬的国家。
    冬季战争和平协议对于芬兰来说是非常残酷的,仅仅过了一年,从日到日,芬兰又与苏联展开了另一场强加到自己头上的“持续战争”。日,苏联要求得到芬兰波特萨莫的采矿权;6月27日,苏联要求阿兰群岛解除武装。7月8日德国和瑞典签订允许德国武装过境的协定,苏联立即要求和芬兰签订类似的协定。允许苏联部队越境的协定在9月6日签订,10月11日阿兰群岛解除武装,苏联又开始干涉芬兰内政,指定某些政府成员必须辞职。关于波特萨莫的采矿权的协议谈判了六个月,一直没有成功。1941年1月,苏联不耐烦了,要求必须尽快达成协议,同日,苏联掐断了向芬兰粮食出口。6月25日,苏联空军出动460架飞机空袭芬兰18个城市的机场,宣称是针对德军在芬兰的军事目标,继续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中,芬兰始终强调与德国的区别,不肯协同德军轰炸列宁格勒。
    日,双方在莫斯科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另将波特萨莫区割让苏联,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苏联50年。
    两次战争中,芬兰军人阵亡88800名,除2700名死于苏联空军轰炸的平民外,其他平民在政府精心保护下,得以免遭战火。割让领土上占芬兰总人口约20%的40多万居民,历经艰辛搬迁内地,只有极少量人口留下来加入苏联籍。
    两场战争,特别是冬季战争,是芬兰历史上最悲壮的篇章,显示了芬兰人维护主权的决心, 也写尽了小国的无奈和悲哀。战争对芬兰国民的情感和心理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即使到今天,它们也还是人们常常提起的话题。
    在与芬兰股份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罗依娜(Roine)女士交谈时,我说,“单纯从战争的结局来看,芬兰不如刚开始就接受斯大林的条件。”“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不知道他随后还会提出什么条件,很可能没完没了。”她说。
    而雅克布森的结论是:“我们战败了,但没有被征服。芬兰维护了独立和民主制度。”
    是的,抗争赢得了尊严。二战结束后,芬兰避免了被苏联占领的厄运。除杜鲁门总统作出了“美国将支持所有保卫自己自由的国家”的承诺,还有一个解释。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讨论芬兰问题时,领教了芬兰战斗力的斯大林对罗斯福和邱吉尔说:“芬兰曾以巨大的勇气为独立而战斗,它值得得到尊重。”
    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芬兰时特意拜谒了冬季战争芬兰阵亡者纪念碑。
    我问过几位芬兰人士对俄罗斯的态度。他们的回答大同小异。一位送我到机场的司机答得很直率:“我不喜欢俄罗斯,但既然有这样一个邻居,你就必须跟它打交道。”
    “如同我们对日本的态度。”我说。他宽厚地笑了。
    二
    一本精美的《你在赫尔辛基可做的101件事情》的书这样介绍国会大厦:“你从不知道何时台阶上发生了抗议,因为在这个国家,这类活动总是和平进行的。”不错,在芬兰,你可以感受到一种祥和的气氛。人们从容不迫而又平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在与芬航等公司负责人谈及开拓中国市场时,他们也总是强调与竞争对手的共赢。这是一个不崇尚冲突、暴力的国家。
    去芬兰,正值中共十七大闭幕不久,我急切地想知道,芬兰等北欧国家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除了高税收、高福利等北欧国家共同的特征外,恐怕其特有的政治社会制度架构是关键因素。赫尔辛基大学教授海提拉将芬兰民主特征概括为consensus。此词译为“共识”或“一致意见”均不能尽其意,似指一种不完全排除政党竞争,但是更强调妥协乃至合作的一种议会民主制度。三大党中,一般是两大党联合执政,第三党自动成为反对党,直到下次大选,这已成为传统。
    但芬兰社会的和谐局面并非天然造就的。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拥护西方民主制的“白军”和向往苏俄制度的“红军”曾展开血腥的内战,双方死亡三万多人。这也是芬兰民族永远的伤痛。
    此后,芬兰国内冲突是如何化解的?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待解之谜。遍查资料,向芬兰人士请教,都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内战式的冲突,在芬兰只是一段不幸的插曲,并非社会主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大规模展开的群众运动也应作如是观。
    历史其实充满了机缘。芬兰的民主制能够生根发芽便有些偶然,但随后便根深叶茂地成长起来,即便法西斯思潮等反民主思潮在周边泛滥时,芬兰的民主制度仍岿然不动。
    被俄罗斯统治后,芬兰人发现,自身的政治地位反而提高了。他们能够保存瑞典统治数百年间的传统:路德教派信仰、民法和刑法、自由农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给予了芬兰迥然不同于沙俄其他地区的高度自治。芬兰官员的任命实际上由芬兰人作主,沙皇一般照准。更为重要的是,他还于1809年亲自召集了四大等级会议。正因如此,这位沙皇的雕像至今耸立在赫尔辛基最重要的广场参议院广场,供人凭吊。
    1906年,芬兰实施了议会改革,建立一院制议会制度。此举对芬兰的历史进程影响深远。海提拉教授指出:“尽管经历过重重艰险,但是1906年议会改革的传统没有中断。”
    他如此概括芬兰的民主:
    与旧式的西方议会民主传统不同,芬兰的民主具备独有的特征:取得共识的强大压力。换句话说,容忍意见分歧存在在芬兰是困难的。
    海提拉教授解释说,近乎强制的内部共识,是由外部政策的敏锐需求得到合理解释的。歧见纷呈被为亵渎乃至背叛。
    典型事例是对入加入欧盟的全民公决。大部分芬兰人认为,在这一问题上如果意见分裂,将会危及国家的独立和未来。
    在笔者看来,这种压力的本质是非专制的,是在民主前提下的压力,是一个时时刻刻面临外来压力、需要折冲尊俎的小国的应激机制。
    在芬兰总统的主持下,2000年,芬兰通过了一部新宪法,进一步扩大了议会的权力而限制了总统的权力。
    在一次共进午餐时,我与芬兰人士谈及此事时不免有些疑惑:“按常规,总统主持的宪法改革一定会尽可能扩大总统的权力,为什么在芬兰相反?”
    芬兰最大的石化公司NESTE OIL负责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说:“这是因为芬兰人好呗!”
    细思一下,人好,国家才能好。也对。
    三
    在芬兰,你会觉得一切都井井有条。人们知道哪些是他们理当干好的工作,据我观察,他们总是会努力干好份内之事。这是一个良治的国家、讲规则的国家。
    据说,在过去,有关腐败的报道也曾是芬兰报纸头版赖以吸引眼球的内容。但近年来,几乎绝迹了。国际透明组织自1995年以来,每年都发布清廉指数排行榜。最初两年,芬兰排名第四,接下来三年跃居第二,随后,便被视为全球最清廉国家。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将其行政公开与透明排在全球榜首。恰成对照的是,其经济竞争力长期在全球名列前茅。
    芬兰并没有一部独立的反腐败法律,反腐败被视为良治的天然的一部分。除法治、言论自由、行政透明等原因外,芬兰有什么独到的经验来抑制腐败呢?芬兰行政科学博士Paula Tiihonen和政治科学博士 Seppo Tiihonen,总结了该国中央政府公务员诚实的原因:一、平等社会,无等级区分。二、公务员良好的社会地位和薪酬。三、政党财务公开。四、行政体制独有的法制结构和文化。五、建议和报告制度。这条需要解释一下,一位公务员要为自己的建议负法律责任,但如果部长的决策与当初建议不同,公务员可提交书面报告来免责。六、部长的非政治化。这一点,自2005年以后不再实行。七、监察官和巡视官的强势地位。八、集体决策制度。九、个人独立和自我负责精神。十、相对封闭的公务员职业圈。
    2006年度清廉指数排行榜上,中国比上年前移8位,名列70,被中国媒体视为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的标志,虽然中国仍然是“较腐败”国家。在一家设有中国工厂的芬兰公司,我问一位高管,在中国有没有碰到官员寻租的事情,他说:“没有,我只是发愁陪他们喝茅台酒,他们很能喝。”如果事情果真如他所说,这样的官员倒也算不错了。
    四
    写芬兰,不能不提到芬兰人。
    早在出发前,就从网上了解到,芬兰人是不爱多话的,但其实外冷内热。如果你迷路了,只要开口,总会得到满意的答复。他们也是宽容的,外来的人士大可不必在风俗礼仪上费心。实地接触后,我真切地感觉到,除了外表,东西方人的差异其实并没有文化冲突论者渲染得那么大,相反,几乎每一个芬兰人都会让我想起国内一个熟识的人,毕竟人性是相通的。
    一日,我要去赫尔辛基的“大市场”(它的广告语据说是“这里没有你买不到的商品”)。离开酒店不久,习惯于北京棋盘式街道的我罕见地失去了方向感,偏巧又是阴天。我向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问路,他让我跟着他走。走了一刻钟,一会儿过街,一会儿穿地下商场。每到一个转弯处,老人都会解释为什么这样走。到了火车站广场,可以看到大市场的出口了。老人说,“我估计你找不到,现在领到了,我也该回去了。”转身走了几步,又回过身,指着远处一处街心公园说,“回去时,你可以走那里,但是如果太晚了,你就原路回吧。晚上公园里可能不安全。”实际上,我知道,芬兰跻身世界上犯罪率最低国家之列。
    芬兰人还有着与外在世界打交道的平和心态,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正值国际油价飞涨,在一辆出租车上,我问司机,“法国渔民正因为油价上涨而罢工。你怎么看?油价上涨对你们影响大吗?”他说:“我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罢工。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需要你去应对。不是这件事,就是那件事。油价上涨了,对我们当然会有影响,但它总会有落下来的时候。即便落不下来,生活也照样会继续。”
    当然,芬兰并非无摩擦的世外桃源。上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带来的芬兰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曾使失业率攀高到16%以上,随后长期徘徊在10%以上。9月,官方数字为6.4 %,但有的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怀疑。据说,在赫尔辛基,只有大约60%的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当我称道其生活质量时,几位芬兰人士也答以“但愿如此吧!”看来生活得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么轻松。
    正是在我逗留期间,11月7日,芬兰发生了首起校园枪击案。在芬兰南部图苏拉镇的约凯拉学校,一名18岁高中生开枪杀死5名男生、2名女生和该校女校长。随后,凶手在警方围捕中开枪自尽。
    BBC马上对此滚动报道。而巧合的是,屏幕下方迅速滑过的字幕告诉我:中国贵州发生矿难,35人死亡。
    下午,我把校园枪击案的消息告诉了哈图宁女士,她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我不相信!”我说,BBC正在报道。她说,“这太不可思议了,这种事在美国也许是常事,但在芬兰,从来没有发生过!”
    次日早晨,她一见我就说,“我看了报道,很悲伤。”她指了指酒店窗外,说:“你注意到没有,国旗降了半旗。今天,全国都是这样。”到中午时,她又突然转了话题,好像在对我说、又像自言自语地说:“现在,‘大教堂’里正在举行弥撒。芬兰所有的领导人都会出席。”
    凶手事先向网上传了一段视频,自称是个“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说:“我已经作好战斗的准备,并将为我的事业而死……作为一个大自然的选择者,我要干掉那些看着不顺眼的人,他们是人类的耻辱,是自然选择的淘汰品。”他还说,这是他一个人的决定。
    这名凶手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的狼,其心态的扭曲,曲折地反映了芬兰社会存在的某些问题。而芬兰民众及领导人对此事的反应充分说明,人性具有战胜狼性的力量。在这片平和的土地上,不需要原始的丛林法则。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俄内战死亡1500万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