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达城市的现代为什么还会有奇葩宗教的诞生

原标题:特别推荐 | 都市藏族移民宗教信仰的现代转换

中国西部社会与中国各地一样正在发生大强度的都市化,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加速运行的过程中而西部都市化有┅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既有中国农村或中小城镇向都市集中的移民之一般特征; 还是一个具有强烈藏传佛教信仰色彩的群体据人口普查統计资料显示,除首次人口普查外我国各省区均有藏族分布,分布特征为“大杂居、小聚居”上世纪90 年代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藏族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与外界的频繁交流加之户籍、住房等制度的调整,以及交通、通讯设施的改善为人口的流动和迁移提供了條件,区际间的人口流动和迁移逐年增多从1982 年到2000 年的18 年间,我国建制市的藏族人口增加了2.89 倍虽然藏族迁移和流动的强度相对较弱,但藏族分布在全国各建制市的人口在逐年成倍增加而这种具有特殊信仰的人群的都市化,究竟与他们所移入的都市环境以及他们信仰生活发生地的信仰生活环境有何关系? 他们的信仰从难以观察的内心观念到外在的宗教行为有何改变? 进而言之,这一改变具有什么样的趋势性戓总体性? 本篇将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成都地区藏族移民

据2005年底的数据显示,成都市约有30 万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其中又以藏民族人数最多。到2007年底成都市外来定居少数民族人口有35万,就藏族而言有户籍的共有2 万余人,常住人口约12-14 万人武侯区的藏族聚落是成都最为典型嘚少数民族聚落,是目前国内除藏区以外藏族人口流动最大的地区。该辖区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2.6 万人其70%-80% 为藏族,包括学生和有户口的藏族; 流动人口达到120-150 万人次/年主要分布在浆洗街。基于成都市藏族移民在全国所具有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笔者对成都市的藏族移民进行了為期几年的追踪调查,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法、入户调查、访谈和观察的方法。考虑到人力、物力的因素本研究仅发放了100 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0 份调查中还对32 个藏族移民进行了访谈,以弥补问卷数量上的不足其中有20 人属于从问卷调查中抽出的被调查鍺。调查结果显示都市藏族移民无论是内在信仰还是外在宗教行为都在进行着现代转换。

一、都市藏族移民信仰的现代转换

虽然目前各學科对“信仰”这一核心要素的界定还存在许多未能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悬而未决的原因而绕过它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形荿的二元结构分化已为不少学者所指出,这一现象在藏传佛教中也同样存在有研究者将其归纳为僧侣佛教与信众佛教。如此藏传佛教②元信仰结构如何在都市中达到动态平衡,既能解决社会问题——普渡众生又能解决神职人员的个人修习问题——得道成佛? 对都市藏族迻民来说,则是如何成功地转化和消解传统藏传佛教修道生活与反经济等“理性功业”之间的矛盾完成修道生活与理性事功间的和解。這也就是韦伯命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在藏区“藏传佛教信众的头脑中,社会是一个三维结构: 地狱—人间—天国就其重要性而言,顯然是两头大、中间小”那么,都市藏族移民头脑中关于社会之三维结构的重要性就产生了变化它变得两头小、中间大了。

(一)佛敎二元信仰结构的动态平衡

按照韦伯现代性理论的看法任何一个真正的救赎性宗教都无法消除它的意识和现代性,特别是现代理性化的經济等科层制度之间的紧张也就是说,现代化所带来的世俗化的“祛魅”倾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给各个宗教传统带来挑战按照韦伯的觀点,新教完成了二者之间的和解但东方宗教却没有这一现代性的转向,进而抑制了现代性所必需的“形式理性”的发展因此,包括佛教在内的东方宗教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从高度个体性解脱意向和虔敬的道德准则中,开展出一种有条理地控制世俗生活的“理性的社会伦理”和导向俗世功业的“经济伦理”

基于佛教是一种具有宗教基础的伦理和心理学体系的观点在国内外学界基本上获得了认哃。正如拉?阿莫卡宁所强调的那样: “佛教是一种高度发展的伦理和心理学理性伦理问题和个人责任毫无例外地始终是它的哲学和实践中鈈可分割的部分,这一准则适用于其他的所有派别”

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二元结构体系这个体系的二元性,表现为大乘、小乘两派之间的差异即小乘佛教把注意力放在独善其身方面; 大乘佛教在修行上讲戒定慧三学和六度,主张利他认为普渡众生之后才能得到自己的解脱。但恰恰是这种利他思想使大乘佛教本身成为了一个矛盾体,即入世与出世之间的矛盾因此,有研究者将这二元性歸纳为僧侣佛教和信众佛教前者限定在上层统治集团和某些寺院中流行,典籍翻译和密法传授都秘密进行; 后者则深入民间同苯教的巫術和传统医术结合起来,在广大下层民众中流行僧侣阶层更倾向于佛教的哲学心理学层面,但这些较高层次的个人修炼和难得的机缘對广大信众来说是不现实的。于是仅仅少数人才能理解的喇嘛教秘传形式与民间信仰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但二者之间通过某种特定的儀轨实现的暂时合一又造成了人神合一的混乱之后,在阿底峡和宗喀巴的努力下才使这种二元结构重新获得了秩序,形成了一套严格嘚僧侣制度将显、密的地位进行了进一步的规定,虽然修密受到了限制但实质上是在理论上获得了系统的支持,确定了密宗高于显宗嘚地位

正是藏传佛教二元结构之间的张力使藏传佛教保有了其生机和活力,在中国内地和藏区生生不息而没有像小乘佛教那样,入中汢后仅在南朝一度发达城市至唐时则归于消灭。也正是因为佛教所具有的宽容性使它在方法和实践上非常灵活,进而能适应不同地理環境、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各式各样的人于是,我们可以说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信仰本身就为任何一种社会场景的变迁做了阐释,即使是藏民都市化所带来的信仰及其表达形式的一切变迁

(二)都市藏族移民的信仰变迁

宗教的真假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一个带有误导性嘚问题,但毫无疑问地我们都赞同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信念( beliefs) 是个体信仰的核心基于此,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信仰”的次级概念——信念来描述藏族移民信仰的都市化转化当然,我们并非要用藏族移民宗教信念的变迁与否来判断他们是否信仰藏传佛教而仅仅茬于描述藏族移民宗教信念变化的特征,以及与年龄、职业、地缘及性别等方面的相关性

藏传佛教中生死轮回的观念,改变了藏民族对於人的世界和神灵世界这两个世界的意念和人生观因此,本文将生死观作为测量宗教信念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结果显示,藏族移民的苼死轮回观变化较小但在因果报业观上呈现出分化。

对“是否相信来生”这一问题在80 名被调查者中,有35 人(43.8%) 的藏族移民回答“完全楿信”虽然这一数据偏低,但加上“不完全相信”的20 人(25.0%) 这一数据也达到了68. 8%。如果从“相信活佛转世”来看则达到了78.7%。根据我们嘚调查结果完全相信的比率相对较低,但“不完全相信”的藏族移民更多地集中在25 以下的年轻人这一群体正处于宗教信仰与主流信仰發生冲突的阶段中,由此开始对轮回思想产生一定程度的怀疑这是他们在适应移民生活初始阶段所遭遇的。事实上“相信来生”与“活佛转世”二者反应的都是藏传佛教的生死观,即其轮回哲学调查结果上二者的差异,可能与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理解相关“是否相信來生”这一问题容易使被调查者将其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进而将该问题作为一个科学命题来考虑和推断; 而“活佛”与世俗生命是有差异嘚其本身就是一个生命的连续体。另一个可能原因是被调查者有所顾及,会在不同场合有选择地进行掩饰

调查还显示,都市藏民的洇果报业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问及“你是否认为现在生活得比您好的人是因为他上辈子做了很多善事?”有58 个被调查者选择了“否”,占样本数的72. 5%问卷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一个人念经和转经得越多,他下辈子会过得越好?”结果与上述问题之结果一致这说明,藏族移民在对现实生活的归因上不是寻找“前因”,即前世的“业报”而更多的是从“此世”中来寻求原因。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不仅没囿将此世的各种情况作为前世的“果”也没有将此世作为来生的“因”。而是更多地将思维放在了“现实报”这说明部分藏族移民开始降低自己的修行目标,在观念上呈现出圣俗分离、虚实共存既重视精神生活、又重视世俗生活的态势。或者说藏族移民开始了从舍此岸求彼岸到以此生的幸福去接近彼岸的转变。

(三)都市藏族移民信仰的泛化

任何一个常规社会的价值体系都是多样的、复合性的在藏区,整合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是由藏传佛教来提供的藏传佛教所提倡的出世哲学与现代社会对金钱的追求、自我中心、享乐主义、消費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系统。虽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现代要素的移植和渗透如今的藏区仍然还是以传统的藏传佛教价值为其主要嘚支撑。我们关注的是在异质性的现代化都市中,具有传统藏传佛教价值观的藏族移民群体如何调适自身的价值系统,避免与主流价徝系统发生冲突从而在多元社会中形成共存互补的状态。事实上前面我们提到的许多不再信仰藏传佛教的案例,都与价值观的改变有關

将价值系统分为传统和现代的两极思维易于得出非此即彼的冲突理论,而忽略多元社会中各价值之间的共存和互补关系传统藏族的價值系统与现代都市的价值系统之间虽然有诸多差异性甚至对立性,但藏族移民都是在不断适应移民生活的过程中寻找着彼此之间的无縫对接。近现代社会进步的标准本身就是认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互相促的结果但这两种价值至今也没有成为藏区农牧社会的主导价值。

藏族人所有的观念变迁都能浓缩为对现代教育的态度笔者在藏区的调查显示,藏族农牧民在教育意识上所有转变表现为对现代教育存茬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非常认同现代学校教育,表现在家庭教育投入问题上则认为不能像以能否考上大学作为家庭教育投入的标准,关键在于不能让孩子一点知识、一技之长都没有但另一方面,由于接受现代教育困难且教育回报低职业技术教育也不能满足他们嘚需求,农牧民( 尤其是在牧区) 往往会选择将子女送入寺院甚至许多已经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适龄儿童也存在中途退学进入寺院学习的現象。而都市藏族移民对现代教育的态度则是积极的有95%的被调查者支持学校教育。近年来成都市藏族移民群体中就学及陪读群体人数嘚迅速攀升,则是他们对教育、科学的态度改变之体现

二、都市藏族移民宗教行为的变化

一种宗教传统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偶然性的领域內进行,所有保留下来的传统都与当下社会发展、以及在这一社会中信徒的需要相适应藏族移民从藏区迁徙到内地大都市后,外在社会環境与自身需求的变化是导致其信仰外在表现形式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结合藏传佛教和本研究的实际,笔者将把藏族信众的宗教行为主偠集中在其宗教仪式上并将仪式分为日常仪式和特殊仪式两大类。点酥油灯、奉净水每天早晚磕头、转经、念经、转寺庙和白塔、放苼,这些都属于日常的宗教活动另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仪式,如参与一般由寺院组织的宗教节庆、法会、道场; 以及每年在家请活佛、喇嘛作法事; 遇见难抉择的事请高僧测卦; 出远门择吉日、婚丧嫁娶、房屋修建、装饰都进行打卦、诵经等。

(一)日常仪式的改变与创新

藏傳佛教的仪式分门别类非常多,甚至同一仪式在不同的地区、教派和寺院也有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发现,藏族移民在日常仪式的践行上主要发生了以下几个变迁: 1. 念经是变化最小的宗教行为变迁在于因与磕头这种仪式联系在一起的、一边磕头一边念经的行为的减少。这来洎于此种宗教行为本身的隐秘性和方便性; 2. 都市居住格局和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劳动时间结构的变化所导致的磕头形式和数量的变化; 3. 就放生荇为而言首先在于移民行为导致的家庭结构的变迁,使信徒过去以家庭为单位的放生行为变为单个人的行为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種松散的自组织的放生群体日渐形成事实上,这种群体性的放生组织不仅在藏传佛教信徒中在汉传佛教信徒群体中也十分盛行。据笔鍺的了解各种大大小小的放生群体定期在九眼桥水产市场购买命物,然后到龙泉湖或是北湖放生其次,放生对象和过程的变迁使放生嘚频次改变所谓放生,即赎取被捕之鱼虫禽兽放之于池沼、山野之中举凡天上飞的如鸽子、麻雀,地上走的如鸡鸭、牛羊水里游的洳鱼虾、鲈鳗,土里钻的如蚂蚁、蚯蚓大到狮象,小到昆虫只要有生命的个体,在力所能及和必要时都可以放生但在成都这样的内哋都市,放生的主要对象改成了渔市的鱼虾等水中生物而都市内河流的污染和稀少,也使放生的过程更为艰辛时间也更长,市区的府喃河并不适合放生信徒只有选择到郊区比如龙泉湖这样的地方放生。所有这些变迁都使单位数量上的放生行为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金錢和时间) 大大高于在迁入地所进行的放生行为笔者认为,这完全可以弥补信徒在放生频次上低于迁出地所带来的变化

(二)特殊仪式的私密化与转移

特殊仪式一般具有很强的公共性,而都市公共性活动场所的缺失导致了两种现象的产生: 一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仪式的转迻实现即将当下所需仪式转移到信仰的发生地去实现; 二是公共性仪式在都市中的私密化或家庭化。

移民的直接后果首先是位置的变迁夶型的宗教节庆一般是由寺院主持的,这就意味着移民将无法正常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的藏族移民参与较多嘚是年终和年初的活动说不上是专门回去参加这些节日,但除了是回老家过年以外或多或少也有这些原因。平时的时间除了时间较洎由的退休者或是在成都养老或赋闲的移民以外,很少有人专门回去参加这些宗教节庆但如果回迁出地时恰遇宗教节日,他们一般会很樂意地参与进去成都历来就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地区,虽然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之间有个中差异但二者本为一家,历来交往频繁因此,在某些大型的宗教节日上也有共同之处移民也常常会参与进来。例如每年的燃灯节期间,每天到宝光寺点灯(点酥油灯而非清油燈) (看他们每年的法会举行情况) 的藏族信众就有3—4 百人次。

这里我们将家庭法事这一宗教仪式也放在了特殊仪式的范畴中。在藏区遇到人的生、老、病、死时,许多人仍去寺庙求神拜佛寻求神职人员和宗教仪式的支持。但城镇中的许多人已将请喇嘛念经与医疗看嘚同样重要本研究中的被访者表示,应有的家庭法事在迁出地一般都会举行而只有15%的人表示在成都举行过家庭法事,即使举行也由於念经和法器的声音都太大,邻居如果有意见物管就要干涉,即使念经也不能使用法器。多数人表示如果需要做法事都是打电话给镓人,让他们在迁出地举行

可以看出,迁出地原有宗教传统依然是成都市藏族移民信仰行为调适的参照系表现为在移植原有宗教信仰場景和行为基础上的调适,调适中有创新行为发生这是新一层次上的传统的累积。在变迁原因上主要是由客观社会环境的变迁所带来,制度对此有直接的影响一方面,迁入地社会宗教信仰的异质性这一事实造成的移民信仰实现机制不足主要表现为寺庙( 尤其是藏族佛教寺庙) 、白塔、经堂等实现信仰表达的神圣空间的不足。另一方面城市居住格局对一些仪式的限制,一是对日常仪式诸如磕头、轉经的限制; 二是对一些特殊仪式,尤其是家庭法事之类的限制如迁居法事无法按照藏区的方式进行。这带来的结果是移民将某些信仰荇为通过次级代理的形式转移到迁入地以实现信仰需要的现象。

在藏区整合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是由藏传佛教来提供的。藏传佛教所提倡的出世哲学与现代社会对金钱的追求、自我中心、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系统但移民依然在迁入地停留下去的这┅事实,向我们证明了来自这两种价值观系统之间的差异并非致命性的原因在于藏传佛教本身的二元结构体系,它在普渡众生这个层次仩所做出的人间性调适或者说是现代性转换为信众内在观念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依据和解释。而我们的调查也显示出都市藏族移民在信念上表现出了较少的冲突,这是他们内在信仰转换较为成功的标识

移民信仰现代性转化的另一个特征则是功能替代的产生。在传统藏區藏传佛教为藏族人提供意义解释,并以道德的形式将藏族社会整合在一起而在内地都市,社会的多元状态为移民提供了一套能替代過去由信仰所承担的那部分功能另外,宗教信仰在社会整合上的正、负功能都有所发挥在族群内部,信仰仍然是社会整合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将迁入地的移民整合在一起,同时将移民与藏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整合形式在将移民生活有序化的过程中,也一定程度地阻碍了移民与主流社会之间的互动不过,正如笔者前面所表明的那样除了世俗化命题对宗教变迁的最终结果是“消失”判断失误以外,它的其他命题都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现代宗教变迁的趋势和特征这种特征既是世俗化的,又是反世俗化的这使它最终成为都市多元宗教传统中的一个传统,而不是被消亡

总的来说,藏族移民依然在积极主动、而非被动地坚守着自身的宗教传统甚至是那些基于环境妀变而不得已进行的调适,都是一种主动寻找解决途径的方式这种调适,把他们的传统习惯变成了更加有效的形式对于藏传佛教及移囻信仰的这种现代性转换,或许存在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阻挠这种现代化,正如戈尔斯坦在《喇嘛王国的覆灭》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覀藏的宗教集团应当为西藏的军事落后承当最后责任;保守势力一再反对和阻挠那些处于维护西藏地位的需要而主张使军队和政府现代化的囚的开明举措这也是导致军事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寺院集团在噶厦政府中竭力阻挠实现现代化在他们看来,现代化既有害于寺院生活的经济基础也不利于西藏佛教的‘价值’垄断。”“在这一时期传统与变革之间产生了许多潜在的转折点,可是在每个转折点寺院集团及其在噶厦政府中的同盟者都支持最为保守的主张。”我想当现代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时,如何抓住“契机”“依照神或佛嘚戒律来为世间的理性化的伦理转换提供动机和方向”,成功地转化和消解传统修道生活与“理性功业”之间的矛盾完成二者之间的和解才是最重要的。

问题很好!这正是关于基督教和現代科学的关系问题

一直以来流传着“伽利略与教会对抗”的传说,一向被援引为基督教长期与科学对立的首要例证这种情况一直至19卋纪末才达到顶点。科学和基督教的基本关系被描述成一种敌对和无可避免的冲突。然而这些描述忽略了一个事实,这种敌对的态度昰源自18世纪和19世纪哲学的发展而并非出自那几位伟大科学先驱的见解。

基督教是现代科学的重要伙伴而非敌人

首先,科学是在基督教┅神论为主导的哲学思想文化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历史事实。圣经启示中的上帝在个性上是一致的,在创造活动上则是有条不紊的那么,一切事实存在都有其固有的规律这个观念也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预言的,而这些都成为任何理性或科学活动的基础

第二,自然堺具有偶然性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乃是具有基督教根源的。存在于规律性中的整个宇宙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也是上帝所维持的——这个信念在牛顿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在他的著作中表述得明确而有力。根据圣经创世的教义偶然的可理解性这一概念成为经验科学的根基。換句话说要理解自然界,不能靠那些固有的、不解自明的原则而必须靠科学的观察和实验。万物本身并不是透过我们的想象而存在;宇宙之存在是上帝自由独立创造的结果。它正是上帝所创造的那样有一个偶然的、结构开放的规律,已经超过我们有限的定理和方程式所能掌握和界定的范围宇宙因此而有意想不到的迂回曲折。

科学是永远前进又永无止境的科学知识那怕只是关乎现实微小的一部分,也永不是完全和彻底的不过,尽管科学家知道的只是某部分但通过他们在宇宙中的持续漫游,总可在“真理”里赢取某些领悟我們研究过的几位科学家就深信,他们的理论绝非为迎合数据而臆造的数学构想而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描写,正像上帝所创造的那样

四位科学革命的先驱者全是基督徒,其他许多的科学家如培根、玻义耳、帕斯卡、雷也都是基督徒他们绝不以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及其结果會跟他们的基督教信仰相抵触,相反地他们把探索自然一事看作是一个神圣的职责和殊荣。

最后宗教改革对新科学做出了难以估计的貢献,这一点与人民一般的观念相反欧洲大陆的改革家在神学的背景下对科学持守一个正面的观点。加尔文写道:“如果我们把上帝的靈看作是真理的唯一根源我们便不可背弃真理,在任何情形下藐视它否则,我们便使上帝的灵蒙羞了”他又说:“天文学不仅有趣,且非常有用;无可否认这门艺术揭示了上帝的惊人智慧。”不过加尔文和路德都注意到,过分致力于科学会将人们的注意从上帝迻开,并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自然界的进程并不受上帝的掌管。

17世纪的英国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与历史学家常常假定的那种冲突不同,科学和宗教双方都从肯定的方面互相影响新派教徒渐渐接受新科学的看法,认为新科学是支持传统基督教哲学的因为当时的科学家們正在清除对自然界有物质倾向的力学观点。清教徒在确立牛顿科学的活动中成为主导并在许多大学中渗透。甚至在牛顿以前哥白尼學说就广被处于新旧英格兰的清教徒思想家所接受。及至17世纪末他们在皇家学院中占了大多数。后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始吔使英国成为19世纪最强盛的国家。

基督教神学和科学是密不可分的从新教徒乘五月花号到达美洲开始,从1776年以基督教新教思想为基础制萣了《独立宣言》并建立美国以来经历了不到200年,美国就成为最强大和科技最发达城市的国家这也成为基督教促进科学发展的见证。

叧外下边是美国的无神论历史的简短研究:

1957年?前苏联发射卫星后,美国开始加强科学教育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近半数美国中学采用支歭进化论的新教材美国最高法院1968年宣判阿肯色州的反进化论法律违反联邦宪法。1967年田纳西州撤销了导致斯科普斯受审的“巴特勒法案”。 1981年3月阿肯色州通过“590法案”,令“创世科学”在教科书中与进化论具有同等地位路易斯安娜州于1981年7月通过“平衡法案”。 1982年1月5日法官奥弗顿宣判阿肯色州的“590法案”支持宗教违反联邦宪法推翻了第一个“平衡法案”;1987年6月,联邦最高法院以7票对2票判处路易斯安娜州的“平衡法案”非法废除了最后一个反进化论法律。在人文主义大背景下进化论和无神论似乎成了真理,不容否定随着物理学天攵学和细胞生物学发展,发现进化论确实解释不了分子层次的生物现象人的祖先不可能是猴子。就像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英文本结尾所写:“生命是奇妙伟大的这是造物主最初给了一个或几个动物的生命。”而在他自传里如是说:“我认为原始生命始于创造的神”、“若没有一个至性的原因,宇宙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从没有否认过上帝的存在,并称自己的学说与上帝创造宇宙万物毫不矛盾只不過在某些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所出版的其著作有删节,以上内容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我们终将明白进化论不是用来解释人和动物怎么从无箌有的,而是解释他们生存改变的所以美国和人类的观念都是经历了一个有神—-》无神—-》再回有神的过程。

人类的认知是需要经过这個过程的!

愿能帮你解答这个问题愿主耶稣赐福你!

达芬奇坚信科学厌恶宗教的... 达芬奇坚信科学,厌恶宗教的

其实他不是厌恶宗教他厌恶的只是人们对宗教的盲从和狂热,众所周知达·芬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其实他也是一个符号和象征学家。在他的世界里,神并不是那么神秘和深不可测,只是人们愚弄了他们自己。他就是联系宗教中的一些傳说和预言,进行科学性的破译看过《达·芬奇密码》的人都知道,他能正确合理的对那些宗教符号做出很科学的解释。也许宗教正是一個更发达城市的文明在我们人类诞生之前就来到我们的世界,又或者是他们直接创造了我们(也就是上帝创造人类一说)基于这种对科學和宗教的深刻认识和联系,当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宗教题材了,因为科学产生艺术宗教研究也是一門科学,由此诞生了宗教艺术毕竟达·芬奇是个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就是艺术,我相信他是不会参杂任何个人情感于艺术中的,就算有人们的盲从和狂热,但并不代表宗教艺术没有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和魅力,这也正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所具备的高贵品质!

所以二者从本质上根本不发生冲突。不会影响达·芬奇的艺术创作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大多是因为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才去讨厌和怀疑宗教的,他们内心都是十分虔诚的天主教徒不仅是达芬奇,其他很多艺术家都是如此毕竟从小就生活在宗教的影響之下。宗教不过是载体作品中表达的人文主义思想才是首要的。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额,职业 养家糊口 ……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发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