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中国人第二季全集为什么渴望复兴

中国人为什么痴迷算命中国人为什么痴迷算命艾晨书馆百家号在中国的官方话语中,算命占卜(包括择日、算命、看相、风水、驱鬼等)属于“封建迷信”,是愚昧落后的表现。算命这个行业在中国并没有合法的地位,没有哪个算命从业者能拥有真正的营业执照。在某些地区,算命先生甚至一度和妓女嫖客一样,是公安“严打”的对象。在徐童拍摄的纪录片《算命》中,算命先生厉百程正在分享他的被抓经验 / 《算命》然而,在今天的中国,算命行业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比如,百度键入“算命网站”,你会发现多达一千万个相关网页。作为国内较大的网络算命社区之一,“元亨利贞算命论坛”的会员人数由2003年的5万人迅速发展到今天的60万人。在线下,一些城市出现了算命从业者聚集的街区,各种与算命相关的出版物也越来越多。淘宝搜索“算命”,各类大师让你挑花眼根据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三次“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的抽样调查”报告》,在中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人“非常相信”或者“有点相信”算命。而且,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经算过命,其中更有2/3的人表示日常的行为会受到算命结果的影响。另据上海市科教团工委在2005年公布的《当代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22%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完全相信网络算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中国人仍然相信算命这一典型的“封建迷信”呢?人人都迷信如果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主要由其接受的教育水平决定的话,那么,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相信算命占卜的人应该越少。根据英国教育出版公司培生(Pearson)集团公布的2014年全球教育系统排名,韩国和香港在全球教育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但是,这两个地方的迷信产业却异常红火。根据韩国《朝鲜日报》的报道,人口不足5000万的韩国拥有各类算命从业者30万人。算命占卜行业的总产值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了2万亿韩元,和2004年韩国电影产业的总产值相当。首尔的钟路2街、东大门和大学路等繁华路段都有算命先生的聚集区。此外,形形色色的算命“蒙古包”、“哲学馆”以及“四柱咖啡厅”遍布在韩国的街头巷尾。日,韩国首尔,朴槿惠也许是韩国最有名的迷信爱好者 / 视觉中国教育水平排名第四的香港也是远近闻名的“迷信之都”。算命先生和风水师在香港如金融白领一般,都是相当体面的职业。除了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之外,他们还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开设专题节目,为市民讲解各种风水命理疑难。各类命理运程预测的书籍在香港市面上更是多不胜数。无论经济大势好坏,这类书籍都有着稳定的销量。可见, 一个地区是否迷信并不是由其教育水平的高低所决定。日,贵州仁怀,田间航拍的八卦图风光 / 视觉中国据说,网球名将费德勒早年在某次比赛中状态出奇的好,而那次比赛他刚好穿了一件红色T恤,费德勒从此便认为红色T恤能够给他带来好运。这便是典型的迷信行为,因为,实际上,红色T恤与费德勒在那场比赛中的出色发挥并没有因果关系。同样的,烧香拜佛不会帮助孩子考上好大学,一个人的出生时间与他的性格、婚姻、工作、寿命之间也没有因果的关联。日,江苏淮安慈云寺,高考最后一天仍有市民为高考学子烧香/
视觉中国事实上,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迷信的倾向。也许你不相信算命,不会去烧香拜佛,也不认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会影响你的运气,但你很有可能会做下面两件事情:(1) 在用“剪子包袱锤”决定输赢的时候,如果你第一次出“包袱”输了,那么,下一把你很有可能不会再出“包袱”。(2) 在幸运号码开奖时,如果中奖号码是125,而你手里的号码是124,你会认为你差一点儿就中奖了。上面两个例子中都包含迷信的行为。如果你认为下一把你不应该出“包袱”,那么,你就在第一把和第二把的输赢之间假想了一种因果联系。而这种因果关系实际上并不存在,每一把的输赢都是独立的事件。如果你认为你距离中奖就差了一个1,那么你就在不同数字的中奖概率和不同数字的数学关系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而事实是,每一个数字的中奖概率都是一样的,124和888距离中奖一样远。日,江苏苏州。一千个彩民眼中,就有一千种彩票走势图 / 视觉中国无论是“剪子包袱锤”还是幸运抽奖,其结果都是不确定的,超出了我们所能控制的范围。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紧张、焦虑或者迷茫。迷信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种消极状态。中国科学院的饶丽琳等人通过核磁实验证明,被试者在选择基于迷信的决策时,大脑的右侧额叶中回的激活程度要低于理性决策时的水平。根据以往的观察,人们在处理不确定的事件或者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大脑的右侧额叶中回会异常活跃。对此,一种解释是,迷信会在决策时给我们一种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的感觉,从而有效地降低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大脑的右侧额叶中回活动与迷信决策有关 / 中国科学院饶丽琳等人因此,只要存在我们无法合理解释和无法控制的东西,只要我们渴望缓解未知所带来的焦虑,就存在滋生迷信的土壤。正如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所言:“迷信是人类心灵的弱点,它一直并将永远潜伏于我们的心灵之中。”“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人人都迷信,中国人当然也一样。根据董向慧的调查,当代中国的算命者求测事件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婚姻、爱情、财运、事业,而健康、子女学业则排在后面。这当然不是偶然。于是算命先生搬出传统术数中的“合婚”,声称只需测算生辰八字就知道两个人是不是相克,女方能不能旺夫,以及婚后能不能生儿子,简单明了。这一方面有助于打消新人及其父母在婚前的顾虑,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不满意对方的父母提供拒绝的借口。何乐而不为?
因此,至少从唐代开始,“合婚”就成为中国各地的结婚风俗之一。胡适在自传中曾讲过他父母的成婚过程。他父亲当时在外地做官,身边没有女眷,于是回老家续弦。经人推荐觉得他妈妈不错,就委托媒人要来八字,得知两人八字特别合才开始提亲。而在此之前,胡适的妈妈仅见过他爸爸一面,还只是在务农时看见他爸爸路过。日,江苏南通,一对青年男女在听算命先生讲解 / 视觉中国当代中国社会,婚姻的选择权越来越多地归还给了个人。不过“自由恋爱、两情相悦”的择偶模式其实并不能降低中国人所面对的婚恋风险。虽然人们拥有了选择爱情的自由,但茫茫人海,没有人能知道自己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找到真爱。为了安慰自己,很多人把这种无法掌控的概率称为“缘分”。这和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实际上只有一步之遥。不仅寻找爱情需要经历迷茫,步入婚姻殿堂之后能否走到终点也是前途未卜。民政部公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的离婚率连续13年逐年上涨。据统计,2015年的“粗离婚率”(离婚对数除以总人口数)已经是2002年的3倍多。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位列离婚率最高的十大城市前四位,离婚率分别高达39%、38%、36.25%和35%。日,上海徐汇区民政局,离婚登记处人满为患 / 视觉中国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压力之下,当代的青年人迫切地需要降低婚恋中的不确定性。尤其是考虑到无果而终的爱情所带来的各种痛苦和损失,每一个人都想要尽早知道和对方是否真的合适。这时,“八字合婚”就又有了市场。算命先生承诺,只需输入出生时间,就能知道两个人之间是转瞬即逝的“桃花”,还是命里注定的姻缘。现如今,追求财富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社会活动之一。在全球经济互相影响的今天,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没有人可以完全控制其中的风险。一个人所处的行业风险越高,越容易相信算命。比如,娱乐明星、运动员和生意人中从来不乏求神拜佛、笃信算命的人。考虑到中国官员极富偶然性的晋升和落马方式,以及最近几年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官场也是迷信的重灾区。日,河南开封,算命先生的业务范围覆盖极广 / 视觉中国经济活动的风险也可以在就业的稳定性上有所体现。中国其实是跳槽率非常高的国家。根据怡安翰威特(Aon Hewitt)的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的员工平均流动率达到15.9%,已经超过美国,在全球处于前列。2016年的全国员工平均离职率更是高达20.8%。另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5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高达34%。不稳定的就业驱使不少中国人求助于算命占卜来排解内心的紧张感。例如,在2008年爆发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之后,截至2008年10月底,上文提到的“元亨利贞算命论坛”的注册用户同比增长21%,与就业择业相关的帖子则增加了30%之多。相比之下,随着生活水平尤其是医疗条件的改善,当代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比古人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影响健康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现在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求神问卜显然不如求医问药划算,后者同时可以起到心理安慰的效果。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不少算命先生改行或者同时做起了中医的生意。这其实算不得不务正业,因为很多中医也和算命一样,只起个安慰剂的效用。算命和中医本来就共享了一些理论原理至于子女的学业,当然取决于子女所能接受的教育质量,而这一点越来越取决于父母的房子买在哪里。因此,身为父母,与其测算孩子的学业前程,还不如算一下你的财运事业什么时候能让你买起学区房。还是算命论坛里的一位“大师”说得明白:“这孩子的八字不用父母刻意操心,买好房子,富贵不难。”算命先生也是心理咨询师事实上,算命从业者早就参透了迷信心理的奥秘。除了借助《周易》、传统文化和国学来论证自身的合理性之外,越来越多的算命先生将自己的服务定位为“心理咨询”或者“人生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李耕博士的研究,在当代的算命从业者那里,“信任”比“准”更重要。调查显示,很多算命先生都认为自己有两个心理层面的职责。一是在顾客彷徨无助左右为难的时候,权衡顾客内心原有的考虑,帮他们拿一个主意。二是不论顾客的实际状况如何糟糕,都要以正面的话语劝导,给人希望,绝不泼冷水。此外,算命先生会鼓励顾客尽情倾诉,来帮助他们宣泄不良的情绪。日,算命先生最大的秘诀就在于“信任” / 视觉中国虽然心理咨询行业在中国有合法的地位,被官方认可也有科学的支持,但正规的心理咨询刚刚起步,尚未达到标准化。而且,相比算命,去正规的机构去做心理咨询有两个明显的劣势:一是顾客会被看成是有心理疾病的病人,从而额外地背负上一种心理压力,而去算命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二是心理咨询往往收费较高,且咨询周期很长,耗费精力。一个名为“朱算子”的网络算命从业者曾写过一篇题为“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命理”的文章,在算命论坛里很受追捧。他说:“算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命运,理解命运,从而调节好一些不积极、不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态度,让自己更加理性而平和地面对生活和接受生活。... ...让悲伤的人变得快乐,让颓废的人变得积极,让极端的人变得平和,这才是一个命师的真正责任。”日,陕西西安,占星测字本质和算命没有区别,都是提供心理咨询 / 视觉中国中国古代有瞽史的传统。从天子到庶民,都对盲瞽之人有着特别的看法,认为盲人能够知天之道、述天之秘、预卜命运,更有些盲人在古代国家机构中承担着重要的职务。自先秦开始,盲人就作为知识和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而拥有颇高的社会地位。然而,根据《三皇遗训》的记载,西汉之后,除了极少数能够进入国家机构担任官职的盲人之外,大多数盲人逐渐沦为依靠乞讨、卖唱和算命糊口的社会下层群体。日,贵州贵阳,一位捡垃圾的老太给一位拉二胡的盲老太捐钱 / 视觉中国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在人们的印象中,很多算命先生都是盲人。例如梁实秋曾说过,北平的“算命先生都是盲人”。根据1929年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汉口从事算命占卜的908人中有盲人349人,占38.4%。而天津1930年登记了390名算命人员,其中盲人有165人,占到42.3%。同年,上海登记的623名算命占卜从业者中,盲人306人,更是占到了49.1%。1949年之后,政府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严加取缔,使得算命占卜在某些地区一度绝迹。客观上,这使得很多盲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所幸这一砸人饭碗的政令以失败而告终。 80年代,算命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复兴。其中一份《盲士公会宣言》明确指出,盲人“生计艰难,习星相实属无奈”,取缔卜筮星相等于剥夺了盲人的生计。结果,政府主导的取缔措施只得不了了之。根据《申报》的描述,1930年,“一般星相家,名虽遵令改业, 实则仍操旧日生涯,门庭若市”。日,陕西西安,与算命类似,按摩是盲人为数不多可以从事的生计 / 视觉中国尽管如此,算命在今天的中国并不被视为正当职业,得不到官方的支持,盲人算命从业者在当代社会仍属于边缘群体。正鉴于此,国家在2004年启动了盲人心理咨询师远程网络培训计划。这或许能给本来就精通此道的盲人算命先生提供持证上岗的机会。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艾晨书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以文艺之笔,再现一个又一个传奇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心理透视: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守秩序?_网易新闻
心理透视: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守秩序?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本整齐的队伍,总能变得“臃肿”起来,最终毫无秩序。
著名学者梁实秋曾在《排队》一文中说道:抗战时期,人们在车站购票是不排队的。但日本人占领车站后,秩序就井然了,因为他们看到插队的就扬起鞭子狠狠抽打下去。梁实秋诘问:中国人难道真的需要那么一根鞭子吗?
超半数人认为国人不守秩序
不排队只是一个缩影,国人不爱守秩序的行为还有很多:为等同伴强堵车门,造成列车晚点半小时;车辆不断加塞超车,甚至将反向车道给堵上;看病明明能自己挂号,却非要托关系插在别人前面……《人民日报》一项关于社会公德的调查显示,52.4%的受访者认为,“不遵守公共秩序”是最大社会公德问题。调查还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从未闯过红灯。
随着商务和因私出国游的人越来越多,部分人走出国门仍不守秩序,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无论在巴黎卢浮宫、伦敦大本钟,还是布鲁塞尔的“小尿童”前,中国人都会蜂拥而上地拍照,毫无秩序;无论在旧金山唐人街还是纽约地铁,总有我们的同胞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熟视无睹不远处“请勿大声喧哗”的告示;无论在泰国还是日本,都有很多国人在游览寺院时,毫不理睬要换拖鞋的风俗,穿着鞋随意踩踏。
泰国旅游局去年发布的“影响泰国旅游快速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不守秩序、大声喧哗、乱丢垃圾是泰国民众对中国游客的主要印象。美国“生活社交”网站与曼达拉研究公司联合评出的“最差游客榜单”中,中国人名列第二位。在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爱尔兰的受访者看来,中国人在机场禁区办手续、安检时踏黄线、机上争夺行李架等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司空见惯。国内学者王冲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第一次听到汉语广播,内容竟是“请大家排队,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乱扔垃圾”。
特权心态催生“争先”行为
从盘古开天地时的混沌无序状态,到春秋时期儒家“礼治”的兴起,我国古代主要以“别贵贱,序尊卑”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儒家认为,存在于家族中的亲疏、尊卑、长幼的区别和存在于社会中的贵贱上下的区别,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但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至秦末陈胜吴广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礼治”已处在风雨飘摇中。
不守秩序的本质在于全民缺乏安全感。数千年的封建时代,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恐惧中。中国历史大局总是分裂多于统一,战乱多于和平,就算侥幸生在盛世,命运也不一定好。元代词人张养浩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种境遇的写照。在这种状态下,国人只能听天由命、朝不虑夕,惊弓之鸟一般混日子,一有风吹草动先想到争抢资源,保护身家性命,哪有秩序可言?几经淘汰,恐惧就融入了先民的基因。古语说“仓禀实而知礼节”,缺乏安全感的人,第一反应都是“挤”和“抢”。相比之下,尽管西方国家也经历了长达千年的黑暗中世纪,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让他们的命运一个急转弯,迎着光明而去。所以,今天的欧美人才能秩序井然。
现代中国政治开明、生活富足,但根深蒂固的从众心理、特权思维和面子心态又左右着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比如乘飞机对号入座,不存在资源贫乏,但登机时照样争先恐后。下飞机更是舱门还没开,就有一群人逃命般挤在过道上,大概觉得别人已经站起来,自己还坐着会吃亏。分析起来,古代官员享受丰厚的特权,老百姓对此的渴望程度远超理性的范畴,甚至近乎迷恋。这种文化基因带到现代社会,就催生了诸多不守秩序的行为。比如能托熟人挂号,插队看病,说明自己有能力,够面子,对此类不遵守秩序的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插不上队的人一边在忿忿不平,一边恨自己没关系。
成本太低也是民众不守秩序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内地逾期不缴水电费顶多赔偿一点滞纳金,但在香港,这种不守规矩的“小事”是触犯法律的。在新加坡,摘花、乱丢烟蒂、在地铁吃东西等行为,除罚款外,还要罚其清扫公共场所,登报曝光,严重者甚至处以鞭刑、拘留等。
当好守秩序的“带头人”
要说中国人都不守秩序,也不见得。电影《闪光的彩球》中有一个场景:专家准备了一些瓶子,瓶里装着几个连有细线的彩球。几个国家的孩子们被要求从瓶子里取出彩球,但每次只能通过一个。结果中国孩子很有秩序地依次拽出了所有的球,外国孩子争先恐后地拽各自的绳子,结果都失败了。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都是懂得守秩序的。平时我们常能看到:孩子在马路上拉着妈妈的手说“不要闯红灯”,在商场里扯着奶奶的衣角说“排队结账”,图书馆里小声提醒爸爸“打电话小点声”……
很多时候,整个现场的无序状态是少部分人“带动”起来的。要让全体国人守秩序,非一朝一夕能改,粗暴批评更解决不了问题,而需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对社会而言,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让人们后顾无忧。其次要对不守规矩说“不”,加大对不守秩序现象的惩罚力度,同时大力宣传遵规典范。对个人来说,要从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积极发挥“带头人”作用。比如按规矩等候红灯,后面绝大多数人都会耐心等待。家长给孩子做好榜样,尤其要注重言传身教,不要上午告诉孩子不要闯红灯,下午就扯着孩子闯红灯。只有硬件软件同步发展,才能造就高素质国民。▲
(原标题:心理透视:中国人为什么不爱守秩序?)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报告:什么是好新闻?新时代如何创作新闻精品? - 记者编辑那些事冗赘第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报告:什么是好新闻?新时代如何创作新闻精品?作者:记者编辑那些事 / 微信号:jzbjnxs&&发布:作者:中国记协评奖办公室来源:中国记协网;版式图片:看传媒近日,中国记协网站发布评奖办公室关于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评析报告,旨在总结经验、发现规律,记录上一年度各新闻单位采写创制优秀新闻作品的基本历程,提炼优秀作品共同特点,激励新闻界和新闻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继往开来、开拓前进,真实记录伟大时代、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一、什么是好新闻多年来,中国新闻奖评委会倡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工作志向,注重作品的新闻价值和传播实效,努力发挥优秀新闻作品对全国新闻界的示范作用。综合评委对优秀作品的把握和衡量标准,主要体现在“导向、选题、方法、表达、呈现、效果、责任”七个维度。(一)正确导向,凝聚共识“文者,贯道之器也。”导向正确的新闻报道是社会的“黏合剂”、发展的“推动器”、道德的“风向标”,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把握现实问题:比如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革除积弊,在“破”与“立”之间实现平衡?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外媒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如何理性认识机遇与挑战?在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传媒格局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找寻最大公约数,擘画同心圆,校准思想的航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指南针”。新闻作品体现新闻观,对于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意义重大。中国新闻奖作为优秀作品的展示平台,必须把政治方向放在首位,生动地体现、全面地贯彻党性原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基本方针。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媒体和新闻作品坚持“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应有之义。好的新闻报道,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是履行党的“喉舌”作用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有机体现,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方向。福建赤溪村在中国扶贫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的幸福嬗变》通过邀请赤溪村脱贫攻坚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接受专访,全面回顾福建赤溪村脱贫攻坚历程,生动挖掘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背后故事,鼓舞人民群众意气风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展示了中国特色扶贫脱贫道路的光明前景,又生动体现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的优良作风。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新闻报道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不仅要准确报道个别事实,而且要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中央电视台记者五次往返“悬崖村”,与村民同吃同住近一个月,在昭觉县采访近50天,历经6个月的时间最终完成《“悬崖村”扶贫纪事》这部作品。通过深入扎根、下苦功夫的方法,用精准的数据、生动的人物对话与客观的故事情节,真实记录悬崖村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令人信服。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好的新闻作品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振奋人们的精气神,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评论《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历史,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历程中考量,呈现共产党人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伟大业绩。既有历史纵深,又有现实观照;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思考,在众生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见,在人流涌动中举旗帜,导向作用明显。通讯《“新愚公”李保国》《巡视组长——追记李泉新》等以故事打动人、以情节感染人,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主人公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生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人心。今天的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越来越近。中国大事有溢出效应,国际事件也影响国内,成为一种常态。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重视国内受众的感受。对内对外宣传都要讲导向,如此才能达到“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效果。《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中国探索》围绕新常态下中国如何走向经济治理现代化的论题,以“怎么看”“怎么干”为视角,系统地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以坚定的政治定力、正确的政治立场,奏响经济宣传的“黄钟大吕”,及时回应外媒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也给国人吃了一颗“定心丸”。《锦绣记(海外版)》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悠久灿烂的蚕桑技艺和丝绸文化,让世界看到中国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是展现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东京审判》围绕最新的学术研究、文献证据,独家展示海内外罕见影像资料,采访国际专家、亲历者及后人,向国际社会力证东京审判是一场文明、正义、公正的审判,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二)选题新颖,视角独特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做新闻报道?怎么样选择新闻题材?这是做好新闻报道的开始,也是新闻工作者采访、写作、呈现的重要基础。好新闻在选题方面要兼具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既要充分考量新闻事件的时效性、重要性、新奇性,又要考虑采用切入视角的独创性、特殊性甚至唯一性;所谓社会价值则强调新闻在记录反映时代、增进主流价值共识、促进社会问题解决、提供社会治理对策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统观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它们在选题上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特点。同一事件,视角不同,呈现千差万别,效果自然不一样。梳理不同作品的选题方法,有以下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强调大主题中的小情节,做到“得其一鳞一爪,不必观其全身”;二是反映小故事里的大时代,做到“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三是挖掘旧话题里的新气象,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类作品在选题立意方面坚持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精心剪裁、严格挑选出诸多具有典型意义,能反映事件本质特征的小情节、小片段,并且做到围绕主题、详略得当地谋篇布局,呈现化大为小、小中见大的表现效果,做到在大主题中的展现小情节。《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紧扣“G20杭州峰会”的宏大主题,巧妙设置议题,通过精心选择的画面和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详实记录了习主席80多个小时里密集主持会议、发表演讲、会晤外宾的精彩时刻,遴选出峰会期间感人细节与场景,并穿插过去三年习主席在重大外交活动上的精辟观点,展现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记协成立80周年的贺信中殷切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统观本届优秀通讯作品,虽然叙事风格各有千秋,但大都是把主旨思想包裹在具体的事件之中,在故事讲述中生动展现内涵,让受众主动发现主题。它们将“人民”与“时代”的具体含义浓缩到生动而鲜活的故事文本中,通过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场景设置等多元化的叙事元素,细致入微地呈现故事中的情节、情感和深刻寓意,发人深省、引人入胜,在小故事里呈现大时代。《别了,白家庄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为宏观背景,从小人物曲折感人的故事中寻找突破口,以小见大、以情感人,引发良好的社会效果。文本结构紧凑,线索设定巧妙,情节铺陈得当,以白家庄矿的两对父子矿工为切入点,以“告别”为契机,以“新生”为内核,历史与现实交织呼应,将“去产能”的重大意义灌注于两对父子的感人故事中;《老郭脱贫记》选取了河南省封丘县贫困户郭祖彬的脱贫故事,从因病致贫到带头致富的转变中,呈现脱贫攻坚一线中具有内生动力的典型人物,有情节、见精神。好的选题要么得益于新闻事件本身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要么得益于在老生常谈的话题中独辟蹊径,达到“旧瓶装新酒”的效果。本届不少优秀新闻作品便是充分利用了后一种选题技巧,在情理之中的普遍事件中,找到出人意料的特殊问题,于旧话题中呈现新气象。“粮食问题”曾无数次被见诸报端,但《产粮大省何以出现“买粮难”》一文则从河南省小麦连年增产的普遍现象中发现“守着粮仓缺麦子”的特殊问题。记者由表及里、深入调研,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分析小麦生产领域买卖“两难并存”等新情况,揭示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不对称甚至严重脱节是根本原因,从而提出了一个关系我国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三)小心求证,真实可信真实呈现事件的原委,客观反映事物的本质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义,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客观要求。优秀的新闻作品只有把牢“真实”这一关才能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新闻报道是否真实可信,可以从信息获取和信息验证两个维度进行衡量。信息获取指的是记者保持客观的立场,通过采访、观察、文献搜集、数据处理获取有效信息;信息验证指的是确保获取信息的可靠性,并保证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丰富、鲜活的素材,记者只有走到基层一线的最前沿,走到人民群众的劳动中,走到新闻事件的现场里,才能捕捉新闻细节、发现新闻人物、挖掘新闻故事。辽宁广播电视台记者历经2年时间,三进五台沟,与村民同吃同住,采访人物100多人次,积累了近2万分钟的访谈录音和原生态音响素材,创造性的运用“广播纪录片”的形式,最终推出《三进五台沟》这部作品。该作品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生动报道了驻村干部李红冈在五台沟村驻村扶贫的过程,以及这个东北山村所经历的蜕变,客观记录,让人信任。所谓“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占有新闻素材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质量。但是,充足的新闻素材并不等于新闻事实。一方面,记者会受自身生活阅历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降低对新闻事件呈现与判断的客观性和精准度;另一方面,新闻事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新闻报道也要遵循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所以,这就要求记者既要有敏锐的洞察与甄别能力,又要深度挖掘、及时验证各种信息之间的内在关系,经得住逻辑推敲。《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以真实数据为基础,还原客观事实,叙述逻辑严谨、情节扣人心弦,通过权威专家的解读,向听众解答“长五”推迟发射真实原因,呈现了重大主题的历史性时刻,发挥了主流媒体引导舆论、溯本清源的作用。调查性报道《一纸推广证,几多“生意经”》聚焦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积弊,暴露了某些行政部门滥用权力、违规敛财的现实问题。监督性报道在采访过程中时常面临“取证难”的问题。记者通过明查暗访,跟进事件动态,形成采访记录20余万字,录音34份,照片70多张,直接或间接获取零散素材,再通过多方求证,形成证据链条,层层突破,获取事实真相,有事实的真相,也有逻辑的力量,让人信服。(四)语言洗练,内涵丰富语言表达对于新闻作品至关重要,它是传递新闻信息的物质载体,是新闻报道的最基本元素,决定着作品的基本呈现效果。著名记者穆青在写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要求在发表前送到兰考,给当地的群众读一下,征求他们的意见,写的文章与大家说的是否一样明白晓畅。本届获奖的不少优秀作品在语言表达上“内外兼修”,既有“形式美”又有“内容实”。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呈现,两者相互统一,相互补充。语言“形式美”强调语言准确规范、简洁洗练、通俗易懂。新闻的真实性要求语言文字应用的准确与规范,这一点在科技类报道中尤为体现。《1445种全新病毒科被发现》以及时、有效、精准地报道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发现了1445种全新的病毒科,并从遗传进化的角度揭示了RNA病毒发生和进化的基本规律。短小精悍、简洁洗练是清新文风的基本要求。《究竟谁在破坏国际法》《滥诉、妄裁和霸权难撼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删繁就简、语言洗练、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及时发声、有力回应。新闻要有广泛的受众,就要通俗易懂,主动运用群众语言、回归现实生活,不舞文弄墨、不抖知识点,才能提高可读性和耐读性,推出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的好作品。《三十年回望塔元庄》文笔生动、内容鲜活,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有机结合,以“沾泥土”“带露珠”的语言绘就一幅新农村建设的全景图,生动展示作品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在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时代,新闻作品想要先声夺人就必须让人能“听得到”,并且“听得进”。这就要求作品“内容实”,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传达出更为充实、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呈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如何用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语言把复杂深刻的内容表达清楚,并且让读者在通俗之中体会专业内容的充实?评论专栏《长安观察》负责人给评论员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说大白话”,不能有掉书袋的冗赘,也不能有操弄外来语的晦涩;二是从现实中凝练概述揭示问题本质,不发空论,切中肯綮,这种较明确的“传播意识”,使表达实现了专业和通俗的统一。《浙江观察》专栏探索评论领域的“走转改”,为评论写作嵌入调研元素,以充实创作内容。该专栏鼓励评论员走进基层,就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创新实践、发展气象乃至困惑问题开展深度调研,进而写出既有感性观察又有理性思索的新型评论文本。如《一次决策调研的大逻辑》《如何做好“返乡观察”》《特色小镇“落榜生”的启示》《垃圾治理 永不止步》《河长制2.0时代,浙江怎么干》等生动鲜活的评论观察,既提供了外界看浙江的窗口,也为基层治理提供有益启示,体现了党报评论文章内容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五)精彩呈现,创新融合本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重视丰富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共同呈现,新闻版面和新闻摄影作品、新闻漫画不但有新的特色,而且在新闻作品呈现方面体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进步。特别是在新闻专栏、网络、国际传播等方面涌现了一批内容优质、有广泛而良好社会反响、体现技术创新特点的“现象级”新闻作品,反映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进展。本届共评选出24件媒体融合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5件,二等奖6件,三等奖13件,占总数8%。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是媒体融合的根本,也是新闻作品创新传播的关键。从本届获奖作品看,不少作品的内容在“准”“新”“微”“快”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准”要求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把准导向与方向;“新”要求移动新闻产品具有创新内容表达、丰富呈现形式的特点;“微”要求鲜活快捷、短小精悍,推出更多微内容、微信息,适应碎片化阅读特点;“快”要求即时采集、即时推送,迅速送达用户,在传播中抢得先机。以《中国一点都不能少》为例,针对“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公布事件及时推出新媒体报道,第一时间表达中国态度、中国立场、先声夺人、以正视听,重视传播节奏和时效度的结合,体现了“准”与“快”;在结合H5动图、短视频、海报、九宫格图解等形式的基础上,配发深度评论文章解读说理、答疑释惑,将“内容+技术”“内容+观点”深度融合,体现了“新”与“微”,成功地赢得受众较高的点击率和巨大流量。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用最新的技术提升采编能力,拓宽传播领域,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优秀作品成功的重要基础。《网上重走长征路之“征程”——红军长征全景交互地图》充分应用新技术的佳作:打开页面即可一目了然了解长征路线全貌,通过视频穿梭加三维模拟技术衔接进入长征沿途各点,以基于卫星遥感图像的虚拟景观地图,呈现出长征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地形特点及天气特点。作品全程融入互动、问答、直播、VR、无人机、影视剪辑等技术,让网民产生代入感,跟随漫游路线,感受到长征强烈的历史感和红色精神。用互联网思维进行理念观念创新,推动新闻媒体体制机制转变是必由之路。媒体要发生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化学反应,必须解决采编发流程再造这一难题。获本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名专栏“新华全媒头条”建设“中央厨房”指挥平台,通过充分整合新华社优质资源,发挥国内外分社联动效应,围绕重大活动、重点选题、重要人物组织策划报道,按照各媒体终端传播的不同要求,进行分类采写、适配制作、多元发布、统分结合,实现了传统媒体业务和新媒体业务从“相加”到“相融”,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从“两张皮”到“一盘棋”的转变。一部优秀的媒体融合作品和专栏背后折射的组织指挥一体化、采集编辑集约化、产品制作全媒化、流程管理矩阵化的采编流程再造带来的新成果,是 “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新工作格局。(六)传播力强,影响广泛新闻作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都属于效果范畴,传播力指的是媒体发现新闻事件、搜集信息素材,并对事件进行有效报道的能力与水平;影响力指的是新闻报道在深度和广度上对公众带来的影响,包括受众规模、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接受程度和由此而产生言行、思维方面的变化。传播力是提高影响力的基础,影响力是新闻传播行为的根本目标。优秀的新闻作品既要增强传播力,又要注重影响力。本次新闻评选中,涌现出不少阅读量逾“10万”引发了线上线下受众的广泛关注的“现象级”作品。新闻作品的传播效果,归根结底还要看受众的接受程度。受众感受不好,报道再多也是孤芳自赏;社会共识不高,包装再好也是顾影自怜。如何改变新闻报道中假大空式地喊口号,足不出门就提对策的老思维、老套路,还需要有问题意识。需要在“用户”上下功夫,坚持用户思维增强传播力,由媒体“上菜”变为用户“选菜”,不断提高针对不同口味受众的“烹饪水平”。《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创新性设置议题,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报道视角,注重人文关怀、突出与受众互动,以文、图、视频、网络等多种方式立体式呈现,从不同层面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您好,马克思》以主题鲜明的原创视频、原创报道和交互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的图表、H5、公众号文章等形式形成聚合效应,点燃了年轻群体认识、了解马克思的热情。一部经得起当下检验、历史淬炼的优秀新闻作品,不仅能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引导社会舆论发展、凝聚核心价值共识,还可以为国家出台公共政策提供咨政依据,为根除社会沉疴旧疾,提供对路良方。深度报道专栏《人民眼》以“顶天立地研究问题”“吃透两头讲好故事”为遵循,以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为要旨,直面问题、扎实采访、客观报道,集纳了一系列传得开叫得响、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切实推动了实际工作的开展。《拿什么拯救你,一“号”难求》《“农改居”:农民的权益只能增不能减》等深入调研、扎实采访,反映群众呼声,回应基层关切,所提意见具有建设性,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七)遵循使命,履行职责新闻舆论工作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一些作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揭露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客观、准确、全面地报道事实,展示了媒体良好的社会责任,也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安徽宿州宋庙小学“要求受助贫困生出钱请吃饭事件”调查》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完整呈现事件所暴露出的基层政治生态,通过揭露种种社会问题,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为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厚植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了一个生动样本。《谁制造了“毒跑道”》通过对毒跑道生产、销售、铺设、使用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独家调查采访,由此揭开了国内塑胶跑道行业无规、暴利的内幕。不仅对事件本身起到答疑解惑、正本清源的作用,也为国家制定法律法规提供强有力的事实依据。《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之《沉默的伤痕》以五位健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为拍摄对象,通过远赴海外挖掘影像、史料,采访海外研究专家的形式,真实再现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成为第一次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集体留证,第一次完整讲述幸存者人生故事的纪录片,创作者在坚持客观性的基础上为历史正名。二、新时代如何创作新闻精品(一)善于统筹“发现力”“表现力”,采写好新闻本届获奖的文字作品来看,新闻的表现力与发现力共同构成好新闻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决定着新闻是否具有影响力与传播力。所谓发现力,是指记者把新闻本源所蕴涵的新闻价值转化成新闻报道并传播出来的能力。所谓表现力,是指新闻作品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的效果。“发现力”是“表现力”的前提与基础,记者发现新闻素材的多寡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呈现效果;“表现力”是判定新闻质量的重要考核指标,是“发现力”可否有效发挥作用的检验方式。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统筹“两力”和提高“两力”对于创制优秀新闻作品意义重大。重大题材往往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标识着时代前进的方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库,是人民获得感、正能量的聚集区,要提高新闻发现力,善于从重大题材中发现新闻。第二十七届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不乏以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精准扶贫等宏观话题为题材的作品。如何从这些重大题材中,写出超常规的作品,要求记者能善于抓住大主题中的小细节,挖掘大时代里的小故事,以发展的眼光把握整个新闻事件的发展历程,在旧话题中发现新思路。提高发现力,要求记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统筹社会价值与新闻价值两个追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发现新闻的过程,做到学而信、学而行、学而用,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价值就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为社会治理提供咨政意见;坚持新闻价值就是要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切入角度有所创新,注重时效、性质、范围等特点。两者共同构成新闻发现的价值遵循,并且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相统一。提高发现力,要培养记者创造性采访的能力,在看似“荒漠”的角落发现新闻的“绿洲”。记者的创造性劳动,要求在脚力、眼力、笔力、脑力“四力”上下工夫。脚力到位,笔力才能厚重;眼光敏锐,思想才能独到。无论是范长江走遍大半个中国写下《中国的西北角》,还是汤计为公平正义奔走呼告,推动呼格吉勒图案的重审,亦或是《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悬崖村”扶贫纪事》用鲜活的故事、细腻的情节感染人、打动人。这些都在说明只有将“四力”融会贯通,才能出佳作、见精品。提高作品表现力,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新闻事实,就要多在“细节”处下工夫。所谓细节之处见精神,细节之处打动人,好记者要善于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细节、积累细节,在充分掌握细节之后,还要善于构思,巧妙运用,从而丰厚主题,突出思想内涵,激发摄人心魄的力量。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好文风、好文字是检验作品优劣的“量化指标”。这就要求记者要不断创新报道手段与方法,自觉运用群众语言,选择平民视角、饱含人文关怀,用讲故事的方式,将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呈现出来,使语言文字的表达回归生活,更加接地气、聚人气、冒热气。当然,文风、文字改善的背后,更需要工作方法的改进,这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实践,在选题上更加务实、不回避难点;在报道视角上更加亲民、不刻意拔高,始终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二)充分尊重广播传播规律,创新好节目如何创作出经得住时间淬炼、人民考验的优秀广播作品,需要在发挥广播优势、创新报道形式、适应融合发展三个方面下工夫。广播新闻的宣传手段以“听—说”模式为主,其特点决定了声音要素的重要性,要制作出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就要把好语言表达这一关。第一,要“吃透两头”与把握三种话语体系并重。“吃透两头”,就是“对上”要深刻领会党中央的政策、理论、方针、路线,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应用到具体的传播实践之中。“对下”就是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百姓声音,回应群众诉求,关注贴近百姓生活的实际问题。三种话语体系指的是官方话语体系、学者话语体系和群众话语体系。将三种话语体系融会贯通,在其间自由游走,既能做到高屋建瓴,兼具深度与广度,又可以适应不同人群的理解习惯。第二,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言之有物。要充分释放广播靠语言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大量采集和使用同期声,力避书面式话语、念稿式话语、宣教式话语,从而使报道具有真实感、生活感、现场感、画面感和人物形象感。如《三进五台沟》便充分发挥了语言的优势,呈现了被采访者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和状态,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创新是驱动新闻作品精益求精的内在引擎,广播作品要结合自身特点,创新表现手法和手段,讲出既有新闻性又有思想性,既有生活性又有思辨性的中国新故事。要快速切入主题。由于广播的时间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所以要求播音员精心挑选、取舍新闻素材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主要新闻要素,围绕主题、快速入题,不拖沓、不模糊、清晰明了;要注意细节。一篇报道,往往让读者记忆犹新、记忆深刻的还是某一处与众不同的细节。所以适当地对新闻的细节进行强调与放大,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说服力与感染力。要设置悬念。将客观真实的新闻素材进行巧妙地编排,呈现故事中的情节性和曲折性,达到一波三折的效果,带动听众的情绪,满足听众探求真相的求知欲望。《惊心动魄160分钟——首次揭秘“长五”推迟发射》选中重大选题中的小概率事件,以广播特写展现火箭推迟发射背后惊心动魄的全过程,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媒体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广播作品也要适应融合发展的趋势,搭上时代发展的节拍。一是要充分借用新媒体的平台,第一时间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进行准确、高效的新闻传播,做到既应用新媒介,又先于新媒介的内容宣传速度。二是增强与听众的互动性。如其他传统媒体一般,广播作品也仅仅是以单向传播为主,其传播效率受到局限。所以可以引入新媒体介质,增加用户的参与程度,提高新闻吸引力。(三)努力整合媒介资源,提高传播力无论是报社、通讯社还是广播电视台,谁能下好媒体融合这步先手棋,谁就可以在新闻传播格局剧变的今天占据有力地位。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内容优势”之长,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开展新闻传播实践,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充分打破行业壁垒、专业壁垒、职业壁垒和媒介壁垒,深化拓展媒体融合的路径。媒体要在资金、技术研发、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还要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在议题设置、话语把控、表达方式、价值坚守等方面做强、做优,把内容做好做精做出特色。在回归新闻内容的本质同时,把新技术应用好、建设好新平台新载体,实现内容优势与技术优势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再造采编发流程,是优质新闻产品脱颖而出的保障,是媒体深度融合关键节点,是攻克媒体融合的“腊子口”。要构建适应融媒体生产的采编发网络和采编发流程,正确处理“统”与“分”的关系,以“中央厨房”为抓手,形成“一次采集、多种产品、多媒体传播”的工作格局。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采编指挥调度、重大选题策划,采访力量、稿件资源等方面充分整合起来,把报、台、网、微、端的资源平台充分结合起来,实现“1加1大于1”的效果。媒体转型,归根结底还要靠人的转型,要培养全媒型人才,精通“十八般武艺”。传统媒体有着先天的人力优势,要盘活、利用好这些人才资源,打造好全媒型人才队伍。一是机制上保障,强化绩效考核,创新激励约束,对稿件实时监测、动态排名,稿酬向独家、原创、首发倾斜,与首发率、转载率、落地率挂钩,进一步激发生产力、激活创造力、提升传播力。二是培训上引导,通过专题培训、实战演练、业务研讨、观摩交流等方式,重点引导现有人员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管理人才转型,鼓励传统媒体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主持人到新媒体平台上去施展拳脚,开办原创栏目,培育品牌公号,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网红”。(四)切实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公信力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格局的新变化,我们有责任也有条件向世界传播自己的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培育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能力,以更加全面、真实、鲜活的形象,让外国受众读懂中国、理解中国、信任中国。要把我们“要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做好差异化、分众化传播。媒体要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打造融通世界的故事载体,构建融合中外的话语体系。在符合中国特色、中国国情的范畴内,形成属于中国的修辞、语言、语境;同时考虑到外国受众的理解方式、表达方式和长期的文化价值理念。要把“自己主动讲”和“请别人讲好”结合起来,增强议题设置能力。议题设置是对外传播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新闻舆论引导力,把握话语主动权的重要内容。首先,媒体要围绕涉华舆论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充分研究,不回避、不绕弯,正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真实传达中国的价值理念,有效引导国际舆论公正、理性地接受和理解一个多元的中国;其次,要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选取与人们息息相关的故事载体,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趋势的方式寻找情感的共鸣,实现文化的共通。最后,要善于“借嘴说话”“借筒传声”,向世界传达中国立场。《普京接受新华社社长独家专访 表示期待打造更紧密俄中伙伴关系》一文通过精准把控议题设置,抓住中俄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达到了巧妙引导对话者的目的。通过普京之口,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国立场,实现了传播内容的有效放大和传播效果的成倍增加,有力唱响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光明论。要切实把握好“时度效”,提升讲中国故事的能力。“时”既强调首发效应,又注重把握节奏。要针对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方式,借用移动端社交平台,做到量体裁衣、精准推送;要把握好传播时机,顺势而为、因时而动,不超前、不滞后,在时间上把握好火候。“度”强调要讲究传播策略,找准角度、掌握力度、挖掘深度、呈现温度。以适合本土化、区域化的内容产品传递中国价值、传达中国声音。如《我们的更路簿——三沙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从普通渔民记忆中的故事为切口,例证中国享有南海行政管辖权的不争事实,成为回应南海仲裁案的外宣佳作。“效”是对新闻作品的最终检验,可以通过发挥媒体融合的传播优势、发挥既有国际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作用,加强中外媒体交流合作等方式提高传播效果。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大,新闻舆论工作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增强“四力”,用脚力深耕一线基层,用眼力捕捉中国故事,用脑力解读人民情怀,用笔力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彩华章,才能不愧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负人民寄予的厚望,推出更多具有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的精品佳作。(原标题《第27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高扬主旋律 提高引导力》)延伸阅读: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赏析作者:刘保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来源:《新闻爱好者》2018年01期
用平凡的视角刻画出的伟大英雄——评文字消息一等奖《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日要闻版上的《折翼海天,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一文,荣获文字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用平凡人的视角,刻画了海军歼—15舰载机飞行员张超烈士,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英雄壮举。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两个特色值得点赞。一、妙用引语,价值倍增记者是社会忠实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如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发表个人观点,就等于夺走了别人说话的权利。记者的权利是一种公权。公权不能变成私权,记者不应利用自己手中的笔,表达记者个人的观点。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如果没有引语,就不能称之为记者。引号有吸引人眼球的功能,报道中带有引号的句子,最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记者一定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引号中。法国作家蒙田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引语还能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大量的新闻采写实践表明,在报道中巧用引语,可使新闻的价值得到倍增。这篇获奖消息在使用引语上是很成功的。如文中写道:“他是我选来的,也是我送走的,他是个天生的优秀飞行员。”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部队长戴明盟动情地说。着舰指挥官王亮说:“他最后一个飞行架次表现依旧出色,面对特情,他的处置冷静而准确。”为国担当,他到舰载航空兵部队报到时与妻子张亚约定:“未来一年别来探亲,等我驾战机从航母上凯旋,再与你相聚!”还有文中在结尾处写的英雄的妻子、女儿、父亲说的话。全文907个字,引语就占了240个字,占全文篇幅的近三分之一。文中的引语使报道真实、客观、可信,从而使报道更加具有可读性和感染力。二、细节说话,催人泪下著名作家孙犁在《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中说:“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还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细节决定一部作品或一个人物塑造的成败。文学作品如此,新闻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曾获得过两次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情、音调、姿势等”[1]。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细节,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新闻的活力所在。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是要让细节说话。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个细节可见人生。这篇消息在运用细节上是很成功的。它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既聚焦时代近景,写出了英雄的音容笑貌,又放大时代景深,写出了英雄用生命为航母事业铺路的悲怆。如文中写的:4.4秒,生死一瞬,他毅然选择“推杆”挽救飞机,放弃了第一时间跳伞。篮球场上,满场飞奔、笑声爽朗的是他;饭桌上,讲笑话逗大家乐的是他;训练中,面对风险笑容依旧的是他。最后一次飞行,他还是微笑着登上战机……消息结尾更是抓住英雄骨灰回家的诸多现场细节,如文中写的:妻子张亚喃喃道:“超,醒一醒,你给我买的新裙子,我还没穿给你看呢。”女儿的哭声,让送行的人们泪流满面,却没能唤醒“睡着了的爸爸”。看完飞行事故视频,老父亲抹抹眼泪:“崽,你尽力了,跟爸回家吧。”这样的细节,读起来催人泪下,那个以“国为重、己为轻”的英雄形象使人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洗礼,并久久留驻心间。在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社会效果”一栏写道:消息推出后,便以其独家细节、独特视角、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受到了读者和媒体同行的广泛好评。浏览各媒体平台的网友评论,很多跟帖进行点赞,其中一名网友点赞道:“这篇消息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英雄原来离我如此之近,如此伸手可触。曾经的张超,平凡如我。他的成长,让我感到,有一天,我也能完成属于我的英雄壮举。”可见,消息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它的获奖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评评论特别奖《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一文在第27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人民日报》日要闻版上的《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以下简称《信仰》)一文,荣获文字评论特别奖。这是一篇署名“任仲平”的评论文章。评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和“道义”两个制高点来撰写,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95年历史,放到改变中国百年命运的光辉历程中考量,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评论既有历史纵深,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写出了理论的深度,也谈了成绩和问题,是理性与感性巧妙结合的成功范例。评论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其主题思想无疑是重大的,其意义和影响是深远的。它获得特别奖是情理之中的事。从写作上进行分析,它还有如下三个特色值得称赞。一、团队集体智慧结晶的硕果新闻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进入物联网时代,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新闻报道的竞争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比拼,而是媒体整体水平的较量。能不能捕捉到独到的题材,从什么角度采写,如何提炼出鲜明的主题,论述是否深刻,语言能否具有感染力,最终能不能采写出新闻精品,等等,都需要运用团队的智慧和力量。《信仰》一文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团队集体智慧在新闻精品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信仰》一文的署名作者是“任仲平”,这个笔名下参与写作的作者有卢新宁、杨键、张铁、范正伟、曹鹏程、白龙、周人杰、李拯、李斌、陈凌10人。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众多行家里手的笔下,诞生了这篇精品新闻。二、理性与现实的巧妙结合文章在论述信仰之光如何照亮奋斗之路时,用满腔的正气,大量密集的短句、工整的对句和饱含激荡的情感,将理性与现实巧妙结合。如文中写的:上海兴业路的一栋小楼,迎来更多朝圣者。……革命的星火,燃烧出一片崭新的天地。……纪念馆展览结束处悬挂着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陕西延安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有人展开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会场墙壁的旗座上,写着八个字——“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北京,天安门广场花团锦簇,大街小巷飘扬的党旗上,镰刀锤头格外醒目。从苦难中来,朝复兴而去,一个古老的民族向着百年梦想迈进。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勿忘人民,甘作奉献”。在回顾历史时,文中引用了方志敏、华罗庚、朱光亚、邓稼先、叶笃正及外国友人的名句,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像文中高度概括论述的:95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汇聚于信仰的旗帜之下。在他们身上,有着这个群体的心灵密码,有着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基因——他们秉承,“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他们相信,“只有在斗争中无所畏惧,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雕塑成器”。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理想,更与沉沦日久渴望复兴的精神诉求相通。这个从遥远西方引来的火种,一经播撒便在中国大地形成燎原之势。《信仰》一文在论述过程中,运用精选的事例和数据来说话,让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如文中写的:从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到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4000多万人流离失所,到让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从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从铁钉、火柴都造不出来,到“两弹一星”横空出世,“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共产党并不曾使用什么魔术,他们只不过知道人民所渴望的改变”,并用他们的意志唤起了难以想象的力量。从只有50多人的小党发展成拥有8700多万党员、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从积贫积弱的落后国家迈向社会主义强国,正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催生了一种新的社会实践、一套新的政治制度、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让一个政党的成长与一个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的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信仰》一文在论述中,还写了许多有着现实针对性的内容:针对少数党员干部信仰动摇,提出要保持一颗“赤子之心”;针对一些人思想道德滑坡,提出从共产党人的信仰中得到净化、获得方向、汲取力量。如文中写道:一些人视马克思主义为雾里看花,以共产主义为空中楼阁,丢弃了理想与方向,忘记了信念和担当。一些人崇尚“实用主义”,热衷“及时行乐”,把权力变成谋私的工具,把私欲看作人生的目标。一些人对群众感情淡漠,习惯高高在上,淡忘了鱼水关系,割裂了血肉联系。翻阅贪官忏悔录,总能看到在权力、财富、美色的诱惑之下,信仰的城池如何失守、精神的旗帜如何变色。正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不断线的思想教育反“四风”、改作风,严规矩、强纪律,打掉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无形的墙”;惩治腐败不手软,打虎拍蝇无禁区,彰显“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的决心;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党内重要法规,扎牢制度治党的铁笼子……全面从严治党凝心聚力、扶正祛邪,不仅让党心一振,更试出了人心向背。《信仰》全文,由于运用讲故事的手法,从历史讲到今天,从现在讲到未来,读来亲切、自然,没有官腔、官调,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训口气,没有套话,不仅在理性上说服读者,还能在情绪上感染读者,在头脑中、心灵中获得双重共鸣,最终起到传播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想、激发大众热情、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作用。三、传播效果好传播效果好也是《信仰》一文的一大特色。这是作为新闻精品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众所周知,文章的优劣,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要让受众来评判,要让传播效果来说话。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文章见报后,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表扬。总书记认为《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写得很好,可读性强,很有说服力”。刘云山同志也批示表扬,认为任仲平文章“有分量有深度,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如果没有对大量材料的搜集和消化,如果没有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都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信仰》一文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资深媒体人赞赏该篇文章:“有历史纵深,有全新视角,有真情实感,有飞扬文采,有宽广视野。”网友留言评论:“大气磅礴直抵人心,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文字魅力,读之肃然起敬,心潮澎湃。”《信仰》一文24小时内在微信平台被转载了1527次,近180家网站进行了转载,其中《解放军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南方日报》等国内报刊转载279篇次,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此外,《信仰》一文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是值得称道的,如文中写的“摆渡人”“领航者”“心灵密码”“精神基因”等,都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读来亲切、自然、赏心悦目,有一种美文的享受。作为新闻精品,《信仰》全文6736个字,稍显长了一些。在浅阅读、易阅读、快阅读盛行的当下,长篇文章会影响它的传播广度。所以,尽管是精品,还是“短些,再短些”为好。一篇思想新、温度高、品质优的新闻精品——评文字通讯特别奖《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一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是检验新闻作品的重要指标。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永远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安身立命的根本。荣获第27届文字通讯特别奖的《弄潮儿向涛头立——习近平主席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系列活动纪实》(以下简称《纪实》)一文,正是这样一篇新闻精品。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以下三个特色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一、主题重大,内涵深远谁拥有重大、深刻的新闻主题,叙述内容又简洁鲜明,谁就会在同等条件下首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新闻的“内涵深远”,要求主题多角度、全方位地对新闻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报道新闻事态。这篇通讯紧扣“习主席的G20杭州时间”,详实记录了习主席在杭州80多个小时里密集主持会议、发表演讲、会晤外宾的精彩时刻,展现了习主席为峰会作出的贡献,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峰会的肯定和对习主席的好评。这样的新闻主题无疑是重大的。通讯以大国外交、峰会成果、领导人风采为逻辑线索,围绕主题,遴选习主席峰会期间的精妙引语、细节、场景,穿插过去3年习主席出席重大外交活动时发表的精辟观点,展现了习主席在国际舞台倡导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贡献。这样的新闻内涵是极其深远的。基于上述特色,通讯刊发后,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对该文是这样介绍的:央视《新闻联播》栏目口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等189家国内报纸在重要版面刊登,成为占据中央和地方媒体头条的“镇版之作”。新华网、人民网、网易、新浪、凤凰网、中国网等200多家网站在显要位置转载,在手机端形成了“刷屏之效”的强大舆论场。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二、语言生动,文采飞扬语言之于记者,如兵刃之于武士,羽翼之于飞鸟。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和载体,是决定文章水准的又一重要因素。在笔者看来,记者是吃文字这碗饭的,理应具备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同样的事件,同样的选材,甚至同样的结构,要想写出与众不同、别出心裁的作品,就该选择那些既耳目一新又恰如其分的词语。新闻的“新”,不仅指事件新、成就新、经验新,也应包括语言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新鲜、活泼、生动、形象的语言,是一篇优秀通讯必具有的品格。《纪实》一文中写道:初秋九月,钱江潮起。世界的目光聚焦“G20杭州时间”。总揽风云、运筹经纬,中国主张世界回响,大国外交结下金秋硕果。最忆是杭州。月色如水、波光潋滟。习近平主席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贵宾们登上画舫,泛舟西湖。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领导者们同船共渡,畅叙未来。4日下午3时,钱塘江畔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如扬帆待航的巨轮。习近平主席在这里迎接出席峰会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同他们一一握手,互致问候,集体合影留念。风雨同舟、兼济天下,中国主动作为践诺守信,彰显大国责任与担当。这是和衷共济的大国担当,是兼济天下的世界情怀。真金不怕火炼,患难更见真情。伙伴的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顺境中共襄盛举,更在于逆境时携手前行。沉稳睿智、真诚亲和,中国领导人展现大国风范,赢得世界尊重。“山站在那儿,高入云中,水在他的脚下,随风飘荡,好像请求他似的,但他高傲地不动。”4日晚,杭州西子宾馆漪园宴会厅,灯光熠熠生辉,宾朋谈笑晏晏。习近平主席致辞时,列举了泰戈尔游览西湖时写下的诗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犹如钱江潮起,奔涌向前。“弄潮儿向涛头立。”中国,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作者用抒情诗一般的语言,用影视艺术的叙述手法,将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上的所有活动,描写得如歌如泣,文采飞扬,让人读起来大气磅礴、朗朗上口、铿锵悦耳、兴味盎然、回味无穷。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宣传工作所要求的“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词。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对新闻记者来说,创作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要什么样的“工匠精神”呢?那就是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持之以恒、专业敬业。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是这样介绍此文的:它是新华社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独家采写的《习主席G20杭州时间》的深度报道。主创人员有秦杰、霍小光、李忠发、熊争艳等人。文中运用数据15处;涉及人员21人;使用直接引语22处,间接引语3处;全文5525个字,101个自然段落。可见报道的结构是多么复杂。没有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不可能采写出如此思想新、温度高、品质优的新闻精品来的。它荣获中国新闻奖文字通讯特别奖顺理成章、实至名归。-完--觉得不错,请转发点赞哦-(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与作者)记者编辑那些事:分享采编经验,推荐优秀作品,关注传媒走向,预测评奖选题——媒体人的实用平台。投稿邮箱,联系主编添加微信hdqljy,请注明真实姓名与单位。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近期热点文章◆县级台改革方向:与县域党委政府网站、内部报刊、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公共媒体资源合在一起,建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山东高密台:新闻采编与广告经营彻底分离,专业人办专业事◆感恩竞聘,电视生涯中的一道美丽风景◆或许越不像电视台越不像媒体,电视台才越有出路◆大动作!辽宁广电改革启动 ,这可能是各地广电改革的方向◆北京区级媒体改革启动,这或许是全国县级媒体改革的方向◆地方机构改革进入倒计时,未来5年地方广电怎么改?◆湖南浏阳台真牛!一个县级台竟然要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传媒!◆人民日报2017年评出64个好标题!好标题会说话还说的有味有理
捍卫人文不二的法门大金所国政学习圈雍州诗刊
张笑古筝文化艺术中心莞工计算机团总支三人行李萍中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现代兔业兽哥电影&20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出彩中国人作文800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