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历史上三次灭佛运动动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中国自东汉以来,魏晋至南北朝期间,根据记载有三次的灭佛活动。请问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当时佛教界过于富裕,导致与民间贫富悬殊?或因出家人本身不检点?还是当朝统治者本身的问题所致? 

  答:这桩事情在佛教里面是众所周知的,三武灭法。但是时间都很短,大概是二、三年佛法又重新被肯定,就复兴起来。在中国这是非常好的教训。要问原因这是属于事相上的、形象上的。说是佛教过于富裕,导致跟民间的问题,我想这个不太可能,为什么?无论在哪个时代佛门供养有多的,没有不照顾人民的。这是释迦牟尼佛跟历代祖师,不但常常教导后人,他自己本身就是这样做法。我们看近代印光大师,你看看他的传记,他在晚年出名了,这是高僧大德,所以皈依供养的人就太多,他把这些钱,他没有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完全用来做公益慈善事业。但是他最主要的是宣传佛法,所以他办了个弘化社,就是个佛经流通处,苏州的弘化社。印的这些经论、善书,印祖不仅是着重佛法,对儒跟道他都非常关怀,你看他的《文钞》,儒占很大分量的篇幅。为什么?那是学佛的基础,这诸位一定要懂得。 

  儒道纵然跟佛有界限,佛跟儒道没有界限,这是学佛同学一定要知道,什么原因?中国从唐朝中叶以后,不学小乘。这是佛讲得很清楚的,学佛不可以躐等,像读书一样要循序渐进,逐渐慢慢向上提升。所以佛讲"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话说得很重。小乘经,我们中国翻译得相当完整,现在《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跟南传巴利文的经典,分量几乎是相等,翻译得很完备。但是唐朝中叶之后,小乘两个宗派就衰了,现在就没有了,宋以后就没有了。成实宗、俱舍宗这两宗都没有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词。 

  中国有没有奉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有。中国人用儒、用道代替了,所以儒道跟佛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我们净宗还有很美好的典故,虎溪三笑,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东林念佛堂,那时候陶渊明是儒,陆道长代表是道,这三个人关系非常好,好朋友。他们两个上山访问,这聊天,远公大师送行,那个时候他们界就是虎溪,虎溪是界限,送客都不过虎溪的。结果聊了忘掉就过了桥,三个人哈哈大笑,今天慧远大师破戒了。这就说明儒释道的关系,这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实在讲在老子、孔子跟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界限,凡是出了问题都是后人。后人为什么出了界限?不通!不通就有门户之见,我比你高,你不如我,这是自古以来所谓的是"文人相轻",矛盾从这个地方发生的。真正学通、学明白了,知道是一家,彼此互相尊敬、互相标榜,这是正确的。像佛在《华严》五十三参里面告诉我们,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学的法门不一样,但是对外都自己谦虚,尊重别人,这是正确的,与中国的礼相符合。礼自卑而尊人,这才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就是学得再好也得要谦卑一点。 

  我们看天主教《玫瑰经》,是天主教的朝暮课诵,它十五段里面,第一段讲的什么?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把谦卑摆在第一。我们佛法里面也是一样的,普贤十愿第一礼敬诸佛,你不谦卑你怎么能礼敬?礼敬就是自谦而尊人,这要知道。所以第一个问题应该不会。我们这些年来,实在讲就是在海外,国内有灾难,我们也全心全力援助,没有说是听到有灾难,无动于衷的,没有这个事情,真正学佛的不会。 

  第二或因出家人本身不检点?这也有可能,但这是少数,绝对不是多数。出家人本身不检点这是晚近,晚近变成多数,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不再学习经教。所以释迦牟尼佛灭度,就是过世的时候教给往后弟子的四依法,说得好,我们如果能记住,你就不会迷信、就不会盲从。佛在世我们依靠佛,佛不在世依靠什么?佛说"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经典。经典里面教我们怎么做,我们老实依教奉行就对了。别人教我们,他所教的有没有经典依据?没有经典依据,如果说是不如理、不如法、不合情的,我们可以拒绝、可以不听他的,这是佛教导我们。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这句话很重要,因为佛经到中国来都是翻译过来的,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梵文原本很多人翻译,里头文字不同,到底哪个正确,哪个有问题?佛这句话说得好,我们依它的意思,语言没有关系,多说一句、少说一句有什么关系!随便怎么说,只要说的是一个意思就好,这把这个问题给我们化解了。《金刚经》流通最广的,一个本子六种翻译,六个译本都在《大藏经》。《无量寿经》十二个译本,失传了七种,现在还有五种。像类似这种情形非常之多,这依义不依语,意思没错就好。 

  第三个讲"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句话是非常重要,什么叫了义?现在社会用得上的,这叫了义,学了马上就管用。如果现在学了之后,这个社会不适用的,这叫不了义,佛说得多么圆满。最后告诉我们,"依智不依识",智是什么?理智,识是感情,学习要依智能、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说得多好。佛对于后世状况是了如指掌,这我们能信得过。今天末法时代,他老人家看得清清楚楚,很多他的遗教,甚至于就是对现在这个社会讲的,因为在过去社会还不可能。为什么?历代帝王护法,高僧大德辈出,不致于有这些问题。 

  佛教之变成宗教,它本来不是宗教,本来是学术,儒释道三家,不是说三教,说三家。在从前是三家,到三教是什么时候?唐朝中叶以后就有所谓三教。但是那个教还是教学,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宗教。我们现在所说的宗教,这个名词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自古以来,没有讲宗教这种名词的,是外来语。我听说从日本传过来的,日本也是欧洲传到日本,日本传来中国。所以佛教变成宗教应该不超过三百年,乾隆时候还没有,总在嘉庆以后。佛教本身也称宗教,这个宗教诸位一定要了解,佛教讲宗,专门讲禅宗,教外别传叫宗门;除了禅宗之外,其他的宗派都叫教,叫教下,宗门教下简称为宗教。所以宗教还是本身里面宗派的称呼,与现在我们所说的宗教完全不相干,这一定要知道。 

  所以我看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最后这个,统治者他的爱好不相同,他不喜欢佛,喜欢道,要把道兴起来,把佛灭掉,这是有这些可能的。门户之见太深,产生这些嫉妒、障碍。总而言之,都是对于经教研究不够透彻。尤其当前这个社会,这是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这样的混乱,将来历史上,我们现在所处是大乱之世。几乎全世界的志士仁人,很多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如何消灭冲突,如何恢复世界安定和平。真有人在做。我过去在澳洲,九一一事件之后,大学来找我,我也去参与,参加了十次国际和平会议,我对这个情形了解很多,真的想做,能不能做出效果?不可能。西方人最初他们的思惟是用镇压、用武力报复,用这种手段。九一一事件发生之后有不少人在反省,这个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增长怨恨,会把问题愈搞愈复杂,这是现在已经摆在现前。 

  联合国从和平,和平要开和平会议,和平会议开了三十多年,每年不知道花了多少人力、财力、物力,没效果。我参加了很多次,我在大会里面也都做出主题报告,把中国五千年来这种和睦的理念方法,方法是教学。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办班教学,所以讲经三百余会,就是办三百多次的班,大小三百多次。他老人家一生教学,要用现代人的话来讲,释迦牟尼佛他是个职业教师,他是这么个身分。现在西方人所讲的多元文化,释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本身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老师。因为他教学不收学费,理念跟孔子一样,有教无类。他不分国籍、不分宗教、不分族群,只要你来没有不热心教导你,教一辈子!现在全世界所有宗教这些活动,释迦牟尼佛一生从来没有过一次,在经典上都没有。 

  他真的是教学,教学的目标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明白了,他两个目标,一个是大众化的,大众化的目标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个目标就是解决社会问题。所有苦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你对于这事实真相不了解、不透彻,你的想法、看法错误了,于是你的说法、做法也错了,那当然产生苦果。都明白了,你的思想、言论、行为都正,那所得来的果报是乐,这是对一般大众的教学。除这个,对于有特别天分、志愿大的、想追求真理的(就是高等哲学),那跟你讲什么?讲宇宙生命万法的事实真相,这就是经典讲诸法实相。目的是教你明心见性。这个高,见性在佛教里面就证得佛果。所以佛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像现在学校里学士、硕士、博士一样,学位名称,与神仙毫不相关。佛教讲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你好好的学,你应当拿到最高学位。所以佛教佛多,博士多,这文化水平高,道理在此地。 


而历史上确有“三武灭佛”一事发生,这对于佛教徒而言,无疑是晴天霹雳,五雷轰顶。那么,为什么“三武”要灭佛呢?

其实,如果造恶业,人身完全超过余道众生,再没有比人身更容易成为恶趣坠石的了。

有些人一辈子所造的恶业,令自己万劫不复,多生累劫都在地狱受哭,比如一个帝王发动战乱,或者破坏佛法,其下场确实比较悲惨。而我国历史上就有很多次灭佛运动,其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三武灭佛”了。

他脾气暴躁、为人凶惨,曾三次下令打击佛教,令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佛像经典基本没有遗存。同时,佛教沙门无论老幼,全部坑杀,绝不留情。若有逃窜的人,一惊捕获,必将斩首示众或坑杀。因而,当时国境之内,看不见一个出家为僧的人。

破坏寺庙,焚烧经像,勒令僧人还俗。后来他灭了北齐,又对北齐实行排佛教政策焚毁一切经像,废4万所寺庙,赐给王工大臣充为邸宅,300多万僧尼被迫还俗,佛教一时间销声匿迹。

他下令焚烧皇宫内所有佛经,将宫中的所供的佛像全部深埋地下。令寺院停止讲经说法,在全国共废除大、中寺院4600多所,废除小寺庙近4万所,还俗僧尼约30万人。

这几个朝代的皇帝,跟藏地的朗达玛灭佛差不多。他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造的弥天大罪,都很可怕。像唐武宗,他是唐代21位皇帝中唯一反对佛教的,他在位只有短短6年,却看不惯佛教而下令灭佛,如果他势力再大点,没准儿对当时全世界的佛教进行破坏吧。

其实,这几次灭佛事件都如出一辙,不仅仅与道教或者儒家思想有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

由于之前几个朝代大兴佛教,加大了财政支出,国库空虚,而当遇到外来侵略者时,根据制度,僧尼又不能出兵打仗,平时还不用缴纳税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社会带来压力。

而且,出家人本当艰苦修行,有一部分人反而坐拥大量地产、财产,成为了大地主、富裕户,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再加上皇帝认为佛教是外来文化,与汉地土生土长的宗教存在冲突,综合很多原因,就采取了种种措施对佛教予以根除。

换句话说,就是佛教的兴衰是和社会经济的起落应该一致,任何时代的宗教发展都不能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民富国强了,佛教、各类宗教才能有一定发展。反之,佛教如果超越社会经济条件的许可无限制地发展,结果就会背道而驰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从“三武一宗”天佛看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释、道三教之间既冲突又融合。儒与道之间的冲突属于中国本土文化内部的矛盾,冲突的激烈程度要弱一些;而儒、道与佛教之间的冲突属于异质文化之间的矛盾,竟然发展成武力冲突。“三武一宗”灭佛就是最典型的冲突事例,是三教在融合过程中最激烈的一种形式。“三武一宗”法难是发生在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四个时期灭佛事件的合称。本文从四次法难的...  

相关论文(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同或者相近的论文)

同项目论文(和本文同属于一个基金项目成果的论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三次灭佛运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