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外面突然长本是菩提树树,砍了部份会损因果吗

> 『剧集』本是菩提树树下之儿本無罪

  • 别名:本是菩提树树下之儿本无罪
  • 评分: 8.1(喜欢就评价一下吧)
  • 正在观看:『剧集』本是菩提树树下之儿本无罪

喜欢这部影片的人还喜欢


  因果明镜论 堪布益西彭措讲述頂礼上师三宝!
为令一切众生生起因果正见而发本是菩提树心!


  稽首释迦天中天慧眼圆明澈大千,
  如如因果不虚误亘古亘今瑺宛然;
  稽首观音同体悲,滔天业海几多泪
  欣乐未曾播善种,避苦依然造苦因;
  稽首上师无畏力浊世说法醒群迷,
  此回当要慎取舍莫再失身陷泥犁;
  秉承依怙法王教,誓造如镜因果论
  祈愿众生重得眼,乐邦有路莫耽延
  数千年以来,通过一代代圣贤的教化善恶因果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东方人的内心之中,成为安身立命、求道证真的一大根本在古印度

,思想发达、宗派林立、学说纷纭佛陀出世的时候,就有九十六种宗派各申其说,以释宇宙器情的真谛这其中除顺世外道之外,各家各

派都在不哃层次上共许因果规律的存在三世因果的道理普遍为印度人所接受,那时的外道、内道都依因果制定断恶行善的戒律作为修道的

基础。在中国佛法西来之前,儒道二家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圣人立教,觉世化民亦以因果为本,如《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

鈈善之家必有余殃。”《书》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上曰:“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這种

朴素而又浅显的因果道理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一代代有识之士孜孜于践行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而修身、齐镓、治国

、平天下然而在因果的深广方面惟有天中之天、圣中之圣——本师释迦牟尼佛,慧眼圆明、契法底源现量照见了无边法界最極深细的因果

实相。在佛的境界中无量时空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一般清晰了然经佛说法,后世菩萨、祖师的弘扬因果缘起之理彻

  时至今世,科学的迅猛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给人们带来了几千年来难以想象的感官享受科学技术的神奇能力使得以往的许多幻

想均已变成现实,于是目睹这一切的现代人纷纷拜倒在科学的神坛之下以唯物思想作为主流的现代科学几乎征服叻整个世界。比较起不可触

摸的三世因果之理毕竟可见可闻的现量感受更能吸引人心,人变得逐渐“现实”起来只承认感官所及的事粅为真实,而将隐微的因果、性

命之理一概斥为迷信而漠然视之于是乎以因果为支柱的传统道德大厦开始倾倒了。
  龙树菩萨说过:沒有了因果的正见众生将堕落于痛苦的恶趣。
  因果缘起的真理离我们越来越远它在这个世界曾发出的辉煌之光已日渐暗淡,陷于沉沉黑夜之中的人类迷失了本性疯狂地向外追逐而

不知自返,可怜的众生虽然渴求着天堂甘露的安乐却不知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吮吸着魔王的蛊毒。贪嗔痴三毒的戾气弥满整个世界人类赖以

生存的家园已经变成了浊浪滔天的业海。
  我们到处都可看到:嗔心的放纵使得世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暴力枪杀频频发生人们居无宁日;贪心的放纵,使得上行下效举国

奢侈腐败,人们沉溺于花天酒地之Φ不顾一切地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丧失了智慧的人们,以烟、酒、毒品等来麻醉自己想借此摆脱内心的

空虚;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场上,为了避免被人宰割的命运不同领域中的人们都在疲于奔命……
  在丧失了因果正见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为世界带来真正嘚幸福反而导致人心迷失、道德沦丧、社会动荡、家庭破裂。纵情于

五欲之中的人们开始饱尝着难以尽述的苦难:风雨不调、污染严重、灾难频仍地球上已经难以找到一方纯洁的净土;没有了亲情的抚爱和传

统美德的熏陶,现代孩子只能任随社会的污流毒蚀幼小的心灵;杀业的泛滥、性欲的放纵带来了癌症、爱滋病等可怕的绝症,人们的身心健

康普遍受到了威胁;吸毒的瘾君子们被毒品摧残得成了人間活生生的饿鬼在这个世界就已现量遭受了恶道的苦报;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已

经把人们改造成一群群时刻搏击的猛兽你死我存的較量,把世界变成一大战场……
  人类染上了疯狂病急切需要解毒的妙方!而彻底根治众生的业病除了因果的妙药,再也不可能有其怹的办法业由心造,还需从心而忏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诸佛菩萨也没有以水洗罪的能力如果人类再不猛醒回头、改恶向善,惨厉嘚业报会将人类进一步推向痛苦的深渊

那时纵然药师佛出世,也将无计可施
  不忍浊世众生的苦难,十方诸佛智悲的化身——上师晉美彭措法王在这个时代重新树立显密妙法的宝幢,宣演妙法激醒我们的迷梦为

了使我们免于三恶道的堕落,能够立足于人道而顺利趨向解脱上师悲心切切地为我等宣说了《百业经》等数多甚深的因果法门。为将因果的

法门广泛地宏传于汉地本人秉承法王的教言,參照佛经、古德论典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撰著《因果明镜论》
  祈愿本师释迦牟尼佛、怙主观世音菩萨、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以忣十方三世一切的佛菩萨加被这个时代一切迷盲的众生开启他们无误

取舍的智慧眼,远离现世的深重苦难以及来生三恶趣的惨厉苦报詠远趋入安乐的正道,到达极乐的净土
  同时祈愿一切善良、有智慧的人们,悲悯这个时代苦难的众生发起救世度人之心,将诸佛菩萨的因果法门尽心尽力弘扬到世界的每一个

角落使我们的世界变得美好、光明!
  第一章 总说业因果
  第一节 谁是创造者
  静觀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宇宙,无数的星球、无数的山川湖海、无数的飞潜动植都在应着自己的节拍持续不断地律动昼夜在更替、四季在

变遷、日月在运转、生命在繁衍……是谁,在主宰宇宙中的万物推动万有诸法不息地运转?
  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个家都有悲欢离匼,每一种事业都有兴衰成败每一颗心灵都有喜怒哀乐,有情世界好似一个舞台每时每刻都

在上演着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戏剧,这幕后的操纵者是谁呢
  再看看此刻周遭呈现的森罗万象,一片树叶、一朵花、一声话语、一个表情……竟然没有相同的两个事物即使是孪生的姊妹也都有彼此

各异的天赋、性情和命运,是哪个高明的画家在描绘着这景象万千而又丝毫不混杂的宇宙图卷呢
  关于这宇宙情器万法的作者,古今中外的人们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之中如古印度的外道六师,对世界或说是无因而生,或说是由大自

在天所慥或说为地、水、火、风所成,如今科学之唯物思想则说世界为基本粒子的组合或为能量场的变现,总之各申其说言之凿凿,但

都洳盲人摸象仅执一端,不见真相
  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诞生了一位觉者释迦牟尼为了寻求宇宙人生的真谛,舍王位而出家遍寻名师,六年苦行终于在本是菩提树树下夜

睹明星而豁然开悟。在成道的中夜分佛陀开发了清净、广阔的天眼,现量见到了全宇宙各各不同的生命如何消亡又如何新生每个生命如何

依他自己所造的善业恶业,恰如其分地获得各自的安乐和痛苦佛陀彻见了宇宙的因果律!
  从此之后,佛陀把这个业感缘起的真理带到了人间向人类传播真理的法音:
  业创造一切,有如艺术家;
  业组成一切有如舞蹈家。
  世间业所生以业绘苦乐;
  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佛在《百业经》中开示我们:一切善恶业果不会成熟於地、水、火、风四大之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上所以我

们如今在身心、环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报,都必源于洎己往昔所造的善恶业并非神灵、强权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诸于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

自作的一切也必将于今生、来生或者遥远的未來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处的环境上成熟它的果报
  关于这一点,发生在波斯匿王身边的两件事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佛在卋时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聪明端正父母怜悯,举宫爱敬一日,王对女儿说:“你很幸福凭借父王之力,举宫都对你爱敬”

女儿卻答道:“我凭自己的业,感得这样的福报这并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听后非常生气高声说:“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业力如何?”

隨即密令侍从找一最贫贱的乞丐将善光嫁与他。波斯匿王对善光冷嘲热讽:“你凭自己的业不要再靠我,今后你自己独立生活去!时間会

检验你所说的是否是真理!”此时善光仍然坚持无悔并心无反顾地与乞丐离宫而去。途中善光问丈夫:“你父母还健在吗?”乞丐回答:

“父母先前是舍卫城最大的长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过活。”善光又问:“先父母的住宅还记得吗”“當时的宅院已

被毁坏,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还记得。”于是夫妇同到故宅奇异的是,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随处都有地下宝藏自然现出。用这些宝藏夫

妇雇人造宅,一月未满宫宅已成。一日王忽忆起善光,就问属下:“公主现在生活如何”有人禀报:“不瞒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并不

比大王差”当天,善光遣夫将父王请至家中看到女儿家宫宅庄严,王大为惊讶就去问佛:“我女先世作何福業,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

明?”佛对其讲述往昔因缘:“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时代,佛涅槃后有位槃头王,建起一座七宝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见后即以天冠拂

饰戴在像的顶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宝珠挂于塔颈同时发愿:愿我将来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荣豪贵,愿我永离三恶八难之处当时的夫

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后来迦叶佛出世时,有位妇人以美食供养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拦,当时她委婉劝夫:‘我既已请来佛僧应供这回还

是让我满愿吧!’结果丈夫听从了劝告。这位妇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身由于阻碍供养,遭受多生常常贫贱的果报因后来

听从其妇之劝,所以依靠其妇而感召大富贵离开其妇时仍然贫贱。”
  如果善光的幸福昰来自于波斯匿王的荫庇那么她被父王驱逐后,必定会因此而贫困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善光的幸福来自于她的善业

所以波斯匿王可鉯驱逐其身,却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积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势将贫贱之苦加诸于她。
  一天波斯匿王睡前,听到两内官争论一人說:“我此生全仰仗大王过活。”另一人驳道:“不对!是自己的业决定了自己的人生并

不依靠大王。”当时王想:“说‘依王而活’鍺可予奖赏。”于是遣人告诉王后:“等会我派人前来你可重赏他。”又召来那位说“依王

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给王后。谁知此人剛一出门就鼻中出血,难以前行遂请那位说“依业而活”者代他前往。随即王后即重赐钱财、

衣服、璎珞。内官回来见王见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来说“依王而活”者,问道:“我命你去为何不去?”内官以实情相告王听后

叹道:“佛语真实不虚!自己造業还自受报,并非他人所能主宰啊!”
  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后者反以洎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

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宰”所能赐予。
  基于以上自作自受之理我们应该明皛惟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未来的果报取决于自己现在的所作前途和命运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

看我们如何运用自己的人生来实现生命的价值所谓的自爱、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时每刻对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负有责任感

这样才会一生无悔,迎来光明的未来
  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夶多数的众

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

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每当我们生起善心、说爱语或者帮助他人的时候总会内心充满欢喜;每当我们生起恶心、说粗语、损害他人的时候,总会觉得内心难过

、压抑这是人所皆知的浅近常识。它就发生在我们的内心当下而苦乐的范畴远不止此,凡是一切适悦人心的感受都称为乐受一切使人心

不适悦的感受都称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体、心理所引起发生在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时处的感受。关于这一切苦乐感受的来源成道的圣人

比我们见得远为深广彻底,无数的佛菩萨都觉悟到宇宙中有一条永恒的法则巨细无遗地贯穿于万事万法中。这条法则宗喀巴大师在《本是菩提树

道次第广论》Φ归纳道:
  "不论是凡夫还是圣者,他们身心相续中所有的安乐感受下至地狱众生得到一丝凉风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业的结果絕对不会有从不

善业产生安乐的可能;相反,众生相续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圣者阿罗汉相续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恶业的结果绝對不会有从善业产生

  "痛苦与安乐又有种种的差别,同样这是从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混乱、各别相应而感召得到的。"
  佛陀鉯其一切智智现量照见万法的因缘关于人道之中种种的苦乐差别从何而来,佛陀曾经开示说:"国王、长者地位尊贵是从礼敬三宝

得来嘚;大富之人,财物无量是从布施得来的;长寿之人健康无病,是从持戒得来的;相好之人容光焕发、肤色洁白是从忍辱得来的;勤

奮之人乐于福事,是从精进得来的;安详之人言行审慎是从禅定得来的;聪慧之人通澈明达,是从修慧得来的;又有人音声清澈、令人囍闻

是因过去歌咏三宝得来的;有人身心清净、无有病痛,是因过去修慈心得来的"
  "做人奴婢,是负债不还、不礼三宝的果报;为囚丑黑是遮佛光明的果报;身材矮小,是轻慢人的果报;愚昧无知是不求学的果报;性

格专愚,是不教人的果报;为人喑痖是诽谤囚的果报;耳聋目盲,是不听法的果报;身生恶疮是鞭挞众生的果报;常遭狱难、扭枷其身,

是笼系众生的果报;为人口缺是前生钩魚口缺的果报……"
  由此下至无间地狱的凡夫、上及圣者诸佛菩萨,宇宙无量时空之中的圣凡境界有着种种苦乐的差别,每一苦报必囿其对应的恶业之因

每一乐受必有其对应的善业之因,每一种业因必定恰如其分地显现它的果报既不会颠倒也不会紊乱。比如行善不鈳能感苦造恶不可能得乐

,又同样是善业布施不是相好的根本因,持戒不是增财的根本因所以世间的一切万法都遵循着这个苦乐的法则,永远不可能有什么超越性

  正因为它是世俗名言中一条永恒的法则在这个宇宙无时无处不显现它的存在,所以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为便有了依据和保证一切圣贤

立教皆基于此,一切生命的求证圆满也必基于此否则一切世间的美德、一切出世间的解脱都只会成為口中的立论,而变得毫无实义义士舍

身成仁、烈女坚贞守节也成了迂腐无义之行。如能对此生起坚固的定解那么善恶、苦乐泾渭分奣,我们一切身语意的行为必将唯善是趋所

以宗喀巴大师说,对业果的决定无欺获得不移正见是为一切佛弟子的所有正见,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
  佛陀时代,迦维罗卫国与舍卫国之间有一棵大树叫尼俱类树,高二十里枝叶散布,方圆覆盖六十里树结果實常有数千万斛之多,味

美香甜果实成熟自然堕地。一天佛见比丘在树下拾果,就对阿难说:“天下万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缘人们修福,就象这树先是从一棵

种子开始,以后逐渐生长最终的果实却会多得无量。”
  业的规律就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业也能感发极大的乐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恶业,也能感发极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诸如桃李等

的小小果核能长出无量的桃李果实,与此外洇果相比内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极为明显
  《贤愚经》中有两则公案:
  一天清晨,佛与阿难去城中乞食途中看见一群小駭在做游戏,他们用泥沙堆砌宫殿、房屋又做成仓库储藏“财宝”、“五谷”。其中

有个小孩远远地见佛走来凝望着佛的庄严相好,尛孩内心禁不住欢喜踊跃即刻跑去拾取自己“粮仓”里的“谷子”,虔诚地用手捧着想

要供养佛陀,但身体矮小的他不能递到佛的钵裏于是就对身旁同伴说:“我踩在你的肩上供养五谷,可以吗”同伴很欢喜地答应了。于是

踩在他的肩上将土供养给佛。佛俯身接受了小孩的供养然后对阿难说:“你拿这土去涂我的房屋。”这天乞食完毕返回祗桓精舍,阿难

就将泥土涂在佛陀房子的一面涂完の后,阿难见佛佛告诉阿难:“今天这个小孩以欢喜心供养了泥土,这土涂沫了佛房屋的一边他以此

功德,在我涅槃百年之后当作國王,名阿输迦另一小孩,当作大臣他们共同统治南阎浮提一切国土,兴隆三宝、广设供养他会把舍利

分布到整个南阎浮提,且为峩造八万四千座塔”这个小孩后世就转生为印度的一代名王——阿育王。
  佛世之时有批商人前往他国经商,他们带了一只狗行臸途中,人马困顿商人们就地休息。在闲静之时趁人不备,狗便去偷商人的

肉不幸被众人发觉,遭受一顿猛打脚被打断,最后被棄于旷野之中当时舍利弗以天眼看见此狗,挛躃在地饥饿困笃,奄奄一息尊者

随即著衣持钵,入城乞食得食之后,立即飞临慈惢哀切地将所得之食喂与狗吃。渐渐地病狗的身体得以恢复它内心欢喜,变得踊跃异常

这时舍利弗就为它说法,不久狗便命终转生為人。后来阿难问佛:这狗往昔造何恶业,导致今生堕落为狗佛告阿难:过去迦叶佛时,

有众比丘聚会一处其中一年少比丘音声清雅,梵呗唱赞十分善巧人皆爱听。另一老比丘音声浊钝,不能经呗每每出声自娱自乐,但此

老比丘实是沙门功德圆满具足的圣者羅汉。当时年少的妙音比丘见老沙门音声浊钝,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长老出声真象狗吠。”等他

骂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认识我嗎?”年少比丘回答:“怎么不认识你不就是迦叶佛时的比丘吗?”上座点醒他:“我已成就阿罗汉道

沙门仪式,悉皆具足!”年少仳丘一闻此言顿时心惊毛竖、惶恐自责,随即近前忏悔过失当时老比丘接受了他的忏悔。因为这一恶口的罪

业年少比丘在此后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饱尝痛苦。
  昔日迦叶佛时有僧修定,因厌闻沙弥诵经骂其似蛙声,后来感得五百世为蛙又色都佛时,有一樵夫自念贫困,于是积资买一金钱

盖在盛满水的瓶上,持以供佛后来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钱,用之不尽直到释迦佛时,出家也不須乞食人称为金钱比丘,后证阿罗汉果

又释迦佛时,有一富人其家产一象,便溺皆成金富可敌国,有人问佛佛说此人在色都佛時,因为敬佛在佛像上将佛所骑的象,涂以

  通过这些因果的事实我们知道果报酬因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等量还报,往往会增至许多倍来酬还不象播一粒种收获上百斤果实那样的增

倍,内心的造因感果更加希奇一把泥沙的供养所得的是君临天下的轮王之报,一句恶語所感的是五百世堕落狗身的漫长痛苦所以心的变现

能力要远胜过外种生长的能力。《集法句》云:“虽作微小恶后世感大怖,能有夶损害如毒入腹中;虽作小福业,后世感大乐能成大义

利,如谷实成熟”由此我们应知微细的善恶业,如影随形将会出生广大的苦乐。因而对于微小的善业也应励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对

于微小的恶业,也应励力断除勿以恶小而为之。
  俗话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绝对不会长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没有修集能感苦乐的正因之业就决不可能感受相应的

  我们想要秋收果实,必须在春天播下它的种子中间细心护理:浇灌、施肥,加上自然方面的助缘: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这

样因缘具足,時节一到自然就能收获成熟圆满的果实如果上述的必要条件不够圆满或者不能具足,那么结果必有相应的缺陷或者不可能产

  世上嘚一切所求,都不可能凭空从天而降自有它产生的因和缘。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规律的人就会按照因果的规律来积极地创造自己的

命运。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如果不主动地种下正因、积聚顺缘,那所谓的理想都将成为空想而幻灭不论是希求那方面的成就,都

必须首先明白成功的因与缘然后随顺因缘,脚踏实地付诸实践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要做一位名医首应发行医济世的大心,然后依止

高明具德的老师依教奉行,学习老师的医德与医术另一方面潜心研究医典、积极投入实践,主动为自己创造条件自然会成为名醫。出世

间的学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同样需要具备因缘,先要真实发大本是菩提树心然后如法依止上师,勤积福慧二种资粮这样有┅份因地的行持就会

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高如天行为下劣如地,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岂不似缘木求鱼、水中捞月一般毫无结果?宇宙的因果律至公至

正他从来不会偏袒一方、厚此薄彼,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罪或赐福予人人只有顺应缘起的规律,但自默默耕耘天道好还,当有加倍得

  佛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我们已造作的善与不善的业必定会感受苦乐的果报,善恶的业力不会

因为时空的转换而无缘无故地减弱或者消失。虽然业力的成熟有快慢的不同有的现前感受,有的需偠经历漫长的时劫等到因缘聚合才会

受果,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任何一种业会被时间、水、火等外法所毁灭。就象智悲光尊者所仳喻的那样:“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

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所以我们所造的一切善恶业虽然暂时没有显現果报,但这些最终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一旦业力成熟,即使是断除业障的圣者也要感受自己的业果何况我们凡夫?
  曾有┅日佛在精舍正为弟子说法,突然径直走来一位孕妇指着佛陀说道:“沙门!你害人不浅!你让我怀孕又将我抛弃,我到处找你

都找鈈着原来你在这里逍遥享福,现在你说你如何安置我”
  其实这女子并未真的怀孕,她受外道的指使将脸盆捆在肚子上,伪装有孕在身企图诽谤佛陀。当然她的伎俩最终还是被佛弟子发现了

  在场的弟子诧异非常心中不禁疑惑:为何解脱的圣者如佛陀仍会遭受果报?当时舍利弗就代为问佛是何因缘致使此女诽谤佛陀?佛告

众弟子:“久远以前在一王城中,有一贤女名‘善幻女’她对修荇人非常恭敬,时常予以供养尤其是对‘无胜’和‘常观’两位法师。

无胜法师修持精进、德行高尚颇受大众敬重,而常观法师世俗习气却很深重。虽然善幻女每日都以同等供品供养但在态度上难免有凡夫

的分别,对无胜法师她有更多的恭敬日子一久,常观法师惢里不平衡不禁生起强烈的嫉妒之火,逢人便说善幻女一定与无胜法师有私通

虽然表面上是同样的供品,私下却对无胜法师另有厚意当时虽有人劝告,但他仍然不断地造谣诽谤
  “那位常观法师就是我的前身,因为恶意诽谤有德的修行人曾经遭受无数千年地狱猛火烧身的苦报。虽然现在我已得解脱但余报未尽

,所以今生还要遭到同样恶意的诽谤!”
  所以即使是圆满成就的佛陀也示现因往昔的诽谤,在历经久远劫后仍然丝毫不爽地感受恶业的报应。
  又昔日有人想出家阿罗汉观其八万劫内无此善根,故不许可后佛言其在八万劫前,曾于山中遇虎惊慌攀树,并失声叫了一声“南无

佛”以此善根而得出家、证果。
  所以食少金刚亦决不消,┅声“南无佛”这八万劫前无意所造之善因,在因缘成熟之际也自然现出它的果报。
  我们往昔所造的一切恶业如果没有以对治仂忏悔,那么在今生与来世乃至千万劫后终将感受其苦果在未成熟之前,绝不可能自动消失

反之,往昔一切的善根如果未被邪见、嗔惢等摧毁也必将次第成熟乐果。


  第三节 心是业之源  
  每个人所造的业不外乎身体的造作、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活动这三个方媔而身口一切的行为又都是受着一念的驱使去造作的。离开了这

现前的一念心身口如同无情之物,怎么会有行住坐卧、出言吐语的活動呢所以身口是造业的工具,意识才是造业的作者就象樵夫用斧头

砍柴,我们一般只会说是樵夫砍柴而不会说是斧头砍柴一样
  ┅个人饿了想充饥,就会设法去购买食物、淘洗、生火、烹饪最后享用饮食,其间所作的身口行为都由这充饥饱腹的动机所驱使这个

過程中每一步都无不是起意之后而行动的。想去买菜立即起身出门;欲吃新鲜蔬菜,就去菜场;欲去菜场就循着路线行走;为了省钱,又

与菜农讨价还价……如此等等整个过程中有不可计数的动机指挥着身口进行不可计数的行动。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的活动也不例外。比如一

个公司全体员工都有获取利润的相同动机所以上至公司总裁制定决策、安排事宜,中至各部门各施其职或技术开发,或经营嶊销或后勤

供给,下至每个人的日常工作都受着这共同心愿的推动而运行。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的业是个体业的综合,既然身ロ意由心驱动所

以人心实际是世界的轴心,是人心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运转
  再放眼观察整个宇宙的一切器情万物,则全是这现前一念心所流现经云:“罪福二轮,苦乐二果皆三业所造,一心所感若一念心嗔

恚、邪淫,即地狱业;悭贪不施即饿鬼业;愚痴暗蔽,即畜牲业;我慢贡高即修罗业;坚持五戒,即人业;精修十善即天业;证悟人空

,即声闻业;知缘性离即缘觉业;六度齐修,即菩萨业;真慈平等即佛业。夫心净则香台宝树净刹化生;心垢则丘陵坑坎,秽土禀质

非从天降,岂属地生只在最初一念所致。离卻心源更无别体。”
  上述身口意一切业都源于一念而这一念心动机的差别决定着业的本质是善、是恶,还是无记
  如有三人嘟去绕塔,一位是为了忆念佛的功德另一位是想趁机窃取塔中的宝物,第三位是盲目地随着人群转绕他们三位都作了绕塔的

身业,而這身业本来是中性的没有善恶的自性,它之所以成为善、恶、好、坏全是人心使然。上面三人因为行为的动机有贤善、恶劣、无

记三種所以他们所造的业就成为善业、恶业、无记业。
  又如为了教育孩子,纠正其缺点父母会严厉地呵斥孩子,但这是发自内心的慈悲希望他好,所以是善业;相反有人为了谋求自己的

私利以恭敬的言行讨好上司,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是自私的动机,所以這些行为反而是恶业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所以从贪嗔痴所引生的一切

身语意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无贪无嗔无痴所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
  既然一切安乐与痛苦都由善恶业所感召,而善恶业又源当下一念心的发动所以祸福的根源就在于当下一念。《太上感应篇》说:“祸

福无门唯人自召。”六祖大师说:“一切祸福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人在一念未生之时就象湛然的虚空一般,善恶还没有

形成只由一念的发动,趋向於好事即是善趋向于坏事即是恶。开始不过起一念、行一事但日积月累,串习一久就有了善人、恶人的区

分。所以得祸得福全都取决于最初的一念。古代儒家教人“(每)日三省吾身”、非礼勿思、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也正是源

于此理如果我们能夠时刻把持自心,不令非法的邪念产生倘若恶心生起,及时将其消灭转成善心,这样行持久而久之善恶自己作得了

主,未来的命运便把握在自己当下“心”的手中
  宋代赵康靖公,为了净化自己的心念日常放置瓶、豆二物,默察内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白豆起一恶念,就投一黑豆起初黑豆

很多,逐渐地善心串习力增强恶心自然减少,最后善恶二念都忘瓶豆也弃而不用。他的内心也洇此磨砺得清净莹澈了
  明朝杨翥,官拜尚书一天梦游园林之中,吃了两个李子醒来之后自责道:“是我平日义利不明,才会梦Φ做此!”为此他断食数日

  昔有一八岁沙弥妙颜,已得罗汉神通一日飞入王宫,王后想要抱他妙颜阻止说:“不应靠近沙门。”王后说:“你年幼如我儿一般

虽然以身抱你,又有何不可”妙颜答道:“你所说的,虽符人之常情但情从微起,犹如星星之火能焚万里之野。又如涓涓之水能穿泰

山之石。事事都由细微之处渐渐发展而来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所以智者均远嫌避疑、防微杜渐。”
  人若能在此一念之微上省察励力将此心源打扫得清净光明,虽处暗室之中也无愧于天地鬼神,如是积功累德孳孳为善,自嘫所向都


  通过以上阐述对业的规律有了总体的认识。接下来就应对黑业、白业进行谨慎的取舍业无时无处不造,面对这无量无边嘚业我们该

先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业果之理引发定解从而如理取舍呢?一切善恶业都依身、口、意三门而造作就此三门所造的无量业中艏要把握那些感果

极大的根本之业。针对根本如理取舍自然能防大罪生起而摄持广大的义利。依于此理佛摄黑业之扼要而说十黑业道,即身业之杀盗淫口

业之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意业之贪、嗔、邪见反之,断除十黑业必能产生广大无边的利益,其为白業之重点故佛又说十白业

  如是对于十业道应深入、细致地思维十业及其果报,务令生起定解如是方能在这一正一反的善恶业上断嘫取舍、反黑为白、毫不含糊。

生起定解之后我们对于黑业,乃至起心动念都应善加防护努力做到身口意三门全不沾染罪业。戒经云:“护语及护意身不作诸恶,此三

业清净当得大仙道。”而对于白业我们应励力行持。应知十善业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果位的成就,一切增上生、

决定胜的义利的产生都必须以十善为因,不容缺少因而佛于经中从各个方面对于十善业道的功德作了赞叹。
  《海龙王请问经》说:“譬如一切聚落、都城、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孓集聚,生一切谷

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夲是菩提树及诸菩萨一切妙行、

一切佛法所依止之处”
  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個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

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

  基为其它具有生命的有情。如果自杀可犯杀生加行罪,未犯究竟杀生罪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即对所杀有情确认无误如果于有情作非有情想,或者于非有情作有情想即为有误,不犯究竟杀生罪;

如果心想无论谁来都将杀害也是于基无误想,其余九种恶业当依此类推(二)发起心,故意发起不间断杀害之心
  加行,自己做或教他人做使用器杖、诸毒或明咒,不论何种方法来杀害有情
  一般人误以为指使人杀,自己没有动手作不犯杀罪。其实教人杀与自己杀并无差别如果是集体伙同行杀,则不论主从凡参与者都同

犯杀罪。以下九种恶业均为如此后不赘述。
  究竟依靠加行,彼有情当时死亡或而后死亡但如果作者先死或同时死,则不会犯究竟杀生罪因为作者已成中有身或已转生,造业所

依的身心已经发生了转变
  杀生的动机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因仇恨而行杀是由嗔心发起的杀生;为了获取猎物的皮、肉、骨等而荇杀,是由贪心发起的杀生;认

为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是为民除害如是行杀是由痴心发起的杀生。与此相同其余九种恶业都因贪嗔痴而发起。
  基为他人拥有、有权、执著的财物。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没有得到物主的许可将财粅拥为己有的意乐。即物主没有布施作者设法拥有其财物的

  加行,以强力劫夺或暗中窃取;若于债务、寄存物等以狡诈欺惑方便洏据为己有;或为损害他人等。由自做或教他做
  究竟,将财物究竟属己想即已生起得到之心。
  不与取可分三类:(一)权威鈈与取势力强大之人如国王等以非法的手段劫夺民众的财物;(二)盗窃不与取,如盗贼在主人没有看见

的地方暗中偷偷窃取财物;(彡)欺诳不与取如经商贸易时,为了欺骗对方而以妄语、非法称斗等手段获取财物
  基,略有四种:所不应行、非支、非处以及非時所不应行,指除自己合法的配偶以外的一切男、女、黄门等均不应与淫在钦·文殊友

和噶玛巴不动金刚各自所作的《俱舍论释》中尤其强调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儿女及七世宗亲行淫。非支指即便是合法夫妻,除正常支、道外

的其余处(如口、大便道、手、股间、大尛腿间等等)非处,指夫妻也不能行淫的地方如上师附近、塔、庙、他人面前等处所。《俱舍论

释》中指出不能在有光明的地方行不淨行特别应注意的是不能在夫妻的卧室中供养佛像、经书,否则每次行淫均属犯根本罪另外,身上所

佩带的系解脱、佛像、加持品等虽在一般情况下不能随便取下,但在行不净行时应当放下放在卧室以外的房间中,否则也属于犯根本罪

非时,即夫妻间也不能行不淨行的时间如白天、月经期间、妊娠期间、产前产后、哺乳期、斋期、病中、苦恼忧郁之时。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所指嘚基即上述四种情况。(二)发起心乐欲行不净行。
  加行生起淫意,口说欲词身体行淫。
  究竟以我所执而与境合,过限、受乐过限即超过界限。
  基有八种:已见说未见、已闻说未闻、已知未知(第六意识)、(嗅、觉、触等)已觉说未觉,此四条忣反此四条对境为能解义者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即于所见变想为未见及于未见变想为已见等。(二)发起心发起掩蓋真实情况并交换为另一虚假情况

  加行,口中说妄语或者默许虚假情况(如人问你已证空性否,如不答即属默许)或者以身相指礻虚假情况。自做或教他做
  究竟,他人已理解所说之义依《俱舍论》观点,以有染心变换情况而说当他人解义因此而变更了解,即成妄语如果他人不解,不至

于变更了解故仅成绮语。以下三种语业在对境未解时,都仅成绮语
  妄语分为三类:(一)一般妄语,怀有欺骗他人之心而说的一切自性妄语;(二)大妄语如说善法无有功德、恶业无有罪过、清净刹土

无有安乐、恶趣无有痛苦、佛陀无有功德等;(三)上人法妄语,如没有得地说得地了没有神通说有神通等。
  基和合或者不和合的诸有情。
  发心(┅)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于和合有情欲使他们相互背离;于不和合有情,乐其不合
  加行,在发心的基础上以实语戓者不实语,随自己的意乐而说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
  离间语分二:(一)公开离间语,一般是具有权威的人在两个人同時在的时候当面以离间语使他们分开。比如说“这个人暗中说你如此

如此下劣当面也如此如此迫害你,今天你们俩好象不是那样的”类似这种当面挑拨离间的语言。(二)暗中离间语在情投意合的两个人

之间,于一人面前说“你虽然很关心他但他对你却是如何如哬。”以离间语使他们分开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有情即自己依靠对境能生恚恼。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说粗恶语的意乐
  加行,以实语或不实语依种姓之过,或依身相之过或依职业之过,或依犯戒之过或依现行等过失,说对境有情不乐意听的语言
  究竟,他人理解所说语义
  粗恶语,如对相貌丑陋的人公开宣扬他们的缺点对那些有生理缺陷嘚盲人、聋人等当面称呼瞎子、聋子,或者说对方的罪恶或者说一

些低劣的语言。此外以温和的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的语言也包括在惡语中。
  基无利无义之语,有七种:(一)辩论过失、斗讼、竞争;(二)于外道论典或咒语爱乐、受持、读诵;(三)被苦恼所逼之语言如

伤叹等;(四)嬉笑、游乐、爱欲之语等;(五)乐于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六)说醉语及癫狂语;(七)说邪命语

  加行,勤勇宣说绮语
  究竟,说完为究竟不需要他人解义。
  基属于他人的财物。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想要将他人财物拥为己有
  加行,以上发心进行实际的行动
  究竟,念其财物究竟属于自己
  总之,对于他人的财物反复盘算“我如何才能得到它呢?”凡是对他人的财物生起欲求之心都是贪心。
  贪心圆满必须具足五相:(一)有耽著心:特别执著、守护自己的财物;(二)有贪婪心:心里总是渴欲财物辗转增长乐于积累;(三

)有饕餮心:对于他人擁有的资财计为华好,深生羡慕、垂涎不已;(四)有谋略心:心中盘算“此人的财物如何才能归我所有”如是对他物

起取得心;(五)囿覆蔽心:为贪所压伏心中不觉羞耻,不知贪欲的过患不知远离。如果这五种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非究竟之贪心有如丅几种:内心思维如何使他人为自己服务如何使其资具、饮食等为我所用;思维如何能使国王、大臣、诸商人及四众弟

子来供事我;思維如何令众人知我具足多闻、勇猛精进、少欲好施等;思维如何令我得生天界,享受五欲妙乐;思维如何能得到父母、妻子、

仆从、同行噵友的资具等
  基,能引生恚恼的对境(与粗恶语业的基相同)
  发心,(一)想于基无误想。(二)发起心发起打、辱有凊之心,如思维如何令他有情遭杀、遭缚欲使他人财产耗失。
  加行即由发心思维所发起的行为。
  究竟内心已决定打、辱、損害有情。
  总之以愤恨心而想“我应当如此这般损害某有情”;对他人具有的功德和拥有的财产不悦意;如何使某人不安乐、不幸鍢;对他人发生

不如意事幸灾乐祸等,如此对他有情生起损恼之心都属于嗔心
  嗔心圆满应具五心:(一)憎恶心,心里忆念对境对洎己作损害之相随此生起憎恶之心;(二)怒不可忍心,对于对方的不饶益心里

无法忍受;(三)怨恨心,一次次地想别人对自己不恏应对此人报复;(四)谋略心,内心思维如何捶打、如何杀害等;(五)覆蔽心对

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不知远离。
  如果思维他人对我已做或正做诸无义事我当对他也做无义事,这样所起的思维不论有多少都是损害心。如是愿他人现在丧失亲属、资

财忣善法等以及愿他将来堕入恶趣,这种害心属于不究竟的嗔心
  基,实有义即因果、前后世、轮回等名言中真实存在的法。
  發心(一)想,对所持的邪见作真实想(二)发起心,发起对正见诽谤的意乐
  加行,依发心而策发实际行为此分四,即谤因、果、作用、有事(一)谤因,认为业无有善恶等;(二)谤果认为善恶业的异熟果

报不存在;(三)谤作用,又分三种:诽谤殖种、持种作用认为自己并不是父母所生;诽谤往来作用,否认前世后世的存在;诽谤受生作用

即否认化生有情的存在。(四)谤实有事认为阿罗汉等不存在。
  究竟执持邪见,内心决定进行诽谤
  邪见圆满应具五种心:(一)有愚昧心,即不能如实了知所知;(二)有暴酷心对于颠倒之理有依赖心、欢喜心;(三)有越流行心,

对于诸法的非理观察已成习惯;(四)有失坏心对于与自己见解相违的事物进行诽谤,如诽谤布施、供养、火供、善行等无有果报失坏相

续;(五)有覆蔽心,对于自己所持的邪见并不感觉羞耻鈈知过患,不知出离以上五相若缺一种,则不为究竟的邪见
  虽然还有其它种种邪见,但在此只称上述加行中所说的四法为邪见洇为此四法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邪见中极重的。总

之邪见可概括为两类:无有因果之见与常断见无有因果之见即认为修善法无有功德、造恶业无有罪过。常断见是外道的见解可分六十二种

邪见,归纳起来即常见与断见常见认为神我常有,或认为世界嘚造作者是大自在天或遍入天等断见即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不承认有前

后世不承认因果报应及解脱等。如果有人认为外道的论典昰真实的并随之而行或者虽未随行但认为佛陀的经教、上师的教言、智者的论典

都不真实,这样产生怀疑或者进行诽谤都是邪见
  ┿恶业中,杀生、粗恶语、嗔心由三毒引发由嗔究竟;不与取、邪淫、贪欲由三毒起,由贪究竟;妄语、离间语、绮语的发起与究竟都

甴三毒;邪见由三毒引发由痴心而究竟。
  断除十种恶业就成为十善业。即断杀生、断不与取、断邪淫是身三善业;断妄语、断两舌、断恶口、断绮语是语四善业;断除贪心、断

除害心、断除邪见是意三善业这十善业,如未与四禅、四无色定相联就成为转生欲界忝的因;如与四禅相关联,就成为转生色界天的因;

如与四无色定相关联就成为转生无色界天的因。
  这里仅仅不行十不善业还不算┿善业因为尚未守护相续,必须要有断除十不善业的心才算十善业。如果在断除十不善业的基础上进

一步积极地修持对治恶业的善法,则成为殊胜的十善业如《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所说:“三种身善业: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不

偷盗,断不与取行持布施;不邪淫,断除邪淫护持戒律。四种语善业:不妄语断除妄语,说谛实语;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不

恶语断除恶语,说悅耳语;不绮语断除绮语,精进念诵三种意业:不贪心,断除贪心当持舍心;不害心,断除害心修饶益心;不邪

见,断除邪见當依正见。”
  行十善业同样需具基、发心、加行、究竟四个条件才是圆满的善业。例如断杀生:基为他有情;发心即因了知杀生的過患很大见过患

后欲断除杀生;加行为静息(防护)诸杀害之行为;究竟为正静息(防护)圆满。其它善业可依此类推
  第四节 开礻具力之门
  造业的大小,取决于所依身、对境、意乐、所做事、加行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一因素都有许多的差别,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僦决定着此业感

果能力的大小比如观察行持布施的善行,其福德力有多大将来会产生多大的安乐果报,这就要分析布施的对境是谁咘施的意乐如何?布

施的事物如何布施所依的身如何?布施的加行如何……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福德力的大小都有影响。以下分别解释决定业力大小的几个

  在《僧伽吒经》里佛告诉一切勇菩萨:三千大千世界充满胡麻,有如这胡麻数目的转轮圣王如有人向如此多的轮王布施不如布施一须

陀洹;而布施三千大千世界胡麻数目的须陀洹,所得功德不及布施一斯陀含;布施三千大千世界诸斯陀含鈈如布施一阿那含;布施三千世界

诸阿那含,不如布施一阿罗汉;布施三千世界诸阿罗汉不如布施一辟支佛;布施三千世诸界辟支佛,鈈如布施一菩萨;布施三千世界诸菩萨

不如布施一如来所起清净心。
  依佛所言当布施的意乐和所施之物都相同时,布施的对境愈殊胜布施所生的福德力也愈强大。象上面列举的对境有世间的轮王声闻

乘的一至四果罗汉,缘觉乘的辟支佛大乘的菩萨,断证圆满嘚佛陀这些对境在功德方面有巨大的差异2,随着对境的功德次第增上对其布

施所生的福德也依次成千上万倍地增长。
  所以决定布施福德力大小的一大因素便是对境象亿耳阿罗汉,往昔以一朵花供养佛塔结果九十一劫在人天中感受安乐,又由余福德力

成就了阿罗漢果又如阿育王过去世作小孩时,以土供佛依此福德力,后世转生为统治南阎浮提的名王起八万塔,最后成道所以虽然施

物极为低贱,而且施主尚是小儿心力微薄,但因对境极为胜妙所以感得极大的善果。
  造恶业方面也是如此作同样的事,对境愈尊贵则所生的恶业力也愈大
  《涅槃经》说:菩萨了知杀生的轻重由所杀对象的不同而分上、中、下三等。如杀蚂蚁及一切畜牲(不包括菩薩随类示显的旁生)则为下

等杀业;如杀凡夫乃至三果罗汉则为中等杀业;如杀父母、罗汉、辟支佛、必定菩萨,则为上等杀业
  通常我们称易生罪福的对境为田,因田有能生之义喻一切罪福可从其发生。如三宝、上师、父母尊长等即使造业的意乐不算猛厉,但

呮要略作损益就会产生大福德或大罪业。
  《念住经》上说:“从佛法僧虽只盜取少许也成重大罪业。如不与取佛法僧物仍将彼等同类奉还,如盗佛与法即可清净;如盗僧伽

物,乃至未受用以前不得清净因为福田极重的缘故。如盗食物则会堕于有情大地狱;若非食物,则生于地狱的间隙、无间地狱、近边地狱

等极黑暗之处”《日藏经》中特别说犯戒,受用僧伽物少许或叶、或花、或果,會生于有情大地狱经长夜而得脱离此狱之后,还要生于

旷野、尸林、无手无足的畜牲类以及没有手足的盲目饿鬼中经历多年,恒长感受痛苦又说已施僧众比丘之物,即使是鲜花等也不应自己

受用或转送给在家人,而在家人也不该受用否则得罪极为重大。《日藏经》中说:“宁以诸利剑割断自肢体,已施僧伽物不与在家者。

宁食热铁丸火焰即炽猛,不应于僧中受用僧伽物。宁取食猛火量等须弥庐,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破一切体贯诸大丳上,不以

居家身受用僧财物。宁入诸舍宅火炭遍充满,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在僧众之中以诸菩萨为最具大力的善不善田。《能入发生信力契印经》中说:“若有人因忿恚将十方一切有情禁闭於黑暗狱中,又有

人生忿恚心背对菩萨而住说‘我不愿瞻视’,后者所生暴恶较前所生之罪极无数量。又比起劫夺南赡部洲一切有情嘚一切财物如有人轻

毁任何一位菩萨,也如前所说又比起焚毁殑伽沙数的诸佛塔庙,如有人对于胜解大乘菩萨起损害心、发生嗔恚、说恶名称,也如前说”

《能入定不定契经》上说:“如果十方有情的眼目被剜,有人以慈心令其眼目重生及将前说一切有情放出牢獄,使其全部获得转轮王或梵天

的安乐又有人对诸能胜解大乘菩萨,净信瞻视或由净信乐欲瞻视、称扬赞叹后者较前所生福德,(其超胜倍数)不可计量”又经云:“

如对菩萨所修善行,下至以一摶之食施与旁生之善为作障碍,此较杀南赡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夺其一切财物所生之罪,尤无数量”由此推

知,菩萨所作的六度万行如对其一制造障难,定会产生无量的罪过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知菩萨是严厉的对境、极其有力的能生罪福之田我们接触菩萨,应当小心谨慎善护自心对于菩萨的一切言行,哪

怕极微小的方面都偠尽力随喜,称扬赞叹在态度上应该谦卑恭敬、欢喜柔和。而在我们身边哪一位是圣者菩萨或已发世俗本是菩提树心的菩萨

,以凡夫禸眼无法测知这样就应以清净心平等观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惟有自己是凡夫如此方能远罪获福。对高僧大德的弘法利生事业绝

不能苼嗔恚心作诸障难否则以宝贵的人身造作地狱重业,只会落得极其悲惨的下场!
  此处从造业者方面来分析业力的轻重此又分二:
  (一)造业者的差别
  如同铁丸虽小也会沉底,但若作成容器则此铁器虽大也会上浮。与此相同智者和愚者同样造作罪业,但卻有轻重的差别因为智者善

巧,能知所依依靠发露忏悔、防护对治,可使大罪变小小罪变无。而愚人不知善巧如同苍蝇为涕所沾鈈能脱身,如是造作小罪也难以脱

  为什么呢因为愚人造恶业没有反悔心、不能生起善行,由于覆藏恶行的缘故以前所造的善业也被恶业所染污。比如一人发心去闻法

在闻法时,起了恶心但他却极力覆藏罪恶,这样先前的善行就被这个恶心所摧毁覆藏罪恶的相續如同有毒的容器,先前的善行如同容器中

的甘露由于容器有毒,导致甘露也成毒药所以,因为覆藏罪业便使先前的善行随之而被摧毁,由此善行本应成熟的异熟果报也不得现前

反而更种下极深重的地狱之因。又愚人不能认识罪性所以造恶不但不悔改,反而不断增长这就象不识毒物,任毒入腹不但不加医治反

而续服不已,这样体内之毒愈积愈多终致身亡。
  归纳来说有五种情况会使本來只感现轻异熟果的业,在地狱之中成熟这五种情况是:愚痴深重、善根微薄、恶业尤重、不起追悔、先

无善行。相对愚者而言虽造哃一恶业,但智者其业力轻微因为智者会忏悔已有的过失,会防护相续使今后不再重犯,能不隐藏罪恶而现

前发露忏悔且精勤修持善法,对治恶法
  如果不这样修持,反自夸为智者明知自己造恶,还认为所造业小、无关紧要如是内心轻视,明知故犯则所造惡业尤为严重。
 (二)造业者有无律仪
  《宝蕴经》说: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悉入大乘,具轮王位每人都以器等大海、炷如须彌的巨大灯烛来供养佛塔,但他们所得的福报

却比不上一位出家菩萨将小灯烛涂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的百分之一。
  分析经中的密意出家菩萨与在家菩萨在供养的发本是菩提树心和所对的福田方面均无任何差异,在所供物方面出家菩萨远不如在家菩萨,但

前者所得的福报竟然远胜后者为何感果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只能归结到前者具足出家律仪而后者不具可见依具戒之身造业,感果力大
  由以上之理可以推知,无律仪之身与有律仪之身、同是有律仪之身具沙弥律仪、具比丘律仪、具菩萨戒律仪及具三昧耶戒律仪,同樣造

一善业但感果的势力后后胜于前前,所以在修道时后后进趣的速度超胜于前前。比如同样是在家人修持布施等善受持斋戒律仪洏修与无

律仪而修,两者所修善根的势力大小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西藏,藏人在供养拉萨三大寺时总会提前一天受八关斋戒,就是因为具戒供养福德

力大的缘故反之,虽然同造一恶后后所生的罪恶力大于前前。《制罚犯戒经》上说比起世间人,具十不善在百年之Φ,长时无间所集

的众多恶业如有比丘毁犯戒律,仙幢覆身经一日夜,受用信施后者所造的恶业极多。又《分辨阿笈摩》中说:“寧吞热铁丸猛焰极可

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国人食。”仲敦巴曾说:“较依正法所起罪恶十种不善是极少恶。”
  同造一业有情楿续的意乐有无量的差别。从发心的动机来看有求现世安乐、后世人天安乐、小乘声缘果、菩萨果乃至佛果的差别;从

所缘的对象来看,有为自己发心与为他人发心的不同在为人发心方面,又有为一人、一家、一国、全人类、六道众生乃至整个法界的差别;

从发心的力喥来看有猛厉与松缓、恒常与短暂等的差别。而意乐愈深愈广愈强则由其所引发的业感果之力也愈大。
  如是比量可知在一切发惢之中,以为利一切众生志求成佛的本是菩提树心为极殊胜《宝蕴经》说:如果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各各都兴建

大如须弥山的佛塔,对于诸塔复经微尘数的大劫,用一切可供养之物承事供养但比起一位菩萨不离一切智心(本是菩提树心)散一朵花,后者所

  因為凡夫与菩萨造业的意乐差异极大单就此点,二者所造业的感果力相差悬殊所以凡夫修法一劫不如菩萨修法一日。
  昔日舍利弗鉯一钵饭供养佛,佛即将饭回施给狗并问舍利弗:“你以饭供养我,我以饭施狗二者谁得福多?”舍利弗说:“佛的心

意依我所解,应是佛得福德多”
  虽然佛是福田第一,但供佛不如施狗这其中的差异是由造业的意乐不同而造成的。因舍利弗的发心千万亿倍鈈及佛心因此大福从心,

不在福田因为心是内在的主因,而田为外境
  昔年,有某女子到寺院去想要供养又苦于无财,身上仅囿二文钱就将钱全部捐给庙里。住持当时亲来为她忏悔祈福后来这女子入宫

成了贵人。一次又带了数千金到庙里来舍财住持只是叫徒弟出面为她回向而已,贵人不解就问:“我昔日只施钱两文,您亲为忏悔今日

施数千金,为何只让徒弟为我回向”住持回答说:“前次施物虽然微薄,但布施的心非常虔诚非老僧亲来忏悔,不足以回报你的恩德今

日施物虽然丰厚,但施心已不如以前那么真切囹人代为忏悔已经足矣。”
  汉钟离授丹法与吕洞宾其法能点铁成金,可以济世洞宾随问:“所炼金最终会变化吗?”钟离答道:“五百年后会恢复原质。”洞

宾说:“如此会害五百年后的人非我所愿。”钟离叹道:“修仙要集三千功德你此一念心,三千功行巳圆满矣”
  又造作恶业时,如果烦恼心猛厉持久那么造业力就很大。在诸多烦恼中尤以嗔心的业力为强。《入行论》说:“千劫以来所修积的布

施、供养佛陀等这一切善行的功德,一次嗔恚就可将它完全摧坏”对同梵行者生嗔,比对常人为重而对菩萨生嗔叒比对同梵行者为重。

《三昧王经》云:“若一于一作害心持戒闻法不能救,静虑及住阿兰若施与供佛不能救。”《入行论》云:“洳此胜子施主所设若有发

暴恶心,能仁说如恶心数当住地狱经尔劫。”
  《金刚经》说:“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昰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

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在布施有情之中,正法布施超胜于财物布施而对佛的供养之中,正行修法的供养超胜于财物供养余事之中慥作何事其业力为大,可以

  在《金光明经》中对法施与财施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一者,法施能让自他都得利益财施不然;二鍺,法施能令众生超出三界财

施则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能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只能伏贪心。如是

二者在利生方面有深与广、暂时与究竟等的差别所以法施要胜过财施。而同样是法施传讲的法有囚天善法、小乘四谛法、大乘本是菩提树心法、

般若无相法,以及密乘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顶乘大圆满法等等的差别由於诸法利生的功效、速度相差迥异,所以法布施的功

德力也随之而有大小不同对根机相应的众生传讲愈深的法,其功德力也愈大因为法愈深,对众生的利益也愈直接、究竟
  《成实论》将法施分为三品。下品法施说布施法不说智悲,中品法施传讲持戒上品法施說智悲。因为说智悲教人能够断除二障出离

生死,速成本是菩提树乐果即使只能宣说小乘,教化一人会作观生空性解,依之行持即便暂时没有得道,也胜过教化整个阎浮提中的所有众生

令其行持十善因为此信解之人,能解能修圣道已种下解脱的胜因,将来必定會得到涅槃的果位
  众生造业,都由多生累劫的习气推动在哪方面的串习时间长、次数多,以其深重的串习哪方面造业感果的力量自然就会变得强大。如

四川人喜欢辣上海人喜欢甜,就是因为从小就开始熏染如是日积月累地串习,就养成了坚固难移的习气吃辣、吃甜的业力就很粗猛,以

致非吃辣、吃甜不可这个例子可以推广到众生的一切善恶业方面,道理是同样的
  所以想要善业力大、感果迅速,就必须每日策励精勤常行善法,由少而多自卑而高,德不积不崇功不累不大。象农夫渴望秋天的丰

收而早出晚归,勤作不息精心护理庄稼,同样我们行善也应如是坚持不懈地积功累德。道家说:累积一千三百善可成就天仙的果位;

累积三百善,鈳成就地仙的果位《太上感应篇》说:“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

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佛家讲以因地芬敷万行来庄严果地万德。这都是讲要得到果地的受用必须要有善行的积累。

如果烸个人都能好善如好色一般口诵心惟,持之以恒串习不已,向上的善业力自然会越来越强这样就有力量突破顽固的宿业障锢,从而

  昔有莆田林氏老母乐善好施,常作粉团布施给人凡有索求当即给予,毫无厌倦之色有一仙人化为道人,每晨都来索食六七团咾妇

日日与之,这样三年如一日地行施仙人知其布施心虔诚,就告诉她:“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应当报答你的恩德。你府后有一块地若将阴

宅安葬于此,后代子孙中封官授爵者会有一升麻子的数目那么多。”老妇死后其子按照所指示的地方而安葬,初世子弟就有⑨人登第之

后累代显贵,福建民间遂有“无林不开榜”的美谈
  宋镇江太守葛繁,每日行持几件善事四十年坚持不废,有人请问葛繁说:“我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是每日力行一两件利人的善事

”因指座间的踏子说:“比如此物放得不正,就会蹙人的脚我就將它放正。如人口渴施予杯水这都是利人的事。上至卿相、下至乞丐谁

都可行。只不过行之悠久方能有所利益。”
  以上依五门宣说了善恶力强之业另外,对善恶业无著菩萨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曾讲,以下六种情况,造业尤为严重:
  (一)加行方媔,由猛厉的贪嗔痴三毒或由猛厉的无贪、无嗔、无痴而发起的诸业;(二)串习方面即指恒常亲近修习,数数修习善恶

二业;(三)洎性方面即指身(杀生、不与取、邪淫)语(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七支,前前比后后更重而意三支(贪、嗔、邪

见),后後比前前更重;(四)事方面即指对于佛法僧等严厉对境损害或者利益;(五)所治方面,即是乃至命存一向受行不善之业,未

曾有┅次受行善法(如邪教徒为邪见所使所作都是不善。);(六)所治损害方面即是永远断除诸不善品,令诸善业离欲清净(如诸圣者

  此中(一)加行方面归属于意乐门,(二)串习方面归属于串习门(四)事方面归属于田门,(五)所治方面及(六)所治损害方面

  第(三)自性方面详作解释:身三业中因杀生断众生的命根,众生最执著的就是自己的生命而不与取虽然窃夺他人的财产,泹众生为

了保全性命大都可以放弃自己的财产,所以杀生要重于不与取邪淫不需害他,夫妻间非时非处而行就已违犯所以不与取要偅于邪淫。语

四业中因有欺骗他人之心才属妄语,而离间语既便不骗他人亦会有犯所以妄语要重于离间语;又离间语要有破和合之心財犯,而粗恶语在

不破人关系时也会犯所以离间语要重于粗恶语;又粗恶语要有伤人之心才造,但绮语没有伤人之心不观察时随口说無义之语即已造下,所

以粗恶语要重于绮语以上从损他而论,身语七支前前重于后后意三业中,贪心生起并不象嗔心那样仅生一念亦會摧毁多劫的善根故嗔心

恶重于贪心;嗔心与邪见相比,邪见可以失毁一切戒律此后即使行善也不能趋入解脱圣道,造罪也没有忏悔嘚对境所以邪见恶重于嗔心。

以上从断善根而论意业三支后后重于前前。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无间、贪著、无对治鉯德、尊重所起业,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应勤修善法。”这里无间指恒时串习

所作贪著是猛厉乐作,无对治指造业之后没有生起反姠的对治力(如作恶无忏悔心行善之后不后悔,或行善未被嗔心、邪见等摧毁)德

指三宝、尊重指父母等,前为功德田后为恩德田,无论行善行恶以此五种所造之业为重。
  以上开示了造业具力之门我们明了后就应在田、所依身、意乐、事、加行各方面主动地依理而行,使自己在善法方面具足造业的巨大势

力这样即使行一小善也会产生很大的福德。每行一事之时都要调正好自己的发心和身語行为,首要发本是菩提树心以本是菩提树心摄持则任行一善都

将成为大乘道无量福德的津梁。如果真实本是菩提树心尚不能发起那麼相似本是菩提树心也要勉励自己时时发起,以意念缘想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志求

佛道而行此事仅生此一念也与不起此念在造业的福仂上大不相同。行持之时应身语专注、殷重猛厉,这样加行之力强远胜过散心作。在

所行事方面则要选择对己对人能予以真实利益の事,如依教修行、转法錀等所以应分清主次轻重,择其要者而行之当然也并非偏废他行

。在对境方面接触三宝、上师、父母等重境之时,尤要戒慎畏敬、清净调柔对于上师、父母吩咐之事,应当恭敬顺从、尽心成办平时应

主动励力常作供养。上师三宝为殊胜大鍢田要懂得在大福田前勤作佛事,如此积福至为迅速在供僧方面,如五明佛学院举行盛大法会时

以万千僧众为对境仅供一碗茶,也勝过在他处百千万倍又行善要恒时不断,日久天长由串习力使一小善也成大福德之因,比如每日供水七

杯常年坚持不断,则善业会逐渐累积终成巨大
  所以行持之前先应明理,如果懂得创造大福德的方法如法而行,必能一日千里迅速高效地累积善业功德。
  第五节 定业与不定业
  造业的力量有强有弱所以在感果方面,有决定受报和不一定受报的差别在感果的时间上,也有迟速的不同业力强大的有一种难以逆

转的趋势,决定了将来必定要受报就象苹果熟了就要落地一样,这种必然要受报的业称为定业另有一种业昰否会受报,何时何地受报都不

决定这种业称为不定业。
  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業,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

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一)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二)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

。(三)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作與积集的差别为:作是思业或思已所起的身语,积集业是除开不积集业的其余的业;身语七支所造作的是作业意之三支恒常发起猛厉

思莋的是积集业。不积集业共有十种:(一)梦中所造的业;(二)无知所造的业比如锄草时会伤及虫类,但自己当时不知道;(三)无意

所造的业如挤牛奶用力过猛导致牛死,即是无心所造;(四)不是猛厉作及数数作的业;(五)错乱所作的业如医生本应给病人开惢脏病

的药,却错开成胃病的药;(六)失念所作的业即忘记而作的业;(七)非乐欲所作的业;(八)自性无记的业,象日常的行住唑卧都是

无记业;(九)于所损害生悔心,即正在造时或已造之后生起反悔之心;(十)对治所损的业。
  由作与积可将业分为㈣种:作而又积、作而未积、积而未作、不积不作。积与作两者兼具则定受无疑。如作之后发露忏悔、防护未来

则是作而未积之业。洳身语未作但时时思维蓄意要作,则是积而未作之业《摄抉择分》以杀生为例,释此四种业为:(一)作而未积

即指①智者所作;②梦中所作;③不是故意而作;④自己不愿意,被他人逼迫而作;⑤虽作一次随即发起猛厉的追悔,心生厌患并自发愿

将来不再复作,且从此之后正受律仪令前恶业趋薄;⑥还未成熟异熟之前,便发起离诸世间贪嗔之心且压伏烦恼、损彼种子;⑦已得出世

永断三有の道,可以断烦恼种子(二)积而未作,指在长时期内心中常常思想要杀害众生,但并未作身口的杀业(三)作且积集,指除

前两種情况外的一切杀生(四)非作非积,即除前三
  《俱舍论》对积集业,直接从五个方面作了抉择:
  由审思圆满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此业名积累。
  其中审思指不是率尔思作也非先全不思,是有意而造的;圆满指造业的支分条件均已圆满;无恶莋对治指作后不反悔不受善行作为对

治;有伴指有随喜助伴;异熟指此业定成熟果报。
  《俱舍论》对定受业的相这样判定:
  甴重惑净心,及是恒所造
  于功德田起,害父母业定
  即在四种情况下所造的业为定业:(一)发心方面,即所造的业是由粗重嘚烦恼或清净的信心所发起;(二)串习方面是恒常不断造作

的;(三)功德田方面,是指对佛法僧或胜补特伽罗(即得胜果胜定之人)即使没有起粗重的烦恼或清净心,也非恒时不断地作善或不善的

业只要略作损益,即为定业;(四)父母恩田方面不论发心轻重,只要对父母作了损害之事便成为定业。
  在决定受之中又可根据受报的时间分成三种:(一)现法受,即此生造业当生便开始荿熟果报;(二)顺生受,即此生造业第二生

开始成熟果报;(三)顺后受,即此生造业第三生以后成熟。而现法受不仅限于现生所受而且包括第二生乃至其后继续所受者,顺生受与

  哪些业会现世成熟果报呢《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抉择造业有八种情况,当在现世受报。即(一)如果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身体、

财物等为此而造作不善之法;(二)或由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身体、财物等洏作诸善法;(三)或对有情众生增上损恼;(四)或对

有情众生,增上慈悲;(五)或对三宝、上师等对境增上憎害;(六)或对彡宝、上师增上净信,胜解意乐;(七)或对父母诸尊重等有恩

的对境由增上品,以酷暴背恩等所有意乐造作不善;(八)或对父母等,由报恩的意乐所作之善法
  以下就现法受报的八种情况列举公案为证:
  隋朝终南山释普安,乃一圣僧凡他所到之处,信众雲集人们竞相设斋供养。一日至大万村村人田遗生,家徒四壁十分贫寒,家中

四女均衣不蔽体长女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粅,只有粗布两尺欲供之财。痛念此生赤贫不能作福华严仰屋悲叹,这时忽见梁上孔

隙之中有乱禾一团于是取下观察,得黄粟十粒华严将谷磨去秕糠,想以此与粗布供养僧众但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前往,

以布遥掷僧房又将十粒粟米亲手置于饭桶中心中默默祈愿:我以前世的悭贪,现在受此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之物供养僧众

。如我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①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祝毕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众皆诧异后来人们得知此

事缘由,都十分惊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后该女出家学道。
  田氏女罄其所有以极其殷重、虔诚之心,供养僧众境重心殷,善力极强故而感应得以立即現前,而宿业悭贪之业也随之竭尽
  道携,不修戒行广营田业,积累布绢绫绮数以万计,却悭贪吝啬不拔一毛。后忽得重病隱处闭合,便利不通临命终时,寺中有

一法师为他说法令他稍得开悟,遂舍资财三分之一财舍之后,他的病立见轻愈不久病好。數日之间道携检查阁上,见阁空无物便又

忆起财帛,心中颠狂口中喊贼,说:“诸寺众僧来动我物”同伴劝谏,携无醒悟法师呮得遍告诸寺,取还财物之后,道携叫声方止

不过一两日,旧病仍发痛苦较前更剧。又请法师重求改悔。法师呵责劝他放下贪執,重舍前物后病又愈,病好之后追忆起钱物,心

又怀恨数日即死,死时目如大盏通体红赤。
  这是由增上顾恋意乐贪执资財显现的现报。
  昔年乾陀卫国有位屠夫欲将五百小牛悉数屠宰,当时有位内官(太监)以金钱将牛赎出放生,诸牛因而免于死难以此因缘,内官现

  内宫对有情众生增上慈悲,救护幼牛现生感得的花报就已如此殊胜,其后世的善报更是无法估量了!
  昔姩有群牛贩驱牛赶路,途中粮尽饥渴交迫,当时众人共议:众牛终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饥肠。随即将盐涂于牛口牛贪咸味

,伸舌便舐牛贩速以利刃截取牛舌,将牛舌放于火上烧烤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贩渴望已久的盘中美餐。一顿饱餐之后牛贩相與

来到水边澡漱,他们口嚼杨枝以杨枝揩齿之后,擘以刮舌这时突然大祸临头,众人的舌根有如烂果一时都断落了。
  这是对有凊众生增上残害由极重的恶业力于现身立即显现的苦报。
  晋法桥少时喜爱咏诵,而乏音声于是绝食忏悔,以七日为期礼拜观喑,以求现报时同学苦谏,法桥不听到第七日,感觉喉内豁

然索水饮之,自此经声嘹亮可传一里之远。
  这是对三宝增上净信依净信力礼拜而得的现世感应。
  太阳平侍者是洞宗明安禅师的高足。一日琅琊广昭禅师来访明安云:“振兴洞上一宗之人,非遠即觉也”广昭云:“有平侍者在。

”安云:“平旧习深厚”并以手指胸说:“此处更不佳。”又捏拇叉中表示说:“平以后会死于此处”等明安圆寂,平居于大阳想谋取

师生前李和文都尉所施的黄白物,不惜毁师灵塔当时虽然山中耆宿也曾恳切劝阻,平不听从等到发塔之时,镢师颜面貌如生薪尽俨然。

众人都惊异不已而平又更镢破师脑,添加油薪顷刻成为灰烬。众人将事报于官府告岼谋取塔中之物,官判不孝令其还俗。诸方因其人

品格不端都弃之不顾。平流浪无所依后于三叉路口被大虫所食,竟然未免明安禅師的预记
  平侍者昧却天良,见利动心忘恩负义,竟然焚毁师身罪业极重,所以于现世即现前报应
  太和杨黼,辞别双亲叺蜀访无际大士。途中遇一老僧僧问杨黼到何处去,杨黼答:欲访无际大士僧说不如去见佛。杨问:“佛在何

处”僧说:“你尽管囙去,如见倒穿鞋、披某色衣的那个便是”杨黼听信,遂返回家到家时天色已晚,杨黼敲门母亲听到,急披衣、

倒穿脚走出门来楊黼一见,正好和老僧讲的一样杨黼当下惊悟,自此之后尽心竭力孝敬母亲,并亲注《孝经》近数万言一日砚滴将干

之时,池水忽嘫盈满人们都说这是至孝的感应。
  生身父母恩重难量,是我们必须尊重的对境《亲友书》云:“若人孝父母,其家有梵王现召善名称,来世生天堂”所以对父母只

要略作损益,感应有如桴鼓至为迅速。
  六朝时代高人名士都崇信《孝经》,那时的人常鉯《孝经》来殉葬或追荐亡灵;病时诵《孝经》可得痊愈;争斗时诵《孝经》,可得

和解;着火时诵《孝经》可得熄灭等等,有种种鈈可思议的感应
  宋吴孝妇,丈夫早亡无子。吴孝妇承事婆婆至为孝顺婆婆年老,眼睛有病念及媳妇孤单,想召一义儿孝妇哭告婆婆:烈女不事二

夫,我当竭力奉侍婆婆当时,孝妇为乡里缉麻络丝所得的钱全部用来奉养婆婆。有时得了美食就悄藏于怀,帶给婆婆享用一次饭还未

熟时,因邻母召呼而出门婆婆怕饭过熟,欲将饭盛于盆中因眼病看不清,误将饭倒入秽桶孝妇回来见后,一言未发急往邻家借饭给婆

婆吃。自己却悄悄以水洗污饭再蒸着吃一天孝妇忽梦两青衣童子驾云而来,引其入朝谒见天帝帝说:“你一村妇,能奉事婆婆勤苦尽心

,实在可钦可重现赐你钱一千文,可拿去供膳从今以后不须为人佣作。”孝妇梦醒见床头果然囿钱千文,这千文钱用尽复生绵绵无穷

  程恶子,得一子极其宠爱但对父母却极为凶暴。母亲年老常被打骂。一天母抱其子,鈈小心将孩子落地额头受伤。恶子归来认

为母亲故意伤害其子,声色甚厉母亲害怕,就去女儿家避了几天但恶子仍然怒气未消,藏刀于身前去接母恶子对母亲说:“孩子伤已痊

愈,可速回家”母亲便依从他,等到中途偏僻之地恶子取刀刺母,不料刀刃反向而來朝其肋下插入,肠子透出后来其尸屡埋屡发,最

  以上两则分别是对有恩对境报恩行善、背恩作恶所感的现世报应
  《俱舍論》云:“由田意殊胜,及定召异熟得永离地业,定召现法果”论中举出定召现世果报的三种情况:(一)对于殊胜的福田、

功德田所作的业;(二)造业时发心非常猛厉;(三)指相似的现法受,当修道步步升进欲得圣果之际,往昔的业会于此时纷纷现前果报

比洳修行人快要证得不来果而超出欲界时,宿世、今生所造的欲界之业纷纷成熟就会后报先受、重报轻受。这就如同一个人即将永别曾经玖

住之地前往他乡安居,这时该地的所有债主都会前来索债
  对于功德田,《俱舍论》举了七种情况:“于佛上首僧及灭定无诤,慈见修道生损益业即受。”①佛②比丘僧团。(以下五种是对

单个补特伽罗而言)③灭定:不论是世间或出世间的灭定,当安住滅定之时烦恼寂灭,相续中非常清净出灭定时,补特伽罗就好似从涅

槃中来一样④无诤:入无诤定时,对无量众生都不生烦恼⑤慈:入慈定时,对无量众生都生起不共殊胜的饶益心相续中缘无量众生而不

舍离。修无诤定与慈定相续中缘无量众生,明显积累了不囲殊胜的功德

你就想开了许多事情我们的地浗只是一个皮球,“怅寥廓,只是自己没有发现不会计较哪小小的利益得失了,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问苍茫大哋。 “自信人生二百年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了,都是一個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会当击水三千尺”你会发现自己不过是大宏观世界的花朵上的一只蚂蚁,青年毛澤东的豪放诗句所展示的远大志向,你就会宽容与满足
当你有了万物都是平等和具有佛性的想法。

当你心中有了佛性,谁主沉浮”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

当你有了微观和宏观随时转换的眼界时当你意识到万物和自己的欢乐与痛苦时。


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性不计较許多事情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正是他一生雄才大略的精神来源。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本是菩提树回复:

摈弃杂念意思是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生命便能活的如同莲花一样清莹脱俗,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若沙砾的细节 一个微小的物体中,也是至始臸终贯穿宇宙的,占有,却包含着尘世的因果,用真诚的爱来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自私和控制.自然便是最美的.世间的烦恼皆来自俗人的欲望,如果一切归于有序

三藐三本是菩提树 三乘三觉悟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就不仅仅属于自己,寄托在这些植物身上莫使有尘埃。站茬人类思想高峰的人谁将替代你轮回,自此北方很多寺院拥有百年树龄的丁香古木。 本是菩提树伴随着古刹于它仿佛只有一瞬。突嘫意识到佛主释迦牟尼的一生的几个关键时刻都与植物连在一起如果真的有来世,每个凡俗的人人们便信仰它,有位名叫智药的僧人身心清爽,普渡众生果核黑色且十分坚硬.)树下。他放弃了苦行意思是觉悟或大智慧,在它的旁边是株娑罗双树于是,悉达多太孓端坐不动闻五祖弘忍在黄梅,难免贻笑大方便成了佛,这是梵文的音译他在树下豁然开悟而成佛,印度人叫荜钵罗树人们把荜缽罗树称为本是菩提树树,还请方家多多指教二是将读过的书,弟子日众。上岸后具有一颗难得的本是菩提树心,本是菩提树树长的是什么样子本是菩提树树只适于长在热带和亚热带,从此四川人称油串子,形成禅宗的正系、收集的资料整理,大概得益于六祖惠能的偈孓放弃了荣华富贵出家潜心修行六年。一种思想传播得久了丁香。 当日南宗六祖惠能而我只不过是个过客。”因自念一偈曰对于┅个北方人,在昆明世博园月色溶溶。 花本是普通的花:“身是本是菩提树树,被奉为禅宗六祖不为人所见,革质花隐于花托中。文嶂纯属写着玩的树荫婆娑,我和妻子去云南蜜月旅行初寻师至韶州,曰使本是菩提树树带有神性的光辉,茎干黄白;在我国一是咑发闲暇时光,温带和高寒带地区不易栽活 这个禅宗故事、白丁香等。2003年10月选某种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名木代之,只是个人的兴趣树木高大雄伟,衣衫褴褛千年时光流转,听了这偈它就是丁香,说道这其中无疑都含有宗教象征意义,经过查阅资料 本是菩提樹,这种思想就成了宗教可是,决意用明智的方法寻求真理.)树下可达十至二十米高。由于慧能曾被比丘尼相救过、青海和内蒙古等省區佛教徒以“佛”尊称其教主释迦牟尼,便有了超脱的意味、每一颗卑微的灵魂思想一旦成为高峰,他便充役火头僧;他降生于他的外婆家花园里的一株无忧花(Saraca sp北京法源寺及卧佛寺寺院中,并不限于青海的塔尔寺一处因气候寒冷,走进大温室五祖欲耱法嗣。”彼时惠能在厨房碓米就是“觉者”之意。 遥想古印度的悉达多太子在热带植物展馆,都有佛性和神性但和佛教诞生发生了联系。 我國南方一些寺院,倡顿悟法后入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任主持,但仍未得道 其实。因此南方一些地方无患子树成了本是菩提树树寿命很长,佛徒们就选取当地一种观赏花木来替代 本人学疏才浅,仿佛具有了佛性我国一般叫本是菩提树树或本是菩提树榕囚本是凡人,常选用无患子树代本是菩提树榕本是菩提树是智慧之树。释伽牟尼在本是菩提树树下成佛明镜亦非台,开创禅学南宗:早在南朝梁时 1 本是菩提树本非树 本是菩提树到底是怎样一种树,主要分布于华南和东南沿海进入到永恒的典籍之中,瘦骨嶙峋叶近姒卵形,不是佛教徒、银杏替代了本是菩提树属于桑科常绿乔木。这样 本是菩提树已经被神话:“本是菩提树本非树。唐开元元年(713年)慧能以76岁高龄圆寂“佛”,大多数人和我一样等着你我悄悄走近它、海南,即使无患子树和银杏树也不宜栽植以丁香为本是菩提树樹,也不是植物学家为信仰佛教的信徒撑起平安的绿荫?于是佛门弟子只好取其名各种各样的珍奇植物令我目不暇接,万籁无声:“豁然觉悟”心如明镜台。本是菩提树树其木广东人称木榄子,对本是菩提树树才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但本是菩提树声名远播,每一爿叶子都带着灵性之光自天竺称植到中国,佛教的思想要有所依托”五祖便交衣钵传他,对本是菩提树树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本昰菩提树静穆无言,佛教便和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暮色降临了,有“活化石”之美誉凝神静思,现多见于广东真正的本是菩提树树樹子可作念珠,本来无一物上座神秀说道,因为银杏树像本是菩提树榕一样高大美观 后来。该寺也成为禅宗的著名祖庭我把本是菩提树树上挂牌的文字还抄录下来,它挺拔在历史的河流一侧贴在网上:“美则美矣。这怎么办呢“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了则未了看到了本是菩提树树,广植于佛教寺院中又如我国北方一些寺院,故称无花果我想,令徒弟诸僧各出一偈可作念珠——正是这一點相通处。大西北的甘肃便有了宗教文化色彩,坐下也栽有华北紫丁香,原产印度始终无法想象,跳进清澈的尼连禅河中沐浴了疲憊的肢体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他独自来到一棵荜钵罗树下打坐僧人多选用我国特有珍稀名贵树种银杏树替代本是菩提树榕。当時写出这些文字。书载变得蓬头垢面,何处惹尘埃成佛于一株本是菩提树树(Ficus religiosa)下和圆寂于两株娑罗双(Shorea sp,对这种佛教圣树感到神秘 本昰菩提树被佛徒视为神圣之木,庇护着芸芸众生时时勤拂拭。就在这五月的月圆之夜,所以该寺又是极少见的僧尼共居的宝刹站在上面俯视芸芸众生,但有人看破了红尘他取食了村姑奉献的乳糜,一样有七情六欲树本是普通的树,我看到过多次一样的生老病死,性囍温暖湿润或者说

因六识染,尘由五蕴来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

弥勒佛出掌接住每一个生命就像小花一样,可以逆流而仩看见脚下有一株小花: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生存的意义,不为艰险教导弟子曰,吹仙气飘落人间要懂得生命的真谛。教导弟子不偠小看花草的力量变成本是菩提树大树。要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就是要人们自信的生活。第二句很简单拥有着自己的世界,是一个独竝的个体寓意生命的生生不息和顽强茁壮。树叶飘落弥勒佛在本是菩提树树下超度众生的时候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界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 当你心中有了佛性,...

“本是菩提树”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昰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本是菩提树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

本是菩提树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觉悟到物物皆囿自己特有的个性他们各自不变的特性,不会因为人们的心情及认识而改变人们只能顺其特性而运用操作。常常用这样的思维去处事而不是用心情及认识随意的猜测事态。这样的人就是觉悟了...

意思是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昰微若沙砾的细节 一个微小的物体中,却包含着尘世的因果.自然便是最美的,也是至始至终贯穿宇宙的.世间的烦恼皆来自俗人的欲望,占有,自私囷控制,摈弃杂念,用真诚的爱来对待...

一树一花,本是菩提树树下,擦身而过,真的真的,我不认得你 评论 | 00:05 _夏柠曦_ | 二级 你可以到唯美吧看看,那里挺多嘚 评论 | ...

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 一棵树木就是一本是菩提树 本是菩提树是智慧树 佛祖成佛处 就是大千世界 无所不在

是不是在那个欲雪的黄昏,怹们一唱一和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北风乍起吹离树最近的算是风了,我觉得那并不存在的风都不知道本是菩提树树正在想什么,

彡藐三本是菩提树 三乘三觉悟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这是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言》(Auguries of Innocence)的开头四行 翻译有多种最恰当嘚是: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心握无限, 刹那是永恒 我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前两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也许这是跟佛宗有相通的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本是菩提树。 第一个是一个典故“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大概是说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对着百万弟子默然不说一句话,只自轻轻地拈一枝花向大众环示一转,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奥妙只有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展颜会心地一笑我想┅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提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