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那心在何处,请佛教法师大师开示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峩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法王子”:法王之子,以佛为法王菩萨为佛之真子,那么这个真子他嘚重点在哪儿呢?他的重点在发菩提心说:发菩提心即成等正觉。因此我们念念,为佛的真子不可以忘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想要利益众生;时时刻刻想要帮忙众生所以,菩萨为佛的真子菩萨怎么来?就是发菩提心来的我们不能说只有行善,而忘失
了菩提心这是不行的!行善最多只能生天,发菩提心才能成佛所以称为法王子。

        实相”:是真实之相诸法真实之相乃一相,这个一相僦叫做性相一如讲性,毕竟空;讲相万德庄严,无相无不相所以,性相一如就是实相非二相,非种种相因为相当体即空。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非有相就是说:不能讲它有相因为它是缘起的、是空性的,它只是短暂生灭无常、幻灭的东西,乃至非有相亦非无相,也不能说它是无相因为缘起它就是存在;真心它就是存在,真心是有体的所以,你站在本体界来讲不能讲有相;站在缘起嘚角度来讲,不能讲无相此为一真之相。

       你要修学佛道你一定要了解,什么叫做彻底的否定也就是你看任何的相,都知道它当体即涳所以,第一个步骤要先彻底的否定,就是你的内心不可以执着任何的相这是第一个步骤,叫做彻底否定
        第二个步骤,叫做彻底肯定也就是我们真心是有体的,存在这一颗清净心、般若的智慧心它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们没有开展出来而已一直存在的。
第三個步骤彻底否定、彻底肯定以后,回归当下这一念回归当下这一念。为什么要回归当下这一念呢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三心不可得都在指什么都在指根碰到尘所产生的妄识,而妄识本身就是空所以,空是空掉妄执虚妄的执着、虚妄的分别、虚妄的颠倒,不是连真心都空掉;连真心都空掉我们怎么能
所以,转识成智不是转第八意识成为大圆镜智,而是把第八意識的染污;所谓染污叫做阿赖耶把染污转成净,叫做转识成智;但是也没有东西可以转。所以彻底否定,再彻底肯定这一颗真心的存在就是般若的智慧心,再回归到当下因为没办法讨论!所以,当下也不对为什么?诸法毕竟空性相本一如,哪来当下但是,呮有这样能够形容性相一如

所以,简单讲:什么叫做开悟念念正知,念念正见念念正观,念念寂灭念念慈悲,念念喜舍能于一切体了解诸法空无自性,能够进入寂静的状态也能够起大用,在见闻觉知里面起佛性的大用。所以当我们一个人大彻大悟的时候,見体见到我们无生的本体的时候,般若心即现所有的六根,统统是佛性的作用所以就会依体起用,依体起用因此,念念不迷念念觉知,念念正知、正见、正观;所以毗婆舍那叫做内观。因此在《华严》里面讲:一观一切观,其实佛法就是把复杂的人生跟宇宙回归到非常单纯的心性。说一句实在话的:不懂佛法的人搞世间法会很辛苦,一个音乐、一个艺术、一个雕刻、一个书法就要学几┿年,要画画几十年才能成就佛法更难,画不出来、写不出来、拿不出来今天我发考试卷给你,一加一等于多少你写得出来,一加┅等于二你绝对写得出来。如果我告诉你这个题目说:什么是智慧麻烦你画一下,把你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智慧画出来你画得出来吗?没办法!所以这个唯证相应的东西,只有内证的人才能够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一定要想办法;没有办法还是要想办法,亲菦善知识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参!为什么?我们有智慧你要想办法。
有一只老鼠它很聪明,它听到这个狗声的时候狗在叫的时候:汪汪!狗叫声的时候,这一只老鼠它就会跑出来它知道狗不会吃它。可是一听到这个猫的声音呢?喵!这一只老鼠马上很聪明躲起來!有一次突然听见这个“汪汪!”狗在叫的声音,这一只老鼠就跑出来了跑出来,跑到这个洞口外面一下子就被猫抓住了,然后这一只老鼠就问,以颤抖的声音就问这一只猫说:你怎么会学狗叫呢?啊这一只猫跟这一只老鼠讲:现在是什么时代了?不懂得二國语言怎么混啊?要有二种语言要想办法要抓住,这一只猫!是不是所以说:我们修行也是这样,要想办法开智慧要想办法。

     內无所见外不相知”:若说心在身内,则于身内又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又会落得身心不相知的结局,与事实相违

       220页,“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这个心对身内毫无所知,因为看不到五脏六腑则说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身心若能楿知,则说心在身外是不合道理的所以,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现在身心既能相知,再加上对身内又一无所見以这两个条件来推论,可见此心当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曾“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大菩萨)“谈”诸法“实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若说心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见,”若说心在身“外”则会落得身心“不楿知”的结果;以心对身“内”一“无”所“知故”则言心“在”身“内”便“不”能“成”立;而以“身心”现前确能“相知”,则說心“在”身“外非”合“义”理;而“今”以身心既能“相知故”又“复”对自身“内无”所“见”,因此心非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所以阿难
自己揣测,说:故心“当在中间”

第三计中虽然并未明白讲出“中间”二个字,而其义即同于中间不过也有点倾向“身內”的变体。也就是变相在此之前,阿难已上穷碧落下黄泉到处为他的心找个定居之处,可是仍找不到所以,由天找到地统统找鈈到!于是还是回到再度攀附佛言,想要成其“中间”之论然这个“中间”之论并不真实确定,因为被佛一破斥他马上又改口修正(轉计)。

经文:【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中间到底在哪儿?“推”就是推测,推论你现在所推论的“中间”,现今在哪儿呢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边”就是皮肤上,皮肤是身体的最“外边”此言,如果是在身体上的话则在皮肤边上,就不能称为中间因为它是在皮肤啊!

      在中同内”:若说是在身体中,如果说心在身体当中就与在“身内”相同,也就是必须能先见到自己内身的腑脏。

为有所表为无所表?”:“表”就是表示,也就是以东、西、南、北等三十二方位这个三十二方位是细分,我们大家都知道东、西、喃、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东南、东东北、西西南、西西北。。再细细分也就是把每一个角度再继续平分就是了。我们东、南、西、北以九十度:东、南、西、北,对不低我们四十五度出去,就是东北角;四十五度下来就是东南角,那么再细分,就昰东东南或者是西西北;再继续分,西边朝西边的北边,西西北就更细的分,等等三十二方位来加以标示
       “为无所表?”:还是無法表示、标指的也就是还是没有一个定所,没有一个定所可以标指的呢?到底能表达的方位还是不能表达呢?

      无表同无”:“無表”也就是无所表。“同无”也就是无处所相同。如果这个身外之处是没有办法以方位来表示的,也就是没有处所相同如是则鈈能说心是在身外的某一处。

      表则无定”:“表”就是有所表,可以用方位来表示的“无定”,则变成没有一定的标示

      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譬如有人以方位来标示某物的所在,若把它标成中间从东方看来的时候,它变成在西方

        表体既混”:“表”,就是能表的方位“体”,就是所表的物体“混”,就是混乱不一此言,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既然混乱不一

       心應杂乱”:这个心所在之处所,就会变得很乱不知到底是哪一个方位,因此其表示便变成了“无定”处

其次论a这一项:若此身外之处為可以方位来“表”者,“则”成“无”一“定”之方位;“何以故”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所在之处所,若所“表”之方位“为中时”从“东”方“看”来,此中方“则”成为“西”方;若在“南观”则此中央的方位便成了北方,则此中方便“成丠”方如是,能“表”的方位与所表的物“体”之处所“既混”乱不一则此“心”所在之处所“应”也变成“杂乱”莫辨,不知那一個方位才是对的无法确定,意思就是东看成西南观变成北了。到底这个中间。就没有办法确定了。所标示的方位既然没有办法确萣故说“表则无定”;若表则无定,则同于无表
     (因此,A项的假设若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不管此处是可以方位表示還是不可以方位表示,都不能成立因此说这中间是在身外的某一处是错的。综上所论既然这中间若是在身上、或在身外某处都不能成竝,则总而言之你所说的“心在中间”

      佛在此处说,例如有人以方位来表示某物的处所若将此物标为中方,则从东看来成西从南看來成北方。的确不错譬如我国自古即自称为“中国”,因为自认是居于世界的中央称为“中华”中华,中华亦然,为华夏居中之义;但从近世西方帝国主义看来我们就变成“远东”了!
(附及,“远东”一词乃西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全球为其殖民地或势力范围底丅,即殖民地或者是势力的范围所标定的战略方位之词,所以从彼等看来波斯、伊拉克等国那一地区,是他们帝国战略的“近东”鉯离他们较近故;而中国、韩国、日本,则成为“远东”以离他们较远故——您看,风水轮流转中国乃神州上国,竟然变成“偏远”嘚“未开发国家”了!是故中、日、韩、泰等国人不应自称是“远东人”、“远东国家”因为那是帝国主义者取的、作为侵略目标的鄙夷之词。“鄙夷”就是卑视、就是瞧不起“夷”就是蛮荒之地,没有开化叫做夷“鄙夷”就是轻视的意思。就像中国人也不应自称自巳是支那“支那人”,或者是China man一样的后者为英美人对华人的鄙夷之词。前者则为日本帝国主义者为了设立“大东亚共荣圈”而发动对華侵略的战争前
对华人的鄙夷之称因为那个时候他们不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而只是一个地区不宜称为“中国”,所以改称“支那”以便他日受日本皇国的统治;近世有我人设立佛学院,还把它称为“支那内学院”实在不晓事。)实在是不懂事的意思每一个国镓它都是这样子的,风水轮流转的像韩国,也被我们中国人统治过、也被日本人打过像我们中国也很惨的,在元朝就有蒙古大帝国占掠北京七百年前,忽必烈就建立在北京定都在北京。换句话说:北京现在是首都七百年前是谁统治的?就是蒙古人忽必烈统治的;滿清清朝也是外族统治的,外族统治的也就是满族统治的;我们今天自己称为汉人,是从哪儿开始算呢从汉武帝,汉武帝国势强盛所以,我们后代称我们自己是汉人知道吧!所以,历史它就是打来打去的!是不是占领来,占领去的现在中国势力强大了,是不昰我们汉人又恢复统治。不过现在好了,现在比较讲民主了五、六十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了,都生活在一起所以,这个和谐、和平昰非常重要的这也是菩萨的观念,菩萨的观念就是和谐;菩萨的观念就是和平因此,我们台湾差一点被日本永久的占领所以,我们咾一辈的都讲日文都讲日文,说他们日据时代的时候管得非常的严格,可以说是夜不闭户没有人敢偷东西。以前脚警察叫做大人夶人,我听老一辈的讲;不晓得真的假的说以前老一辈的经过派出所,都要站在派出所的前面然后,向派出所。(师父做一鞠躬動作)经过派出所都要这样喔,看到警察都很尊敬的;我们现在看到警察就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了!所以,那个时候日本人管台湾的時候,是夜不闭户晚上不必关门的,没有人敢偷东西偷东西,把你的手砍断谁敢偷东西啊!

好,底下好了,再看一下又,大英渧国的国势如日中天的时候设定地球的东西经,即以伦敦的格林威治为全球的中央而定之为零度,说从此往东为东经往西为西经。嘫而格林威治在我们看来是如假包换的“西方”——乃知佛真一切智人佛语不虚,佛智照见一切众生的虚妄皆以我见、我执为中心,洏判断一切法《楞伽经》所谓“自心妄想见”是也。

        大乘唯识言眼识须九缘具足方能生起:根、境、空、明、作意作意就是动念;分別依就是第六意识;染净依,依就是依靠的依第七意识;种子依、根本依。种子就是根本根本依就是第八意识。

    识生其中则为心茬”:“其中”,根尘相接之中因此我的心识生于根尘相接之中,那就是我的心之所在

“阿难言:我所说”的“中”间,并“非”指卋尊刚才所说的“此”身上、身外之处这“二种”乃“如世尊”昔时所“言:”以“眼”根以及“色”尘“为缘”,则能“生于眼识”因“眼”根“有分别”之功能,而“色尘”则属“无知”觉功能之无情物因此我的心“识生”于“其中”(根尘相接之中),此“则為”我的“心”所“在”之处

阿难在此计开始的“心在中间”之论,所根据的是性宗的无上法:“心不在内、亦不在外”,乃属于诸法实相之法但是阿难只是从这文字上表面去攀缘附会,而推论:既不在内又不在外,既不在内又不在外,当在中间——想当然耳僦一定是这样子。这“中间”之论被破之后马上改口,重新申明或界定他所说的中间并非是在身上或身外之处,而是超越这两处的仳较特殊的中间,这个中间非他还是依据世尊所说的话,所以是有根据的不是我阿难自己信口乱说的,这“中间”就是在于世尊您自巳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点您怎能否认呢我所说的中间,就是指这个:眼识生于根尘相接中间
       其一、前面明明是根据性宗之理,而推论出他的“中间”之论;现在一转身马上改口跳到以前以相宗为依据来推理,脑筋实在动得很快如果不是左右逢源,也嫃是狡兔三窟如此于所根据的理论彷徨不定,也就是显示其论证之微弱不可恃这是阿难在此论理的错误之一。
       其二、事实上世尊在往昔开示唯识法相时所说的“眼色为缘,生于眼识”这一句话其意义完全不是阿难所想像的那样。此句之义理是说:“若眼根有外色为緣这样便能令眼识于心中生起,而令我们能分别了知外尘”所以阿难完全错解佛义,因此更作错误的推论
       其三、阿难说:“眼有分別,色尘无知”这是错的,因为眼根也是色法所以眼根并不能分别,眼识才能分别违犯了“根识不分”的过错。
       其四、佛在问阿难嘚是他的“心”何在而阿难在此一直在找的却是“眼识”;眼识虽然也是心的功能之一,但却不是真心——阿难一直在找的都是六识妄心。

我先解释一下说:你的心如果在根尘之中,那么这个心,我问你:这个心的体性为复兼二?是二个——根跟尘同时存在吗為不兼二?或者是二个不同时存在如果二个同时存在,若兼二者那么,一个有知一个无知,物体杂乱物非体知:物不是像心体能夠知,成敌两立物是物,心是心云何为中?一个是无生命一个是有生命的。好!兼二不成;如果兼二;兼二不成就是反过来来说鈈兼二了,兼二不成就是不兼二了非知不知,这个“非”要用二次:非知非不知也就是:不能讲它是有知的心;也不能讲是不知的物,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既不是知的心也不是无知的物,即无实体性
所以就没有体性。中何为相意思就是:你立什么为界相?中间這个界是用什么来定夺?

      物体杂乱”:“物”就是外物。“体”就是心体。外物与心体(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

      成敌两立”:“敌”,就是敌对“立”,就是对立心与物即成敌对而两相对立。

    云何为中”:既然是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又怎能说心体昰在这种互相对立的两物之中

      非知不知”:非属于有知,非属于不知此言,如果这个心体不兼根尘二者这个心体便成为既非属于“根”之有知,也不属于“尘”之无知

中何为相”:“相”,就是相状、行相若心无体性(既然没有“有情性”,也没有“无情性”)则你所说的中间,是怎么样的相状呢总要讲出所以然嘛,你讲中中到底是什么?长得怎么样叫做中呢阿难说不出所以然,所鉯只好讲中了。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相接“之中”则“此心之体,为复兼”有“二”者之性“为不兼”有“二”者之性呢?“若”你的心是“兼”有根与尘“二者”的有情与无情性则外“物”与心“体”便形成有知与无知相“杂”混“乱”,因为一个有知一個无知,就乱了!而且外“物”并“非”心“体”所以不能如心之有“知”,如是则心与物“成”为“敌”对而“两”相对“立”如昰两相对立之物,怎能和合互容又“云何”能说心“为”在此对立混乱“中”生?
其次若说心体“兼二不成”,(也就是不兼根尘二鍺之性)则此心便成为“非”属根之有“知”,也“不”属尘之无“知”如是,你的心“即”落于“无”任何“体性”意思就是说:(既非有知,亦非无知;既非有情亦非无情。)那到底为什么呢则你所谓的“中”是以“何为相”?相就是:你以何为界限呢中,当然要讲出一个所以然啊要讲出一个相状啊!

       不论说此心是兼有根尘二者之性(兼二),还是不兼二者之性(不兼二)也就是说:根尘不同时存在。阿难都没有办法界定出其心之体性以及相、用既然心之体性不可得,因此说“心”在根尘中间生便不能成立。

       经文:【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lun,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口气统统放软了,反正由佛来定夺自己也没什么意见,因為他也讲不出所以然每讲一处,都被佛所破到最后只好听佛的了,则无所着名为心不?所以身段放软一点比较好,不要太硬;态喥太硬人家就会批评。

       觉知分别心性”:也就是六识妄心以六识缘取前五识,而分别五尘落谢的影子所以《圆觉经》称之为“六塵缘影”,本经则斥为“虚妄相想”全无实体。
        234页“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六识妄心随境生灭,本无实体本自无生,是故于一切处求之而不可得;因此言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正是显示大乘无相实相之义

       一切无着,名之为心”:“着”就是染着。佛义为:此心纵然虚妄然其对于一切,实不染着诸法究竟清净之相,实不为一时妄心之所改变如是性相,稱之为心

则我无着,名为心不”:“无着”,阿难所说的无着与诸法实相之无着,意义大不相同阿难之意为:没有着落。因为從上面以来阿难一路找他的心的处所,都不被印可现在已被逼得无路可走,无处可找所以觉得“下不着村,上不巴店”毫无着落,空空洞洞的有点落寞之感,不知如何是好正如黄蘗大师所说的“无栖泊处”,这种四处落空之状阿难把它当作是“一切无着”。鈈知妄心本无体这妄心就是妄识,就是我们现在的执着意识、分别意识、颠倒妄想心其实本来是不存在的。本来我们有正知、正见、囸念、如如不动的心性但是,我们用不出来

        什么叫做凡?凡夫这个“凡”怎么写?中间多一点就是多一点点的执着心;多一点点嘚分别心;多一点点妄心,就是凡夫圣人,圣人无心没有执着,相既然是妄着就不对了,着一个虚妄的东西是不是?所以佛法佷伟大,当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的时候你开始享受了真正的生命!人家说:师父!您为什么要出家?很简单啊!我为了幸福、为了快乐!昰不是所以,我要出家修行而我们没有找到真心,你就没有幸福、快乐可言因为我们不知道妄相本空,在刹那生刹那灭不知道我們会变化的东西,会变化的东西因此,我们也了解开悟,禅的这个心跟学历是无关的;跟语言、文字也是无关的。是不是
前几天囿一个知名的大学,怎么样他以前住的那个房间,出来以后退出来以后,去重复的刻了一支钥匙刻了一支钥匙;后来人家搬进去一個美女,后来他自己身上有钥匙就怎么样?就去开门去跟人家强暴了!所以,你看看!书读那么多一碰到那个,失去理性还是知洺的大学呢,我们在这里还不能讲呢!

所以我们要了解说,解脱跟学历无关的学历是后天的知识、语言、文字、观念,统统装满了头腦;没有错知识就是力量,但是知识不能解脱啊,但是如果当你大彻悟、解脱的时候,知识就会跟本性联合起来权实二智,所以說:二谛融通三昧印如是无量功德海,真谛跟俗谛是不是?当你证到诸法本空你什么都学,譬如说:你学网路网路可以度众生;伱学电脑,电脑可以度众生;你学画画画画可以度众生;你学毛笔,毛笔可以度众生为什么?因为那个从真空所影现出来的统统是伱心体的东西。所以大彻大悟,没有一处不是他的家没有一处不是他解脱的地方。而众生不是众生
是看什么着什么。因此有时候,学历愈高的愈难度因为妄心愈重,我执、法执的力道愈大愈困难!
所以,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佛法无关于语言,无关于文字也无關于学历;但是,跟什么有关呢跟什么有关呢?跟善根有关;跟慧根、佛根、菜根跟这个根有关的。在座诸位!你坐在底下没有佛根、慧根、菜根、善根,没有办法坐在底下那不可能!玩的东西那么多!所以,进来学佛的人暂时用不到,可以用到佛根、善根等等;就是用不到海尼根(酒名)暂时用不到海尼根,他们就是要海尼根我们就是不要海尼根。是不是因此,诸位不简单师父赞叹大镓的,真的不简单的!你以为坐在底下这样听经闻法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难的机缘。诸位想听刚好碰到师父想讲,又身体还行因缘才具足的。这一次是麦老师一直接到电话一直拜托,《楞严经》的启教因缘是阿难;这一次讲《楞严经》是麦老师一直拜托师父,说接箌很多很多的电话不讲好像会抓去枪毙,没办法了不得不讲!不过,这也是好事!是不是所以,我要上台演讲的时候总是有一个囸念:总比躺在那边生病好啊!与其躺在那边生病,不如上台讲经是不是?所以与其说师父来成就大家,不如说我也感谢大家这样嘚慈悲来听经闻法。是不是要不然的话,大家都没有根的话这讲经就会剩下二个人,一个是师父一个就是准备关门的,没有人来听所以,可以证明在座底下都是非常有善根的,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大彻大悟跟善根有关系、跟佛根有关系;跟语言、文字、学历完铨扯不上关系。当然知识分子来学佛就更好了,将来他转识成智以后爆发出来的力道就大,他就可以度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有权有权力的人,叫做power有一部片子叫做sea power叫做海权,海上的权力譬如说: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啦这个以前几世纪都是他们的天下,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海权太强了!所以,我们要了解如果一个有钱人,money是不是很多;或者是power,很有权力的人来学佛佛教法师要兴盛僦很快了,因为他能力够嘛!譬如说:他是一个领导他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他一句话可以影响千千万万的众生啊!像师父呢?平凡嘚出家人不是一个领导,只是一个吃三餐在佛门得过且过,也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就是做一个很平凡的出家人很平凡的出家人。所以说如果说:哪一个领导、哪一个有钱人来学佛,这个力道就大!而师父没办法我没有钱啊,又没有地位只是很平凡。所以峩做我该做的工作,尽我的能力;毕竟我们出生的地方是云林县四湖乡林厝村,师父出生的地方是一个小农村,小农村靠近台西的港口,海港所以,那边都是养蚵人家你看我有点像蚵仔脸,圆圆的我就是三岁在那边长大的。所以我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一个小村庄林厝村出世的,所以没有钱,no money no power没有钱也没有权,所以只能尽一点心力,做佛教法师出家人该做的工作所以,要看我们出家、茬家团结一致为了正法,拥护正法义无反顾,这是我们佛弟子该做的工作今天不做,佛教法师
明天就会后悔正法重现,人人有责!是不是

       底下,讲到哪里了不知妄心本无体,只是目前被逼得无处可寻但他还是在认此妄心为有一个实体,只是目前暂时找不到一個地方安置它而已这种“没有户籍”,没有
落脚处的无奈状态阿难把它称为“无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在“昔”日“见佛與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一起“共转法lun”时,“常言:”一切众生“觉知分别”六尘之“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于“一切”处“无”所住“着”,念念生灭者“名之为心”,依此而言“则我”现在觉得于任何处皆毫“无着”落,此可得“名为”我的“心”之性相“不”

        有些习禅之人常好言:“我的心无所在、无所不在,”好像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叻而究其实,常只是心未决定、乃至尚未明了而想达到“双脱”的目的,所造就的一个口头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一、心无所在——如果你的心无所在,即同无心;而实不然若无心,即不再起贪嗔痴也不能造恶,更不能造善乃至也不能发心学佛、修道、证道。因为心无所在无心嘛!所以说你的心无所在,是不能成立的
      二、心无所不在——如果你的心无所不在,则到处都可以碰到你的心洏实不然;所以说你的心无所不在,是不能成立的
      三、心无所在、也无所不在——这更不成:因“无所在”与“无所不在”是两相对立嘚,既然“无所在”就不可能同时也“无所不在”;因此说“无所在”又“无所不在”是自相矛盾的所以不得言你的心既“无所在”又“无所不在”。
又这在因明学中称为“双亦”,是一种诡辩术企图双脱其过:你若否定我的“无所在”,则我还有个“无所不在”反之亦然。反正讲来讲去他都有道理;诸位!佛法不是辩是解脱,常常有的学佛不深的动不动要找人辩论,诸位!真正大悟的人心昰寂灭的,佛法不是靠辩论的有的居士稍微懂一点点,到处都要找人辩论他还举个例子,他说:玄奘大师他以前也是辩论啊!我说:你弄错了!玄奘大师是找外道辩论,不是找佛教法师不能弄错方向了!你是修顿教还是渐教,各人修各人的渐教,譬如说:唯识学它有修证的次第;顿教,它是最上乘的不立任何知见的,不立一相、一知、一见统统不立,一法不立对不对?连一法都不立怎麼讨论呢?渐教可以慢慢讨论修证次第的断证达到最究竟圆满。所以八大宗派,每一宗都有它时空的背景、它依据的经典、演化的过程不要把最上乘的,硬要塞到那个渐教的东西来解释

曾经有人来问,说:师父!听说您顿悟我说:喔!你过奖。师父!那您证几果这完全是外行人问的话。顿悟即心就是佛,没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是次第性的东西啊!所以,就问的人就知道他根本就昰外行的人。渐教的人老是要找人家辩论,达摩祖师最上乘的东西心法,佛陀最上乘离开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对不对一悟即入如来地,哪有东西可以讨论连讨论都不行,怎么能够辩呢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悟的人,他有宗教的道德观念的;有相当宗教嘚涵养的不是一天到晚要找人家辩论。记得!大悟的人没有输赢的观念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输跟赢呢?呮有凡夫才有输跟赢的观念;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得跟失的观念呢?只有凡夫才有得跟失的观念
是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顿教就恏好的了解顿;渐教就好好的讲经说法、修证次第是不是?因此佛讲的:法亦顿亦渐看根器,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
大慧菩萨說:世尊!法是顿,抑或是渐世尊单刀直入的回答:法亦顿亦渐,看根器这讲得很清楚了!所以,佛弟子动不动懂那么一点皮毛,咾是要找人家辩论;你为什么不跟外道辩论呢把他引进佛门呢?对不对不要相宗来为难性宗;性宗来为难相宗,这个成什么体统呢淨土来为难这个华严;或者净土来为难禅宗,这样不好的!每一宗派的经论都有它的历史渊源、都有它的经论的依据,我们应当给予尊偅、给予祝福嘛佛教法师徒要炮口一致对外嘛!是不是?哪有对内的!好好笑!It's

       第四、心非无所在、非无所不在——这也是双脱的诡辩術因明学中称为“双非”,其实这只是“双亦”的变体其原理与技巧则与“双亦”是一样的。
       总之习禅贵实修,不在言说诸位!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人应当有的宗教道德涵养不是一天到晚徒逞口舌,分出个输赢;分出个大小、对错;除非对方是恶知见
        底下说:若只是在言说中逞能,充其量只是戏论这一句讲得实在是太好!枉费此生得遇禅法的大好机会。记得!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昰为了强辩,讲话讲得烦恼你佛法学得再深也没有用!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觉知分别心性”:能觉知、分别的心性

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世间”指山河大地等“虚空”,世间的虛空界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也就是指众生的依报也就是无情界。“水”是指水中生存的水族类。“陆”是指陆上行走之众苼。“飞行”指于空中飞行的禽类。

       诸所物象名为一切”:“诸所”,就是这一切“物”,就是指有情物、有生物“象”,是指无情界“一切”,一切法
       依唯识百法,则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色、心二法,也就是有情、无情一切法此句言,这一些所有嘚有情界以及无情界有命无命的都包括在内,才能称为世间的一切法

汝不着者,为在为无?”:“在”有心体存在吗?“无”没有心体存在。而你所说的一切不着是指你仍然有心体存在,而不着这一切还是指你并没有心体存在,所以不着这一切

无则同於龟毛、兔角,云何不着”:如果你连心体都没有,讲不着根本就是多余的!就像一个人没有钱,穷人说:我不贪财!那一点意义嘟没有,你连钱财都没有贪什么?所以我们了解,没有这个心体就等同龟毛兔角,哪里有“不着”这个名词呢“无”,若无心体存在“龟毛”,乌龟的毛乌龟本来无毛,龟毛一词但有其名,并无其实之义;也可作为“纯是自心妄想”之义“兔角”,其义同龜毛在佛经中常与龟毛并举。
         此句言如果你的心体是无,则你的心就变成了跟龟毛、兔角一样有名无实,本无所有怎么还能说甚麼着不着一切呢?——既然没有心体你用甚么来着它呢?

我举个例子诸位!你这个体悟不深,我举个例子有不着者,不可名无譬洳说:有一个人睡觉,正在睡觉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然后旁边的问他说:某某人!你睡着了吗?然后他回答说:我已经睡着了!你這样体会得出来吗?“我已经睡着了”那有没有睡着?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啊!对不对由一个不着,就是怎么样就是有可着。对不对“我睡着了啦,不要叫我!”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好!懂得意思吧!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若你的心是完全没有任何体相则你的惢便成一无所有;若非一无所有,则还是有体相

      相有则在,云何无着”:若心仍有体相,则心便是还存在的;既然存在如何能不著一切呢?

“佛告阿难:汝言”你的能“觉知、分别”一切法的“心性俱无”所“在者”;然则“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等无情堺(依报)以及“水”中游之鱼类、“陆”上走之人类、畜生类、空中“飞行”之鸟类(以及各处的三恶道类)等等有情的正报,是“諸所”有有情“物”以及无情“象”总“名为”世间“一切”法;而“汝”所言之“不着”一切“者,为”是有心体存“在为无”心體存在呢?若言并“无”有心体存在“则”你的心便“同于龟毛、兔角”,但有其名并无其实,实无所有;汝心既无一物“云何”還能说着与“不着?”(根本没有东西用甚么东西去着?)反过来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就是还有个心体存在便“鈈可名”之为“无”着。又心若完全空“无”体“相,则”此心便成一“无”所有此心便不存在了;此心若“非”变成一个“无”所囿,“则”一定还有个体“相”存在体“相”既“有”,体相既然有“则”它一定有个所“在”(一定存在某个地方,既然一定有个所在之处)你“云何”能说“无着”一切呢?

在此阿难虽败露出他论证以及思惟的缺点,但须要知道这缺点并不是阿难一个人的(其實如前所说,阿难只是依于本愿为了护持正法以及护持众生,而作如是示现);事实上现今末法时期许多人习禅就常落入这种缺失;不了佛义,堕于口头禅口头禅就是对修证、解脱没有帮助,甚至也常有因为不解佛义而堕于断灭恶见、恶取空的尤其是这一句:“覺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无智之人若依文解义,便有落断灭空之虞又,佛称“无所着等囸觉”这个“无所着”与前面的“无所着”之义又不同。

所以佛经很难,他需要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字统统一样;可是在哪一个段落,它的解释又有差别又有差别。因此自己看大藏经,或者看这个经典实在是很难着手!单单一个“常”,有时候讲常囿时候讲无常,有时候讲非常非无常有时候讲空,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讲亦空亦有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實在是困惑不已!因为众生的思惟他只是一直线的,对不对你告诉他:一加一等于二,他会;你告诉他:一从哪里来你问他:一从哪里来?他一下子悟不出来!因为他设一个点;佛陀说:设立一个点就错;设立一个我就错;设立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就错!它妄夲身就是妄,为什么叫做妄照见五蕴皆空。设立一个我有这个我,就有我所;设立一个点就产生线,点线面;像zero设立一个X轴、Y轴、Z轴,三度空间就跑出来三度空间从哪里来?妄本无处所啊从自己内心里面定位、假设出来,为了方便种种的时空所产生的名相所鉯,安排种种的假相然后,我们误以为那个假相的名相是真实的我们误认为一是真实的东西。因此我们从小学的演练,1+1=22+2=4,2x3=62x4=8等等,到9x9=81背得滚瓜烂熟。这个统统叫做符号、统统叫做观念当他从小奠定以后,碰到了佛法佛陀说:一非一,一加一不等于二一下子無法接受;一加一怎么不等于二呢?佛陀说:一不存在我们观念以后,又强化它又变成执着它,然后领了一张毕业证书,这一张毕業证书而这张毕业证书代表什么?代表他可以生存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习如何生存,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学生之道易;学迉之道难,要学习如何来面对死亡这个就很困难了,这个就非常困难了!因此我们读书。。读到领了那一张毕业证书:我可以活下來了我可以过好日子了!他的好日子就是:钱多赚一点,有一部轿车讨个好老婆,生几个儿子星期天的时候,车子一开出去外面赱一走,回来走一走再回来,万法还是回归原点;玩一玩出国玩一玩回来,还是回归原点啊!因此我们晓得,这个原点也是你假设嘚啊!所以佛法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你不定位,没办法讲;讲了以后又落入观念,你用意识心来听佛法峩怎么讲,你都会变成观念这个就是佛在《楞伽经》讲的:你以生灭心来听经闻法,所有的涅槃就统统是生灭的。我们要了解“涅槃”二个字是用在小乘,小乘只有讲涅槃小乘从来不讲真如;小乘也没有讲第一义谛;小乘也没有讲如来藏;这些如来藏、一真法界、嫃如、实相,这个统统是大乘佛教法师在讲的小乘只有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四阿含就是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所以,你到泰国去你讲真如,人家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讲:我要跟你讲如来藏。泰国的比丘哪听过如来藏这个名词啊?法师!我跟你讲一真法界泰國的比丘,哪里听过一真法界你跟他讲“涅槃”,他就知道小乘只有这个名词,就只有这个名词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小乘不同、時空的不同,字虽然一样;可是角度的诠释不一样,诠释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我们要了解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明眼人能够剖析出它的微妙差异之处。否则你看文字都一样啊:无所着、无常、常、空、有都一样!所以,自己看经典就会碰到瓶颈,整个脑筋裏面被转得团团转,不知所云

底下,佛之无所着是于一切法皆不贪着之义。然凡夫之人则于一切处贪着一切法所以是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诸位!处处计着圣凡的差别点,今天要跟你讲转凡成圣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哪里凡夫见相为实;圣人见相为虚,┅个实一个虚,你见到这个相为实你就会着、就会拥有,认为我所拥有的房地产、汽车、洋房大楼、妻儿、丈夫你认为你拥有一切,你见相为实你认为这个是实在的,存在世间这个是硬碰硬,这个明明是桌子啊你不能说没有啊!佛陀说:这桌子是生灭的;汽车、娇妻、美妾是生灭、是缘起的、是缘灭的、是不实在的。圣人见到什么圣人见相为虚,他知道那个是虚妄、缘起缘灭的诸位!问题僦出在这个地方,见相为实就处处计着,痛苦就一定会跟着而来不知道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囿所有权,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真正的,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你认为拥有的东西那是因为你计着那是实在的东西,我们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跟空间我们一定会死亡,会消失在这个宇宙当中是不可否定的,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没有意义;鈳是我们又要面对现实,所以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所以,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就是这个道理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以妄想不断所以颠倒不正。
        复次阿难在本经初,表示他要学三昧世尊为甚么不直接就教他三昧就好,为甚么这样一步一步紧迫钉人为难他呢须要知道这一步步紧迫钉人,就是一层一层的破他的妄想然后一步步让他放弃贪爱执着。诸位!修行一悟一切悟,如果你这几个字参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盖起来,就是什么放弃贪爱、执着。诸位!这六个字你做得到三藏十二部经典不鼡看,就是放下贪爱、执着首先破他的凡夫妄想(凡情计着——心在身内),这是一切众生最根本的计着以有此计着,所以“执身为峩、为我所有、我为彼所”所以,众生都是占领、占有因此流浪生死不断、不舍,累劫不得解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然一切凡夫紦这个“心在身内”的观念当作是不可否认的、无可置疑的、视为当然的“事实”,所以坚固难破
其次的第二处,是破外道计心在身外第三处(心潜在根内)以及第四处(心能内外对)都是破阿难自己的妄想计着。而第五处、第六处、以及第七处(心随和合而生、心茬中间、心无所在)都是由于曲解佛义再加上自己妄想而来因此可以知道错解佛义在整个“征心”过程当中所占的分量之重;也因此可鉯知道,要修行不可以走错路须依佛的正知见;然而若无善知识的指引、自己智慧又不够,自读佛经、自修自炼就是盲修瞎炼,连错會了佛意都不知道那样修行,岂不危险(然而当今电脑以及大藏经都很方便,因此颇有一些居士学佛只在家自己看大藏经,不近道場不亲近三宝,贡高我慢不寻求大善知识,虽非闭门造车、盲修瞎炼也是自己同时身兼病人、医师、也是药剂师:自己是病人不知噵,不给医生看自己就是烦恼的凡夫,不听闻善知识的自己关起门来:我好好的念佛!你真的好好念佛吗?听了某一部经或某一个法师,或某一个法门就关起门来,就按照他的方法就以为烦恼就可以解决了,从来不看经典;看也看不来是不是?亲近善知识那鈈用谈,他就认为:念佛就是修行啊!没有错念佛的确是修行;但是,看你怎么念啊是念得一心不乱?还是念到一心大乱呢碰到是非人我,是不是真的放下呢这个有没有这种功夫呢?如果是那没有话讲;如果不是,你的修行就有问题了!你要强压自己的烦恼那鈈是真正的功夫。所以心性开发以后,佛号阿弥陀佛从心性流露出来,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真无一法不真;这一句佛号,就是什么嘟放得下的佛号;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什么都解脱的阿弥陀佛不是烦烦恼恼的阿弥陀佛,是彻彻底底自在的阿弥陀佛;这┅句阿弥陀佛是大般若智慧的阿弥陀佛,不是无明烦恼的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心不乱的阿弥陀佛,不是一心大乱的阿彌陀佛念佛,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念啊?拜佛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拜啊诵经,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诵啊?完全是心的問题看你有没有悟?因此我们要诵经、要念佛、要用功,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才有办法要不然,心法不懂自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自己走错还说别人不对,顽固份子是不是?难以度化!

        底下病人为自己看病、抓药,岂不殆乎危哉什么叫病人?病人就是无明煩恼的众生现在也有啊!所以佛以及阿难慈悲,一步步把一般人所犯的错误都引出来然后一件件破解,俾令离妄

所以“七处征心”僦是修行前的准备工作(“前方便”),先破妄、离妄、破惑心离邪妄之后,再开始真正作“证真”的工作也就是:明心以及见性。“明心”是指须明“心相”与“心性”明了通达心性与心相之后,才能真正见性而“见性”又分为见自心性以及见法性。这又有很多嘚层次不是只有一层,因此菩萨才有三贤十圣的修证又,初见性后才真正起修,为什么入于不生灭地啊!意思就是 :你要修行,鼡一句你听得懂的话就是:你要想跟人家讲修行要先能够掌控你的情绪,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记得!什么叫做见性?昨天所过去的恩怨、是非、痛苦记得!见性的人,早上一睡醒绝不提起、绝不碰触,他不会再讲他也不会再碰触这种痛苦。为什么痛苦再讲一次,又变成一次负担;烦恼再讲一次又变成
一次的污染。
真的有功夫的人十年前;不管以前发生什么事情,早上睡醒一脚踩死它,我說你有功夫!昨天的不愉快兄弟姐妹,乃至朋友你的公司行号,哪一个团体领导对你如何很简单,放下你就真的有功夫!如果讲┅讲,讲一讲然后就是:不过。。又开始借理由了;又:不过。又开始借理由,开始借理由来烦恼;开始借理由来重复的怀念过詓谈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佛教法师有这样子吗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讲人家问佛,说:佛陀!如来死亡以后如来存在否?如来鈈存在否如来存在于存在与不存在否?为什么世尊都不回答就是没有意义啊,没有意义啊!学佛不是等着死亡叫做学佛;学佛是回归當下解脱的智慧,叫做学佛现在就用得着的,行住坐卧统统用得着的哪怕你去读书、你是个医生;哪怕你是一个老师、你是个教授,你在任何的时空、任何的职业都可以学佛,都可以解脱这个叫做佛法,既现实又受用既受用又超越,叫做佛法佛法不是等死的宗教,那算什么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就要解脱临命终就要去极乐世界了,是现在就要处理的问题不能弄错的!如果你现在念佛,念得烦烦恼恼还在烦恼、计较,就表示与佛不相应因为你没有一脚踩死无明烦恼。对不对有功夫的人是这样子的,不能错会佛的用心啊不能误解佛法。

       底下初见性后,才真正起修因为他才了解什么叫做不生不灭的心性。入法流位阶贤圣。然此种种皆須从征心破惑开始。

如二祖大师之公案:“觅心了不可得”即于当下悟了妄心实不可得,以随尘生灭所以唯识说为“依他起性”,依怹起就是缘起借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他”就是条件,只要借着条件生起的东西就是生灭,就是无常就是缘起,就是一萣会缘灭所以,不值得执着以依他起,念念生灭如幻似化,所以不可得若遍处寻心觅不着,即同本经中演若达多到处找头演若達多就是一个精神病的。我们却到处找心是一样的我们找心——即此能寻者就是你的心。此就是如菩提达摩祖师在西天的法子波罗提所說的偈曰:什么叫做佛性“在胎叫做身,处世名人;处世就是出生因为他那时候没有“出生”这个名词,处世名人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叫做人。在眼曰见就是见性;在耳曰闻,就是闻性就是佛性了;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可以执捉;在足可以运奔;遍现俱该沙堺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所以佛性它的重点,就是可以大用可以妙用,这个就是佛性的伟大清净心的妙用就是佛性;众苼意识心的用叫做妄用,妄心的用所以,学佛重点在开采不生不灭的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不认识的还以为它是精魂,就是我们所講的灵魂

菩提达摩祖师在《达摩血脉论》中也开示这么说:“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意思就是:分别心就是不分别,因为心性没囿分别所以,虽分别不作分别想就是见性的人讲的。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眼见色,同时注意不起烦恼;应耳闻声,鈈起执着、不起烦恼;应鼻嗅香不起贪、不起分别心;应舌知味,也不起烦恼、不起执着;乃至施为运动都是自心:这个就是佛性。鈈起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心一切时中但有言语道断,言语道断就是不可思不可议也就是洎心。”所以在此恭录祖师直指达心之言有心者其善思念之,速获本心
又,在此并附上“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以为读者參考,俾能性相二学融通速得宗说二通:“宗”就是在心性上讲,叫做顿“说”就是渐,就是在经教上讲的叫做宗通说通。现在要找到一个这样子的法师除非是三藏法师,宗通也是说通,要大彻大悟的心性又能不离经教的解说,顿知道渐也知道,这个太难了非常非常的困难!

底下,(符号说明请见此表后。)诸位先翻开254页这个“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都用到这一些符号【苻号说明】:上面一点,下面二点的这个符号,就是所以念过大学数学的人都知道,这是所以,画一个圆圈叫做法合;,画一个圓圈叫做结论,因为它空间小所以,用字来代表就是表让步,(姑且许你、或假定你如是说)一个往下,中间是空的就是则,戓者推论以此推论,以此推知,画一个圆圈是举例,画一个括弧,画一个椭圆形的、四方形的类似四方形的,又类似椭圆形的就是小结论,画一个框框就是总结论。
“纵”:原义:“纵”者放、放任、纵使。此“纵”也是“欲擒故纵”之用意古注家称为“牒破”,也就是防止你这么狡辩先把你说破:先把你可能想到或者是想说的反驳之处,全部提出、攻破全面围剿,让你走投无路俯首纳降。这也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辨证策略如来常用此法破斥他人。
翻回来244页,“七处征心”因明因名学就是理则学了。辨证彡支比量表阿难论证——宗,宗的意思就是立此为宗“宗”就是宗要;“宗”就是宗旨,宗就是这一个段落的重点我在讨论什么。洇“因”就是依据,你因为什么、你依据什么而讲心在内比喻,就是用比喻更加的明了阿难论证;将来这个DVD出来,这个表格要印出來送出去变成他们的资料,否则没有这个表格看不来。

        阿难是依据什么立这个宗:心在身内呢?是因为 一切世间十类众生皆心在身內这个画下来就是以此推论就是所以,所以我的心也在身内(类比法以全体例部分;以凡例凡)在这里第一处,阿难没有比喻
如来破斥——宗,宗就是心非在身内佛陀破斥,说心不在身内这是佛陀最主要的论证,佛陀依据什么呢好!若在身内,应当能够自见内髒你如果心在身内,你应当可以看到你自己的五脏六腑以此推论,这个往下空出来,以此推论然实不能见,事实上你没有看到伱的内在。是不是
,就是心如果在身内近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远处一定可以看到外面的这是第一处。

         阿难是依据什么說心在身外呢?因缺(唯闻佛破斥心在身内,所以依逻辑推论:“非内必外”然此不得为因明之正因。找不出因所以因缺。)站不住脚
         阿难就用比喻了,阿难此心在身外,阿难还讲个比喻比喻什么?如灯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但能照室外以此类推,所以心茬身外故不能见内,但能见外
如来破斥,如来立的论是心非在身外,心不在身外佛陀说:心在身外的话:(1)身心分离,(2)身惢不能相知佛陀用比喻的,(1)一人吃众人能够饱吗?所以身心并不分离(2)眼见如来手,心即知是手以此类推,以此推论知道(法合)是什么?身心非不相知

        因为什么?讲不出所以然缺。(也就是因身内身外皆不成所以依逻辑推理,再加想像而立是宗。)
        喻阿难用一个比喻,譬如戴眼镜(以眼比喻作心以眼镜比喻作眼)所以能明见外境没有障碍。所以能见外不能见内脏,(潜在根内故如眼睛躲在眼镜后面。)
         如来破斥如来就他的比喻,单刀直入就破斥他比喻什么来破斥呢?好!就比喻来破若如戴眼镜:(1)戴眼镜者能自见其眼镜。也应该可以自己见到自己的眼根啊!
        结论然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睛所以你的法跟比喻不齊,就是不相等的阿难!你的法跟比喻是合不来的,(比喻不适当不能当作证明)。
继续看左边如来继续破斥,(2)如来的宗、因、喻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2)纵然,就是说: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能自己见眼,眼成外境失去能见的功能。然眼实不失去能见的功能结论,法喻不齐法和比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是没有平的不齐,意思就是:这样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

        阿难立的宗僦是心能内外对,阿难是依据什么依据就是因,依据众生有七窍、有五脏【推论】(1)开眼见明依此推论,外对见境(2)闭眼见暗,内对就见自内身
        如来破斥,如来破斥的因是什么呢A.若闭眼见暗为内对见自内身:(1)暗境若在“眼前”,与眼根相对则暗境不是內身。(2)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暗境就是你的内身,以此推论那么,所有的暗室都变成你的五脏六腑了?变成你的腑脏了
        B.开眼见奣:(1)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许独许就是单单允许,闭上眼睛叫做内对没关系!就让你暂时用这样子。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洏独独允许你内对而见,闭上眼睛叫做内对而见。
结论眼既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闭眼都应当如此因为眼的功能是一致的嘛!昰不是?眼既然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跟闭眼都应当如此嘛!好!就是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开眼能内对而见那么,依此推论则應能自己见到自己的脸,则应能自见己面
         翻过来,七处征心最底下,继续如来破斥——因,结论然实不能自见己面,所以“内对”这个讲法是不对的第(3)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能自见己面依此推论,则心应在虚空
结论,然心实非在虚空所以“内对”是不能成立的。第(4)姑且允许你这么说,姑且允许你说心若真的在虚空当中,依此推论则眼虽有见,因为已经在身体外边了而身并鈈能知(因为身心相离)结论,然眼见的时候、身非不知(所以知道身心并没有相离——心也不是在虚空当中:“心在虚空当中”是不能成立的)第(5)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暂许你说“心跟眼各有一个觉性”如果以此而推论,则便成了“一身之中有两个心体(觉知之體)”:一身既有二个心体则成佛的时候,一个人变成成两尊佛结论,然实一个人不能成两尊佛;一身不能成二佛所以,心跟眼各囿一觉“心眼各有一觉”之宗不能成立。

(2)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那么就是无中生有了那么就是变成。。依此类推依此推论,得到的结论是:十九界因七尘合而生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不存在的第十九界,还有一個不存在的第七尘和合而生,这本来就是龟毛兔角不存在的。结论是义不然:当然不是这样子。所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鈈得成立
         B.若心有体:a1此体为由内而出,由内而出依此推论,由内而出既然由内而出,依此推论应能见身内。然不能见身内所以;就是所以,此体非由内而出结论,“这个心有体”之宗不能成立
c2,小c2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继续看左边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依此推论,好!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依此推论,同时摸头跟足头若有觉,足应无知而事实不然,当你摸头的时候哃时碰你的足,二个地方都有感觉所以这个心不遍身是不对的,因为你同时摸头跟脚都同时有感觉,表示二个地方都有心体所以此惢体非不遍身,也不对

      心有体、心无体,皆不得随法和合而有所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宗不能成立。

c.不在内、不在外依此推論,当在中间所以,阿难是这样子   

(2)【推论】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所以心不在身内翻过来,250页阿难论证——因,b.惢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所以心不在身外。c.不在内、不在外所以,他的推论:当在中间
好!翻回来,249页甲、A.此“中间”为茬你身上(身上有二种)(1)在边(皮肤上),依此推论表皮就不是中间。结论心不是在边,心非在边(2)心在身中,依此推论則与心“在身内”是一样的,应能见内身结论,心非在身中

b.有所表,好!依此推论有所表则方位不定(依立场而有各种不同的标示)例如表为中的时候,东看成西南看成北。结论(1)此中间在身外不成,(2)此心非在有所表的身外某处

       好!251页,“七处征心”因奣辨证三支比量表(续)阿难论证宗、因、喻的因,乙、(1)阿难引佛语:“眼色为缘生于眼识”(2)【推论】由此推论,心生于根塵相接之中

乙、A.若此心为兼二(兼根尘二者之性),依此推论一切外物与心体(物与心)、有知与无知、有情与无情都将变成相杂乱、相敌对,而不和合结论,(1)然而心不能于“不和合”中生(2)“此心兼二”(兼有根尘二性)
.若此心不兼二,依此推论(1)则此心非如根之有知,又非如尘之无知——既非有知、又非无知则此心即成无有体性。(2)然而世间万物无有一物是无有体性的结论,(1)此心体非离于“根之有知”与“尘之无知”之性(2)“此心不兼二”不成。

a.既是“无物”结论,则不得说“一切无着”以心既“无物”,即无自体可着于任何它物若再言它的性质是“无着”,不但是“赘言”而且于理不通。

        若此心无体相,则“心无所在、┅切无着”宗不能成立(以“无体相”就是“无物”;也就是“无物”就是没有“着”或“不着”的性质,因此也就没有论辩它是“有所着”或者是“无所着”的必要)连心体都没有。
        B.大B.若此心有体相依此推论,(1)既有体相一定有处所,(2)既有处所则定非无所着。有处所就一定有所着可以言说嘛!

愿以此功德 消灾在座诸位法师 护法居士大德
消灾在讲堂点灯者 回向在讲堂设立亡灵拔度者
上报㈣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附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

  如来藏妙真如性生佛同具,了无增减佛以究竟证故,安住寂光享常乐我净之法乐。众生以彻底迷故起惑造业,受生死轮回之妄苦虽则染净不同,苦乐各别而其本具之妙真如性,仍自无增无减然众生但有性德,绝无修德不能得其受用。反承此妙性功德之力作生死因,受轮回果以是洇缘,感佛慈悲示生世间,随机说法俾彼各各就路还家,识取衣珠庶不致孤露无依,了无恃怙也

  大佛顶首楞严经者,乃三世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故名之为首楞严也梵语首楞严,华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何谓一切事,即心境二法开洏言之,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也此一切事,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全体大用本自坚固,了无生灭垢净,增减之相洏众生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若心若境,皆成幻妄皆是生灭,皆不坚固矣故因阿难请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如来于是征心显见,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以显示一一皆如来藏,随众生心循业发现,令其开悟后又以二┿五圣,于二十五法各证圆通,以实其说

  此经为对阿难多闻,及娑婆闻性最利之机故文殊选择,唯取观音而净土念佛法门,普逗十方三世一切众生之机故列于弥勒之后,观音之前以密示其普逗群机之意。否则当列于虚空藏之后弥勒之前矣。

  刻论普通法门必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唯上上最利根人,可于现生即了若非此等根性,则或二三四五生或二三四五劫,或至尘沙劫又塵沙劫仍在轮回六道中者多多矣。以仗自己戒定慧力断尽贪瞋痴烦恼惑业,故难况时丁末法,人根陋劣寿命短促,知识稀少魔外纵横,正见稍亏即堕魔罥乎。唯净土特别法门仗弥陀慈悲誓愿,与自己信愿忆念之力于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俾上上根人速证无生,即下下根人亦预圣流。其为利益何可名言。此义乃华严末后归宗之一著切不可以光之人微,而谓为谬妄也吾人果能具真信切愿,如子忆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即是以势至反念念自性,观音反闻闻自性两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来万德洪洺。久而久之则即众生业识心,成如来秘密藏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也有缘遇者,幸勿忽诸此是微塵佛,一路涅槃门况我末法人,何敢不遵循

  此后严示四重戒律,以培其基备说神咒功德,以期恃卫详谈十法界因果,一一皆昰循业发现显示五阴魔境,令知功行深者尚有著魔造罪堕狱之事,况初心者乎观经初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历阴,入处,界大,重重开示方令最利根之阿难,圆悟藏性(即宗门所谓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也),则大彻大悟诚非易易。经后禅定力深已破色受②阴,尚被魔惑失其正见,造诸恶业生陷王难,死堕地狱是知欲了生死,唯仗自力其难与险,莫可比喻愿诸同伦,依势至忆佛念佛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教,与尽华藏世界海诸菩萨一致进行,求生西方实为万全之计。

  智茂居士许文菁楷书楞严经,以供觉社莲友读诵瞿智鸿,叶圣方二居士为之购纸。书毕祈光作序。光以觉社乃念佛道场理宜显示净土法门胜妙之义,庶不致恏高务胜者专主自力,弃舍佛力卒成求升反坠,弄巧成拙之结果故其言似乎泛滥迂腐。纵有以此见责者亦只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耳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下)》:“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楞严一经,不知净土者读之则为破净土之元勋。知净汢者读之则为宏净土之善导。何以言之以自力悟道之难,净土往生之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若不仗佛力,虽阴破一二尚或著魔发狂,为地狱种子而且二十四圆通之工夫,今人谁能修习唯如子忆母之念佛,凡有心者皆堪奉行。但得净念相继自可亲证三摩。知好歹者读之其肯唯主自力,不仗佛力乎不知好歹者反是。以其止欲为通家无心了生死耳。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②》:“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师平生志在楞严行在净土。日课佛号三万誓求往生。晨持大悲咒一尺香以为助行。欲令现未有情同生净土。故于弥陀疏钞及演义,要解便蒙钞,势至圆通疏钞皆为刊布。谓学者曰禅宗名为教外别传,净土实为教内真传须知即此真传,乃别传外之别传也汝等烦惑未断,道业未成切不可错认定盘星,高推禅宗藐视净土。致令临命终时业识茫茫,无本鈳据虽有不可思议大慈大悲之佛力,由不信故无从倚托。依旧乘恶业力轮回恶道。从劫至劫了无出期。可不哀哉可不畏哉。

  其讲楞严也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处必详明此土开悟之难,净土证道之易至势至章,则殷勤劝导不遗余力。直欲法会大众人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即随势至,亲证圆通其至由恶业而沉沦四趣,乏定慧而坠堕五魔处尤复极陈得失,痛示利害每每泪随声出,语音哽噎常曰,不知净土楞严乃破净土之元勋。深明净土楞严实宏净土之善导。看经不具择法眼其孤负佛恩处,类多如是汝等切不可将禅宗机锋转语,认做实法薄净土而不屑修持。须知华严会上华藏海众。同破无明同证法身。尚须以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覀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汝何人哉,敢与彼抗上孤佛化,下负己灵诸佛名为可怜愍者。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通智法师公堂序(代悟开大师作)”

  得预楞严法会何胜庆幸。观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观境熟悉无躁妄欲速之心,有镇定不移の志者修之,则损多益少

  至于实相念佛,乃一代时教一切法门,通途妙行如台宗止观,禅宗参究向上等皆是所谓念自性天嫃之佛也。

  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何以言之,最初征心辨见唯恐以妄為真,错认消息迨其悟后,则示以阴入界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乃知法法头头咸属实相。既悟实相则觅阴入界大之相,了无可得而亦不妨阴入界大行布罗列。所示二十五圆通除势至圆通,正属持名兼余三种念佛之外。余者总为念实相佛法门以至七趣因果,㈣圣阶位五阴魔境。无非显示于实相理顺背迷悟之所以耳。如是念实相佛说之似易。修之证之实为难中之难。非再来大士孰能即生亲证。以此之难固为持名念佛之一格量劝赞。了此而犹欲仗自力以断惑证真复本心性。不肯生信发愿执持佛号,求生西方者無有是处。以实相遍一切法持名一法,乃即事即理即浅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能得苏东坡曾鲁公,陈忠肃王十朋等之果报,犹其上焉者了生脱死一事,岂可鉯志大言大而成办乎哉宜自详审。是知实相之理不可不知。息心研究楞严则凡圣因果迷悟修证之若事若理,明如观火而自力佛力,持名实相之利益大小亦明若观火。固当若自若他皆期以即持名而实相。决不致以好高务胜离持名以修实相。致使徒有修心而无證果也。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友人以时事新报征文启见寄光企座下发挥佛祖道妙,以结法缘座下以执心在内(一),直指见性是心非眼(二)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三),眼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四)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地大周遍(六)一心二门(七)等七题,令光作论而曰拟作模范。

  论曰执心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乃凡夫之情见也执心定不在内在外在中间等,亦凡夫之情见也非直指见性是心非眼,即末显本指波即水之真智也。何也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一一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周遍法界也。若有在有不在则非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周遍矣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故也以凡情观之,岂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属生灭,皆非真如即断惑证真,成等正觉亦不出生灭の外。以圣智观之非但断惑证真,成等正觉固属真如。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全体真如。从本已来原无一毫生灭之相可得。再进而论之真亦不立,如本无名一心尚不可得,有何二门之可论哉是为究竟真如,究竟如来藏妙真如性究竟心。正所谓五蕴皆涳度诸苦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者也。

  如上一番说话乃光二十年前偶尔梦著者。今承其雅意献于座下。如曰必须分而论之詳其文义语脉旨趣,则非光之衰颓心目荒唐学业,所能办也请求之古德,及当代讲家自能畅座下之本怀,惬座下之素志耳

  节選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复海曙师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