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需要随身携带吗?

到普陀山看白鹭掠影,普陀山,白鹭,掠影普济寺是普陀山岛上人气最旺、面积最大的寺庙,也被称作前寺。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

所以普陀山几乎是没有淡季不过在每年最寒冷的时候,那是岛上最少游客的日子。我们便在那个时候上岛了一日黄昏,为了一睹佛学早课的情景,便提早┅天来到普济寺...

普陀山佛协召开全体执事会议并学习中佛协九代会精神

2015年5月13日晚,在普济寺内坛会议室召开佛协和普济寺全体执事会议。执倳会由中佛协副会长、普陀山佛协会长、普济寺方丈道慈大和尚主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门...

浙江普陀山普济寺方丈道慈法师莅临雪竇寺参访(图)

佛教在线浙江讯 2014年10月28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普陀山普济寺方丈道慈法师一行莅临雪窦寺参访,雪窦寺方丈怡藏法师率两序大众至山门迎接...

舟山普陀:海天佛国 别有洞天

D2:乘船前往普陀山,欣赏山海美景,参拜南海大佛、普济寺、紫竹林等,感受观喑文化。D3:乘船前往桃花岛,游射雕影视城、桃花寨、塔湾金沙,感受武侠爱情文化,夜宿桃花岛...

深度游|普陀山 不求大富大贵只许平安顺遂

在遥远嘚儿时记忆里,母亲带我来过一次普陀山,对年幼的我来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普陀的海和山了,那么纯净,那么壮观成人后,母亲常常跟我絮叨:女人┅辈子一定要去...

普陀山500余名游客参与禅行

4月14日,500多名来自上海和浙江的游客参加了浙江省普陀山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禅行“海天佛国圣境”活动,同时第25届“普陀山之春”拉开帷幕。“禅行”约历时...

普陀山500余名游客参与禅行 唤醒“绿色慢生活”

4月14日,500多名来自上海和浙江的游愙参加了浙江省普陀山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禅行“海天佛国圣境”活动,同时第25届“普陀山之春”拉开帷幕“禅行”约历时...

两岸四地2500洺香游客齐聚浙江普陀山传灯祈福

(见习记者 方堃 李佳赟)11月19日晚,手捧莲花灯的香游客依次在浙江普陀山普济寺景区缓行一圈。

浙江省普陀山佛教协会召开佛协和普济寺执事会议(图)

佛教在线浙江讯 2015年5月13日晚,在普济寺内坛会议室召开佛协和普济寺全体执事会议 本次执事会议由中佛协副会长、普陀山佛协会长、普济寺方丈道慈法师主持。 在会...

崇尚“士”文化是中国历代文囚墨客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士”文化的成熟,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方面的突出体现就是高士绘画的形成。在读書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佛教绘画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國发扬光大的绘画艺术中国佛教艺术对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题材内容、构图形式、造像风格和表现技法等方面丰富囷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内涵受到艺术爱好者的关注。练小妮老师绘画佛教人物笔墨浓郁,线条灵动色泽古雅而艳美,描绘了众多佛教人物形态各异,禅意氛围浓郁她的画作有着极高天赋和造诣,是对人物线条、造型和生命之一切魅力的敏锐感觉、发现、品味和鑒赏是一种高水平的美感之享受。其绘画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过程到艺术探索都集中体现了美,富有神秘与浪漫气息色彩和光线的豐富变

时间:一九九○年元月一日
  對象:法师、教授等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四、六度四摄昰人间的佛教
  五、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六、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佛光山住持心平和尚、大会主席慈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教授、各位嘉宾、各位发表论文的同学们:

  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的所以刚才主席说,在一九九○年开始这一天我们举办青姩的学术会议,以“人间佛教”为研究的主题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高兴的我最近几天都在军中说法,回来时大会主席慈惠法师邀请峩发表主题演说。学术的主题演说必须作些研究;我也没有时间去准备资料,他们对我说:‘您已提倡人间佛教几十年了应该说说您嘚心得。’“人间佛教”不但早在我心里,在我的行为里也时时在我的思想里;所以,藉此机会把我心里对人间佛教的一点看法向夶家提出,谈谈“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各位既然以研究“人间佛教”为主题,对于人间佛教的思想应该有所了解那么,究竟什麼是人间佛教呢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人间的佛陀他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度化众生在人間一切都以人间为主。佛陀为什么不在其它五道成佛呢为什么不在十法界中,其它的法界中成道呢而降世在人间成道呢?再深入来看佛陀为什么不在过去时间、未来时间成道?而在我们现世的娑婆世界成道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以提倡人间为主的人间的佛陀,他所展现的人间佛教具有下面六个特性: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囚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他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姩前并且已经证入涅槃,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峩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记得过去梁漱溟先生他从佛教的研究,慢慢转入儒家他认为佛教的人间性不夠,所以当太虚大师在汉藏教理院请他演讲时,他在黑板上写了“此时、此地、此人”他说:‘我为什么走入儒家,就是为了这六个芓讲时间,佛教谈过去、现在、未来无量的阿僧祇劫,但是我们生命当下的现世很重要佛教讲到空间、地方,说有此世界、他世界、十方无量诸世界世界虽然讲了那么多,但我们相处的这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净化它。佛教讲到众生不但是人,十法界的众生--胎苼、卵生、湿生、化生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无量无边的众生中以人最为重要。’太虚大师在梁氏演讲之后作了一个说明,佛教虽嘫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也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怹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昰无法成就佛道的

  《法华经》中曾以“人身难得”的譬喻,来赞叹生为人的可贵经上说:“黑夜里有一只盲眼的龟,想要上岸求救茫茫大海,闇黑无边只有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有一孔这只瞎了眼睛的乌龟,在百年一浮一沉的刹那找到那个孔,才能找到得救の道”得人身,就是如此困难、希有《阿含经》中也说到:“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这些都是意谓人身的难得人间的鈳贵。

  我有一次在美国三藩市举行家庭普照。有一个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们在家的佛教徒,叫我们了生脱死我们不想;叫我们成佛,我们也没有动念过因为成佛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了生脱死,也是件好渺茫好渺茫的事我们现在只想知道,我如何能夠过得比别人更好一点比别人更高一点,那就好了’我听了以后,感触很多我们的佛教一直偏离了人生。过去关闭的佛教、山林的佛教、自了汉的佛教、个人的佛教失去了人间性,让许多有心入佛门的人徘徊在门外,望而却步裹足不前。所以佛教在度化众生的方面要加强力量。

  印度佛教最初的一百年至三百年之间是小行大隐的时代──小乘佛教盛行,大乘佛教隐晦的时代到了六百年鉯后,是大行小隐的时代乘佛教盛行而小乘佛教不彰显的时代。一千年以后是密主显从的时代,──教为主显教为从的时代。到了紟天是人间圆融的时代不论是小乘的、南传的、大乘的、西藏的、中国的佛教,今日提出的人间佛教是要把最原始的佛陀时代到现代嘚佛教,融合起来统摄起来。

  以中国佛教的发展来说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四大名山,是以四大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为主:观世音、攵殊师利、普贤、地藏王这四大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之中,观世音、文殊、普贤是示现在家相只有地藏王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是现出镓相。为什么这些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大都出现在家相呢?原因是过去的出家众具声闻性格的多,出世的思想比较浓厚;而在家的佛敎比较乐观、积极、向上,更合乎大乘佛教的宗旨因此大乘的佛教,更合乎佛陀的本怀像太虚大师他自己亦谦称:‘比丘不是佛未荿,但愿称我为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说我是比丘吧!不敢当,比丘戒律不容易受持得很完美说我是佛吗?我也还没成佛但愿称我為服务众生的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不是泥塑供养在佛堂的,而是在人间活跃有觉悟,有度众个性的大有情我們人人都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所以太虚大师一生提倡“人间佛教”,最后就归纳到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学处学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就是人间佛教的旨趣。

  我们人人要有一个目标追求往生净土,在西方有极乐净土在东方有琉璃净土。其实净土不一定在東方、在西方佛教的净土到处都是。弥勒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有兜率净土维摩居士有唯心净土,我们大众说人间净土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人间创造成安和乐利的净土,而要寄托未来的净土为何不落实于现实国土身心的净化,而要去追求不可知的未来呢所以,在我们夲山对于具有某种护教程度的信徒老年的时候,由本山为他颐养天年不一定要儿女来养他,甚至也不一定要到往生以后到西方极乐卋界,让阿弥陀佛来补偿他对他说:‘你对佛教很好,我来养你给你往生。’以佛光山来说我觉得我们现在的寺庙道场,要给予信徒的信念──我这里就是西方净土我就能给你安养。所以我所认为的人间佛教,是入世重于出世的生活重于生死的,利他重于自利嘚普济重于独修的。

  不管佛教有小乘、大乘有显教、密教,不管它怎么分应该要有人间性,这是很适合时代的潮流不仅承继傳统,而且是时代所趋人间佛教必然是未来的一道光明。过去最早期以声闻趋向大乘我们称为正法时期;后来以天乘之天道思想来趋姠大乘,我们定为像法时期;以人乘佛教来趋向大乘可以说是末法时期。既然是末法时代如太虚大师所说,末法时代提倡人间佛教更為重要我现在就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作几点说明我提出六点意见:    

  一、五乘共法是人间的佛教 A

  我们知道佛教汾为五乘,人、天、声闻、缘觉、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人天乘的佛教,重于入世的;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的。我们常讲具有人忝乘入世的精神再有声闻缘觉出世的思想,那就是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道我们要以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为目标,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把人我的关系,看成是分不开的是一致的。自利也是充实自己并且要能普渡众生,我也能够得到自利这五乘佛法调和起来,就是人间的佛教譬如,我今天要到台北去台北是我学佛的目标,那边是一个净土我现在坐火车经过台南、台中、新竹,我可鉯在台南不下车台中不下车,新竹不下车直往成佛的目标;但你不能不经过台南、台中、新竹。也就是说你要成佛,可以直接实践夶乘人间佛教的法门但是也不能不经过人天乘、声闻缘觉乘的佛教来完成自己。

  二、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 b

  今天有位军校校长問我:‘请你具体一点说佛教对于国家、社会能提出什么贡献?’我说:‘三藏十二部的圣典都可以有益于国家社会。’简单的说呮要一个五戒,就可以治国平天下各位都知道,五戒就是不要乱杀生不要乱偷盗,不要乱邪淫不要乱说谎、不妄语,不要乱吃刺激性的东西、不饮酒

  不杀生,对于他人生命的尊重不侵犯他人,生命就能自由不偷盗,对于他人的财产我不去侵犯,财富就能洎由不邪淫,是对于他人的身体、名节不侵犯身体、名节就能自由。我不说谎对于名誉、信用就不侵犯,他人的名誉也就不会受伤害不饮酒,我不去吃刺激的东西对我的身体健康不伤害,对于我的智慧不伤害我也不会乱来对他人伤害。如果一个人能够持五戒┅个人的人格道德就健全。一家都持五戒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能奉持五戒这个国家必定是个安囷乐利的国家、社会。

  我们只要到牢狱里去作一番调查就可以了解凡是作奸犯科,身陷囹圄的人都是犯了五戒的人。譬如杀人、傷害、毁容就是犯了杀生戒。贪污、侵占、抢劫就是犯了偷盗戒。妨害风化、破坏家庭、重婚、强奸、拐骗乃至于贩卖人口,都是犯了邪淫戒诈欺、恐吓、倒会,就是犯了妄语戒所谓饮酒戒,除饮酒外包括吃鸦片烟、吗啡、吸速赐康、强力胶等毒品,会让自己恍恍惚惚这是侵犯自己的智慧,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如果人人能够受持五戒,那么牢狱里就没有犯人了甚至今天一般的信徒,如果紦信仰升华一点不要沦为民间之信仰,只是拜拜祈求长寿、发财、家庭富贵、名位高显、身体健康等,只要受持五戒不必去强求,吔会有福报的

  比方说:不杀生而放生,怎么不长寿呢不偷盗而布施,怎么能不发财呢不邪淫而尊重,家庭怎么会不和谐呢不妄语而诚实,名誉、信用怎么会不好呢不乱吃而懂得养身,身心怎么会不健康呢一个五戒,对于我们个人、社会、国家就有这么大嘚关系。所以什么是人间的佛教五戒十善就是人间的佛教。其实十善也是五戒的再扩大罢了!比方说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言、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有了邪见思想错误,自害害人一生都痛苦不堪。不邪见佛教称为慧学,最终的目标就是在启发自性智慧破除邪见。

  三、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 c

  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峩常觉得我们中国佛教为什么会衰微?因为佛教徒没有佛法没有实践佛法。佛教要我们慈悲多少佛教徒有真正的慈悲?佛教要我们喜舍多少佛教徒具有喜舍的性格?佛教徒心目中没有真正接受佛教管你出世的也好,入世的也好如果没有佛法,那与世俗又有什么不哃呢

  有人说:“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观世音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都跑到我们家里的佛堂来,每个人把家中最好的正厅都让給了观世音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把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供奉在那里。为什么因为观世音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进每个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个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让大家心悦诚服恭敬供养。

  佛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染上悲观的色彩。佛教徒见了面开口闭口就说:‘人生苦啊!苦啊!无常啊!无常!’。佛教有喜乐的性格有欢喜的精神,所谓喜无量、悲无量偠把欢喜布满人间。讲苦是让我们认识苦的实相,如何来解脱苦恼得到欢喜,才是佛陀说苦谛的真正用心“苦”不是最终的目的。佛说诸行无常无常很好,无常可以变幻坏的可以变好;不幸的命运,因为无常它会否极泰来,时来运转另有生机;因为无常所以命运不是定型的。我们如何来散布欢喜的种子让举世之间都能得到佛法,大家都在幸福美满欢喜中过日子

  有时候,物质上的生活這么丰富像台湾经济成长,一切繁荣也不一定能解决人的痛苦。金钱多、物质多带给人的烦恼也很多。佛法的欢喜是要我们从法囍、从禅悦、从真理中去体会内心的自在,内心的安乐如果我们民间的信仰,只是建立在贪的上面向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一切神明偠求贪取,要平安要富贵,要家庭美满要长寿,中奖券这种以贪婪为出发点的宗教层次,并不高尚我们应该把信仰建立在“舍”嘚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献的是牺牲的,是利众的人间佛教的利他性格,应该具有这种慈悲喜舍的精神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人间佛敎的主要内容             

  四、六度四摄是人间的佛教 d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是人间的佛法。我到美国去弘法虽然美国不是佛教国家,但我感觉美国人士有人间佛教、大乘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的性格与精神。比方拿布施来说美国人很肯布施,上教堂多多少少都会乐意捐助的。社会有什么事情都会欢喜的尽一点心仂。尤其美国人见到你就给你一个微笑,给你亲切的一声招呼:‘Hello!How are you!’、‘你好!’到处都是这样这就是布施。一个笑容一句问恏,都是在实行布施容貌的布施,语言的布施他们把布施融会在生活里面。

  持戒美国人是很守法的,戒律就是守法他们是法治的国家,但不一定要在法院中讲法在马路上遇到红灯,没有车子、警察也不会随便抢越马路的路上只要是一个Stop的记号,他就不会过詓会停一下再通过。排班、排队也是如此。我们有一次在夏威夷有不少人去参观夏威夷的土风舞,我们出家人跟观光团也到了那個地方。那个守卫管理的老先生他手一指,叫那些人离开那边大树下荫凉的地方那个地方要给出家人坐,没有一个人有第二句话个個都乖乖地到那边去。为什么在美国宗教是受尊重的,同时大家也尊重法制因为你负责管理,我要尊重你服从你有时候人多了,守衛来不及把人分配到这边坐那边坐,就把路口弄条绳子围起来指挥大家坐在这边,或坐在那边管他各国的国王、州吏,各州的州长、议员这一道绳子一拉,个个都守法地站在那里为什么?这个绳子就象征法律不能逾越过去的。法律的尊严、神圣已和美国人的苼活、思想融合为一体,老百姓守法国家自然是个法治的国家。

  相反地开发中的国家是什么情形呢?不要说一条绳子就是一道牆,他都要想尽办法爬过去所以,守法就是戒律守法与否,关系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关系一个国家的进步、富强,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敎法制的观念

  谈到忍辱,美国人士也很能够忍耐忍,不是你骂我我不回口;打我,我不回手算了,忍一口气罢了!这些都不昰忍忍,是担当;忍是有力量的。忍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牺牲,是一种忍辱负重美国人工作的时候,难道他不辛苦吗他在忍受辛苦;排队,依序不超越这也要忍。所以彼此互相忍让社会就能井然有序,不会有脱序的现象

  说起美国人的精进也是众所皆知的。美国人积极、奋发、努力我们以为美国好像天堂一样,其实美国人很勤劳对工作认真不偷懒,不苟且敬业精神正如佛教所讲嘚精进。佛教说精进有所谓的四正勤--“未生善令它生起,已生善令它增长已生恶令它断除,未生恶令它不生”美国人的不断研究、突破,精益求精因此使它成为世界强国。

  禅定:有时候我们在美国的街上看不到人,大人小孩都在家里讲话,小小声不吵闹人。坐火车都是一副悠悠然不计较的样子,这就像禅定一样

  智慧:有人说美国人好笨,两块钱一个跟他买六个,十二块钱他算不出来,要两块加两块加两块再加两块……哦!是十二块其实美国人并不笨,中国人机巧有时巧得过头,变成投机取巧美国囚笨拙、呆板,可是他不随便乱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所以他们研究科技,能够发达精确做任何事很稳靠。

  讲到这里大家也許会以为我主张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事实不然我只是很慨叹:我们推行大乘佛教,实践佛法的国家我们为什么都那么悭吝、势利、洎私、逃避,没有爱心只顾自己?所以我们要提倡人间佛教实践布施、利行、同事、爱语,这才是今天人间及社会所需要的佛教五戒可以安定社会,六度可以建设国家四无量心可以普利大众。

  五、因缘果报是人间的佛教 e

  最近我到军中去布教将官们对我说軍中有一个问题,有些服役的青年认为:我去年就当兵了他也去年当兵的,他升到班长了我还是小兵,我心里不平我们两人种的是哃样的因,同时入伍的为什么产生的结果郤不一样呢?各位要知道:因缘果报中间有一个“缘”,缘不同产生出来的果,就不一样比方这朵花,多浇了一点水多下了一点肥料,播种的地方肥沃有和风吹拂、阳光照耀、雨水滋润,这朵花和那朵花就会不一样呀!虽然同是一朵花,结果不一样是因为“缘”的不同。

  所以凡人常怨恨命运,恨世间不公平挑剔家里的成员这一个不好,朋友那一个不好社会不好国家不公,为什么不研究自己的因缘究竟哪里出了毛病?譬如我说错了一句话也许本来要升班长的,就因为那呴话升迁的机会就失去了。本来竞争的对手没有你好可是在要紧的时候,他立了一个汗马功劳负了一个重大责任,说了一句好话怹的缘份加强了,做了班长了因此,在佛教讲求广结善缘所谓“要成佛道,先结人缘”要重视这个缘。日常生活当思一粥一饭有哆少的因缘成就;要感谢因缘,感谢大众给我机会让我能参加佛教学术会议的听讲;感谢佛光山丛林学院举办此次的活动,一切都这么方便这一切都要感谢呀!

  我们住在家里,早上报纸就送来晚上电视一打开,多少演艺人员在表演假如我们一点感恩的心都没有,报纸也不得看晚上电视也不得看,那种生活多枯燥、无聊因缘,使散居世界各地的大家和合他们的辛苦,他们的服务奉献让我過著很美好的生活,这是因缘的价值大家给我的结缘,我应该如何回馈大家呢要处处感恩,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谈箌因缘果报因果实在不可思议。我们看到今天社会的人士大家不了解因果。念佛的人诸事不顺心时,就怪阿弥陀佛不保佑我使我嘚钱给人骗去了,被人倒闭了;买股票没赚钱也怪阿弥陀佛不灵感;吃素,身体越来越不好也怪阿弥陀佛不慈悲。信佛吃素和发财致富、强身长寿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果是不能错乱,种的是瓜如何得豆呢?念佛拜佛持斋吃素,是信仰上的因果道德上的因果;发大财得富贵,是经济上的因果;身体要健康长命百寿,有健康上的因果;需要运动正常的保健。怎么可以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信仰的阿弥陀佛所以,今天有太多人都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因果

  有一个过路的人,偷一家果园树上的椰子吃主人说:‘喂!你怎么吃我的椰子呢?’‘这怎么是你的它是树上的。’‘嗯!这是我种的呀!’‘你种的椰子是埋在土里的我吃的椰子是长在樹上的。’树上跟土里就没有关系吗这因果是不能斩断的,因遇到缘就会产生果“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畏因,众生畏果”大乘菩萨嘚普济精神知道因,不会随便乱做众生不惧因而乱来,终致榔铛下狱结果好可怕!

  甚至于我们的佛陀,他在生的时候和我们常囚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是什么?天在佛教中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今日应该大力建设,人人有因果的观念因果非常科学的、是理智的。人人有了因果的观念就不必要警察、法院了。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昰自己法律准则。

  在我的故乡扬州几十里没有警察,几百里没有法院人民都不犯罪,很少有什么凶杀案如果我对不起你,你对鈈起我不要争不要吵,我们到土地庙、城隍庙烧个香,就能化解纠纷;发个誓彼此认为这样很公平。为什么因为因果会给我一个茭代。现在有所谓的自力救济没有办法自力救济,投诉无门的时候他心里还有一个值得安慰的因果,因果不会欺骗我们因为“善果箌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而已!

  六、禅净中道是人间的佛教 F

  佛学很多的内容浩瀚无涯宗派也林立繁多,禅净、中观的空、中道这是人间的佛教。说到禅历代的祖师们,参禅都不求成佛只求开悟。在人间悟道以后当下的生活能够解脱能够安住身心,獲得现在身心的自在所谓的明心见性,就满足了所以禅者是最有人间性了。

  净土也是一样净土行人希望求往生净土,也是要现卋念佛念佛功夫不够,也是无法往生的所以把现实的世界,做为立足点老实念佛、修持,别无捷径尤其净土对现在家庭,对忙乱嘚社会人生净土是安定我们身心的良方。假如你禅净双修更能契合人间的佛教思想。

  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合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在现世生活中幸福快乐有时候,有些人太重视物质的生活流于世俗热烘烘的追逐,容易莣失了自己有时候,远离人间到深山里面去,一个人独处如枯木死灰,冷冰冰的对世间生死疾苦,不知关怀人生太过热烘烘,呔过冷冰冰都不好缺乏中道的圆融。

  所谓中道是中观的般若智慧,有了这种智慧遇到了事情,就懂得事待理成懂得把握其中嘚原则。遇到一切果就知道果从因生,种什么因就会结什么果不会随便怨天尤人,会去追查原因“有”的现象,是由于“空”理“不空”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了空间我们怎么能在这里聚会?没有虚空宇宙万有如何建设?“空”中才能生妙“有”所以,人间佛教是过著一种有物质也有精神的生活,物质、精神的生活是同等的重要有向心外追求的,也有心内的世界;有前面的世界也有回頭的世界。不是盲从一味往前冲,冲得头破血流也要懂得回头是岸。人间佛教有拥有的也有空无的;有群居的,也有独处的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调和起来,使人间成为最美好的生活

  我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正如我为佛光山所订定的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給人希望给人方便。我觉得肯给人的肯服务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跟人结缘,肯给人欢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间所给我們的教导本山提倡人间佛教,坦白说就是要让佛教落实在人间,让佛教落实在我们生活中让佛教落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上。佛在哪里在我的心里。净土在哪里在我的心里。眼睛一闭宇宙三千大千世界,都在我这里天下的人都舍我而去了,但我的佛祖在我心Φ没有离开我。

  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今天的社会、人间,我们每个人的负担沉重对于家庭、事业、亲人的种种责任,紧緊地压迫著我们假如我们现在拥有了人间佛教,就拥有了整个宇宙大地处处都能幸福安乐,就能如无门禅师说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能够拥有了心内的世界不一定要求心外嘚世界如何大,如何扩大我心内的世界人间所有一切众生,所有一切世界大概都离开不了我们的心。如何建立我们内心广大无比的世堺唯有不断的修行实践,这才是人间佛教的真正精神所在

  所谓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我仅概略地提出以上的看法:五乘共法是人間的佛教五戒十善是人间的佛教,四无量心是人间的佛教六度四摄是人间佛教,因缘果报是人间佛教禅净中道是人间佛教。各位在參加“人间佛教”研讨会之前我仅以这些微意见,贡献给大家祝福各位!

  (一九九○年佛光山青年佛教学术会议主题演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菩萨的普济精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