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和郡君是什么意思

郡国官_百度百科
郡国官,古代官职名,如郡守(又称郡太守)、等,河南尹的属吏,与郡守大致相同,兹不赘述。此仅以郡太守为例说明。
郡国官简介
郡太守和王国相时,王国由相治理,相的职任同于郡太守,不受王的干涉。《武帝纪》言操“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郡界肃然”。史既言操为济南国相,又言“郡界肃然”,则郡与国实无若何区别。又如《》卷46《孙坚传》注引《吴录》言庐江郡宜春县为人所攻,长沙太守孙坚将越界往救,理由为“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卢弼《集解》注曰:“国者郡国也”。说明郡与国可以通称。又如孔融为北海相,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也是国与郡通称之例。由于国与郡无何区别,故本节只谈郡守,以省篇幅。[1]
郡国官职责权力
1.郡太守除“掌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卷8言:“守相命于朝廷,而自曹掾以下,无非本郡之人……其辟用之者,即出于守相,而不似后代之官,一命以上,皆由于吏部”。《三国志》卷13《钟繇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曰:
南阳阴修为颖川太守,以旌贤擢俊为务,举五官掾张仲方正,察功曹钟繇、主簿荀彧、主记掾张礼、贼曹掾杜佑、孝廉荀攸、计吏郭图为吏,以光本朝。
2.太守既可以推举孝廉、方正,又可以自用属吏,在一定程度上,宛如独立王国。
以上引文所谓“本朝”,亦系指郡府而言。最突出的例证,是太守能擅自杀人,而不受到惩罚,甚至也不受社会舆论的指责。如北海相孔融“一朝杀五部督邮”,仅仅因为他们向农民征取租税稍迟了些。又如法正为蜀郡太守,“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不用说滥杀和误杀人的太守是很多的。三国时各国的吏治比东汉后期有甚大改善,尚且如此,其他政治昏黑时代就更不用说了。[1]
郡国官职位特点
郡太守与不同点之一是刺史无副职,而太守有,即郡丞。丞亦由朝廷任命,丞多与太守素无瓜葛,故丞一般不操实权。边郡不设丞而设长史,长史系武职,有事时,带兵作战。《三国志》卷15《张既传》注引《魏略》言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陇西太守游楚遣长史马颙出御,蜀兵退还,太守获封侯,长史及其他掾属亦得赏赐。说明长史直接受太守指挥,以免太守与丞互相扯皮,贻误战机。
郡太守之下,还有都尉,秦称郡尉,汉景帝改称都尉,掌佐太守典武职甲卒,秩比二千石。刘秀建武六年(30年),省诸郡都尉,并罢都试之役,唯边郡往往置都尉或属国都尉。三国时,魏河南郡有伊阙都尉。魏郡有西部都尉,沛国有南部都尉;阳平郡有东部都尉。蜀、吴一些郡有都尉,典掌军事,禁盗贼。[1]
郡国官郡府属吏
郡国官功曹
在郡中的地位,好比朝中的相国。《三国志》卷7《臧洪传》言:“广陵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卷45《刘毅传》言刘毅“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沙汰郡吏百余人,三魏称焉,为之语曰:‘但闻刘功曹,不闻杜府君’”。时人王基亦称刘毅“往日侨居平阳,为郡股肱”。说明功曹如果能得太守充分信任,即可行使其总理郡府政务的权力。[1]
郡国官五官掾
在郡中的地位亦同功曹相仿佛,如《》卷81《独行·谅辅传》言:
谅辅……仕郡为五官掾。时夏大旱,太守自出祈祷山川,连日而无所降。辅乃自暴庭中,慷慨咒曰:“辅为股肱,不能进谏纳忠,荐贤退恶,和调阴阳,承顺天意……咎尽在辅”。
由上可知,五官掾的主要职责是进谏纳忠,荐贤退恶,和功曹差不多。又《三国志》卷38《秦宓传》言:
先主(刘备)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
由此可知,任者往往为博学有行之士。《三国志》卷43《吕凯传》言蜀永昌郡人吕凯“仕郡五官掾、功曹”。由此看来,五官掾的秩位和权限还是稍次于功曹,故吕凯以次由五官掾升为功曹。史书上常见功曹而很少提到五官掾,也说明五官掾官职的重要性逊于功曹。[1]
郡国官督邮
职掌为督察郡属各县,一郡有二至五部督邮。前曾提到北海相孔融因五部督邮收民租税不够而杀之,可知督邮负有督收租税的责任。《三国志》卷12《司马芝传》有“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的话,表明督邮有监督各县发民服兵役之责。刘备早年为安喜县尉时,曾有鞭杖督邮之事,说明的差使常引起基层官吏及民众的厌恶,故儒生学士多不乐当此职。然而如有清白正直的督邮也可改变一下为民众所厌恶的形象,表明督邮的好坏,关系于吏治者良非鲜浅。[1]
郡国官主簿
有关史书叙及郡属官吏,常提到功曹和。如《三国志》卷44《姜维传》载:蜀汉后主“建兴六年,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参天水军事姜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功曹和主簿都是郡府重要官吏。主簿的官位虽次于功曹,但主簿在太守左右执掌文书及迎送宾客等亲近职事。《太平御览》卷265引《吴录》言包咸“为郡主簿,太守黄君行春,留咸守郡”。令主簿担负看守家门的重任,说明主簿系亲要之职。因为功曹和主簿为郡中股肱要职,所以史书常以郡中纲纪为功曹和主薄的代称。
有些史书谓纲纪为郡中一个官职名称,是错误的。《三国志》卷22《徐宣传》言广陵郡人徐宜“与陈矫并为纲纪,俱见器于太守陈登”。又据同卷《陈矫传》,知陈矫系太守陈登手下功曹,则徐宜不可能同时也为功曹,他只能是主簿或其他要吏。
因此,当时人把纲纪作为功曹和主簿的代称。《三国志》卷29《朱建平传》言黄初七年(226年)十二月三十日日昃,兖州刺史夏侯威请纪纲大吏设酒……威罢客之后,合瞑疾动,夜半遂卒”。这里述说的纪纲大吏不可能只是一人,更非指纲纪一官。只能是指几个主要的州吏。《三国志》卷22《卢毓传》言:“毌丘俭作乱,大将军司马文王出征。毓纲纪后事”;《三国志》卷61《陆凯传》言:“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纲纪,晋有其政”。《卢传》“纲纪”二字作动词用,当总理解;《陆传》“纲纪”,当名词用,作“法纪”或“纲维”解。基于以上理由,纲纪并非某一官名,只是功曹五官掾和主簿重要郡吏的代称。[1]
.浩学历史网.[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这些古文是什么意思(刺史)(太守)(莱郡)谁来帮我!
尛佐丶eqnm
刺史:古代官名,监督各郡的情况,监督时相当于皇上!太守是各郡的老大,也是官!很简单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是古代官职的名称
(刺史)是监督各郡的官(太守)等于(郡守)也就是现在的市长!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莱郡,乾元初复名莱州,直至今天,名称都没有改变过那个太守也是汉朝的一种官职
历史学的不好 忘啦 ^_^
扫描下载二维码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记_百度百科
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记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碑刻名;现立于歙县新安碑园内。刻于1506年,正反两面皆有文字。碑身用红砂岩雕成,高2.3,宽1.04米。碑额横排篆书"徽郡太宁衬戎德政碑记"10字,全碑连额总共117宫字(除去阴叙部分)
徽郡太守何公德政碑记
。篆书婉丽,楷书严劲一刻工精细,虽历400余年损泐仅14字。该碑记载了徽州知府广东人何歆的德政,其中有关徽派建筑中马头墙来历的记载,颇具史料价值。碑载:徽州多火灾,1503年何歆上任后,经常察访,了解人情。有一天,城内又起大火,他亲自去救火,&吾观焰空之势,未能越墙为患者。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五家为任,甓以高垣,庶无患乎!&在何歆的建议下,徽派建筑中的马头墙便高高地竖了起来。马头墙的作用是封火,故又称封火墙。
企业信用信息二千石郡太守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二千石郡太守是什么意思
二千石郡太守是什么意思
中郎秩比六百石(月60斛),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牧是中两千石,为中二千石 刺史是两千石(或者叫“真两千石”——太守也是两千石),两千石分为中二千石 真二千石和比二千石,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后升为真二千石.东汉后期刺史升格为牧,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州刺史和郡太守为真两千石.中二千石月钱九千,没有实际的权力,米三十六斛,比两千石高一级,米七十二斛.汉朝在郡以下设县,侍郎比四百石(月45斛),郎中比三百石(月37斛).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汉武帝时州刺史仅为六百石.牧是中两千石,米三十四斛.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当时的州只是设立的监察区,牧是一州最高行政长官在汉朝,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西汉齐郡太守虎符_百度百科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长5.8厘米、高2.3厘米、厚2.1厘米,1989 年在陕西省咸阳市渭河以南秦都区沣西乡李家庄村出土,咸阳博物馆收藏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简介
该虎符为青铜质,左右两半共为一合。长5.8厘米、高2.3厘米、厚2.1厘米。虎作伏卧状,嗔目、圆耳、短吻,鼻梁较宽,嘴微启,体粗壮肥硕,尾巴较短,呈半球形。器身有铁锈红斑。体上有三处错银阳文篆书,分别为脊文和左右肋文,脊文为:“与齐郡太守为虎符”8字;左肋文为:“齐郡左二”4字,其中“气”字下半部磨蚀不清;右肋文:“左二”2字,左右肋文字划均较浅。
虎符一般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状,劈为两半,分为左右两个半虎符,以右为尊,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并且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使用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方可调兵遣将。宋代陈傅亮说汉高祖刘邦时“材官骑士散在郡国,虎符与檄召而后来”,说明当时为了防止调兵有诈,还要同时持檄文才能有效,檄文起到了一定的防伪作用。调兵任务完成后左半虎符继续留将帅处,右半虎符朝廷收回,以备下次调兵使用,所以说虎符左右两半都是异地单独存放,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都是半虎符,一合左右完整的虎符较难看到,而在咸阳博物馆收藏的这合左右完整的虎符实属罕见。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
西汉齐郡太守虎符文献资料依据
《汉书·百官公卿表》:“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景帝中元二年,更名太守。”《汉书·地理志》云:“齐郡,秦置。”《西汉会要·方域一》 齐郡曰:“汉天年,项羽分齐为三国……三年,并属汉为郡。六年,封子肥为齐国。武帝元朔中,齐王次昌亡后,国除,为郡。”可见太守一词最早来源于秦的郡守,汉景帝中元二年才正式出现太守;齐郡最早也是秦置,齐在楚汉之际为诸侯国,武帝元朔间国除设置为齐郡。据《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及虎符的造型断定,该齐郡太守虎符的时代应为汉武帝元朔中到王莽时期。
宋人钱文子说西汉“村官、骑士、非虎符不得辄发”;现代学者程树德说:“汉时发兵须有虎符。”可见,汉代虎符应是汉王朝或地方郡、国对于军队的调动,主要时指中央对地方军队的调动。属于汉代发兵的一种重要信物。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铜虎符第一至第五,国家当发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听受之。” 该虎符肋文“左二”和“右二”之辞(数字2)确系汉代发兵信物,与文献记载完全相吻合。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与之相关的故事,如《史记》中战国时期信陵郡“窃府救赵”。《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由此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历史上虎符多有变化,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李渊的祖父是李虎,所以唐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才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齐郡太守虎符出土地为陕西咸阳李家村,汉时属于都城上林苑的区域。齐郡,汉时位于今山东省内,按常理虎符应该是右半留在都城,左半留在山东齐郡,而今却同时在都城出土,原因何在?笔者推测有三个可能,一种是铸成后尚未使用;一种是完全废弃不用了;另外根据虎符一地一符,不得跨地区使用的特点,还有可能当时齐郡太守的军权被朝廷收回,虎符也随之收回存放。
该虎符铭文清晰,工艺精湛,一合同时出土的齐郡虎符在全国极其罕见,为进一步研究汉代的发兵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郡太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