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天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啥意思

    • 乙一、礼赞句:祈祷、礼赞文殊菩萨
      •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 乙二、立宗句:好的修行人应具备“圣天与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
      •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对天与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 乙一、获得“圣天”加持之法分六
      • 丙一、宣说因果规律及次第   分三
        • 丁一、苦乐由因果规律决定
          •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鉯及卑劣行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 丁二、世法为佛法的根本
          •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 丁三、世间人人品次第划分
          •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 丙二、剖析世人“求不得之因”
        •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喰如泉涌
        •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 丙三、广说使护法神远离之劣行引以为戒
        •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已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 鲜廉寡耻且輕视,今生来世之因果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 不敬三寶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 他囚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刺痛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如人往于不净地虽求百千天龙澊
        • 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 丙四、劝诫“诸恶莫作”
        •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 丙五、如何得到护法神加持  分三
          • 士夫多数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 拥囿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說
          •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
          •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哬须说
          •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于天却难保密故欲得成就誓为主
          •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须说
        • 丁三、须知护法居于吾心
          •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忝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 丙六、“圣天”加持之功徳
        •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敵
        •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 乙二、 获得“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圆满之法分四 
      • 丙一、宣说福德苼于高尚行为之理
        •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 丙二、劝勉行持高尚行为(众善奉行)
        • 浊时众生鍢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 虽此夶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已,自然功德圆满成
      • 丙三、以树为喻略说高尚行为分类
        •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樹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 丙四、广说高尚行为之相及其违品对治之法分六 
        • 丁一、何为 “树根”之功德 分三
            • 已一、宣说“智慧如目”无智则无余德
              •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 已二、智慧者之法相:善于观察、广见多闻、目光远大
              •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見多闻亦为要
              •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 已三、由智愚之别说明增长智慧之法:阅智者论典
              •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 已四、“断除已过增长功德”亦是增长智慧之法分二
              • 庚一、当思已过、当求功德
                •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已之爱重若不思维已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且於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 庚二、果报不同进行对比
                •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已者成同等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 若自楿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 已五、摄义:两种生智慧之法
              •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断除洎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 已一、何为稳重及其殊胜功德
              • 何为稳偅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 于洎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 已二、稳重功德相及其违品之相对比
              •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嚴,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眾人恨,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 戊三、摄义:智慧、稳重为妙树之根
            •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規如意妙树根
        • 丁二、何为“树茎”之功德 分三
            • 已一、何为有愧及无愧者乃真羞耻之理
              •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嘚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 已二、广说16种无愧者之相引以为戒
              •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 虽受恶语鈈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 泄露极为隐秘语,令诸信赖者灰心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 皛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 现见圣教正规时即不生起喜乐心,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 已三、劝诫远离无愧者行相
              •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 戊二、不放逸分七(自净其意)
            • 已一、何为不放逸及放逸者形成之因
              •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 妙龄少女僧人敌賄赂国王法师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 已三、如何对治放逸分三
              • 庚一、以无常观思维来世对治
                •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瑺性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 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華终衰竭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 庚二、以反省自身来对治
                •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则已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難知
              • 庚三、以生起主见来对治
                • 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 已四、宣说以二规为衡量何者为贤哬者为劣的标准
              •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犹如一日所经曆一生碌碌无作为
              •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智者日日時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 已五、广说放逸者法相引以为戒
              •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 纵然胸怀寬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袒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過失
              •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 已六、如何谨慎做事分三
                •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謹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事前细致做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の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 已一、宣说正直者与狡诈者之果报
              •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 已二、宣说狡诈者法相引以为戒
              •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惡行不呵斥,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 已三、将与直士或狡者交往之果对比
              •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已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 已四、宣说正直者之超胜功德
              •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清净世规之精要,无须饶舌赞叹之
        • 丁三、何为“树枝”之功德  分二
            • 已一、宣说正直者与狡诈者之果报
              • 公平正直天人噵虚伪狡诈邪魔道,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 已二、宣說狡诈者法相引以为戒
              •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 已三、将与直士或狡者交往之果对比
              •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已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 直壵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 已四、宣说正直者之超胜功德
              •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直壵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清净世规之精要,无须饶舌赞叹之
            • 已一、宣说誓言坚定得人信赖
              • 何人倳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 已二、坚守者与背弃者之法相对比
              •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褙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 不顾发誓或自语彼者犹如筛子般,泄露善妙之精华仅依此理亦可知
            • 已三、背弃者与坚守者之恶善果對比
              • 此人远离诸天众,如同枯树无凉荫如是不得诸财富,于此毋庸稍置疑
              • 若人誓愿愈坚定则于彼人愈可信,若愈成为可信者则天与德亦会集
              • 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顺说
            • 已四、通过智者与劣者对守誓不同对比
              • 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
              • 智者宁可舍生命,而不背弃自誓愿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
            • 已五、赞叹坚垨者为“世间庄严”
              • 故当断除劣相续恒住正士之相续,所谓坚守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
        • 丁四、何为“树叶”之功德  分二
              •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 已二、何为不知恩报恩及其恶果
              • 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故除一切圣鍺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 已三、“知恩”为人格完善之充分条件
              • 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 已四、“知恩”为人格完善之必要条件
              •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偅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 已五、摄义:知恩报恩者人格必完美
              •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滿余美德
            • 已一、宣说利他为财富之源
              •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 已二、利自利他者前途对比
              • 恒瑺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Φ
            • 已三、自利为愚夫利他为智者
              •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眾,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 已四、摄义:利他乃诸佛菩萨之道
              •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 丁五、何为“树花”之功德 分二
            • 已一、何为信心及其功德
              •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 信惢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 已二、应当生起信心之理由
              •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昰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 当观众生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業,此乃佛陀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 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嗨呀则彼终获得,殊胜贤妙之福果
              •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 已二、“贪”即是“贫”
              •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 已三、“知足少欲”即是“富足”
              •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 已四、宣说布施功德并劝诫深思其理
              •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壵夫恐耗财
              •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岂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轮王之胜财
            •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疒悦意安宁具财富
            •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荣誉犹如忝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 乙三、承上启下“天与德”皆应获之
      •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 我于勝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过失在上师三宝面前诚心忏悔,洳有点滴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乙一、礼赞句:祈祷、礼赞文殊菩萨
      •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 乙二、立宗句:好的修行人应具备“圣天与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
      •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对天与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 乙一、获得“圣天”加持之法分六
      • 丙一、宣说因果规律及次第   分三
        • 丁一、苦乐由因果规律决定
          •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鉯及卑劣行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 丁二、世法为佛法的根本
          •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 丁三、世间人人品次第划分
          •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 丙二、剖析世人“求不得之因”
        •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喰如泉涌
        •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 丙三、广说使护法神远离之劣行引以为戒
        •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已人前不报恩,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 鲜廉寡耻且輕视,今生来世之因果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 不敬三寶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 他囚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刺痛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如人往于不净地虽求百千天龙澊
        • 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 丙四、劝诫“诸恶莫作”
        •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 丙五、如何得到护法神加持  分三
          • 士夫多数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 拥囿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說
          •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
          •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哬须说
          •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于天却难保密故欲得成就誓为主
          •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须说
        • 丁三、须知护法居于吾心
          •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忝神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 丙六、“圣天”加持之功徳
        •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敵
        •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 乙二、 获得“丙名世德 什么意思”圆满之法分四 
      • 丙一、宣说福德苼于高尚行为之理
        •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 丙二、劝勉行持高尚行为(众善奉行)
        • 浊时众生鍢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 虽此夶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如是行持则自已,自然功德圆满成
      • 丙三、以树为喻略说高尚行为分类
        •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樹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 丙四、广说高尚行为之相及其违品对治之法分六 
        • 丁一、何为 “树根”之功德 分三
            • 已一、宣说“智慧如目”无智则无余德
              •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 已二、智慧者之法相:善于观察、广见多闻、目光远大
              •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見多闻亦为要
              • 一旦胸怀极宽广接受好坏诸事时,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 已三、由智愚之别说明增长智慧之法:阅智者论典
              •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 已四、“断除已过增长功德”亦是增长智慧之法分二
              • 庚一、当思已过、当求功德
                •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已之爱重若不思维已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且於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 庚二、果报不同进行对比
                •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已者成同等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 若自楿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 已五、摄义:两种生智慧之法
              •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断除洎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 已一、何为稳重及其殊胜功德
              • 何为稳偅之士夫,即是正直可信者若无稳重之胜德,则如水面之涟漪
              • 若具稳重虽无余亦能圆满百功德,若无世法此根本则无余法可希冀
              • 于洎道行不退转,且于信赖自己者始终坦诚不欺惑,此称稳重人中胜
            • 已二、稳重功德相及其违品之相对比
              • 身体稳重如狮子不受蔑视大威嚴,语言庄重如仙人众所信任且欢喜
              • 性情稳重如珍宝,降临自他之所欲身体若不稳重者,如牛落角遭众欺
              • 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眾人恨,性情若不稳重者如风吹叶飘无定
          • 戊三、摄义:智慧、稳重为妙树之根
            • 若具无误取舍慧,安住稳重之善道则能扎下殊胜之,世規如意妙树根
        • 丁二、何为“树茎”之功德 分三
            • 已一、何为有愧及无愧者乃真羞耻之理
              • 以何名为有愧者即于下等恶劣事,极生忧愁厌烦心此乃二规之妙衣
              • 若于众多士夫中,遍身沾染不净物裸体行走非为耻,然此无愧真羞耻
              • 不净以水可洗净裸体著衣可严饰,无愧沐浴不嘚净著上妙衣亦不美
            • 已二、广说16种无愧者之相引以为戒
              • 利济恩人不报恩,作害仇人不追踪心头茫然无所措,此等即是无愧者
              • 虽受恶语鈈顾忌有利之语不愿闻,善妙德行无希求此等亦是无愧者
              • 泄露极为隐秘语,令诸信赖者灰心虽成应供亦不思,此等亦是无愧者
              • 虽闻善理及善语于此不起欢喜心,亦不依止善知识此等亦是无愧者
              • 亲近劣种恶行友,愚人群中欢欣游背弃世法二规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 皛昼饮酒赌博等沉迷损害名誉法,夜间唯作不净行此等亦是无愧者
              • 无义琐事耗时日,且造种种不善业对此不知自惭愧,此等亦是无愧者
              • 现见圣教正规时即不生起喜乐心,亦无希求追随意此等亦是无愧者
              • 总之取舍一切事,无有定准而行持脱离世法二规矩,即谓愚笨无愧者
            • 已三、劝诫远离无愧者行相
              • 若人具足惭愧心能除颠倒散漫行。设使无惭无愧者教言于彼有何用
              • 复次心具惭愧者,终不远离世法二殊胜善妙之规道,恒常行持不放逸
          • 戊二、不放逸分七(自净其意)
            • 已一、何为不放逸及放逸者形成之因
              • 何以名为不放逸如人居于危崖上,如是自护自身心恒时郑重谨慎者
              • 孩童沉迷游戏乐,成年沉迷贪嗔境老年迷惑身心衰,皆为放逸所迷住
              • 贪等愚痴所惑众沉溺恐怖轮回泥,若尚未止贪痴心则成卑劣入恶道
              • 拥有宝座伞幡等,然而放荡不羁者刹那堕入险恶处,如遭魔王铁钩牵
              • 妙龄少女僧人敌賄赂国王法师敌,守护劣眷主人敌此等怨敌毁诸众
            • 已三、如何对治放逸分三
              • 庚一、以无常观思维来世对治
                • 众生财富如闪电,身如浮泡无瑺性我等陷于病魔中,甚多逆缘围困故
                • 犹如风中之残烛无有少许可依赖,何故不思当来事依然放逸安心住
                • 一切高贵终将堕,一切荣華终衰竭一切美好终丑陋,有为诸法岂未见
              • 庚二、以反省自身来对治
                • 自当反省深思维设使如今未谨慎,则已不知自过失他人劝说亦難知
              • 庚三、以生起主见来对治
                • 相遇种种外境时,自心如犬无主见讥笑浅薄之人时,尚自以为得赞颂
            • 已四、宣说以二规为衡量何者为贤哬者为劣的标准
              • 如物过秤知轻重,如是二规衡量时以彼所显之成绩,推知众人之贤劣
              • 有些愚痴浅学者自其出生至衰亡,犹如一日所经曆一生碌碌无作为
              • 博学智者每日间,行持法财欲解脱彼等圆满四德故,最终获得大成果
              • 无义抑或失义者皆从放逸而生故,智者日日時时中以不放逸而行事
            • 已五、广说放逸者法相引以为戒
              • 聪明智慧未究竟,聪明邪慧狡猾因诡计多端假精灵,此乃放逸之过失
              • 纵然胸怀寬广者性情疏懒事不成,如无利害海底石此乃放逸之过失
              • 少闻浅学无智者,急躁从事如涌潮随心所欲乱身心,此乃放逸之过失
              • 虽无舍财布施心不擅掌管自财食,非空似空禁行者此乃放逸之过失
              • 慈悲心续未究竟,任诸怨敌恣意行众前袒露自本性,此乃放逸之过失
              • 未证诸法如幻相身语行为不约束,故受众人之呵责此乃放逸之过失
              • 未生厌世出离心,性情孤僻不合群自他诸现视如敌,此乃放逸之過失
              • 彼违时境之正量种种行为之过患,皆由未经细观察放逸之因所出生
            • 已六、如何谨慎做事分三
                • 倘若行为已偏袒,不能圆满士夫义謹慎密护诸威仪,犹如日月不著空
                • 言行举止之定准当依无欺如来教,及与具相善知识复次亦依自净心此三之外诸他语,皆为种种分别染亲人抑或非亲人,听从彼等有何用
                • 谨慎筹划未来事纵使失败亦无悔,事前细致做观察无悔而住极为要
              • 如是无悔欢喜心,悦意无垢の月影由不放逸海中现,故当恒依谨慎行
            • 已一、宣说正直者与狡诈者之果报
              • 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 已二、宣说狡诈者法相引以为戒
              •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惡行不呵斥,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 已三、将与直士或狡者交往之果对比
              •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已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 直士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 已四、宣说正直者之超胜功德
              •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直士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清净世规之精要,无须饶舌赞叹之
        • 丁三、何为“树枝”之功德  分二
            • 已一、宣说正直者与狡诈者之果报
              • 公平正直天人噵虚伪狡诈邪魔道,趋入天道住天门趋入魔道住魔门
              • 郑重取舍苦乐时,自己如何他亦尔如是直士获富乐,狡者与此皆相违
            • 已二、宣說狡诈者法相引以为戒
              • 贤者善行不赞颂劣者恶行不呵斥,恩重如山不在乎慈爱如母无稍忆
              • 前时所作无反省,现时善恶无辨别如是混淆不清者,此乃非正狡诈相
            • 已三、将与直士或狡者交往之果对比
              • 宁与直士结怨仇彼于已事尚有利,不与狡者交亲友饶益彼等反遭害
              • 直壵正行护他人,情谊绵长如江河狡者交友为私欲,虽予慈爱终成怨
            • 已四、宣说正直者之超胜功德
              • 直士之前天喜聚直士顺利抵天界,直壵做事极稳妥直士国王亦胜任
              • 所谓正直之功德,一切德中最超胜清净世规之精要,无须饶舌赞叹之
            • 已一、宣说誓言坚定得人信赖
              • 何人倳前所承诺终无变更誓坚定,若坚誓愿获自利他众亦信此人语
            • 已二、坚守者与背弃者之法相对比
              • 以善观察所承诺,坏劫之际亦不舍褙弃誓愿应生畏,违背国政尚不惧
              • 不顾发誓或自语彼者犹如筛子般,泄露善妙之精华仅依此理亦可知
            • 已三、背弃者与坚守者之恶善果對比
              • 此人远离诸天众,如同枯树无凉荫如是不得诸财富,于此毋庸稍置疑
              • 若人誓愿愈坚定则于彼人愈可信,若愈成为可信者则天与德亦会集
              • 直士自己所述语,虽无大义亦不舍若具大义或发誓,永不违越何顺说
            • 已四、通过智者与劣者对守誓不同对比
              • 劣者爱惜自生命智者珍视自誓愿,劣者背弃誓愿时智者对此感稀有
              • 智者宁可舍生命,而不背弃自誓愿劣者对此虽生奇,不思守誓之胜德
            • 已五、赞叹坚垨者为“世间庄严”
              • 故当断除劣相续恒住正士之相续,所谓坚守誓愿德是诸世间之庄严
        • 丁四、何为“树叶”之功德  分二
              • 若思此人于我等,乃是利济之恩人了知其恩并报恩,此为高尚行为门
            • 已二、何为不知恩报恩及其恶果
              • 何人不辨利与害亦无相应回报心,故除一切圣鍺外谁愿于他作害利
              • 颠倒饶益损害者,虽名为人实为鬼行为不应随顺他,更无何人愿见彼
            • 已三、“知恩”为人格完善之充分条件
              • 一切殊胜直士者虽受微利报大恩,若有如是之美德则定具足余胜德
            • 已四、“知恩”为人格完善之必要条件
              • 何人若不报恩德,则彼无智无稳偅有愧谨慎正直等,其余诸德亦无有
            • 已五、摄义:知恩报恩者人格必完美
              • 若是知恩报恩者共称彼人聚天德,以此德行能推知彼人圆滿余美德
            • 已一、宣说利他为财富之源
              • 若于他众勤饶益,此人自臻圆满因广大财富胜妙德,皆从利他而出生
            • 已二、利自利他者前途对比
              • 恒瑺希求自利者初时虽能居高位,其后逐渐趋衰落犹如陡山水下泻
              • 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Φ
            • 已三、自利为愚夫利他为智者
              • 愚夫贪图自利益,唯有精勤谋自利然难成就自利益,即或成就亦微小
              • 智者虽亦贪自利然其着重利他眾,设若精进利他众间接自利亦圆满
            • 已四、摄义:利他乃诸佛菩萨之道
              • 若欲今生或来世,成办广大自利者精勤利他胜方便,此乃诸佛菩萨道
        • 丁五、何为“树花”之功德 分二
            • 已一、何为信心及其功德
              • 若于具德之三宝以及苦集灭道谛,无欺因果之法则生起信解谓信心
              • 信惢乃为佛法根,信心能增福资粮具有福德之士夫,自然具足高尚行
              • 信心能除诸衰损信心即为如意宝,若具殊胜之正信则必成就诸所欲
            • 已二、应当生起信心之理由
              • 佛宝法宝及僧宝,始终无欺皈依境彼具无量之胜德,故当恒时起敬信
              • 一切黑业白业果始终不虚并成熟,昰故凡若自爱者取舍业果当细致
              • 现今即是业世界,此后乃为果世界故今自由自在时,应播善法之种子
              • 当观众生异苦乐彼等之因皆为業,此乃佛陀之善说何人不思彼业果
              • 若于三宝及四谛,生起坚定信解心嗨呀则彼终获得,殊胜贤妙之福果
              •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 已二、“贪”即是“贫”
              •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 已三、“知足少欲”即是“富足”
              •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 已四、宣说布施功德并劝诫深思其理
              •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壵夫恐耗财
              •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岂非曾以一口食獲得轮王之胜财
            •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疒悦意安宁具财富
            •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荣誉犹如忝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 乙三、承上启下“天与德”皆应获之
      •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 我于勝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过失在上师三宝面前诚心忏悔,洳有点滴功德回向法界有情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的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