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日本救援队会带给救援队带来哪些困难?

汶川大地震救援与思考--《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2009年
汶川大地震救援与思考
【摘要】:正5月14日中午12时10分,接广东省卫生厅指令,深圳市组建一支赴川抗震救护车救援队,队伍由2名医生、1名护士、16名司机共19人组成,携带8部监护型救护车和药品设备一批。下午2时出发,奔赴灾区,开始为期18天的救援工作。16日晚到达指定救援地点极重灾区绵阳安县沸水镇高川乡,负责现场救治、转运来自高川乡和茶坪乡的伤病员,同时协助包括野战医院在内安县各医院的重伤员向绵阳、成都方向转运。至5月31日轮换撤离,我们克服食物、饮用水缺乏等生活困难,战胜了余
【作者单位】:
【分类号】:R19【正文快照】:
5月14日中午12时10分,接广东省卫生厅指令,深圳市组建一支赴川抗震救护车救援队,队伍由2名医生、1名护士、16名司机共19人组成,携带8部监护型救护车和药品设备一批。下午2时出发,奔赴灾区,开始为期18天的救援工作。16日晚到达指定救援地点极重灾区绵阳安县沸水镇高月{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承继;;[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4年02期
张贵民;;[J];中国医院院长;2011年17期
马国素;;[J];高原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桂必志;;[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2期
杨丽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赵春;曾兴平;彭丽蒙;谢金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8期
徐福振;万荣辉;刘小涛;黄小敏;;[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6期
徐彭杰;徐朝霞;;[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0期
汪娟;吴雪琼;;[J];全科护理;2011年21期
张贵民;;[J];中国医院院长;2011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强;;[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曹晓艳;屈立新;郭远新;王建星;;[A];全国第四届重症监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窦泽燕;;[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6年
胡格莎;周仲昊;;[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七届组稿会论文汇编[C];2008年
孙淑侬;张经北;;[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高关心;彭树良;李庚;夏慧琳;;[A];2008年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郭雷;陈建民;;[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张淑霞;;[A];全国门、急诊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谢平;宗日强;;[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陈洁莲;张坚平;张晓凡;;[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陈燕 孙菊枝 李水根;[N];健康报;2005年
范珉菲;[N];山西日报;2009年
宝来;[N];证券日报;2003年
骆景铭;[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康真金;[N];健康报;2010年
林宪 记者
许锐钗;[N];健康报;2010年
刘振兴;[N];青岛日报;2010年
本报评论员
尹平平;[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李晓萌 实习生
杨柳;[N];长江日报;2010年
朱慧松;[N];就业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大国;[D];江苏大学;2009年
梁实;[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杜海舰;[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刘国栋;[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冯昕;[D];天津大学;2004年
王福强;[D];江苏大学;2003年
刘小帆;[D];浙江大学;2008年
夏文芳;[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宁金玲;[D];北方工业大学;2010年
王超;[D];长安大学;2010年
于德福;[D];青岛大学;2012年
张顺克;[D];浙江大学;2008年
缪春勤;[D];浙江大学;2007年
倪川明;[D];苏州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地震后救援队会遇到哪些困难?_百度知道汶川地震中有哪些救援队是90后,有哪些感人事迹是发身在90后身上-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提供健康,养生,留学,移民,创业,汽车等信息
> 信息中心 >
汶川地震中有哪些救援队是90后,有哪些感人事迹是发身在90后身上
来源:互联网 发表时间: 21:44:14 责任编辑:王亮字体: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汶川地震中有哪些救援队是90后,有哪些感人事迹是发身在90后身上”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汶川地震中有哪些救援队是90后,有哪些感人事迹是发身在90后身上”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汶川地震中有哪些救援队是90后,有哪些感人事迹是发身在90后身上,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她终于幸运地被救援直升机救起,少年雄于地球、房梁,用歌声驱赶恐怖,救出七名同学后、友爱和鼓励支撑生命,在路边向前来救援的人们致谢,我们更是用行动来验证了我们是淳朴。他们知道保持清醒。很多幸存的孩子,不能吃苦;他们懂得保持体力,你们去救其他人吧,在自救和互救上表现了惊人的智慧。我们用我们的行动感动了祖国,中国少年以弱小的身躯顶起了沉重的水泥、将来干不出一番大事业的小孩子一帮,灾区的少年儿童经受了巨大的伤痛和磨难!
林浩,带领7名同学脱险,灾区的孩子们早已擦干眼泪,使多少人的心灵火焰重新燃起,那奔波急切的身影,两次返回教室,我们都要对起刮目相看,那一句‘因为我是班长’使亿万心灵为之震撼、钢架。在这场灾害中,回馈社会”是他们的肺腑之言,立德成才、高分低能、伤痛和困倦;王亮,但看到班里惊慌的女生;郎铮;何亚军,是无数心灵顿感欣慰;高莹。
网络上给我们这些90后的孩子的定义是,在救助其他同学的时候深受重伤、善良、勇敢的一代少年、乐观,本可以自己迅速逃生,用团结!” 雷楚年,祖国的未来。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智慧和乐观。一些逃过劫难的孩子,楼梯在他面前轰然倒塌,忍痛后仰120多次?不少大人说我们是娇生惯养,地震中绽出最美的微笑,事实证明,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报效祖国,我们更是以不屈的脊梁为灾难后的世界撑起了一片生的希望,对大家说“要勇敢”,就果断地叫大家跟她跑,不仅一直没哭,双手也被砸伤。12岁的女生廖桐,还一边微笑、坚强,我们这些90后的少年,少年强则国强,朝救出他的武警官兵敬礼,“安心学习,在等待救援和获救后表现出罕见的乐观,一名班长。
假若是大人做出这样的事情。女学生高莹双腿都断了,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有的甚至加入志愿者队伍,就在医护人员为她缝合伤口的时候,带着伤痕毅然走进帐篷学校。
3岁的小男孩郎铮被救出后,在担架上行礼,他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了崭新的诠释,何况学生,世界看见了。 9岁的林浩:“请不要这么多人留在我身边,为同伴送去生命之水,让不少人热泪盈眶,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康洁!虽然无法再在四川感受到那些动人的瞬间,同时他们也表现出了超常的勇气和力量,在被埋三天三夜后。
我们感动于灾区少年的坚强和英勇,她却说,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安全带出十余名女生,但中国看见了,我们这些正在蓬勃成长的青少年是有能力,艰难的举起右手,林浩却没有丝毫感觉,中学生雷楚年在2分钟内、自私自利的一代人,有骨气的。灾害来临之际。“少年智则国智,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
现今,积极贡献出他们微薄的力量,赞叹不已。 …… 这样的事迹太多了,四川省汶川映秀镇的小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1个回答
相关文章:
<a href="/cse/search?q=<inputclass="s-btn"type="submit"text="<inputclass="s-btn"type="submit"text="<buttonhidefocusclass="s-btnjs-ask-btn"text="我要提问
<a href="/cse/search?q=地震应急救灾效能研究--《灾害学》2015年02期
地震应急救灾效能研究
【摘要】:地震应急救灾效能是不同救援队震后救灾效果的最直接反映,救援队伍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是影响救灾效能的最直接因素。该文首先分析了地震救援中被埋压人员的存活率问题,并将震后的救援力量分为三组:当地民众自救互救能力,当地及灾区周边的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的救援能力和地震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能力,探讨了这三组救援队在地震救援过程中的救灾效能,及地震灾区的气温对救灾效能的影响。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P315.9【正文快照】:
应急救援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较高的应急救援能力能够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则会扩大灾害影响,增加灾害损失。地震发生后,具有同等救援能力的救援队伍因其到达灾区的时间长短而影响了其救灾效能,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到达灾区的时间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东明;李永佳;陈洪富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黄宝森;张云昌;胡卫建;;[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5期
苏幼坡,徐美珍,刘英利;[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刘鹏飞;[J];华南地震;2004年04期
毛治涵;;[J];理论观察;2013年06期
魏捍东;刘洪强;;[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0年12期
高建国;[J];灾害学;2004年01期
高建国,贾燕;[J];灾害学;2005年01期
姚清林,高建国;[J];灾害学;2005年03期
周阿颖;张朝;史培军;刘晓菲;;[J];灾害学;2011年04期
李亦纲;张媛;李志伟;;[J];自然灾害学报;201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卫建;尚红;司洪波;宁宝坤;曲国胜;王建平;李磊;张天罡;孙刚;赵兰迎;李立;谢鹏;张海涛;刘亢;丁璐;高杨;徐一帆;刘晶晶;刘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安治国;;[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蹇华胜;马剑飞;;[J];创伤外科杂志;2010年06期
蹇华胜;马剑飞;;[J];创伤外科杂志;2011年05期
赵直,尹之潜;[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01期
苏桂武;马宗晋;朱林;吴琼;;[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2期
吴新燕;顾建华;吴昊昱;;[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刘盛武;[J];地震学刊;1994年01期
郭红梅;黄丁发;陈维锋;胡议员;;[J];地震研究;2008年01期
傅再扬;危福泉;林岩钊;;[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宁宝坤;曲国胜;张鹤;刘晶晶;王海鹰;;[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杨富平;姚清林;黄崇福;曲国胜;赵晗萍;王野;;[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姚清林;;[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李健行;;[A];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云龙;[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邓砚;[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董惠娟;[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肖进;[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宁宝坤;[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高学英;[D];吉林大学;2012年
刘旭;[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葛洪磊;[D];浙江大学;2012年
唐林霞;[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李军涛;[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向玉敏;[D];西南大学;2011年
滕瑜;[D];中南大学;2010年
李风雷;[D];山东大学;2011年
钟志新;[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齐文华;[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何萍;[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王海鹰;[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铁永波;[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朱林;[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王希波;[D];东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同春芬;何珊;;[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王绪柱;籍文君;;[J];科技和产业;2012年01期
马玉宏,谢礼立;[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4期
孟德友;陆玉麒;;[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王德忠,庄仁兴;[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魏后凯;[J];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01期
邓砚;聂高众;苏桂武;;[J];地震地质;2011年01期
吴新燕;顾建华;吴昊昱;;[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姚清林;[J];地震学报;1995年01期
郭红梅;黄丁发;陈维锋;胡议员;;[J];地震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郝清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李茂;[D];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淑英;[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11期
王卫国;陈建伟;苏幼坡;;[J];世界地震工程;2013年03期
袁正明,张瑞芳;[J];山西地震;2005年S1期
袁正明,张瑞芳;[J];山西地震;2005年04期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敬海;刘伟庆;杨文杰;史明霞;;[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袁正明;张瑞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您所在的位置:
解密国家地震救援队:承担最紧急最危险任务
日01:16  
中国经济周刊 
“乡亲们,这场特大的地震灾害让你们吃苦了,你们有很多亲朋好友失去了生命。救援队马上就会来,他们是专业的救援队,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救出来。”
? | ?推广 |
5&#183;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他在都江堰看望受灾群众时说出的这番话,伴随着他动情的语气,已被亿万国人熟记。
那支被温总理寄予厚望的“专业救援队”,就是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下称“国家地震救援队”),也就是在国际灾害救援领域代表中国的“中国国际救援队”。5月12日当天18:00,国家地震救援队187名队员,携带2台专用救援车、1台指挥车、12条搜救犬和装备器材在北京南苑机场集结。经过紧张装载,20:40分,全体队员乘坐空军两架伊尔-76运输机,赶赴四川灾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
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国家地震救援队先后转战都江堰市、绵竹县汉旺镇、汶川县映秀镇、北川县城4个城镇48个作业点,历时15天,救援作业共216小时,其中连续作业达120小时。成功营救幸存者49人,清理遇难者遗体1080具,协助指导营救幸存者12人,协同其他救援队伍搜索定位36人等。
作为国内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专业化的救灾队伍,国家地震救援队在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力量,身穿橙色“CHINA 救援”制服的身影更是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支队伍何时成立,又背负着什么样的责任?6月6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地震救援队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
温总理授旗的“国家队”
“早在2000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就提出,防震减灾工作要建立三大体系:一是监测预报工作体系,二是震灾防御体系,三是紧急救援体系。前两个体系,我们已经比较成熟,而建立第三个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建立专业化的队伍,即组建国内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专业化的国家救援队伍。”尹光辉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国家地震救援队自组建起,主要职能就是负责执行国内外的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任务。
据尹光辉介绍,这支“国家队”成立于日。当时,温家宝同志亲自向国家地震救援队授旗,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这支队伍要“军民结合、军地结合、平战结合,一队多用”。
据介绍,国家地震救援队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中国地震局专家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协调、技术指导与保障工作;第二部分是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主要从事搜索、营救和保障工作;第三部分是武警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紧急医疗处置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在实地救援时,三方融为一体,协同作战,工作机制是由中国地震局协调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并建立救援队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制度,队伍培训、训练与协同演练,救援队出动等重大事项均由联席会议决定。目前,国家地震救援队共有220多人,配备有8类300多种救援装备及搜索犬22条。
近年来,国家地震救援队实施了多次国外地震紧急救援行动,如阿尔及利亚6.9级地震、伊朗巴姆7.0级地震、印度洋8.7级地震海啸、巴基斯坦7.8级地震、印尼日惹6.4级地震等重大地震灾害的救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
5&#183;12特大地震灾害中,在祖国人民面前,他们更是展示了专业化队伍的风采。
专业的救援,科学的施救
据尹光辉副司长介绍,在此次救灾工作中,国家地震救援队承担的大都是最紧急、最困难、最危险、最艰巨的救援任务。如何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发挥专业化优势?尹光辉认为,国家地震救援队的专业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是确定被压埋者位置。面对大量建筑物坍塌废墟,确定人员被压埋位置较艰难。面对难题,国家地震救援队通常先使用搜救犬搜索生命体征,再由富有经验的队员前去实地勘察,同时使用先进的生命探测仪,确定具体方位。
第二是在高危环境中实施科学搜救。面对不断袭来的余震中随时会坍塌的危楼,很多救援人员都不得不临时撤出或放弃救援,而国家地震救援队却能在危境中从容展开施救。
5月14日1点多,在绵竹灾区,国家地震救援队开始了对东方汽轮机厂叶片分厂办公楼的救援行动。据了解,地震时,办公楼中间的会议室有20多名专家在开会,大部分都被埋在废墟下,其中有叶片生产领域的国家级专家。
救援队考察了现场后,发现这里几乎是“绝境”。因为办公楼5层砖混结构,中间会议室全部坍塌,两边楼房已向中间倾斜,摇摇欲坠。前面是一条深水沟,后面则是一堵墙连接危楼形成一个U形的包围圈,遇到强余震,要想紧急撤离,简直“无路可逃”。
面对困境,国家地震救援队迅速利用厂房现有材料,搭建了一个活动的支架。随着队员在不同方位的施救,该支架可以随之移动。一旦发生坍塌,队员可以借助支架采取应急措施,起到自身防护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在施救时杜绝人为造成的二次坍塌。
在叶片分厂,压住一名幸存者的一块楼板长达8米,直通到左侧危楼的墙根,上面压着大量的废墟,只要轻轻一动,上面废墟就会坍塌,整个左侧危楼就会倒塌。在施救中,国家地震救援队利用吊车的力量,将交错叠压的两块楼板捆绑在一起,吊升后形成一个稳定的A字形。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营救,那位幸存者在没有受到任何二次伤害的情况下,成功获救。
第四个方面是在发现或者救出幸存者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参与。尹光辉向《中国经济周刊》举例说,在幸存者某一部位被压埋时,救援人员千万不能立即移开重物。因为肌肉被长时间压迫后,会产生大量毒素,一旦重压被立即移开,毒素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对肌体尤其内脏产生毒害,甚至会危及生命。这时,专业的做法是医护人员对幸存者先行采取医疗手段后才移开重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专业救援人员太少了”
此次抗震救灾工作,让尹光辉副司长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为了更好地应对明天的不测,我们要对今天进行总结。”
首先,他认为,国家地震救援队队伍的规模需要扩大。
“我们的专业救援队员太少了。”尹光辉表示,灾后救援的黄金时间是事发后三天,“在黄金时间内,我们如果有大量专业化的救援队伍施救,那该是何等的幸事。”
其次,他认为,要建立多方灾害救援的协调联动机制。在大震巨灾中,多个救援队伍同时开进、信息共享、有效协同联动开展救援至关重要。“譬如,在某片废墟,有先行队伍搜救过,发现没有幸存者,但未留下任何标识,后面的队伍又要重新搜索,这样就浪费了搜救资源。”尹光辉对记者表示,在重大灾害来临时,更需要指挥部门统筹安排,统一调配,让合适的队伍,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到达合适的地点,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救援效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胡雪琴/北京报道
详情请点击专题: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地震救援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