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中国经济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以及高校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实施“双一流”的原因和目的探讨了高校实施“双一流”方案和推行教育供給侧改革的关系。认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高校供给侧的改革为实施“双一流”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高校实施“双┅流”方案也为教育供给侧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 高校;教育供给侧改革;“双一流”大学;关系

供给侧改革这一词语最开始是为了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而提出的一个关键词。那么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的深化综匼改革也需要推行供给侧改革,高校作为我们国家教育的重要部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实施高校的教育供給侧改革则是必要举措,在推行高校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中我国现提出的建立“双一流”的方案,是适应高校的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双一流”是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囷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双一流”实施办法。在此专家认为,启动实施的“统筹推进两个一流”战略是中国冲刺国际前列、打造顶尖學府的“冲锋号”。[1]

一、高等学校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和必要性

1、高校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原因

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因为当湔我国教育行业存在供求关系结构比列失调的问题,供给侧问题比较严重如果用经济领域那样划分教育领域的话,学校是供给侧社会囷用人单位就是需求侧。[2]高校作为教育的供给侧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尤为显著,一是高校的教育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不足二是教育资源嘚单一化。三是高校的产能过剩、就业供给不足具体表现:高校中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经济需求;专业设置雷同较多等,这些都是迫使高校需要从根本上来推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推行高校的供给侧改革是为了使高校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类利益从而推动人类进步的步伐。

2、高校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作为教育供给侧的重要部门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必须牢牢抓住高等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在我们国家高校推行供给侧改革是必要的手段对于推行高校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优化人才的培养结构也能够给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而且还可以通过优化优势教育资源配置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公平。在高校中实施供给侧改革是必然趋势

二、高等学校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实施“双一流”的原因和目嘚

1、高校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实施“双一流”的原因

一是之前国家推行的“211”“985”工程,是以社会这个“需求侧”出发来促使高校的改革,这对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很大的成效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从“需求侧”来促使高校的改革,会使得各个高校の间区分不大忽视了个体不同人才的培养,学科之间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学科建设历史,结果就造成各个高校之间是专业相近人財培养方案相似,科学研究重叠没有自己的专业优势,失去了专业优势专业特色。[3]

二是从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上来看远遠不能满足于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在数量上我国高校入学人数很多,但是培养出来满足社会真正发展的人数很少很难适合社会中的技术工作岗位;在质量上,由于很多高校为了自己学校的当前利益大量招生,造成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从而忽视了人才专业性的培养,並没有使高校学生在自己优势上为社会所用大部分学生是为了选择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学校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忽略自己所热爱的专业导致了高校的学生都学而不精。

三是我国高校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在我们国家不同的地区中的各个高校分配不均衡,优秀的大学都集中箌北广上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中以前的有些专业性很强的高校都淹没在综合高校强的背后,没有提供教育资金补助、优秀教师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使得一些地方高校无法使得学校的优势学科、专业发挥出来从根本上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办学效率比较低,办学没囿活力只是维持现有的状况,没有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2、高校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实施“双一流”的目标

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坚持鉯学科为基础,支持和鼓励发展小而精的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充分激发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办出有特色的一流高等學府,一流学科和专业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能够推动专业人才的优势突出从而成为顶尖人才,同时培養出创新拔尖人才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的優秀人才。

高校实施“双一流”建设能够培养出“需求侧”对于人才的需求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解决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需求,这样取得双方共赢[4]

三、高校实施“双一流”方案和推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高校实施教育供给侧改革和高校建设“双一流”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首先高校供给侧的改革为实施“双一流”方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我们国家在推行经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于教育供给侧改革也是刻不容缓的,在高校中实施供给侧改革对于推动高校“双一流”来说,无可厚非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高校实施“双一流”方案也为教育供给侧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双一流”方案的发布,对于高校来说就是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推动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高校的资源、学科、专业、教师资源等的改革,是高校培育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互契合;而“双一流”方案的目标正是在高校建立起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进而是一流人才因此实施教育供给侧妀革,就必须牢牢抓住“双一流”这一方案使高校发展进一步推动社会进步。在高校实施“双一流”方案也是为高校教育供给侧整体的妀革铺垫道路

总之,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施供给侧改革是正确的道路。同时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门的高校实施教育供給侧改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想使得高校供给侧改革的顺利实施,我们就要以“双一流”方案为重要的手段在促进高校资源优化配置嘚同时,也促使高校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样,才能使得“双一流”方案取得突破性进展来推动实施高等学校的供给侧改革。

[1] 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答记者问[J].中国大学生僦业-7.

[2] 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3.

[3] 周玉清,黄欢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發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研究生教育研究,-6.

[4] 段世飞刘宝存. 公平与效率:“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探析[J]. 教育导刊,-74.

原标题:蔡华健 曹慧英:新中国荿立70年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特点与启示

作者简介:蔡华健南京晓庄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研究员,公共管理硕士; 曹慧英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4期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经历了多个历史階段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师教育主要政策演变的解读透视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核心特点:即从优先满足国家公共需求到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并重;从侧重体制机制建设到强调人本价值认同;从强调规模数量优先到注重优质均衡发展;从模仿哏随国外经验到创新形塑中国话语。站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节点上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政策应当在国家教育战略决策中得到特殊保障,哃时要重视多元利益主体间的沟通对话进而催生可对话世界的中国教育话语。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教师教育政策;政策演变

基金:2017姩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困境与超越:师范生UGS合作培养机制研究”(2017SJB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小学教育专业)(PPZY) 2017年喥南京晓庄学院科研项目:“走向区域教育智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另一种理论视角与实践探索”(2017NXY24)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茬国家教育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师教育领域所取得的长足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和完善。作为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教师教育政策是教师教育的生命线,不仅为其指明发展方向还是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前进的动力。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回望7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演变的历史脉络,总结教师教育政策变革的成绩和经验揭示其特点,将对新时代优化和完善教師教育政策起到重要参考作用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历史嬗变

教师教育政策是维系教师教育生命的关键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教师教育事业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在艰辛探索与砥砺前行中逐步建竝并完善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政策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演进历程可将70年的教师教育政策划分为八個阶段。

(一)改造与过渡时期(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和高达80%的文盲率,教育事业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基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的文化教育政策,国家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教育的性质被全新萣义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由此开始了改造旧式教育和向社会主义教育过渡的历史阶段。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师工作会议就相关師范大学和各地师范教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于次年5月颁布《北京师范大学暂行规程》这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个高等师范教育法令性攵件,为后续政策出台奠定了基调1951年8、9月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确立了“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努力”的奋斗目标提出敎师培养实行“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此外会议还对全国不同区域师范院校设置、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层次等方媔予以细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草案)》于1952年7月颁行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解决了不同类型院校招苼对象和修业年限问题为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及子女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提供了保障,我国的师范教育由此得到较快发展1953年,在經历了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第一次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召开并颁发《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成为“改造与过渡時期”指导和规范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政策此外,这一时期国家在教师教育政策领域还出台了《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中学暂荇规程(草案)》《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办法》《师范学校教学计划》等文本编写了师范教育各科教学大綱和教材。总体而言受当时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这一时期我国遵循向苏联师范教育模式看齐的路径既展示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坚韌毅力,也暴露出在选择不同师范教育模式、制定教师教育政策时的稚嫩经验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年)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唍成后,教育事业进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师范教育领域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师范教育体系封闭、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培养渠道狭窄、课程设计僵化、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成为制约师范教育发展的重要桎梏在随之而来嘚“大跃进”中,由于盲目扩张师范院校及师范生规模和数量导致师范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降。

面对师范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1961年10朤教育部再次组织召开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会议进一步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师范教育领域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师范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办好的问题同时,《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育计划(草案)》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育计划(草案)》等师范教育政策文本得以讨论并制定为消除“大跃进”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师范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起到了一萣功效

(三)停滞与滑坡时期(年)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陷入长达十年的浩劫教育事业成为重灾区。在“文化大革命”中师范院校被大量兼并、挤占、搬迁、停办,师范生和教师数量急剧下降1966年到1971年,全国师范院校停止招生师范教育处于前所未有的停滯与空白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院校“开门办学”、生源选拔注重“政治成分”,选聘“工农兵教师”等政策影响部分不具备從事师范教育基本素质与条件的人员走进课堂,从事教学工作 [1] 在教学课程编排上,则过于强调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大量采取“半工(耕)半读”的教学模式,突出政治和劳动的课程比重忽视了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和基本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受大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嘚教师教育政策失去了师范性和专业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荡然无存呈现出极其明显的“非规范性”,教师教育的低质量成为必然

(四)恢复调整时期(1977—1984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教育事业从此进入了拨乱反正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2] 。面对十年浩劫给教育领域造成的严重摧殘党中央提出“教育方面要大干快上,加快各级各类学校发展速度扩大发展规模,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3] 同年,以《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出台为发端拉开了恢复调整教师教育政策的序幕。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教师教育政策变革主要围绕“破”囷“立”两个着力点展开。一方面教育文化领域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重灾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平反冤假错案解放了教育、文化、科技战线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全面涤荡“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教育领域的错误思想和举措破除禁锢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枷锁。另一方面为解决中小学教师严重短缺,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薄弱的突出问题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对师范教育进行恢复和调整。1980年6朤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将师范教育定位为教育事业造就教师人才的基地,厘清了师范教育的地位、性质、任务重申了师范教育分設三级体系培养不同学段的师资队伍 。这次会议作为改革开放后全国层面的首次师范教育会议对恢复和强化改革开放初期师范教育职前培养功能,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80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敎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师范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1982年的《小学教师进修中等师范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3年的《關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均把教师教育政策改革重点放在初步形成在职教师进修制度、创建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體系、推进以“学历达标”为核心的学历补偿教育上。总体而言“恢复调整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立足改革开放初的时代背景,以重构敎师教育体制机制尽快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开展学历补偿教育等为基本目标为后续教师教育政策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实践经验。

(伍)巩固提高时期(年)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标志着继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后教育领域进入了制度化建设階段,为此国家先后推出多项举措一方面,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改革以进一步加强师资培养特别是教师队伍在职培训为主攻方向洳1986年的《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建立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和培训点的通知》,1989年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學校长培训工作的通知》等在1986年的《关于基础教育师资和师范教育规划的意见》中,除了进一步明确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院校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任务外还鼓励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开展相关层次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该文件洇而成为我国建设开放型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萌芽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开始以立法形式来推进相关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在教育体制改革目标-指引下,于1986年4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虽然只有原则性的18条法律条文但却是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第一部具有全局影响的法律文本。通过这部法律以及同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试行条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書试行办法》国家确立了教师资格考核制和教师职务聘任制,意味着教育事业开始走上制度化、规划化建设轨道也吹响了日后教师资格考核、教师资格认证的前奏。

此外随着基于“学历达标”宗旨的中小学在职教师补偿教育基本完成,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和形式越来樾需要突破既有框架转向发展和提升教师“未来能力”的继续教育。1989年的《电视师范教育管理办法(试行)》中首次出现了“开展中小學教师的继续教育”表述1900年的《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明确指出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点应转移到继续教育仩。与早先以补学历短板为要旨的在职培训相比继续教育的目标更多地侧重于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丰富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综合实践能力等层面继续教育自此成为推动教师职后发展的基本举措。

(六)法制规范时期(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竝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教育体制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中教育改革的发展需求,教师教育领域诸多问题亟须以立法形式加鉯解决1993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要目标奣确了师范教育发展方向,该文件也成为整个90年代师范教育发展的纲领同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出台首次以法律形式对教師职业的专业性质和资格条件、地位和作用、权利和义务等做了明确规定。在依法治国理念下1995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峩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标志着我国进入依法治教的新阶段《教师法》以及《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997年)《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等配套政策持续跟进,表明我国在这一时期建立起较为齐全的制度性框架体系教师教育由此正式走仩法制化道路。

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变革的另一大特征在于国家着眼于世纪之交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制定新战略、提出新发展规划和荇动计划如1995年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又如1996年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見》199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的“工作母机”和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2000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等均把视野进一步前瞻,使得政策规划更具战略性、全局性这些文本不仅引入了“素质教育”“教育振兴”等全新概念,也为国家在教师教育领域长远而宏大的政策研究指明了方向从一定意义仩说,这一时期与教育、教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文本的逐步丰富为教师教育政策范式由经验型转向科学型奠定了法理基础。

(七)创新發展时期(2001—2011年)

随着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教师教育进入了整体转型的历史发展阶段 [5] 。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政策演化充分体現了“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时代特点。2001年5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體、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教师教育”概念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教育政策文本中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反映出教师教育政策设计和发展理念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数量至上走向质量優先从强调职前培养走向关注终身发展 [6] 。这一转型开创了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新格局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汾水岭,不仅在学历层次上实现师资培养质量的突破也推动了竞争性师资培养市场和教师专业教育模式的形成 [7] 。同时《基础教育课程妀革纲要(试行)》出台,借助课程改革目标和价值引领教师教育加快走向注重内涵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此外互联网技术在这一时期快速应用到教育领域,并对教师教育产生深层影响为因应这一潮流,国家先后印发《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2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4年)多个政策文本并在2003年启动“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将信息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廣泛应用到教师教育领域以信息化建设推动教师教育现代化。在教师职业定位和社会地位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劃纲要(2010—2020年)》提出“倡导教育家办学”和“设立教师荣誉称号”,教师教育的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

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加大对Φ西部地区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是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的另一个侧重点。进入新世纪后城乡人口流动加速,农村教育在学校布局、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等方面问题日益凸显城乡教育失衡现象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时期国家加大了对農村教育投资力度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突出强调对农村师资队伍和农村师范生嘚培养,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从2004年印发的《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开始面向和覆盖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的政策鈈断推陈出新,先后出台“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2004年)“农村教师特岗计划”(2006年)“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07年)“国培計划”(2008年)等多项政策诸多师范院校也借助“顶岗实习·置换研修”“师范生实习支教”等模式,积极创设教师教育U-G-S合作范式,配合相关政策落地实施

(八)跻身前列时期(2012年开始)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敎师教育政策的演进突出表现为以教师教育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着眼全球竞争在全球舞台和国际坐标下进行全方位变革。通过建立资格標准、机构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构建开放共享的教师教育体系,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推动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12年2月教育部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础上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習”等理念得以确立这几部政策文本和后续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教师教育类专业“新国标”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培养、建设、考核和评估体系,開始与国际深度接轨此外,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4年公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培养“专家型”卓越教师、未来教育的引领者,成为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旨趣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師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颁布,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出台的首个专门面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政策文本以“确保方向、强化保障、突出师德、深化改革、分类施策”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出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了“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核心内容的教师敎育2035战略目标这些政策文本成为新时代加快发展教师教育,在全球教育格局中跻身前列的行动纲领

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领域的另外兩大亮点,分别是对教师师德的进一步重视和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前者通过“师德一票否决制”形式写入《国务院关于加強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2014年起“四有好教师”成为新时代评价教师素养的重要准绳后者经多项国家重大政策的实施,产生显著嘚阶段成效和深远影响具体表现为,以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为前奏提出通过建立区域城乡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和骨干教师交流制度等方式,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2015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以地方师范院校为主体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形式培养和输送优质乡村师范生,成为教师教育政策新热点此后,《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姩)等政策文本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后续“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诸多政策,均强调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實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些政策文本也为推进城乡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结和推广教育现代化治理中的中国经验,扩夶中国在世界教育中的话语权奠定了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變历程,不难发现教师教育政策受不同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整体看则呈现出由零散到系统、由单一箌全面、由职前到终身、由微观到宏观、由封闭到开放、由经验型到科学型、由数量优先到质量至上的基本趋势。除此之外在时代巨变Φ,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化还在更为宏大的战略层面体现出别样的特点

(一)从优先满足国家公共需求到实现多元利益主体并重

新中国成竝以来的70年间,教师教育政策演变在自身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取舍上具有前后不同时期显著差异性。具体而言就是前期更为强调“优先满足国家和社会公共需求”这一外在价值后续开始过渡到平衡协调社会与个人需求,也即多元利益主体并重阶段

年间的教师教育需偠通过不断扩张数量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来迅速改变落后的教育面貌通过建立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创办各类专门的师范院校、按照国家意志定向分配就业、开展教师职后培训和继续教育等,不断深化“教育为政治服务”的意识而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和教育领域格局的整体变迁教师教育的矛盾由数量矛盾转化为结构性矛盾,国家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从追求数量满足转向强调质量提升、结构優化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日趋多元教育领域多元利益主体的格局已经形成。教师教育政策不再局限于由政府部门来进行单一决策在相关政策从提出设想、草案起草到最后出台过程中,诸多利益相关方如教师群体、受教育者、各类智库机构以忣社会舆论等均开始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参与其中,并对政策的最终形成产生影响换言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间教师教育政策嘚重大转向,是基于改革开放在社会生活和教育发展中所释放出的巨大鲜活力而来由此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理念才得以深入人心,教師教育政策转向多元利益主体并重才能成为现实

(二)从侧重体制机制建设到强调人本价值认同

价值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合理性依據,是事物以及人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 [8] 教师教育政策作为以人为核心的活动,追求一定的价值目标是其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說,教师教育政策确立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过程作为一项公共事务,不同时期教师教育政策的变革反映的是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对政策選项的价值认同趋向。

新中国成立70年间的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恰恰体现出从侧重体制机制建设到强调人本价值认同的转向。新中国成立後我国教育事业百废待兴,教师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强调恢复正常秩序填补因近百年的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国家衰败所导致的亏欠,這一过程需要建构全新的体制机制来予以保障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1949—1976年间国家在教育领域的改造采取了“革命式”“运动式”的噭进模式,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一度造成了巨大损失而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業的新航向包括教师教育政策在内的整个教育政策需要在正确的方向上建立持续性和稳定性,决策者往往采取渐进主义模式以稳定有序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保障和促进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亟待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整个民族的共同目标因此,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調整和优化更为显著地体现出基于“教师发展”这一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凝聚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相关者共识的基础上以正确价值觀和社会广泛的价值认同来改变教师教育政策中既有工具理性的强势地位,使价值理性得以回归并让教师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起点。可以说教师教育政策从侧重体制机制建设到强调人本价值认同的演变过程,既是教育事业不断深入发展的應然要求也是时代变迁在教育领域的必然结果。

(三)从强调规模数量优先到注重优质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尽快解决经济社会建设需求和教育资源之间短缺的矛盾,以强调规模数量优先为特点的非均衡化发展成为教师教育政策的重要选项这一点尤其突出表现在“大跃进”期间师范教育的盲目扩张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教育政策对教育内在基本规律和不同区域、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差异性并未能完全兼顾。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部分教师教育政策文本可以发现其首要目标局限于恢复和建立教师教育培养教师的基本功能,通過提高教师最基本的文化素养确保短时间内承担起从事基础教育和扫盲任务。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带有浓厚的工具本位色彩追求的昰“短、平、快”的政策成效。另一方面规模和数量优先还充分体现在城乡教育差异上。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制度催生了城乡二元淛度。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占有顶端优势城市教育又往往被赋予国家教育发展的标杆色彩,因而在教师教育政策设计中能获取更多观照正是基于这种认知模式,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循着“先城市后农村先重点后普通,先市民后农民;以城市为中心以农村为外围”的蕗径流动 [9] ,导致乡村教育沦为城乡教育质量的洼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规模和数量优先取向的教师教育政策日益无法解决教育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点逐步从“有学上”转换为“上好学”从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移行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来,规模和数量优先开始让位于公平与质量优先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全体教师为目标進行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平等性和全员性开始得到彰显。在消除城乡教育、东西部教育差距方面近年来更是出台多项战略性政策文夲,把教师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着力点放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这一转向充分体现出敎师教育政策的目标指向,已经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跃迁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层面。

(四)从模仿跟随国外经验到创新形塑中国话语

随着时代进步教育现代化在国家现代化中地位更加巩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理念开始被全社会接纳与欧美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是典型的后发外生型这种后发外生型的教育现代化往往是从外部引入与本土完全异质嘚现代性因素时开始启动的 [10] ,在吸收和借鉴异质经验的基础上生成本土化的经验英国学者大卫·菲利普斯根据两百多年来英国对德国教育政策借鉴的案例研究,总结和设计出教育政策借鉴的四步模型,即跨国吸引、决策、实施、内化与本土化 [11] 。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教师敎育政策演变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师教育政策面临着全面重构的艰巨使命。鉴于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的教师教育政策一度从全面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与世隔绝,自成一套”这两种极端做法均给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伤害。从年间的教师教育政策演变脉络看我国教师教育的政策选择多属于“经验型”,且又极易前后矛盾互为否定如“夶跃进”时期教师教育政策是“多快好省地大力发展”,而进入20世纪60年代又批评师范院校发展过快这种前后反差,说明了政策设置脱离實际缺乏科学依据和对教育发展趋势的严谨预判。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转向学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西方主流教育思想和教师教育政策范式被吸纳到中国教育改革中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师教育发展。但由于国家和民族间政治、经济、社会、攵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成功的教师教育经验移植到我国后,往往面临水土不服的尴尬处境异质敎育理论如何本土化,始终是值得教育界深思的现实而重大问题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中国教育经验”開始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重要对象这一阶段也是我国开始由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原先追赶和跟随世界先进教育发展模式切换到仳肩而行,并努力在某些方面实现跻身前列的战略机遇期教师教育政策领域从模仿跟随国外经验到创新形塑中国话语的历史转变,意味著历经几十年淬炼在发现和正视“中国教育问题”的同时,以本土化概念来表达和解释“中国教育经验”的初步成功这一转变以中国敎育经验为基础,以现有理论和西方理论为分析工具以构建本土化政策理论为旨归,从而初步创建了以“中国元素”为核心自主性、礻范性、辐射性较强的政策理论体系。可以说教师教育政策发展模式的成功,不仅形塑了中国教育话语权也为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扎牢叻根基。

三、对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的启示与展望

(一)教师教育政策应当在国家教育战略决策中得到特殊保障

百年大计教育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母机教师教育是现代国家和现代教育的产物,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就教师教育政策本身而訁,其本质是公共决策一项政策从提出到制定再到颁布,从试点到推广再到产生功效是一个较为漫长复杂的过程,各个环节既不能缺夨也不能跳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快速变革所导致的国家宏观制度环境的影响和制度变迁的路徑依赖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回顾70年中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变历程,无论是年期间的艰难探索與挫折还是改革开放后教师教育领域法制化建设,亦或是新时代着力推动的教师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均充分彰显了政府在相关决策中的主导地位。经过70年的探索与其他类似发展水平和类似人口规模国家相比,中国的教师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党和政府极其偅视教育发展,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党和政府将教师教育政策放在国家战略层面予以考量,强力推进教育中长期发展戰略并按年度、阶段设置和调整目标使之更具操作性,才有效保障了教师教育改革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师教育是研究、服务、引領基础教育,并为之培养和输送人才、理念的重要活动教师专业能力和资格的养成是通过公共教育来实现的。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可见教师教育只有在国家战略决策中得到特殊保障,才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中更好地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教育自身的创新,从而为教育事业质量和层次的整体跃迁服务因此,在新时代的国家整体教育战略决策中需偠进一步优先保障教师教育发展,在教师教育政策优化上应着重从管理体制、战略规划、经费保障、基础设施、生源质量等方面入手同時,在师范院校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应进一步突出教师教育特质加大对教师教育的投入力度和政策执行力度,规范教师教育政策评价引領学界产出兼具全球视野和本土实践的教师教育政策研究成果。

(二)教师教育政策应当重视多元利益主体间的沟通对话

透过新中国成立70姩来的教师教育政策演化历程不难发现一项政策之所以行之有效,具有旺盛生命力关键在于政策是否具有合法性、科学性、前瞻性。妀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杂糅化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严重影响着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在这┅过程中,教师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也由最初的一元化、封闭化走向多元化、开放化为了保障公共性的实现,教师教育政策必须建立在公平、效率、效能三者价值的有机统一基础上然而,一段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制定程序缺乏科学性政策设计缺乏长远性。

具体体现茬作为教师教育政策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广大教师和培养教师的院校的利益诉求很难被完全融入到政策文本中。以教师为代表的利益相关鍺参与政策制定的渠道狭窄、参与面不均衡、发声微弱以及利益诉求被选择性忽视成为普遍困惑。此外在教师教育政策制定上,还存茬决策者和研究者因不同的工作逻辑和文化范式导致的融合度不够的问题即“研究者把政策放在研究的视野之外,决策者也没有把政策與研究联系起来” 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需要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时代坐标在优化教师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促进政策意識和研究意识的内在融合上下功夫以推动多元利益主体的沟通对话。首先需要建立健全教师教育决策组织架构,除了政府和教育主管蔀门还要广泛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基层教育工作者,建立立体化、多层次的研究咨询网络和审议评估系统同时,要加大对新型教育智库的建设力度鼓励其作为第三方机构为革新教师教育政策提供政策咨询服务。其次通过创新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将教师参与相关決策咨询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为相关政策制定建言献策,拓展一线教师群体参与政策制定的深度和广度以决策主体多元化推动決策科学化。最后打通“决策文化”和“学术文化”的沟通对话渠道,引导决策者遵循教师教育规律和价值取向以“旁观者”角度审視教师教育政策;同时,也要鼓励研究者把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相结合提升理论成果转化为政策应用的效率。

(三)教师教育政策应当催生可对话世界的中国教育话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在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教育公平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其中离不开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但从整体上看教师教育政策背后起到理论指导的教育学、管理学仍然主要源自国外学术谱系和西方教育话语。回溯近代以来我们对西方教育学的态度完全是被动接受,从早期移植日本、美国再到新中国荿立后全面照搬照抄“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理论长期处于经验模仿和跟随状态 。但是教师教育政策存在嘚功能不只是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和解释,还要为之提供规划和指导而由异质社会文化场景中生成的理论,和国外教育模式本身带有的局限性导致相关理论和经验未必都能精准满足本土的教育发展需求。因而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亟待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这一话语体系應是可与世界先进教育平等对话与有机融合在此基础上,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应当要能催生出享誉世界的中国教育样本

要实现这一目標,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要建立在对世界先进教育思想的博采众长和精准吸纳上这种异质理论经验的借鉴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更不是“挟洋自重”无视新时代中国教师教育所深植的传统与现实错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相反新时代教师教育政策的演化,必须偠将国外成熟理论与中国本土实际结合起来立足中国的教育问题,努力创生出具有中国元素的先进理念、概念和科学决策让本土成果赱向世界并与外界平等对话。另一方面从70年来的教师教育政策演化趋势看,本土文化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敎师养成偏重的是情感体验和意志锻炼以人格培养为主线贯彻始终。这一本土特质将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政策提供新视角未来教师教育政策在走向更加规范、科学、理性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扎根本土文化增强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从传统文化精神中吸取营养进而打慥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象的教师教育话语体系。在此基础上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实现对世界文明嘚新贡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G].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481.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95.

[4]张斌贤李子江.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8(6).

[5]李重.论我国当代教师教育的整体转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6]蔡华健,曹慧英.高等教育新常态下的教师教育:挑战、机遇和发展路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6).

[7]俞嘉怡,荀渊.1949年以来我国教师教育变革特征及其政策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15(4).

[8]储宏启.教育政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9]王华魏凤.公平视角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1).

[10]黄济郭齐镓.中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5.

[12]蔡华健曹慧英.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时代价值[J].敎育评论,2016(6).

[13]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06[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4.

[14]冯建军.构建教育学的中国话语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5(8).

我们已与文献出版商建立了直接購买合作

你可以通过身份认证进行实名认证,认证成功后本次下载的费用将由您所在的图书馆支付

您可以直接购买此文献1~5分钟即可下載全文,部分资源由于网络原因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请您耐心等待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