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教的角度,谈谈孙思邈的著作贡献

中国道教 - 试论道教对中国医学的贡献
试论道教对中国医学的贡献
从本质言,道教是一种宗教,医学是一门科学,两者似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我们仔细参详道教体系的内容构成、道教的特点、以及高道与名医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时候,不难看出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呈现相互缠绕的态势,或明确地说道教曾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起过不少积极的推动作用。
毋庸否认,道教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分析起来,其内容包括:①鬼神崇拜和制度仪式。②哲学,即对宇宙、人生的一系列基本看法,以阐扬老庄学说为主。③论理,集中体现在道戒、功过格之上,还有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吸收;宋元间甚至出现了修道必须侧重忠君孝亲的净明道。④方术,道教方术奇多,简直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一般又可分作二类,一类是跟成仙、养生有关的神仙方术,如炼丹、辟谷、行气、导引、胎息、存思、守一和守庚申等等。因炼丹必然要涉及药物学知识,而行气与导引则可归入保健医疗气功的范畴,故多少都带有一些医学的因素。另一类是跟医学关系不大的杂术,如符箓、咒禁、占卜、遁甲等等。但有的也要仔细分析,像咒禁,它在治愈某些精神疾病方面是否有一定的暗示性疗效,在今天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注重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过渡中就很值得考虑。健康的标准已远非传统意义上的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消除心理障碍和有较强的社会变动适应能力。⑤占有相当比重的医学部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目录学角度来看,《汉书、艺术志》"方技略"中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并不分家,《后汉书、方术列传》亦将天文、医学、神仙、占卜、相术、命相、遁甲、堪舆等内容罗列在一起。更重要的是《黄帝内经》这部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巨著,是以黄帝和他的大臣岐伯的名义用问答的形式撰写而成的,故中国传统医学又称岐黄之术,而黄帝同样是道教崇拜的人物之一。此后,无论医家或道教徒写书每每都借用黄帝的名义来说话。历代正史的《艺文志》、《经籍志》中,以及《道藏》、《道藏辑要》和《云笈七签》中均大量保存着这一类书目,两者相互渗透、相互重复。人们很难分清哪些是医学书,哪些是道教著作。道教和中国传统医学的难解难分关系,由此可略见一斑。其次是道教组织为取得生存和发展,有自觉倚重医学的传统。再次是不少道教徒同时兼有高道与名医的两重身份,他们或直接从事医学实践活动,或埋头撰写医籍,或整理编次过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典籍。
以上第④点中的第一类的神仙方术和第⑤点的内容合起来,可以称作道教医学。这是道教中最富有科学思想的地方,也是我们讨论它对中国传统医学产生影响和作出贡献的立论的依据。
道教体系的庞杂还表现在其内部派系林立,存亡兴废盛衰,清整改革裂变,屡世不断。尽管各门各宗各派在对教义的诠释上各有侧重,在修炼方法上各具特色,但无不与医学有或多或少或疏或密的联系。这里当然不可能全部罗致详尽,单就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初创时的情形来说,这一特点显得尤为突出。据《后汉书─皇甫嵩传》和《三国志─张鲁传》注引《典略》称,张角创立太平道时,曾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并饮以符水,得病日浅而愈者,谓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治病的方法仅用心理暗示,或以符水权充药物,似较简单。至于张陵、张鲁祖孙在巴蜀、汉中一带开创五斗米道时,亦用类似上述的"请祷"方法来替人治病。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思想基础和来源十分复杂,然都跟《太平经》的出现和行世有关。
其实见诸今本《太平经》的医学思想和方法并不仅仅是符祝和思过,它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如书中谈到气是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人得气而生,失气则亡,顺天则生,逆天则死。若想获得健康长寿,就必须爱气、尊神和敬精,或以辟谷、调息等来促进人体生命的功能。天地、阴阳、五行、四时的运动变化是人体生理变化和产生疾病的根源。头痛多疾属气候不适宜,患足疾多为五行之气相争,四肢有病则由四时之气不和顺引起。人的体表症候与脏腑活动息息相关。肝神自人体消失,眼睛会失明;心神疲倦,皮肤将发青;其他如肺与鼻子呼吸的畅通,肾与口舌之辨味,脑与意识、记忆的丧失等等,无一不是关系密切。所谓某神进驻人体某一部位而起主宰作用,不过是道教的一种特殊语言,其间认识的种种联系基本上还是科学的。书中提到的治病方法,有卜卦、针灸、药物、劾(依法处罚)、祈神和符祝等等。其中卷五十的《草木方诀》留有一些优秀的处方,《灸刺诀》则有一些同《素问》、《灵枢》相似的内容,如认为灸刺要慎重,一旦伤及正脉,会使正气受损。
《太平经》无疑是道教早期的一部重要典籍,其源如此,其流可知。概言之,在成仙、养生和治病上,道教的重医传统一直绵绵延存,如缕不绝。或靠金丹还液以求不死,或凭导引、行气、药饵达臻延年益寿,或赖符祝、咒禁等替人治病去灾,或主张修炼内丹以养命固形,或径直提出要"精研药物,活人性命"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贵生的宗教。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是得道成仙,长生不死,而不像其他宗教把幸福和希望放在上帝拯救或死后进入天国之上,甚至认为人生是痛苦,死亡是解脱。由于道教重生轻死,对生命和生活始终充满乐观,以及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因此道教总是牢牢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试图通过各种修生方术来达到安形固神、延年益寿、或长生不死亦即成为仙真的目的。在这一崇高理想的指导下,道教的许多养生原则、内容、思想和方法跟中国传统医学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以致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道教史也就是一部养生史。
首先,道教与传统医学在对宇宙和人的生命观念的一系列基本看法上大抵是一致的。两者都认为大道无形,化育天地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无一不是得道、禀气而生、失道、离气而亡。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身是一个小宇宙。天、地、人三者乃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自然界的气、阴阳、五行、四时的流变,势必引起人体某一部分相应的生理变化或成为产生疾病的根源。因此,天人合一,阴阳平衡,与四时调适等等,是维系生命和保持健康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条件。
其次,两者都极力主张"治未病"的摄生原则,认为预防胜过治疗,强调生命之本在于善加珍摄。它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来源于先秦道家的著作,老庄书中多有"专气致柔"、"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一类"卫生之经"的说法,十分注重行气、导引、炼形、养神之术,归根到底是为了祛病健身,"为寿而已矣"。《黄帝内经》在谈到"治未病"的摄生原则时解释说,如果生病后再去救治,那无异于临渴穿井,遇战而铸兵器,不亦晚乎!摄生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另外要调摄情志,减少欲望,使精、气、神内守和充盈,"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提挈大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这样便能做一个"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积精全神"、"益于寿命"的"真人"或"至人"。
葛洪在道教史上是一位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他在《抱朴子》内篇中也明确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②同时指出:"治身养性,务谨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凡聚小所以就大,积一所以至亿也。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③而下列十三种情况对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它们是:才所不逮而困思之,力所不胜而强举之,悲哀憔悴,喜乐过差,汲汲所欲,久谈言笑,寝息失时,挽弓引弩,沈醉呕吐,饱食即卧,跳走喘乏,欢呼哭泣,阴阳不交,一旦积累起来,后果堪虞,"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故葛洪再三强调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流行荣卫,有补泻之法;节宣劳逸,有兴夺之要。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然后先将服草木以救亏缺,后服金丹以定无穷,长生之理,尽于此矣"。④这里把起居有常,劳逸有节,活动筋骨,调摄情志,阴阳平衡,药物补泻看成是养生的几个基本环节,同《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是茅山宗的开创者,因受梁武帝敬重,每每派人向其征询军国大事,故时人又称之为"山中宰相"。这位一代宗师从小就深受葛洪的影响。据《南史─陶弘景传》记载,他十岁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后悉心搜集前人的养生学说,编有《养性延命录》。明确提出形神是人的生命所寄,炼形和养性同样重要,主张形神双修。"人所贵者,盖贵于生。生者神之本,形者神之具。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毙"书中归纳出养生的十大原则,亦即采自晋代张湛《养生集叙》中的十大要点:"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张湛原书不传,其中的一些思想幸赖《养性延命录》而得以保存。显然,陶氏的养生方法比起葛洪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里顺便提一下,读《神仙传》而有"养生之志",可见在古代人的心目中道教的根本特点或其性质是什么了,也足可证明我们上文谈到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整个道教史也就是一部养生史"的论点并非是毫无根据的。
医家得益于道教养生术的不在少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唐代名医孙思邈。他"弱冠善谈老庄",北周末起隐居太白山,"学道炼气养形"。正因为对道教养生方术情有独钟,再加上将其与他长期行医的经验糅合起来,故这位自小就深受病魔折磨,"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身世凄惨而历尽坎坷的名医,方能在健康的道路一步步地前进,最终得享遐龄。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孙思邈对炼丹、辟谷、房中、禁咒、按摩、调气、导引、服食、药饵、居处等各种养生方法均作了大量生动的详细介绍。他深切地体会到养生或养性的目的在于防患于未然,"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又说通过养生而臻于长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⑤传世的《孙真人枕上记》、《孙真人养生铭》则以歌诀的形式反映了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其中的十条养生原则和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所说的是一脉相承的。
总之,比较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讲修身养性但重道德完善,释家坐禅修炼止求精神解脱,虽有一些适用的养生原则和方法,但基本与祛病健身长寿的目标无关;医家固然专攻治病救人和养生之道,然未免过于刻求实用,唯独道教在追求成为仙真的崇高理想的激励下,既继承发扬先秦道家的养生精神,又虚心吸纳儒释两家的某些合理因素,不断地探索进取和推陈出新,故其养生之术对生命本质的探求最为彻底,内容最为丰富,方法最为繁多,气势最为磅礴,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贡献也最大。
道教对传统医学贡献最大的地方,无疑是不少道教徒直接从事了医学实践的活动。他们或夜以继日地撰写医书,或苦心孤诣地整理医籍,或辛勤业医救人危厄,医德高尚,从而同时兼有高道与名医的双重身份,流传下不少可歌可泣的事迹。
这里我们不能不再次提到葛洪。这位高道除一生喜好神仙导养术,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外,尚写下了在医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两本著作,即《金匮药方》(亦名《玉函方》一百卷和《肘后救卒方》三卷。在《抱朴子─杂应》中,他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撰书的动机和过程;由于两晋时医著卷帙不一,内容"浑漫杂错,无其条贯",检索困难,对针灸之法,"但说身中孔穴荣输之名",使人"不明处所方寸";其次众多庸医但知养虚声,图财利,动辄皆用贵药,多达数十种,使贫家百姓、"寒白退士"有病难治。因此他不辞辛劳,"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相杂错",撰成《玉函方》一百卷。但仍感其卷帙浩繁,难以传播和应用,遂复约略其要,成《肘后救卒方》三卷。
经修订后的《肘后救卒方》,体现了简、便、廉、验的特点。以致葛洪很自信地说:"众急之病,无不毕备,家有此方,可不用医"⑥。它以病立方,以方统病,药随方出,集病治、方、药于一体。计收方七十首,每首下又列若干方。病治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骨及精神各科,尤擅对各种急症的处置。如用竹筒来固定骨折,用芦管吹气抢救窒息病人,还有各种中毒解救法、烧灼止血法、食管异物处置法、导尿法、灌肠法等等医疗技术的应用。操作简单而疗效确凿,"皆单行径易,约而易验"。所用之药以山村野居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居多,"篱陌之间顾眄皆药"。有大蒜、葱、姜、豆类、牛乳和家禽、家畜等。凡列举药物共约三百五十种,其中植物药约二百三十种,动物药约七十种,矿物及其他药物约五十种。还纠正了当时针灸只重穴名,不言其处所分寸的弊端。内容异常丰富,为我们研究魏晋时期的医药学发展水平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书中所载的许多内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如对沙虱病(恙虫病)、瘇病(血丝虫病)、溪毒(血吸虫病)、天花和结核病等症状的记载,与现代医学的临床认识基本一致。对黄疸病的诊治,则创制出简单有效的纸片比色尿检法,"……肤黄病,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见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急令溺白纸,纸即如蘖染者"⑦。世界医学文献中有关腹水症和穿刺放腹水术的首次记载亦见于此书。除分析有"腹大""腹内转侧有节声"的临床症状区别外,还有不同治疗方法的构思,"若止皮肤水,腹内未有者,服诸发汗药得汗便瘥","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止"⑧。医治狂犬病,采用的是"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的以毒攻班毒的对策。这是我国被动免疫法应用的滥觞,也是世界上首例防治狂犬病的见证。更值得一提的是,受书中用青蒿绞汁治验疟疾的启示,近年来我国医界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等制剂广泛应用于对各种恶性疟疾的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成为继喹啉类药物之后的在抗疟药研制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特别是在脑型疟疾和对氯喹有抗药性的恶性疟的救治上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了这项科研成果。
从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药物学知识,以及他在《对俗》篇说过的一段话:"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仙者……,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谁能否认,这位高道在追求炼丹成仙的同时,还是一位心地善良,同情百姓,重视医德和医技精湛的良医呢!
王冰深受道教的影响。他在《素问》自序中说:"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又在《玄珠密语》中说:"余少精吾道,苦志文儒……乃专心问道,执志求贤,得遇玄珠,乃师事之",并自号"启玄子",因启问于玄珠子之故。据此,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王冰无疑是个道士"⑨。王冰的主要功绩是对《素问》的整理、编次和校勘注释。在他之前,该书第七卷早已缺失,全元起的《训解》本亦散佚。王冰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兼旧藏之卷,相互订正发明,迁移补缺,删繁存要,分类别目地予以梳理。使重新编排后的《素问》改变了原先杂乱无章的局面,按养生、阴阳五行、藏象、治法、脉法、经脉、疾病、刺法、运气、医德及杂论等顺序形成一部既系统又全面的医学典籍。同时补入被后世称作"七篇大论"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并认为这些就是失传旧本《素问》第七卷的内容。这七篇大论主要阐释五运六气学说,着重从气象、地理和物候变化角度探讨其对人的生理或病理机制的影响,用以指导防病治病,是中医学影响深远的基础理论之一。
陶弘景著有多种医药学著作,最大的贡献当首推是对《神农本草经》的整理、校释和增补。这部我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传至南北朝时已"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⑩。为改变这种讹误丛生、混乱不堪的现象,陶弘景对流传中的《本经》的三百六十五种药物详加考订,并结合汉魏以降吴普、李当之等人的药物学研究成果加以参校和增补,汇成一册,题名《本草经集注》。书中共收药七百三十种,数量比原来的《本草经》翻了一倍。在分类上亦较前有明显进步,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七类。前六类药又分上、中、下三品。所谓"有名未用",是对不明情况的药物的一种归类,表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书中还列有"诸病通用药",如治水肿的通用药有大戟、甘遂、泽泻、猪苓等,治黄疸的通用药有茵陈、栀子、白藓等,这大大方便了医生的处方用药。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神农本草经》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尽管《本草经集注》在流传不久后便失传,但其内容大多保存于后世的本草书中,亦为其撰写在内容和体例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说到底,《本草经集注》不愧是一部"追踵前良"和"嘉惠后学"的力作。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但其科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当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这三部著作的问世,成为其里程碑的标志。它们分别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体系、药物学体系和临床医学的体系。道教在推动其发展的过程中,三者而居其二,功不可谓不大矣。倘非如此,中国传统医学前进的步履肯定将更为艰难。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规模宏大以收录方剂为主的综合性医著,性质有类《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而这部著作的首席主编--北宋王怀隐原先也是一位道教徒,住京城开封建隆观,善医诊。后由宋太宗诏令其还俗,命为尚药奉御,三迁至翰林医官使。于太平兴国七年(982)起,与其他三人一起主持编修了《太平圣惠方》。书中对各科病证的诊治、处方和用药都有详尽分析,且选用的药物品种繁多,有些是前代不用或罕用的,还有不少是国外泊来的"异域瑰奇"之品。这对保存医学文献、反映当时的医学状况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在人们常用"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来称颂医家,其实有关"杏林"的典故却出自道教人物,是他们妙手业医和崇高医德的象征。相传三国时吴国的董奉在庐山替人治病,不受报酬,仅求为其植几株杏树,数年后蔚然成林。董奉显然跟太平道的传承有很深的关系,葛洪《神仙传》卷六上举出了他的名字。
另一则类似的故事印证在金丹道南宗第二代祖师石泰的身上,因其医术高明,治病不收报酬,只是受杏而植,数年后林木繁茂,人们故称之为"石杏林"。
在当代,以高道身份而业医的有原中国道协会长陈撄宁先生。他既精于道学,以挽救道教精神和仙学为己任,又擅岐黄之术,用独到的修养方术来治疗自己及亲属的疾病。取得不小的成就,一些名医尊其为师。另一位是丹医家张觉人,他一生致力于学道、行医、中医教学、古医籍名篇的研究整理和医籍著述。以道教独有的"玄门四大丹"来治疗各种外科疾病,"疗效十分显著",并以善治肺痨和瘰疬闻名于世,被誉为"虚痨专家"(11)
结束语:以上所论仅是道教对中国传统医学贡献的一个梗概,远非它的全貌。不过,它同样向人们昭示,道教今后的生存,一方面固然要高扬爱国、爱教的旗帜;另一方面则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其重医的优良传统,在养生和医学实践活动中继往开来,不断进取,以期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①王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四条
②《抱朴子─地真》。
③《抱朴子─极言》。
④《抱朴子─极言》。
⑤《千金翼方》卷十二。
⑥《抱朴子─杂应》
⑦《肘后救卒方─治卒伤寒时气温病方》
⑧《肘后救卒方─治卒大腹水病方》
⑨〔日〕福井康顺等人著《道教》第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18页。
⑩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自序》
(11)见李豫川《当代丹医家张觉人》,载《上海道教》1994年第1期。
2006年第2期
&选择前期杂志
&&&&&请选择你所需要的期数:
--请选择期数--
<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2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1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6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5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4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3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2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1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6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5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4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3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2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1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6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5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4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3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2期<option value = "index.php?cate_id=年第1期2002年第6期2002年第5期2002年第4期2002年第3期2002年第2期2002年第1期2001年第6期2001年第5期2001年第4期2001年第3期2001年第2期2001年第1期2000年第6期2000年第5期2000年第4期2000年第3期2000年第2期2000年第1期1999年第6期1999年第5期1999年第4期1999年第3期1999年第2期1999年第1期1998年第4期1998年第3期1998年第1期
Copyright & 2006 China Taois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您的位置: &
略论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
优质期刊推荐从《千金方》看孙思邈对食治养生的卓越贡献
在中医典籍记载,并流传下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食疗专论之一应首推《千金要方》,该书是我国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养生专家、药膳专家、长寿仙翁──孙思邈留给我们的医学巨作。书中《食治序论》专门对食疗有着非常精确的论述。
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逾于此」,故曰:《千金方》。该书内容丰富,包罗万有:有医德,有养生,有食疗,有方剂,有针灸,有病案,有伤寒,有温热病,也有对脉证的辨析。
今天试从食治方面提出探讨,抛砖引玉,望引同仁关注,并提供食疗学会的同仁指正,望能把老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古代医家都重视养生,各个时期都有提出食疗的医家,孙思邈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并设专篇论述,在他的《千金要方.食治序论》卷二十六篇中提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又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痾,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并提出食不欲杂,杂则有所犯,或有所伤,其次是慎五味,不要偏嗜,偏嗜则各有所伤。书中谈食疗部分算《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序论》最为精确,篇中还说道:「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他提倡食治、养性、养老,除非食疗不好,才考虑用药。
在《千金要方.食治序论》篇中的「五脏所宜食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食谱,使心、肝、脾、肺、肾各有所养。他还提出:「夏至以后,迄至秋分,必须慎肥腻饼矐酥油之属,此物与酒浆瓜果,理极相仿,夫在身所以多疾者,皆由春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又鱼鲙诸腥冷之物,多损于人,断之益善,奶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卒多食者,亦令腹胀泻利,渐渐自已。」他的食谱中首先重视果实类,其次疏菜类,再其次是谷米类,最后是禽兽鱼虫,在他的养老服食的食物及药物中有:黑芝麻、白密、牛奶、猪肚、白羊头、羊蹄、猪肝、羊肝、脊髓、枸杞子、黄芪、柏子仁等。
历史上记载孙思邈七岁就学,日颂千余言,二十岁精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兼好释典,善通阴阳,推及医药。又热衷采种药物,为人治病。据考证他第一次入山是20岁时到太白山学医,一边学医一边外出打工,有一次他出山帮人锯木头,见一个妇人抱着小孩急忙要去找医生,孙思邈见那小孩腹痛非常痛苦的样子,孙思邈为其打脉,看舌苔,认为是寒邪作祟,从现在看来是「胃痉挛」,就顺便把他锯的檀香木的硝末包一包,叫那妇人速去加生姜一齐煎给小孩喝,喝了那包檀香木硝末果真好了,那妇人感激他,到处宣传华原有个少年名医,救了他儿子的故事。
孙思邈提出,起居要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春应养生,夏应养长,秋应养收,冬应养藏,不妄劳作,不违四时。要有适当运动,故提出说:「常欲小劳」,可使「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情志、房室、饮食居处皆中节。
孙思邈笃信道教,但不迷信修炼成仙之说,有人认为他的长寿是修炼而成,也有人以为他是神仙了,他在峨眉虽炼过「太一神精丹」,但反对喾服食神丹就能得道成仙,他在《备急千金翼方.养性》篇中他说:「神仙之道难致,养生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他修道炼精,运用内视法,迎气法等气功,修炼自己,教导世人。孙思邈勤于钻研,学识渊博,品德高贵,告诫医师们要「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临证要敢想敢做,小心谨慎,决不能大意疏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思邈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