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进上海美术馆近期展览看展览算美术现象吗?急!

什么样的展览算是好展览?
比如有影响力的前期宣传、选址恰当、讲究陈列顺序、附有作品和作者的介绍文字、开幕沙龙、手工艺品大师现场制作等等。问题延展:你去过的或所知的最糟糕的展览和最成功的展览分别是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我想先从反面来说:什么是坏展览。1. 个展方面。最近流行所谓“大师展”,上海就出现了莫奈、梵高、毕加索、达利、雷诺阿、鲁本斯的个展。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这些已经世界闻名的大师,展览就是要看作品的。要以作品为核心。既然知道大师的名头会招来人山人海,就要保证观展的质量。上海新天地那个梵高展简直灾难。我为什么要去那里看梵高的PPT投影?自己在电脑上看不行吗?达利那个,上海同时期开了两个,K11一个、外滩一个。一幅达利的正经名作都没有(如果说名画展在世界其他国家,暂且表示理解),但是搞了一堆不是达利的作品,而是“受达利启发”的一堆装置算是什么?所以个展方面,大师展要突出作品,限制人流、布展上突出作品。不要搞个噱头,然后挂羊头卖狗肉。如果是当代艺术的个展,尤其是新媒体艺术作品,布展质量真的很影响效果。2. 群展方面。仓库式展览简直灾难。仓库式展览的意思就是,拿来一堆作品(也许是个人收藏或者馆藏),反正没有一个核心的主题。整个空间变成一个大仓库,作品往那儿一扔,主题没有、体验没有。今年的典型有K11的《我们》和龙美术馆的《她们》,简直了,名字也类似,一堆东西放一起,生拉硬扯地起了个名字,因为实在不知道起什么名字了,就“我们”、“她们”,以后估计会看到《展览》《群体》之类的破玩意。====================说说好展览。1. 个展方面。能充分利用空间展示单个艺术家的作品。无论是艺术家的某个项目、或者生平回顾、或者为场馆特定创作的新作品。一定要和场馆有互动,否则就变成仓库。如实撰写策展理念。真的,胡编乱造的一看就能看出来。RAM 的张奕满的展览就不错,之前的陈箴也不错。龙美术馆的埃利亚松也很好。Leo Xu 的林明弘、刘诗园、aaajiao的那几个个展都不错。CAC 的《灵赋》也很好。2. 群展方面。一个艺术界普遍存在的坏现象:作品拿来之后再策展,顺序完全搞反了。很多策展人都是这样做的,质量可想而知。应该是先有理念,再有展览。并且策展理念能够把不同艺术家的作品穿成一个好的故事和线索,并且强调和场馆有互动。======================总结所谓好展览,就是观者有良好的体验。一件作品好不好,除了作品本身,还要考虑到和空间的关系。比如录像作品放50寸电视上播放和投影到5米高的墙上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别把观众当傻子,策展理念要真的表达你的理念,这个不是甩几个“隐喻”、“内化”、“异化”、“尝试”之类的傻词就能弥补理念的失败的。路线规划也很重要。这个和场馆的空间很有关系。余德耀美术馆做得可以说很好了,但是一个大问题是,那里的空间结构让观展的行走路线非常难受,经常需要多次折返,有时候还会忘记某个展厅。END
谢 和竹君邀请(知乎是不是改了邀请时候自动跳出来名单的顺序?每次都艾特不到熟人了)好久没答题,发现自己掉头发了,心里有些崩溃,答个题压压惊。评价一个好的展览,个人认为,并不是从单一的泛泛的几个角度去分析就足够的,不是简单的站在观看者的角度去分析感受就能得出好坏的结论,对于有些展览而言,就拿当代艺术展览为例子,它面向的就并不是具有统一审美标准的所有观众,虽然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和展览旨在加强所谓观众的参与和考虑观者的感受,试图重新建立丢失的观者-作品间的审美及阅读关系,甚至妄图使互动成立,但对于不具备一定素质的观众而言,他们又怎么去衡量并不能在观者自身体系里建立审美价值的作品和展览的优劣呢?一,可考量的展览
寻常的,以参观者感受为考量标准的展览(博物馆/美术馆),我们总能找到一系列的词汇用以进行所谓的评判,比如,展览的节奏感、展品的导向、灯光环境的设置、标签文字的阅读性和通俗性以及一些展览场地能达到赏心悦目的细节设置,简单而言,都是为参观者而设定的,展览所服务的目标在此刻从艺术品身上转移到了观者身上,一旦我们明白每一个观众都是一个移动的『审美发生场』,我们就能相对好地去为『动态服务』。
展品悬挂在墙上,或者置身于某一个引发关系的空间当中,自摆放开始,基本上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而观者是行动的。优秀的展览不仅仅是在能清晰地传达展览的目的、结合文化主题,将繁杂艺术品很好地陈列和并置在或大或小的空间中,同时也能够将艺术品投射在每一个观众的『审美发生场』的移动状态中,观众在移动和间歇短暂地停留中获得类似于自然主义美学家乔治·桑塔耶那早期对于美的定义:『客观化了的快感』。
我们可以略微牵强附会地站在心理分析美学的角度上给出一个有趣的说法,荣格和弗洛伊德二人把『无意识』当作是艺术创作的推动力,『自我』总是被来自意识底层的暗流所左右,『自我』不过是一个事件的观察者,艺术家的创作就是在这么一种情况下产生的,并非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早就隐藏在德国人民『集体意识』深层,是符合『原型意象』的,而歌德只是帮助它产生了而已。我们试想一下,当自己也处于纷繁的艺术作品、宽阔的展览空间(在并没有明显导向)的情况下,在展厅的入口是左拐还是右拐呢?我们漫步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当中时,是否也置身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当中?而是否正是因为处在这种『无意识』当中,才让静置的同样是被『无意识』催生的艺术作品能在移动的观者的『场』里发生作用?我们并非要讨论荣格充满原始神秘色彩、宗教色彩的『原型意象』的恰当性,而是试图给出在这种条件下一个对于展览的标准:有效地引导移动的『审美发生场』,让观众有机会置身于『无意识』状态中,与『无意识』的艺术品确实地发生些审美层次的上的什么。事实上,完全被导向所引导的展览是几乎不存在的(除非给出一个单面墙张贴艺术品且环形的——出口即入口的展览空间),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会陷入被艺术品『包围』的状态。而过于丰富的展品,却是会打消这种状况的,因为它破坏了观者的『移动』状态,如果展厅中悬挂太多太丰富的艺术品,观者被迫停步(被动地而不是主动地),逗留超乎预计的时间(节奏被破坏),过于充分的视觉信息会引导的不好的观感。而显然,这是博物馆级别展览(或大型博物馆本身)的通病。比如,下图所示的卢浮宫,太大,太多,太乱,这不是一场审美的体验,而是一次体力的活计。
至于一些展览方面的小细节,虽然无伤大雅,但做得不好仍然会对展览的整体观感打折,比如15年上海民生美术馆的1970来的英国摄影展览,Label印成白色贴在地上,而地面则凹凸且有漆痕,偶尔为了看作品信息需俯首贴地从白色漆面上着字,大为不便。二,另外考量的展览
对于商业画展,艺术家个展(试图卖出作品的展览)和艺博会这样的『展览』而言,画廊、经纪人、策展人应该考虑的自然是突出作品本身特点,伺候好潜在客户们对于商品的观感,以及所有配套服务。比方艺博会的大卖家们搞搞vip搞搞酒会,讨好讨好出手大方,关系和睦的老客户、大客户。俗气些说,对于这样的展览而言,能多卖出去些作品,便是好展览。自然,并不是说展览布置的考究不重要,重要的艺术品不用放在重要的位置,而是也可以找两个脆生生,娇滴滴的助理姑娘往那儿一站,多准备些展品价目表和艺术家介绍,它毕竟还是个变相的『大卖场』。三,无法考量的展览
我们在『可以考量的展览』里分析出来的准则,到了被现代性吞噬的今天却失效了。以往我们逡巡在艺术展览品中时,面对的都是静止不动的作品,在传统的展览(博物馆)里,我们面对的似乎是时间,作品里积蓄的时间,时间线上被截取的时间,当有观众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来获得超越即时时空的观感时,有人便说,这其实是一块巨大的时间的坟墓。
在今日,随着『剧场』概念越来越侵入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动态影像作品,甚至是将观者包含其中产生关系的『剧场』(作品)。在影院(或剧场)的场域中,人们的生理状态是一个静止的极端(然而电影的动态图像却是尽量地去展现高速的物体),而在传统的展览当中,我们处于停下来看一眼,停下来看一眼的节奏里。我们凝聚的观看经验似乎永远都是静态和动态相得益彰的结合。而当形式多样的当代艺术品在『White box』摆放时,随之而来的,却带来了一种混杂的观感。我们需要面对冗长的动态影像作品(在没有置身于『剧场』的条件下,这样的经验随处可见,在『中国挪用艺术』的展览里,我看完了一个20多分钟的视频,然而在我伫立的这20多分钟里,并没有第二个人观看过超过5分钟)、需要面对艺术作品的缺席(我们经常会面对艺术资料的在场替代,比如某些行为艺术,或者偶发艺术通过图像和文字的方式出现在展览里)、需要时时刻刻警惕艺术家的小花招(聪明的他们可能会用伪装的民主来诱惑你)……在当代艺术展览的『White box』里,被强调的,即便不是艺术作品本身,大多数情况下也非观看者的经验。甚至很多作品我们通过资料画册的详细文字描述结合图片,能带来比在展览里出席的困惑感要更好的『观赏经验』。艺术作品怎么了?艺术展览怎么了?在展览形式越来越多变的今天,我们怎么再站在观者的角度上去衡量一场展览的优劣?
在这里可以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今年北京尤伦斯威廉·肯特里奇的展览《样板札记》(Notes towards a model opera),展览本身相当出色,艺术家肯特里奇对于『剧场』的理解是极为出色的,对于『时间』如是,展览作品(绘画、装置和影像)的并置与其说是陈列,不如说是在构造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剧场』(对于肯特里奇而言,书本的阅读也是『剧场』经验的临场)。我们并非单纯地一个一个『观看』作品,而是随着艺术家的引导,置身于一个个的『剧场』中,再次将静态-动态达到一种平衡。五屏环绕的视频作品《对时间的拒绝》就给展览里观者的视觉观看模式提出了疑问,场中央名为『大象』的大型机械装置,仿佛设置了一个对于『时间』度量的标准,与视频的内容产生关系,划定『现实』。而无论观众置身于『场』的哪一个位置,都会立刻发觉——我们无法同时观看到这五个屏幕,虽然视频里的内容相似却相异(人类试图计算时间所带来的误差伴生的『熵』被观者的无法同时投出的目光所忽视(消解)掉)——这是当代艺术展览观展经验的普遍现象。(比尔·维奥拉这样的影像艺术家的展览也会有相似的经验,属于特例。)
在以往,我们用少量时间动态去消化博物馆艺术作品的『冗余时间』(显而易见,传统的艺术作品在手工制作上便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这些时间被收拢存放聚集到了一个坟墓里——博物馆),而在当代艺术展览里,『时间』的概念也变得复杂起来。诚然,艺术不能给未来代言,也不能消解过去。置身于『当代性』里,我们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时间』:Raqs媒体小组的时间胶囊、朱塞佩·贝诺里(贫穷艺术)安置在不断生长长达十年小树上的青铜手、雷诺·奥古斯特-多米尤勒拍摄的《在日23点59分的格尔尼卡星系的前一天》等等作品在呈现上,可能再简单不过(一段影像、一段文字或图片而已)。我们又如何试图去消解各式各样隐藏在当代艺术作品当中的『时间』形式?雷诺·奥古斯特-多米尤勒拍摄的《在日23点59分的格尔尼卡星系的前一天》,2004年作品
鲍里斯·格罗伊斯在《时代的同志》里定义的当下:『在我看来,当下起先是妨碍我们实现日常或非日常计划的东西——一种防止我们从过去平滑过渡到未来的东西,一种在我们前路上设置障碍,使得我们的希望和计划时运不济、落伍过时或者索性无法实现的东西。』是的,使我们的时代——防止我们从过去平滑过渡到未来的东西,是一种与时代做同志的永恒状态。
我们可以把克尔凯郭尔提出的著名问题当做结束语,以知乎上的方式来提问:和基督做同时代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的答案是:这意味着对承认基督是救世主感到犹豫。即便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对于『边缘』的强调,对于『同质』的怀疑,对『遗忘』的抵抗,依然是相伴在艺术家们身边的信念。我们和时间站在一道,观众们和艺术家们一起,是否正在构建一个新的可以用以衡量的标准呢?那我们就带着犹豫和怀疑,去观赏今天的展览吧。
好久没有回答问题,今天得空儿,刚巧遇见这个问题,想和大家交流交流。有遗漏之处,望大家多多包涵了!这个回答针对博物馆日,来的很多观众,向我询问,到底什么是好展览?究竟该怎么看展览?千万别说“展场大,展品多”假如你在看展时,说出这句话,很抱歉!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你被淘汰了。为什么?它充分暴露你就是个外行。展场大和展品多,固然是一个好展览的考量因素,但它们只是参考因素。假设你们在占地5000平米的展场,来回走动,除了能证明你俩体力好,还能证明什么?与其花钱买门票,不如直接去逛街。假设有个堆砌1000件藏品的展览,你们花1天时间,走花观花地看,不如去看场电影。Get1 默读三遍“前言”什么是好展览?一般在展场的入口,都会有一段前言。请仔细读三遍,读三遍,读三遍。为何?前言是展览的灵魂,是策展人传达展览的意图。即他为何做,以及怎么做展览。如果你按照上述方法,去看展览,表明你开始入行。以“家量2016上海展”的前言为例,我把“计量”限定在家庭,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这些大家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中,很多是我们熟视但无睹的,比如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谈论PM2.5, 但仅仅停留在“环境污染,影响健康”这些很泛的层面,我希望通过一种放大的比喻,让观众以视觉直观地感受,让观众重新思考熟视但无睹的“计量”。你们看一下家量展的前言特写。之后,我交代清楚展览的结构。例如第一单元、第二单元……。每个单元都会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概述和关键词。“家量2016上海展”的1单元概述。“家量2016上海展”的2单元概述。“家量2016上海展”的3单元概述。看展就像看一本书,一般都是从章节入手,先远观其概要,后近距离体味语言的魅力。看展览,先默念三遍以上前言,细细琢磨其意义,后按照展览结构,掌握其框架。Get2 按照动线走为了继续升华美好印象,让你的ta对你产生小小的崇拜,请继续get2。你们一定要按照参观动线走。为何?策展人会在动线上,设计些别致的空间体验。一般,策展人需要空间设计能力。他会把自己当作参观者,模拟动线。比如利用展墙,划分空间,延长或缩短展线,制造“迷宫”一样的空间;另外,策展人把自己当成一个魔法师,搭配文字+设计+摆放+灯光+声音,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触觉的四感,让展场充满“气”场。例如2012年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他的参观动线,让人感觉进入日本园林。最大的体会是,刚刚从一线天走出来,又进入一片开阔的草原。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展场动线设计对比图。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展场动线设计对比图。“家量2016上海展”动线设计对比图。一般跟着动线走,观众会有小收获。我用半透明的遮挡物,拦住观众的视线,一眼望不到尽头。这里我要严肃地装下X,如果观众能心领神会,一定会迅速提升观展能力。先解释下我为何用半透明的遮挡物。你去过苏州,到过园林吧!是不是经常看到漏窗?就是有各种图案,能让你隐约看到窗外景物的漏花窗。这种手法,我称其为“灰空间”。它是中国传统园林对游园者心理总结的经典范式,而我又特别想把“灰空间”应用到动线设计中。因为展览这种形式来源于西方现代艺术展览,它有西式的观赏趣味和制度,被称为“白空间”。但我认为应该尝试建立中国的观赏制度,传承苏州园林的透窗,应用于展览的动线设计。好的展览动线设计是能让观众体验急和缓的节奏。我对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展的动线分析。大家可以看到他非常注重,游览动线的急缓设计。当然,漏窗借鉴不是硬套。我根据展品内容,融合展览线索的走向,才是上策。“家量展”第一单元“触手可及”有一个关于面积的展区,探讨人生的长度可否用面积来呈现。我悬挂3幅立轴,选择竹帘作为背景,一可以隐约阻挡视线,二有机融合作品意境。请给《人生的900个格子》一个大写的镜头。Get3 细节决定品质如果观众get了第三技巧,恭喜你们!小确幸正在狂奔而来的路上。所谓的细节决定品质,即如何观察展览的细节?主要分两种:展陈方式和布光营造。这是2014年“迪奥小姐”展览的展台设计。我称之为做“加法”,因为海报被安置在叠加的有机玻璃罩子内。2012年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展。他的展台设计,我称之为做“减法”。你看到的一个个凹槽是策展人明确所有展品的尺寸后,设计的展槽。悬挂展示。“家量2016上海展” 把从2L到12L的厨房炊具,以45度前倾被悬挂起来。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做“加法”。裸展是当下比较流行的展示方式,能让观者近距离观察对象。“家量2016上海展”将上世纪古董级的芯片实物到最近的芯片用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方式呈现。我希望观众了解CPU的规模,摩尔定律发展到今天依旧有效,用这种展陈方式,恐较能回顾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还是做“加法”的展陈方式。“家量2016上海展”展示的PH值展品,类似2014年“迪奥小姐”展览的展台设计。我在墙面加做了一个有机玻璃柜子。仪式感展陈。这是“家量2016上海展”的重量展区。我开始想用天平放置展品,但天平不适合从轻到重排序一组豆子的重量。且豆子太小,装在器皿里展示,固然可行,但没办法倾斜展示。我最终选择洗衣板。这不但解决豆子的展示角度,而且用一种特别庄重的仪式感,让你们重新审视每一颗豆子的重量。好的展览,布光特别讲究。看原研哉把灯用得如玉一样润。这种布光一般对灯的要求比较高。往往先用一个大角度射灯做一个底调,再用点射灯照亮主体展品。此时用玻璃罩在展品上,通过玻璃折射出环境。请你不要做出舔屏状!除了用灯烘托展品,另一种布光方法,也令人欣赏。在家量2016上海展,有件关于《日食》的作品。它是一个布光讲究的范例。实际上,该展区的主题是面积。偷懒的策展人把纸伞按照从小到大悬挂起来即可。但也有讲究点的做法,我通过特殊的灯光布法,营造出日蚀的现场氛围。上面的3个技能,如果观众有get吗?要不要像奇点和安迪那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劈情操?带上ta,优雅地站在一件藏品面前,静静地欣赏,有见地叨叨,还有意无意地拍到那个ta,一下就比其他人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规范的事情,前辈们说的很多了。我手痒痒的说点个人化的感受。对于我这种常年给艺术展览打杂的小工来说,好的艺术展览是有自己的节奏与韵律的,是能除了展出的作品本身传达的语言,展览也能清晰传达作品之间的关系与展览的观念。另外,一些硬性的要素要达标,不能在细节上过不去。所以做一个好的展览需要的沟通成本很高,主要最后呈现的效果其实是艺术家与策展人和美术馆三方协调而成的。而做一个很应付的展览,其实硬性的要素也能达标,这就是一个美术馆或博物馆展览执行的环节,前期的沟通都是缺乏的,也没有发挥策展人与艺术家的能动性,那等到现场就务必手忙脚乱,我反正是遭遇了无数次。至于好坏展览,看个人喜好吧。我比较喜好之前央美做的李叔同的展览,给一张画做了一个展览,把枯燥的文献工作表现的挺生动。至于坏展览,大部分的商业展览,从宣传和营销角度也许赢了,但从艺术的角度都算不上成功,只能算是很成功的商业活动。
就博物馆来说,好展览各有各的好,坏展览基本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对于展览的内容和表现力来说,不同背景的人群很可能感受不同,无法给出一个“好”的确切标准。或者就文化多样化来的角度来说,一个展览肯定无法让社会所有的人群都说好。就博物馆展览的程序来说,可以选择“展览策划实施文本的规范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博物馆展览程序”这个角度的好坏,假定某博物馆展览,“策划案-大纲-内容脚本-形式设计图-照明设计案-讲解词--开放服务方案-教育方案-宣传方案-宣传报告-观众调查问卷和报告(展览效果评估报告)-出版物和研究论文-文化产品策划方案”这一套文本是完整规矩的,就可以视为是合格的展览。在合格的基础上,在某一方面做到让90%的观众认为“好”,我觉得就是一个好展览了。最差展览我提名国家博物馆的非洲木雕展,对展品的解释趋近于零。
谢谢@ 颜宁,这类问题我记得我答过不少。以下链接是相关问题,其中有我的回答,也有前辈们的回答,答主可以浏览下。我去过的最糟糕的展览,一定是k11莫奈展,体验太差了,作品连个label都不写清楚,怀疑策展人的水平。还有一个展览是为了捧场去的,利益相关不能说名字,一面墙的作品密度太大,连上下墙都用上了,都说不好的策展人就是个挂画的,这种策展水平,连挂画的都算不上,太业余了,作品布置方式不好,好好的作品看起来很不带劲……
作品质量高于一切。不要迷信艺术家。不要迷信策展人。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强迫自己。因为与作品的交流真的是绝对个人化的体验。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最重要的是多了解艺术,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判断力。
六月的时候去了趟MOMA,被建议从六楼往下逛,于是看到了然后又看到了这个再往下走又看到了这个最后在某一层出口的时候看到了这个!矮马,感觉竟然这么懂我此刻的感受....我和我的朋友都觉得这展览不错lol
终于可以举手发言了,我们理想的展览是酱滴~~~天天说应该如何看展如何正确看展如何看懂展览,有点腻啦~~可以简短的站在看展人的立场,对展览Biu几句吗?我们理想的展览是这样滴~~展馆不要东一个西一个哎哟喂太难跑了,你们的集中就是我们的集中。展讯不要东一个西一个,给我来个汇总,最好有个提醒,提前一天biubiubiu~。展馆要有逼格的建筑外观,带来非同凡响的建筑体验,让人感觉被震撼、震撼、震撼……展馆外要有逼格的自然空间,带来心旷神怡的视野感受,让人感觉舒服、舒服、舒服……1、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展览海报要好看打动我,可以尽量多一些内容,帮助大家判断是否感兴趣,提示一些背景知识抚慰我们想要做功课的热诚之心,总好过带着万般好奇去了现场结果完全……然后下一次就~~2、本君付费看展的心情你懂吗?强烈要求好展览收门票,小型的便宜一点,大型的贵一点,但不能太贵(100块可以啦),主要为了给大家一个保障(你都收钱了,你这展览得靠谱吧)。3、你好你就要说出来嘛~一份详尽的好读好拿好存的导览册子。从整体的展览概况,到展厅图布置,到每个作品的解释,到艺术家的,评论的各种信息。如果有详细导览app(文字+语音),或者导览耳机也是极好的。4、我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的。展览肯定不是把东西摆进去就完事,策展人也不是写个前言就完事,策展人从规划和内容上要划分出内部的关联,按照一定的线索和逻辑分出区域,章节。以及很重要的,策展人要有空间设计能力,为大家设置单一动线,用文字+灯光+设计+摆放+声音+气味甚至更多的方式来呈现一此有“气场”的包围(这里面肯定是一门深深的学问了),我们期待的不止庄严感(装逼感),还想要时空交错感,神奇感,静谧感,深邃感……词穷,总之,不明觉厉。5、说清楚说清楚。这里指的是每个作品的解释,不要光是材质大小和特别晦涩的说了等于白说的解说,那样太给人添堵了,可不可以多一些,生动一些,艺术家怎么开始的怎么想的后来怎么做的,anyway请多一些。6、这个你们更专业咯。细节决定品质。展品跟空间搭配,要贴合空间的感受,以至于用什么样的射灯,施工的细节,墙面的各种,与人的视线的贴合,毕竟看展览是现场的,那么现场的一切就是一切啊。and~~周末延长闭馆时间(至少到19:00咯),某一天免费还可以定时有真人导览。and~~我们真的很想拍照,想给自己拍美美的照片,可否为我们设计一个可以至少和一个作品合照的地方嘛(这点我是帮美女们呼吁的)。and~~展览结束了,那我万一很喜欢怎么办,要是有一个地方还能继续查到详细信息多好(这就是Ears干的好事)还有还有~~要有地方给我们放包要有地方给我们休息要有绿色有花园有美景要有地方给我们坐下来写点什么要有地方让我们累了吃喝充电要有地方给我们戳个章有个纪念性什么的以下是为小朋友申请的~~A、针对小朋友设计一个导览手册(可以卖),适合孩子的讲解,激发孩子互动,比如填写完毕很棒可以获得小奖励什么的(书签也是奖励啊)。B、设置小的区域给小朋友,用来满足:家长可以把孩子放在那里,自己进去好好的看展。或者,孩子很快就看完展,就让孩子先来这里摸摸看看画画玩玩。C、做一些连小朋友会喜欢,大小通吃的展览,小朋友看小朋友的花花绿绿,大人看大人的多重想象。D、针对儿童举办一些有趣的工作坊,结合现有的展览,开展有趣的教育。最后的最后,重磅强调,作!品!要!好!不然以上都是废话不是吗?好展览,快到碗里来~Ears专注于带领大家仔细全面深入,以容易理解的方式看展览,同时提供一些辅助看展览的干货,在Ears看来好的艺术展览除了传统审美和空间感受之外,还能启发人们的思考,提出问题,带来有趣的看展体验,当然,Ears也会推荐一些有意思的艺术家。以上内容即将发布在微信公众号 EARS 上,搜索earslooking,或者扫描下方, (二维码自动识别)
看了一圈回答,觉得题主应该把问题中展览两个字换成艺术展三个字,毕竟商业性展览会才是展览市场的绝大多数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美术馆近期展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