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要坚持以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义为指导?

&&(06-25)&&(06-25)&&(06-24)&&(06-22)&&(06-21)&&(06-20)&&(06-18)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24480 更新时间: 17:32:38 | 【字体: 】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我国先后出现过甚至流行过,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2.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一元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者都努力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多数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标榜“思想自由”,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各种思想主张五花八门,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同时,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它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者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必然要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  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多数时候经济成分都是多样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在相当长时期中有封建地主经济与它并存。即使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同时存在小作坊、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个人土地所有者,公营性的“国有企业”,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制的出现,使所有制形式更是复杂化多样化。然而,尽管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并没有变,始终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样,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是不是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呢?要看到,利益关系多样化也是很多国家、很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美国可以说是利益集团很多的国家,资产阶级、农场主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这些阶级又分为大、中、小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存在大量的诸如管理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社会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利益多样,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及其内部都有激烈的斗争、冲突、较量,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不会容许不符合其利益的思想占主导。在我国,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或主张,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还有人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搞多元化呢?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其次,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各个历史时代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它来自于实践,同时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不同,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3.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有人担心,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会不会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会不会影响学术和艺术上的自由争鸣,会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有益文化成果呢?我们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首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实际上,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说要简单照搬它的现成结论,用它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用它裁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是强调要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近现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正确向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才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形成了新的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学术范式和学科体系。即使在西方,一些著名学派,也不讳言自己的学说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有五项功能: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可以说,无论哪项功能,要想发挥得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迄今为止,没有什么别的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不断打开广阔视野,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境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需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  其次,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所说的“指导思想”,是指各种学术学派、艺术流派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我们所说的“百家”、“百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允许有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避免思想停滞、观念僵化、声音单调,增强社会主义学术和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各种流派和学派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动局面,促进各种学术学派和艺术流派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其三,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既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它勇于和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正是批判地汲取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精华,才得以创立;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汲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精华,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使它既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又能扎根实践、坚持根本。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对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而且只会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胸怀,去学习、去吸收、去借鉴。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才能坚持得住,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才能发展得好。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另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种态度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甚至误党误国;而第二种态度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反,一些曾经执政的共产党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深刻教训。可以说,在相当长时期中,这些国家共产党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理论创新滞后,提出的某些“新观点”,往往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囿于成见和教条没有新突破,党的理论不能对实践提供新指导,对党员和群众越来越缺少吸引力;后来一些领导人又迷信西方理论,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面前放弃阵地,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搞乱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结果导致政权丧失,国家解体。这些教训说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风云变幻之时,邓小平同志曾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不要动摇。当时,我们党在思想理论方面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进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之所以能够处变不惊,稳定大局,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独创性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指导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国情,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结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声称西方所说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我国的发展要以它们为准则。这些观点和社会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都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如果引进和盲从它们,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中得到警示:西方一些人在拉美、非洲等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给那里带来福音,而且它推行到哪里就把风险和灾难带到哪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把灾难带给了全世界;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搞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反而导致了亡党亡国的结局;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动乱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危害性,决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我们只有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团结稳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5.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本《大众哲学》,让许多进步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编写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为人们释疑解惑,加深了干部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和认同,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引领作用须臾不可或缺。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坚定性。  回望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给贫穷落后的中国带来富强的希望,给涌动改革春潮的中国注入强大活力。面向21世纪,我们必将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文章录入:杨元纲&&&&责任编辑:yyg&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东路99号 邮编:246003 院办电话:(传真)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设计制作:SGH &备案号:皖ICP备号-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五个核心问题-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 往期回顾 & && &
为民族铸魂 为事业固本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五个核心问题
《光明日报》( 日&06版)
&&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明,凝练中国智慧、创新中国思想,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就如何坚持和巩固这一指导地位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精辟论述。为什么要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怎样才能切实解决好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本报今天特刊发理论对话。
&&&&主持人:
&&&&本报记者&曹建文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
&&&&1.为何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主持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能否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商志晓:两千多年前,《淮南子》记述的“削足而适履”的故事,就很清楚地表明了不顾自身实际、生搬硬套的危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开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诞生于近代以来我国救亡图存、发展强大的时代课题的回答与解决过程中,成长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中国并指导我们党带领亿万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争取社会主义前途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就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存在而言,它处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度,肩负着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去揭示社会实践的本质与规律、总结提升我们党治国理政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创造的重大使命,这样的时空境况与责任担当,决定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韩振峰:古人云:“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被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科学理论。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内在依据。二是因为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开始有了“主心骨”,有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面伟大旗帜指引下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实基础。
&&&&颜晓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涌入的诸多西方思潮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百年中国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引领,对于全党全民族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塑造,都是广泛深入持久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秉承崇高的社会理想,聚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贯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自立于世界思想之林,又融入人类思想之海,为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成就作出了独特历史贡献。
&&&&郭建宁:中国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所决定的。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所证明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德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也就是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为何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党虽然自始至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党内每一位同志、每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已经完全解决好了真懂真信问题。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真懂真信是基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人们必须有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此论述可谓一语中的。
&&&&商志晓:对马克思主义是否真懂真信,既是一个能不能够坚持的问题,更是一个愿不愿意坚持的问题。真懂与能够坚持相关,真信与愿意坚持相连。假如不懂不信,就根本谈不上坚持;即便能懂能信,也并非就一定真正坚持,因为其中还有一个立场是否站稳、学风是否端正、方法是否科学的问题,涉及一个是否真会、是否真做的问题。应该说,真懂真信是前提、是基础,真会真做是延伸、是目标。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而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要下大气力、下苦功夫去掌握真谛、融会贯通,而不能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
&&&&郭建宁:其一,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基本功”“看家本领”的问题,也是“压舱石”“总开关”的问题。其二,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其三,只有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才可能解决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真人。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力量,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为先进阶级代言的大胸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从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韩振峰: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任何科学理论都来源于实践,而产生于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前提是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即通过“真学”而“真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精髓”,掌握其精神实质,然后才能做到“真信”。“真懂”不是简单的懂其本本、懂其字句,而是懂其实质、懂其精神、懂其规律;“真信”也不是简单的信其表述、信其名词,而是信其立场、信其观点、信其方法。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为何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核心?
&&&&主持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还是脱离人民群众,只为少数人服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韩振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为谁立命、为谁谋利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每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商志晓:“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极具警示意义的判断。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为广博丰厚而又大气磅礴的真理体系,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始终是清醒的、坚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把坚守人民立场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有机结合,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强调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毕生致力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劳苦大众的幸福,真正实现了阶级利益与人类利益、价值追求与规律遵循的高度统一。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像马克思恩格斯那样,切实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否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既无价值,更无出路。
&&&&郭建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自己的事业,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民至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颜晓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性相一致。日,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生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思想理论。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人民群众那里汲取思想和智慧。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应如此,这样就可以更直接、更丰富、更原生态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的质量水平和现实性、针对性。
&&&&4.为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
&&&&主持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真懂真信”为的就是“真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实践中怎样用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方向指引。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是从旨在“解释世界”到志在“改变世界”的理论学说。当今世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扩大、传播手段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愈益丰富完善,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经济运行、政治构建、社会调控的引领力越来越强,“用处”越来越大。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科学条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一个基本支撑点。开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进程,攀登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高峰,创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灿烂辉煌,是更充分更有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
&&&&郭建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没有实践的精神,创新的追求,探索的勇气,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道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提出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具有务实精神。这是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显著特征,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基础是学,关键是做”等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关注现实。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重大战略部署,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难点的研究,加强智库建设,为国家发展大局和理论创新服务。
&&&&韩振峰:恩格斯说得好:“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途径。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自觉防止四种错误倾向: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教义”“本本”到处乱套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对马克思主义“随意裁剪”“为我所取”的实用主义倾向;三是把马克思主义“固化”“僵化”而不注重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学倾向;四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装饰品”“挡箭牌”到处炫耀而就是不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主义倾向。
&&&&商志晓: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关系到能否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采取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的做法,还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方法用来研究解决问题,是根本不同的态度。教条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照抄照搬,照葫芦画瓢,不动脑子不下功夫,看起来是全盘接受,实则是阉割马克思主义精神。实用主义则为我所需,按有利于己的标准裁剪马克思主义,有利就拿来,无用就弃之如敝屣,完全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工具玩物。无论是教条主义,还是实用主义,都是根本错误的,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马克思恩格斯反复申明,自己的理论不是教义、不是教条,而是供研究使用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实用主义,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要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着眼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努力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
&&&&5.为何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要坚持问题导向?
&&&&主持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郭建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必须直面中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五个面对”和“五个如何”,这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课题。为此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基本问题的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全球治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颜晓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对象,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把回答时代课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实质上就是回答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利润的最终来源是什么的深层问题,由此引发了哲学、经济学领域的革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与时俱进的。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基本遵循。提出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创新源。怎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八大以来党需要解答的最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构建总方略、提出总要求、统筹总布局、维护总安全,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构成了理论创新的主要之点。
&&&&商志晓:我们常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进一步看,问题是社会矛盾的呈现,是民众诉求的呼唤,在问题里面,包含着需要重视、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凝结着不可忽略、有待回应的群体关切。因此,问题很重要,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马克思主义以解答时代课题、回应现实呼唤为己任,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出问题引领、问题导向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是坚持了问题导向,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方能在中国扎下根来,方能开花结果并长成参天大树。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必然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要求我们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实践问题;要求我们把握历史脉络,揭示事物发展规律,不断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要求我们辩证分析情况,抓住本质和主流,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全面深化发展。
&&&&韩振峰: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问题涌现也会层出不穷。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每个时代、每个国家、每个政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总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客观深入地解决问题。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一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自觉做到对存在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掌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二要面对问题增强责任担当意识,主动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三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增强认识矛盾和化解矛盾的本领,不断提高驾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