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将军军宫学校四期蔡挺起将军简历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最年轻军区将领升速惊人 刘振立将军简历照片(图)
  最年轻军区将领升速惊人,刘振立将军简历照片!刘振立的从军历程以及讲话精神我们来学习下,并且回顾刘振立将军的生平简介!  大陆军队改革已正式启动。据报,陆军总部领导层由11人组成,成员来自各大军区。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作成任陆军司令员,原兰州军区政委刘雷任陆军政委。其中原武警部队参谋长刘振立任陆军参谋长。  日,习近平当局在“八一”大楼举行中共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习近平将军旗授予陆军司令员李作成、政治委员刘雷、火箭军司令员魏凤和、政治委员王家胜、战略支援部队司令员高津、政治委员刘福连。习近平向三支部队授军旗的同时并罕见发表“训词”。  据官媒新华社报导,当天,习近平及军委领导成员与首届陆军领导班子合影。从官方发布的新闻画面看到,参与合影的陆军领导班子成员共11人,他们来自有关大军区和总部机关。  除了李作成和刘雷之外,其余9人中,有6名军事将领,还有3名将军长期从事政工工作:包括前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彭勃中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尤海涛中将、成都军区参谋长戎贵卿少将、兰州军区副政委石晓少将、南京军区副政委兼纪委书记吴刚中将、武警部队参谋长刘振立少将、北京军区政治部主任张书国少将、济南军区联勤部部长韩志庆少将、总装备部陆军装备科研订购部部长高波少将。  按照通常的军队职务排序,预料彭勃、尤海涛、戎贵卿担任陆军副司令员,石晓任陆军副政委,吴刚任陆军纪委书记。刘振立任陆军参谋长,张书国任陆军政治工作部主任,韩志庆、高波分别任陆军后勤保障部和装备部部长。  今年1月1日,中共原国防部长秦基伟上将之子秦天接替刘振立任武警参谋长职务。2014年,刘振立少将调任同为北京军区所辖的陆军第38集团军军长,2015年夏季,刘振立从第38集团军军长调任武警部队参谋长。当时,刘振立的仕途就被外界看好。  掌握人脸识别技术的人,真的很霸道。今天(1月4日),就有媒体对着照片逐一认出了最新成立的陆军指挥机构成员,看到这新班子,眼前立刻浮现出千军万马沙尘奔腾的画面,真的很拉风。  一张表里6个军长、3个军政委,清一色都是“能打仗”的指挥员。不必多说,“猛将必发于卒伍”的名言,秒懂!  这是军改启动后,展现在小伙伴们面前的首个军事领导班子,其选人用人标准,与最新印发的军改意见高度吻合。这种配置也是全军未来机构调整的一个模板。毋庸置疑,重用军事指挥经验丰富的将官,将是未来的重要趋势。
本文相关新闻推荐:
其他网友正在看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
陆军副司令员彭勃中将简历照片 彭勃将军是哪里人讲话有哪些?
  陆军副司令员彭勃中将简历照片,彭勃将军是哪里人讲话有哪些?接下来小编通过整理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彭勃将军的简介!  2月2日,石景山区领导与陆军领导机构首长座谈。陆军政治委员刘雷、副司令员彭勃、副司令员尤海涛、副司令员周松和、副政治委员石晓、纪委书记吴刚、参谋长刘振立、政治工作部主任张书国、装备部部长高波、政治工作部群工联络局局长邓粟,区领导牛青山、岳德顺、吴克瑞、李文起、种磊、耿振虎、陈婷婷参加座谈会。  上述报道显示,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彭勃中将已出任陆军副司令员。  公开资料显示,彭勃(1955.10)是河南洛宁人,1970年12月入伍。  入伍后,彭勃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师作训科副科长,团参谋长、团长,师参谋长、副师长、116师长,第39集团军参谋长等职,在200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05年,彭勃出任隶属于沈阳军区的陆军第40集团军军长,后于2012年12月跨大军区升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并于201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彭勃曾在1998年率部参加东北地区抗洪抢险。2002年,中央军委选调7人赴俄罗斯深造大兵团作战科目一年,彭勃为其中之一。  日,陆军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训词中要求,陆军是最早建立的武装力量,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陆军全体官兵要适应信息化时代陆军建设模式和运用方式的深刻变化,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战略要求,优化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加快实现区域防卫型向全域作战型转变。  另据首都双拥网报道,新组建的陆军总部领导机构机关设在原北京军区联勤部,隶属石景山区行政区域。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1月31日刊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司令李作成首次接受采访的文章。李作成有关既要摒弃“大陆军”惯性思维,也要破除“陆战过时”“陆军无用”认识误区的说法,更是引起极大关注。随着无人机、隐身战机等高科技装备的发展,外界一直有一种“陆军无用论”,在全新的技战术条件下陆军到底有没有用?重要性是否正在下降呢?《环球时报》31日采访的两名中国军事专家对此都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大国陆军不会无用,只是需要转型。
本文相关新闻推荐:
其他网友正在看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将领录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将领录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将领录&&&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习称&“&保定军校&”)前身为清朝北洋陆军的陆军速成学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後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我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是我国近代史上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高等军事学府。&  &&这里原是一座拥有庙产千亩,殿宇百间的关帝庙,后改为兵营,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遭八国联军焚毁。建军校时,利用原庙产并征用邻近土地而建起。全校分校本部、分校(包括小教场)、大操场和靶场四部分。校本部居中心,占地一百八十余亩。其建筑格局系仿日本士官学校建成,为一片气象森严的砖瓦结构的建筑群。四面有高大的围墙,墙外有河环护,河两岸古柳成行。军校大门在南侧,隔河有高大的照壁与之相对。门楼高大,面阔三间,气势之雄伟可与直隶总督府大门相比。朱漆大门饰以铜钉铜环,门楣上悬挂着书有&“陆军军官学校&”六个大字的横匾。门前有石砌的高台阶,阶前的南路直通河岸。南路两旁有石狮一对,高丈许。河上架一平板桥,以通大操场。校本部分南北两院。北院是生活区。南院是军校的中枢和教学区,又分东、中、西、三院。东、西院为教室与学生宿舍,各有十排带长廊的青砖瓦舍,布局对称,各排房舍之间有走廊相通,每两排组成一个独立的院落,院墙开月形门,每院住约一连学生,俗称一连道子。中院有校部办公室和尚武堂。高大的尚武堂坐北朝南,四周环以石栏,雕梁画栋,气势宏伟。厅门两侧有副楹联,上书:“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成一厅;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济斯望。”&堂前有长廊直达校门。尚武堂北面是个大空院。院内有两棵并立的五丈多高的古杨,二木间悬一铜钟。因官长常在这里训话和发布命令,因此,这里被视为全校之中枢。校本部的东侧是分校,占地九十二&亩。靶场在分校之北,占地三百三十余亩。大操场成&“[“形,由北、西、南三面拱卫校本部,占地八百八十余亩,以西面之面积最大。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创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停办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驻天津小站的练兵机构——武备学堂,被迫迁到保定。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创办北洋陆军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改名为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又改称北洋通国陆军学堂、陆军随营学堂&。光绪三十三年(公无1907&年)更名陆军大学堂(简称陆大)。民国改元后(公元&1912&年),改为陆军军官学校。与将弁学堂开办的同时,在保定军校的南面创办北洋陆军协和学堂,后改名陆军速成学堂(现省精神病院至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带&),&废后改为兵营。人们习惯把这两所军校统称&“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入伍生队&”,&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即无新生来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民国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民国成立后,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讲武堂&”&。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但是,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  &&教官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操、武术等,&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  军校第八期学生为争取早日开学,组织了复校同学会,呼吁于权贵之间。工兵科学生张照光,身穿军校外出的军官服,在北京大街上拉着洋车揽客。报馆立即发表这一新闻,标题是&“军官学生拉洋车”。北京各报遍登这条消息,并大肆渲染。还发表张照光对记者的谈话和张的自述,做为头版头条新闻刊登。张自述大意是:我在保定军官学校读书,志在报国,&因军校遭兵劫破坏,无处栖身,来到北京,生活无着,随身行装典当一空,仅留一身军衣不忍舍弃,为维持生计,只好拉车渡日,自食其力,于公于私,光明正大,暂忍困难,等待开学,倘军校不开学,我还是继续拉车。这一行动也是对北京军阀政府的莫大讥讽。在各方面的奔走呼吁下,才于民国十年十月(公元&1921&年)开学。第九期学员&(即&1917&年预备军校最后招的一批学生)亦同时入校。此时已有部分教官离校,另谋生计,又遇校长易人,拖欠教职员数月的薪金,引起索薪风潮,弄得教员不安心任教。第八、第九两期学生勉强毕业。&  &&&&保定军校尽管在末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说来学习质量还是高的,全国公认它是军事教育的正统。它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一一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形成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6553&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该校的毕业生中也有不少人成为民主革命的骨干,如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六弟何贯中、李济深,在军校便参加了辛亥革命活动,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当夜,他们几个军校学生毅然潜出校外,将漕河铁桥炸毁,成功阻止了清军南下镇压起义军,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解放后,李济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季方同志在辛亥革命中曾任北伐军敢死队排长,又投入讨袁战争,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驻武汉第四镇统制张廷辅将军&(光绪廿八年即公元1902&年入保定将弁学堂&),辛亥革命时率两营军队攻克总督府,后被暗杀;国民三军军长兼北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先生,在保定军校上学时加入同盟会,以他的宅第(在火神庙衔,今幸福街)&为军校同盟会的秘密集会点&,民国十三年十月及公元1924&年与冯玉祥将军合作发动北京兵变,逮捕并囚禁了北洋军阀政府总统曹锟,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率领的国民三军进驻保定后,释放了被曹锟、吴佩孚囚禁的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史文彬同志、长辛店分会干部陈历茂、保定分会会长何立泉和副会长白月岳等参加&“&二.七&”大罢工的党和工会的负责干部;&何遂先生在军校加入同盟会,&后任北洋第六镇统制&(师长)吴禄贞的参谋,积极协助推翻清朝帝制并参与在保定建立燕晋联军大总督府的革命行动。解放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此外,邓演达、耿毅、刘越西、陈铭枢、吴艺五、刘汝贤、周季展、李竞容、周思诚、商震、王法勤、黄曦、沈涛、王紫斋、刘建藩、倪德勋、张文、童保暄、张璧、瓮巨卿、安溯颜、刘耀奎、钱鼎和陆军速成学堂的方声涛、吕公望、林知渊等&,&都曾投身于辛亥革命和讨袁战争。还有不少人经过曲折的道路后,又投身于革命阵营,如张治中、傅作义、陶峙岳、楚溪春、刘文辉等。当然,保定军校也有不少学生成为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革命阵营的高级军政首要人物,如陆军速成学堂毕业的学生蒋介石、张群(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军官学校毕业的白崇禧(国民政府国防部长)、陈诚&(国民政府参谋总长)、李树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参谋次长)、秦德纯(国民政府国防次长),还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等国民党高级将领。  &&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此。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民国廿六年及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民国三十四年及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尽管保定军校已成为历史的遗迹&,&但是它的影响和事迹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保定军校的学生虽然是北洋军阀培养的,但不少毕业生却有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时离校参加新军的很多,至于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的就更多。保定毕业生在国民革命军中形成了所谓保定系,是黄埔系的师长辈,如土木系的陈诚、罗卓英、周至柔以及与陈诚关系良好的邓演达、薛岳、叶挺。一些人还是地方实力派的领袖人物,如川军的刘文辉、邓锡侯,桂系的白崇禧、黄绍竑、李品仙,晋绥军的杨爱源、孙楚、楚溪春、傅作义。&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1-9期高级将领名录&&&&吴佩孚(陆军测绘学堂第一期)吴新田(保定陆军参谋学堂第一期)、蒋介石、吕公望(速成学堂炮兵一期)、张群、王柏龄、杨杰、马晓军、孙传芳、李景林(速成学堂步兵一期),刘玉珂(速成学堂师范班)刘郁芬(速成学堂英文班)第一期:李鼎新(1期)、左世允(1期)、门炳岳(1期)、门致中(1期)、王天培(1期)、刘牧群(航校1期)、刘玉珂(1期)、冯轶裴(1期)、孙楚(1期)、孙震(1期)、向传义(1期肄业)、苏炳文(1期)、杨爱源(1期)、李兴中(1期)、李品仙(1期)、吴尚(1期)张定璠、张笃伦(1期)、周址(1期)周祖晃(1期)、荣鸿胪(1期)、郑大章(1期)、晏勋甫(1期)、晏道刚(1期)、龚浩(1期)、曹浩森(1期肄业)、夏首勋(1期)、唐生智(1期)、蒋光鼐(1期)、董宋珩(1期)、傅汝钧(1期)、梁春溥(1期)、魏益三(1期)第二期:陈嘉谟(2期)、叶琪(2期)、王暤南(2期)、刘兴(2期)、刘峙(2期)、刘文辉(2期)、冯鹏翥(2期)、邢震南(2期)、刘尚志(2期)、杜春沂(2期)、李云杰(2期)、陈骥(2期)、陈鼎勋(2期)、陈继承(2期)、陈铭枢(2期肄业)、周斓(2期)、施北衡(2期)、祝绍周(2期)、秦绍观(2期)、秦德纯(2期)、陶峙岳(步兵科)、黄隐(2期)、徐启明(2期)、富占魁(2期)、唐俊德(2期)、彭诚孚(2期)、梁培璜(2期)、廖磊(2期)、熊式辉(2期)、戴岳(2期)第三期:张治中(步兵科)、白崇禧(步兵科)、何健(步兵科)、张钫、张培梅、张联棻、赵守钰、姚琮、唐国谟、商震、蒋鸿遇、童葆暄、于达(3期)、王天鸣(3期)、孔庆桂(3期)、毛秉文(3期)、刘建绪(3期)、刘和鼎(3期)、杨效欧(3期)、吕焕炎(3期)、吴石(3期)、何宣(3期)、萧山令(3期)、陈安宝(3期)、陈焯(3期)、陈以忠(3期)、张义纯(3期)、周玳(3期)、周碞(3期)、赵观涛(3期)、周凤歧(3期肄业)、姚纯(3期)、贺维珍(3期)、夏威(3期)、徐祖贻(3期)、徐庭瑶(3期)、徐培根(3期)、陶柳、陶钧(3期)、黄绍竑(3期)、蔡廷铠(3期)、梁朝玑(3期)、戴戟(3期)&第四期:王翰鸣(4期)尹呈辅(4期)、朱怀冰(4期)、刘祖舜、刘膺古(4期)汪之斌(4期)、胡宗铎(4期)程汝怀(4期)、彭进之(4期)第五期:傅作义(步兵科)、王靖国(5期)、白濡青(5期)、吴克仁(5期)、严重(5期)、李服膺(5期)、杨耀芳(5期)、李生达(5期)、何绍南(5期)、张荫梧(5期)、郑俊彦、孟宪吉(5期)、赵承绶(5期)、耿幼麟(5期肄业)、赖世璜、楚溪春(5期)、董英斌(5期)、鲁英麟(5期)、唐永良(5期)第六期:叶挺(工兵科)、顾祝同(步兵科)、叶肇(6期)、上官云相(步兵科)、余汉谋(6期)、薛岳(6期)、黄琪翔(6期)、邓演达(工兵科)、李汉魂(6期)、牛范九、邓龙光(6期)、吕竞存(6期)、华振中(6期)、朱晖日(6期)、吕超、吕瑞英(6期)、刘茂恩(6期)、刘翼飞(5期)、阮玄武(6期)李文田(6期)、李扬敬(6期)、李振球(6期)、、吴奇伟(6期)杨宏光(6期)、陈公侠(6期)、陈宗进(6期)、邵百昌(6期)、周毓英(6期)、周浑元(6期)、林廷华(6期)郝梦龄(6期)、胡祖玉(6期)、欧阳驹(6期)、韩德勤(6期)、彭位仁(6期)、黄镇球(6期)、谭邃(6期)、缪培南(6期)、郭忏(6期)、覃连芳(6期)、韩汉英(6期)、徐旨乾(6期)、彭毓斌(6期)樊崧甫(6期)第七期:黄维刚(7期)、陈长捷(骑兵科)第八期:陈诚(炮兵科)、金佛庄(步兵科)、史泽波(8期)、马法五(8期)、周至柔(步兵科)、高卓东(8期)、郭思演(8期)、韩锡侯(8期)、傅仲芳(8期)、裴昌会(8期)、万耀煌、王以哲(8期)、王东源(8期)、王育瑛(8期)、王景宋(8期)、、王懋功(肄业)、孔令恂(8期)、古鼎华(8期)、史文桂(8期)、刘广济(8期)、刘绍先(8期)、刘奉滨(8期)、刘珍年(8期)、刘春荣(8期)、李士林(8期)、李炳之、邹洪(8期)、宋肯堂(8期)、陈孔达(8期)、陈国栋、陈树藩、张权(8期)、张刚、张贞、张文清(8期)、张东凯(8期)、张厚琬(8期)、周祥初(8期)、罗卓英(8期)、柳际明(8期)、胡伯翰(8期)、郜子举(8期)、郗恩绥(8期)、施中诚(9期)、徐梁(8期)&第九期:何基沣(9期)、张克侠(9期)、董振堂(炮兵科)郭寄峤(9期)、黎行恕(9期)、王晋(9期)、刘万春(9期)、刘多荃(9期)、牟中行(9期)、李觉(9期)、何柱国、宋邦荣(9期)、张知行、周福成(9期)、贺粹之(9期)、-千名将领名录(按姓氏笔划爲序)丁锦(少将)&&马秉仁(中将)&&方济川(少将)&&王文显(少将)丁友松(少将)&&马孟骧(少将)&&方既白(中将)&&王以哲(中将)&丁振武(少将)&&马晋侯(少将)&&方既平(少将)&&王爲蔚(师长)丁果(少将)&&&&马润昌(少将)&&方锡麟(少将)&&王东原(中将)刁世杰(中将)&&马晓军(少将)&&王戈(少将)&&王甲三(少将)&门炳岳(中将)&&马葆珩(中将)&&王时(中将)&&王邦述(少将)门致中(中将)&&马葆琛(中将)&&王纶(少将)&&王仲升(少将)万舞(少将)&&&&马镇藩(少将)&&王钊(少将)&&王廷瑛(少将)&&万耀煌(上将)&&马毓宝(上将)&&王泽(行政专员兼县长)&&王石青(少将)万挥群(洛阳军械处长)&&马登瀛(副军长)&&王英(中将)&&王芗庭(少将)万秀岭(少将)&&马瑞云(旅长)&&王钧(少将)&&王思忠(师长)上官云相(中将)&&马骧(参谋本部高级副官主任)&&王晋(中将)&&王正藩(旅长)&&于希贤(少将)&&马仲良(少将)&&王辅(中将)&&王亚翘(少将)于治功(少将)&&马炳乾(兵站总监部处长)&&王堉(少将)&&王宇澄(少将)于起鹏(少将)&&卞稚珊(少将)&&王普(军长)&&王式垣(少将)于琛澄(上将)&&文泽铣(少将)&&王超(少将)&&王应榆(少将)马风(少将)&&文俊逸(少将)&&王楫(少将)&&王芳亭(陆军部总务厅长)马良(中将)&&文素松(少将)&&王萼(要塞司令)&&王余庆(中将)马骥(少将)&&方钦(少将)&&王子甄(中将)&&王纯如(少将)马凤岗(少将)&&方书彪(中将)&&王长江(解放军分区司令员)&&王纯儒(少将)马龙文(上将)&&方本仁(中将)&&王子珍(少将)&&王泽民(中将)马兆琦(中将)&&方声涛(代省主席)&&王士俊(中将)&&王育瑛(少将)马全仁(少将)&&方其道(少将)&&王士济(少将)&&王若周(战区游击纵队司令)&马延守(少将)&&方承钜(少将)&&王天鸣(中将)&&王奇峰(中将)马法五(中将)&&方克猷(少将)&&王天培(上将)&&王典型(少将)王承斌(上将)&&王景宋(中将)&&王冠(中将)&&尤民(中将)王凯庆(中将)&&王景儒(少将)&&王斛(少将)&&毛侃(中将)王绍宗(少将)&&王靖国(中将)&&王祖綮(江西督署参谋长)&&毛秉文(中将)&&王昌文(少将)&&王瑞华(军长)&&王桂林(嘉湖甯台镇守使)&&毛镜仁(少将)王事干(少将)&&王捷俊(师长)&&王翰鸣(中将)&&云瑞(少将)王金钰(军长)&&王锡符(中将)&&王宾(师长)&&云振飞(辛亥革命烈士)王炽昌(中将)&&王尊三(少将)&&王乃桢(军参谋长)&&云振中(中将)王柏龄(中将)&&王受吾(少将)&&王恩贵(少将)&&邓刚(中将)王保艾(少将)&&王静轩(中将)&&王若恒(少将)&&邓英(中将)王贵德(少将)&&王毓庚(兽医监)&&王岫生(少将)&&邓挥(少将)王恒瑞(少将)&&王皞南(中将)&&王原鲁(少将)&&邓龙光(中将)王秉璋(少将)&&王镇淮(中将)&&王荣灿(少将)&&邓定远(少将)王润卿(少将)&&王德新(少将)&&王振纲(少将)&&邓佐虞(少将)王履阶(少将)&&王儒钦(少将)&&王文熙(少将)&&邓裕群(少将)王咸一(少将)&&王懋功(中将)&&王涛(少将)&&邓锡侯(二级上将)王家让(少将)&&王懋赏(师长)&&王效会(少将)&&邓毓梿(中将)王树林(少将)&&王缵绪(中将加上将衔)&&王云汉(少将)&&邓演达(中将)王都庆(中将)&&王藩庆(少将)&&王振东(少将)&&邓演存(少将)王桐庆(少将)&&王麟庆(少将)&&王之佑(中将)&&邓和(少将)王肇膺(少将)&&王耀梓(少将)&&牛月村(少将)&&尹承纲(中将)王维城(军长)&&王者师(旅长)&&牛元峰(少将)&&尹呈辅(中将)王清瀚(少将)&&王立序(少将)&&牛向辰(少将)&&尹作翰(中将)王鸿韶(中将)&&王鹏飞(少将)&&牛锡光(少将)&&尹家勳(少将)王鸿浦(中将)&&王及锋(少将)&&韦希武(少将)&&孔令恂(中将)王景录(中将)&&王士琦(少将)&&韦道敏(少将)&&孔庆桂(中将)孔繁瀛(少将)&&卢象荣(中将)&&白雨生(少将)&&刘汉(少将)甘芳(中将)&&叶挺(中将)&&白崇禧(一级上将)&&刘兴(中将加上将衔)甘複(少将)&&叶琪(军长)&&白濡青(中将)&&刘光(中将)甘登俊(少将)&&叶蓬(上将)&&白耀先(少将)&&刘询(中将)甯士毅(少将)&&叶肇(中将)&&白鹤鸣(少将)&&刘峙(二级上将)甯季泰(少将)&&叶南帆(中将)&&白鸿翼(督军署参谋长)&&刘琛(少将)甯双安(少将)&&司可庄(中将)&&白琨(旅长)&&刘斌(中将)艾青(少将)&&司徒非(少将)&&白兆琮(少将)&&刘桢(二次革命烈士)丛兆麟(少将)&&田执中(中将)&&石光莹(少将)&&刘潜(少将)冯环(中将)&&田泽民(少将)&&石华年(中将)&&刘骥(军长)冯嶷(少将)&&田种玉(少将)&&石振纲(少将)&&刘广泽(少将)冯次淇(中将)&&田树梅(少将)&&石毓灵(中将)&&刘广济(少将)冯华堂(少将)&&田颂尧(中将)&&石振声(中将)&&刘士毅(上将)冯绍闵(少将)&&田温其(少将)&&石西卓(少将)&&刘万春(中将)&冯轶裴(军长)&田镇南(上将)&&台寿民(中将)&&刘文正(抗日烈士)冯祝万(军委参谋团主席)&&田作霖(少将)&&边章吾(解放军军区司令员)&&刘文岛(中将)冯象鼎(中将)&&史文桂(中将)&&左世允(中将)&&刘文辉(中将加上将衔)冯鹏翥(中将)&&史长兴(中将)&&丘兆琛(中将)&&刘元凯(少将)冯秉权(少将)&&史双兴(少将)&&曲传诰(少将)&&刘云峰(中将)古鼎权(少将)&&史泽波(少将)&&朴炳珊(少将)&&刘凤池(少将)卢英(中将)&&史宗谔(少将)&&安舜(中将)&&刘凤图(中将)卢佐(中将)&&史岳门(少将)&&安俊才(中将)&&刘文翰(少将)卢本棠(中将)&&史蔚馥(少将)&&安锡嘏(军长)&&刘书香(中将)卢济清(少将)&&史民(少将)&&乐策斌(少将)&&刘书春(代师长)卢香亭(少将)&&白英杰(少将)&&乐震东(少将)&&刘世荣(少将)刘玉珂(中将)&&刘秉粹(少将)&&刘鸿绍(少将)&&刘炳寰(少将)刘孝虎(少将)&&刘国桢(少将)&&刘滋庶(少将)&&刘士恩(少将)刘汝贤(少将)&&刘炎藩(少将)&&刘槐森(中将衔陆军少将)&&刘淑陶(少将)刘邦俊(中将)&&刘忠干(中将)&&刘端裳(中将)&&刘彭祖(少将)刘尧宸(中将)&&刘祖藩(少将)&&刘德裕(少将)&&刘百荣(少将)刘自珍(少将)&&刘家鸾(中将)&&刘鹤皋(少将)&&刘添贵(少将)刘多荃(中将)&&刘家麒(中将)&&刘翰东(中将)&&刘家庆(少将)刘廷汉(军长)&&刘春岭(中将)&&刘翰如(高参)&&刘家驹(少将)刘廷森(中将)&&刘春荣(军长)&&刘膺古(中将)&&关靖(少将)刘应凯(少将)&&刘珍年(上将)&&刘懋德(中将)&&关义之(少将)刘刚夫(少将)&&刘荫远(少将)&&刘冀飞(中将)&&关福安(军长)刘自耘(少将)&&刘俊钦(中将)&&刘冀峰(中将)&&许康(中将)刘志陆(师长)&&刘俊义(少将)&&刘濯清(少将)&&许琨(军长)刘克信(中将)&&刘砚池(少将)&&刘耀魁(省警察厅长)&&许士奇(少将)&刘伯超(少将)&&刘峥嵘(中将)&&刘耀扬(中将)&&许希之(少将)刘运乾(中将)&&刘培绪(中将)&&刘文明(少将)&&许泽宸(少将)刘尚志(中将)&&刘培堂(中将)&&刘宝善(少将)&&许国柱(少将)刘奉滨(中将)&&刘树栋(少将)&&刘瑞廉(湖南镇守使署参谋长)&&许金源(中将)刘茂恩(中将)&&刘继光(少将)&&刘宗喜(少将)&&许显时(中将)刘鬱芬(中将)&&刘逢吉(少将)&&刘世均(九江镇守使)&&许鸿林(少将)刘牧群(中将)&&刘基炎(军区游击纵队司令)&&刘荫培(师参谋长)&&许乃赓(漳浦保安司令)&刘和鼎(中将)&&刘维勇(少将)&&刘世龙(旅长)&&许壬林(参谋本部科长)刘建绪(中将加上将衔)&&刘维治(少将)&&刘应龙(军委会高参)&&许高节(宪兵司令)刘建藩(中将)&&刘超常(军参谋长)&&刘麒(少将)&&邢绳祖(参议院谘议)刘秉诚(少将)&&刘鸿达(少将)&&刘永祚(中将)邢震南(中将)吉文蔚(少将)&&朱传经(中将)&&孙少峰(少将)&&江寿祺(少将)师景云(中将)&&朱嗣龙(少将)&&孙文魁(城防保安副司令)&&江同章(少将)吕济(中将)&&朱耀华(中将)&&孙凤翼(少将)&&江宏(陝西督军署副官长)吕冠(少将)&&朱益清(旅长)&&孙传芳(上将)&&汤庆曾(少将)吕超(上将)&&朱古朋(少将)&&孙仲德(解放军军区副司令员)&&汤敏时(少将)吕公望(广州军政府参谋长)&&朱锡章(少将)&&孙光前(军长)&&纪钜钤(少将)吕竞存(少将)&&朱伯绥(中将)&&孙昌应(少将)&&芦旭(中将)吕汝骥(少将)&&朱惠荣(师长)&&孙明远(少将)&&邱林(少将)吕梦熊(少将)&&关麟(湖北绥署参谋处长)&&孙振纲(少将)&&邱震(少将)吕瑞英(少将)&&乔芳(少将)&&孙恕忠(少将)&&邱炜(中将)吕鹏翥(少将)&&乔乃迁(少将)&&孙棣生(中将)&&邱延熏(师参谋长)吕楚材(少将)&&乔明礼(中将)&&伍藩(少将)&&邱健(师长)吕康(少将)&&任倜(少将)&&伍文渊(师长)&&丘宗浚(上将)朱华(战区办公室主任)&&任援道(中将)&&伍应期(旅长)&&丘华玉(旅长)朱昌(少将)&&任居建(山东测量局局长)&&毕化东(少将)&&沉祥(少将)朱庸(少将)&&华振中(中将)&&齐知政(少将)&&沉凤翔(中将)朱绵(少将)&&华振麟(中将)&&齐振林(少将)&&沉邦达(少将)朱瑛(少将)&&华世中(少将衔陆军工兵上校)&&齐星栋(陆军部主试委员长)&&沉应时(副师长)&朱怀冰(中将)&&向传义(中将)&&齐燮元(上将)&&沉鸣阁(少将)朱明轩(少将)&&牟中珩(中将)&&齐用宏(中将)&&沉逊斋(中将)朱冠甫(红军参谋长)&&阮玄武(中将)&&成侁(少将)&&沉振亚(少将)朱晖日(中将)&&阮肇昌(中将)&&危成一(少将)&&沉冠军(旅长)朱继先(中将)&&孙岳(上将)&&危宿锺(少将)&&沉寿常(少将)朱铁香(少将)&&孙楚(中将)&&来金章(少将)&&汪强(中将)朱葆诚(二次革命烈士)&&孙震(二级上将)&&江中如(中将)&&汪瑢(少将)汪锺勳(少将)&&延宗山(少将)&&李士林(少将)&&李宝章(军长)汪以南(少将)&&劳烨(少将)&&李广益(少将)&&李宗黄(中将)汪宗藩(少将)&&寿德(少将)&&李元森(中将)&&李宗弼(少将)汪思溥(少将)&&寿良(山东督署参谋长)&&李云杰(中将)&&李炜如(中将)宋涛(少将)&&苏恂和(少将)&&李文田(中将)&&李松山(中将)宋澄(少将)&&苏炳文(上将)&&李文炳(少将)&&李松林(少将)宋士台(少将)&&苏焕宗(少将)&&李凤楼(中将)&&李服膺(中将)宋文林(少将)&&杜汉三(少将)&&李汉魂(中将加上将衔)&&李承恩(少将)宋邦荣(中将)&&杜经田(少将)&&李必藩(中将)&&李英俊(少将)宋英仲(少将)&&杜凌云(少将)&&李世昌(少将)&&李宝善(少将)宋肯堂(中将)&&杜荣臻(少将)&&李世杰(少将)&&李昌文(少将)宋焕彩(中将)&&杜持(中将)&&李生达(上将)&&李殷俊(少将)宋梅村(少将)&&谷锦云(少将)&&李务滋(中将)&&李赓铿(少将)宋赞同(中将)&&李欢(少将)&&李正兴(少将)&&李职韩(少将)宋邦翰(少将)&&李因(中将)&&李永澍(少将)&&李明扬(中将)宋玉峰(少将)&&李江(中将)&&李兴中(中将)&&李明灏(中将)宋璞(少将)&&李严(少将)&&李兆锳(少将)&&李泽民(中将)宋邦屏(少将)&&李奇(抗日烈士)&&李光照(少将)&&李炳之(少将)辛文锐(少将)&&李觉(中将)&&李进德(少将)&&李济臣(少将)应高岗(少将)&&李毅(少将)&&李廷玉(中将)&&李济琛(上将)应鸿纶(少将)&&李梅(少将)&&李廷秀(少将)&&李品仙(中将加上将)应鹏(少将)&&李铨(少将)&&李如璋(少将)&&李恒华(少将)应征(少将)&&李善(少将)&&李昂重(中将)&&李俊功(中将)严重(中将)&&李萼(少将)&&李尚庸(黄埔军校军械处处长)&&李树春(中将)&&严敬(中将)&&李麒(少将)&&李沛苍(中将)&&李树棠(少将)李师愬(少将)&&李藩侯(中将)&&杨其蔚(少将)&&吴仲禧(少将)李家鼎(少将)&&李耀庭(中将)&&杨典钦(少将)&&吴兆麟(上将)李家鼐(中将)&&李藻麒(中将)&&杨寿先(省保安纵队司令)&&吴光杰(少将)李朗如(军参谋长)&&李源生(军械局长)&&杨俊卿(少将)&&吴光新(上将)李振唐(中将)&&李允昌(少将)&&杨禹昌(辛亥革命烈士)&&吴庆之(少将)李振球(中将)&&李润发(山西宪兵司令)&&杨炳麒(少将)&&吴良琛(少将)李爽垲(师长)&&李鉴藻(军参谋长)&&杨春普(少将)&&吴克仁(中将)李竟容(中将)&&李修家(旅长)&&杨荣先(少将)&&吴近仪(少将)李健侯(少将)&&李民欣(军委会参议)&&杨挺亚(少将)&&吴奇伟(中将)李鸿春(中将)&&李钧(旅长)&&杨晒轩(中将)&&吴伯曹(少将)李鸿焘(少将)&&李青(训练总监部参事)&&杨爱源(二级上将)&&吴佩孚(一级上将)李辰熙(少将)&&李玉麟(少将)&&杨慕青(兖州镇守使)&&吴美让(少将)李善后(少将)&&李彦彤(中将)&&杨澄源(中将)&&吴华振(少将)&李谟枫(少将)&&李万春(东北剿总司令部总务处长)&&杨耀芳(中将)&&吴逸志(中将)李韫山(少将)&&李凤藻(中将)&&杨侃(旅长)&&吴都俊(少将)李维翰(少将)&&杨杰(中将加上将衔)&&杨廷森(山东督署军务课长)&&吴子耳(少将)李伯华(少将)&&杨锺(少将)&&杨灿(旅长)&&吴鸿昌(中将)李扬敬(中将)&&杨积之(少将)&&时君谋(少将)&&吴新田(中将)李景林(上将)&&杨士元(中将)&&时题吉(辛亥革命烈士)&&吴赞周(中将)李梅溪(少将)&&杨化昭(少将)&&吴石(中将)&&吴德林(少将)李森春(少将)&&杨文恺(少将)&&吴尚(军长)&&吴中英(中将)&李韫珩(中将)&&杨正坤(少将)&&吴树(少将)&&吴广涛(少将) &李熙茂(少将)&&杨兆林(少将)&&吴谦(少将)&&吴长善(少将)&&李源惠(少将)&&杨劲支(中将)&&吴士烈(少将)&&吴光(县长及汉口行营处员)李嘉霖(少将)&&杨宏光(中将)&&吴文献(少将)&&吴典(十九路军副官处长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校长首任校长赵理泰 (), 字康侯 , 安徽合肥人 , 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生。曾任清朝驻日本陆军留学生监督、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总办、陆军速成学堂总办等 , 陆军中将。赵系清朝旧官吏 , 能力薄弱 , 又嗜吸鸦片 , 旧意识较浓厚。在任首任校长期间 , 对教学体制、教学大纲等无革新创造 , 部分内容还是沿袭了清末军事学堂时的旧教材。 赵的主要功劳是任前奉袁世凯之命 , 会同周符麟 ( 袁世凯骨干 ) 筹办保定军校事宜。他俩于 1912 年 4 月至 9 月 , 马不停蹄 , 日夜兼程 , 制订军校领导机构名单 , 延聘教官及管理人员 , 提出财政预算 , 提出并筹备教学教具、仪器仪表、武器装备、马匹等。经近半年多的努力 , 筹备工作如期完成 , 尚武堂门口两侧对联 " 尚父阴符武侯韬略简练揣摩传一派 ; 报国有志束发从戎莘莘学子法千秋 " 赫然人目 , 军校按期开学 , 受到袁世凯嘉奖。他上任首遇棘手事就是南方革命政府学生军插班入军校问题。因学生军未经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养成教育 , 故在校生认为他们无资格进校 , 于是双方发生激烈冲突 , 以至爆发械斗。校方呈请陆军总长段祺瑞 , 将闹事学生全部开除 , 而闹事学生毫不妥协 , 风潮越闹越大 , 校长发布布告 , 勒令闹事学生退学出校。军校学生集体赴北京陆军部请愿 , 后经各省驻京军事代表调停 , 段祺瑞下令 , 南方入伍生先陆军第一 、第二预备学校学习 , 请愿学生全部回校上课。这场风潮表面上看是学生之间的纠纷 , 但根本上还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对立的产物。此后 , 虽说没有大的风潮 , 但小 的从不间断。赵对此手忙脚乱 , 措施与办法捉襟见肘 , 受到陆军部的责难。 12 月 15 日 ,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命令 , 任命蒋方 震为保定军校校长 , 免去赵理泰的职务。二任校长蒋方震 (1882 一 1938), 字百里 , 浙江海宁人 , 陆军上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期毕业生 , 因毕业考试名列第一 , 获日本天皇颁赐军刀殊荣 , 与蔡锷、张孝淮被称为 " 士官三杰 ", 毕业回国后又留学德国学习军事。曾任总统府陆海军统率办事处参议、总统军事顾问、国民党军委会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因赵理泰处理南方生插班事不力 , 被陆军部免职差遣候用。蒋方震接赵为保定军校第二任校长。他比赵小十 四岁 , 又是留日留德生 , 思想开放 , 意识先进 , 颇具敢想敢说敢干之头脑。蒋的上任 , 使往日暮气沉沉的保定军校为之一振 , 也给期盼中的同学们带来了新生和希望。蒋本身具有较强的爱国进步思想 , 他从中日甲午战争中洞悉 , 中国国力衰竭 , 兵力不盛 , 成为东、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盘中餐。他竭力主张在军事教育中以强兵、尚武、雪耻为主线 , 以强兵救中国。他向袁世 凯上书 , 在新的军事教育中 , 要力改小站练兵时的陈旧方法 , 代之以德国新型军事教育内容。同时提出了对旧有的军事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这种大胆的提法得到了太子袁克定的肯定与赞赏。进校伊始 , 他首先整顿学校秩序 ( 包括 校风、校纪、校貌 ), 使脏乱无序的学校为之 一新。接着 , 他又改革被谓之为 " 虎 " 的人事制度。对专业不对口的教职员进行合理疏理 ; 对任职吃力者调整岗位 ; 对出工不出力者调整职位。同时 , 积极引进具有先进军事思想的留外军事人才 , 担任重要岗位的工作。在人事安排与调整中 , 他以工作和岗位为主 , 不考虑其社会与政治背景如 何。在大刀阔斧改革人事制度同时 , 还亲自拟订了教育发展计划 , 不厌其烦的向全校师生讲解实行计划后的效果 , 并千方百计筹划一笔款项 , 为学生特制一套较好的灰色呢军服 , 作为外出服。此外 , 他身体力行 , 亲自督率学生进行操练。不久 , 他带着亲自制定的教学大纲及兵科装备配置方案、教学教具、马匹、枪炮器械、弹药计划与经费等跑到北京陆军部申报和交涉。蒋满怀热忱而来 , 却当头遇到一盆冷水。当时北方军界中 , 各派政治势力角逐激烈 , 都想拥兵自重获取某种权力。先后出现了 " 北洋速成派 " 、 " 北洋武备派 " 、 " 日本士官派 " 、 " 德国陆军派 " 等不同派系。蒋所推行的改革 , 既遭 " 北洋速成派 " 的反对 , 又遭 " 日本士官派 " 的抵制。这两派势力较大 , 基本上控制了北京陆军部及参谋部。 他们对蒋的方案与计划 , 横挑鼻子竖挑眼 , 多方阻挠不予通过。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军学司长魏宗翰 , 他是段祺瑞心腹 , 是 " 北洋速成派 " 的代表 , 代表段把持军学司的大权。学校师生得知蒋校长受冷遇后 , 纷纷向陆军部揭露校内存在的种种怪现象 :1 、有教官请假数月不归 , 学生考试都不临场 , 遭蒋斥责后毫无悔改之意。2 、骑兵教官工作不尽职尽责 , 致使五个月内病毙军马 80 余匹 , 遭斥后竟向校长行贿 500 银元。陆军部不予惩处 , 称其为业务骨干。3 、步科连长刘克厚尽职尽责 , 只因留学日本振武学校而未进日本士官学校遭陆军部免职出校。4 、步科苗连长速成武备生 , 学识能力低 , 怕误人子弟提出辞呈 , 陆军部挽留不 放。5 、军校用书已经陆军部批准 , 但多次到军学司领取均领不到。6 、学生李森春、赵仲英、张鸣藻、唐英等愈假不归 , 按校纪应予除名。军学司不但不予除名反而指责学校对四名学生态度粗辱。7 、炮兵科长谭学夔热心教学 , 工作兢兢业业 , 遭人嫉恨被迫离校 , 军学司对劣人听之任之。由于魏宗翰多方掣肘和从中作梗 , 物资教具、马匹武器、资金等均成泡影。蒋在全校大会上讲的该学生做的事学生必做 , 该校长做的事校长必做已不能兑现 , 他无颜面对全校师生 , 故于 1913 年 6 月 18 日晨在尚武堂前演出了一幕开枪自戕未遂的悲剧。由于平时他深受学生们爱戴校园内 " 哭声一片 , 屋瓦震惊 " 。此事经报界披露后 , 全国舆论哗然 , 纷纷指责陆军部及军学司。 6 月 24 日 , 袁世凯发布命令 , 对此事要严加追查 , 由于陆军部挟私曲断 , 蒋心灰意冷 , 伤愈后便于当年 9 月辞去保定军校校长职 , 后任总统府军事处一等参议。抗战初期出任陆军大学代校长。著有《国防论》 , 为我国近代军事理论第一人。三任校长曲同丰 (), 字伟卿 , 山东福山人 , 早年参加过北洋水师及中日甲午战争。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三期。曾任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教官 , 陆军速成学堂提调、监督、保定军官学堂监督 , 参加过云南辛亥起义 , 任 38 协协统。民国后任总统府军事参议官、参战军师长、北京政府航空署长、直鲁联军士官学校校长 , 陆军上将。曲是皖系骨干分子 , 段掌管陆军部 , 对曲各项 工作一路绿灯。蒋方震未了之事曲一一通过。曲上任首先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 严格校风校纪 , 他修订补充教学大纲 , 对教职员与学生同样严格管理 , 针对学生大押其宝、 赌风日盛的状况 , 曲校长曾亲自抓赌。对违纪之事 , 无论何人一律惩处。曲事先不打招呼即进入课堂听课 ; 步、炮操场训练 , 他头顶烈日在旁观察。遇有教官示范动作不准确时 , 他当场不举 , 课下与教官探讨 , 促使教官大胆授课。曲同丰深知教职员每天工作勤恳辛苦 , 学生亦每天摸爬滚打消耗体力很大 , 因而他与校副官长亲自深入伙房 , 决定教职员与学生伙食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他将别的事项节省的资金全部拨入伙食中 , 使教职员生感到每天饭菜量大味香 , 操课劲头更足。1915 年 5 月 , 日本向我国提出了蛮横无理的《二十一条》 , 军校得悉后全校立即罢课游行以示强烈抗议。有学生咬破手指写血书与日帝抗争到底。段祺瑞来电训斥学生军人干政 , 要曲上报首从。曲回电称学生系爱国行动 , 无首从之分 , 学校之事当由校长负责。此电招致段的不满 , 不久 , 曲调北京。四任校长王汝贤 (), 字少甫 , 北京密云人 , 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生。清末曾任拱卫军统领、混成协协统、武卫右军统领、援湘军总司令、湖南军务帮办、北洋陆军八师师长等。王汝贤继曲为保定军校第四任校长。他是袁世凯的马弁 , 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 , 小站练兵的骨干与亲信 , 后提升为师长 , 对袁称帝极表拥护。他到校后第一次对学生讲话 , 开头就称 " 袁大皇帝 ", 经随从扯他的衣角才改口。他严格控制学生思 想 , 要学生不问国事 , 不准看报纸。学生方其道偷阅《顺天时报》被告发 , 他令卫队痛打其二百板子 , 因而引发了一场校内风波。 愤怒的学生砸毁门窗和办公桌椅 , 撕碎王的照片 , 最后王召进军队进行镇压 , 将方开除出校。王被称为 " 老粗大兵 ", 不善长军事教育 , 在校毫无建树 , 学校办的很糟 , 后随袁世凯病死而下台。他任职时间 :1915 年 9 月至 1916 年 6 月。五任校长杨祖德( ), 字子荫 , 山东潍坊人 , 日本士官学校三期辎重科生。曾任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辎重科长、保定军校教育长等。陆军少将。 1916 年 6 月 , 王汝贤下台 , 杨祖德继任第五任校长。杨上任首遇麻烦事就是陆军模范团。该团系袁亲自组建的军官训练组织 , 是袁统治全国军队和称帝的忠实鹰犬。段将其解散插班进入保定军校六期上课。他们未经陆军小学、 陆军中学养成教育 , 遭到在校生强烈反对 , 双方随即发生大规模冲突 , 并演变成了互相械斗。杨在劝阻无效后请示陆军部 , 将双方带头闹事者开除出校 , 始将风波平息。杨在执教期间 , 继承了蒋方震、曲同丰等人的教学体制与教学大纲 , 他严抓学校秩序、教学质量、教职员生生活 , 常深入课堂、操场、宿舍及教职员家庭 , 了解情况解 决问题。他具有丰富的军事教育底蕴 , 待人忠厚老诚 , 具有长者风度。并善于协调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人际关系及校长与各部门长官关系 , 如教育长刘汝贤、炮兵科长张基、副官长梁清泉、骑兵教务长安俊才、骑兵队长何柱国、工兵教官蔡玉标等均能与他协调工作 , 和睦共处。他执教时间最长 , 从 1916 年 8 月至 1919 年 2 月 , 此阶段是学校秩序、教育质量难得的黄金时期。六任校长贾德耀 (1880 一 1941), 字昆庭 , 安徽合肥人 , 日本士官三期生。曾任北洋陆军二镇参谋官、骑兵二标标统、混成旅旅长、陕南镇守使、陆军总长、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国民政府军事参议等 , 陆军上将。杨祖德因病离任 , 他接杨为第六任校长。他执教 期间 , 北方政局因军阀混战不稳 , 他本人于教学并无新的建树 , 沿袭与继承了前任所订的教学规范。此时 , 因直、皖开战 , 皖系 15 师在军校内哗变 , 直军开进镇压 , 烧砸哄抢给军校造成了严重灾难 , 致使学校停课两年左右。他在校任职时间为 1919 年 3 月至 1921 年 5 月 , 贾后调北京陆军部。七任校长张鸿绪 (), 字绍先 , 直隶天津人 , 天津北洋武备学堂生。曾任北洋陆军将弁学堂教习、陆军速成武备学堂提调、陆军速成学堂提调、直隶都督府副官长、禁卫军总司令部副官长、副总统府咨议、大总统侍从武宫、公府军事顾问等 , 陆军上将。他接任第七任校长 , 任职时间为 1921 年 6 月至 1922 年 9 月。时北京政府大权基本操在直系军阀曹锟之手。张与曹既是同乡又是北洋武备校友 , 他执教是一帆风顺的。 张本系军事长官 , 清末旧的军事教育尚有些研究与积累 , 但对德国、日本等新型军事教育却无深研和经验。考试只能维持前几任校长打下的基础 , 军事教育他无新的建树 , 学习训练情况不好 , 张聘用了年龄大、 学术保守、精神萎靡的教官 , 学生们很不满。有个兵器教宫 , 上课不讲课 , 专在黑板上写笔记 , 学生们编顺口溜讽刺他 :" 兵器教官徐大眼 ,一上讲堂三不管 , 粉笔用了七八根 , 笔记写了几黑板。 " 平时纪律松驰 , 同学间兴起小团体之风 , 成立了 " 断金会 " 、 " 十八省大盟 " 。由于军费短缺 , 还酿成 员索薪风潮 , 师生对张鸿绪的印象很坏。八任校长孙树林 (), 字少荃 , 直隶大城人 , 日本士官学校三期生。曾任陆军速成学堂教官、步兵科长、陆军八师参谋长、 15 旅旅长、陆军军械库总办、山东督军署总办、德州兵工厂厂长、北京政府军务厅处长、汪伪军事参议院参议等。陆军中将。 由于曹锟打完奉系、皖系后 , 又准备二次打奉系。张鸿绪无心再任校长遂调北京 , 孙树林接张为第八任校长。孙的上任 , 保定军校已是末期。由于曹锟将军校上课用的新式大炮和枪械掠去打奉军 , 致使学生上课连教具都不齐。据九期生张寿龄忆述 : 步科学生只好用普法战争时用过的老套筒操练 , 炮科学生到驻军王承斌师借用大炮上课。由于政局不稳 , 教职员生心有余悸。故教学质量不高 , 勉强维持上课。孙树林上任继续维持和沿袭他的前任所打下的基础 , 他自己于教育规模、教学规范、教学大纲等均无建树。他任职时间为 1922 年 10 月至 1923 年 8 月。当时保定军校已是强弩之末 , 无论是资金、教学设备都属勉强维 持。由于各地军阀自成系统 , 连年混战 , 各地陆军小学和陆军中学都已停办 , 学生来源中断。主持北洋政府的黎元洪忙于各派军阀势力之间的角逐 , 无暇顾及军校之事。直系军阀连续取得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 , 势力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 , 曹锟把保定军校一部分校舍划出 , 开办了直隶讲武堂 , 各地军阀也纷纷仿效。在这种情况下 , 保定军校已无法再办下去 , 随着第九期学生的毕业于1923年宣告停办。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陆军司令员李作成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