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农场提干部推荐选票要过多少选票

关于国有农场新时期战略定位的若干思考
关于国有农场新时期战略定位的若干思考
随着新中国的前进步伐,我国的农垦事业已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垦实际,明确提出要“推进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发挥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作用”,这既充分肯定了农垦改革发展的成就,又进一步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农垦的改革方向和发展定位,体现了国家对农垦的重视和期望,为农垦事业再创辉煌提供了重大机遇。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国有农场必须抓住抓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准确定位于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农业科技的试验区、“三化同步”发展的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的样板区,才能再创优势,完成党和国家赋予农垦的光荣使命和历史任务。
一、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近年来,国有农场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主要表现是:农业现代物资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的格局基本形成,农业标准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优势日益明显。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的历史条件下,国有农场肩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在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探索建设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方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要以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大幅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加快促进农垦发展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农业效益。要搞好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同时,积极探索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为推动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农业科技的试验区
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持续加大三农财政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应该说,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农垦已经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农垦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国有农场要作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首先要作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者和试验区。把国有农场定位于农业科技的试验区,无论是从示范推广的角度,还是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第一,农业高新技术具有资金与技术密集的特点,因而应用技术风险较大;又因为高新技术研制一般多以探索超前研究为主,其成功率、可开发性及市场前景比较难以把握,再加上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因而具有较大的风险。这种高投入、高风险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所能承受得了的,在客观上需要一个农业高新技术的中试和转化基地,而农场具备这方面的条件。第二,农业具有分散性和受地域差异强烈影响的特点,农业高新技术很难直接进入大量规模小、分散性强、自然条件和环境又往往差别很大的农户之中,因而客观上需要一种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把高新科技成果引入到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转化和示范,并向周边地区扩散和传播。国有农场通过其所具有的试验、示范、幅射扩散的功能,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农民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起、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从而实现了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目的。第三,农业高新技术的最终使用者是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的劳动者——农民,正如列宁所强调的,对于任何新事物都不能强迫农民接受,只能通过示范的方式,以事实说服他们,让他们自愿接受。农业高新技术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的接受与否是一个关键,而国有农场则通过其示范作用,让广大农民亲眼见到农业高新技术的巨大经济效益,从而自觉的接受农业高新技术。
国有农场要当好农业科技的试验区,一是要突出先行先试,在新技术、新成果的率先应用推广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只有比农村应用得早、运用得好,农垦的示范带动作用才能立得住、站得牢。要充分发挥农垦的规模化、组织化和职工素质高的优势,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作物和关键环节遴选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开展试验示范;要围绕加强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高产优质技术统筹开展集成应用研究,构建适合农垦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特点的技术体系,着力组装配套并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产、增效、抗灾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生产能力。二要突出机制创新,在推动科技应用一体化和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针对农业科技普遍存在的产学研脱节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农垦科研、推广、教学机构和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联合协作的机制,通过对系统内部科技上中下游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解决现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要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与社会科研教学单位的研发和推广合作,探索建立农垦与社会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走出一条市场引导科研、科研带动产业、产业振兴经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路子,促进先进科研成果在农垦企业的吸收与转化。要结合农垦的实际,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既要积极争取财政对公益性推广工作的支持,把农垦辖区内具有区域性、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纳入国家基层推广体系建设范围,也要发挥农场和企业等推广主体的积极性,切实加强自身的科技投入。要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新要求,发挥农垦的优势,探索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性产业。特别是农垦种业要通过资本重组、并购收购等方式整合资源,不断健全种业的研发、推广、应用体系,创新良种扩繁机制,提高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发挥农垦种业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三要突出队伍建设,在提高职工科技文化素质、培养职业农工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农垦现有的农科所、试验站和广大科技人员,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必须把他们的作用发挥好、运用好。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着力引进、培养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加大科研投入和支持,加快科技成果创新。要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年”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交流和学习培训活动,着力提高人员的技术服务水平。要以家庭农场经营者、承包者、农机手等为重点,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逐步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业职工。
三、“三化同步”发展的先行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形势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们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三化”,就是要在国家同步推进“三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有利的发展机遇,探索具有农垦特点的“三化”发展道路,实现农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以工业化为重点,以城镇化为载体,通过“三化”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来保持农垦经济的发展速度、体现农垦经济的特色。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农垦的主业,是体现农垦保障作用和示范能力的主要领域。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要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大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大农业,扩大示范影响,更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要加快推进工业化,不断壮大农垦企业整体实力。工业化是农垦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支撑。要立足实情,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现代农业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突破,推进农垦企业由初级产品加工向高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利用转变,由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变,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容量大的优势产品、名牌产品;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大资本运营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对外合作,逐步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
三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加快改善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城镇化是农场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的基础,是职工提高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的有效载体。要抓住国家重视民生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国有农场道路、住房、电力、饮水、通信等基础建设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公益事业建设,争取全方位把国有农场纳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范畴,使国有农场及其职工享有同等的国民待遇。城镇化建设不仅仅是“建房盖楼”,要把重点放在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质量上。要结合经济区位、资源环境和管理体制的实际,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功能、相对集中的原则,以农场场部为重点实现集约发展和要素聚集,走低成本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在不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和服务业,注重构建绿色生态环保的城镇化建设机制,完善小城镇的功能,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增强农垦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四、高质量生活的样板区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铿锵有力地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国有农场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既没有噪音、污染、拥挤等城里人厌烦的不足,又不像农村那样落后,完全有条件让职工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成为高质量生活的样板区。
一是要加快发展,让职工群众进一步富起来。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使企业发展的意识更强,发展的氛围更浓,发展的步伐迈得更好更快,以推动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经济保障。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员工、社会的协调发展,将员工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将企业和谐融入社会和谐之中,实现三者的共同进步和协调发展,在企业发展中同步提高职工的生活水平。
&二要大力发展公益型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农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发挥职工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的文化需要,提升干部职工文化素质,更加有效地凝聚和增强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三要保持生态良好的优势,让居民安居乐业。要搞好小城镇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保持农场“碧水蓝天”的生态优势,让农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农垦特色,最适合人们居住乃至旅游观光,使农场在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同时,又成为拥有高品质生活条件的安居乐业之地,同时还是旅游观光、科普学习与劳动实践基地,让人们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走。
四要大力构建和谐农场。要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农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创建活动,推进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提高农场文明程度。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做好法制教育和治安、民调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预防和控制各类案件及事故发生。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坚持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营造和谐、文明、平安、有序的社会环境,确保农场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
(原载2012年第9期《中国农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让民意真正转换为选票(组图)
  中国劳动力过不过剩,“刘易斯拐点”是不是来临(“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涉及中国未来的劳动力就业战略和政策,需要严肃地加以讨论。
  我认为,“刘易斯拐点”没有来临。当中国“刘易斯拐点”来临的时候,大约是城市化推进70%以上时,恐怕要等到2020年以后。
  第一,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很低,农村人口还要继续向城镇流动,包括其中的劳动力。按照刘易斯的模型,“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只有在农村和农业中没有剩余的人口和劳动力时,才能成立。从统计看,中国2009年城市化水平46.59%,处于低城市化水平国家,人口还要继续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包括其中的劳动力。只有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说“刘易斯拐点”来临,还比较接近现实。
  第二,按照劳均耕地来看,中国农业中剩余有大量的劳动力。2009年总计就业的劳动力77995万人,其中城镇31120万人,农村46875万人。从大数估计,全国近7.8亿劳动力中,城镇固定劳动力大约为2.8亿,农民工2亿人,在农村从事农业的3亿人。即使农村向城镇转移了2亿劳动力,中国目前的农业劳动力在全世界看,也属于极度过剩的国家。中国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0.36公顷,仅高于孟加拉国和越南,位居世界倒数第3位。从农场规模看,拉美国家的农场规模可达几万乃至十几万亩,美国农场规模平均3500亩,欧洲国家约为200—500亩,韩国、日本的农场规模约为30—50亩,而中国的家庭农场规模也就20亩左右,南方一个家庭大约只有5—6亩耕地。
  第三,制度改进和技术进步,将加快农村剩余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由于中国的户籍迁移、居住、公共服务、社保等制度的城乡分割,实际是一部分中年和妇女劳动力不能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如果农民进城户籍、公共服务、居住、社保等逐步均等化,农村中的中年劳动力和妇女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转移。同时,不断进步的农业技术,对从事农业,包括从事养殖业的劳动力,替代非常明显。未来农业劳动力被越来越多的挤出不可避免。
  第四,“刘易斯拐点”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与城镇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基本接近。这样,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时,如果城镇给予的工资低,他就不会向城镇转移。实际上,中国农村和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平均水平。发生民工荒和近期农民工工资上涨压力,不是农村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城镇的水平,而是因为城镇中的一些企业给予农民工的工资低于农民工的生活成本。
  第五,分析“刘易斯拐点”是不是来临,既要看供给曲线,也要看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和需求趋势。
  从所有制结构看,国有和集体企业在上世纪高峰时期曾雇佣1.3亿劳动力,现在国有企业雇佣人数不到3000万,集体企业雇佣人数不到500万,这意味着国有和集体企业减少了近1亿工作岗位,而且还在继续减少。
  从产业结构看,现在40%劳动力在农业,27%在工业,34%在服务业。但去年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以下。这意味着40%的农业劳动力仅创造了不到10%的GDP,可见农村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城镇工业和服务业相差有多大。而“刘易斯拐点”的假设之一是农村和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大体相当。
  从企业规模结构,以及每千人口拥有的企业数量看,发达国家每千人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30个左右,而中国只有12个左右,中国小企业少,地方许多都是大型工业企业发展主导,提供就业机会很少。
  简言之,无论是从所有制结构,还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每千人口拥有的企业,特别是能吸收劳动力就业的小企业数量看,中国远远没有到劳动力需求把农村过剩余劳动力吸收得已经没有了的时候。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周天勇
  “刘易斯拐点”来临
  要到2020年后
  专家视角
  日 星期三
  责任编辑:戴六华 宋广玉 美编:韩君
  选票有时为何会背离民意
  民意的形成有许多途径,选举是公众参与政治过程最为普遍的形式,它为公众提供了表达利益的渠道。影响选举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制度的,也有非制度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人为的。然而,如果民意无法成为影响选举的主导性因素,就不能称之为令人民满意的选举。选务信息公开的程度、选举规则的公平性、操作细节的合法性、参与者的政治素养、选举权的完整性等因素,都会对个体及公众的投票选择产生影响。
  选举人了解候选人存在障碍。当前对正式候选人的宣传与介绍由组织出面来完成,的确可以起到以事实为根据、预防弄虚作假、一视同仁的作用。然而,一些地方的选举没有设置选举人与候选人之间的对话、提问、质询等环节,导致选民或代表无法获知候选人参选的真实意愿、实际能力、工作设想,无法确定候选人的政治考虑是否与选民利益保持一致。只有简历式的介绍、没有候选人之间的辩论,也无法让选民或代表在知名、知人、知情的基础上对候选人进行比较、甄别,给那个说话更有些道理的候选人投一张赞成票。在信息并不充分的情形下,选举人事实上无法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确定人选。
  “差额”遭遇潜规则。按照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差额选举是一项基本的选举原则。差额选举可以为选举人提供选择余地,对被选举人形成竞争机制。但在一些地方的潜规则操作下,正式候选人中有“主选”与“配选”的差别,以确保组织提名者当选,而“配选”者也会得到组织上的相应安抚。于是差额选举被规避,选举的竞争性在组织引导下化为乌有,选举人只能配合完成一次事实上的等额选举。
  自主投票受干扰。细节决定结果。在选举中,任何领导或任何人都不能对选民自主填写选票作任何干预或暗示。但在一些地方选举中,把写票规则确定为“同意的不画任何符号,不同意的画叉,弃权的画圈”,导致选举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敢动笔。一些地方的选举不设秘密写票处,或将秘密写票处置于并不“秘密”之处,使得选民难以获得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私密空间。
  破坏性参与。由于缺乏法治意识以及长期的民主训练与教育,在一些基层选举中出现了干扰选民投票、影响选举公正性的违法现象:一些参选人搞金钱交易、物质笼络;一些选民则把选票当拍卖品,价高者得;宗族势力干扰、村民拉帮结派也时有发生,甚至出现砸票箱、撕选票、殴打群众、破坏选举现场的情况。
  当选易、罢免难。选举权与罢免权都是选民或代表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行使的正当的民主权利,选举或罢免也都反映了民意倾向和期待。选举人只有享有充分的罢免权,能够将自己选上去的人再选下来,选举权才是充分的。罢免权的设置可以对当选者起到警示的作用,对于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如果光有选举权而不能落实罢免权,这样的民主权利就是不完整的。但实际上,在一些地方只愿意接受正式候选人“全票当选”的圆满结果,却以抵制的态度不愿接受选民或代表对罢免当选者的要求。选民或代表行使基层民主权利中所遭遇的选易罢难的尴尬现象,依旧存在。少数干部认为群众思想复杂,喜欢吹毛求疵,不自觉地剥夺了选举人的正当权利。
  让民意成为支配基层选举的决定性力量
  当前我国的选举民主正在经历从普遍参与阶段向有效参与阶段的跃升,我国基层民主选举的发展目标就是要把选择权赋予能够有效参与的公民,让民意成为支配基层选举的决定性力量。
  进行严密的制度设计。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修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该法对直接选举人大代表与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差额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有利于选举人挑选优秀的人大代表。该法同时规定了选举的法定程序,有利于选举人充分表达个人意志与偏好。并且,该法为公民依法实现选举权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对于破坏选举以及妨害选举人自由行使选举权的行为(贿赂、暴力、威胁、欺骗、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压制或报复检举人或提出罢免代表要求的人等),该法要求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建设均衡性的选举文化。建立规范的选举制度,使公民承认这些制度并遵守选举过程的规则,往往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选举制度没有选举文化的支撑作用,制度要么会形同虚设,要么制度的实施成本巨大。最好的公民文化不一定是参与积极性最高的文化,参与需要热情,也需要理智与秩序。当前中国选举文化不应当只注重“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的觉醒,也应当注重“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服从意识”的培养。当前一些地方选举中出现“破坏性选举”的现象,和“参与意识”与“服从意识”的不均衡发展、“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的不均衡发展存在着联系。如果前者大大超越了后者,就会出现各种利益群体各自为政、民意难以凝聚的后果。只有建立起均衡性的选举文化,公民的参与才能温和与理性,民意的表达才能有序与集中。
  提升选举的科技含量。民主的发展需要许多的支撑条件,除了需要具备制度、人员、环境的条件之外,技术也是重要因素。在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网络用户的背景下,作为民主化的技术,网络技术会成为推动我国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我国现行选举法规定的介绍代表候选人的情况、代表候选人介绍本人的情况、回答选民的问题,在有条件的地方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在线访谈方式来进行,作为选举人考察候选人、候选人了解民意与争取选民支持的重要手段。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热点观察
  近年来,干部考核民意权重逐步加大,“群众公认”在各地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体系中的分量,得到进一步强化。政绩考核应破除“GDP崇拜”,立足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随着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逐步完善,现实中总有个别干部绑架民意,为了赢得选票,私下里拉关系、找门路,或者搞金钱政治,制造假票,使得一些踏实肯干的老实官反而落选。那么,民意究竟是什么?干部应当如何对待民意?选票究竟如何真正代表民意,淘汰庸官、差官,重用好官、老实官?
  理论视点
  近来,有几则关于社会管理的报道,引起社会热议:广东东莞清溪镇三中派出所民警绳牵卖淫女赤脚游街。湖北武汉警方在大街小巷“公示”卖淫女、嫖客个人资料。辽宁沈阳警方委派27名警察去医院,当治安副院长打击“医闹”。
  这三则消息,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却有共性:都是在社会管理领域采取的新措施、新做法。并且,这些“新政”都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
  这些“新政”,失败在哪儿呢?是创新惹的祸吗?
  当前,各地社会管理职能部门,比如公安、城管等,都在探索社会管理的新办法、新措施、新政策,这很有必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随着经济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社会: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同时,高速发展时期,也往往是矛盾凸显期,往往会引发大量的社会问题,如失地农民问题、物业纠纷、城市流动商贩管理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社会建设的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
  但关键问题在于,社会管理的创新是一定要守住一条底线的,即法律法规的红线。此外,还要慎重考虑举措可能带来的后果及在群众中的影响。作为职能部门,出台举措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全面考虑,不能只顾一点、不计其余,更不能蛮干乱干,忽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否则的话,往往会出现法理上行不通、舆论中广受质疑的不利局面。这些年来,我们在不讲法定程序、追求片面效果上的教训还少吗?合理合法的“新政”,老百姓怎么会不支持呢。
  ——鲁平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说。
  关于粮食,眼下舆论焦点是两个问题:中国的粮食短缺么?粮食涨价会导致通货膨胀么?我国近几年粮食占有的人均水平是400公斤左右,远远超过人均口粮的需要。即使遇到今年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下降,完全可以让粮食涨一点价,增加养殖业和工业的用粮成本,使刚性需求很强的口粮供应得到满足。这是一种市场调节。除非有了极端情况,政府不必直接干预粮价。我们国家还有大量粮食库存,政府的调节手段很强大,我们根本不必担心粮食短缺问题。
  至于粮价和通货膨胀的关系,也有需要澄清的地方。我国食品原料的市场销售额占到GDP的比重是10%左右,但由这些原料转化为食品的最终消费和服务的销售总额,其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则要超过30%。仅仅从统计关系看,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肯定对价格总水平有影响,因为统计部门对消费品价格指数的计算必须考虑国民的支出结构。但是,若要分析因果关系,特别是分析产品链上的间接影响,则要复杂一些。
  现代农业的成本因素已经高度市场化。如果农产品成本上升,会引起农产品供应减少,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会发生变动,即使需求不变化,农产品价格自然会上升。这种上升有合理性。如果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会造成后续农业生产的持续减产,农产品供需的积极平衡也难恢复。即使粮食价格涨了,如果货币政策得当,消费者可能减少其他消费,导致其他商品的价格下跌,社会总需求不一定增加,从而通货膨胀不一定发生。如果农业遭受自然灾害,又有关于粮食短缺的谣言流传,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使消费者动用储蓄,特别是动用以往的储蓄,大规模囤积粮食及其制成品,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必然产生总需求的扩大,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国英说。
  粮价上涨未必导致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巨大,但面临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挑战也更加严峻。目前急需做的有三件事。
  一是经济增长迅速从依赖外需转为依靠内需为主导。解决的途径是推进深层次的城市化。我们现在的城市化是浅层次的城市化,只是把一些农民工引进城,并没有把他们纳入城市生活圈,即没有实现人的城市化,因此,这种城市化的消费潜力没有释放。未来需要加大以人为先导的城市化,真正将人留在城市,扩大内需。
  二是加快改革缓解社会矛盾。现在很多社会问题与经济纠结在一起,非常复杂。如房地产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推进经济问题的解决,首要推进相关的改革,解决社会矛盾。
  三是以市场化机制推进绿色环保发展。当前,对于绿色发展,更多关注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革新。这些都是短期应对之策,从中长期看,下一步着力点应是启动市场化改革,适时推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等,从需求方面减少排放,以市场化机制引导绿色减排。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说。
  八面来风
  管理创新要守住法律法规红线
  经济发展目前急需做好三件事
  NANJING DAILY
  曝光台
(本文来源:
跟贴读取中...
网易通行证: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网易通行证: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新闻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133274条
评论120194条
评论101057条
评论89767条
评论87019条
游戏直充:
热门功效:
热门品牌: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农场提醒怎么取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