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求是杂志社社长级别付社长

牢记使命 服务后勤
《后勤》杂志是总后勤部的机关刊物,是指导全军后勤工作和后勤建设的综合性杂志,是建国后我军最早创办的出版物之一。1953年3月,《后勤》杂志承载着军委、总部领导的厚爱和全军后勤官兵的期望正式创刊,至今已经走过了60年。60年风雨兼程、辛勤耕耘的光荣历史令人回味,60年牢记使命、服务后勤的辉煌成绩值得书写。
日新中国建立后,全军的后勤工作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各自供管走向集中领导。从1950年开始,总后机关各业务部陆续组建,各项政策规定陆续出台,需要有一个刊物来宣传后勤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行工作经验交流,介绍各种规章制度,反映部队后勤工作情况。1950年初,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指示秘书处准备筹办一个后勤刊物。
日,杨立三部长向聂荣臻代总参谋长提出了“为贯彻后勤工作方针,总结和交流经验,指导后勤干部业务学习,拟出不定期刊物《后勤工作通讯》”的办刊申请,并向总政治部备案。聂荣臻代总参谋长4月24日批准同意。随后,总后秘书处就开始着手出版《后勤工作通讯》试刊。
日,总后勤部向全军各大单位后勤部发出了关于出版《后勤工作通讯》几个问题的通知,主要内容有:组成由各大军区后勤部长参加的10人编委会,杨立三兼任编委会主任委员;经军委批准已出刊两期,要求各军区密切配合;明确了刊物的各个栏目和投稿要求。
1952年,总后训练部成立,刊物交由训练部主办。训练部向总政写了请示报告,拟将《后勤工作通讯》改为一个能容纳更多内容的《后勤建设》月刊,总政肖华副主任批示:总后领导的有关文章可以在军委办的《八一杂志》上发表,不要出《后勤建设》月刊了,可以出一种不定期的后勤工作通讯,并呈毛泽东主席审阅。毛主席于10月16日批示:同意。
据此,总后训练部于11月28日向总后党委提出了关于正式成立《后勤工作通讯》编辑班子的建议。总后党委原则上批准了这个建议,决定1953年初正式出版《后勤通讯》,发全军团以上后勤部门。
日,《后勤通讯》创刊号开始筹备,3月1日正式出版,刊名由新任总后勤部部长黄克诚题写。朱德总司令为首期《后勤通讯》题词:“发扬后勤工作的创新性和毅力,向正规化的后勤建设而迈进”。首期《后勤通讯》还刊发了其他领导同志的题词、贺信和告读者书(发刊词),以及编委会主任杨立三部长撰写的文章《论后勤业务教育》。刊物暂定为不定期出版。当年,共出刊10期。日,总后颁发了后勤通讯社编制表,编制32人。同时确定《后勤通讯》由不定期出版改为月刊,实行总编辑负责制。
1954年初,总后黄克诚部长和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周纯全发布命令,任命郑坚为后勤通讯社总编辑。《后勤通讯》编辑出版工作划归总后政治部主管。至此,《后勤通讯》编辑出版与发行工作走上了正轨。当时,朝鲜停战协定已经签定,我军进入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军各部队要建造自己的营房,武器装备要更新,部队要实行薪金制、义务兵役制、军衔制,各种军工厂、医院、学院、仓库要调整和兴建,各种新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要制定。这些都成为《后勤通讯》宣传的主要内容。
1954年四季度,总后党委报告党中央,拟请毛泽东主席题写刊名。不久,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后勤通讯”四个大字。全社人员和广大后勤指战员深受鼓舞。从1955年开始,《后勤通讯》使用毛主席题写的刊名。
日,总后党委作出决定,明确指出:《后勤通讯》是总后勤部指导全军后勤工作的刊物,是后勤业务的综合性杂志。基本任务是指导后勤各项工作,交流推广后勤工作的各种先进经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推进后勤现代化正规化的建设而奋斗。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是:后勤工作的思想建设;后勤工作的业务建设;与后勤业务相关的以及后勤分队的政治工作等。为加强对《后勤通讯》的领导,总后党委决定调总后政治部直工部部长张希平任后勤通讯社社长,郑坚任副社长兼总编辑。
日,总后党委批准《后勤通讯》更名为《后勤》,以容纳更广泛的内容。从1957年1月起,后勤通讯社更名为后勤杂志社,编制20人,划归总后司令部管理。1959年1月,根据工作需要,后勤杂志社扩编为28人;1960年1月,又扩编为38人。日,总后勤部根据党中央精简报刊、节约纸张的指示,作出了《后勤》杂志停刊的决定:《后勤》杂志出至206期后即行停刊,内部刊物《后勤工作情况》予以保留。
日,总后司令部党委向总后党委写报告,建议取消《后勤工作情况》刊名,仍用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后勤通讯”作刊名。3月22日总后党委批示同意。3月28日《后勤通讯》出版,到年底共出刊15期。“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办刊。这15期《后勤通讯》自编期号,没有接续《后勤》停刊时的第206期的期号,可以说是一次非正式的复刊。
1969年10月,停刊8年的《后勤通讯》作为总后勤部第二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会刊重新出版。社长由总后戴金川副政委兼任,副社长有陶春生、向旭春、吴惨、曹健、周尔均、周中、杜步瀛。编制41人,归总后政治部管理。总后新闻工作、后勤业务研究工作和3209工厂由后勤通讯社领导和管理。
这一时期《后勤通讯》宣传报道了一大批后勤战线的先进典型,如毛主席的好战士年四旺、好司务长孙乐义、川藏线上十英雄、唐古拉兵站、女子放牧班、牛田洋农场等。
1971年“9·13事件”后,《后勤通讯》再次停刊。随后,后勤杂志社撤销。
日,经总后党委批准,《后勤通讯》决定复刊。任命总后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山桥为副社长,负责全社工作,郑宝昌为主编。杂志社编制25人,正师级,为总后勤部直属单位,归总后司令部管理。1979年1月,停刊8年的《后勤通讯》再一次复刊。
1980年10月,经总后党委批准,《后勤通讯》更名为《后勤》,同时编印《后勤工作通讯》,发全军师以上后勤;编印《后勤工作参阅件》,供领导同志参阅。任命于兆涵为社长,杂志社扩编为31人。与此同时,总后进一步明确了《后勤》杂志的性质和任务,指出:《后勤》杂志是总后勤部的机关刊物,是指导全军后勤业务工作和建设的综合性月刊。其任务是:宣传党中央、中央军委、总部关于后勤工作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交流后勤工作的经验和信息,宣扬后勤战线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推动后勤战备训练、工作研究和科研活动的开展,介绍外军后勤情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后勤服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勤》杂志积极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全军后勤中心工作,对部队后勤建设与改革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1982年12月,总后勤部调整后勤杂志党委班子,编制增至35人。同时,增设图书编辑组,对外称金盾出版社。日,经总后司令部批准,后勤杂志社成立党委,领导本社、金盾出版社和3209工厂。1988年10月,《后勤工作通讯》交由总后司令部办公室编辑出版。
1989年10月《后勤》杂志出版400期时,进行了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总政治部派人参加,总后领导和司令部领导出席并讲话。各大军区及军兵种后勤部发来贺信,不少兄弟刊物派人前来祝贺。特别是徐向前元帅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后勤》杂志是一个面向全军的刊物,创刊30多年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宣传中央军委关于后勤工作建设的方针、原则,交流后勤工作的信息和经验,促进我军后勤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个杂志就是一部教材,希望《后勤》杂志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聂荣臻元帅题词祝贺:“后勤工作是我军克敌制胜的坚强后盾。”军委领导刘华清的题词是:“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后勤建设。”洪学智的题词是:“全心全意为全军后勤服务。”
日,总后勤部决定后勤杂志社与后勤指挥学院后勤学术杂志社合并,称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正师级单位,归后勤指挥学院建制领导,后勤编辑部作为两大编辑部之一,负责编辑《后勤》杂志,由总后勤部主管,发行全军团以上单位。
两社合并后,《后勤》杂志努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采编工作。从2002年起,改为国际流行的大16开本,内容丰富,印制精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
2003年1月,《后勤》杂志举办创刊50周年纪念座谈会。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赵南起,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王克,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分别题词祝贺。总后温光春副部长出席座谈会并发表了《与时俱进,开创办刊新局面》的讲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司长、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到会并讲话。《军事》、《装备》、《海军》、《航空》、《长缨》、《中国武警》、《中国军事科学》、《国防》、《中国军法》、《环球军事》等50余家杂志发来贺信贺电。
2005年9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后勤指挥学院作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战略构想。《后勤》杂志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后勤”这一中心,大力宣传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成就,深入报道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经验,全景展现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新风貌,为促进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撑,在军队后勤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6年7月,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廖锡龙部长,孙大发政委在司令部王新力副参谋长的陪同下,视察杂志社,并在《后勤》出版500期时题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时俱进是后勤杂志的生命”,为办好《后勤》提供了遵循。
2010年底,杂志社党委集全社人员的智慧,拟制出台了“强刊兴社”建设构想,提出了“推进杂志向现代期刊转型,打造我国一流军事名刊”的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后勤》杂志组织召开出版创新座谈会,确立了创建“打仗型”期刊创新思路,在新起点上服务全面建设现代后勤“三大任务”,《后勤》杂志迈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后勤》杂志一路走来,始终到了军委总部首长的亲切关怀和厚爱,许多领导为杂志题词、写信,就杂志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批示、指示,给予具体指导。《后勤》杂志一路走来,始终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与《后勤》杂志同甘共苦、同舟共济、共同成长,不少人走上了后勤领导岗位。 60载风雨洗礼,60载岁月峥嵘。60年来,《后勤》杂志始终牢记“探索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思想、宣传方针政策、弘扬时代精神、展示后勤风采”的光荣使命,服务后勤不遗余力。她记录了我军后勤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社社长履新--《中国专利与商标》2014年02期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社社长履新
【摘要】:正因年龄原因,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兼中国专利与商标杂志社原社长李勇先生不再担任原职务,新任公司总经理兼杂志社社长曾祥夌先生于日正式就职。曾祥夌先生从1986年开始从事涉外专利代理工作,1987年获得专利代理人资格,曾先后在美国和德国进修专利代理及诉讼业务,具有丰富的知识产权
【关键词】:
【分类号】:G306【正文快照】:
因年齡原因,中國專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兼中國專利與商標雜誌社原社長李勇先生不再權任原職務,新任公司總經理兼雜誌社社長曾祥菱先生於曰正式就職。曾祥菱先生從1986年開始從事涉外專利代理工作,1987年獲得專利代理人資格,曾先後在美國和德國進修專利代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J];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年02期
筱力;;[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6年01期
罗伯特·希科什;;[J];中国专利与商标;1999年01期
本刊记者;;[J];中国专利与商标;1998年02期
刘旭;崔红梅;杨光;;[J];知识产权;1992年04期
马连元;;[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6期
;[J];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2008年58期
熊莉;;[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年06期
李琳;;[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5期
;[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敏锋;;[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齐晓寰;;[A];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杨敏锋;;[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余刚;;[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李丽;;[A];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暨学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白皎;;[A];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促进专利代理行业发展-2010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首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0年
喻尚威;;[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张雨;苏敏;孙文倩;;[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二部分)[C];2011年
肖远;杨芳;陈金林;;[A];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2012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三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第二部分)[C];2011年
赵延瑞;;[A];全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提升专利代理服务能力-2011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二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宋茜;[N];江西日报;2008年
记者闫文锋;[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肖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李银娟 小莉;[N];常州日报;2010年
赵建国 柳鹏;[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9年
陈振凯 郭肖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郭京泉 张萌萌
刘军杰;[N];廊坊日报;2010年
吴辉;[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
;[N];科技日报;2010年
记者 赵婵莉 见习记者 高宇婷;[N];华兴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凌云;[D];浙江大学;2008年
王伟生;[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周奎军;[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龚安义;[D];湖南大学;2008年
毛鸿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蒋颖;[D];四川大学;2005年
蔡琳;[D];清华大学;2005年
田国书;[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蒋涛;[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陈雁;[D];贵州大学;2007年
李晓慧;[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刁骅;[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段钧;[D];武汉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朱玉祥-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介绍
按模块条件查看
摘要:朱玉祥,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优秀企业领导人。
朱玉祥-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介绍
人物小结: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北省首批“五个一批人才”,先后获得“湖北新闻出版名人”、“中国期刊领军人物”等数十个荣誉称号
朱玉祥简介:
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湖北省首批“五个一批人才”,先后获得“湖北新闻出版名人”、“中国期刊领军人物”等数十个荣誉称号,是享受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9年被选评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作为目前发行量位居全国第二的杂志,《特别关注》的24名员工年实现利税3000多万元,人均创纯利100万元。在办刊近9年的时间里,杂志以年平均增长40万份以上的高速发展,期发行量先后突破40万份、100万份、150万份、240万份,直至目前的300万份。
在他的带领下,一份最初并不被人十分看好的杂志竖起了一面“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的旗帜,坚持以健康、积极、向上、阳光的价值取向打败消极、颓废、阴暗、庸俗的精神垃圾;他带领这份杂志,在办刊近9年的时间里发行量达到300万份,创造了中国期刊乃至世界期刊发展史上的奇迹;在他的领域里,24名员工人均创纯利100万元,成为全国期刊界为之侧目的“明星”。
创刊仅8年,《特别关注》期发行量就直奔300万份,在中国9821种期刊中,雄居前三甲。24名员工,2008年上交利润2420万元,人均100万元。中国期刊协会顾问张伯海称赞:“这不仅是中国期刊界的奇迹,在世界期刊市场也绝无仅有!”
一手打造这一“奇迹”的就是特别关注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朱玉祥。素描朱玉祥,“睿智、豪放、诡异、高效”四个关键词,栩栩如生。
睿智:舍分众之路走大众市场
《特别关注》的创刊其实生不逢时。2000年前后,中国期刊市场正面临着都市报、互联网等新锐媒体的冲击,许多知名大刊一路下滑。于是传媒界 “细分市场,追求个性”之论备受推崇,依托于各类机构或社团的妇女、少儿、青年类等洋洋洒洒几千种刊物,更是乐此不疲。谁想在期刊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似乎只有走“分众之路”。
然而,年方38岁的朱玉祥冒犯众禁:“自恋分众,是媒体害怕竞争的无奈逃避。”
当时还是《湖北日报》一名“坐冷板凳”的记者,但朱玉祥心里跟明镜似的:你想细分市场各占一方,过安逸日子,然而市场不一定认同你的一厢情愿。社会转型前,国人的衣食住行都由政府来计划,价值观几乎是单一的。但是半路杀出的市场经济,引发许多令人忧心忡忡的不确定性,同时海量般的信息分分秒秒地喷涌。因此人们茫然不知所措:咱该如何赢得幸福?如何发财致富?如何营造爱情的港湾?显然,社会亟需从不确定性中寻觅可知的东西,从杂乱无章的世相中梳理出有价值的参照。这就是新时期读者的共性需求和共同愿望,而关注这种共性需求的媒体,凤毛麟角。
睿智的朱玉祥看到了一方大众天地,把《特别关注》定位于“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他说,男人和女人,好比太阳和月亮,互相辉映,牵引社会。刊物的生命力,就像好莱坞大片一样,看你有没有本事做好让大众叫座的精神产品。
关注共性,引伸出科学的办刊理念:“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朱玉祥勉励编辑们说,《特别关注》要传播的哲学是,人的幸福其实与金钱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而与你的人生态度有根本关联。
不是吗?99%的人不敢奢望与比尔·盖茨、松下幸之助比财富,但是100%的人只要持之以恒做好每件小事,就会给自已带来幸福。8年多里,《特别关注》选编了诸如《神奇毛巾挣下80万元》、《一角钱生意让他奔小康》、《陪母亲过大年》、《原装爱情不断电》等几千篇佳作,赢得几万读者来信来电深情赞美。
朱玉祥说,共性永远比个性重要。共性能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等差异而产生无穷的魅力。
豪放:迈开第一步就谋划登天
《特别关注》的员工们很钦佩朱玉祥,说他“总喜欢异想天开,几乎总能如愿以偿”。
日,朱玉祥39岁生日。性情中人的他,在自家搞了个Party,把10多个二三十岁的员工请到一块儿。一阵轰饮海侃之后,朱玉祥冒出一句话:“现在,《特别关注》发行5万份,年底增到10万份没问题。可是你们谁敢同我打赌,咱什么时候能干到100万份?”
豪言惊人,大家面面相觑,此时刊物创刊刚半年,赚钱还八字没一撇,这不是天方夜谭吗?°碍于面子,总得给总编辑凑个热闹吧。于是,有人说8年抗战可以搞成百万大刊,有人说10年实现也是了不起的奇迹,胆量最大的人说借2008年奥运东风冲刺有希望。大家“下注”后,朱玉祥亮出底牌:“我认定的目标是2005年跨进百万大刊!”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谁都没料到,刚巧4年,《特别关注》就挺进百万大刊之列。朱玉祥豪放的性格,自此闻名遐迩。但跻身“中国十大百万期刊”,他还不满足,又盯住了150万、200万、250万份这些新目标。也真邪乎,他就这样带着20余人的团队,近几年来以年均增长40万份的高速,像黑马一样奔腾,眼下正向300万份挺进。
显赫名声诱发神秘感。这些年,先后有十多位高级领导和境内外几十批同行前来考察取经。他们都想解开一个谜:《特别关注》是不是藏了一批高人,方才技压群雄?
朱玉祥笑答:没有。论年龄,编辑平均30岁;论学历,最厉害的编辑只上过中专;论专业,几乎都是门外汉。那么奥妙究竟何在呢?
《特别关注》的崛起,得益于“把每个编辑当作总编辑来培养”的企业文化。也就是让每个编辑树立较强的总编辑意识,从而“把一个人的才智,变成十个人的创造力”。
恐怕在中国期刊界,只有朱玉祥是不给编辑划分自留地的。他把《家事》、《国事》、《天下事》、《开心事》、《史事》、《男人的事》等10来个意蕴贯通的栏目,全部放开,不圈地为牢。这样,无形中逼着每个编辑只能用总编辑的眼光和思维来经营每篇稿件,并按朱玉祥铁定的“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动人心弦”三条标准,寻觅一流文章。编辑规则为“俗事雅说,雅事俗说;说事论理,只快半步”。如此一来,6个文字编辑每人每月不得不浏览几百种各类报刊、书籍,可谓“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以此争夺“公海”。每月,编辑们把1500余篇、150万字的文章摆到朱玉祥面前,他再十里挑一,奉献给读者的200多篇文章当然篇篇精彩、个个叫好。
诡异:怪招迭出“金娃娃”一抱一个准
很多人摸不透朱玉祥,没别的,就是搞不懂为什么他的思维与别人经常是拧着的?他的一个个起初让你觉得匪夷所思的怪招为什么后来竟然能抱上“金娃娃”?再看外表,他微胖谦和,留个平头,衣衫随意,一年四季穿双旅游鞋,出差背个双肩包。偶见他西装革履,全是为了应付场面。哪像个满脑子能随时随地冒出金点子的怪才?
辉煌背后是艰辛。
《特别关注》创刊初期也曾遇到“没人要”的尴尬,也曾因书商将全国代销合同不撕而毁几乎奄奄一息。此时长期以来垄断报刊发行的全国邮政系统正备受冷落,传媒界一古脑儿奉行“零售为王,无零不活。”朱玉祥大喜,冷就是热的机遇。
他调查发现,全国邮政报刊发行系统有50万订阅大军,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放着这么雄厚的资源不用,咱不是犯傻吗?
2000年末的一天,朱玉祥拜访长沙县邮局局长。这位快人快语的“老发行”放言,尽管《特别关注》才办了几个月,人不知鬼不识,但刊物好,我一高兴,拼个命就可以订1000份,你信不信? 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你知道朱玉祥当时脑子里冒出的是什么吗?“冰封千里的北极,通常是不能孵化鸡蛋的。但我们可以营造一个个温暖的小环境,就能孵化出一批又一批毛茸茸的小生命”。
好吧,大家都不同邮局玩,我朱玉祥就真心将你奉为上宾。山东、河南两省成为他开拓订阅市场的首选。办法很简单,就是成千上万地大送样刊,邮局只收其利,风险为零。招数对政策好,忙里偷闲的各地市邮政发行局局长们、成千上万的收订员们,随手翻翻这份从未打过照面的《特别关注》,竟然被迷住了。职业敏感告诉他们,这是一份非同凡响的刊物,花力气订阅,肯定大有甜头。果不其然,两省年订阅都达3万多份,均是各自订阅新刊之最。
小试牛刀后,朱玉祥向全国推广,以订促零,订零结合。2003年,发行量猛增到40万份。就两年,一份新锐之刊,倏地跻身于“中国综合期刊50强”。
朱玉祥颠覆“无零不活,以零促订”的发行圭臬,确立“无订不活,订零齐飞”的发行新模式,源于他洞悉一个真谛:老百姓自个儿乐意掏腰包订的报刊,必定是好东西,报摊上自然就好卖。2004年,《特别关注》跃上92万份,2005年底,订阅零售总量窜升至150万份。分解订阅零售格局,大体是各占半壁江山。
《特别关注》一跃成为“期刊黑马”,一年几千万元的印刷业务煞是诱人。可是都揽在自家怀里,全国30余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万订户,以及分散于全国的8万个报摊点,你能保证每月同时把200余万份杂志摆到读者面前吗?还有一年要多支付三四百万元运输成本,那不是白白地吃掉了利润?
2004年,朱玉祥带人到各地考察,探索布局合理的分印之路。先是在山东、河南等省设了5个分印厂,接着向山西、安徽、湖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铺开,目前全国25个分印厂每期共印制刊物300余万份,实现了同质、同步、按量上市。如今这个方略已成教案,为业内所效仿。这里再啰嗦一句,单论分印成本,年均规避纸价波动和减少运费,收益就高达四五百万元,顶一个中型企业全年的利润。朱氏之诡异,可见一斑。
高效:高台跳水一纸风行拥抱终端增长40万份
2001年春节将至,刚诞生几个月的《特别关注》,亟待寻找高效成长之路。朱玉祥联想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伏明霞一个10米高台跳水表演,让全世界惊叹不已。那么,《特别关注》能否也上演别出心裁的高台跳水呢?
朱玉祥一言既出,当即得到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江作苏的果断支持。他说,中国近万种期刊,都像是被包着厚壳的种子,从地里慢慢往上生长。假如我们冒险从高空往下跳,很可能沉一下,但如果跳得好,会水花四溅,会惊世骇俗,引起特别关注,快速壮大。而一份一份地慢慢增长,时不我待,周期太漫长。
于是一项决策大胆推出:利用《楚天都市报》的7000人发行大军,拿出150万元巨资,在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两天内,免费把第4期“《特别关注》春节号”这份新年礼物,送到了《楚天都市报》80万个订户手中。《特别关注》一夜走红,风行荆楚,发行量第一年就达到了9万份,当年创办当年盈利。
《特别关注》出生前夕,为怎样定价,内部曾发生了激烈争论。首先有人主张3元一本,理由不言自明,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读者》领潮的单本零售3毛钱逐步涨至3元后,就成了期刊界公认的“3元价格律”,没人敢触动这根最敏感的神经;有人说现在成本高,定价低了只能做赔钱的买卖,主张定4元一本。朱玉祥却说,咱要高价出手,定就定它个5元,回避低价竞争,没效益怎么能办出好刊物?算对了效益账,扩大发行就腾出了游刃有余的空间。
当时文摘类杂志大体是,64页、黑白内页,定价3元,期刊社和经销商盈利空间狭小,发展无力。而《特别关注》跳出固定格局,以96页、黑白内页,5元定价,出现在新世纪中国期刊市场上时,恰好是一种适时的正确厘定。成百万的读者就像接受其内容一样,欣然掏钱。而在这一价格水平上,经销商以同样的折扣销售杂志,1份《特别关注》与1份定价3元的文摘杂志相比,获利水平高出60%。
好刊物加上科学定价,《特别关注》盈利每年递增几百万元,2005年突破1000万元, 随后直冲1600万元、2200万元、2420万元。如今,“5元价格律”已成为96页、黑白内页的文摘期刊的定价规则。
进入2006年,《特别关注》已建有200多个经销商网络,遍布3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10万个报摊亭点中,铺开面达8万余个。但无论是中观的地区还是微观的摊点,销量却不平衡,遇到了期刊营销的“常态发行现象”。而问题就出在报摊亭点——零售终端上。
朱玉祥摸底发现,2005年前,有三分之一、约二三万个报摊亭点月零售《特别关注》徘徊在10本左右,其余五六万个摊点每月实销量多为几十本甚至更多。差距等于增量空间,但是如何切入呢?
零售报刊,报摊亭主与读者之间发生的是最简单的交易行为,没有情感交流;杂志社偶尔跑摊点也是调查刊物“好不好卖?能卖多少?”很少关心他们的生活和疾苦;而城建等有关部门光顾多是检这查那,丢下的是恐惧。
历来注重研究“发行心理学”的朱玉祥感悟到:报摊亭主犹如“抱关击柝”的更夫,看起来做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他们在辞尊居卑,辞富居贫,为报刊守护读者之关。因此,谁能让报摊亭主赢得报刊社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一家人的情怀”,谁就掌握了零售通道和零售主导权。
2006年5月至9月、2008年3月至6月,朱玉祥亲自出马,调动6个工作人员,在全国开展了两次“拥抱零售终端活动”。在广州、长沙等地,一场拥抱终端活动,应邀欢聚一堂的报摊亭主均达500人以上,较小的地区,一场拥抱活动也不少于100多人。两轮战役,总计与2400万多个守辛苦钱的报摊亭主相识、相交、相熟。
“万人亲情盛宴”的效果毋庸置疑,所到之处无不增长。以陕西为例,全省零售由原来的9000余份,猛增至20000多份,翻?了一番多。经测算,拥抱终端,零售每增长一份,投入2~3元活动成本。而新赢得一个读者,一年为刊物带来近20元收益,是每份投入成本的10倍。另一笔更重要的无形财富是,借此强化了2.4万双市场抓手。2006年底,全国零售总量增至110万份,加上订阅, 《特别关注》终于按预定目标突破200万份!
您可能关心的页面: 、 、 、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XXX"的知识/资讯/名人/访谈等文章,均由企业/经销商/用户自行通过本网站系统平台投稿编辑整理发布或转载自其它媒体,仅供学习与参考等非商业用途性质使用,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提交说明:
注册登录发布:
精彩推荐&|&Recommend
杂志行业品牌推荐:
按商城(推荐购物网站)查看:
热卖网店: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法治杂志社社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