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朝俸简历模板

吴隐之_百度百科
吴隐之(?—414),字处默,东晋濮阳人,生当东晋后期。曾任,左卫将军,广州刺史等职,官至,著名廉吏。
吴隐之生平
吴隐之少年
吴隐之:虽家境贫寒,但志存高远。他饱览诗书,以儒雅显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来之财,母亲去世时,他悲痛万分,每天早晨都以泪洗面,行人皆为之动容。当时是他的邻居,韩康伯之母常对康伯说:“你若是当了官,就应当推荐像他那样的。”
吴隐之成年
后来,成了吏部尚书,便推荐吴隐之为辅国。当时兄坦之为袁真功曹,袁真被打败,坦之被俘即将杀头。隐之拜见桓温,请以身赎兄,温认为隐之是难得的忠义之士,放坦之,奏拜隐之为奉朝请、。女儿出嫁,派人前来帮忙,但隐之宾客一个不请,嫁妆一件未置,但见丫环牵着狗到大街去卖。后调任晋陵太守,妻子仍负柴做饭,孝武帝很器重他,任为、左卫将军。后历任、国子博士、太子右卫卒、领、右卫将军等职。
年间(397年-402年),朝廷想革除岭南的弊端,任命隐之为、广州刺史、假节领。赴任途中行至距广州20里处的石门,遇一山泉,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故名“”。隐之对家人说:“如果压根儿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过了岭南就丧失了廉洁,纯属一派胡言。”说着走到泉边舀了就喝,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他廉洁奉公,清简勤苦,始终不渝,所食不过是稻米、蔬菜和干鱼,穿的是粗布衣衫,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有人说他故意摆样子,隐之笑而不语,一如既往。部下送鱼,每每剔去鱼骨,隐之对这种媚上作风非常厌烦,总是喝斥惩罚后赶出帐外。经过他的惩贪官、禁贿赂,广州官风有所好转。元兴初,皇帝下诏,晋升他为前将军,赐钱50万,谷千斛。
吴隐之在广州多年,离任返乡时,小船上仍是初来时的简单行装。唯有妻子买的一斤沉香,不是原来的物件,隐之认为来路不明,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到家时,只有茅屋六间,篱笆围院。刘裕赐给他牛车,另为他盖一座宅院,隐之坚决推辞掉了。后升任、太常,隐之仍洁身自好,清俭不改,生活如平民。每得俸禄,留够口粮,其余的都散发给别人。家人以纺线度日,妻子不沾一分俸禄。寒冬读书,隐之常身披棉被御寒。
吴隐之老年
八年(412年),隐之告老还乡,授,加金章紫绶,赐钱10万,米300斛。九年(413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
吴隐之记载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人,魏质六世孙也。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日晏歠菽,不飨非其粟,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年十余,丁父忧,每号泣,行人为之流涕。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及祥练之夕,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尝食咸菹,以其味旨,掇而弃之。
与太常邻居,康伯母,殷浩之姊,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解褐辅国,转参征虏军事。兄坦之为袁真功曹,真败,将及祸,隐之诣,乞代兄命,温矜而释之。遂为温所知赏,拜奉朝请、,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入为、国子博士、太子右卫率,转,领著作郎。孝武帝欲用为,以隐之貌类简文帝,乃止。寻守廷尉、、,领著作如故,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然多瘴疫,人情惮焉。唯贫窭不能自立者,求补长史,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广州刺史、假节,领。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元兴初,诏曰:“夫孝行笃于闺门,清节厉乎风霜,实立人之所难,而君子之美致也。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吴隐之孝友过人,禄均九族,菲己洁素,俭愈鱼飧。夫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飨惟错之富,而家人不易其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朕有嘉焉。可进号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
及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固守弥时,长子旷之战没。循攻击百有余日,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宜加裁戮,诏不许。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振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优诏许之,授,加金章紫绶,赐钱十万、米三百斛。九年,卒,追赠左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
初,隐之为奉朝请,请为卫将军主簿。隐之将嫁女,石知其贫素,遣女必当,乃令移厨帐助其经营。使者至,方见婢牵犬卖之,此外萧然无办。后至自番禺,其妻刘氏赍沈香一斤,隐之见之,遂投于湖亭之水。
子延之复厉清操,为太守。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吴隐之轶事
吴隐之卖狗嫁女
说到东晋的吴隐之,人们很自然会想起他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而不贪的趣闻,而他做秘书时卖狗嫁女的逸事,却少有人知道。
吴隐之在做广州刺史之前,曾做过多年秘书。他先是为所知赏,拜奉朝请、;接着被点名要过去做主簿;再后来是入朝做。与尚书郎、主簿一样,中书侍郎也是秘书性职务。吴隐之卖狗嫁女,就发生在他做谢石主簿的时候。
谢石是东晋著名人物,的晋军司令便是他。这一仗足以使他名垂青史。谢石对吴隐之的生活很关心。吴隐之的女儿要出嫁,谢石知道他家穷,“遣女必当”,便吩咐手下人带着办喜事所需的各种物品去帮忙操办。到了吴隐之家,只见冷冷静静,毫无办喜事的气氛,唯见婢女牵了一只狗要去市上卖。原来吴隐之要靠卖狗的钱来做女儿的嫁资!
吴隐之清廉乐善
东晋时的主簿,虽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其职责无非是主管文书,为将相大臣一幕僚而已。但若论其地位,却又十分重要;论其权力,有时甚至大得使人咋舌。如以为参军,为主簿,时人便有“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之语,主簿地位之重要和权力之大,由此可知。其时声誉日隆,炙手可热,且谢家十分富有,吴隐之在他手下工作,俸禄定当不菲。退一步说,吴隐之的俸禄即使不多,但他只要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以顶头上司谢石为榜样(谢石聚敛无度同样很有名),能捞的时候就捞它一把,怎么也不会穷到卖狗嫁女的地步。很显然,吴隐之家穷,是另有原因的。史书上说他“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被絮,勤苦同于贫庶”。他家穷,原来是他始终保持清廉的操守,又乐善好施造成的。
众所周知,两晋时的官风,是相当腐败的。何曾父子日食万钱,与比阔斗富这类丑闻,都是发生在那个时代。在那种环境和条件之下,吴隐之能够清廉自守,确实难能可贵。特别是上司都聚敛无度,他却毫不动心,守住清贫,尤其让人崇敬。后来,朝廷决定派他去广州做刺史,目的就是希望他到那里去树立新的形象,改变过去岭南历任刺史皆贪污受贿以饱私囊的弊端。
吴隐之广州贪泉
广州面海环山,多有象牙、珍珠、海味和名贵药材出产。但因为地处僻远,瘴疫流行,在东晋时还属蛮荒之地,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那里做官。只有那些家里贫困而又想发横财的人才肯去。到广州做刺史,只要弄上一箱珍珠宝物,几辈子享用不尽,以往的广州刺史因此没有一个不贪的。离广州二十里一个叫石门的地方,有一口泉叫“贪泉”,据说不管谁喝了这泉水,都会变得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信这个邪,到广州后,他对亲人说:“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为了表明立志清廉,他特意来到贪泉,掬水而饮,并赋诗为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人们都说喝了这泉水,就会贪财爱宝,假若让那样品行的人喝了,我想终究不会改变那颗廉洁的本心。以后他在广州,果然始终保持着廉洁的操守,粗茶淡饭,衣物器具也十分简朴。调离广州时,他妻子偷偷带了一斤中药材沉香木,吴隐之发现了,十分生气,把它丢到水里去了。吴隐之“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岭南习俗也就日趋淳朴。为了表彰他“革奢务啬,南域改观”的操行和政绩,元兴元年(公元402年),吴隐之被升迁为前将军,并得到赐钱五十万、谷千斛的奖赏。
吴隐之做主簿时卖狗嫁女和他后来做广州刺史时饮贪泉而不贪,这两件事表明:真正的清廉之士,是不管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下,也不管他手中有权还是无权,都是不会改变其志操的。
一个人能否保持清廉,其关键还在于自己,不能怪罪于环境和条件。清朝“挂印知县”喻秉渊|喻秉渊简历
& & & 喻秉渊同志最近被炒得热火朝天?为什么?廉洁二字也。根据《巴州志校注》(重印本)【M】卷六·选举志·国朝拔贡,第288页记载其简历如下:
& & & 喻秉渊,原名元吉,字福庵,四川巴州人,今巴中市恩阳区兴隆场乡玉皇村人。生于道光七年(1827)卒于光绪十八年(1892),享年66岁。天下喻氏皆以愈药为鼻祖,其后均已始迁者为鼻祖,如江西以成夫、蜀之内江以大洪、广元以孔时等等,而巴地则是以名登为鼻祖。自名登迁入巴中之始其喻氏家族便文人才子辈出。喻秉渊高祖喻珩,乾隆癸酉年拔贡(1753),先授雅州府(今四川省雅安市)教授;后授重庆府教谕。喻珩长子喻遐昌1765年岁试入贡,授天全教谕(今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喻珩次子喻龄懋,乾隆丁酉年拔贡,官洪雅教谕(今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后任云南恩安县知县(今云南省昭通市)。喻秉渊父亲喻焯先为岁贡。清朝规定的拔贡基本年限是每十二年举行一次,三十六年三拔贡考入一家,世之罕见,为鼓励其良好的学风家风,乾隆皇帝便赐予“文魁”之匾。喻元吉的具体情况记载于《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中,原文如下:“喻秉渊,原名元吉,号福庵,豪爽自负,家学渊源。十六游庠食饩(十六岁中秀才,即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中秀才),道光己酉登贤书后(二十二岁中举人,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主讲宕梁书院,创立宾兴。以大挑签分云南署沾益州授保山县知县。老致仕,寿终于家。”
& & 有诗这样写到:不惑赴任,挂印守廉,万民牵衣泣送,一家囊橐萧然。天命归故,捐资助学,半生农耕劝廉,几代家徒四壁。
& & &&一、秉承家风,世代传廉
& & &喻秉渊出生并成长于一个书香不绝,科第绵延的家族,世代相传的祖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子孙”更是从小便培养了喻秉渊良好人品。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记载:亦越乾、嘉,民物藩庶,国家右文,人重科举,士竞帖括,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虽至寒畯,亦趋於学,应试弥多,人才增盛……男耕女织,家世其业,老师宿儒,终身教授。此为文盛时代。而喻秉渊正是出生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并成长于一个书香门第。喻氏一脉的遗孀就因贞节曾获皇帝旌表四次,建立牌坊三座。“节孝牌坊”是封建时代三纲五常衍生下的产物。凡节孝妇女由各省或府、州、县申奏朝廷批准而修建,此处的“先后守节孝,姑媳蒙旌表”说的就是维贤公一家;道光三年以“姑媳双贞”旌表建坊于小祠堂前,“双贞”节孝牌坊,石质结构,工艺精巧,高三丈有余,三拱并列,上方镶嵌三额,中书“喻氏节孝牌坊”,两侧书“松柏”、“节操”,字为赵体,笔力遒劲,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巴中县志·烈女传》记载入录的还有:喻敏先妻何氏、喻元瀛妻汪氏、喻崇德妻吴氏、廖兆生妻喻氏、李时需妻喻氏皆旌表建坊;喻元垓妻杨氏,皇清敕授“四品宜人”;昭勇将军元鼎之妻张氏、昭武将军喻汝峨之妻苟氏,皆皇清例授“三品夫人”等等。
& & & 以耕读传家的喻氏一脉出现了在当时少见的“三十六年三拔贡入一家”的事,此事的主角正是喻秉渊的高祖喻珩,曾祖喻龄懋和喻遐昌。从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到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连续三届,喻珩,喻遐昌,喻龄懋父子三人先后被选中,并成为拔贡生,后据《巴中县志校注》(民国十三年版)的记载:喻珩,雅州、重庆府教谕;喻龄懋,洪雅教谕;喻遐昌,天全教谕。可看出其家世,实乃书香传世,三人先后为官,均以家训严身律己,立德树廉,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 & & 喻秉渊的祖父喻贯一及其父亲喻焯先极好的继承并发扬了这种良好的学风家风,虽然两位未曾当官,但是,亦是饱学之士,才华横溢,徳播四方,朋友遍及名流。时杨芳任甘肃提督,其与喻贯一为好友,因为其良好的家风、家德所感,为其书赠“德垂后裔”匾额,寓意祖上德行为后世所继承,并发扬光大。喻氏一族无论为官还是为民世代秉承家风,严格要求晚辈心正为人、清廉为官,传承美誉遗风。
& & &喻秉渊3岁时进入官学堂读书,严于律己,凭借过人的毅力,刻苦读书,小时候就有“秀才吃糍粑,笑话传万家”的故事,求学科考之路虽不顺畅,但喻秉渊立志向祖辈学习,会试落第的喻秉渊在官办的巴州宕梁书院讲学,在被官吏挪扣经费的前提下带头捐资创立宾兴,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名望颇高。
& & &&二、问心办案,亲民树廉
& & & 同治十年(1871年),经朝廷“大挑一等”之后的喻秉渊任职于云南沾益州知州。喻秉渊上任后办理首案时精推理,细酌情,翻阅大量书籍和案卷,走访无数百姓,推翻了因误食发霉黄豆所做炒面致死而错判杀人的冤案。此后,连续评判了几起冤案,得到了百姓信任,为此,“喻青天”美名逐渐传开。
& & &&为了不毁“喻青天”美誉,喻秉渊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审案之后回到书房,总要独自一人仰望苍天,反复思索案情经过,扪心自问断案是否公允,有无不公之处,做事是否做到上不愧于朝廷,下不愧于黎庶百姓?皇帝为褒奖他,赐“问心堂”匾额一块。喻秉渊视这块匾为至高无上的荣誉,十分珍惜。。
& & & 喻秉渊任职当地贪污受贿横行,而自己又不愿同流合污,他独善其身的做法,让很多官员不满,同僚虽然对其颇有微词,但亦称其“身正,不受,文武全才!”。由于他的清正廉洁,政绩非常突出,声名显赫,百姓拥戴,光绪元年,朝廷赐予他 “永锡尔极”予以褒奖。
& & &在喻秉渊的悉心治理下,常年处于动乱边缘的沾益州却始终保持着稳定发展的局面,其地汉族与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始终未受到大理政权的影响。这些突出的政绩都被朝廷看在眼里,1872年将其调到刚经历十年动乱的云南永昌首府保山县任知县。
& & &&三、拒贿训子,挂印守廉
& & & 喻秉渊上任保山知县后,首要是治匪惩贪。喻秉渊身材高大,魁梧健壮,骨健筋强,刚柔相济。处理当地盗匪时一直都是带头冲在最前线,很快就使当地匪患减少,到处呈现了“弃刀买牛”现象。匪少了,贪腐就少了,矿产交易就正规了。
& & &保山瓦渡金矿矿长有十多位,每年都要联合送礼。大家听说新来知县清正廉洁,个个都害怕。最后大家商量加两倍送礼,于是整了一大口袋银子,找了个平常送礼有经验的人送到喻家,喻秉渊当场拒收,并严厉训斥来人,称如果不拿走就全部充公。从老家来身边读书的小儿子喻恩刚好看到了这一幕,等那人一走,喻恩便问道:“爹,你怎么不要银子?我们在老家饭都吃不起呀?”喻秉渊严厉地给了儿子一耳光,训斥道:“滚回去,你这种东西莫败坏了我的官德!”打了儿子,痛在心里,他召集全家人,给家人讲为什么不能收别人东西的道理,并反复强调“俸薪身家之外,不可贪用他之一分一文”。
& & & 而喻青天挂印辞官,也是因为他以这个信条严格要求自己。一日升堂审一桩杀人案,案情简单明朗,犯人供认不讳,证人证据确凿。审问之后,嘱师爷具案申报秋决。但宣判之后,那罪犯当堂大叫:“怎么,要了银子,还要脑袋吗?”喻秉渊忙查原委,才知其妻弟收了犯人银两,深感家教不严,有悖家风,丧失官德。为保全清誉,他责成妻弟立马退还赃银,并连夜上表辞职,不待批文,就封印挂冠而去。
& & &“要了银子又要脑袋”的风波却一点也不能抹杀喻秉渊在老百姓心中的清廉形象。保山百姓听说喻秉渊要辞官,怎么也不愿意让他离开,自发联名劝留,缝织万民衣、万民伞,组织万人劝留,希望他继续为官,造福百姓,然而,喻秉渊一家带着他视为生命的几块匾额,毅然踏上了回归恩阳老家的路程……
& & & 四、农耕传家,助学劝廉
& & & 喻秉渊的家乡在四川恩阳,属穷乡僻壤的大巴山南麓,是个典型的烧鸦片烟的地方,当官的没钱烧烟了,便随心所欲地增加税赋,害得当地百姓生活十分艰苦。
& & &&喻秉渊辞官回到家乡后,以耕读传家,劳作为生,积极参与老百姓的大小事务,远近乡邻但凡需要他帮忙的,他总是积极出面,以举人特殊的身份和智慧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从不收受一点好处。本地官员非常憎恨,为此与喻秉渊展开了各种较量,喻秉渊文不怕官压,武不怕威吓,这让当地的官员敬而远之。
& & & &一心为学子着想的喻秉渊,总是念念不忘学子科考的辛苦,便想新修考棚。当地官员知道这一消息后,找了一个晚上带上很多银子去拜访喻大人,以聘请他讲学为由行贿于他的家人,喻秉渊怒斥家人,断然拒绝。
& & &&后来,喻秉渊发动家人种植老鹰茶和紫薇花,将所有收入和自己的所有积蓄全部捐出修建考棚。喻秉渊为了感化当地知县,告诉老百姓,知县很是关心考棚修建的事也捐了款。因为捐钱让其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家徒四壁,只有靠勤奋劳作,维持生计。一日来客,无米可炊,家里实在没有可以招待客人的东西,想起一代知县的家境这样儿,儿媳心酸落泪,但聪敏的儿媳又不得违抗父亲大人的命令,只好端出一钵清水,里面只有官帽上的两颗铜花铃,笑称“名誉汤”。这件事让当时在任知县很是感动,修建考棚的事得到当地官员的大力支持,社会贤达资助,修建了考棚(遗址为今巴州区人武部院内)。为鼓励巴州学子上进,并希冀能中状元,在考棚前修了一座石桥,取名为“状元桥”。
& & & 自此以后,喻秉渊把余生全部精力倾注在考棚考试的学子身上,每一年开考,他都要亲自去讲学,用自己的真实事例教育学子,不仅教导学子要学业有成,更要做官为民,不贪不占。学子们非常尊重喻老先生,而喻秉渊也成为了巴中立德做人、清廉为官的楷模。
& & & 注释:关于喻秉渊赐文魁匾一事还有另一种说法,一直由喻氏家族代代以口述的形式相传下来,现今由喻氏后人喻伟文口述并整理出来。大致内容如下:每隔十二年一次的拔贡连续三次由喻氏家族获得,实属罕见,便引起了他人猜忌,认为是考生串通并贿赂考官修改了试卷成绩,此考官为了证明清白便将试卷在皇帝面前当面读出,文笔华丽用词十分优美,状告之人无话可说,皇帝为了嘉奖喻氏家族良好的学风家风,便赐予了“文魁”匾。(此故事仅仅为喻氏后人口述相传下来,故其中定存在许多不实之处,关于文魁匾应以前一种最为可信)
可能你对以下的内容也感兴趣:
CopyRight & &老罗的博客(一亩三分地).&&All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号
本网站由作为空间服务商路振飞_百度百科
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明末清初著名的抗清人士之一。亡后,路振飞曾致书南京,谓“伦序当在,宜早定社稷主”。弘光帝被俘后,(即南明隆武帝)自立于,先后封路振飞为左都御史、、大学士兼等职。官爵累至、、、兼兵部尚书、大学士。后卒于粤中,谥文贞。
路振飞历史记载
据《》记载:路振飞,字见白,曲周人。天启五年进士。除泾阳知县。大吏陷,将建祠泾阳,振飞执不从。邑人忤奄,坐追赃十万。振飞故迁延,奄败事解。流贼入境,击却之。
崇祯四年,征授御史。疏劾卑污奸险,党邪丑正,祈立斥以清揆路,被旨切责。未几,陈时事十大弊,曰务苛细而忘政体,丧廉耻而坏官方,民愈穷而赋愈亟,有事急而无事缓,知显患而忘隐忧,求治事而鲜治人,责外重而责内轻,严于小而宽于大,臣日偷而主日疑,有诏旨而无奉行。疏入,诏付所司。山东兵叛,劾巡抚、,且论延儒曲庇罪,帝不问。已,劾结权势,树
路振飞石刻像
私人,秉铨以来,吏治日坏,洪学自引去。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为左都御史,振飞历诋其丑状,升遂不果用。
崇祯六年,巡按福建。海贼刘香数勾入犯,振飞悬千金励将士,遣游击、黄斌卿等大破之,诏赐银币。俸满,以京卿录用。初,振飞论海贼情形,谓巡抚不能办,语侵之。维琏罢去,命甫下,数奏捷,振飞乃力暴其功,维琏复召用。
崇祯八年夏,帝将简辅臣。振飞言:“枚卜盛典,使夤缘者窃附则不光。如向者、等公论俱弃,宅揆以后,民穷盗兴,辱己者必不能正天下。”时延儒已斥,而体仁方居首揆,衔之。已而振飞按苏松,请除输布、收银、白粮、收兑之四大患,民困以苏。会常熟、为奸民张汉儒所讦,体仁坐振飞失纠,拟旨令陈状。振飞白谦益无罪,语刺体仁。体仁恚,激帝怒,谪河南按察司检校。入为上林丞,屡迁光禄少卿。
崇祯十六年秋,擢,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明年正月,流贼陷。振飞遣将等十七人分道防河,由徐、泗、宿迁至安东、沭阳。且团练乡兵,犒以牛酒,得两淮间劲卒数万。福、周、潞、崇四王避贼,同日抵淮。大将、等亦弃汛地南下。振飞悉延接之。四月初,闻北都陷,立于南京。河南副使吕弼周为贼来代振飞,进士武愫为贼招抚徐、沛,而贼将据。振飞击擒弼周、愫,走学礼。竿弼周法场,命军士人射三矢,乃解磔之。缚愫徇诸市,鞭八十,槛车献诸朝,伏诛。五月,欲用所亲,乃罢振飞。振飞亦遭母丧,家无可归,流寓苏州。寻录功,即家加右。
路振飞半身像
振飞初督漕,谒凤阳皇陵。望气者言高墙有天子气。唐王聿键方以罪锢守陵,中官虐之。振飞上疏乞概宽罪宗,竟得请。二年,大兵破南京,聿键自立于,拜为左都御史。募能致振飞者官五宫,赐二千金。振飞乃赴召,道拜、兼。至则大喜,与宴,抵夜分,撤烛送归,解玉带赐之,官一子职方员外郎。又录守淮功,荫锦衣世。责廷臣怠玩,振飞因进曰:“上谓臣僚不改因循,必致败亡。臣谓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上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喜怒轻发,号令屡更。见群臣庸下而过于督责,因博鉴书史而务求明备,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也。”其言曲中王短云。三年,大清兵进,聿键走,振飞追赴不能及。破,走居海岛,明年赴永明王召,卒于途。
明路文贞公传
公讳振飞,字见白,号皓月;广平曲周人。天启乙丑进士,授泾阳知县。不建逆奄祠,多惠政;县人皆绘图祀之。崇祯辛未,召入为四川道御史。疏劾宜兴、乌程、巴县三相国、湖州冢宰及山东二抚臣,举朝惮之。癸酉,巡抚福建,有贪残县令,公褫其衣,系之狱,乃奏闻,人心大快,属吏惕息。海寇刘香连结红夷入寇,郑芝龙、黄斌卿等连战,破平之,公发纵之力举多。叙功,加一级,赐金币。丙子,巡按苏松,吴中积弊,皆悉心厘剔;会常熟奸民讦奏乡宦钱谦益、瞿式耜,公疏申救忤旨,降谪。□□大兵入燕、齐,烽燧告警;而流寇横炽于中州,徐、泗之间,道途多梗。上知公才,癸未,擢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公至,擒土贼张方造、王道善、程继孔等,及逆闯势益鸱张,公遣将防河,又令乡里团结义勇,各保邨坊,千里淮壖,屹然金汤之固。已而高杰、刘泽清等拥兵而南,争欲渡淮,人心恇扰,京师既陷,贼帅南下,齐鲁海岱望风奔溃。公力扼其冲,馘斩贼帅,保障江淮。顾福王既立,朝局纷然,以翻「逆案」、修前隙为事,争谋于公,而代公者至矣。初,高杰之南也,凤督马士英欲倚为重,遣人迎之;公谓:『大将宜御寇门庭,不得入内地』。阻之不得前,卒取道凤阳至扬州。及士英道淮而南,公禁舟兵不得上岸侵掠,又留其火器御贼;士英不悦。抚宁侯朱国弼职在护漕,闯贼势急,即离镇,擅取福建解京银十万余寄淮安库以行;公与力争,国弼亦衔公。及士英当国,国弼进保国公用事,遂共排公。公屡奏捷,忌公威名,卒不叙功;更诬以侵饷,起田仰代公抚淮。淮人不服,几至激变。会公亦以母丧去任,流寓苏州。南京陷,公率家丁保洞庭山,而闽中隆武诏使至。初,公至凤阳谒陵,识唐王於高墙,因疏请恩恤罪宗。至是,王即位,念公旧德,特召为左都御史。与季子泽浓入闽,遂拜吏。兵二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泽浓赐名太平,授职方郎,遣徵兵湖南。公与时议多不合,凡三疏辞,不允;在政地前后仅两月。及仙霞关溃,公失乘舆所在,航海趋广州;广州复陷。久之,复航海广州顺德县,悲愤成疾而卒;乙酉后四年也。遗疏陈时政四要;赠左柱国太傅,谥「文贞」。公清正刚方,尝勒「烛奸指佞,不党不阿」八字佩之,生平不以诗名,国变后始作韵语若干篇,名曰「非诗草」。长子泽溥,中书舍人。
路振飞生平佚事
路振飞为官耿直,初任泾阳知县时,知府让他为建,路振飞拒不从命。有者,因迕逆,被罚巨款,路振飞故意迁延,使事情不了了之。崇祯四年升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他不畏权贵,仗义执言,连续参劾,、等多人,并直接上书皇帝,陈时事十大弊端,惜未能尽用
广平路振飞题
崇祯六年路振飞巡按福建,海盗刘香数勾结荷兰人入侵者犯边,路振飞激励将士,派遣部将游击大破之。路振飞用人,功过分明,不计较个人恩怨,巡抚邹维连先御海寇不力,路振飞进行了弹劾,待邹维连加强防范、连奏数捷后,路振飞又竭力进行表彰,使之官复原职。、因与首辅不和,欲加治罪,路振飞念钱谦益是文坛泰斗,瞿式耜忠心可嘉,竭力辩白钱、瞿无罪,为此招致温体仁怨恨,降职为河南按察司检校。
崇祯十七年,吊死,立于南京,重用奸相及、阮大成等人,路振飞被罢官。弘光元年在称帝,对路振飞十分器重,封其为、文渊阁大学士、,官至一品大员并亲赐玉带。虽然比较明智,路振飞也肯效力,但力量悬殊,终不抵清兵,败亡走海岛。永历元年永明王诏路振飞赴任,不幸死于中途。
今天福建、江苏一带留有几处路振飞的石刻。比如:福建东山岛上有路振飞题刻的“铜山三忠臣:、、”,落款为“永历戊子秋广平路振飞题”。近年在福建也发现刻有 “海天高隐”四个大字的石碑,落款为“戊子秋大学士路振飞为明处士吴超晦题”。再如明朝江苏常熟人、曾任开封府知府的鱼侃被人誉为耿直刚正可比,崇祯年间路振飞曾前去鱼侃墓致祭,为他立了“第一清官鱼侃”的石碑。
现今,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龙头山葑山禅寺内尚存有纪念路振飞石碑,一碑名《明路文贞公传》,乃光绪五年江苏候补知府知太湖厅事长白桂昌书;另一碑乃光绪七年其九世孙为纪念其而立(内容见后)。
后裔纪念石碑碑文(石碑见上图)
九世祖文贞公为前明文渊阁大学士,忘身殉国,终于江苏之太湖洞庭东山。山人感公忠义,为营墓于山之法海坞,建祠于葑山之阳;春秋致祭,至今不衰;而为之裔者转莫悉,公所终之地,其抱疚复何言。念修少时,先君子尝诏之曰:『文贞公自遭明季播迁,不知所终,迄今已二百余年,更难查访;然公之忠义终不至葬地无闻,而我后人亦终不容以代远年湮而忽之』。念修佩之不敢忘。岁丙子试北闱,晤吴人之应试者能言公保障湖山事,然犹未敢谓即终于斯也。去年冬,邑尊季唐虞公传谕以奉,到江苏太湖理民府,桂移文查公后裔,始备悉公祠墓所在,盖桂公莅任太湖,即访公事迹,修祠墓勒碑石,欲得公后人而付之,故不惮远求于数千里外。念修等奉谕即驰赴洞庭,瞻拜祠墓,谒桂公而谢之,盖感泣之情有不能言喻者。呜呼,公大节炳若日星,既得诸前哲表彰于二百数十年之前,复得贤太守维持于二百数十年之后,不可谓非山灵之呵护,亦公之忠义有以致之也。念修等去公已九世,曲邑去洞庭又数千里,而能得公所终之地,夫又岂此生,意计所能料,虽然非桂公心仪先达,念及后人则东山之爼豆纵可常新,而北地之支流终多抱憾。呜呼,如桂公者能多得哉。爰记其事,勒石祠旁,以志感佩。 同知衔江苏补用知县仁和刘葆宸书 光绪七年岁次辛巳仲夏之月 榖旦 直隶广平府曲周县裔孙念修、世琛、紫电、自起敬立 金匮周秉锠刻
路振飞诗作选存
【重阳后一日步韵】
胜日登临望楚南,一天风雨隐浮岚。酒逢佳客频移坐,忧到关心屡罢谈。
客散鹤雏呼引径,醉余丛菊倚清酣。光阴易逝行难滞,待到明朝日又三。
路振飞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路振飞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个人简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