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籍的秦腔戏曲大全名家名段名家有谁

您好,分享的企鹅
陕西著名秦腔流派传承演出团 送戏下乡万人争睹
本报讯 (记者 职茵) 这两日,陕西著名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演出团60多名演员深入咸阳市北槐村,为当地群众献上精彩的秦腔演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爱琴,秦腔“肖派”传人、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淑芳两位名角的出现,引得近万戏迷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得知陕西著名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演出团要来咸阳市北槐村演出,素有“戏窝子”之称的村庄沸腾了。演出团早早在村广场搭建舞台,村民们扶老携幼,拿着板凳纷纷赶到戏台下。戏没开场,戏台前已被围得水泄不通。正月十五晚上,首场公益演出拉开帷幕。除演出大型秦腔本戏《天河配》外,流派传承发展中心演出团的青年演员在秦腔名家李淑芳、王宏义带领下,登台清唱秦腔刘(毓中)派、任(哲中)派、肖(若兰)派的代表剧目唱段,现场气氛异常热烈。当主持人考戏迷,可知道秦腔衰派老生的代表人物是谁时,戏迷们争答“刘毓中”,如此专业的回答,让主持人都佩服不已。
而昨天的演出更加精彩。上午,秦腔名家李爱琴披挂上台,演出《龙凤呈祥》中“诸葛亮撑船”一折,风采不减当年。面对观众如潮的掌声、欢呼声,李爱琴激动地说:“有这么多可敬可爱的戏迷,秦腔怎会消亡。只要观众需要,我会一直演下去!”肖派弟子薛学慧演出《柳公馆》选段、秦腔著名丑角张武宏亮相后,流派中心青年演员推出大型本戏《杨门女将》。晚上则上演的是大型秦腔历史剧《狸猫换太子》。之后,李淑芳压轴上台,演出拿手剧目《藏舟》,清丽婉转的唱腔让戏迷一饱耳福,大叹过瘾。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市民不热情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大秦网官方微信,更懂城市更懂你
陕西地界最全娱乐消息全知道
打造陕西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平台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责任编辑:wyxaent]
热门搜索: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a
target="_blank"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西府秦腔名人
仅搜索标题&&
王炳(生卒不详),宝鸡县(今陈仓区)虢镇东湾阁底堡人。戏曲活动家。西府秦腔四班社之一&&王家班(聚顺社)创始人。
&&& 清咸丰十一年(1861)王炳家因种鸦片,本人以烟商而致家颇富。自己喜爱戏曲,遂出资购置戏衣,招揽名家演员,成立了&聚顺社&,群众习称&王家戏&。王炳自任箱主兼领班。四代相传。1949年解体,历88年,名演员荟萃,后成为西府秦腔四大名班之一,为西府秦腔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高玢(1857&&?),岐山县蔡家坡湖平村人。晚清岐山县戏曲活动家。武生出身。家颇富。酷爱戏剧,好结识江湖艺人,故于清光绪四年(1878)自出资金,购回全新戏衣一副(十蟒十靠),招收四方名角,组建&高家班&,又名&永顺社&。由于衣箱新鲜,名演员荟萃,一时名噪西府,成为西府秦腔四大班社之一。高玢组织的&永顺社&长期活动于西府各县、陕南各地和甘肃东部,深受群众喜爱。他在戏班逢演出收不敷出时,自己即出资补贴,演员照拿工资。没有演出时,将自己家的稻田划出50亩,房屋3间,专供无家可归的艺人度日。为了戏班排练和演出方便,在高店镇修建戏楼一座。
&&& &永顺社&在高玢的创业和高家长期的精心扶持下,经历清代、民国至1951年,高家戏衣箱封存解体,前后垂74年。
&&& 黄谋娃(生卒不详),宝鸡县千河乡黄家崖人。西路秦腔艺人,工净。其父为清同治至光绪时期艺人。谋娃12岁随其父学艺,后其父在《铡美案》中扮演陈世美时,因用真铡刀,误被铡死。谋娃从此搭班于&聚顺社&,主工大净,兼演架子花脸,以包公、张飞等角色见长,为民国初期西府有影响的净角。是&聚顺社&的台柱演员,群众中有&王家(聚顺社)没谋娃,戏就不行啦&的谚语。
&&& 雷大坪(生卒不详),周至县大坪村人,后迁居眉县城关下坡村。清末光绪至民国初年西路秦腔演员。工须生,曾有&雷班长&、&老班长&等称呼。光绪初年曾任眉县&华庆班&领班长多年,还曾在&永顺班&作过较长时间的演出。他以唱工见长,善于把周至腔和礼泉腔揉和在一起,创造出新颖的西府秦腔唱腔。驰名陕甘两省。他的唱腔&发音自丹田,使用的纯天罡音,端起端落,字音响亮宏大,而能得中和之气。&显示出西府秦腔的独特风格。20岁时因倒嗓,遂离开戏班,但因酷爱秦腔,所以在家务农和修筑周至城墙过程中,仍坚持调嗓练唱,经两年多的苦练,终于练出了一副铁嗓子。他的拿手戏为孔明、关羽、李白、岳飞等路戏。清光绪年间,有一次在凤翔演《李白醉写》,知府尹长看后赞扬说:&你演的活象真的一样&,随当面赏银一两,他演《赵德胜带箭》的唱腔,人称绝调,在西府和陇东一带颇负盛名。
&&& 袁壁辉(?&&1924),武功县杜寨人。西路秦腔名旦角。学艺于华庆班,艺名宝宝,兼演刀马旦、闺阁旦。擅唱武功调,唱腔圆润揉和,甜蜜动人。他演《曹玉莲走雪》、《打樱桃》等类节目甚为独特,唱做工别具一格。宝宝长期在&华庆社&、&永顺社&演出,曾为武功马家班领班,名震关中和陇东。西府民间至今流传有&嘹的和宝宝一样&;&看了宝宝的《走雪》,做起活来不知歇&等谚语。
&&& 侯& 烈(生卒不详),小名皂成。凤翔县人。西府秦腔艺人,工须生。清末民国初为&聚顺社&(王家戏)主要演员兼领班。擅演红生,以关公戏为其见长,有&活关公&之称,红极一时。民间有&甲寅、争气两个旦,离开皂成不得转&的谚语,来称颂他在当时王家戏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约于民国十年左右去世。
&&& 李& 仓(生卒不详),艺名李双来。宝鸡县贾村李家凹人。西府秦腔艺人,工旦角。李嘉宝之父。光绪初年曾为&义兴班&(田家戏)领班。主要演出剧目有《春秋配》、《蜜蜂计》、《双鸳鸯》、《进妲妃》等。时为西府秦腔驰名旦角演员。
&欧根娃(生卒不详),艺名欧林林。凤翔县陈村人。西府秦腔艺人,工大净。约于光绪初年自成自乐班社,后逐渐发展成为小型戏班社,人称&根娃班&。为西府二十四小班之列。光绪年间,在宝鸡&义兴班&(田家戏)搭班演出。主演花脸角色,如:《蜜蜂极》之晋献公,《进妲妃》之殷纣王,《春秋配》之侯尚官等角色,颇负盛名。
&&& 焦明珠(生卒不详),人称疙瘩娃,虢镇北堡子人。西府秦腔艺人。工须生。民国十年后,一直为&聚顺社&(王家戏)的基本演员。以唱功见长,嗓音高亢清脆,悦耳动听。主演《赶坡》、《秋胡戏妻》和三国戏里的诸葛亮及封神戏中闻仲等角色,深受群众喜爱。
&&& 任争气(生卒不详),艺名争气娃。西府秦腔艺人,工旦角。清光绪三十年前后为&聚顺社&(王家戏)的台柱演员,与甲寅为同期旦角演员。因演戏认真,群众中有&甲寅争气两个旦,离了皂成(侯烈)不得转&的谚语。后期曾任王家戏领班长。
&&& 甲寅(生卒不详),西府秦腔艺人,工旦角。清光绪三十年前后为&聚顺社&(王家戏)的主要演员,与任争气同演旦角,红极一时,颇得观众好评。
&&& 温金邦(生卒不详),西府秦腔艺人,主包本,工须生。民国十年前后为&安正班&主演,后入&温家班&当派班长,记戏很多,能包住温家班所有演出剧目,能补所有角色。人称&大肚子&。
&&& 王半截(生卒不详),宝鸡县虢镇东湾人。西府秦腔艺人,工丑角。民国二十四年后为&聚顺社&(王家戏)驰名丑角演员。为人正直,无不良嗜好。身材虽短小,然演出诙谐幽默,语言滑稽,动作干练,常惹得台下观众捧腹大笑,深受观众喜爱。
&&& 武吉子(生卒不详),宝鸡县阳平构村人。西路秦腔演员,工旦角。光绪初年以青衣、花衫著称,人称&碎吉娃&、&水鸡娃&。入&义兴班&(田家戏),为其主要演员,长期演出于西府及陇东、宁夏一带,故其唱腔在甘肃、宁夏很风行,人称&吉娃腔&。演出剧目中以《压岁》、《祭塔》、《扫雪》、《抢板》、《拾草》、《祭桩》、拾娃》、《采桑》等著名。唱念做功最为感人,其表情微妙,音韵缠绵,为同行者所叹服。&&
&&& 张钧(生卒不详),艺名韵娃。岐山枣林乡罗局人。西路秦腔艺人,工青衣。长相俊俏,色如敷粉,演出多不粉墨化妆。声带清越响亮,人称铁嗓子,以做工戏见长。清末民国初年华庆社著名演员,他的拿手戏《采桑》,声情并茂,与其他班斗台,韵娃演出《采桑》,必胜对方,当时西府民间流传有&皂成的&三斩一碰&,不及韵娃的《梅龙山戏凤》&之说。1929(民国十八年)年馑,饿莩载道,韵娃率领华庆社及周围班社艺人安度灾荒,受到同行艺人的爱戴。
&&& 五喜儿(生卒不详),西路秦腔艺人,工青衣。光绪中叶就驰名渭河南北,后来到西安演出,人称&西秦青衣泰斗&。光宣间已年过五旬,仍不减当年。拿手戏有《放饭》、《桑园会》、《毒二娘》等,扮演《玉虎坠》之冯娘,《美人图》之姜后,《铡美案》之秦香莲等,观众赞口不绝。
&&& 辛任芝(生卒不详),或称&新润子&。西路秦腔演员,工花旦,尤其擅长刀马旦和武旦。长相俊俏,特长&抡火旦&。与袁宝宝、韵娃、雷大坪等均为清光绪年间华庆班著名演员。他演华庆班独创表演绝技《跑马》、《打秋千》等,均甚出格。唱斗台戏时,每演必胜对方。当时有人编了套顺口溜:&辛任芝身带多少宝,《泗州》《降鼠》《收三霄》。《水漫金山》真好看,《跑马》《打秋》实在超&。
&&& 王伯明(),名兆离,字伯明。扶风县法门人。秦腔剧作家。清举人。1904年加入了同盟会。1906年至1912年先后在县高等小学、凤翔府中学任教,后又任扶风县教育会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被选为陕西省临时议会议员,省教育厅社会科员,住易俗社专办戏曲改良事宜。同年4月被追补为中华民国众议院议员,并参加创办西安&易俗社&工作,先后兼任该社编辑、文化教员及社长等职。1916年因赴京就任议员,社长职位久虚,后改选为名誉社长。
&&& 王伯明初在岐山时创作了中型传统戏《鬼冤》,后在&易俗社&期间,曾创作了提倡民主共和,反对封建**的剧目,如《共和纪念》、《欢迎议员》、《自由恨》、《开国图》、《训俗享》、《新审判》、《新糊涂判》、《梁上君子》、《熊耳山》等锯目。题材新颖、构思离奇,语言雅俗,情节曲折,均在易俗社排练上演。《梁上君子》、《新糊涂》两剧,出版社曾出版发行。改编了《观音堂》、《重台》两剧,又同高培支二人合作修编了传统剧目《蝴蝶杯》等。这些作品,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它宣传教育,唤醒民众的作用。后因双目失明,久居家中,曾口授以家人代笔编写了《彩梅传》。1942年卒于家。国政府要员林森、蒋介石、于佑任等均致唁电哀悼并拨款助葬。
&&& 张荣清(生卒不详),约在清道光年间生于眉县城西第五村。戏剧活动家,清代武举出身,系&华庆社&迁往眉县时的创始人。他热爱戏曲活动,旧时的眉县一带迎神赛会,当地无戏班助兴,常到外地邀请,他即决意自己创办戏班。为此,他四处奔走,自筹资金,购买了周至县杨华村一户张姓人家的一套戏箱,并延揽原班社艺人,另招收学员数十名,聘请江湖名流艺人,以家中书院为排练场地,使&华庆社&艺业大振,名流荟萃,名噪西府各县,为宝鸡地区最有影响的戏曲班社&&四大班社之首,每演会戏,即受优等待遇。
&&& 王彦魁(年),又名王书,俗名&唐娃子&,西府一带群众有王班长称谓。祖籍岐山县怀贤乡(今麦禾营乡),西路秦腔艺人。幼在汉中石娃子班学艺,后回关中西府在&丑寅班&、&永顺社&、&华庆班&搭班演出。成为&华庆班&戏芯子。他始工小生,后主须生兼老生,以靠把、箭衣戏见长。主演剧目约30多本,所演四阵三箭戏(《黄河阵》、《五雷阵》、《梅花阵》、《万仙阵》、《泗水王带箭》、《周遇吉带箭》、《赵德胜带箭》)和《逃国》、《太和城》等尤为突出。他功底扎实,表演娴熟,扮象俊美大方,所表演的《太和城》中孙武子抡麻鞭打五鬼;《逃国》中的抖马动作和打一鞭、《破宁国》中朱祖亮舞戏枪、《梅花阵》中耍拳、劈叉、耍单鞭、《黄河阵》闻仲鞭扫灯花等许多特技表演,在西府一带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为西府五大班长之一。他唱腔主天罡音,托音行腔自然而流畅,满宫满调,音正大而浑厚清澈,吐字刚劲有力,具有西路秦腔中正平和之韵,曾被誉为西路秦腔正宗。他主演的《逃国》一剧,曾在易俗社挂牌演出,受到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的高度赞扬。他一生忌演关公戏。多在江湖搭班演出。嗜吸食鸦片。后因事途经岐山县中学门前暴病而卒。
&&& 吕贵(年),俗称&老西儿&。宝鸡县周原王家村人,西路秦腔艺人,老旦、须生、丑角等各行当角色皆可演出,戏路宽广,记戏较多,可演出100多个剧目的各种角色,故而人称&大肚子&。为&聚顺社&(王家戏)早期主要演员兼派班长(似现在的导演)。虽唱功较差,然以其记戏之多的特点,长期在王家戏中起了顶梁柱的作用。1957年逝世,终年79岁。
&&& 王魁娃(生卒不详),西路秦腔艺人,工须生。清光绪中期陇县&顺义成&戏班演员。为该班首班领班长,俗称&王班长&,负盛名于陇县与甘肃平凉一带。他唱念俱佳,扮象俊美大方,嗓音清亮,以唱工见长,善演关公戏,所演《古城会》关羽颇具特色。主要演出有《秋江月》之王震、《文王回西岐》之周文王、《司马拜台》之诸葛亮等。平生记戏百余本,有丰富的艺术实践,每演出&斗祭酒&戏,都以奇特设计击败其他戏班,使&顺义班&为八小班之首。约在民国十年前因病去世,终年40余岁。
&&& 魏德娃(生卒不详),西路秦腔艺人,工净。陇县&顺义成&戏班早期演员。约在清光绪年间至民国初年活动于陇县一带。俗称&拢不住&。他虎背熊腰,颇具净角天赋。表演大方,声音浑厚而洪亮,以架子功戏表演见长,所演《破洛阳》之马武、《灭方腊》之方腊都很有特色。清末住陇州步兵统领崔镇武,曾被他演出的《破洛阳》着迷,连三晚点演此戏,场场看到底。在陇州邻县一带负有盛名。
&&& 谢德奎(生卒不详),原名牢牢,凤翔人。西路秦腔艺人,工净。清末至民国学艺于陇县&顺义班&,为该班后期演员较有影响者,主要活动于陇县及甘肃平凉各县,后搭班陇县朱家班、刘森戏班。曾为&顺义班&净角主演。以架子花脸见长,扮相魁伟,化妆面大额宽,头盔后倾,具西路秦腔表演特色。所演《赵氏孤儿》之屠岸贾,《斩颜良》之曹操,判官戏之吹火,有独到表演技巧。能勾画许多西路秦腔脸谱,传为新声社绘制脸谱图。建国前夕,疾终于陇县霸关口村。
&张太(),宝鸡贾村镇钟楼寺人。西路秦腔艺人,工净兼演须生。幼年在陇县顺义班学艺,后在甘肃庆阳、徽县等地搭班。1931年复回陇县顺义班演出,后为&顺义班&领班长。1933年顺义班戏箱转让给蔡家班,即在西府&安正班&、&鸣盛班社&、&蔡家班&、&朱家班&搭班演出。他初演须生,所演《孤魂阵》在陇县一带负有盛名。后主演净角,以架子功见长,主演的剧目有《庞涓搜府》中庞涓,《黑虎打台》、〈沙陀国〉中李克用等,终生上演剧目约60多本。他唱腔宽厚洪亮而有力,扮相高大,动作大方,稳重扎实,颇有气势。建国后,参加宝鸡市西路秦腔队,口述西路秦腔传统剧目《收张奎》、《北邙山》等14个,被收入《秦腔剧目初考》。1956年,赴省展览演出,以75岁的高龄演出《沙陀国》,深受西安文艺界赞扬。1966年退休居家去世,终年85岁。
&&& 王玉堂(),宝鸡县(今陈仓区)石羊庙人。艺名香苓,西府秦腔艺人,工小旦、后兼演老旦。幼随父跟班学艺。清光绪年间曾自己组班,即有影响的&香苓班&,演出于凤翔、宝鸡一带。曾会同其他西府秦腔班社,在凤翔城集资修建庄王庙一座。后在&安正班&、&鸣盛社&、&三民社&、&新民社&搭班。所演剧目有:《春秋配》、《火焰驹》、《花田错》等数十本。他嗓音洪亮,表演细腻,擅长踩跷。在《马芳困城》一剧中,饰演九夫人的跷功表演有独到之处。他负盛名于铋、凤翔一带。
&&& 张春华(),眉县城西第五村人。戏曲活动家,系&华庆社&在眉县的第三代传人。&华庆班&第二代传人张书去世后,即由张春华为领箱人。约在民国九年(一说民国八年),在周至下青化(一说眉县上青化)演戏时,不慎失火,衣箱被焚,面临戏班垮台之势。张春华即与几名骨干艺人商议应急措施,组织演员四处求援,一面自筹资金,雇人在家重新制作头盔、靴帽,自己亲自奔西安购置衣箱。通过两个月左右的奔劳,所用服装基本凑齐,使&华庆社&重振旗鼓,演出西府一带。1923年去世,年仅39岁。
&&& 张德民(),字保祥。岐山县故郡乡人。西路秦腔艺人,有张班长之俗称。6岁起在宝鸡张万班从艺6年,后因荒年在汉中牧牛1年,13岁始在陕南&天顺班&搭班,后回关中先后在岐山&蔺积良班&、&华庆社&、&永顺班&等搭班演出。1951年参加岐山县人民剧团。张德民从艺70余年,晚期为&永顺社&台柱演员,工须生兼老生,以道袍戏见长,终生演出剧目约100余本,以《拉骡子》、《伯牙奉琴》、《抱琵琶》、《诸葛撑船》、《四进士》、《醉写》、《法门寺》、《辕门斩子》等为代表剧目。他嗓音醇厚、苍劲有力,唱腔有南路秦腔韵味,在西路秦腔中别具一格。道白吐字清晰,声情配合恰如其分,以笑见长,运用自如,自然流畅,表演大方,感情逼真,名噪西府一带,为西府四大班中五大班长之一。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时,被特邀展览演出《拉骡子》一剧,获演出奖。1956年冬,他被邀请至西北戏曲研究院,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口述剧本80多个,被《秦腔剧目初考》收录《打秋》、《跑马》等四个。 1965年退休回原籍,后于家中病卒。他所演唱的《诸葛撑船》一剧,于1982年被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所收录。
&&& 司东计(),宝鸡千河乡人。西路秦腔演员,工须生。长期从艺于&聚顺社&(王家戏),以文须生戏中的唱、念、做功戏为其特长,尤其道白音韵,抑、扬、顿、挫,干净利落,最为感人。三十年代初,自己筹借资金,购置戏衣,招收演员,办起了&司东计家戏&,自任领班。所演须生戏中,尤以《十道本》、《闯宫抱斗》、《上煤山》、《秦琼卖儿》、《李白醉写》、《表功》、《五丈原》等剧目最为拿手,以须生中的衰派气氛为其见长,有&死东计&的绰号。在演出《闯宫.抱柱》时,技艺绝妙,改装动作神速,在火彩、鞭炮刚停后,展现在舞台上梅伯的形象则是被残暴君王用火柱烧得遍体焦黑、血肉横飞的躯体,形象逼真感人,全场哑然,观众无不啧啧称道。 1953年司东计戏班解散后,改唱皮影戏。1956年9月&宝鸡市西路秦腔队&成立,司东计被吸收,并于同月19日参加西府秦腔名老艺人赴西安展览演出,司东计时已71岁高龄,演出了《十道本》,获奖旗一面。1958年因病逝世。
加微信号:xijucn-com (或扫描二维码)为好友,好礼送不停!免费送戏票,纪念品,戏曲MP3播放器,戏曲动漫卡通玩偶,戏曲T恤,戏曲鼠标垫,手机壳等!准时为您推荐戏剧热点信息。
* 注册新用户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秦腔名家“梅花奖”得主-侯红琴 - 秦腔戏曲网
秦腔戏曲大全-秦腔视频-秦腔下载-秦腔商芳会
秦腔名家“梅花奖”得主-侯红琴
摘要: 侯红琴,女,陕西省周至人,秦腔旦角演员。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兼三意社社长。作品中始终把握住王宝钏人物身份,吐字、唱腔达到抒情的效果,显得平实、质朴、自然、亲切,将人物从相府女子到寒窑女的生活落差拿捏得十分到位,非常具有感染力。
1985年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
,女,陕西省周至人,秦腔旦角演员。现为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兼三意社社长。作品中始终把握住王宝钏人物身份,吐字、唱腔达到抒情的效果,显得平实、质朴、自然、亲切,将人物从相府女子到寒窑女的生活落差拿捏得十分到位,非常具有感染力。
1985年考入西安市艺术学校,她有较好的艺术天赋,师承秦腔名家,工正小旦。六年刻苦系统的专业学习,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毕业时,她以唱、念、做、表、舞,基本功全面扎实的优异成绩被分配到秦腔艺术团。在剧团里她勤奋好学,加之灵性足,悟性好,很快就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戏曲人生:
虽然1971年出生的侯红琴声称自己步入中年,但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她,衣着、谈吐都很时尚,嘴里不时冒出粉丝、K歌、上网之类的名词,实在难以把她跟秦腔联系起来。唱千年老调、穿古装戏服、扮古代女子是侯红琴的工作重心,但生活中她很注重让自己的外表和思想时刻跟上时代潮流。她告诉记者:“工作之余我常会和朋友一起去KTV里面唱上几曲,我爱唱《青藏高原》《我的祖国》,还有很多韩红的歌,结果露上一手后,朋友都说我不唱歌真可惜了。其实多唱歌对唱秦腔的气息、唱腔、发声很有好处。”  千年前“流行音乐”秦腔,能常演不衰流传到现在实在不易,面对秦腔表演艺术的发展,侯红琴有自己的看法:“秦腔这个古老的戏种,必须不断注入新鲜的时尚元素,必须跟得上时代,让人们摆脱土得掉渣的印象。国家都提倡京剧进校园了,为什么不可以让秦腔进校园呢?秦腔粉丝也很执著啊!”侯红琴还提出秦腔需要一套全新的“包装”理念,才可以给人带来更完美的视听享受。
侯红琴父母都很热爱戏曲艺术,虽然家在农村,但看女儿从小就爱唱爱跳、颇有天赋,父亲在负担着5个子女生活重担的同时也着力培养她,给她请了一个会拉板胡的音乐老师,教她不少戏曲唱段,直到她考上周至剧校。后来从市艺校到秦腔艺术团,侯红琴觉得自己一直受到了幸运女神的关照。  侯红琴十二岁时就在周至剧校学习了一年基本功,1985年报考西安市艺术学校。侯红琴告诉记者,“当时竞争的有上千人,光考试就花了一年,最后招了40人”。接下来,更加幸运的事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了侯红琴的身上。进艺校后,她有幸遇到了秦腔名家肖玉玲,这位名师严格调教,直到今日都是侯红琴业务上的“导航灯”。  1999年侯红琴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献礼演出,表演的《》就是老师肖玉玲一手指导出来的,正因为《火焰驹》,侯红琴拿上了“梅花奖”。“当时拿这个奖我觉得太意外了,我根本就没有为梅花奖准备过。”  在旁人的眼里侯红琴很顺利,一切得来全不费工夫,而实际上机会总留给有准备的人。侯红琴透露“梅花奖”背后其实有着近十年的努力。“在艺校的时候我才十几岁,肖老师就开始组织大家排练剧目《火焰驹》了,到了秦腔艺术团也没间断,我后来能在晋京演出中成功,也是和同学们八九年来对这出剧不断钻研的结果,肖老师更是给了我许多帮助。”
侯红琴不但表演业务成绩突出,官场上也小有成就。从西安市秦腔二团副团长到西安秦腔剧院的副院长,提起官职侯红琴不好意思地笑了:“工作到今天我从来都没有刻意追求过什么结果,其实我能力很有限,行政工作并不在行,我还是喜欢从事和表演联系密切的工作。”不过,虽然当官对侯红琴来说不是很在行,但她却从行政工作中学到了很多难得的人生经验,获得了历练,对自己的舞台表演和揣摩人物心理可是受益匪浅。  《火焰驹》里的黄桂英、《》里的苏三、《五典坡》里的王宝钏……侯红琴塑造了很多执著追求爱情的形象。她的家庭安定幸福,看着儿子茁壮成长,学习从不让她操心,她就特别知足了。
唱腔及作品风格:
侯红琴的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委婉流畅,善于以声传情。她经常学习老一辈的录音唱腔,以她优越的嗓音天赋和悟性钻研出自己一套唱腔,使人觉得既有秦腔的韵味又有独特的风格。但她再三强调,她的唱功与她老师肖玉玲的传授是分不开的。一位资深的秦腔专家曾这样说:秦腔音乐作曲者王依群同志当年为“刘巧儿”配曲,让人感到既不失秦腔风格,又有浓厚的新时代的韵味,成为其它配曲的借鉴。侯红琴的唱腔所配的乐曲就是这样,听起来特别过瘾。
正如一位南方籍博士导师看过她的戏后所说:“侯红琴演的戏,含蓄淡雅,清丽秀逸。”
侯红琴“从人物出发”的创新意识自觉而又清醒,且勤于思考、调整。如《》的唱腔,在艺术处理上:主张“留有余地”、“情随声出”,注重气韵风骨,追求品位格调。
侯红琴在表演时,将功夫不停在口头上,而是落在具体的艺术处理上,不墨守成规,一味地傻唱蛮唱,主张“留有余地”、“情随声出”,注重气韵风骨,追求品位格调,这是她含蓄淡雅、清丽秀逸,是文化底蕴的渗透和体现。侯红琴在《探窑》唱段中,始终把握住王宝钏人物身份,吐字、唱腔达到抒情的效果,显得平实、质朴、自然、亲切,将人物从相府女子到寒窑女的生活落差拿捏得十分到位,非常具有感染力。
《火焰驹》是秦腔的看家剧目,几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观众耳熟能详。为了让观众接受自己演出的《火焰驹》,侯红琴下了很大功夫。她的老师肖玉玲、王保易、樊允哲等也都给了她很大帮助。1999年侯红琴携此剧晋京参加建国5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献礼演出时,获得了首都观众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她塑造的黄桂英,生动鲜活,又颇具大家规范。她不仅唱得好听,且韵味浓郁。台风沉稳,扮相俊美,在剧场里,观众从始至终被她吸引,不由自主地和她一起经历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以此获得第十七届梅花奖。
代表作品:
她先后演出了《》(饰宋巧娇)、《》(饰李妃)、《少帝轶事》(饰玉措)、《》(饰王春娥)、《苏三起解》(饰苏三)、《探窑》(饰王宝钏)等,很受观众喜爱。她的演唱委婉缠绵,韵味深长;念白字正腔圆,抑扬有度;表演规范又不拘泥。更可贵的是她知道用“心”演戏,赋予程式更多的内容,一举一动都能比较准确地表现人物。
荣誉成就:
199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兼三意社社长。1991年,获西安市第二届戏曲演员石榴大赛新苗一等奖1991年,获咸阳市第七届秦腔清唱古渡杯一等奖1993年,获西安市戏曲演员第二届石榴花奖1994年,获西安市戏曲演员第三届石榴花奖1994年,代表西安市去-乌鲁木齐参加西北五省区名家新秀交流演出1994年,获西安市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1995年,获陕西省秦腔青年演员易发杯新别窖表演二等奖1996年,获陕西省第二届西凤杯精英邀清赛二等奖1997年,获西安市优秀传统剧目展演一等奖1997年,获西安市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1998年,获陕西省新百名秦腔演员唱腔大赛一等奖1999年,火焰驹中花园卖水被陕西省电视台录制成光盘1999年5月火焰驹剧目由中央电视台录像并向全国现场直播同年9月火焰驹剧目进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优秀剧目献礼演出,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蒋正华及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的亲切接见,也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西安电视台人民日报西安晚报等报刊都作了大量报道,给予了高度赞扬。1999年12月,火焰驹剧目又获得了西安市第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七个一评奖活动优秀作品一等奖2000年2月,评为陕西省德艺双馨先进个人,西安市文学艺术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00年5月,荣获中国戏剧第十七届梅花奖2000年9月,被评为西安市劳动模范 。
戏迷们喜欢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腔名家清唱晚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