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们都按儒家,道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做人社会会怎样

如果人们都按儒家,道家思想做人社会会怎样_百度知道
如果人们都按儒家,道家思想做人社会会怎样
如果人们都按儒家,道家思想做人社会会怎样
我有更好的答案
那应该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不现实,不可能。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欢迎光临博库网 [] [] & &
');}else{$("#headerad").html(''); }}else{$("#headerad").hide();}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如您已添加商品,请查看
精选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
博 库 价:
(定价:?28.00)
普通会员 ?18.20
探花 ?17.90
榜眼 ?17.60
状元 ?17.40
评   论:
配   送:
全场满39元免运费
购买数量:
价格:?57.80
I S B N:7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语
中国古时的春秋战国被誉为“*残忍与*宽容的时代”,诸子百家存在于这一时代是幸运的,但这也决定了诸子各有道理却都有问题。汉武帝独尊儒术虽为后人诟病,但错不在儒术而在独尊。
道家大气,儒家实在,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做人要学道家,豁达大气;做事要学儒家稳扎稳打、踏踏实实。
时代在变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都要我们抽象继承诸子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打开本书,也许你将会找到答案。
几千年前,东西方就把自己的双眼投向不同的地方,也出现了各自不
同的文明走向。如果说西方人开始了用科学去认识客观世界,那么东方中
国就开始了认识人本身。孔教和道教作为东方本土*主要的两种哲学派别
,与其说有对立高下之分,*不如说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经
纬线。凡是中国人几乎都无法逃脱“国魂经纬”的坐标定位,不同的无非
是孔学的成分多些或道家的成分多些。于是,如何综合两家矛盾的哲学,
如何吸纳两家对立的精华,是国人几千年来*大的人生功课。
本书教你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做事,如何运用道家思想做人,寄教育于
娱乐,品阅本书,秉承传统文化精髓,体味为人处世的哲学。
道家:真名士自风流
真名士自风流/2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5
不执于心,不执于物/8
我心向善,万物一般/13
大道养万物,万物自荣枯/17
简单生活,万水归海/20
真名士自风流
【道家语录】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
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
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
乃可以托于天下。
——《老子·默耻第十三》
【心语雅说】
世俗之人得到尊宠与凌辱,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一样,重视大患就
像重视自己的身体一样。那么,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受宠就觉得扬眉吐气
,被辱就觉得低三下四。不论受宠,还是受辱,都好像遇到令人惊恐的事
。这就叫宠辱若惊。那么,什么是贵大...&&&
分享精彩阅读
买了该商品的用户还买了
邮件通知:
手机短信:
关注官方微信
服务热线"32
服务时间:9:00—21:00序 言 ???????????????????????????????????????????????????????????????????????????????????????????????????????????? 1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处世观 ??????????????????????????????????????????????????????????????????????????? 1
二、理想“真人”的人际处世观 ????????????????????????????????????????????????????????????????????????? 3
三、“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处世观 ????????????????????????????????????????????????????????????????????? 5 结 语 ???????????????????????????????????????????????????????????????????????????????????????????????????????????? 7 谢 辞 ???????????????????????????????????????????????????????????????????????????????????????????????????????????? 8 参考文献 ??????????????????????????????????????????????????????????????????????????????????????????????????????? 9
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学术界兴起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但其着眼点主要放在对儒学的探讨和评估上,存在将中国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的偏向。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就先秦而言,不只有儒家文化,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也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显然不能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归结为单一的儒家文化。
“先秦之显学固然并非只是儒学和道学,但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来看。儒学和道学无疑构成中国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一显一隐,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1]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大对道家、儒家文化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将以道家处世观来谈谈道家学说的社会价值。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处世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而先秦道家对于天人关系的认识却最为细致。道家天人关系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对道家而言,“自然” 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其二是事物的自在状态和本来面目[2]。《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叫做“道”的物体,它独立运动,周而复始,天地万物都要以它为生。这里的“道”显然就是指自然界;在老子看来,人、天和地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是同大的。不仅天地要遵从自然之道,人也应该遵从自然之道。天下万物都是很自然地产生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然后又复归于自然世界,这也就是道家关于“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无论事物如何的变化,周而复始,最后还是要回到它的本来面目,《老子》十六章中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庄子也认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3]。在这里,机是自然之生机动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复归于物,万物都由自然的物种生成,最后又都返回于它。“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3],是说人不知道为什么会生,也不知什么是死,不知贪生,也不知怕死,最后都化为了物。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也就产生了不贪
生不怕死的思想观念,活到最后都化为了物体,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体现了庄子描绘的人与自然统一的理想状态。此时的人和自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整体,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其次,道家在强调天人合一的同时,把人和自然等同对待。它提醒人们应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不必过分夸大人的价值,不能把自然看做是任人宰割的对象,自然与人之间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要顺应自然规律。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他没有象儒家那样明确讲人贵物贱,强调人高于自然,他将人与道、与天、与地相并列,指出人是四大之一,实质是将人还给了人,也还给了自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在宇宙中的渺小于无足轻重,相反,它乃是对人应有地位和价值的一种客观的认定。庄子讲“齐万物”、“齐物我” [5],表面看,是对原始生命一体性原则的复归,但是我们深入了解,就会知道他的思想和老子“人是四大之一”的观念一样,不在于简单的将人降低到物的层次,而在于抛弃儒家的人类自我中心的狭隘观念,以宽阔而平等的视野来审视人和物,要求人们既要注重和看到人的价值,又要注意和看到物的价值,进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道家将人与自然等同对待的观念,就是要人们时刻放正自己的位置,做事必须遵从自然之道,不能做违反自然的行为。也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说:“天与人不相胜也” [3],就是说人与大自然是不能相互对立的。“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3]这就是说要让天下万物自由发展,不要人为地干预,否则,万物就会失去原有的本性,改变了自然的常态。人遵从自然之道,则天自然,人亦自然,这样天与人才能达到相互统一的境界。
最后,道家强调把人的道德情感倾注于自然之中,实现天人合一的完美理想。一方面,道家要求人类顺应自然规律,不任意妄为,以和谐的方式对待自然,一切违背自然天性的“人化”努力都会破坏这种和谐状态。在鲁君养鸟的故事中,庄子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庄子非常反对这种“以己养养鸟”的做法,主张“以鸟养养鸟”。他说:“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委蛇,则平陆而已矣。”[3]鸟只要居住在深林里,或翱翔于江湖上,以小鱼泥鳅为食,不需要人类想当然的那些东西。另一方面,道家以大自然为真善美的源泉,讴歌和赞美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求安慰和精神寄托,实现人和自然之间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庄子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描绘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理想状态,他认为自然不仅是真的,善的,而且也是美的。人只有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然的奥妙和善美,生发起热爱自然进
而热爱生活的壮志豪情。
总之,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多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也即“天人合一”,同时也强调要把人和自然等同对待,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 理想“真人”的人际处世观
人生在世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必然会与社会、他人发生关系,我们称之为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稳定和谐是由每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程度来决定的。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道家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理论和原则。
道家思想中将人自身修养的最高境界规定为理想化的“真人”。所谓理想人,就是思想家们构想出的做人的最高榜样和终极追求范式。这种理想人的模型在道家思想里即为“真人”。也就是理想化的“真人”。庄子在《大宗师》中说:“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在庄子看来”真人”就是不预测先兆,不妄自尊大,不谋虑未来,不知道生死,不知道厌恶死亡。按照人原有的状态任其发展,不做任何的变动。是返归到原初状态的人,也就是返璞归真之人。这集中体现了道家“少私寡欲”的宗旨和价值取向,这也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返璞归真之“真人”不同于一般人,他“无己”、“ 无名”。
所谓“无己”,也就是“真人”在处理与自身关系上,能“忘形”、“忘情”。即从形体、精神两方面彻底忘掉自己。
忘形,具体地说就是忘掉自己外在的形式。《庄子?德充符》中说:“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认为随着一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他的形体会被人所遗忘。如果一个人忘掉了自己的道德修养,而没有忘记自己的形体,这样的遗忘就是真正的遗忘。我们这里说的“忘形”,不是指这种真正的遗忘,而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忘却自己的形体。
忘情,具体的说就是忘却是非、宠辱、贵贱、好恶、生死,在这些世俗荣辱面前不为所动。庄子认为要做到无情,首先要在是非面前不动感情。《庄子?齐物论》说:“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在这里,庄子借助儒墨显学的是非之争,来说明如果要肯定对方的所非而非议对方的所是,则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也就是说只承认别人的错误而不肯定他正确的地方还不如用平常心将对方的真实情况反映出来。体现了道家思想在处理事情时主张客观真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即“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5],就是不贪图利益,不回避灾害,不喜欢妄求,不拘泥于道。其次是忘做事要学儒家,做人要学道家_百度百科
做事要学儒家,做人要学道家
《做事要学儒家,做人要学道家》是若水 创作的心灵修养类书籍。
做事要学儒家,做人要学道家图书简介
道家讲做人要无为、自然。人们要摒弃自己过度的私心私欲,将自己的心调整到光明、清静、淳德的状态,这样,就自然会遵从道德的意志来行事了。儒家告诫我们为人处世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而有信,相互信任。如此,便无事不可成,无事不能成了。
做事要学儒家,做人要学道家编辑推荐
参今酌古发掘文化精髓,古为今用铸就卓越人生,道家之道:清静无为歌盛世;自然有道享太平。儒家之理: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善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儒道合一:道家儒家,庄周孔丘,出世入世各有说道,无为有为,参今酌古,做人做事殊途同归,做人要学道家,因为道家大气;做事要学儒家,因为儒家实在。――易中天,学道家做人之大气,活得洒脱一点,不要斤斤计较,胸怀宽广远大,学儒家做事之实在,办事脚踏实地,切忌夸夸其谈,时刻步步为营。[1]
.百度阅读[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道家与儒家
道家和儒家,都是中国本土先民创造的思想经典。它们一代一代的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社会、哲学。无论你怎样申辩说:自己不是一个道家信徒,或儒家学者。但是你的思维、言论、行动,无时无地不烙下道、儒两家思想的印记。
道家、儒家的思想经典,在中国已经流传了2500多年。现在它们又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成为世界上出版数量仅次于《圣经》的著作。“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纷纷兴办,学习中国儒家思想的热潮正在兴起。
下面本人试图探究道、儒两家思想的精髓和它们之间的关联。
一 、 代表人物&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生于公元前570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出生地一说河南周口鹿邑,另一说为安徽毫州涡阳。据说到160多岁才仙逝。
老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警句制作者之一;是世界上最深藏不露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有“中国哲学之父”之称。他的著作《道德经》被奉为道家经典。老子被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中国历史上,老子也称为太上老君。
庄子—战国时代宋国蒙城人(今安徽省蒙城县)。生于公元前335年,卒于公元前275年。庄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散文作家,也是中国最伟大、最有深度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之后的1400年,才有一个可以与他比较的天才作家苏东坡。庄子继承和发扬老子的道德意旨,将老子的玄之又玄的“道”,落向人间并落实到人们心中,转化为实体,转化为生命境界。其主要著作是《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外、杂三部分。
孔子—名丘,字仲尼。山东省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日),卒于公元前476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比老子年轻20岁,都是公元前六世纪同时代的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春秋》及其语录体散文集《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孔子也是教育家,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人。孔子被中国后代尊为至圣、万世师表。1988年,95位诺贝尔奖获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尊老子为师,三次向老子请教。对老子的评价是:“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听了老子讲道后,孔子曰: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省邹县)。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著有《孟子》一书。
二、道家、儒家的主要经典著作
道家主要经典著作有:《道德经》和《庄子》(即南华经)。此外还有列子的《中虚经》,所谓“三经”。还有“三玄”之说:即《易经》、《老子》、《庄子》。
此外还有另一个“三经”之说:《道德经》、《南华经》、《文始经》。
《道德经》简介:它是老子所著,有81章。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共5000字。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世界各国译本有1000多种版本,是仅次于《圣经》发行量最多的一部著作。
《南华经》简介:它是庄子所著,共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
《易经》简介:易经又称为《周易》。大约在商末周初成书的。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它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群经之始”。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必修之术。易—上日下月为易。
《文始经》简介:文始经又称无上妙道文始真经。是关尹子,又名尹喜所著。他是春秋时代人。本书采用《道德经》的笔法,言简意赅地阐明宇宙和自然、社会、人生的根本规律。针砭时弊,表扬大道,揭示真理,有益于众生多矣!全书共分九章:一宇,宇者,道也。二柱,柱者,健天地也。三极,极者,尊圣人也。四符,符者,精神魂魄也。五鉴,鉴者,心也。六匕,匕者,食也、形也。七釜,釜者,化也。八筹,筹者,物也。九药,药者,杂治也。
儒家主要经典著作有:《论语》、《春秋》和《孟子》。
《论语》简介: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有二十篇。它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春秋》简介:它是中国较早的一部编年史书,记录了242年春秋各国的大事。有18000多字。经孔子删修、整理而成。
《孟子》简介:它是孟子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写的。以纪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比《论语》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给人的感觉是谆谆告诫,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侃侃而谈。它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道家、儒家的思想核心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便不是经常不变的名。
1、“道”是宇宙之本,万物之源,人类之始,运动之理。“道”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是自然、社会、人生的正道、常道、大道,是自然清明,社会昌明,人性通明的根本所在。“道”是天的生成原理。就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德。为一物所以然的原理,所以万物与人离不开德。德是具体事物所拥有的“道”,是一切事物区别于他事物所拥有的“道”,是一切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属性。德代表一种和谐的力量,它包容万有,与物无伤。道是由德来体现的。
3、自然无为。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准则。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无不为之良效。因此有道者法无为,即“为无为”,以达到“无不治”的功效。道家还强调无为以治身。
4、贵柔主静。似水性柔弱却刚强,以静制动,宁静致远。主张处事之柔静,只有柔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5、和。就是和谐。道家的和,就是真善美乐的统一体。和曰常、和曰善、和曰美、和曰乐。
6、天人关系。(1)力不胜命,即人为并不能改变天。(2)无以人灭天,就是人的行为不能因为各种欲望去干扰“天性”(自然规律)。(3)人效法天,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本性。(4)人与天调,就是要人的自身与天协调,人的活动必须与天地法则相一致。一句话就是天人合一的关系。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即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有四种:仁、义、礼、智。仁是爱人。义是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是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智是指知道、了解、见识、知识、聪明、智慧等范畴。
儒家思想人伦关系有五种: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儒家思想的 人性论是: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
儒家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四、道家、儒家的主要思想
道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1、无为而治。以无为取天下。不要名利,不起争心,不起盗心。净化人民的心灵。不自作聪明,不刚腹自用,满足人民的温饱,增强人民的体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望。以“无为”来治世,何愁治理不好天下!
2、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后。即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慈爱则视人民加赤子,而努力保护他关怀他,所以能产生勇气。俭故能广,俭则蓄精积德,应用无穷,所以能致宽广。后,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反而能得到拥戴,作为万物之长。三宝中慈爱最重要,用慈爱之心用于争斗就会胜利,用于防守就能巩固。发挥慈爱之心的人,就能得到天助人护。“三宝”具有生态保护意蕴,人类如果践行慈善、节俭、谦让的美德,形成理性的消费观,杜绝张浪费,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和生态危机。
3、万物得一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主宰万物,世上万物皆含“道”性。
4、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属于天地所管。批判了“天命观”和“宿命论”。
5、知足者,常乐也。不知足者,无足也!知道满足,知道适可为止的人,就不会有危险出现,就会快乐。反之,就不会有快乐了!只有思想上“知足”了,行为上才能“知止”。也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制止自己的行为。
6、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告诉人们乐极会生悲。凡事要泰然处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转化为好事。
7、有生最灵,莫过乎人。万物承天地造化都有灵性,都有“道”的存在,但是最聪慧、最有灵悟的应该是人。同时人民必须顺应自然,清心寡欲,不得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界不得无限索取。不能让人类去主宰万物,而应该要人类爱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去保护野生的动物植物,使万物与人类共同生存,共同享受无地所赋予的生命权利。
8、道无终始,物有生死。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有生有死。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盛极而衰,物极必反。
9、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灵巧的东西,好象是很苯拙的样子。最有辩解能力的人,却悟在心中,不加言喻,呈现出一副木讷的样子。意思是说:知道事物本质的人不一定整天夸夸其谈,而整天夸夸其谈的人,未必就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告诫人们不能只单一看其表面,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整体。
10、上善若水。最完善、最高尚的品德,如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
11、莫论他人过,只寻自己病。这里的“病”是指“心病”,指人的欲望膨胀,自私自利,德行低下,甚至有丑恶行径。度人先度已,正人先正已!
1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可信的话,不一定华丽,华丽的话不一定诚实可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现实生活中,不要被一些美言所欺骗。
13、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已经知道真理的却说不知的人,是最高明的人。根本不认识真理,却自以为知道的人,是患了谬妄的病症,是个有问题的人。
14、夫唯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认为这种病是病的人,便不会得这种病的。高明的人所以不得此病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知道这种病的缘故。知知便知知,不知便不知!绝不要“不知便是知,知反而就是不知了”(庄子语)
15、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
16、治大国若烹小鱼。
17、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的人没有不懂这个道理的。
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
(一)、三纲。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儒家认定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君、父、夫有绝对的统治权。
(二)、五常。&&&&&&&
1、仁。“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笃实,即实实在在;二是清醒,人必须清醒。每个人出门的时候一定要庄重,一个连自己的外表都照管不好的人,怎么能教育他人,治理国家?三是爱人。还有一说是: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者为仁。
2、义。指做人的气节。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崇高的一种精神。“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礼。包括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用“三纲五常”去维护这个“礼”。
4、智。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它是儒家一个道德范畴,行为规范。
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这是贤者必备的
&& 五常与五行:木为仁,金为义,水为礼,火为智,土为信。
(三)、四端。
即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五伦。
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五)、中庸。
它是儒家道德的最高表现。其含义一是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二是实行稳健的主张,“允执其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即不采取两个极端,采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去实行。三是符合社会人生之常,做到合情合理。“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六)、天命。
“天人合一”。儒家赋予天最崇高的地位,是宇宙中一切生命之源泉,道德基础和永恒的生命归宿。“天地良心”、“人命关天”、“命归西天”等表示天人合一。
又如“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表示命与天的关联。
(七)、八德。
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孝就是孝敬父母;悌就是兄宽弟忍手足情深;忠是指尽力竭力为公无私,忠于自己的良心;信是指诚信心口一致;礼是指礼节,以礼待人;义是指正义,做事应合乎正道;廉指廉洁,清清白白端端正正;耻是指知耻,要有羞耻之心,做符合良心的事。
(八)、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五、道家、儒家, 两家的异同
道家与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儒家是属于活动的、有为的、相信的一面;道家是属于静观的、怀疑的、惊异的,使生活笼罩着一种如梦性质的一面。中国人的灵魂中常有来自道家的深思及可怕的沉默的忍耐力,对权威的缄口顺服,忍受一切痛苦,枯坐以待外力毙已不抵抗的毅力。道家教人用质柔如水的力量对待外部世界和外部力量。
老子的影响是大的,因为他充实了孔子学说及常识留下的空虚,以心灵及才智而论,老子比孔子有深度。是谁使中国人民成为哲学家的?不是孔子,而是老子!是谁制作了广传在中国民间思想中最好的格言?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按林语堂说法:“官员像孔子,而作家及诗人像老子和庄子。而当那些作家及诗人成为官员时,他们表面上像孔子,骨子里则是像老子和庄子。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灵魂中,道、儒在交替变换中。当他成功的时候是一个好儒家,当他为艰难及失败所围困的时候是一个道家。
台湾国学大师南怀瑾把道、儒、佛三家比作“三店”。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的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得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细品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会发现一个秘密,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内用黄老,外用儒术”。就是说各个朝代内在真正实际的领导思想,是黄(黄帝)、老(老子)之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外面所标榜的,在宣传教育上所表示的,则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可以旁借“挂羊头卖狗肉”的市井俚语来比拟。亦即是说,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所谓黄老之学,最能代表的是道家思想,是老子、庄子。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南华经》中的理论,无论在政治上、军事上、教育上、经济上等各个方面,都可致用。它对历史人物的建功立业乃至对个人的修养、修道、养气、立身、处世等等,都大有用处。
道、儒两家,在秦汉以前,原本是没有分开的,统统是一个“道”字。这一“道”字代表了中国的宗教观,也代表了中国的哲学——包括人生哲学、政治哲学、军事哲学、经济哲学,乃至于一切种种哲学,都涵在此一“道”字中。汉唐以后,人们才把它分成道、儒两家的。
道家——是主生的,主张快乐生活,根本是平常心。
儒家——是主悟的,主张大觉大悟,根本也是平常心。
正所谓道、儒两家最后是殊途同归了!同源同根。
对世俗社会的态度上:儒家是“入世”。讲“先天下之忧而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是“出世”。讲“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对社会活动的态度上:儒家为工作恣态;道家为游戏恣度。
对生活理念上:儒家崇理论、讲礼仪,修身治国平天下。道家反对儒家观点,偏好自然与直觉、养生,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儒家学说是积极的,以义为礼教,以顺俗为宗旨,讲礼法。但是过于崇尚现实。严格意义上讲是大投机,大不近人情,又太正确了,太缺乏空想意象的成份。因此儒家学说是都市哲学,是中国思想的经典派。它终究不能完全满足中国人民的需要!
道家学说中是无为的,以自然无为的宗旨。道家呐喊重返自然,不信礼法和教育。道家学说本质是田野哲学。道家哲学是中国思想的浪漫派。主张:
1、重返自然,逃遁这个世界,并反抗掠夺自然,不满负重沉重的孔家文化,蔑视礼法。
2、主张田野风的生活、文学、艺术,并崇拜原始的淳朴。
3、代表奇幻世界,加之于稚气质朴的“天地开辟”之神话。
儒家以人为本位。即以人类为中心,要尊重别人,帮助别人。以政治或教育的手段去改革人类社会。这是永远无法成功的!儒家强调教育必须普及,让每个人都能接受适当与良好的教育,愿望是好的,但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儒家思想推行到最后,常常会使大家感到很沉重,很疲乏。
道家却超越人类本位。认为以人为中心去思考人的问题,最后必定徒劳无功。不如换个角度,那就是超越人类本位。也就是顺其自然,尽量避免人为的造作。认为制定法律越多,就越多人违法。相反,如果不制订法规,自然就没有违法的问题了。同样,订出了真、善、美的标准后,就有了不真、不善、不美的出现。如果没有标准,每个人都可以开开心心,自自在在,不用刻意去做好事。人们所要做的只是活着而已。道家这种超越人类本位的想法,才能真正化解世间问题的办法。可是这种想法也未免大过于天真了。
&& 对于生死的观念:世俗的观念说是道家崇尚追求长生不死。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道家——追求“乐生”,即快乐为生,过无忧无虑生活。
不悦生,不恶死。即尊重生者,但不厌恶死。
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出于道,死入于道。
关注生死的自然价值。
儒家——注重生死的礼仪。生,事以于礼;死,葬以于礼。
志士仁人,杀身以成仁。
义与生,二者不可兼得时,舍生而取义。
关注生死的社会价值。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