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战车与美军制式单兵武器大全上什么大学,学什么

机械化步兵单兵防护装备发展研究,中国步兵单兵装备,解放军步兵单兵装备,维和步兵营..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机械化步兵单兵防护装备发展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中似乎经常提到战车,电影荆轲刺秦王里也有秦始皇乘战车杀敌的的场景,但两汉时期的战争就很少有提及了。所以,很想知道古代战车是怎么退出冷兵器战争的,请有识之士代为解惑!
说明在汉初的战争中,战车仍然发挥着一定作用。大约到汉武帝年间(公元前140~前87),汉王朝的军队为了与匈奴进行持续的战争,发展了大量骑兵部队,此后,战车在战场上便逐渐消失。而铁兵器的采用和弩的改进,又使步兵得以在宽大正面上,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战车车体笨重,驾驭困难,其机动性受地形和道路条件的限制,遂逐渐被步兵、骑兵取代。百度古代战车
战车是古代的流行兵种,从古埃及到古中国都有流行。&br&战车从春秋末年开始衰落,并最终在汉朝消亡。&br&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再适应战争的需求。&br&&br&战车盛行的时代,还是贵族时代。因为只有战车的成本很高,制作困难,维护也难,只有贵族才玩得起。战车也不是单独作战的,而是有随行的步兵协同作战,如果没记错的话,春秋时期一辆战车的标配是72人。&br&当时是青铜器时代,青铜兵器普遍短小,战车对于步兵有很强的杀伤力。既有更高的机动能力,又有更高的冲击能力。挥舞不到半米长的青铜剑的步兵,几乎是无法对战车造成伤害的。想象一下,一战时期步兵面对坦克装甲车时的无力感。为了对付战车,只有战车,只有比敌方更多的战车。这样,战车的数量就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力量最直观的标准。比如史书上写的“千乘之国”“百乘之国”等等。&br&到了春秋末年,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升级,战争已经不再是在城邦之间进行,对象也不仅仅是敌方的战车。比如以往被动防御的山戎之类,也纳入了讨伐的范畴。战车对战场挑剔的缺陷也越发明显。&br&最终,魏武子还是谁,讨伐山戎的时候,直接抛弃了战车,让车兵也下车步战,从此步兵的优势发挥出来。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骑兵兼顾了机动性和远程攻击能力,也开始独立作为兵种出现在中原的战场上。&br&随着分封制度的瓦解,贵族也纷纷破产,战车的兵力也后继乏力。&br&战车越发显得过时,其原先不可替代的优势都有了很好的替补,而固有的劣势又被放大,最终导致了战车的衰落。&br&&br&战车在历史上并没有彻底退出舞台,总在一些时候为了应付特定的战争形态而被重新拾起来。比如明朝的兵书里还有战车的记载。这里战车是作为移动的堡垒而使用,为了抵御敌方的骑兵而存在。
战车是古代的流行兵种,从古埃及到古中国都有流行。战车从春秋末年开始衰落,并最终在汉朝消亡。原因其实很简单:不再适应战争的需求。战车盛行的时代,还是贵族时代。因为只有战车的成本很高,制作困难,维护也难,只有贵族才玩得起。战车也不是单独作战的…
&strong&1、首先搞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战车最大的敌人是什么?&/strong&&br&&img src=&/ac96d7f4764cfb_b.jpg& data-rawheight=&517&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ac96d7f4764cfb_r.jpg&&&br&&br&这张贝绘大致是春秋时期的,如果我不解释你可能看不懂,这是两个相向而行的战车,下面这张战车的射,射出一箭,正中相向而来战车的射,这张贝绘记录的就是对方射手被击中的一刹那。&br&&br&如果你玩军事论坛很久,一定会知道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子,叫做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实际放在古代战争中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strong&古代战争中最好的反战车武器就是战车,战车最大的敌人也是战车。&/strong&&br&&br&&img src=&/cbc0d928ea88d65e2e3f6_b.jpg& data-rawheight=&369& data-rawwidth=&10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3& data-original=&/cbc0d928ea88d65e2e3f6_r.jpg&&&br&&br&&strong&这里引入第一个概念:战车就是先秦时期的‘坦克’,有无战车和数量多寡,是衡量国家陆上军事实力的硬标准。所以但凡有实力的国家,都会拼了老本造战车。你没有,你的下场就是被车成狗。(好像什么东西混了进来)&/strong&&br&&br&&strong&2、战车是什么时候开始退出冷兵器战争的?&/strong&&br&&img src=&/e1a0aeafac223_b.jpg& data-rawheight=&542& data-rawwidth=&6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3& data-original=&/e1a0aeafac223_r.jpg&&&br&点击可以查看大图,这个图是我2012年的时候做钩弦器形制时做的比照图。有人会说弓箭的钩弦器和战车衰落有什么关系呢?&br&好,&strong&看这个图的时候注意随时代发展的主力兵种变化,然后注意主要弓种的变化,后面我们要讲。&/strong&&br&看清楚了里面几个重要信息了么?&br&1、战车作为主力兵种,是集中在商~春秋这段时间&br&2、春秋中晚期,步兵兴起;战国时期,骑兵兴起&br&&br&&strong&这里要打一个不深的埋伏,我编的那张图后面还有用,先解决这个问题,引入第二个概念:楼主问的是战车什么时候开始退出,而不是什么时候完全退出冷兵器领域,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战车开始退出冷兵器领域,是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这段时间,而且这段时间,恰恰是战车使用的巅峰时期。&/strong&&br&&br&&strong&如果不好理解这句话,那么我们换个方式来理解,请问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是在什么时候,没错,库尔斯克会战。&/strong&&br&&img src=&/9aacd4a87bad6eb6ab7a38_b.jpg& data-rawheight=&772&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9aacd4a87bad6eb6ab7a38_r.jpg&&&br&&br&&br&请问大规模投入坦克的巅峰是在什么时候,没错,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再也没有如此大规模坦克会战了,库尔斯克会战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战的巅峰,同时也是坦克会战衰落,坦克开始逐步退出现代战争(这个过程很漫长,虽然还出现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大规模采用坦克作为陆战兵器主力的战争或战役,但是使用频率和现役装备总趋势是在不断下降的,比如现在的德国,有资料显示一线执勤的豹二坦克只有200辆左右,先不说技术水平的革命,单就规模说,200辆坦克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连打一场像样的战斗都不够)。&br&&br&&strong&战车也是一个道理,当它迎来了使用和装备的高峰,那么恰恰这个时候是它衰落的开始,古今皆同一义。&/strong&&br&&br&&br&&strong&3、战车为什么衰落?&/strong&&br&这是这个题最高难度也最难让人接受的部分,要把这个问题分解成这个几个小解答,听我细细道来。&br&&br&&strong&3.1 春秋中晚期步兵集团的兴起,让单纯以战车对战车的传统车战模式受到空前挑战,从战术层面上来说,纯步兵结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战车的冲击优势,兵器方面,较长长度的戈戟长兵抵消了战车近战优势,较强威力的弩抵消了战车射远优势。&/strong&&br&&img src=&/a729ac560cbdf4550fea_b.jpg& data-rawheight=&307& data-rawwidth=&6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90& data-original=&/a729ac560cbdf4550fea_r.jpg&&&br&&br&&br&弩的地位,相当于古代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个是战国时期的单兵弩残件,从已经不存的弓臂厚度我们就可想象其威力不可小觑。而且这段时期正好是多层复合结构弓弩大规模普及的时候(参考本答案二我那张钩弦器发展图)。而战国时期弓弩磅数空前提高,特别弩的磅数折算今日磅数已经轻松在75磅甚至以上,请看:&a href=&///?target=http%3A//www.chinesearchery.cc/thread--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古典传统弓折算磅数考【前篇 先秦两汉至唐五代篇】&i class=&icon-external&&&/i&&/a&,所以作为远程破甲杀伤兵器其效果已经远远超出弓,对于战车上的甲士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威胁。&br&&br&&img src=&/cbef8e04b41e45d3b304e1af0bcf23ce_b.jpg& data-rawheight=&330& data-rawwidth=&71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10& data-original=&/cbef8e04b41e45d3b304e1af0bcf23ce_r.jpg&&&br&&br&&br&又有什么东西混了进来。其实弩和反坦克火箭筒在实战中遇到的尴尬是一样的,就是威力巨大,但是装填缓慢。但是对于战车上的甲士来说,尼玛,被这种造价还不到战车零头的东西给敲掉,不值当的啊!&br&&br&&strong&3.2 战国中期开始大规模的骑兵集群应用,骑兵集群部分取代了战车集团的集团冲锋和快速切割合围的战术任务。而这些任务恰恰是战车之前最主要的作战任务。而且单纯的骑兵要远比战车性价比高,成本要远低于战车。而且骑兵更灵活,可配置武器种类更多,甚至可以当做下马步兵使用。&/strong&&br&&img src=&/56cc4f877b21c318e57b907fe06a6d6c_b.jpg& data-rawheight=&220& data-rawwidth=&2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3&&这让我们想起现代战争中的什么?没错&br&&img src=&/dfbfded6286a_b.jpg& data-rawheight=&680& data-rawwidth=&10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dfbfded6286a_r.jpg&&&br&&br&模块化、灵活配置、机动性高的装甲运兵车。&br&&strong&到西汉初年,军队指挥官再问战场上的军队配置时,约定俗成的是:步兵第一,骑兵第二,车兵第三,甚至有一些人根本不搭理战车。&/strong&&br&&br&&br&&strong&3.3 战车的衰落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古代兵器的更新换代是缓慢的,非剧烈的,有的武器甚至更新换代需要几百年时间,这期间不断有该型武器的改型,最新型号出现适应战争的变化。所以无论秦始皇兵马俑,还是两汉时期,还是有战车出现,但是战车已经不再作为典型战争武器使用,而是作为指挥车辆、军事通信车辆、军队指挥中心的角色出现。虽然不断被挤出战争舞台,但是越靠后的战车越精致、功能越完善,威力也更强。所以不要奇怪为什么威力变强了还被淘汰出实战领域。&/strong&&br&&br&&img src=&/7aa4c63a1d865f558669d_b.jpg& data-rawheight=&266& data-rawwidth=&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0& data-original=&/7aa4c63a1d865f558669d_r.jpg&&汉代的兵车,武器和装备已经及其完善。&br&&br&&strong&但是重要的话说三遍:因为它不适应新战争形势需要了,因为它不适应新战争形势需要了,&/strong&&strong&因为它不适应新战争形势需要了。就和这些铁甲怪物一样。&/strong&&br&&img src=&/3a043e7ea56ce806b0b53_b.jpg& data-rawheight=&380& data-rawwidth=&5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0& data-original=&/3a043e7ea56ce806b0b53_r.jpg&&&br&&br&&br&&br&我们绝不吝惜任何词汇赞颂这些武器神话的英武飒爽,忘记历史就是没良心。&br&我们同样知道这些武器在现代我们当下所处时代战争的尴尬,必须寻找到最适合时代的武器,奋勇前进必须要有头脑。&br&古人不是傻子,在武器的发展认识历程上惊人的遵循着武器发展的规律:&strong&不要最强只要最合适的。&/strong&&br&&br&&strong&这就是战车衰落的根本原因。&/strong&
1、首先搞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就是战车最大的敌人是什么?这张贝绘大致是春秋时期的,如果我不解释你可能看不懂,这是两个相向而行的战车,下面这张战车的射,射出一箭,正中相向而来战车的射,这张贝绘记录的就是对方射手被击中的一刹那。如果你玩军…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_坦克装甲车辆杂志-爱微帮
&& &&& 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
在笔者的1车2人120天环中国游进行到南京时,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沟通后,可以去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兵器教学管/校史馆)进行参观。此次参观共拍摄大约400余张照片,出于某些原因,只能放出如下装备的介绍,尽请见谅。学校由创建于1953年的新中国军工科技最高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分建而成,经历了炮兵工程学院、华东工程学院、华东工学院等发展阶段,1993年更为现名,1995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从建校之初就明确了为我人民解放军炮兵事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战术开发和作战理论支持。从南京理工大学的学科设立的变化就可以看到,这所学校与解放军的关系非同小可。从1953年设立,这所军方院校办学宗旨就被明确“为我军炮兵提供最强大武器和完善的指挥理念”。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内,现收藏了从建校、抗美援朝、对印反击战、中苏珍宝岛战役、对越反击战时期我军炮兵装备实物。展馆共分为三层,其中一层是大型装备静态展示区,包括我军现役PLZ45式155毫米口径履带自行榴弹炮,09式122毫米口径车载炮,铁鹰双25毫米口径对空车载炮以及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当然还有大量我军曾经使用过的重型装备以及各型口径的拖拽式火炮。二层是中小型火炮实物展区以及图文介绍南京理工大学校史和研发成果。三层是多功能厅。从红军建立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开始,我军高层领导人就渴望着建立一支强大的炮兵部队。在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后,我军的炮兵部队终于成建制的装备了统一口径的装备。国产59式100毫米高射炮:由苏联红军装备的KC-19M2式100毫米高射炮的仿制并改进而来。原型武器是用于对付高度在12000米以下的空中目标,也可对地面和水上目标进行射击。我军使用的59式100高炮于1958年开始仿制并在同年是生产出4门样炮,1959年投入小批量生产。1964年定型,称为1959年式100毫米高射炮。59式100毫米高射炮是一种雷达和射击指挥仪控制的自动高射炮,配用电击发装置,可实现全连火炮齐射,配用弹种为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从开始研发到拿出成品最终定型,59式100毫米高炮是新中国第一批自行生产的新式制式武器。由于这款高炮可以配套使用雷达和炮射指挥仪,并可以与3联装弹匣匹配自动装弹系统。是当时我军使用的比较先进的火炮(既可高射防空,又可平射反装甲),由此参加了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阅兵。上图是与59式100毫米高炮配套使用的自动指挥仪特写。口径:100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9550千克战斗状态全重:9450千克 行军状态长:9200毫米行军状态宽:2350毫米 行军状态高:2120毫米火线高:1365毫米 炮身长:6073毫米身管长:5350毫米 后坐长:650-1050毫米全弹重:30.19千克 初速:900米/秒射速:15发/分 最大射程:21000米有效射程:18000米 最大射高:14000米有效射高:12000米 高低射界:-3度-85度方向射界:360度 炮班人数:7人上图左侧是国产双37毫米高射炮,右侧是苏制1939式37毫米单管高射炮。苏联1939式37毫米单管高射炮:二战前夕研发的一款着重在0-3000米空域进行防空作战的规模化装备的自动武器。这款单管高射炮采用立楔式炮闩,弹夹供弹。反后坐装置包括节制杆式液压制退机和复进弹簧。弹夹装弹5发,弹仓容弹量为10发,安装供弹漏斗后实现多弹夹连续供弹。火炮采用手动操作,高低机和方向机瞄准均有2种速度。火炮装有机械同步击发装置,后期配有电击发装置,可实现6门火炮集群射击。火炮配用机械向量瞄准具,属非独立式瞄准具,装在火炮起落部分上方。火炮配用曳光杀伤榴弹和曳光穿甲弹。在1958年,随着苏联军援等一揽子协议的签署,我军对这款高射炮进行了仿制和国产化,随后衍生出双管37毫米高射炮。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20年)我国的低空防御火器随之蓬勃发展。除前卫系列地空导弹,还有双25、双30等先进防空火炮陆续装备。口径:37毫米 行军状态全重:1325千克战斗状态全重:1275千克 行军状态长:6475毫米行军状态宽:1796毫米 行军状态高:2440毫火线高:毫米 炮身长:2739毫米身管长:2315毫米 后坐长:150-180毫米榴弹重:1.416千克 穿甲弹重:1.455千克榴弹初速:866米/秒 穿甲弹初速:868米/秒射速:320-360发/分 最大射程:8500米有效斜距:3500米 有效射高:3000米高低射界:-10度-85度 方向射界:360度从一些媒体上披露的消息来看,2011年前理工大学兵器馆并没有对外展出这款铁鹰双25毫米口径防空车载炮。笔者在2013年9月参观时发现了这款防空系统。而根据其研发和装备时间段来看,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应该是在符合相关手续后才开始对“外”展示。对这款铁鹰双25防空车载炮的介绍笔者已经撰写过相关稿件,请点击这里阅读。铁鹰双25防空车载炮,采用的是铁鹰TFS55HD系列载具(基于庆铃皮卡由隶属于陕汽集团的陕西铁鹰公司二次改装)。位于前保险杠的近光灯可单独更换但无防护措施。动力总成为2.6升排量直列四缸自然进气汽油发动机。编号为4ZE1的发动机最大功率85千瓦、最大扭矩191牛·米。前悬架为由A型下支臂、减震器和前稳定杆组成的独立悬架系统。2003年早些时候根据总装要求,由南京理工大学牵头、陕汽集团负责载具,为装甲部队研发一款轻型高机动机动防空车。这也就是铁鹰防空车的由来。因为总装下达的任务书已经将火炮型号确定,技战术要求范围做出了意向性的指示。唯独没有确定的是武器系统的载具。因此这套机动防空车设计形式还是在技术牵引范畴内。位于一层展区中央最显耀位置摆放了09式122毫米口径车载炮。09式122车载炮为了降低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提升全向发射能力(原型车只能进行6点钟、12点钟两个方向发射)将助篱安装在后部,改为第一二驱动桥中间位置。在发射某款穿甲弹时可进行全向360度平射,这项重要设计参数的提升对09式122车载炮拥有反装甲能力至关重要!上图是09式122车载炮前部特写。SX2150的驾驶舱为焊接制成,前后车门完全相同,固定在B柱分别向前后开启。排气管和消音器由原先位于大梁底端车身中部,改为驾驶舱后部左侧固定。弹药架以及观瞄控制分系统安装舱室位于后货箱靠近驾驶舱处。09式122车载炮定装时采用北斗1代定位系统,在2010年后全部换装北斗2代导航系统,通过战场区域通信系统以及数据链可以对单车进行阵地预先设定。上图是09式122车载炮火炮细节特写。仍然保留着手动调节高低机方向机的操炮机构。火炮复进机构进一步优化,炮盾尺寸缩小,两侧挡板可放平充当作战平台使用。作为主要装备驻藏部队使用的快速火力输出装备,09式122车载炮以营级单位集中使用。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青藏高原,摸索出一整套技战术应急方法。可以很好地执行对印军境界威慑藏独的打击任务。就在不久前举办的珠海航展上,由保利集团统一参展的09式122车载炮以全新姿态亮相。与此同时还有105毫米口径车载炮配属参展,参考此次展览的个性装备均有出口的可能,从中猜测,09式122车载炮已经从技术测试走向成熟应用阶段。PLZ45型155毫米口径履带式自行榴弹炮。是一款符合北约制式的火力打击兵器。PLZ45型155毫米口径自行榴弹炮为45倍口径45倍身管长度米,可发射北约制式弹药在射程和射速上较我军同期装备的152毫米口径榴弹炮有着较大优势。在后期,PLZ45型155自行榴弹炮加装了惯性寻北仪、卫星定位接收器、激光测距仪、无线数字对话转换器和全自动操纵瞄准系统等。全新设计的通用底盘提升了整套系统的机动性。作为解放军火炮制式由苏式的122毫米、152毫米口径转换至北约105毫米、155毫米口径的一款火炮,PLZ45型155自行榴弹炮系统(包括炮兵侦察车、炮兵定位雷达载具、指挥车、火炮补给车)成功的出口至沙特阿拉伯。其优秀的勤务性以及在高温沙漠地区可靠性都是我军装备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这也标志着我军火炮以及装甲车辆,采用多元化设计思路的一个转折点。在具体技战术上,这款有北方工业公司、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155毫米口径榴弹炮,不仅可以发射我国自行配套的杀伤榴弹、穿甲弹、照明弹以及末端制导弹药,更可以与北约同口径各型炮弹相匹配,甚至可以发射德军底排增程弹。在1990年代末期,保利集团通过艰难的公关,将不少于2个营级规模的PLZ45式155毫米榴弹炮出口至科威特。在经历过海湾战争的这个石油输出国,对大口径自行火炮的需求恐怕是别的国家所不能感触的。而中国武器能够打入美国以及北约势力范围内的海湾国家,这就足以证明这套PLZ45火力打击系统可以与西方同类火炮相媲美。而这次军贸的成功也将我国的意志力切入至这个中东能源国家。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由国营447厂,在南京理工大学50年校庆的时候捐赠。这款在现在看来有些落伍的武器系统,在研制当初就透着一种无奈和辛酸。从1967年中苏交恶后,我军因缺乏可靠地反坦克武器,开始研发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以及适合的履带式载具。在1969年中苏珍宝岛之战后,通过逆向分析缴获的T62坦克,发现我军目前的反坦克火力很弱。在此大环境下,开始着手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系统的研发。在缺乏能够击穿威胁我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苏军T-72系列坦克首装甲的70至80年代。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研发实属一种无奈之举。由86式10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为基础,衍生出的120毫米口径反坦克炮带有更多的应急之举,而将152自行榴弹炮履带式底盘集稍加修改。通过加装双向稳定机械瞄准具,激光测距机、弹道计算机和火力控制系统后,89式120毫米口径自行反坦克炮使解放军首次拥有阻击苏军装甲洪流的能力。在展厅两侧,分别展示着我军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所拥有的各型火炮实物。在二战中,苏联红军对德军即将展开反攻时,一款被称为“喀秋莎”神秘武器首次亮相。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生产这种将炮弹放入导轨上,靠火药爆发后的动能进行16发齐射。由此给德军造成的心理恐惧远大于物理伤害,BM-13型132毫米口径16管火箭炮系统,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至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至10秒。喀秋莎BM-13火箭炮可以被看做二战时期,仅次于苏军T-34坦克的一款明星武器。她的出现,使得红军拥有了一种可以信赖且打击德军装甲兵器的火力投射武器,更使得二战时期的红军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1950年爆发的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也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喀秋莎火箭炮,用于对联合国军的火力反击。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停战后,我军对多管火箭炮的技战术威力有了初步认识后,通过《中苏协定》更快的获取了更多的技术资料。国产63式107毫米口径的火箭炮,是在1958年由八四七厂和八零三厂取长补短研发。在1963年完成毫米火箭炮的最终定型,该炮有12个发射管,在7-9秒内可以完成一个齐放。在解放军首次获得自行研发自行生产的火箭炮后,多口径多联装,多种输送载具的火箭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军现役装备序列中。而在将革命输出至全世界,解放亚非拉国家的时代,63式107毫米口径火箭炮,一个各种形态各种方式参与到世界各热点战争中。从安哥拉内战、中美洲游击队、多次中东战争到阿富汗战争,都有解放军63式107毫米口径火箭炮出现的身影。由于这款单兵火力支援武器,可采用标准12联齐射,6发齐射、3发齐射、甚至垒个土台就可以单发射击的灵活攻击模式,被各大游击队和反政府武装所尊享。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二层的展示区域,停放着我军曾经装备的具有代表性的火炮装备。从装备的生产年限来看,时间跨度长达百年之久。从我军称谓变化来看,某些装备更是贯穿了红军五次反围剿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这台曾经被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不在意的,德一八式105毫米口径榴弹炮几乎被认为世界独存的仍可发射的珍品。而这款型号为le.FH 18榴弹炮口径105毫米 炮架长6.10米战斗全重1525公斤 长2.94米宽1.98米高1.88米 火炮俯仰角-10度—+40度火炮射界为左右正负57度 炮弹重14.97公斤最大射速7发/分 初速469米/秒最大射程10671米 人员编制8人。这款德一八式105毫米口径榴弹炮,是二战中德军最重要的一款打满全场(贯穿整个二战)的火炮。该炮性能优秀,其曲射弹道稳定,可以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而且还能灵活调整火炮弹道,在近距离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弹道特性,能进行有效的直瞄射击,甚至随性反装甲作战。由于这款火炮只供应德军使用,出口数量极少。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曾经引进过这种火炮。国产155毫米口径轻型榴弹炮样炮。这款带有技术积累科研测试用途的榴弹炮,战斗全重不超过5吨,采用曲线后座模式并拥有全向360度射击能力。采用与北约制式火炮相通用的155毫米口径,可发射普通榴弹(射程30公里),以及增程型底排炮弹(射程39公里)。首次开火的前3发炮弹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7发,另这款便携式火炮有着较为出色的火力打击能力。为提升我军火力机动能力以及重火力空运作战能力,这款测试的155毫米榴弹炮可以被伊尔76运输机部署至整个西藏地区。经过20年的磨砺,这款曾经的155毫米轻型榴弹炮,经过炮架修改,火炮精度提升以及钛合金的大量应用,最终在2014年珠海航展亮相。这意味着我人民解放军首次拥有,可在24小时内将成建制的X级火炮支援单位部署至中印、中越、中朝边界的能力。瑞典博福斯75毫米口径山炮,由瑞典知名军工厂博福斯制造。作为现代火炮的典型代表,75山炮可在必要时单人操作,经分解后可人抬肩扛骡马运输。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缺乏火炮牵引设备的中国军队而言是一款优良火炮。由于火力精度、运输便利、炮弹威力等综合性能出众,在1937年,由太原兵工厂仿制并装备中国军队。日军90式75毫米口径山炮,由于射程远,很受炮兵部队欢迎。但自重较大,对于日本陆军而言,因中国军队的火力密度极度不对称,并不太受日军陆军的欢迎。在面对运动战中的中国军队,在路况恶劣时机动比较费力,必须使用火炮牵引车牵引。口径:75毫米 炮管长:2883.0毫米(L 38.4)重量:1600 千克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火炮俯仰角:-8 to +43.0 度 弹丸重量:6.56千克弹丸初速:683 米/分 最大射程:13890米从918事变至抗战结束,中国军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运动战和持久战。在战斗中,利用缴获日军一切能够利用的武器打击敌人。对于火炮高等级的战术武器,更是被八路军和新四军当做杀手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上图中为日军41式75毫米口径骑兵炮,上图右为日军47毫米口径战防炮。奥百录式47毫米口径战防炮。1930年由奥地利设计制造,为了在正面战场抵御日军的攻击,并进行反坦克作战而引进。在解放战争时期又被我军所缴获。口径:47毫米 初速:630米/秒最大射程:7000米 高低射界:-12度至+60度方向射界:60度 战斗全重:280千克德一八式75毫米口径步兵炮。这款75毫米IG步兵炮是1937年进入德军服役,二战中全部在东线战场作战。到1945年春,仍有1300门75毫米 IG 37 步兵炮在东部战线的德军中服役。1936年宋子文从德国购进60门LeIG18型步兵炮并在37年交付,主要装备宋子文领导的税警团。口径:75毫米 抛掷重量:6.46千克长度:1.8米 出膛速度:280米/秒火炮俯视仰角:-10度至40度 射程:5150米法制施耐德105毫米口径山炮,采用无烟火药发射技术的攻击敌方阵地工事的重型火力输出单位。在1932年经厂家公关,由德国军事顾问林德曼推荐,正式进入中国军队服役。有意思的是在60年后,解放军也曾有意引进施耐德155毫米口径榴弹炮。国产78式82毫米口径无后坐力炮,是在65式上进行一些修改的改进版。78式已经大量而显著地装备解放军地面部队,而且目前仍在一些次要级单位和预备役部队中服役。此无后坐力炮逐渐被98式反坦克火箭筒所取代。作为解放军火炮装备开发和战术研究的核心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一直与我国各大兵器装备集团保持着高度联系。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样品,经过测试和试装,最终定型并进入我人民解放军服役。在成立之初,南京理工大学,多次被党政军最高领导人视察。院校领导在多学科建设上紧密的与一线作战部队相关联。将系统的科研项目与部队急需的装备改进科目同时公关,并在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多套,战术理论与装备开发的经验。南京理工大学在承担我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建设的全部重担,并为解放军空军海军的多种口径火炮的研发和改进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南京理工大学炮兵学科,从来都是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新时期,南京理工大学依靠自身在微电子方面的技术积累,研发生产出配套的炮兵侦测雷达以及其他兵种配用的微波/毫米波雷达。炮兵用智能制导火炮的研发以及实际成果,直接提升了解放军炮兵以及装甲兵的战术打击能力。不解释。在新时期,南京理工大学秉承着我军预研一代、研发一代、装备一代的理念。将新能源技术军事应用提升到全新的一个层次。并在学科设立中给以重视。笔者特别强调的是,我国各大军事院校、专业研发机构以及新能源车辆生产厂商,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横向合作业务。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军用化的研发以及装备验证,正在循序渐进的展开。155毫米口径、122毫米口径、105毫米口径车载炮的研发成功,意味着我军炮兵建设走向了一条全新发展模式。而这几款车载炮的成功出口,则预示着我国的影响力在南亚地区,非洲地区甚至拉美地区有条不紊的加强。人民解放军地面最强战车-99式主战坦克,装备的我国自行研发的1500千瓦的发动机研发成功,与南京理工大学某材料专业陈姓教授以及国营6XX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这款采用全新材料和加工工艺的V型12缸、四冲程、四气门1500千瓦(800千瓦)增压柴油机,是国家“123”项目中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军坦克以及自行火炮动力国产(量产)化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抗疲劳、耐高压、耐高温、多种燃料共用以及缸体轻量化上,达到了德国MUT柴油机组的同类水平。有着无比辉煌历史的南京理工大学,在今天仍然为我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装备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转自:汽车之家)
点击展开全文
《坦克装甲车辆》杂志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用于发布坦克装甲车辆相关信息和其它军事信息、介绍最新一期杂志内容、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mp7单兵自卫武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