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英国议会的立法程序预算程序

地方财政研究网
您现在的位置:
> 正文信息
付敏杰/国外中长期预算编制的经验与启示:以美国为例
日期: 10:53:41
来源: 阅读次数:314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作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和跨年度财政平衡机制的核心,发达国家主要依靠中长期预算来实现财政资源的跨期合理分配。本研究分析了美国中长期预算报告编制的经验,认为长期预算报告是整个美国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的核心理念在于向市场传达关于政府规模的稳定预期。本文在分析美国中长期预算出现的背景、原因和编制机构的同时,还列举了美国中长期预算的主要类别、内容和演变趋势,分析了美国中长期预算中的科学性与政治性问题。
关键词:中长期预算& 预算改革& 跨年度平衡& 美国经验
在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实现财政资源的跨年度合理配置,主要是依靠编制中长期预算。美国预算的突出特点,是预算的长期化倾向,从5年预算到10年中期预算和75年长期预算。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编制的中长期预算是美国预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总统年度预算的基础上,通过中长期情景分析,促进财政资金的精细化分配和运作,避免财政支出的大起大落,为市场注入更多的稳定预期,从而形成市场主体决策的稳定制度和市场环境。本文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编制的现行中长期预算报告为例,分析了该预算出现的背景是立法部门和行政部门长期争夺公共资源配置权的历史过程,出现的直接原因是1976年预算年度时期调整所导致的预算过渡季,预算委员会和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是中长期预算编制的独立官方机构,还列举了美国中长期预算的主要类别、内容和演变趋势,最后分析了美国中长期预算中的科学性与政治性问题。
一、中长期预算报告的背景:公共资源配置权的争夺史
谁编制预算,谁就能掌握公共资源配置主导权。美国中长期预算的出现,源于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之间配置公共资源主导权的权力争夺。国会和总统的预算权力之争始自美国建国之初,1789年美国宪法将征税和借款的权力赋予了美国国会,要求所有预算支出必须经国会批准后才可由财政部支出,这种资金使用方式坚持了132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美国参战,1921年美国国会制定预算与审计法,授权总统在预算编制中起主导作用。通过在财政部成立预算局和政府审计办公室,美国进入总统主导预算编制的时期。大萧条的出现促使罗斯福再一次要求国会授权,将更多地资源动员权力移交给总统。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为走出经济危机和最大程度地筹集战争资源提供了制度保证,也带来了政府规模过快扩张、赤字累积和资金使用无度的问题。
凯恩斯经济学对于财政的最大影响,是补偿性财政政策(周期性财政政策)的逐步实践化。从罗斯福起,美国虽然开始追求增加就业和宏观稳定目标的实现,但是平衡预算却一直没有放弃,直至1964年减税。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的“伟大社会”纲领,把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美国经济既没有面临衰退、也没有经历危机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不断扩张和突然实施的大规模减税,意味着肯尼迪、约翰逊彻底放弃了平衡预算原则,赤字化财政和补偿性财政政策开始成为美国的常态。1964年减税,是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美国最大规模的减税,也是经济非危机时期的最大规模减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从1954年的20-91%下降到14-70%,下降了约20%;预扣税从18%降低到14%,当年减少预扣税67亿美元。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和繁荣,使人们见证了大规模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威力。按照补偿性财政政策原则,繁荣期应当出现持续的盈余,从而对冲萧条期所出现的赤字,以实现周期内平衡。但实际情况是,在肯尼迪-约翰逊的8年期间,赤字出现了7年。需求扩张过快使物价开始高企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70年代初,美国重新进入衰退状态,1973年大范围滞涨的出现,使得持续了20年的以政府支出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凯恩斯共识”突然崩溃。
1974年是美国预算制度改革史上的一个关键年份,这一年和平发展时期的权力制衡原则再一次得以恢复。《国会预算和控制截留法案(Congressional Budget and Impoundment Control Act 1974)》的通过,改变了只能由美国财政部来进行预算编制的格局,赋予了国会独立起草预算提案的权力。为了保证权力制衡原则,国会决定在原来收入委员会、拨款委员会的基础上,增设了众参两院预算委员会(Budget Committee)和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CBO)。预算委员会的任务是发布预算决算报告、研究现有和建议立法对于预算的影响、监督国会预算办公室的运行。自此,美国国会不仅可以表决预算,也可以独立提出预算提案,美国进入国会和总统共同控制预算管理过程时期,使现行的美国预算包括总统预算(President's&Budget)和国会预算(Congressional Budget)两种。
《国会预算和控制截留法案》重新确立了美国国会在预算过程中的地位,从而奠定了美国现代预算的制度、程序和框架(Lee,2008)。国会可以独立起草预算,终结了美国自1921年以来只能由总统独立提出预算报告的历史。1985年国会制定《平衡预算和赤字控制法案(Balanced Budget and Emergency Deficit Control Act,也叫格拉姆-拉德曼-霍林斯法案(Gramm-Rudman-Hollings Act))》,设立预算赤字减少的目标。赤字控制成为国会预算的核心内容,该法案规定当总统和国会关于消减赤字不能达成一致时,必须按照公共选择学派所提倡的“自动消减”办法(费尔德斯坦,2001)。目标是将政府赤字控制在某个范围内,虽然军事支出一直被认为是以财政支出来促进产出增长的重要内容,但是法案却规定国防是首要的消减对象(刘怡、张淑芳,1992)。1990年美国国会制定《预算执行法》,建立自主支出的上限和法定支出的量入为出原则,实现了预算权力的再一次加强(李俊生、王淑杰,2011)。尽管从事后来看,美国预算权力的加强并没有完全实现对于赤字的限制,但是却几乎完美地实现了财政支出逆周期调控(Frankel et al,2013)。
二、为什么要编制中长期预算?
财政宏观调控的核心,是调整公共资源和整个社会资源的跨年度合理分配,很多微妙的周期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却可能对经济体产生重要的长期影响。中长期预算的首要目标,是弥补年度预算中可能存在的短视问题,从而可以在一个更长的期限内考虑当前预算支出的重点。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当前的支出和整个社会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合理解决钱该怎么花的问题。
从1976年开始,美国调整财政年度安排。1976财年的时间是从1975年7月1日到1976年6月30日,而1977财年的时间是从1976年10月1日到1977年9月30日,这就导致1976年7月1日至9月30日出现了3个月的预算真空期。不仅如此,美国长期以来的财政年度与自然年度并不吻合,经济预测目标是按照自然年给出的,预算却按照财年制定。这其中存在着时间差问题,1976年的预算过渡季使得长期预算很有必要。1976年正式出版的第一份5年期预算报告《五年预算目标:1977-81(Five-Year Budget Projections:Fiscal Years 1977-81)》中提供了五年预算报告的目的:现有的年度预算需要更长期的框架,本五年预算按照1974国会预算法案的要求而制,从而使国会可以更加从容和科学地考虑下一个财年的各种预算备选方案。虽然这些备选方案对短期年度预算的影响甚微,但是却对长期预算的首选目标影响巨大(CBO,1976)。为避免短期预算与长期目标相冲突,提高短期预算与长期目标的相容度,有必要制定较长期限的预算。
1996年出版的第一份75年期长期预算报告在前言和第一章叙述了十年报告存在的缺陷:已有的10年期预算报告并不足以描述美国长期人口统计特征变化对于联邦预算的影响。婴儿潮和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比重下降、健康和养老支出增长,将成为未来美国预算支出的重点,但是这个重要性在十年预算报告中难以体现。由于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比重下降,原有的总统年度预算已经不可能再实现年度平衡。制定一种可持续的预算,必然要求将预算期限大幅度拉长,以期在更长时期内观测到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赤字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好地安排当前预算支出的重点。
三、谁来编制中长期预算?
1974年《国会预算和控制截留法案》直接规定了美国预算委员会是中长期预算的编制机构,下属的国会预算办公室作为常设实体为美国中长期预算提供中长期财政和宏观经济预测支撑。这使得国会预算办公室CBO成为全球发达国家最常见的从事经济预测、具有法律效力的独立官方机构之一。这些独立官方机构在发达国家已经非常常见,在国家经济生活,尤其是跨期财政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往往被统称为财政议会(Fiscal Council)或财政委员会。
这些机构的共同点有两个:一是以经济和财政收支预测为基本研究内容,每年发布一至两次宏观经济和财政收支、赤字、单个税收或者某类财政支出的长期预测,部分机构是五年预测,有的是十年预测,有的机构还发布历史回顾和长期趋势研判;二是这些机构是官方机构,应国家宪法或者议会法律而设立。并不像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从事纯粹的学术和政策预测,而是具有明确的法律效力。机构的官方性质决定了其研究结果发布后同样具有法律效力,所得出的财政收入变化是各国财政中期计划制定和年度调整时必须依靠的法律依据。也就是说,为美国中长期预算制定提供技术支撑的国会预算办公室,不仅仅是一个研究机构,更是一个决定公共资源配置的重要部门。其对于美国年度预算、中期财政计划和宏观经济的预测,是各届政府分配存量和增量财政资源、决定政府间转移支付变化的法律依据。
四、美国中长期预算报告的主要类型
美国国会编制的中长期预算报告包括5年期,10年期和75年期三种,每种都在下一个年度更新数据和预测。美国第一份5年期预算报告发布于1976年1月26日,最后一份5年期预算报告是1995年1月1日公布《财年经济与预算展望》。之后CBO停止了5年期预算报告的编制,转向10年期和75年期预算报告。这是目前依然在编的两种预算报告类型,分别对应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
1991年10月开始发布第一份10年期预测“直至2001年的预算展望(Budget Projections Through 2001)”,将年的预算展望延伸到2001年。在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预测的基础上,CBO预测美国存款保险之外的联邦赤字会从1996年占GNP2.6%的2000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占GNP3.1%的3130亿美元,随后便是对于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在现有收支政策下的情景模拟。2012年更新的10年期预算报告已经更名为“预算与经济展望(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Fiscal Years 2012 to 2022)”。值得注意的是,后续的10年期预算报告并不是推翻前面的结论和预测,而是采用了定期更新的形式,从而保证了预算展望的持续性。
1996年5月第一份75年期预算报告,名称为“长期预算压力与政策选择(Long-term Budgetary Pressures and Policy Options)”。该报告首先分析了美国出生人口的大幅波动,从大萧条期间的不到每年250万人到肯尼迪时期的接近450万人,随后分析了人口出生率的变化对于劳动力供给、财政养老、医疗支出的影响和更加可持续的政策选择。2012年的长期预算报告名称为“2012年长期预算展望(The 2012 Long-Term Budget Outlook)”,描述了修改2011年长期预算展望的原因和修改结果。
目前CBO依然在编制的中长期预算报告,主要是10年期展望和75年期预算报告两种,这两种报告是依据不同内容展开的。正如前文所述,10年期报告来自于5年期报告,其核心是以经济周期为基础的跨年度预算和更长经济周期内的预算平衡,充分就业盈余是10年期预算报告的主要内容。75年期报告的核心则是与人口统计特征变化有关,目前主要针对养老和医疗支出。
美国的中长期预算报告的发布有着明确的时间规则。10年期报告是每年2月份发布,8月份更新一次,例如“预算与经济展望(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2014 to 2024)”的发布时期是2014年2月4日。美国当前的联邦预算法案要求总统必须在本财年一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到二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向国会提交预算报告。在新总统任期的第一年,如果总统与前任总统分属不同党派,则一般向国会提交预算的时间会延迟。2014财年的美国联邦预算直至2013年4月10日尚未向国会提交。75年期报告是每年7月中旬,2014年长期预算展望(The 2014 Long-Term Budget Outlook)的发布时间是2014年7月15日。
五、中长期预算报告的内容和演变趋势
按照法律规定,预算报告主要围绕预算收支和赤字等展开,往往还包括一些影响长期预算的重点因素和预算支出重点领域。第一部分往往包含经济形势展望和情景模拟,包括了潜在产出、通胀和就业等基本指标的未来情景值,所以后期的预算报告也称为“预算与经济展望(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1976年第1份五年预算的正文内容包括三部分,共63页。第一部分是未来五年概览,第二部分是未来五年联邦支出总额和按照功能分类的支出构成(包括国防、福利、转移支付),第三部分是税收。概览主要是预算情景假设,包括经济形势展望(增长、通胀、就业等目标设定)、预算收支概览、充分就业预算、政府收支构成等。1976年经济形势预测共模拟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失业率1980和1981年下降到4.5%,年度通胀率为6-7%,名义GNP年均增长13%。第二个场景是平均增长率为5%,1981年失业率下降到6%以下,通胀率略低于第一个场景,名义GNP年均增长11%。随后介绍了场景模拟所采用数据的来源:经济增长率的数据是按照二战后五年增长率的均值计算、通胀率和失业率略高于过去30年的平均值。后续的五年报告基本延续了这个结构并有所扩展。1992年的五年预算报告()包括5部分,分别是经济展望、预算展望与预算过程、支出展望、收入展望和促进经济复苏的财政货币政策。
10年期预算报告的内容则更加规范,主要包括预算展望、经济展望、收入展望和支出展望,有时候预算收支展望包含在预算展望之中。2014的10年期“预算与经济展望报告:(The Budget and Economic Outlook: 2014 to 2024)”的正文就包括预算展望、经济展望、支出展望和收入展望四个部分,报告展示的核心是联邦政府预算赤字会在前几年下降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在现行法律规则下从2009财年的1.4万亿美元下降到2014财年的5140亿美元,其占GDP的比重下降到3%,这也是过去40年以来的平均值。2015财年赤字会继续下降到4780亿美元,占GDP的2.6%。人口老龄化、联邦政府医疗补助范围的扩大、人均医疗成本的上升和联邦政府债务利息支出的增长等,会导致支出比收入更快增长,预算赤字的相对和绝对规模将在2015财年之后将再度上升。
1996年第1份长期预算报告包括三部分,经济展望、政策和政策影响。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老龄化的到来及其对预算的影响,第二部分是降低社保和健康支出增速的政策建议,第三部分则是个体选择和政策对于长期预算的影响。2014年长期预算报告的主体包括7部分内容:预算展望、主要健康项目展望、社会保障展望、联邦政府其他非利息支出展望、预算收入展望、不同财政政策对经济和预算的长期影响和长期预算展望的不确定性。长期预算报告还不断更正与预算相关的经济数据,目前提供的预测数据包括赤字、失业率、政府收入和支出的主要部分:医疗、收入补助、教育、养老和农业。2014年长期预算报告提出,年的财政赤字规模是1946年以来最大的,这导致了公债规模膨胀。公众持有的联邦债务已经达到了GDP的74%,按照现有政策,在随后几年的缓慢下降后,2039年公众持有的联邦政府债务会超过GDP的100%。这种债务规模的膨胀会引发市场对于政府违约的担心,政府为了还旧债就必须借更多的新债,从而使未来的财政政策充满不确定性。其对于经济的影响通过三个渠道发生:政府借贷会导致更多的资源从私人部门流出,联邦政府必须增税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债务支出,针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空间被严重挤压。&
六、中长期预算报告:科学还是政治?
1976年的第一份五年预算方案假定政府支出政策的重点不变(CBO,1976)。这种简单的假设,对于短期预测是比较可靠的。但是中长期预算的核心,是展望经济基本面在现有政策下所呈现的长期愿景。随着预算的期限越来越长,其所依据的基本假设也就越来越不可靠,讲故事的色彩似乎越来越浓。例如在2000年美国联邦财政预算盈余达到GDP2.5%的背景下,2001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甚至预测,到2009年财政年度以净值计算的美国公共债务将消失(弗兰克尔、奥萨格,2003)。今天来看,这个预测结果令人啼笑皆非,因为实际上2012年美国的债务比重已经超过100%。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中长期预算的科学性?
第一,中长期预算报告的编制只能依据现有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来进行假设。在大规模的经济系统预测中,我们往往只能够选择少数不随经济周期变化的稳定的“深层参数”,而不可能通盘考虑所有影响未来预算收支的因素。一方面是精力和数据不允许,另一方面这些较小的因素随机性过强,难以做出精确预测。所以经济预测只能依据稳定的关键变量来进行,这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基础。
第二,每当政策或者基本面出现大的变化,中长期预算报告的内容就会以此更新。通过连续不断更新,保持了报告的科学性。或许这些报告的内容和现实之间的差别永远都存在,但是依据最新政策变化所进行的更新,保证了预测结果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接近。用典型的经济学术语来说,更新保证了预算报告预测与现实之间的长期收敛。
第三,虽然中长期报告编制的基础是现有政策不变,但是其展现的现有政策的长期远景可能是政策方向做出改变的依据。而且,越是长期的预测,越能够说明微小的政策改变,也会导致未来情景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宏观政策制定来说,虽然当前的支出主体是基本确定的,但是总归有些部分可以微调,而这些政策的微调可能对于未来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中长期预算报告在展示什么是“善”的同时,更是传递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
第四,中长期预算编制理念,是政府预算最终要实现平衡。政府规模是有限的,不会无限扩张下去。不同的预算报告的区别,在于赤字在多大周期内,以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平衡。其核心是向市场传达一种理念,作为宏观经济的核心部门,政府不是蓬齐游戏者,预算平衡是政府的终极目标。
编制中长期财政预算并不是美国的个别经验,目前所有 OECD 国家都已在财政预测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中长期预算框架。例如挪威 2004 年发布了到 2060 年的财政经济预测报告;英国的年度预算文件中包含有对以后 50 年的财政经济预测;德国 2005 年发布了到 2050 年的财政预测;欧盟 2006 年发布了到 2050 年的财政预测;澳大利亚发布了直到 财年的财政经济预测报告。(石英华,2012)
实践证明,中长期预算不但能够很好地克服年度预算中的短视行为,更能够优化财政宏观调控。逆周期宏观调控是财政政策设计的核心内容,但是现实中的财政政策却往往做不到这一点。在采用标准现代时间序列分析的文献中,财政政策在发展中国家呈现顺周期和在发达国家呈现非周期的主要原因,在于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结构预算制度或者中长期预算制度(Frankel et al.,2013)。制定中国的中长期预算和财政中期计划,对于缓解中国的顺周期财政支出,实现逆周期调控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2〕Lee, Nooree, Congressional Budget and Impoundment Control Act of 1974 Reconsidered, Harvard Law School Federal Budget Policy Seminar Briefing Paper No. 34, 2008.
〔3〕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1976:Five-Year Budget Projections:Fiscal Years 1977-81,CBOweb。
〔4〕弗兰克尔,奥萨格主编.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徐卫宇等译,中信出版社,2003年.
〔5〕斯坦 著. 金清,郝黎莉 译.美国总统经济史:从罗斯福到克林顿.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6〕刘怡,张淑芳.公共选择理论与美国的预算赤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2年第2期.
〔7〕李俊生,王淑杰.论国会预算权力的实现机制:基于中美两国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1第3期.
〔8〕Frankel, Jeffrey, Carlos Végh and Guillermo Vuletin,2013:On Graduation from Fiscal Procyclicality,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00, no.1, Jan. 2013; pp. 32-47.
〔9〕付敏杰.财政政策为什么退出了美国宏观调控舞台?.金融评论,2013年第3期.
〔10〕付敏杰.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财政政策周期特征转变.财贸经济,2014第10期.
〔11〕石英华.预算与政府中长期规划紧密衔接的机制研究――研究改善政府预算执行的新视角.财政研究,2012年第8期.
友情链接      肯尼亚_百度百科
[kěn ní yà]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横贯中部,纵贯南北。东邻,南接,西连,北与、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国土面积的18%为可耕地,其余主要适于畜牧业。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但受其地势较高的影响,为,降水季节差异大。全年最高气温为22-26℃,最低为10-14℃。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骨化石,公元7世纪,非洲东南沿海地带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肯尼亚是一个有潜力的市场,肯尼亚政府在2030年远景规划中,将能源、基础设施和建筑业、农业、制造业、采矿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服务业和信息产业等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日,第70届联合国大会改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肯尼亚成功获选,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1]
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
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
557年葡萄牙在东非的蒙巴萨造要塞。
1890年,英、德两国瓜分东非,肯被划归英国,英国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殖民地。
1960年3月,(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
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组成联合政府。
1963年5月肯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
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仍留在英联邦内,为首任总统。
1978年肯雅塔病逝,副总统丹尼尔·阿拉普·莫伊(Daniel Arap Moi)继任总统。
2002年12月第三次多党大选,反对党全国彩虹同盟获胜,姆瓦伊·齐贝吉于日宣誓就任总统,政权平稳交接。[2]
日,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自2016年至2018年。[3]
肯尼亚地图-最新erlinyou版
肯尼亚分为7个省(PROVINCE)和1个省级特区()。省以下设区(DISTRICT)、乡(DIVISION)、村(LOCATION)。根据新宪法,四级行政行政架构将改为中央和县(COUNTY)两级。根据新宪法设立的47个县将于2013年大选后正式运作。
首都,面积648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人口300万,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工业和交通中心。
7个省分别为:肯尼亚中部省(Central Province)、(Coast Province)、(Eastern Province)、(Nyanza Province)、(Rift Valley Province)、(Western Province)、(North Eastern Province)。[2]
肯尼亚全国总人口有4180万人(2013年),人口增长率2.7%。全国共有42个民族,主要有(17%)、卢希亚族(14%)、卡伦金族(13%)、(10%)和康巴族(10%)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4]
肯尼亚582,646万平方公里,地跨,东与索马里为邻,北与、接壤,西与交界,南与相连。东南濒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2]
沿海为平原地带,其余大部分为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东非大裂谷
肯尼亚最高峰—肯尼亚山
东支纵切高原南北,将高地分成东、西两部分。大裂谷谷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宽50-100公里,分布着深浅不等的湖泊,并屹立着许多火山。北部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带,约占全国总面积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亚山海拔5199米,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顶终年积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
河流、湖泊众多,最大的河流为塔纳河、加拉纳河。[2]
位于热带季风区,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3-6月、10-12月为雨季,其余为旱季。年降雨量自西南向东北由1500毫米递减到200毫米。首都内罗毕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7°C,年降雨量1049毫米。[2]
肯尼亚位于东三区,与北京时晚5个小时。[2]
肯尼亚矿藏主要有纯碱、盐、、石灰石、、金、银、铜、铝、锌、铌和钍等,除纯碱和萤石外,多数矿藏尚未开发。有东南部塔莫塔附近的重晶石,姆里马山的铌和西南部、马卡尔杰的金。是世界最大的硅藻土矿之一,中有丰富的天然碱和盐。
肯尼亚森林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林木储量9.5亿吨。[2]
是根据独立前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为基础
肯尼亚国旗
而设计的。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黑、红、绿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红色长方形上下各有一白边。旗面中间的图案为一面盾和两支交叉着的长矛。黑色象征肯尼亚人民,红色象征为自由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自然资源,白色象征统一与和平;矛和盾图案象征祖国统一和为捍卫自由而斗争。[2]
肯尼亚国徽
1963年制定的以一枚与国旗色彩一致的梭形盾徽为中心,两侧各有一只金狮,一肢持长矛,一肢扶盾徽。后面中央持有斧头的白色,是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徽记。根据当地传统,公鸡象征新的生活。两只雄狮体现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也暗示肯尼亚与英国的联系。双狮足下是非洲第二大山——肯尼亚火山,它踩着肥沃土地,结满咖啡、柑桔、剑麻茶、玉米和,到处是果实和芬芳,这是肯尼亚人民生活安宁、国家兴旺的缩影。国徽下方的咖啡色饰带上写有斯瓦希里语的“共处”字样,表达出肯尼亚人民对和平、友爱、自由和平等相处的愿望。[2]
《Ee Mungu Nguvu Yetu》
歌词大意:世界上万物的上帝,保佑祖国,保佑这土地。上帝你最公平合理,让我们在团结中自由和平地居住,让祖国内物产丰富。
(Coracias caudatus),羽毛呈蓝、绿色,
肯尼亚国鸟紫胸佛法僧
胸口为紫红色,鲜艳靓丽,以昆虫为食。鸟纲\\\。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及阿拉伯半岛南部的林地及大草原,是肯尼亚和的国鸟。佛法僧的名字来自日本,羽毛都很艳丽。
位于赤道线上的肯尼亚,有一
座著名的赤道雪山,就是,山上生长着一种著名的兰花,这就是现代肯尼亚的国花--。肯山兰的叶片又宽又厚,像一条条碧王雕成的带子。娇小洁白的花朵由六片椭圆花瓣组成,花朵中心有一个娇媚的小红点,由几十朵小花组成一串长的花序上,两侧排列着整齐的红心小白花,轻微地悠悠下垂,显示出肯山兰特有的魅力。
肯尼亚维持总统制政体。独立以来,肯盟长期一党执政,1991年改行多党制后,肯盟于1992年、1997年连续两次赢得多党大选,莫伊蝉联总统。2002年12月举行第三次多党大选,反对党联盟全国彩虹联盟(全盟)击败肯盟,齐贝吉当选总统,全盟获议会多数席位。2007年12月大选后,因执政党民族团结党与反对党橙色民主运动对选举结果存在争议而引发全国性骚乱。在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调解下,争议双方于日签署《关于联合政府伙伴关系原则的协议》,并于4月13日组建联合政府。执政党领袖齐贝吉任总统,反对党领导人奥廷加任新设的总理职位。2013年3月,肯尼亚举行新一届大选,“朱比利联盟”候选人肯雅塔击败“改革与民主联盟”候选人奥廷加,当选肯尼亚第四任总统。4月9日,肯雅塔宣誓就职。[4]
1964年颁布共和国宪法,截止2014年9月已历经大小30次修改。1982年6月,肯通过修宪确立实行一党制。1991年12月改行多党制,规定:肯为多党民主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当选总统需在获得多数票的同时,在全国8省中的5省得票率超过25%;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和任免权,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总统和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迁徙的自由。1997年以来,肯反对党以宪法不适应多党制要求为由,强烈要求全面修宪。1997年9月,肯颁布《修宪委员会法案》草案,开始修宪。2006年2月,齐贝吉总统宣布成立新的修宪委员会,接替任期届满的原修宪委员会。日起,肯大选争议双方在安南调解下进入调解“路线图”第四议程(即解决“长期问题”,包括土地、修宪、部族矛盾等)。2008年5月,双方表示就第四议程的谈判接近尾声,在土地改革、修宪、减贫等领域已基本达成共识。2009年11月,国家对话与和解委员会批准《肯尼亚修宪法案2008》和《肯尼亚宪法修正案2008》文本。2010年4月,肯新宪法草案获议会批准,8月通过全民公投并正式颁布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维持总统制政体,不再设总理职位,但总统权力受削弱;议会改为两院制,增设参议院;行政区划由此时的中央、省、地区、分区、乡、村六级改为中央和县两级区划。[2]
国民议会成立于1963年,为肯最高立法机构,曾长期实行一院制。2010年新宪法规定增设参议院,。2013年3月大选后,组成了参众两院构成的第十一届议会,议员任期5年。
众议院由众议长和349名议员组成,其中民选议员290名,代表全国47个郡的民选妇女代表47名、指定议员12名(根据国民议会各政党席位比例分配)。众议长和副众议长由各党分别从本党非议员和议员中提名,由全体众议员选举产生。众议院中最大政党或联盟领袖为多数党领袖,第二大政党或联盟领袖为少数党领袖。众议院主要职能为:立法、决定国家税收分配、监督国家财政支出、监督政府、批准战争和延长国家紧急状态、弹劾总统和副总统、批准总统重要人事任命等。众议长为朱比利联盟的穆图里。
参议院由参议长和68名参议员组成,其中民选议员47名(每郡1人)、女议员16名(根据参院各政党议席比例指定)、青年议员2名(1男1女)、代表残疾人的议员2名(1男1女)。参议长和副参议长由各党分别从本党非议员和议员中提名,由全体参议院选举产生。参议院主要职能为:代表各郡及军政府的利益、参与议会关于郡事务的立法、审议和通过涉郡事务议案、审议和通过国家税收在各郡的分配计划、监督郡政府财政支出、弹劾总统和副总统等。参议长为朱比利联盟的埃苏罗。[4]
实行。内阁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和总检察长共26人组成。本届内阁成立于2013年6月,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和总检察长共21名成员组成。内阁名单如下: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副总统威廉·卢托(William Ruto),内务与中央政府协调部长约瑟夫·伦库(Joseph Lenku)、分权与规划部长安妮·瓦伊古鲁(女,Anne Waiguru)、国防部长蕾切尔·奥马莫(女,Raychelle Omamo)、外交部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女,Amina Mohamed)、教育部长雅各布·卡伊门伊(Jacob Kaimenyi)、财政部长亨利·罗蒂奇(Henry Rotich)、卫生部长詹姆斯·马查里亚(James Macharia)、交通与基础设施部长迈克尔·卡马乌(Michael Kamau)、环境、水与自然资源部长朱迪·瓦克洪古(女,Judi Wakhungu)、土地、住房与城市发展部长夏丽蒂·恩吉卢(女,Charity Ngilu)、信息、通讯与技术部长弗雷德·马蒂安吉(Fred Matiang'i)、体育、文化与艺术部长哈桑·阿雷罗(Hassan Arero)、劳动、社会保障与服务部长萨姆韦尔·坎比(Samwel Kambi)、能源与石油部长戴维斯·奇尔奇尔(Davis Chirchir)、农业、畜牧业与渔业部长费利克斯·科斯盖(Felix Kosgey)、工业化与企业发展部长阿丹·穆罕默德(Adan Mohammed)、东非事务、商业与旅游部长菲利丝·坎迪(女,Phyllis Kandie)、矿业部长纳吉布·巴拉拉(Najib Balala)和总检察长吉苏·穆伊加伊(Githu Muigai)。[4]
截止至2013年,肯有注册政党20余个,主要政党和政党联盟有:
(1)朱比利联盟:在议会参众两院均为第一大政党联盟。2013年1月由全国联盟党、联合共和党、全国彩虹联盟和共和大会党联合组成。该联盟总统肯雅塔和副总统候选人卢托在2013年大选中胜出。[5]
(2)改革与民主联盟:在议会参众两院均为第二大政党。2012年12月由橙色民主运动、革新民主运动-肯尼亚、恢复民主论坛-肯尼亚、联盟党、独立党、肯尼亚爱国党、人民民主党等多个政党联合组成。该联盟总统候选人奥廷加和副总统候选人穆西约卡在2013年总统选举中获43.3%的选票,名列次席。[4]
法院分为四级,即地区法院、驻节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在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设伊斯兰法院。首席大法官埃文斯·吉切鲁(Evans GICHERU),2003年3月任职。
随着肯尼亚国民议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退出《罗马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提议,肯尼亚成为第一个退出国际刑事法院的国家。
: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1961年10月生,基库尤族,开国总统之子。曾留学美国,获政治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1999年起任旅游发展局长、地方政府部长等职。2002年当选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肯盟)副主席,并作为莫伊总统指定接班人被推选为肯盟总统候选人。在2002年大选中不敌,成为反对党议会领袖。2005年当选肯盟主席。2007年带领分裂后的肯盟加入齐贝吉阵营。2008年4月任副总理兼贸易部长,2009年初兼任财政部长。2012年1月辞去财政部长职务。2012年4月退出肯盟,5月加入新成立的全国联盟党。2013年1月,全国联盟党与联合共和党等结成朱比利联盟,肯雅塔作为该联盟总统候选人角逐2013年大选。2013年当选肯尼亚第四任总统,4月9日宣誓就职。[5]
:肯尼亚总理,1945年1月生,卢奥族,前第一副总统之子,肯尼亚反对党“橙色民主运动”领袖,2007年总统大选候选人。先后当选为肯尼亚议员(1992年当选);能源部长();公路、公共设施和住房部长()。日,反对党与政府最终达成分权协议,肯尼亚重新设立总理职务,并由奥廷加来担任这一职务,而内阁的主要职位基本没有变动。
肯尼亚伞兵
1963年独立后建军。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陆、海、空三军司令、省级管理和国家安全国务部长及主管军队财政拨款的总统府副常秘6人组成的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军事,向总统负责;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总统通过总参谋长统帅全军。实行。[2]
现役人数2.41万人,其中陆军2万人,海军1620人,空军2500人,另有准军事部队约5000人。1997年成立国防学院,培养上校和准将级军官,以及高级警察和文职官员等。1998年5月,肯政府改组军队指挥系统,成立西部军区、东部军区和中央行政与后勤指挥中心。现任总参谋长朱力斯·瓦韦罗·卡兰吉(Julius Waweru Karangi )上将,2011年7月任职至今。2011年国防预算5.9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2%。[2]
奉行和平、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大力推动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反对外来干涉,重视发展同西方及邻国的关系,注意同各国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开展全方位务实外交,强调外交为经济服务。21世纪以来,提出以加强与中国合作为重点的“向东看”战略。
肯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洛美协定签字国,也是政府间发展组织、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次地区组织的成员。联合国在内罗毕设有办事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总部设在内罗毕。截至2008年,肯同10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
同中国的关系
中肯于日建交。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发展迅速。
自建交以来,中国为肯援建的主要项目有莫伊国际体育中心、埃尔多雷特医院扩建工程、甘波基-塞勒姆公路等。中肯于1978年签订贸易协定,2001年签订投资保护协定,2011年3月成立双边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21世纪以来,双边贸易额大幅增长。中国对肯主要出口机电、纺织服装、高新产品等,从肯进口红茶、咖啡、坚果等农产品。2011年双边贸易额24.28亿美元,同比增长33%,其中中方出口23.69亿美元,进口6000万美元。目前有近200家中资公司在肯开展业务,主要涉及工程承包、商贸等领域。
日 南京农业大学举行仪式,授予肯尼亚副总统兼内政部部长斯蒂芬·卡隆佐·穆西约卡(Stephen Kalonzo Musyoka)名誉博士学位。[6]
日,中国与肯尼亚之间达成了一项总额为4250亿先令的融资协议。该融资额的三分之二将用于建设蒙巴萨(肯尼亚)至布琼布拉(布隆迪首都)之间的高速铁路。[7]
, 为进一步扩大中尼两国人文交流,庆祝中肯建交50周年,中国于10日至29日分别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办“感知中国”活动。在尼日利亚的活动包括“中国馆”赠送暨启用仪式、媒体座谈会、中国题材电视片展映、媒体互访、推出“中国专版”等;在肯尼亚的活动内容有综艺晚会、媒体论坛、中国题材电视片展映等。本次活动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和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以及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共同主办,是中国在非洲国家举办的一次重要人文交流活动。
长期以来中国与肯尼亚双方领导人彼此都关注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两国高层也进行了多次的国事,在互访中形成了亲密贸易战略伙伴关系,中肯之间的贸易进出口货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两国之间并没有开设直达航线,货物进出口主要是由埃塞航空签署的承运。[8]
同英国的关系
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保持着传统的密切关系。英是肯主要双边援助国之一。肯独立到1994年6月,英援总额达7亿英镑。2003年起,英每财年向肯提供双边援助约5000万英镑。英是肯第一大投资者,对肯投资总额超过10亿英镑。英每年向肯提供500个奖学金名额,肯有5000多名学生在英国留学。2006年两国续签了军事合作协议。2007年底肯大选争端引发人道主义危机后,英国宣布向肯红十字会提供100万英镑人道主义援助。2008年7月,奥廷加总理访英,与英首相布朗举行会谈。英宣布向肯提供900万英镑援助,用于重建项目和非政府组织能力建设。
同美国的关系
2000年来,肯尼亚为争取美援、美为获得肯配合其在东非地区反恐,两国关系发展较快。肯是接受美援助最多的黑非洲国家之一,2000年来每年约5亿美元。肯自2000年成为美“非洲增长与机会法”的首批受益国以来,对美纺织品出口激增,1999年为1000万美元,2002年增到1.27亿美元。美系肯第7大出口国和第5大进口国。2000年美对肯投资2.38亿美元,近百家美公司在肯设代表处。2004年1月,肯美在肯拉穆群岛附近举行代号为“尖槌04”的联合军事演习。2005年6月,美要求肯签订不向国际刑事法院提交美罪犯的协议,遭肯拒绝,美因此冻结对肯军事培训援助。2007年底肯大选争议导致局势动荡后美积极调解,国务卿赖斯、助理国务卿弗雷泽先后访肯,会见了争议双方领导人和安南并转达布什总统口信。2008年3月,美民众为肯人道主义危机捐款2500万美元。5月,美军舰防肯并与肯举行了联合训练。6月,奥廷加总理访美,会见了国务卿赖斯、国家安全顾问哈德雷及参、众议院主要领导人。美宣布再向肯提供9000万美元援助,并承诺两年内进一步扩大对肯经援力度。2009年5月,美国务院非洲事务助卿卡森和白宫国安会非洲事务高级主任加文访肯,肯总理奥廷加访美。2009年8月和2012年8月,美国务卿克林顿两次访肯。[2]
同邻国的关系
同各邻国关系均友好。肯尼亚同坦桑尼亚、乌干达组建东非共同体并吸收卢旺达、布隆迪加入,致力于实现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
肯尼亚与坦桑尼亚关系友好,两国间的合作不断扩大。两国领导人均强调加强双边合作的重要性。双方同意建立联合委员会促进双边贸易和合作,并简化移民程序,为两国人员往来和物资交流提供便利,促进地区一体化进程。2006年3月,坦总统基奎特访肯。12月,齐贝吉总统出席坦独立45周年庆典。日,担任非盟轮值主席的坦总统基奎特赴肯调解肯大选争端,为争议双方最终签署《关于联合政府伙伴关系原则的协议》发挥了关键作用。2009年5月,肯副总统穆西约卡访坦,双方同意在本地区印度洋海域联合打击索马里海盗。7月,齐贝吉总统访坦。
肯尼亚同乌干达关系友好。两国经贸关系密切,乌系肯最大商品出口国,肯为乌最大的外国投资商。2004年12月,两国签署直达铁路运输协议。2006年4月,齐贝吉总统赴乌出席穆塞韦尼总统就职仪式。7月,穆塞韦尼总统访肯。2008年1月,担任东非共同体轮值主席的穆塞韦尼总统赴肯调解肯大选争端。肯与乌就米金戈岛归属产生争议,肯重申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但坚持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问题。2009年4月,齐贝吉总统和穆塞韦尼总统在东非共同体首脑峰会上会晤,双方同意通过联合勘界委员会解决争端,5月双方正式启动联合勘界。
肯尼亚积极推动索马里和平进程。2002年10月,肯在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授权下在肯西部城镇埃尔多雷特主持召开新一轮索马里和会。2004年1月,索各派在肯就索宪章修正案和建立新国民议会签署协议。8月后,索和会先后产生过渡联邦议会、政府和总统。2005年6月起索过渡政府从内罗毕迁回索境内。2006年9月齐贝吉总统在出席伊加特内罗毕特别首脑会议期间,会见了索过渡联邦政府总统优素福、埃塞总理梅莱斯,共同讨论了在索部署伊加特和平支助团等议题。2007年8月,齐贝吉总统会见来访的优素福总统。2009年6月,奥廷加总理会见索过渡联邦政府总理舍马克。2011年10月,肯出兵索马里协助索过渡联邦政府清剿反政府武装“沙巴布”,并于2012年6月将在索部队并入非盟驻索马里特派团。2012年8月以来,索产生新领导人和新政府,肯予以大力支持。肯主张和平解决苏丹内部冲突,曾先后十余次主持苏丹和谈。2001年5月,肯作为伊加特苏丹问题委员会主席国在肯主持苏丹和谈。2005年1月苏丹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在肯尼亚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7月,齐贝吉总统出席苏丹过渡宪法签署及苏丹新政府成立仪式。2006年7月,苏第一副总统、南方政府主席马亚尔迪特访肯。2007年5月和2009年5月,苏第一副总统兼南方政府主席基尔访肯。肯多次斡旋苏北南双方,支持苏丹南部公投独立结果。南苏丹独立建国后,积极调停南北苏丹冲突。[2]
肯尼亚暴乱致经济崩溃
肯尼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肯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经济陷入困境,80年代中期得到恢复。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滑坡。1991年起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并取得成效。1994年至199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7年起,以腐败为由中止对肯贷款,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经济每况愈下。2000年,肯经济负增长,陷入独立以来最困难时期。2001年以来,肯经济止跌并开始微弱增长。2003年,肯新政府出台经济复兴战略,将支持农业和旅游业作为重点,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外援开始恢复,制造业和农业均比上年有所增长。一段时期内,肯经济仍将面临资金不足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
2011年主要经济指标[9]
国内生产总值337.14亿美元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4.4%汇率1美元=86.5236肯尼亚先令
1人民币=14.1344肯尼亚先令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1.95美元通货膨胀率1.9%
独立以后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以制造业为主,2002年,制造业产值1108.53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从业人员约23万。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轧钢、发电、汽车装配等厂。85%的日用消费品产自国内,其中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有些还供出口。[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2002年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全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10.4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已耕地占7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少量出口。肯是目前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占据25%的市场份额,2002年出口产值267亿肯先令。肯还是世界上主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2002年,肯农牧渔业总产值1368.47亿肯先令。(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渔业: 资源丰富,大多来自境内的淡水湖泊,其中产鱼量占渔业生产总量的90%。2002年捕鱼量17.9万吨。(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稻子、高粱、等,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是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棉花等。[4]
肯尼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002年接待游客101.34万人次。旅游业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9.1%。主要有内罗毕、、安博塞利、纳库鲁、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2003年,因受袭击威胁,肯旅游业受到影响。[4]
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遭受恐怖袭击一年多,肯政府着力加强安保,以保证国民经济不受安全形势影响,但安全状况恶化、袭击事件频发还是给肯尼亚经济尤其是旅游业蒙上阴影。特别是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颓势。[10]
财年肯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含外国无偿援助)增长21.4%,达4733亿肯先令;支出增长39%,达5992亿肯先令。财年政府支出9983亿肯先令,同比增长24%。年度财政预算总额1.4599万亿肯先令(约合176亿美元),同比增加26.5%,赤字2503亿肯先令(约合30亿美元),占GDP的6.5%。
2009年底,国际储备40亿美元,债务总额8603亿肯先令,以长期债务为主,其中外债4297亿肯先令,占GDP的21%。2010年,债务总额占GDP的42.3%,同比上涨4.7个百分点,其中外债5345亿肯先令,占债务总额的50.2%。
2008年,肯共有42家商业银行、1家非银行金融机构、2家抵押金融公司、2家住宅协会和95家汇兑机构,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肯尼亚商业银行和肯尼亚国民银行业务总量占肯金融业的60%。2010年银行借贷利差为12.4%。
2013年5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17%,通胀率4.05%。[4]
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出口额增长24.7%,为5110亿肯先令,进口额增长39.8%,为1.3万亿肯先令,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至7890亿肯先令,同比上升49.7%。2010年经常项目赤字1992亿肯先令,同比上涨54%。
主要出口商品为茶叶、咖啡、花卉、水泥、剑麻、除虫菊、纯碱、皮革、肉类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油、机械、钢铁、车辆、药品、化肥等。2007年主要出口国为乌干达(16.6%)、英国(9.8%)、荷兰(8.3%)、坦桑尼亚(8%);主要进口国为阿联酋(11%)、中国(10%)、印度(8.6%)和沙特阿拉伯(7.7%)。[4]
肯尼亚自1963年独立以来,一向重视吸收利用外国资本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1964年政府颁布实施《外国投资保护法》。英、美、德、法等国在肯设有数百家公司,投资领域遍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1997年以来,对肯投资减少。2002年,肯获5000万美元。2003年肯新政府上台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2007年外国直接投资7.28亿美元。[4]
肯尼亚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日本、德国、英国、美国、荷兰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欧盟和非洲发展基金等。外援主要用于农业、军事、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电讯及。1995年至2000年,援助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0%,年约2.3亿美元。2003年,肯政府共收到来自世行、和欧盟国家的财政援助77亿肯先令。预计今后3年,西方国家及将陆续向肯提供3000亿肯先令的发展援助。日本是肯最大的援助国。[2]
为肯尼亚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肯尼亚全国人口的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
肯尼亚的商业习惯、法律、规章等都以旧宗主国的英国为准。官僚机构衍生,机关部门的事务大多繁文缛节,有关的公职人员都需一一打点来建立人际关系,这方面挺重要。此外,由于部族主义盛行,国内政治复杂的人事背景,需要加以了解。
在肯尼亚勿谈问题,一切语言行为都不可触犯国旗和总统。部族意识强烈,排外情绪强。肯尼亚有9个自然动物园,从事狩猎行时要严守规定。参观的旅客并不携枪猎兽,而是搭上狩猎车,驰骋于草原,大拍生动物的照片。旅客必须绝对遵守他们的规定。这是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一种礼貌。
在肯尼亚,7和以7结尾的任何数字都是不吉利的。当地人性格温和,很容易与人交朋友。
一夫多妻制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日签署了一夫多妻法案,将一夫多妻制婚姻合法化,以配合一些地方的传统。[11]
非洲美食,肯尼亚自然物产丰富,大裂谷中肥沃的火山土壤出产众多的新鲜蔬菜,而沿海地区则有丰富的热带水果以及新鲜的海鲜。历史上肯尼亚曾长期作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因此西式餐点相当普遍而且正宗。大量的亚洲裔居民又为这里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次大陆风味的饭店。沿海地区还是著名的斯瓦希里烹饪的发源地,这是一种中东及非洲烹饪的结合,又含有沿海地区的风味。
RiftValley(里夫特山谷)肥沃的火山土壤,出产众多的新鲜蔬菜,而沿海地区则有丰富的热带水果,以及新鲜的海鲜。沿海地区还是举世闻名的斯瓦希里烹饪的发源地,这是一种中东及非洲烹饪的结合,又含有沿海地区的风味。
肯尼亚人喜爱肉食。纳亚玛楚玛是肯尼亚最出名的菜肴之一,简单的字义就是‘烤肉’。通常在篝火或炭火上缓慢烤制,装盘时加上混合的绿色蔬菜,(被称为SukumaWiki 苏库玛威克)以及Ugali(乌伽黎)。
Ugali(乌伽黎)是在肯尼亚非常受欢迎的主食。这基本上是一种稠密的玉米糊,Ugali(乌伽黎)上桌的时候是大块、新鲜烧煮的砖块状。把Ugali(乌伽黎)掰碎,与肉,炖菜或蔬菜一起食用。
肯尼亚大量的亚洲裔居民为这里带来了为数众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其他次大陆风味的饭店。[2]
手工编织品
在众多的非洲艺术品中,尤以木雕、石雕、手工编制品,蜡染纺织品及各类绘画最为突出。
东非木雕艺术既是部落文化的精髓,又是传承文明的载体。用乌木(黑檀木)雕刻的精良作品,既有青铜般的尊贵气质,又有玉石般的珠宝光泽。
肯尼亚的咖啡豆属于阿拉比卡种,咖啡因比较低,酸度适中,特别适合做冰咖啡,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每年都大量出口到非常注重品质的德国、法国和日本。
1903年英国人凯纳(Caine)将茶树引进肯尼亚,在之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肯尼亚发展成为世界第4大产茶国,年产量达到30万吨,占全世界茶叶产量的十分之一。此外,肯尼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红茶出口国,肯2006年的茶叶出口为其带来了7亿多美元的外汇收入。
去肯尼亚的话,可以看到坦桑蓝和其他宝石,猫眼石价格很便宜。[12]
2007年肯劳动人口1620万。全国贫困率45.9%,人均寿命54岁。2008年,肯人口中艾滋病感染者140万;岁人群感染率为6.3%。
肯普通民众的就医状况较差,2010年肯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7111家,增长6.2%;医疗系统从业人员10.03万人,增长5.1%;每10万人拥有医生252人,增长2.0%。2010年警方接报案件两7.08万件,下降2%;
在押囚犯8.86万人,下降18%。2007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将肯尼亚人类发展指数列为世界177个国家中的第148位。[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肯尼亚地区代表拉格纳·古德姆得森于日说,肯尼亚境内发现的石油和矿产资源将推动肯尼亚在未来十年内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古德姆得森说,石油和矿产储备将使肯尼亚在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处于优势地位,成为领先的新兴市场国家。石油和矿产资源部门将与快速发展的服务部门、通讯部门和金融产业部门一起,推动肯尼亚在未来十年内迎来平均收入的跨越式上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前预测说,六年后肯尼亚将有能力进行商业化的石油生产,有望成为东非地区第一个石油国。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预测,肯尼亚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4.7%提高至5.5%。[13]
2003年全国各种英文报刊日发行总量约152.68万份,各种斯瓦希里语报纸日约为9万份。主要报刊:《民族日报》,英文版,发行量约20万份;《东非旗帜报》,英文日报,发行量约7万份;《今日民族报》,斯瓦希里文日报,发行量约5万份;《肯尼亚时报》,英文日报,前执政党肯盟机关报,发行量约5.2万份;《》,肯最大的私营英文周刊,发行量约1.85万份;《东非人报》,英文周报,1994年11月首次发行,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同时出版。斯瓦希里语报以《民族日报》媒体集团创办的《塔伊法》(意为“今日民族报”)最有影响。肯尼亚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3年,向内罗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提供新闻和图片。,系英殖民者建立,电台于1927年开播,用英语、斯瓦希里语、和15种非洲语言广播。1963年肯独立后,将其收归国有,改名为“肯尼亚之声”。,1987年成立,系肯目前规模最大、能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公司。“”,1989年成立,肯第一家私营电视台,用英语播放。肯有至少13个电视台和17个调频广播电台,但覆盖范围主要限于内罗毕、蒙巴萨等大城市。[2]
由于索马里、苏丹等周边国家仍处于内战状态,为恐怖主义分子制造爆炸事件和小武器流入创造了可乘之机。加上肯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肯治安状况不尽如人意。首都内罗毕为肯全国犯罪率最高的地区。继1998年8月美驻肯使馆发生恐怖主义大爆炸后,2002年11月底蒙巴萨天堂饭店再遭恐怖主义袭击。国际社会对肯安全状况深表担忧。美、欧、澳等西方国家曾对其公民发出赴肯旅游警告,致使来肯旅游人数一度骤降,肯旅游业遭重创。
肯尼亚严峻的治安状况,引起肯新政府的高度重视。齐贝吉总统2003年初执政以来,在反恐和加强治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加强反恐国际合作,成立反恐小组,在机场、饭店等重要场所设置安检仪器;加大警察队伍的反腐力度,大幅增加警力,提高警察反恐技能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肯治安不断恶化的趋势。现除美国外,其它西方国家都已解除对其公民赴肯的旅游警告,旅游人数有回升的趋势。
日,肯尼亚索马里“伊斯兰青年运动”武装人员袭击了肯尼亚首都韦斯特盖特购物中心(),并与警方发生交火。事件造成240人伤亡(其中72人死亡),11名嫌疑人已被逮捕。[2]
肯尼亚民间舞蹈
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经费一直占政府财政支出的20%左右。肯教育预算支出逐年上升,2007年占预算支出总额的1/3(GDP的7.4%)。2010/11财年教育投入1933亿肯先令。教育体制分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两类,正规教育实行小学、中学、大学“8-4-4”学制。非正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扫盲活动。2011年,肯小学、中学数量和入学人数分别为28567所、7297所、986万人和177万人。中、小学师生比例分别为1:31和1:57。大学在校生19.8万人。2006年成人识字率为84.3%。高等学府有内罗毕大学、莫伊大学、肯雅塔大学、埃格顿大学、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和马塞诺大学。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2003年1月起实行8年免费初等教育。[4]
肯政府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每年投入医疗卫生的经费占政府预算的5%左右。目前肯有562家医院、6.61万张病床,注册医生7202人,护士4万多人。肯普通民众就医条件较差,人均寿命仅46.4岁,儿童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9.2%和6%。肯是艾滋病高发地区,2007年HIV感染率为7.8%。[2]
肯尼亚在许多运动项目上有相当杰出的表现,如足球、板球、拳击、橄榄球等,但最广为人知的当属其中长距离的赛跑,曾多次在夏季奥运及英联邦运动会上赢得800米、15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马拉松等项目的冠军。[2]
截止2014年9月统计肯尼亚全国公路总长15万公里。其中定级公路6.3万公里,沥青路6700多公里,全天候石子路1.8万公里。但大多路况较差。2002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各种车辆32638辆。2002年运输业产值为695.06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2]
截止2014年9月统计肯尼亚全国铁路总长2765公里。2002年客运量479.4万人次,货运量222.7万吨。[2]
是东中非最大的港口,有21个深水泊位、2个大型输油码头,可停泊2万吨级货轮,总吞吐量可达2200万吨。2002年实际吞吐量为1278.3万吨。[2]
全国共有3个国际机场,4个国内机场和300多个小型或简易机场。肯尼亚航空公司开设16条国际航线,与30多个国家通航。2002年旅客总量394.8万人次,货运总量17.2万吨。[4]
莱瓦野生动物保护区
肯尼亚是非洲著名的旅游国家,位于国家中部的非洲第二高峰肯尼亚山是世界著名的赤道雪山,膳食雄壮巍峨,景色美丽奇特,肯尼亚国名即来源于此。数十个国家级天然野生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野生动物和一千多种鸟类的天堂,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野生动物巡游圣地之一。[2]
乞力马扎罗山
,是非洲大陆的最高峰,也是地球上唯一座位于赤道
线上的雪峰,还是人类能够不借助特殊装备所能到达的最高点,而且还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孤山。它被称作“非洲的屋脊”、“非洲之王”。[12]
东非大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
之所以称之为大裂谷,主要由于这狭长的山谷在卫星云图上开来就像是刻在非洲大陆上的一道伤疤,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一条狭长的断裂带,两旁火山星罗棋布。由于天然地势优势,裂谷内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从而成为了非洲人类生命的起源。
安博塞利国家公园
与其他的国家公园不一样,位于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交界地区,肯尼亚共和国的北部,气候十分干旱,漫天的黄沙和干涩的飓风可以构成你对这个地方的初步印象。这里聚集了最为剽悍的野生动物:大家熟识的狮子、角马、犀牛、羚羊都是这里的常客。此外,蟒蛇、野兔等其他地方不常见的动物也在这里出现。
莱瓦保护区
成立于1995年的肯尼亚莱瓦野生动物保护区,占地62000英亩。整个保护区内栖息着肯尼亚12%的,同时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格雷维独立种群。
通过对濒危动物保护和管理、建立和维护自然保护区,莱瓦地区已经成为肯尼亚私有土地野生动物保护的模范。莱瓦保护区引领着的低影响保护旅行模式是该地区所有居民的直接经济收入来源。[12]
.新浪[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官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中国外交部[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国与肯尼亚签署融资协议 跨国高铁即将动工[引用日期]
.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引用日期]
.凤凰网[引用日期]
.搜狐新闻[引用日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预算组织程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