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的资料中的协商怎么写

老照片揭秘开国大典上的故事
&&&&来源:&&&&
&&&&&&字号&
  毛泽东与朱德、贺龙、刘伯承合影,他胸前没有“代表证”绸条,远处可见前门火车站钟楼。
  笔者有一些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毛主席照片”,判断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公开发表的,围绕着几张老照片想说几个问题。
  曾深情仰望天安门
  日下午,北平各界人士云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大会”,同时庆祝“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成立,毛泽东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接着10月1日,毛主席又登上城楼参加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
  几十年过去,许多书籍回顾“开国大典”,关于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历史记述,主要有《叶子龙回忆录》所载: “下午2时左右,毛泽东步行来到勤政殿……举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举行了简短的就职仪式后……近3时,毛泽东及各位与会委员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大家在西侧台阶处下车,拾阶而上。”
  据毛泽东卫士长李银桥的回忆:“……2点50分,领导人分别上车,车队从勤政殿的门口出发,开出中南海东门,从故宫西华门向南,在中山公园后边进了故宫阙右门,往南直到天安门城楼的后边”,“从城楼西头的楼梯,一步一级地上了一百个台阶,登上天安门”。
  还有书说:毛主席的车队从勤政殿门口出发,开出中南海东门,几分钟后便开到天安门城楼的后边;然后毛主席沿城楼的坡道一步一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总之,都没有记述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在登上天安门城楼之前,是先到了广场,从下面深情地仰望天安门后,才穿过天安门城门洞绕到城楼的后面,再从侧面拾级而上!于是历史的细节差点被湮没――所幸,还有这几幅老照片,记录了“开国大典”开始之前,毛主席曾经仰望过天安门!
  不是“奠基礼”的照片
  对于这几幅照片,曾经有人说是日毛主席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理由是有一幅相同的照片刊登在2000年出版的《天安门百年聚焦》书中,内容写着:“政协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奠基典礼,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参加了奠基仪式”。
  到了2009年,《东方红,太阳升――最精彩的开国老书刊》一书,论证了刘少奇其实没有参加这个奠基仪式。根据最早公开发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照片,只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刊载的3幅夜景照片:“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毛主席宣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和“毛主席执锨铲土表示对先烈的崇敬”,里面都没有刘少奇。
  另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还记载了原因:“本日会议的执行主席刘少奇、李立三、沙千里、梁希、盛丕华担任选举总监督……”所以,刘少奇应当留在会场里主持监、检票,没有可能去参加奠基礼;所以以上3幅“纪念碑奠基礼”照片,自然没有刘少奇了。
  又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刊》明确记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是在会场选举投票后,利用检票时间,事先通过“办法和碑文”还占用了一些时间,代表们赶去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礼,还须赶回会场继续未完的会议,所以奠基礼的时间很短。据载,奠基开始,约在下午6时,天色已不太亮。举行奠基礼时,周恩来致词只四五句话,毛主席宣读碑文也只几句话,然后铲土奠基,整个耗时并不长。
  另外,刘白羽在《心灵的历程》书中也记述了:“这时已是黄昏,暮霭像烟雾一般笼罩在空中”。赵紫宸也回忆过:“我被邀去天安门广场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礼。毛主席首先铲土放在碑基之上,我与数十人依次如法铲土。我不知何故,只有数十人随毛主席举行如此庄重的典礼。也许其他代表同时另有事务。”
  所以,“奠基礼”照片,应当都是夜景。可是《天安门百年聚焦》刊登的那幅“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照片,与三幅公开的“奠基礼”照片,画面不协调,完全不像一回事。最“致命”的是:这幅照片不是夜景,与三幅公开发表的“奠基礼”夜景照片完全不同。由此,也可以说明这一组4幅,都不是“奠基礼”照片。
  可见“主席”俩字
  好在这些照片清清楚楚,只见天空红旗招展,可见远处前门火车站钟楼――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所有内容,包括毛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所有人物、服装,特别是胸前飘动的“代表证”绸条,都与我们常见的日“开国大典”照片完全符合,而且4幅拍摄的是一组连续画面,记录了一个真实事件,即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毛主席与刘少奇、宋庆龄等人,是先到广场上(当时还是马路),深情地仰望了天安门城楼,然后才一起从正面步入了天安门。否则,便不可能留下这4幅照片!
  有趣的是,这些照片,还可以论证一则著名的广为流传的“毛主席丢了代表证”的说法!那是有人回忆开国大典时,说毛主席去天安门后,秘书叶子龙突然发现应当别在主席胸前的烫金绸“代表证”不见了。于是急忙找到钟灵手写了“毛泽东”三字红绸条,赶上正迈上天安门城楼台阶的毛主席,为他别上了“毛泽东”绸条。
  但是,从这些照片清楚可见,毛主席迈步走向天安门的照片(右下),胸前已经佩戴上了“绸条”。至于“代表证”绸条上写的是什么?从另外一幅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上,明显可见“主席”两字,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毛主席丢了“代表证”的说法有误呢?
(责编:杜美莹、苏睿)
精彩图片:
姜文、赵本山引发“造梦体” 马云、潘石屹齐躺枪
【独家专访】锯掉自己右腿的男人:不知何处安放后半生
盘点全球盖世奇人
李宇春与天使的微笑
彭帅展现多变一面
图片记录朱莉嫁皮特
专访廖信忠
当代诗人叶嘉莹
美女作家安意如
专访叫兽易小星开国大典照片上毛泽东身边的神秘人物是谁? - 红色秘史 - 红潮网 历史故事网
开国大典照片上毛泽东身边的神秘人物是谁?
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关于洪门的故事,近年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他们以是爱国家,爱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为开山立堂的宗旨,他们为了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抗御外侮,产除军阀的故事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身为一代洪门大佬的司徒美堂在日曾做为民主人士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并就站毛泽东身旁……
  除暴安良人称“叔父”
1868年,司徒美堂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2岁为生活所迫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在唐人街一家餐馆做杂工。当时,为了保护自己利益,很多华侨加入了洪门致公堂等组织。洪门致公堂是当时北美华侨下层群众的一个最大的民间结社组织。它以“忠心义气、团结互助”为信条,以“反清复明”为旗号。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走上了一条影响他一生的道路。
司徒美堂从小学过武术,有一身好武艺,手持一刀一棍,十数人不能近其身。20岁那年,一个白人流氓到司徒美堂打工的餐馆吃“霸王餐”,司徒美堂气愤不过,三拳两脚把那个流氓打死,被判了死刑。华侨及洪门人士立即凑钱营救,最后改判了十个月。这件事使司徒美堂在华人社会出了名。
1894年,司徒美堂来到波士顿,成立了安良堂,打出了“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旗号。安良堂很快就成为洪门致公堂旗下的强势团体,最后发展到全美国31个城市都有安良堂,规模浩大,成员达2万多人。1905年,司徒美堂在纽约成立了“安良总堂”,自任总理。司徒美堂本人被称为“大佬”,尊称为“叔父”。该堂也像现在的社团那样,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当时的法律顾问竟然是后来的两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和罗斯福。
1904年,孙中山以“洪门大哥”身份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请司徒美堂回国当监印官。但司徒美堂却以“功成身退”和“不会做官”为理由,婉言拒绝。
内容编辑:红潮历史
??????????
红潮网-中国军事历史故事()版权所有& 站长QQ:
红潮网声明:本站文章未署名部分来自合作平台福宁客的博客,部份由网友搜集转载自报刊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地址:中国.福建 邮编:355100&&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开国大典时的场景_百度作业帮
开国大典时的场景
开国大典时的场景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观礼台上还有外宾.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毛主席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中国人民解放军朱德总司令任检阅司令员,聂荣臻将军任阅兵总指挥.朱总司令和聂将军同乘汽车,先检阅部队,然后朱总司令回到主席台,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命令.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开国大典时,有哪些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1949年举行开国大典时,到底有哪些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呢?我们先来看看画家董希文先生的油画代表作《开国大典》。&
这幅油画作品是画家董希文的原作。
这一幅是因为不正常理由删去了林伯渠先生后的画作。
这一幅是文革期间抠掉了刘少奇、林伯渠、高岗后的画作。
其实,油画《开国大典》虽然是艺术化了的油画作品,比如对现场场面布局重新进行了艺术化的构思;再比如删去了毛主席右侧的一根红柱(详见本文后附内容),但最早期的原作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一些真实信息。有真实的写实照片和视频为证:
&&&&&&&&&&&&
可以清楚地肯定,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董必武、郭沫若、张澜、高岗等人是以共和国主要领导人的身份站在前排显著位置的。此外,新当选的中国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人刘伯承、徐向前、彭德怀、聂荣臻、程潜、沈钧儒、罗荣桓、陈云、吴玉章、谭平山、谢觉哉、罗瑞卿、彭真、薄一波、叶季壮、陈郁、曾山、杨立三、黄炎培、滕代远、朱学范、章伯钧、李书城、梁希、傅作义、李立三、沈雁冰(茅盾)、马叙伦、李德全、史良、陈绍禹、李维汉、何香凝、邹大鹏、孔原、胡乔木、胡愈之、南汉宸等也都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上。
据文献记载,有资格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典礼的新中国领导人、政协代表和候补代表共622人。
这622人共分为五类:
一、党派代表142人。其中:中共、民革、民盟代表分别为16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元党派民主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代表各12人、10人、8人至5人不等。
二、区域代表102人。其中:西北、华北、华东、东北、华中等解放区代表各15人;华南解放区代表8人;内蒙古自治区代表6人;北平、天津两直属市代表6人;解放区民主人士7人。
三、军队代表60人。其中:解放军总部及海、空军代表共12人;第一二三四野战军代表各10人;华南人民解放军代表8人。
四、团体代表206人。其中:中华全国总工会,各解放区农民团体代表各16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工商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中华全国科学会议筹备委员会、全国教育界、全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海外华侨民主人士等单位代表各15人;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总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代表各12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上海各界人民团体代表各为9人;宗教界民主人士代表7人。
以上四类共45个单位,产生正式代表510人。按规定,凡参加新政协的各单位,其代表名额满10人的,推选候补代表2人;不满10人的,推选候补代表1人。因此,共产生候补代表77人。
五、特别邀请代表,共75人。其中:特邀首席代表宋庆龄;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前清翰林张元济;中国近代海军耆宿萨镇冰;老同盟会会员张难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担任过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的章士钊、江庸;曾任国民党南京政府和谈代表的张治中、邵力子等;国民党重要起义将领傅作义、程潜等;老解放区民主人士陈瑾昆、安文钦等;文教界知名人士陶孟和、陆志韦等;艺术界知名人士周信芳、梅兰芳、袁雪芬等;工农方面的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刘英源、阎存林,戎冠秀等。
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即9月30日闭幕的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选举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80人;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委员共63人。毛泽东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6人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这样,宋庆龄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和特邀首席代表的双重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
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为何没有叶剑英?
  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新中国领袖群体里,我们找不到北平市第一任市长叶剑英的身影。其实,一个多月前,叶剑英就离开了北平。日,随着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的闭幕,叶剑英也结束了8个月的北平市长任期。他匆匆视察完新成立的南苑飞行队后,就离开北平南下,因雨冲垮了平汉铁路北段,便绕道徐州转郑州,经汉口、九江、南昌,于9月3日抵达江西赣州。9月8日,新华社播发了由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一则电讯稿:“北平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叶剑英将军奉命赴两广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张云逸为第二书记,方方为第三书记)及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为此,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聂荣臻将军继任北平市长兼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在电讯稿的最后,毛泽东还特别注明:“今晚12时前播出。”电讯稿播出时,叶剑英已经坐在江西赣州的省立师范学校里了。(摘自涂学能著《开国大阅兵》,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林彪为何缺席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时,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随部队远在汉口,时年42岁。辽沈战役期间,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以牺牲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精兵47万,52天解放东北全境。然后,指挥百万大军秘密入关,与华北野战军一起完成了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东北野战军易名为第四野战军,参加了入城式。在日北平各界庆祝解放的大会上,林彪的画像曾被挂上天安门城楼,这是由北平国立艺专教职员工作团连夜赶制的。在北平城内休整两个月后,林彪挥师南下,追歼白崇禧部队,解放华中地区。第四野战军组团出席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时,林彪正忙着实施衡(阳)宝(庆)战役,根本脱不开身。他对站在一边的参谋处长苏静说,叫罗政委带队去开会吧。
当时,罗荣桓在天津养病。在十大元帅中,有两位戴眼镜的书生,一位是因眼睛负伤致残的刘伯承,另一位就是四野政委罗荣桓。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四野代表团共13人。10名正式代表中,罗荣桓和钟赤兵是病残人员,曾泽生和张轸是起义将领。其余几名军以上干部大多是副职。总的看来,四野战斗部队的主官一个也没有去北平出席会议。
——————————
附: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人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林伯渠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
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彭德怀、程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徐向前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
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罗荣桓
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董必武
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
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谭平山
政务院所属各部会院署行领导人:
内务部部长:谢觉哉
外交部部长:周恩来
公安部部长:罗瑞卿
财政部部长:薄一波
贸易部部长:叶季壮
重工业部部长:陈云
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
纺织工业部部长:曾山
食品工业部部长:杨立三
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
铁道部部长:滕代远
邮电部部长:朱学范
交通部部长:章伯钧
农业部部长:李书城
林垦部部长:梁希
水利部部长:傅作义
劳动部部长:李立三
文化部部云:沈雁冰(茅盾)
教育部部长:马叙伦
卫生部部长:李德全
司法部部长:史良
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绍禹
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维汉
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何香凝
科学院院长:郭沫若
情报总署署长:邹大鹏
海关总署署长:孔原
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
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
关于油画《开国大典》
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开国大典》因种种政治原因而饱受磨难。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曾在苏州艺专、杭州艺专等地学习过,后又到西南、西北地区学习创作。他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他的画作多次得到徐悲鸿等众多著名画家的好评。
“抽掉一根柱子”在建筑上是错误,在绘画上却是成功。
董希文接到任务后,通过对开国大典的电影、摄影、图片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里领导人和广场上的群众没在一个图景中,不合乎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想像中,这幅画应该是新中国开国领导集体与广场群众同在一个画面的构图。他决定打破写实的限制,按自己的理解选择画面构图。董希文先画了一张草图,并经常揣着这张画稿,征求美术界及文艺界人士的意见。
草图上,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一个是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另外一个是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草图中被抽掉了,广场显得更为开阔。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开国大典》第一次改动是在“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使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
“文革”爆发后,“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董希文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这时董希文己身患癌症,不得不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躯去中国革命博物馆做画面修改。经过修改后,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了董必武的全身像。
1972年,董希文的癌症己到晚期。这一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要复制《开国大典》,考虑董希文的身体原因,让他作指导。一个多月后,《开国大典》复制完成,并放入革命博物馆画库。日,董希文逝世。临终前,他对没能亲手恢复刘少奇在《开国大典》上的地位而抱憾不已……
1979年,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动。为尊重这个意见,他们委托著名画家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而原作则保存在博物馆画库。(《党史信息报》4.13)(来源:文摘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标签处,鼠标点击“”阅读本人解密婚外恋之长篇连载《孽缘》全部已发表章节。也可点击链接:,请多提宝贵意见。
※欢迎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开国大典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