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导弹是名副其实的嘛。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一课的最后一小节写道:“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其实钱学森不仅学识高,他的人品更高。
钱学森的“浓”与“淡”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曾经用“浓”与“淡”来介绍钱学森的品格。
钱学森的“浓”:他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无比的炽热浓烈,犹如冲出火山口的岩浆,犹如雷霆万钧的钱塘大潮。为了回国参加祖国的科技建设,他毅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待遇,放弃了他在国外科技界正如日中天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头衔,并且冲破了美国反动势力的种种迫害和打击,坐牢、软禁、恐吓、跟踪,丝毫都没有动摇他回国的决心,经过五年的不屈抗争,他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他又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
钱学森的“淡”:钱学森淡然荣誉,许多人想去采访他,想写他的传记、,都被他谢绝了。钱老更淡泊一切物质利益。单位要给他建房,他坚决不同意,100万港元的巨额奖金支票,他看都没看,就全部捐给了西部的治沙工程。至于题词留念、为人写序、参加鉴定会、出席开幕式、剪彩仪式、考察、兼任名誉顾问、名誉教授这些可以名利双收、别人求之不得的好事,他更是一概推辞。
苏东坡曾赞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钱学森的人生也是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
摘自:   
更多关于“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雅安市网友
& 上海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天津市网友
& 广西柳州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 太原市网友
& 广西网友
& 广州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时间: 09:41   来源:
&&&&他在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出生,科学救国是他不变的理想。他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年,但他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却属于中国的科学事业。他不仅是一位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他的成就影响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
&&&&一九七九年, 就在中美双方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不久,一个美国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当他们抵达北京时,其中的一位国防部官员赫尔德?布朗先生,向中国政府有关部门询问起他在麻省理工学院读书时的同班同学钱学森的近况,他清楚地记得这位个子不高的中国同学是班里的优等生,也是美国火箭研制的先驱人物,而1955年他回到了中国,此后,所有与他相识的人都没有了他的消息。
&&&&而此次,赫尔德?布朗并没有见到他的这位老同学,不过,他在参观访问中已经获得了他所期望得到的答案,那就是多年以来主持中国航天技术飞速进展的核心人物正是钱学森。
&&&&而赫尔德?布朗还有另一个身份,他此时还担任着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他回国后向学校提名,建议将1979年度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荣誉奖章授予钱学森。
&&&&&1955年,当钱学森离开美国的时侯,他有15000多页的研究手稿留在了他在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办公室里。这是他在美国从事学术研究20年记录的一部分,后来正当这些手稿就要被当作废纸处理掉时,他当年的一位同事弗兰克?马伯博士发现了它们。他觉得很有价值,于是收集、整理,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部《钱学森手稿》。
&&&&但是钱学森当初放弃这些手稿似乎还有另外的原因。
&&&&&&&从一离开美国开始,钱学森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中外记者无不对这位火箭专家返回红色中国后的生活充满好奇。当年一位香港《大公报》的记者,正好拍下了钱学森一家从香港步入深圳罗湖桥的(瞬间)镜头。从照片上看这位火箭专家与人们想象中的不同,他一手领着自己6岁的儿子而另一只手却提着一把吉它。
&&&&日。这天早晨,钱学森一家终于看到了祖国的地平线。中国外交部委托香港中国旅行社,安排他们一行三十多名留学生乘火车从香港九龙进入深圳。
&&&&国内对于钱学森的回国非常重视,当时主管科学和外交工作的陈毅副总理,特别指示中国科学院要派专人前往罗湖口岸迎接。
&&& 从1956年开始,钱学森担任了这样一些职务:国防部导弹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分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以及从事相关基础研究工作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由于这些机构的建立,中国在1964年成功发射了一颗自行研制的射程为1200公里的中近程导弹,中国在1966年10月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导弹核武器,1970年,中国将第一颗重量为173公斤的人造地球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日,中国试验了一颗带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对钱学森来说,意味着《1956年--1967年国家科学发展十二年规划》中由他主持制定的导弹研制的预期目标,提前一年完成了。
&&&&中国导弹的发展,从现在看来并不稀奇,而在1955年,钱学森的这个建议是超前而大胆的。那时全世界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研制成功。不用说中国人对导弹没概念,就连一些发达国家的普通人也对导弹没有很清楚的认识。
&& &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的消息,在美国政府上下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日,美国合众社向全世界提供了一篇专稿,标题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记者罗伯特?克莱伯写到,“主持研制中国洲际导弹的智慧人物是这样一个人:他在许多年以前曾经是美国陆军上校,美国政府因为害怕他回到中国,扣留了他五年之久。他的名字叫钱学森,今年69岁,在这个名字背后有着一段任何侦探小说和科学幻想小说的作者,都无法想像的不同寻常的经历。”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海军次长在钱学森回国之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宁可枪毙他,也不愿他回到中国。“他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强过五个师。”这句著名的断言,已经被钱学森在1955年返回祖国之后的事实所证明。
&&&&从1970年开始,钱学森总是穿着一身军装、一双步鞋,奔波于北京与各个试验基地之间。而日这一天,钱学森却平静地坐在国防科委北京的指挥中心一个不太显眼的座位里。此刻,在中国西北大漠深处的发射场里,东风五号洲际导弹正整装待发,这枚导弹将跨越万里的,飞向太平洋,这是我国一代导弹的终极目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什么之父是什么,五个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_百度知道
什么之父是什么,五个如: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詹天佑 中国铁路之父莱特兄弟 飞机之父巴赫 欧洲音乐之父钱三强 中国原子弹之父李四光
中国地质之父邓稼先
中国导弹之父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的氢弹之父&#47、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袁隆平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钱学森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
    来源:文学网
  钱学森的
  翻开共和国的年谱,人们清楚地看到,从1956年到1968年,短短的12年间,中国在一无资料、二无技术,经济基础薄弱,外国专家突然撤走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因难,自行设计、制造,试验并成功地发射了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取得了进入世界军事强国行列的入门卷,令世人刮目相看。这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造的近乎天方夜谭式的神话。
  &两弹一星&,石破天惊!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欢欣鼓舞,帝国主义胆战心惊。
  这一伟大成就是巨人的决心,伟人的筹谋,将军的指挥和广大指战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团结奋斗的结晶,是火箭、导弹和卫星的总设计师钱学森精心绘制的杰作。
  本文将与读者一起重温这段历史,回顾钱学森走过的光辉历程,展现世界科学巨星的高风亮节。
  1911年,钱学森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钱均夫,杭州人,早年就读于杭州求实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忠厚善良,博学多才,谦躬自守,为钱学森营造了一个宁静求实的家庭氛围,开启了他们人生的智慧之窗。钱学森始终认定&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父亲&。
  3岁的钱学森随父母从上海迁居北京,先后就读于北京女子师大附小(北京实验二小)和北师大附小(北京市实验一小)。两所附小办学正规,师资力量雄厚,钱学森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当时的北京正值清王朝覆灭,动乱纷繁,人们崇尚权谋,鄙薄实务,社会环境恶化。钱学森有幸进入了北京师大附中这所得天独厚的有利人才培养的好学校,因为这里有一批不甘于祖国沉沦,矢志教育救国的忠诚爱国的知识分子。校长林砺儒是著名教育家,解放后曾担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几何教师傅仲孙是一位功底深厚的数学家,他的教学工作十分出色,他经常对学生讲:&我讲的道理是纯粹推理,这样推出的道理,不但教室里如此,全中国也如此,不仅全中国如此,全世界也如此,不仅地球上如此,到了火星上也还得如此!&钱学森对此记忆犹新。
  北师大附中课业繁多,教学要求高,但文理皆备,音乐美术也受到重视。不求学生死记硬背,提倡重在理解,鼓励学生在学好必修课的同时,按文史、理工两部再学选修课程。钱学森选学理工,除了理工部正课,还加修了大代数、解析几何、微积分、非欧几何、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英语、德语和伦理学。虽然课程多,但思想上没有压力,学得生动活泼。钱学森在耄耋之年,仍然十分怀念母校,&我在那里受到的良好教育,是我终生难忘的。&
  1929年夏,钱学森考入了仰慕已久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历来以&起点高,基础厚,要求高&的教学传统名闻天下,&求实学,务实业,苦干实干&是交大的一贯学风。交大上下&严&字当头,考80分的不算好学生,学校规定对重要课程的课文,必须熟读硬记,原原本本地背下来。这与北师大附中宽松的环境大相径庭。钱学森深深懂得&严师出高徒&的道理,十分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他自觉适应交大的学习氛围,刻苦努力,博学强记,以浓厚的兴趣和顽强的毅力学好每门课,成绩都达到95分以上。一册《分析化学》,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钱学森在回忆交大时,激动地说过:&交大教学严,要求高,我十分感谢老师们使我学到了许多终身受用不尽的知识。&
  1935年,钱学森从交大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一年后,决定到欧美国家去深造。他认为,中国的落后主要在于经济技术的不发达,而日本的崛起则完全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经过考试,他取得了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的资格。他决定到美国学习飞机制造,因为这是一门中国没有的新兴工业技术。
  1935年夏,钱学森告别父母,乘上美国&杰克逊总统号&轮船启航美国。20天后登上了彼岸,来到了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的坎布里奇市,这里只有10万人口,却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大学城,因为两座世界有名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都在这里。
  钱学森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这是一所名师荟萃,驰名全球的理工类学院,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院士都在这里执教,条件优越,环境幽雅,学风严谨,钱学森如愿以偿,似饥如渴,一年之后便以优异成绩获得航空系硕士学位。学工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飞机工厂实习与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步骤,但美国航空企业不欢迎中国人去,这是钱学森没有想到的。一个标榜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国度,居然存在着如此的种族歧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钱学森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强盛的可贵。
  冷遇和挫折并没有动摇钱学森强烈的求知渴望,反而增添了他顽强拼搏的勇气。
  1936年秋,钱学森飞到了洛杉矶,径直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因为加州理工学院同样是美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之一,有着最负盛名的力学和航空动力学研究中心,享誉&超音速飞行之父&的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就在这里。慕名而来的钱学森站到了冯&卡门面前,谦恭地自我介绍:&尊敬的先生,我是从麻省理工学院来的。我想由航空工程转学航空理论,也就是力学,请您告诉我,我的想法对吗?&
  冯&卡门听完了年轻人的诉说,不觉露出了欣喜的目光。在他看来,一个从事技术工程的年轻学者不满足已有的专业知识,感悟到理论的重要性,这正是有远大志向的表现。为了了解他的专业功底,冯&卡门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钱学森对答如流,反应之快捷,回答之准确,使大师赞叹不已。他用惊异的目光打量着这位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才华横溢的中国学生。他当即十分高兴地答应了钱学森希望攻读博士学位的要求,接纳这个令人喜爱的年轻人。
  从1936年10月起,钱学森在冯&卡门指导和领导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学习与工作。
  冯&卡门是匈牙利人,自1934年起定居美国。他是一个坦诚直率、性格开朗而又十分谦逊的长者,也是美国航天科学的创始者之一。他十分赏识钱学森的才华,在他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力。钱学森则以他非凡的勤奋与智慧,以出类拔萃的理论与实验成果,成长为冯&卡门的得意学生和不可缺少的助手。
“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故事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导弹之父钱学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