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死因画画吗

每天发现一点点!
当前位置: >
冯玉祥写的打油诗
篇一:冯玉祥诗词 五口之家 黄河大水,汹ト缙佟 冲决堤坝,淹没田亩。 千里百里,不见房屋。人畜飘流,难寻尸骨。有幸生者,无有归宿。请看此家,人口共五。三个孩子,一夫一妇。面皆菜色,衣都破补。一犬一鸡,瘠背瘦肚。一篮一t,一只水壶。除此而外,别无长物。逃得性命,走投无路。瞪目无言,惟有啼哭。此景此情,伤心惨目。省府救灾,用心甚苦。根本方策,筹划宜速。河道深浚,堤坝坚筑。全国财力,方能制服。努力于此,大众幸福。 注释:(1)幸生:幸存 (2)方策:方法政策。 (3)浚: 疏通,挖深。疏~、~河、~泥船。 这首诗描写的是黄河决堤后,洪水泛滥,淹没村庄。受灾百姓的穷苦生活以及救灾防灾的措施。 冯将军写这首诗是对当时黄河泛滥后老百姓悲惨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治理黄河的愿望。 1、背诵这首诗歌。 2、在搜集解放前黄河对人民群众造成危害的资料。 零货担 卖货郎,坐马扎,一副担子搁地下,零货杂件装满匣。 缠足妇,来买货,洋货倒比土货多,针线亦多出外国。 穷小贩,生活苦,贩货谁管洋与土,金钱外流须补救。 要补救,不宜缓,发达交通快生产,多设国货陈列馆。 增关税,防走私,万众一心齐抵制,国货自有抬头日。
注释:(1)搁:放置。 (2)匣: 收藏东西的器具,通常指小型的,盖可以 开合。 (3)关税:进出口商品在进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4)走私:不遵守国家法令,运输或携带货物、金银、 货币以及其他违禁品进出国境的行为。 这首诗描写的是卖货的小商贩卖杂货的情景,小小的货担上摆满了进口货物,就连针线这样的小东西都是外国货,虽然穷小贩为了生计不在乎货物来自哪里,但是这样却间接导致了中国财富的外流。诗的最后还列举了让国货“抬头”的办法。反映了冯玉祥将军振兴民族工业的愿望。 、背诵这首诗歌。 2、了解解放前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1元宝铺 元宝铺,元宝铺,三间门面近盘路。 满墙挂着骗钱货,香客都是好主顾。 三三两两过不完,此时走来一老妇。 扶着拐杖提着篮,弯腰驼背不成步, 店主看见心欢喜,忙问元宝要几副。 小的一毛买三只,大的一只两毛五。 掏出辛苦血汗钱,价钱一一照数付。 求财祈寿到庙中,一齐烧给长生库。 世间哪里有神灵,哪有神灵收贿赂。金钱物力两浪费,人民都被迷信误。。 注释:(1)元宝:这里指用金色或银色的纸糊制的元宝形的冥钱。旧时迷信用品。。 (2)香客: 去名山寺院烧香参拜的人。 (3)主顾: 顾客,购买商品的人。 (4)长生库:原指宋代寺院开设的典当库,这里指焚 烧纸香的地方。篇二:冯玉祥的名字竟然是信口拈来的 冯玉祥的名字竟然是信口拈来的 文/张溥杰 冯玉祥将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和民主人士。冯玉祥将军一生中曾经有过三次重要的转折:曾与蒋介石结拜兄弟,从事反共活动;后来与蒋介石兵戎相见,与共产党进行合作;1948年遇难后,毛泽东、周恩来都对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我们知道,冯玉祥将军字焕章,安徽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人。冯玉祥将军还有一个名字,叫冯基善。那么冯玉祥这个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这得先从冯玉祥将军的家世说起。据冯玉祥回忆,他们家从祖父那一代家道中落,有一次,冯玉祥的祖父生病,家里穷得叮当响,连买药的钱也没有。 冯玉祥的父亲为了给老人家治病,只得去巢湖上摸鱼,然后拿去换钱。等到了寒冬的时候,湖面上结了冰,无法摸鱼,只好在冰上凿出一个大窟窿,边上放上一盏油灯,引诱鱼往上跳。这让人不免想起晋朝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 后来又恰逢太平天国起义,冯玉祥的全家就忙着去逃难,而他的祖父就在这个时候驾鹤西去了。之后全家历经了千辛万苦,经过若干次的辗转,终于投奔到一位张姓的地主家里做佣工。张姓地主有两个儿子,他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有着急切的望子成龙的思想,于是就给他们请了一位武术老师。常言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两位公子哥整天懒得要命。 而冯玉祥的父亲生性好武,也抽时间跟着那位老师学武术,那位武术老师看冯玉祥的父亲穷且志坚,也悉心教学。到了考期以后,冯玉祥的父亲陪着两位公子哥去考试。他父亲不知怎么就得到了一个机会,也可以参加考试,这一考试不打紧,那两个公子哥没有中,反倒是冯玉祥的父亲考中了。(张溥杰作品) 就这样,冯玉祥的父亲考进了武术学校。当时有报喜之人,专门替考中的考生去家里报喜,接到喜报的家庭一般都会给第一个去报喜的人一些酬劳。但是,当时冯玉祥的祖母接到喜讯后竟没有东西来犒劳送喜报的人,后来还是靠亲戚出来解围。 武校毕业后,冯玉祥的父亲投靠了铭军,即刘铭传所带领的军队。辗转几地后,冯玉祥的父亲到了山东济宁驻防,在这里他娶妻生子。不过等到1882年冯玉祥出生的时候,冯玉祥的祖母已经去世了。冯玉祥的父母就顺着他祖母给他哥哥取的名字“北宝”,给冯玉祥取了个名字叫“科宝”。另外,按照冯家辈分,冯玉祥还有一个大名叫做冯基善。 不久,冯玉祥的父亲被调到直隶保定府,全家都跟着搬了过去。可以说冯玉祥是在保定长大的,因此说话是保定口音,而非安徽口音。可是令其没有想到的是,苦难也伴随而来。 到了保定城住了不久,冯家就举家迁到了距离保定城东不远处一个叫做康格庄的地方。他们在那儿就算安了家。每天跟着大人下地干活的冯玉祥体会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苦。夏天冒着酷暑去高粱地劳作,冬天冒着严寒去杨树林拾柴火。 小时候的冯玉祥很少穿新鞋,都是家里其他人穿过的鞋拿去修修然后再穿。而且由于他父亲的薪饷不到一定时间发不下来,就经常出入当铺,典当东西,发了薪饷后再去赎回来。在此期间,冯玉祥的父母都开始吸食鸦片,在戒烟的时候,冯玉祥的母亲便去世了。 1891年的时候,冯玉祥进了私塾读书。说起来还有一定的机缘巧合,一开始是冯玉祥的哥哥在私塾读书,等到第6年上了9个月后,他哥哥就当骑兵去了。但当时全年的学费已经交过了,没法再退了。还剩下3个月,于是冯玉祥就去补了哥哥的空缺。 3个月后,冯玉祥就辍学了。3个月虽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但却让冯玉祥着了学习的魔。他每天在军营里写字认字,温习功课。当时在营中有一个贾姓少年,书法甚是优秀,冯玉祥对他很是崇拜,就跟着他学习起来。 冯玉祥虽然每天都在练习写字,可是却买不起纸和笔,于是就用一根细竹竿顶端扎上一束麻,蘸着黄泥水在铁片上写写画画。后来有人建议他在砖块上写比在铁片上效果更好,于是他就改在砖块上练习。 由于冯玉祥的父亲关系网复杂,请客送礼自然是少不了,所以经济方面就常常感到捉襟见肘。这时他们就希望冯玉祥也能参军,每月领上几两银子,补贴家用。 但是,他们所在的那个营都是父子兵,说白了就是“世袭”,老子不干了就由儿子补上名额,外人很难进去,所以冯玉祥补了几次也没有补上。 有一次营中缺了一个名额,外人都还不知道,一位苗姓管事的就说这回补冯大老爷的儿子。别人就问,冯大老爷的儿子叫什么?这一问把那位管事的给问愣了,那个问的人就说我去问问。那个管事的怕他这一问耽误了时间,缺额被旁人抢走,就说:“我知道,用不着问。”于是就随便写了“冯玉祥”三个字。而冯玉祥以后就沿用了这个名字,没有用父母取的那个“冯基善”。这就是“冯玉祥”这个名字的由来。 补上名额后,冯玉祥并没有马上跟着操练,而是赋闲在家领“空饷”。第二年冯玉祥又进私塾学习了一年,之后就又辍学了。加上之前上学的日子,冯玉祥入学的时间总共也就一年零3个月,但是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之后他就进入了兵营,开始了真正的军旅生涯。 俗话说,名如其人,“冯玉祥”这个名字来得马马虎虎很是奇葩,冯玉祥这个人有时也是十分的奇葩。 中原大战之时,中央军出动空军助战,西北军第四路军樊钟秀部见飞机俯冲炸射,顿时吓尿。冯玉祥为了安定军心,就把他们集合起来开始训话。 但听得冯玉祥问众将士:“空中是飞机多,还是乌鸦多?”众将士答曰:“乌鸦多。”冯玉祥很是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道:“那么乌鸦拉屎的时候掉到了你们的头上没有?”众将士再次异口同声地答曰:“没有。”于是乎,冯玉祥就告诉他们:“所以说嘛,飞机投射炸弹时,命中的机会就更少了,大家不必害怕。” 众人听后都被忽悠住了,觉得很有道理。所谓无知近乎勇,翌日全军开进的时候,恰逢空军来袭,大家想到了昨日冯玉祥的训话,于是就表现得很淡定,都不躲避,结果伤亡惨重,总指挥樊钟秀也被炸死。冯玉祥原本一句扯淡的话,竟然害死了那么多人。篇三:冯玉祥买肉敬父的故事 冯玉祥买肉敬父的故事
爱国将领冯玉祥出身贫寒,十二岁就入伍当了兵。
那时,部队里一般逢三、五日领饷,五、十日打靶。打靶可是件苦事,不管严冬酷暑,刮风下雨,在地上一伏就是半天。冯玉祥的父亲冯有茂心疼玉祥年龄小,身板差,每逢打靶的日子,总要给他几个小钱,让他买两个烧饼补补身子。
玉祥虽说接过了钱,可心里老是犯嘀咕:家中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何况前些天父亲又坠马摔伤了右腿,正需改善饮食,好好调养。这钱,怎能自己享用呢? 于是,他把父亲给的钱都攒了起来,再加上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一点饷金,凑足二十四个钱,到肉铺买了二斤猪肉,送回家中。
晚上,父亲收工回来,发现锅里炖着香喷喷的猪肉,十分奇怪,就问站在锅灶前的玉祥:孩子,这肉是从哪儿来的? 玉祥笑着说:一不是偷的,二不是抢的,你就放心大胆地吃吧! 可正直憨厚的有茂老汉硬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没办法,玉祥只好如实讲了。 冯有茂听罢,顿时一阵心酸,眼泪夺眶而出。 这事发生在 1897 年,那年冯玉祥刚满十五岁。二十年后,他仍没忘记此事,还专门写了一首有趣的呢! 肥肉二斤买回家,手自炖熟奉吾父。家贫得肉良非易,老父食之儿蹈舞。相关热词搜索:冯玉祥后代多数过着普通日子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冯玉祥后代多数过着普通日子
  1936年拍摄于南京的全家福,前排左起:五女颖达、冯玉祥、么子洪达、李德全、六女晓达;中立者:四女理达;后排左起:次子洪志、三女弗矜、长女弗能、二女弗伐、长子洪国
  冯家故事
  祖辈的叱咤风云、一世枭雄已成历史陈影,冯玉祥的后代多数过着普通人的日子,或逆或顺
  本刊记者& 徐琳玲& 发自大连、上海
  “你的书,帮我们赚了一大笔啊”
  家里来了陌生人,小猫显得很兴奋,跳到访客的膝盖上,撒娇发痴起来。
  自从先生冯洪达去世后,余华心一个人生活在这套靠近海边的高级老干部寓所。一进大门,客厅里空荡荡的,都是一扇扇的门。
  余华心收集石头、弹钢琴,还经常上网。在网上,她常常留心那些最新解密的史料。这些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名字曾和她的夫家、父家命运交织在一起。
  她的父亲余心清是冯玉祥的部下、随军总牧师,西北军著名的“红色牧师”,受到冯玉祥的重用,进入军政界,曾奉冯命策动孙连仲起义,文革期间自杀。
  余华心的母亲刘兰华也是一位民国奇女子,出身基督教家庭,是李德全在贝满女中时期的同学。她是孔祥熙弟弟的未婚妻,那时孔家还只是山西一个殷实人家。未婚夫意外去世后,她发誓独身,后来到美国留学,碰到当时比她小9岁的余心清。在余心清的猛烈攻势之下,两人结为夫妇。
  说两家两代缠绕着的姻缘,老人冒出两个字――“缘分”。1942年,余华心9岁时,她跟母亲第一次去冯玉祥家做客,他“穿着一件粗布棉袄,很魁梧”。当时,冯玉祥还送给她一幅画作为见面礼。
  她和冯洪达结婚后,先生有时会发牢骚:“你看我父亲从来没有给我画过画。”冯玉祥和儿女相处的时间很少。重庆时期,洪达和母亲住在乡下,到美国读书时又住校。
  冯洪达在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后转入巴库海军学校学习海军专业。1953年回国在海军工作。顶着军阀家庭的帽子,在部队一干30年,职位都没变动过。文革期间,冯洪达被分到农场放鸭子。
  文革结束后,余华心在海洋地质研究所打字。单位里评先进,余华心第一天被提名,第二天就拿下了。“后来我才知道,有个副市长的女儿向上级反映,说一个大官僚、大政客、大军阀的儿媳有什么资格当先进?”
  “我当时那个气,四人帮都倒了,怎么还这样对待冯家。”她给组织打了报告,提出要写冯玉祥的传记。批准后,余华心以借调的名义收集资料、调阅文献、走访冯玉祥的旧部。她一个人住在北京政协的办公室里,花了一年多完成了书稿。
  改第三稿的时候,她三天三夜都没睡觉,一天写一万字,手指疼得厉害就用胶布绑起来,还是痛,“当时急着赶,就怕政策变,这书晚了就出不了。”
  《冯玉祥将军魂归中华》1980年出版,新华社卖出254000本,“政协文史资料出版社的人很高兴,说你的书帮我们赚了一大笔呢。”当时,政协还同时出了一本名人传记,全国征订一共7本。
  这本书意义重大,促成了对冯家的政策落实。1982年,中央政府安排了隆重的冯玉祥百年诞辰纪念大会。散落各地的冯家后代聚集北京,连远在美国的冯洪志一家也来了。在人民大会堂,邓小平接见了冯家的第二代。当时,在重庆的长子冯洪国还属于被公安局监控的对象。
  1990年1月,冯洪达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
  奶奶从来不讲爷爷的事
  解放后,李德全就把冯家二十多处房产和历史资料都无偿捐给了国家。1958年,她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
  在余华心眼中,婆婆解放后是一个完全政治化的人物。“她真是很聪明的人,这么早就把财产都捐了出去,部长一当就是16年。文革时,这么多人都倒了,她没有受到一点冲击。”
  大跃进时,李德全的妹妹找到她家,坚持要她去农村看看实际情况,“她始终一声不吭。”有一次,李德全从部里开会回来,“她说我恨不得自己已经疯了。”
  余华心写了一个对婆婆的回忆录,她不打算出版,“留给子孙后代看的”。
  因为冯洪达的工作频繁调动,余华心把一对儿女送到北京婆婆那里。女儿冯丹龙的童年在小羊宜宾胡同里度过。“一座两层的西式小洋楼,前面还有一个院子,现在都拆得差不多了。”
  在冯丹龙眼里,“奶奶就是奶奶,不是什么部长”,“她是个特别乐观的人,奶奶的嗓子特别亮,总是唱歌,唱自己编的歌。每天,她都带着我们锻炼身体,早上、中午、下午。汽车在后面跟着,我们在前头走,边走边唱。”
  冯丹龙特别佩服奶奶:“她真是很坚强的一个女性。一个女人忽然间,丈夫没了,孩子没了。” 当时李德全已经“靠边站”了。冯丹龙记忆中,奶奶家里没有一张爷爷的照片,奶奶也从来不和他们讲任何关于爷爷的事。
  当时,冯家第二代基本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奶奶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长辈们的苦闷离他们很远。记忆中童年还是很快乐的,每天学校只上两个小时的课,大把时间就是和堂兄堂姐们在院子里玩耍。他们常常一起骑着自行车,从东城区的奶奶家出发,穿过整个北京城,到清华园姑姑冯颖达家里去玩。
  直到李德全去世。冯丹龙和弟弟才回到父母身边。
  在家里,父亲也从来不和他们谈关于爷爷的故事。冯丹龙记得,小学里有一次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写各自的家史。父亲还真给她写一个,“说爷爷是个革命军人,后来怎么怎么被蒋介石迫害。总之,就是那种忆苦思甜的。”
  冯丹龙对爷爷冯玉祥的了解,完全来自妈妈在1980年代初写的那本传记。
  “觉得他很了不起。他完全是出身很底层的一个人,基本没上过学,一个半文盲,写得一手好字、画画、写打油诗。60来岁开始学英语,然后在美国大街上做演讲。”
  第二代
  冯玉祥的第一任夫人刘氏生了二男三女:洪国、洪志、弗能、弗伐、弗矜。刘氏病故后,冯玉祥和李德生结婚也生了二男三女:洪光、理达、颖达、晓达、洪达。
  冯洪国、冯弗能、冯弗伐三兄妹同在莫斯科学习,他们和民国高层的子女蒋经国、廖承志是同学。当时的上海报纸以“三公子在苏俄”为题连续报道了他们在苏联学习生活的情况。
  1927年,冯玉祥选择和蒋介石合作,在军队里进行“清党”。当时,小冯和小蒋共同发表声明,宣布和各自的父亲决裂。回国之后,冯洪国与父亲和好。冯玉祥把儿子送到日本去念军校,后来参军。
  在台湾出版的很多关于蒋经国的传记,都提到冯家长女冯弗能是小蒋的第一位恋人,甚至有说他们结过婚,因为父辈恩怨和政治分歧,这一对罗蜜欧和朱丽叶才被迫分手。
  一个15岁,一个16岁,少男少女,异国他乡,确实留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对于这些传闻,冯家人给予断然否认。
  冯弗能回到北京嫁入张家,曾随夫婿赴英,1979年逝于北京,育有一女。
  二女弗伐,曾为战时保育院向国民党大员募捐筹款。解放后境况一度不是很好,继母李德全为她的生计考虑,留了一些资产给她,后来一直没有出来工作。
  三女弗矜性格孤僻,不合群。她在四川齐鲁大学药学系读书时,余华心的母亲刘兰华是女生部主任,当时和弗矜同一个宿舍的同学都向她反映:不愿意和她住,提出要么她搬出去,要么给大家调宿舍。刘兰华只好让弗矜暂时先搬来和她住。
  和母亲同住的余华心还记得当时的印象:“她拎了两个包袱进来,一进门就躺在我母亲的床上,一动不动,一直到天黑。我害怕,装着找东西,进屋子找东西去看看她,她还是直挺挺地躺在那里。”
  不久,弗矜退学回到重庆的家中。一次李德全批评她几句,她回嘴,两人发生争执,都到冯玉祥那里告状。当时,部下孙良诚叛变,冯玉祥的心情非常糟糕,他顺手抄起桌上的一个砚台就朝女儿扔了过去。弗矜哭着跑了出去。
  当晚,她吞下一瓶安眠药,并在桌上留了一张纸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爱我。”冯玉祥很生气,硬是不让买棺材。后来几个部下悄悄地买了副棺材料理了后事。
  在冯家第二代里,被称为冯四小姐的冯理达是个性最像李德全的。她早年留学苏联,担任过海军总医院副院长,活跃于各种社会事务和大小活动。2008年冯理达去世,各中央级媒体把她作为重点宣传的“先进典型”反复播出。
  家人眼里的姐姐和姑姑,当然不同于电视宣传片上那样。冯丹龙印象中,姑姑很强势,是家里说话算数的人,“我们从小都听她的。”
  今年国庆,冯丹龙陪着来上海玩的妈妈去寻访家中捐出去的三处房产。她们找到复兴西路“思南会馆”牌子。“被拦住了,不让进。”门牌旁别有文字说明:柳亚子曾在此居住。
  这让冯丹龙很生气:“怎么可以说柳亚子故居,他是租冯家的房子。”她立刻就向上海市人大反映了意见,“我就是提议他们再挂块牌子说明一下:这是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房子,解放后捐献给国家。”
  二伯冯洪志和政府打了几年官司,就想要回这三处房子的所有权。冯洪志早年留学德国,是水泵方面的工程师。他是解放后唯一定居美国的冯家子女。他有过几次婚姻。
  这让冯家后人们觉得不妥。“这都捐出半个世纪了,怎么可能要得回。再说,家里人都在努力为国家做贡献,这么做,对社会影响也不好!”他们认为,九十多岁的冯洪志是被想利用冯家发财的人给哄骗了。
  房子当然是没要回来。在统战部安排下,冯洪志如今在上海一家养老院度过剩下的日子。
  冯洪志有一儿一女。女儿中文名为冯文贞,是个自由职业的摄影师,原来和别人合作开动物诊所,忽然爱上摄影,睡在房车里到处旅行。现在她半年在美国,半年在四川替杂志专门拍熊猫。“5?12”大地震的时候,她正在卧龙。
  六十多岁的冯文贞没有一根白头发。
  “爷爷说,两只手,自力更生”
  中信泰富的办公室正在装修。辉瑞刚刚把惠氏吞并进来。
  随冯丹龙拐进一间办公室。隔着落地窗,可以俯瞰南京西路商业区的全景。一捧香水百合兀自绽放。靠墙柜子上摆放着家人的照片,吸引人的是一幅三格的黑白照――爷爷冯玉祥、奶奶李德全和父亲冯洪达。
  冯丹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外企员工,辉瑞制药中国的1号员工。
  文革结束时,中学毕业的冯丹龙在医院当护士、也做过电工。她打小就是优等生,“小时候看苏联小说,就想我长大一定要做博士。”1977年高考恢复,让她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 。
  第一次高考落榜。当时,冯家第三代里有几个孩子参加高考,没有一个被录取。“我爸爸说,估计还是家庭出身的问题,当时政策还没有落实,家里还扣着大军阀后代的帽子。”
  憋着一股劲的冯丹龙屡败屡战,连考了三次,终于考上山东大学外语系。大学毕业之后,她分到大连理工大学管理系当外语老师。1984年,中美两国政府达成协议,为中国培养MBA。当时,她在大连培训中心的中美MBA项目预备班当英文老师,“不知道MBA是干什么,听说还可以出国学习,试着看看,也考上了”。
  她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中国第一代MBA。读完仍旧回到高校当老师。“月底去领工资,一个月发七十来块工资,还有部分是国库券。”见识过世面的冯丹龙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当一家叫辉瑞制药的外国公司在大连招总经理秘书助理时,她决定离开。
  随着公司进入自身的快速发展期,冯丹龙的职位也顺利攀升,从总经理秘书助理、发展部经理,一直到现在人才资源部总监及事务部总监。在好些年,她每周的日子都是在北京和大连的家两地飞,成为中国最早的“候鸟群”。
  冯丹龙觉得自己的学习习惯,都是在当护士、电工那三四年辛苦自学培养出来的。谈到自己的儿子,她皱皱眉头,“现在,我儿子就完全不理解为什么要去辛苦念书。”
  “我没觉得自己特别,和我们这一代人有相同的遭遇。如果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我没有选择放弃。如果我当时放弃了,可能我现在还是一个护士。”
  “我爷爷常对我爸爸说,我给你们一双手,你们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后来,我爸爸常常对我们说――给你们两只手、一副很好的身体,你们要靠自己。我想我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相关专题 &&&
更多关于&& 的新闻|||||||||||
最新播报:
冯玉祥西北军粮仓被打造成博物馆
  新华网呼和浩特4月28日专电(记者 勿日汗)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的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将被打造成为内蒙古首个以粮仓为主题的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室内布展工作全面展开,预计今年6月完成。
  1926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在位于内蒙古西部的河套地区举行五原誓师大会,加速了旧军阀覆灭的进程。当时,冯玉祥西北军屯粮的地方就位于内蒙古磴口县,主体建筑3栋8间,均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900平方米。
  从2014年开始,磴口县投资180万元,对这座历经沧桑的老粮库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恢复原始工作场景设施,拟将其打造成为以粮仓为主题的博物馆。
[责任编辑:
来源:新闻热搜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冯玉祥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