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越南六十年代香港和七十年代的战征电影炸弹壳里

&&&&云南-弥勒 &&&&网址:  &&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font color="#CC
>> 六十年代越南纪录片――铜墙铁壁的永灵_价格60元【好古书屋】
六十年代越南纪录片――铜墙铁壁的永灵
编号:se,
品种:电影海报-电影海报
属性:绘画与摄影稿混合印刷,纪录片,电影海报,,中外合拍片,60-66年,对开,单张,,,,
简介:边缘有几处小裂用胶带纸粘过,PVC管邮寄
您好,欢迎您对本店商品进行点评、提问!如果您需进一步了解商品,请在此向店主询问!
店主 || 还未回复
商店【好古书屋】“电影海报”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电影海报 >> 六十年代越南纪录片――铜墙铁壁的永灵_价格60元【好古书屋】
Best View:800*600 为了本系统能够更好的为您服务,请使用IE4.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版权所有 [997788商城]中国收藏热线 制作 Copyright? 2000 by China Collect Line
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
此网页由商店[好古书屋]承租使用越南战争 - 国外历史档案馆 -
老照片中国
老照片 | 老电影 | 纪录片 | 旧照片 | 旧相片 | 老歌曲 | 老图片 | 老档案 | 资料最完整、国内怀旧老照片历史社区-照片中国图库
版主: *空缺中*
 有关“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主题,请移步“国内历史档案馆”浏览... 
版块主题&&&
数十万高清晰老照片/老电影/老歌曲历史社区--照片中国
...完成注册只需10秒,会员将允许浏览更多内容...
声明!本站资源仅用于历史研究而不附带任何政治倾向,网友所发内容均与本站无关,未经授权图片禁止一切商用!如有侵权将立即删除
联系QQ: E_Mail: 网站24小时值班电话: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转载)_微笑的南瓜_天涯博客
微笑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还是一种境界;南瓜不仅仅是一颗头颅,还是一颗种子。本博客文章纯为私人娱乐。未经允许,禁止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引用。本人邮箱:
今日访问:[$DayVisitCount$]
总访问量:458907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3652
(342)(11)(98)(15)(9)(5)(22)(39)(24)(11)(18)(34)(16)(36)
(1)(1)(1)(1)(1)(1)(1)(1)(1)(2)(3)(2)(1)(3)(2)(2)(1)(3)(1)(3)(2)(1)(2)(6)(5)(1)(2)(5)(1)(1)(1)(2)(3)(1)(2)(4)(2)(4)(7)(7)(3)(1)(2)(1)(4)(5)(3)(1)(1)(1)(5)(4)(3)(2)(2)(3)(2)(4)(3)(8)(2)(6)(4)(1)(3)(3)(10)(7)(5)(1)(3)(7)(7)(5)(9)(3)(12)(12)(20)(13)(8)(8)(9)(6)(5)(7)(9)(11)(1)
  “文革”中的外国电影  法正居士 于 2005年 02月02日 发表     一位网友在她的帖子中提到一个在"文革"中长大的人说过:"我们在阿尔巴尼亚的电影中长大。"这又把我拽回到本想中止的"文革"的记忆中。确实,40多岁的人所记忆的"文革",是少不了阿尔巴尼亚电影的。不过,"文革"中的外国电影并不是阿尔巴尼亚电影一支独秀。除了阿尔巴尼亚电影和我在《"文革"买书读书记》中说过的苏联电影外,当时在中国还有朝鲜、越南、罗马尼亚电影,以及在内部放映的日本电影。"文革"中有一个段子概括了这些国家电影的特点:苏联电影总是那一套,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日本电影"山本""武士道"。这个段子是发展变化而成的,各个版本之间也有差别。    "苏联电影总是那一套"是说当时经常放映的苏联电影只有《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这两部。在50年代,中国放映了大批苏联电影。但在1960年以后,随着中苏冲突的激化,中国减少了苏联电影的放映。对苏联的一些电影特别是"解冻"(赫鲁晓夫执政初期)时期拍摄的一些电影如《第四十一个》(根据"同路人"作家拉甫列涅夫同名小说改编,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出现裸体镜头的电影)也进行了批评,认为是修正主义的。"文革"前几年放映的苏联电影很少。我记得在临近"文革"时还看过两部苏联电影,一部是《攻克柏林》,一部是斯维尔德洛夫的传记,名字忘记了。"文革"开始后,经过左筛右选,苏联电影可放映的只乘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两部。这两部电影应当说是相当好看的。演员好,对话好,电影语言运用好,情节吸引人,配音也有特点。但是从史实的角度看,它们内容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它们是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斯大林时代的烙印。第一,拔高或者虚构斯大林在十月革命中和苏联初期的作用;第二,丑化布哈林等人;第三,对社会革命党的描写也欠客观。由于这些原因,这两部电影,在苏联解体之后,中国不再放映了。    "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不是很准确,不是当时所有放映的阿尔巴尼亚电影都莫名其妙。《海岸风雷》、《地下游击队》和《宁死不屈》是描写阿尔巴尼亚人民抵抗意大利、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故事片,深受欢迎。特别是《宁死不屈》,讲述一个女中学生从同情、理解抵抗斗争到参加抵抗斗争直到英勇牺牲的故事,其中有她和男游击队员的爱情,和另一个女游击队员的友谊。这个姑娘好像叫米拉,不是特别漂亮,但很吸引人,曾经使许多中国少年倾倒。我小学的一个同班女同学长的有点像米拉,所以我喜欢这个女同学。这个电影里有一首歌,优美坚毅:"赶快上山吧勇士们,今年春天加入游击队,敌人的末日就要来临,我们的祖国将要获得自由和解放。"顺便说,阿尔巴尼亚的歌曲比较好听。曾有一首《一手拿镐,一首拿枪》在中国流行了一阵子。这些电影中的游击队员见面时都要对暗语,一个说:"消灭法西斯!"另一个说:"自由属于人民!"我们这么大的小孩,在当时也能把这几部电影演下来,在演的时候,嘴里还有音乐伴奏。还有一部片子也不错,叫《广阔的地平线》,反映的是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码头的故事。其中还有一个支援阿尔巴尼亚的中国货轮的镜头。确有几部电影因故事情节交代不清楚等原因,中国观众看的不是很明白。一个是《创伤》,一个是《脚印》,还有一个是《第八个是铜像》。《创伤》虽然我看过几遍,但情节已经忘记了。《脚印》是讲一个医生的故事,这个医生医术高明,外国势力(南斯拉夫或者美国)想拉拢他,但他不为所动。《第八个是铜像》讲了七个游击队员的故事。从名字上看,它应当讲八个人的故事,但电影里没有第八个。第八个是谁呢?第八个是铜像。电影是想用铜像代表千千万万个没有在电影里出现的游击队勇士。还有一部儿童片《勇敢的人们》也受到欢迎,讲一个体胖胆小的男孩子如何战胜自我的故事。1972年以后,阿尔巴尼亚对中国与美国修好很不满意,后来又公开批评中国党的"三个世界"理论,中阿两党、两国关系逐渐冷却。到70年代中期,阿尔巴尼亚的电影就基本不放映了。记得是在70年代末期,有一次为祝贺阿尔巴尼亚的什么节日,中央电视台放映过一部阿尔巴尼亚的彩色故事片,但名字和内容我都没有印象了。在上述阿尔巴尼亚电影中,《地下游击队》和《广阔的地平线》近年有VCD出版。    "文革"中放映的越南电影不多。有一个《森林之火》不错,它可能在"文革"前就演过。还有一个《琛姑娘的森林》,描写支前的,也可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其实是指越南的战争记录片。有一部长记录片《铜墙铁壁的永宁》,说的是永宁这个地方长期遭受美军的狂轰滥炸,但始终没有垮下,人们在地道里生活,坚持战斗。完全是实录,拍摄时许多摄影师殉职。看过这个电影,你不得不敬佩越南人民的坚强意志,也会明白美国对越南没辙的原因。    "飞机大炮"这个说法也有人用于苏联电影。但这里所说的苏联电影不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而是指在"文革"后期内部放映的以《解放》为代表的卫国战争电影。《解放》多部多集,很长,因为拷贝不容易得到,所以有些单位一得到拷贝就连夜放映,从晚上放到天亮,看得人筋疲力尽,头晕眼花。也有可能是几个单位拿到一份拷贝,不得不"跑片",一盘刚放完,就被其他单位的取走。这种长时间连续看的方式,延续到"文革"以后。我曾经在北京语言学院看美国电视连续剧《根》,看了一天,似乎也没有看完。    "朝鲜电影又哭又笑"还是比较准确。中、苏关系破裂后,朝鲜采取骑墙态度。"文革"后,朝鲜一度向苏联靠拢,排挤"亲华派"。因此,在中国,当时人们把朝鲜称为"朝修"。直到1970年周总理访问朝鲜,两国友好关系才得以恢复。当时有一个周总理访朝的新闻记录片,可以看出朝鲜对周总理给予了极为隆重的欢迎,其排场和豪华令当时的中国人吃惊。随后,陆续有朝鲜电影放映。《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是较早放映的,描写朝鲜农村的建设情况,属于轻戏剧,里面有年轻人的爱情故事。《鲜花盛开的村庄》有一个经典情节:母亲为孩子找对象,拿一张姑娘的照片对小伙子说,这个姑娘非常能干,一年能挣600个工分。这时电影给照片来了个特写,只见是一个很胖的女子。我看这个电影时,当电影放到这个镜头,全电影院的观众不禁大笑起来,有不少人都笑疼肚子,笑的流出眼泪。这是自"文革"以来,我看到的中国人最畅快的一次大笑。用现在眼光看,那个情节不值得笑,但当时就是引起了那样的大笑。那不是一般的大笑。那是很长时间没有大笑过的人的大笑,是在片刻间忘掉一切的大笑。这个电影的一个遗产是,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体胖的年轻女子戏称为"600工分"。后来还有一个喜剧《空中飞人》(名字可能不准确)也让大家笑过。这个电影讲一个杂技马戏团的故事,把空中飞人表演和动物表演结合在一起。空中飞人尤其令人叹为观止。不过这个电影的故意搞笑的成分居多,不太自然。朝鲜还有悲剧,那就是不知让多少中国人流泪的《卖花姑娘》。这个电影实际是个歌剧故事片。朝鲜电影的音乐和歌曲都很优美动听,《卖花姑娘》达到极致。故事也的确催人泪下,以至于许多人都要多带几条手绢来看这个电影。我看《卖花姑娘》时,心里有准备,中间卖花姑娘姊妹俩的悲惨遭遇并没有让我流泪,但当我看到卖花姑娘最终得救时,眼泪就止不住了。据说这个电影是根据金日成的作品改编的。朝鲜还有一部惊险反特影片《看不见的战线》,更受青少年喜欢。里面的特务叫老狐狸,隐藏很深,几乎到电影最后,观众才知道他是特务。大家很希望还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就瞎传《看不见的战线》还有续集叫《听不见的枪声》等等,还真有人信。工业题材的电影不多,有一个《轧钢工人》,里面的女主角挺漂亮。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在"文革"前就翻译出版了。还有几部反映朝鲜战争的电影,不过这些电影基本都是不描写人民军作战情况的。这主要是因为朝鲜的战争电影,总是夸大人民军的作用,基本不提志愿军。还有一个因素可能是当时中美关系不错,不愿意刺激美国。不过放映的几部战争片还是不错的。《战友》是描写中朝军队友谊的,但它不是当时的新电影,而好像是50年代末或者60年代初拍摄的。《南江村的妇女》是讲妇女支前的,拍摄也比较早。还有一个《永生的战士》,讲一个朝鲜的情报人员在被俘后,怕自己在麻醉中说出机密,把自己的舌头咬断了。最好的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是《一个护士的故事》。女护士很可爱,但最后牺牲了。这部电影刚一放映,它的插曲就不胫而走:"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我们的心中充满欢乐。"朝鲜还有这个故事的歌剧,来华演出过,很受欢迎。但是朝鲜电影看多了,也让人生厌。电影里的人太容易激动,忽哭忽笑,特别是在听说慈父领袖在关心他们的时候更是激动的不得了。这时必定来一大段音乐或者歌曲,高山,大海,蓝天。极端的个人崇拜也让人肉麻。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实际上是针对一部罗马尼亚电影来说的,即《多瑙河之波》。即使是现在看,这个电影里的拥抱、接吻镜头也不少。但是,这绝对是一个精品电影。人物刻画,情节构思,演员表演,还有音乐,均属上乘。而且,它把一个爱情故事自然地与反法西斯的斗争故事交织在一起。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文革"以前就放映过,但我看大约是在1975年左右。罗马尼亚电影多为历史题材。有讲述罗马尼亚人早期历史的《达基亚人》(这里插一个故事:已经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了,听说某单位放映内部电影,是一个拿破仑的传记片,不少同学去看,观众里其他大学的也不少。放映前突然说原定片子没有借到,只能放映大概是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合拍的讲述罗马尼亚人更早历史的一个电影《凯旋柱》。大学生们火了,站起来齐声高呼:"换片子!""换片子"但电影照放不误。直到电影里出现入侵的罗马人强奸当地妇女的场面时才安静下来。其实那是个不错的电影)。有罗马尼亚国歌作者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的音乐传记片,此片画面、音乐都非常好。有反映反法西斯斗争的《橡树,十万火急!》。现实题材影片也有,例如反对官僚主义和反对腐败的《延期宣判》,反映造船厂建设的《沸腾的生活》,讲述水上消防人员英雄事迹的《爆炸》等。还有儿童惊险影片《多瑙河三角洲的警报》。都不错。上述电影,有的可能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放映的,记不清楚了。    "日本电影‘山本'‘武士道'"这句话,按理不应当编入段子中。因为当时只是在内部放映了一些供批判用的日本电影,大众并没有看到。这些日本电影,都是战争题材的,如《山本五十六》、《虎,虎,虎》、《啊,海军》、《冲绳之战》等,多数是日本和美国合拍的,有的称为美国电影可能更为合适。当时中国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给予严厉的批判,认为这些电影美化日本战犯,宣扬武士道。为了批判,就在有关单位内部放映。    其实,在"文革"后期,已有不少西方国家影片在内部放映。理由无外乎就是为了参考或者批判。江青就曾为《鸽子号》里相爱的男女在水中拥抱的场面所感动,说如果是她,她也会跳进水里扑向自己的爱人。这件事情是作为江青的一条罪状在后来公布的。内部看电影是一种特权。这种特权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的小西天电影资料馆是专门放映内部片的地方。能看内部片的单位是那个电影刺激就挑哪个电影看。那时内部片的电影票很抢手。我就听说过少女以上床换取电影票的事情。后来还有另外一种内部片,即某个国家的电影回顾展,办过英国、意大利、法国、瑞典、德国、加拿大等国的电影展。这些影展虽然是内部的,但看的人不限于电影界。影片由有关国家提供,都是有代表性的。中国的许多电影人就是看这些电影成长起来的。在看外国电影方面,现在和"文革"以及80年代的最大区别是:有权者能看的,老百姓也能看了;外国人能看的,中国人也能看。这是盗版使得大家人人平等。说起来让人脸红,但这纯属于无奈。人们买盗版,不是因为盗版便宜,而是因为盗版的电影种类多。如果外国的电影都能正版进来,盗版也就没有市场了,哪怕正版贵一点。    上面那个关于"文革"期间各国电影特点的段子,其实并不完全。还有一句是关于当时的国产电影的:"中国电影新闻简报"。但是,"文革"中的国产电影是另外一个话题,这里不谈。    (日发表于法律思想网)       由 letz 最后编辑于 03-31- PM                03-31- PM
        
   letz        level: 神官   体力: 45 / 807
  魅力: 254 / 5878
  经验: 29%
  注册日期: Sep 2004  来自: 郑州  发帖数量: 1529        儿时的电影     --------------------------------------------------------------------------------       □湖滨/文     我七八岁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波澜壮阔”之际,当时的国内影坛只有八个样板戏和几部国产“黑白战斗片”(如《地雷战》、《地道战》什么的)在银幕上走马灯似地亮相。那时候,虽然我们对样板戏还半懂不懂,但细伢子记性好,竟对每部戏中的主要人物如李玉和、方海珍等的名字倒背如流。     除了当时的样板戏和国产电影,我现在印象稍深,就是一些外国电影了。那时进口得最多的是这几个国家的电影:朝鲜、越南和阿尔巴尼亚。因为当时它们和中国都属社会主义阵营。等大家把所有国产和国外为数不多的电影看了个遍后,便有一首歌谣总结出了那个时代电影的四个特点,就是:“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倒不是说中国电影就光是“新闻简报”,而是说在当时的中国,放“正片”之前一般都要放一阵《新闻简报》。因为当时没电视看,国内的大事一般都是拍成电影纪录片随“正片”放映。我记得《新闻简报》看得最多的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接见外宾,每当他在接见厅出现后,全场观众都要鼓掌。而我们小孩子心里只巴望快点放“正片”,有时好不容易一大堆《新闻简报》放完,放“正片”时,我们却已歪在座位上睡着了。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朝鲜的电影,一般说的都是在旧社会,穷人受尽地主剥削,只能抱头痛哭。接着就是解放了,在金日成的领导下,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当时我看《卖花姑娘》、《永生的战士》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等,只记得特别怕看到穷人受苦,听到地主婆要出来就紧张得不敢看。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是因为其时越南正在进行抗美卫国战争,所以影片总少不了越南大炮在怒吼和美机在轰炸,到处是一片火海焦土。这些越战片中我记得最深的好像就是纪录片《9号公路大捷》了。     至于“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现在已记不清是因为中阿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不同,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剪得太厉害而造成情节脱节的缘故,反正那时的我们看起来感觉驴唇不对马嘴。     由于我当时理解能力实在太浅,现在想来,电影的大部分情节、画面和插曲都是模模糊糊的了。但是,在那堪称“文化专制”的年代,就是这些令人看到乏味的电影构成了我们童年斑斓色彩的一角。同时在不经意间,也给我们留下了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的美好的回忆。                       03-31- PM
        
   letz        level: 神官   体力: 45 / 807
  魅力: 254 / 5878
  经验: 29%
  注册日期: Sep 2004  来自: 郑州  发帖数量: 1529        三十年前的进口大片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始,看电影可是非常时髦的娱乐活动,也可说是成人唯一的娱乐活动了。而且所看的电影非常单调,中国的记录片特多,曾有人幽默地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是那时我们的当红影星。后好不容易有国外进口片了,但仅限于几个社会主义的国家电影。曾有过一首概括各国影片风格的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在那个“文革”时代,看电影可是一件稀罕事。       那个时代不但看电影难,而且就那么干巴巴的几部国产片,人称“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或就是八个京剧样板戏改拍成的电影,翻来覆去的看,除此外,再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了。       后来有了一点转机,这就是开始有从外国进口的影片可以让人欣赏了。但是严格限制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区区四个国家的影片梢越?冢?饩褪浅?省⒃侥稀?⒍?湍嵫呛吐蘼砟嵫恰?      由于以上这几部外国电影被我们反复观看,一些“经典”镜头和片中人物至今活跃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譬如《摘苹果的时候》里滑稽的班长大叔,只要他一出现,立刻引来影片中姑娘们和影院中观众们上下一致的欢乐笑声。而《看不见的战线》里那个阴险狡猾、外号叫“老狐狸”的特务一出现,朝方公安人员就会向上级报告:“‘老狐狸’又出动了!”电影院中的气氛马上就紧张起来。还有《宁死不屈》里面对一个死不招供的被俘游击队女战士(脸颊上长有一颗很大的黑痣),敌军官恶狠狠地威胁说:“你看,外面阳光明媚,而你只会在这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死去!”       但那时候引领时尚、占主流地位的,还是要数阿尔巴尼亚电影。尽管阿尔巴尼亚这盏“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只是一个地处巴尔干半岛经济落后的小国,但它毕竟给我们带来了几丝欧洲的浪漫气息,而且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故那时候一部阿国的电影放映后,年轻人竞相模仿电影里的人物的作派、服饰和发型等等。当时有一部叫《创伤》的电影,因为用得是由一位被害的医生的几个同事,回忆他的平生的倒叙手法,所以看起来有点吃力和莫名其妙,但影片中一位漂亮的女医生那高挽的发髻,看了教人眼睛一亮,成为女青年仿效的对象。       我妹妹单位的一位爱美的女青年就挽了这么一个高耸的发髻去上班,令一个转业军人出身的头头看了很不爽,斥之为奇形怪状。没想到那女青年振振有辞地说:“您看过《创伤》没有?我这个发髻是模仿里面的一个女医生的。阿尔巴尼亚和我们同是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她们能,我就不能?”逻辑性很强的反诘,使头头一时语塞,自讨了个没趣。其实阿国的电影还是能看懂的居多,我个人就比较爱看一部《宁死不屈》,前后看了五六遍。影片里的两个含笑面对死亡的美丽的女游击队员,一个是纯真清丽的女中学生,另一个是年纪稍大一点,脸上有一粒用现在的话说是很性感的黑痣的姑娘,是我们当时心仪的青春偶像。影片里游击队员的接头暗号:“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人民”,有一段时间是我们朋友之间见面时的问候语。影片中由吉他伴奏的主题歌也很委婉悦耳,充满了对美好明天的信念。我想,这部电影应该算我们当时的青春片吧。       比阿尔巴尼亚电影稍晚些时候进来的,是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里面由于有较长时间的拥抱和接吻的镜头,当时放映时的热闹场景,一点也不亚于后来的美国大片在中国放映的盛况。我当时是在江湾五角场一家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进场时门口的票贩子把票价翻到了原价的十倍,但仍有人照买不误。     怀旧篇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说的是朝鲜影片,一是悲情的,如《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故事》等。我记得那时已看过《卖花姑娘》的女孩,总忘不了对将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同伴叮嘱一声:“别忘了多带几条手绢,准备擦眼泪”。可见这类电影是很煽情的。另一种是欢快的,如《摘苹果的时候》。这部电影歌曲动听,画面优美,风格明朗。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指的是当时所有外片中,就数罗马尼亚电影在男女关系上最为大胆———充其量也就是敢于让男女主角搂抱在一起。但这在当时中国,已经是破天荒,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除、剪辑得太厉害,造成上下衔接脱节、前后故事不对,导致观众看起来感觉莫名其妙。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是指越南电影的战争场面宏大。美国的B52轰炸机在高空飞,炸弹成吨成吨地往下扔,而越南人民军的高射炮朝天万炮齐鸣,天地间一片烈焰熊熊。但就故事情节而言,越南战争片显得单调,比较枯燥,还不如我们的“老三战”。     那年代有关电影的“流行语”       那时候市中心的电影院门口,可说是“时尚人士”之麇集地也。永远都是熙熙攘攘、热闹嘈杂,就像我们今天淮海路上的“百盛”和“太平洋”门口。在那里,有讨论电影故事情节的;有抛售影票和等退票的;有于此约会谈恋爱的;也有些不怀好意者专门伺机“搓山头”出外快的……反正诸如此类,应有尽有。那时有许多关于电影的“术语”,现在回忆出来已有许多隔膜感了,但要了解那时代的电影,不可不知。       路道粗:那时的电影票相当紧俏,常成为“公关”、“托事”或“巴结”某某的“馈赠佳品”。所以,能搞到影票的人被称为“路道粗”的朋友,这类人往往是左右逢源、能说会道的能人,即使“花”女朋友也比别人容易许多。       翻跟头:由于影票紧张,所以电影院门口始终会有一帮人以“翻跟头”赢利,即以正常价格的影票翻一倍甚至多倍卖给购票者。“跟头”的多少以影票的紧张程度而定,不过用今日眼光看来,一天的赢利也仅是区区几毛几元的事。       调票子:电影院门口有时也是电影票的交易市场,时会有人手持影票在吆喝:XX场次、XX影片的有伐?就是互相将手中的影票按需进行交换,虽费时费力,然成功率颇高。       早早场:影院放映的理想场次一般都是晚上和下午场,上午中午次之。而还有一种“早早场”是专门放给学生和孩子们看的专场,早7点后开映,价格比正常价便宜一半,最低仅5分即可。       孵冷气:那时一般场所没冷暖气,要孵冷暖气,唯影院中独享,尤其是夏天更甚,故俗称“孵冷气”。因为许多影片都不断重复看过,所以有时买张便宜的影票只是为了“孵孵冷气”而已。       飞帽子:有一段时间,上海流行戴军帽和抢军帽之风。看电影时最怕别人趁机在黑暗中抢我们头上的军帽,因此大家一入座就把军帽摘了,拿在手里。       假片子:那时我们每放一部影片,总要在之前加上20分钟的新闻记录片或科教片,称之为“加片”,但我们小时候都叫它为“假片”,以别于真正要看的影片。有人还特意要迟到一会儿去影院,反正前面有“假片”垫着。       加座:加座:因电影热门,座位供不应求,于是在每排座位的走廊处会有一翻板加座,没靠背。一般“加座”票会便宜5分或1毛。     那年代国外经典电影       越南电影:《阿福》、《回故乡之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看不见战线》      阿尔巴尼亚电影:《第八个是铜像》、《宁死不屈》、《海岸风雷》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沸腾的生活》、《斯特凡大公》                       03-31- PM
        
   letz        level: 神官   体力: 45 / 807
  魅力: 254 / 5878
  经验: 29%
  注册日期: Sep 2004  来自: 郑州  发帖数量: 1529        [随笔]那个时代的电影    施晓宇     那个时代当然指的是“文革”时代。    那个时代看电影可是一件稀罕事。    那个时代不但看电影难,而且就那么干巴巴的几部国产片,人称“老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再就是八个京剧样榜戏改拍成的电影。翻来覆去就这么些了,再没有别的电影可看的了。所以关于“老三战”电影,全中国的观众没有一个不是看过三遍五遍十遍八遍乃至十几二十遍的。电影中的那些个台词啊,一个个都倒背如流耳熟能详:“高,实在是高!”“太君太君,李向阳进村了!”“小孩,看见八路地有?”“张军长,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事情到后来有了一点转机,这就是开始有从外国进口的影片可以让人欣赏了。但是严格限制于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区区四个国家的影片可以进口,这就是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印象里,四个国家的电影又以朝鲜故事片上映的最多,像《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以及《金姬和银姬的命运》。接下来是阿尔巴尼亚故事片,譬如《宁死不屈》《海岸风雷》和《战斗的早晨》等。再下来是越南故事片,看过的有《琛姑娘的松林》《阿福》等。最后是罗马尼亚故事片《初春》《多瑙河之波》和《斯特凡大公》。还有两部《列宁在十月》和《列宁在1918》也是盛演不衰、百看不厌的老片子......由于只有这几个国家的为数不多的电影可以反复看到,很快又让中国观众总结出了这四个国家各自不同的电影风格,那就是: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说的是朝鲜影片,不管哪一部,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定是在万恶的旧社会,穷人受尽地主残酷剥削,暗地里抱头痛哭。接着就是解放了,在金日成主席——“慈父般的领袖”的领导下,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个个开怀大笑。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其时我国正在支援越南进行抗美卫国战争,每一部影片总少不了越南大炮在怒吼和美国飞机在轰炸,大地到处是一片火海焦土。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除、剪辑得太厉害,造成上下衔接脱节、前后故事不对,导致观众看起来感觉莫名其妙。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指的是当时所有外国片中,就数罗马尼亚电影在男女关系上最为大胆暴露——充其量也就是敢于让男女主角搂抱在一起。但这在中国当时极端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已经是破天荒,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    由于以上这几部外国电影被我们反复观看,一些“经典”镜头和片中人物至今活跃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譬如《摘苹果的时候》里滑稽的班长大叔,只要他一出现,立刻引来影片中姑娘们和影院中观众们上下一致的欢乐笑声。而《看不见的战线》里那个阴险狡猾、外号叫“老狐狸”的特务一出现,朝方公安人员就会向上级报告:“‘老狐狸’又出动了!”电影院中的气氛马上就紧张起来。还有《宁死不屈》里面对一个死不招供的被俘游击队女战士(脸颊上长有一颗很大的黑痣),敌军官恶狠狠地威胁说:“你看,外面阳光明媚,而你只会在这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死去!”最有趣的是《卖花姑娘》里的一个似乎是代表落后人物形象的老汉,他身穿朝鲜民族服装、倒骑着一头小毛驴,针对一些地方一穷二白的面貌慢悠悠地说着风凉话:“如今,天上有飞机,海上有轮船,而我们还骑着小毛驴在吟诗作画。”除了这些影片,我还对流亡在我国的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宾努亲王以及西哈努克亲王的妻子莫尼克公主记忆犹新。那时候,在电影“正片”上映之前,都要放映新闻纪录片,以上三人经常由周恩来总理领着出现在这些纪录片中充当主角。针对电影界这种情形,周总理指出这样不行:不能总是我和西哈努克亲王当主角。于是后来就有了《春苗》等一批国产电影新片问世。艺术质量当然是不敢恭维的。    在我记忆里,那时印象最深的一部影片还是朝鲜故事片《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影片说的是金姬和银姬是一对亲姐妹,却不幸分隔在南朝鲜和北朝鲜。生活在北朝鲜的金姬自然是幸福美满,生活在南朝鲜的银姬不用说,自然是水深火热痛不欲生。该片的导演极具煽情的本领,演绎两姐妹生离死别天各一方的镜头时,不断运用南北朝鲜天堂和地狱、喜剧和悲剧鲜明对比的手法,赚取了无数中国观众同情和感动的泪水。可以说,《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在中国上映时,真是万人空巷轰动一时,中国成了一片眼泪的海洋;整场电影在放映的全过程中,全场观众的眼泪几乎就没有停止过。当时,我还是一名在闽北顺昌县插队的知青,听说县城正在上映这样一部人人叫绝的优秀电影,不可能不心动。凑巧的是,我们全知青队的人跟我一样心动,于是我们全队知青在出了一天工后,手脚上的泥巴都来不及洗去,就匆匆扒了几口饭,开上手扶拖拉机浩浩荡荡赶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去了。到了县城,才知道根本买不着票。尽管全县惟一的一家电影院一天24小时不停地重复放映,仍然是供不应求,排队买票的人个个挤破了头。好在知青神通广大,我们很快就通过关系买到了万分紧俏的电影票,是当晚21点半的。等到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已经是下半夜了,一个个眼睛哭得红红的知青们是赶不回知青点去了。再加上还有嫌看得不过瘾的,还想再看一遍的——再痛痛快快哭一场。于是,全队知青就在县城也是惟一的“工农兵招待所”买了最便宜的通铺睡下。这一睡可就真正回不了知青点了。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银幕上的金姬银姬还有银幕下的我们眼泪流得太多,泛滥成灾?反正第二天一觉醒来,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而且一下就没个完。很快将桥梁冲垮、道路冲毁,把我们全队都困在了顺昌县城。一直困了三天三夜,直到我们弹尽粮绝,这雨才稍稍收敛了一点点。于是大家伙风风火火地又爬上手扶拖拉机——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总算勉强回到了知青点。当时另外一个公社的知青为了赶去几十里外看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结果手扶拖拉机翻车,导致知青死亡的悲剧发生。为了看一部电影而造成知青死亡,今天说来恐怕不会有人相信。所以我们这就算是万幸的了。事后有知青说,金姬和银姬真是不得了,把老天都感动哭了,才有这一场闽北罕见的大暴雨降下来!今天回想起来,那样“臭”的电影,毫无半点艺术水准可言的假大空的阶级斗争“煽情片”,居然能够创下我国最高的票房记录,可见当时全中国人民在精神生活方面有多“饿”,简直都快饿疯了!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六十年代流行歌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