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以后的社会发展趋势是神仙大趋势怎么看盘的。对于不需要读书而出来工作大家怎么想的。〈(看看那些读书出来的能

保温装饰网
把脉全民阅读现状及未来趋势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早已不再只是一种设想、一个口号,而上升为一种全民共识、全民行动。在10月27日,第五届书香中国·阅读季阅读盛典大会上,北京阅读季组委会展示了喜人的阅读推广成果,6个月,16区县3000多场活动,“领读者计划”、“书香北京”评选、“品阅书香·名家面对面”……再次引领全民阅读新高度。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全民阅读的现状及未来大势进行了描绘和展望,对全民阅读推广提出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建议,极大地拓宽了全民阅读推广思路。现状和趋势一 阅读是天下第一的好事全民阅读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我一个很重要的愿望。十多年来,从八部委发布文件,到参加北京阅读节阅读季,组织实施了许多全民阅读工程,目的就是要推动城乡形成自觉读书的新风尚,推进书香中国建设,提高公民素质。读书的意义,今天已经讲了很多,我还要再强调一下。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革命是为了把人解放出来,不受压迫,不受剥削,让他们平等地生活,有尊严。建设社会主义是让人全面发展。我觉得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读书,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读书,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读书。现在世界上比较优秀的先进的民族读书都比我们强,我们这一点还差得很远。当然,过去大家还是忙于解决生存的温饱问题,人的精神发育、人的全面发展还没有很好地放在议事日程上。现在快“小康”了,必须要讲全面发展。本次论坛讲的是阅读趋势问题,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到底现在阅读是什么状况?我经常看到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甚至于西方报刊上有“中国人只看手机、中华民族智商要退化”的评论、报道。一些国内专家学者也在担心我们未来的一代,读屏的一代、上网的一代,将来精神世界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讨论阅读趋势是有意义的。我认为,现在的阅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第一是阅读选择的多样性。从大的方面来说,有读纸质书的,也有读屏的,无论男女、老少、城乡,读书的形式越来越多了。第二是阅读内容个性化。现在读书品种增多,少年儿童、老年人,不同职业、不同文化修养的人都能找到适合个性阅读的图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第三,阅读空间便利化。现在想读书非常便利,图书品种空前丰富,并且拿起手机就能读、上网就能读,多功能阅读空间在扩大,不像过去买书、借书都要去排队,读书条件越来越便利。第四是阅读方式实用化。学用结合联系得更紧密,遇到什么问题、学习什么知识、需要什么资料在网上就可以从数据库中把它调出来,即使像马列主义这样大部头的著作,通过网络关联搜索就能把相关图书找出来,写读书卡片的人越来越少。第五,阅读范围国际化。中国的阅读已经迈向了国际化,全球最新的书、学术文章成了阅读的热门货,不仅仅传承中华文化,同时了解世界多样文化的发展、多种思想创造,文化视野越来越宽。相应的,也带来一些阅读上的问题,如无主流、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等不良倾向,引起社会不安和非议,需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现状和趋势二 碎片化和整体化阅读兼容全民阅读的碎片化和整体化趋势聂震宁(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院长、韬奋基金会理事长)阅读的碎片化趋势大家都已经知道。之前已经有过不少对碎片化阅读的批评甚至是贬斥,为此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善待碎片化阅读》,主要是谈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不主张简单地批评乃至贬斥它。无论如何,碎片化阅读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再怎么百般诅咒它,它也回不去了,10多亿部手机90%在移动互联网上阅读,不是一番批评甚至诅咒、贬斥就能使它停止下来的,除非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手机已经是解决我们生活很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还不是一般的途径,是主要途径。碎片化的阅读已经弥漫在我们的生活。我本人也进行碎片化阅读。我原来不加微博,觉得微博挺闹心。后来听说微信不错,加了微信,发现果然不错。是不是读微信、微博人就会变白痴呢?这还真不好说。微信还真有许多有质量的好文章,读了是有所得的。我觉得我不仅不白痴,反过来还好像跟上时代了。回到阅读的传统来看碎片化阅读。碎片化阅读只是人类阅读传统中的一种状态。早在孔子时期、柏拉图时期,《论语》毫无疑问也是碎片化的,是孔子学生后来编纂起来的。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一段一段警句式的文章,而不是完整的论著,后来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才开始撰写带有完整研究性的东西。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更是不主张文章写作,他和我们的孔子一样主张述而不作,那简直是碎片化到家了。我还想过,我国清朝晚期开始出现报纸,不知道那时有没有批评碎片化阅读。报纸大多数文章难道不是碎片化吗?一份报纸,一会儿东边一个县下冰雹,西边一个县杀人放火,南边一个村出了个感天动地的孝子,不是全都放在一张报纸里面吗?从文章形态看,都是碎片,虽然有编纂者的主导思想,有价值的灌输,但是毫无疑问阅读对象是碎片的。在数字化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了十分便捷的阅读新载体,它是电子书或者手机,我们读它的内容,内容好那就好,内容不好那我们就要提出来,出版业还要设法提供好的东西给受众。这才是善待碎片化阅读。我们的出版业、IT业和通信业,应当善待读者,要提供更好的阅读产品,而不是一味株守着一种纸介质书刊。我在文章中说道,读比不读好。过去大家没有手机阅读,可也并不读书,无非在路上侃大山,在地铁上大声嚷嚷,在公交车上隔着几个人大声说话,现在不少人却是低头看手机,这是不是要比过去大声嚷嚷要好很多。有人说他们不是读书,是看视频、玩游戏,玩游戏又没妨碍别人,更没有耍流氓,总比以前要好吧。调查数据显示,数字阅读使得我国国民的综合阅读率提升很多,这又何乐不为呢?当然,问题还是有的。碎片化的、浏览式的、肤浅的、随意性的碎片化阅读,作为一种休闲性阅读、信息化阅读是可以的,可如果在社会上弥漫起来,人人都不读书了,那可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因为过于轻松、肤浅的阅读对一个人智性的发育会带来问题,会造成智力弱化、思维惰性的严重后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肯定需要提倡完整的阅读、深度的思考,通过这些阅读和思考,不断地锻炼人们的思维,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可是当下,人心浮躁,交流肤浅,已经成为时代病。尽管不是我们中国所独有,但是在我们这儿显得更明显。欧美国家的网络阅读大致还停留在博客阶段,我们早就是灵活百倍的微博微信。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时候更需要提出坚持整体化阅读趋势的原因。新东方的俞敏洪最近谈到,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多推进深刻化教育。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很容易肤浅化,所以需要深刻化教育。我觉得他说的非常切中时弊。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尤其要提倡整体化阅读。我们需要更高地提升我们国民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时候,靠只言片语的阅读,靠灵光闪现的片段,完成不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一定需要阅读整体的深度的东西。善待碎片化阅读,追求整体化效应,不断提高全民阅读的质量,这就是我们积极开放的阅读态度。现状和趋势三 图书榜单带来阅读趣味图书榜单与阅读趣味刘伯根(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现在倡导全民阅读,我觉得评价的标准不仅看阅读率的高低,还要看阅读的效果如何,取向、趣味如何。所以,我想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谈一点体会。现在阅读的方式和渠道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产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来选择?我认为有三个榜单可供参考。一个是畅销书的排行榜,这个大家比较熟悉。畅销书排行榜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现在除了出版研究单位,包括媒体,像《新京报》、新浪网都在做这样的排行榜。第二个榜单,就是常销书排行榜,有一些书销量在短时期内不一定大,但是它会长期销售下去,比如说四大名著总是有人买。第三,我们有些个人,有些学者,有自己私人的读书单。普通的读者自己心中也有一个自己想读的书的单子。这三个单子,我认为是我们在选择读什么样的书时的重要参考。不怎么读书的人,看了这个榜单以后,知道大家都在读什么书,让选择更容易。经常读书的人,也可以把榜单拿来做参考。应该说畅销书榜单往往集中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的现实和热点,思想的潮流和主流,价值的判断和追求。我举个例子,我们过去有一本书叫《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上榜单了,但是在另外场合,学术界对这本书进行价值判断时仍有争议。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的出版和大量发行,客观上代表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而且让当代一些读者在喧闹的、竞争很强的社会环境当中求得一分心灵的平静,应该说是对社会现实和思潮的直接反映。进畅销书榜单的不一定都是文学著作,比如说《邓小平时代》,大部头几十万字,还有《陈寅恪最后二十年》、《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等,这样的书也进入畅销书榜单了,这说明现在读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追求,对于还原历史场景的需要更加关注。第二个榜单就是常销书榜单。这个榜单上的书是人类经过长期选择留下来的精华,比如四大名著,外国的文学名著,还有一些基本的工具书,这样的图书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和浓缩。因为积淀时间比较长,这样的一些榜单可以满足读者求知、修身、职业等需要。这个榜单对于出版社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为如果一个出版单位总有那么一些书能够长期被读者关注,长期在市场上销售,就说明这个单位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集团常销书的销量这几年也是在不断增加的。第三个榜单就是个性化或者说私人的书单。这个可以是自己心里无形的,也可以是名人推荐。在出版界既有二八定律,现在有一个统计,5%的图书品种,主要畅销和比较好销的,占了60%以上的图书的销售,赢得了最多的读者,这是二八现象。但是另外一方面,每年只销售一本以上的图书也在大量增加,可以说在互联网时代,碎片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互相影响,阅读的个性化取向越来越明显了。这就要求出版单位要给读者提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选择,如果有足够的能力,给读者生产一些小众的书,这些小众的书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零库存,实现POD,让更多的读者能够找到他所需要的但是总量没有那么大的书。现状和趋势四 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李湛军(北京发行集团董事长)通常一个国家全民阅读量的大小往往能反映一个国家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高低,因此我理解党和政府之所以倡导全民阅读,是力图让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全民阅读肯定要具备一定物质条件,过去当我们物质极其贫乏的时候,阅读只能是少数人的事。由于它是一种奢侈品,通常也只能成为皇家贵族或者是有钱人享受的一种奢侈生活,那时还谈不上全民阅读问题。人类社会较早一些时候出现大众阅读,应该是从从事宗教活动或者是整理修订医学药典开始。再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步,大众读书的条件越来越普及了,阅读才渐渐成为平民百姓能够享受到的事。阅读或者书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载体,阅读不仅是学习和生活工作的方式,还可以是陶冶情操、养心悦目,让精神充分享受的生活方式,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学习和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力量。我认为之所以有很多人不爱阅读,是因为阅读还没有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阅读是出于功利性或者目的性,比如考大学,考公务员,出国留学,资质考试等等。应该说功利性和目的性驱动的阅读是阅读的重要动力,一般不需要开发,只要动力在阅读就在。比如说古时的科举考试,人们为了中举,可以做到头悬梁锥刺骨,因为他有内在的动力。但问题是一旦功利性和目的性不强的话,也就是说当预期性的目的达到后,自然也就容易失去阅读的动力。其实把阅读当作一种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与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并不矛盾,现在的问题是社会环境给阅读和学习太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的暗示和教导,容易忽略阅读本身还带有的陶冶情趣、修身养性的愉悦功能。应该说功利性和目的性是推动阅读的有效动力,没有学习和工作上的动力需求就没有阅读的基础和市场。但没有阅读爱好和习性的养成,只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阅读也很难有阅读的升华和习性,最终无法形成生活方式。两种阅读动力相比,我认为后者更需要多多地培养,而且一旦养成便具有持久性。我们要在追求学习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上,把阅读引导到更开阔的视野和生活习惯上,否则很难改变目前国人不看书的问题。因此如何从阅读中寻找新的生活乐趣和新的生活体验,是全民阅读推广中需要更多考虑的问题。要让阅读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需要政府和全民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比如说出版发行更多更丰富更好的图书,提供更优美、更舒适、更便利的阅读环境。二是需要全民逐渐养成一种阅读习惯、阅读兴趣,而不仅仅是有需才学。三是家长对孩子的阅读不要赋予太重的责任和使命,比如说要成才成家,要出类拔萃,要改变人生等等,这种教导和暗示容易让阅读缺失很多乐趣。作为图书发行人,我想首先谈谈我们的打算。核心打算是要转变经营理念,由过去的为买书人买书提供服务,转变为为买书人的更多需求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其次我想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希望各行各业加大对书店公益功能的打造和投入。二是希望各行各业加大对作家和作者的宣传和推荐力度。三是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处理好几个关系:内容生产和渠道之间的关系、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关系、精品化和大众化阅读的关系、政府支持引导和市场推广的关系。最后我对全民阅读未来大趋势做个预测,阅读的动机除了功利性、目的性之外,也来自于自我精神境界的提升,全民阅读将会推进阅读的内需动力结构向复合型结构发展。也就是说,阅读既是我们的一种学习和工作方式,同时还将会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两种方式相得益彰,从而让阅读渐渐成为国人一种须臾离不开的生活方式。一个富有阅读的民族,会是最富有思想性、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民族,当然也会是劳动力素质最强的民族。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也说高考之后的填志愿高考历来不乏争议,我说的不是关于高考的争议,而是高考带来的误导,以及录取制度的弊端带来的教育投资困境。高考,可以说是过去僵化录取体制的惯性影响,未必能够选拔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有人说,高考更公平,这是两码事,胡扯淡。废除高考,还是可以搞出其他公平的方法来,你没有试过,怎么知道其他方式不公平? 中国和美国的很大不同,是所谓的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差异。保守派主张渐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依靠平时的积累,走进大学校园,就此而论,美国的教育制度需要冲刺的时间更长,准备的内容更多,父母的参与更大,所以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更累。自由派主张革命,社会稳定第一,压制问题,推迟问题,寄希望于一役,即通过高考来解决和实现个人的成功之路,所以看上去中国的准备强度更大,运动感更大,好像比美国的父母还要累。按照美国的主流观点,儿女是上帝的礼物,我是替上帝照管我的儿女而已,所以比较容易建立平等的协商关系。按照中国的主流观点,儿女是我的私有财产,是我血脉的延续,所以他一定要按照我设计的道路前进,所以中国历史名人的子女,基本上一代不如一代。看一看何炳棣的《明清社会风俗史》就知道科举制度下,中国的人才是如何一代不如一代的,这不仅仅是科举问题,不是经济问题,不是人口问题,而是地理和气候条件导致的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 高考填志愿之时,我也曾前去咨询所有亲戚中最高学历的姨夫,他反问我一句,你喜欢什么?我茫然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社会的需要在哪里,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去迎合社会的需要。我读热能,完全是巧合,因为考分不高,无法读电子工程,转而求其次,读电气也不成,投档发电,却被调剂到热能。我的21位同学当中,只有一个是主动填报热能,其他都是调剂过来。一想到这一点,大家都气绥心虚。我们当年的教育最不合理的地方,是罔顾人性的差异,逼迫不合适的人才走不合适的道路,劳心劳力,心神俱伤的结果,是子女无法超越父母的眼界去发展。不过,我们当年是第一届收费大学生,一年学费200元。我在国内读了7年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自己在本专业会很平庸,这个弯路未免太大了。 不过,扣除这些我们当年对专业和职业懵懵懂懂的因素,备战高考的岁月还是非常充实的,关键的因素是我们的解题对象都是有解的,能不能解出来看我们的投入时间是多少。这和后来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生涯有显著的不同。当年我们的博士计划要求修读数学系的高等课程,我选修《PDE》,结果完全没有入门,根本无法下手,灰溜溜地退选,这是高考之前不可能发生的局面。无论如何,高考还是查考初等数学,是被人锤炼无数次的测试方案,是有解的,这是令人感到充实的地方。我最近写的书,里面全是高中初等代数和解析几何内容,所以大学数学等于是白学了。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异在于学生的素质不同,所以整体水平不同,以至于见识不同。好学校的参考点不同,所以同侪压力不同,导致学习动力不同。好学校的学生比较受欢迎,关键是学生的主动性在同侪的压力下,不得不有所被拔苗而已。 到大学结束时,我才对专业有一些感觉,觉得自己没有学好,或者说没有发挥自己的潜力,所以就继续读研究生。在读研过程中,发现自己还是对本专业缺乏兴趣,如果留下来,将是一个平庸的工程师,这是我出国的最大动力。在申请学校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消防工程最靠近我的燃烧(研究?)背景,所以就义无反顾地投入消防领域了。那时候,国内没有消防工程,中国的消防工程教育计划都是2000年之后突然计划出来的,我的选择只不过比国家大趋势早了2~3年而已。不过,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另一种,不是机会太多,而是社会不需要。你看我最近老是对中国消防制度挑鼻指眼,实在是因为中国僵化垄断的消防制度是独此一家,如果制度不改革,我在过去16年所学到的消防知识都是垃圾,对此我心中很清楚,这是作为先行者的苦恼。由于历史惯性和地理原因,中国的消防是不受社会待见的,你看舆论总是说消防如何如何,生命如何宝贵,那是此地无银的说法。只要这个社会仍然强调问责,消防安全一定是问责政治的牺牲品。所以我当年的选择未必能够保证成功,如果停留在体制之外,将永远是一个旁观者,一个制度的牺牲品而已。 假如可以重新参加高考,我可能会像美国那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可选专业的好坏,以及自己的特长。寻找机会,发挥特长,是高考前的最大投资。我看过不少美国学生的奖学金申请,成绩好的学生都是在中学就选好专业和方向的人。如果上大学之后你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估计在美国你会浪费很多学分,学分就是Dollar,浪费学分就是傻瓜,而我们当年就是这样的一批傻瓜。中国教育系统最需要的是所谓的职业顾问,美国的学生推荐主要是靠职业顾问(大概相当于国内的教导主任,但任务和要求显著不同)。教导主任是负责灌输,职业顾问是负责咨询,让你发现自己,走自己的路。今天,高考依旧,傻瓜依旧。 教育这玩意,光有学校和父母是不够的。孔子要“易子而教”,何炳棣的职业领路人是堂兄,乔帮主在危机时刻,不忘记带自己的儿子参加公司会议,他们都是教育界高手,深知情商对成功的价值。今天,我们还在指望高考施舍的结果之时,是否想到今天的社会与明天的社会不是一样的社会?今天的选择未必是代表明天的成功?只有把个人的潜力和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的需要没有产生之前,主动迈出那一步,这样等社会的需要发生之时,你已经准备好了,或者是最佳的选择,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投资。 美国大公司招收员工通常是三部曲:第一步,让本校刚毕业入职的毕业生和正在实习的学生回母校现身说法,尽可能吸引好学生投递简历;第二步,通过实习机会考察未来的员工;第三步,如果实习生不足,才会考虑其他候选人。我想国内那些高中毕业生的父母,如果在谢师宴上邀请几位已经上大学的学生,可能会对你的孩子产生更多的正能量。美国强调个人主义的社会都是强调传帮带,靠人际关系网取胜,何况是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成功,往往来源于不经意的社交场合。高考和大学所传授的专业知识,顶多保证你有碗饭吃而已。这是大多数高考支持者们所看不见的社会发展趋势。高考,仅仅是饭碗,成功,在高考之外。就此而论,高考不如科举,因为社会发展形势不同了。 此文来自科学网麻庭光博客请点击下方二维码关注我吧。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兴趣比天资更重要蒋继平博主有篇博文《要成为优秀科学家首先要学会养心》,讲得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中国科学报社2016年毕业生招聘启事中国科学报社成立于1959年,是中国科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关于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综合性院校对于理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闲聊:学术界的两大悲哀有些日子没有坐下来写点文字了。知道为什么,也说不清为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英国皇家学会、英国医学科学院人才项目初中科院JCR期刊分区设计的思路始于2000年之初,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自2004年发布之后,分区表为我国科研、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份评价国际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参考数据。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室内的雾霾观察不到是因为视距过短,只要到机场,火车站这些视距超过100米的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文献对做学问很重要,无论是哪一门学问,因为到现在几乎没有前人没有涉足的学问我所见过的老先生教授们,无不强调在科研的起步阶段要读文献,而且要多读文献。在此,我要反其意为之,来陈述我的观点。那就是,博士生读文献应慎之又慎,宁少勿滥!大家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下,很多东西司空见惯,没有觉得有什么怪的。有些东西时不时被我扑捉到它怪,或许是因为我水土不服,或过于敏感。尽管稀奇古怪的事五花八门,但很多只是跟国外比较起来才显得怪。下面举的例只是冰山一角。国际科技论文被视为一国科研实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社撤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大学反腐 根在何处有人说,现在大学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事实或许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历史:中科院建院初期聘任的特级研究员科学界的分层是比较明显的,因而也有相关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发现一个新物质,新规律,新方法等,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汉尼斯:斯坦福校长的15年今年6月11日,斯坦福大学历史上的第十任校长约翰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在对抗损伤肝脏的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药物之战中,一项惊人的胜利可能即将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分享发高水平文章的经验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关于光棍数的有趣数学题中国特有的娱乐性节日——大光棍节来临。每年的1月1日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据麻省理工学院官网(http://web.mit.edu/facts/en中国学术界的问题似乎是很严重了,大家都关注是好事,说明还没有到最坏的程度。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如果95%的人都同意你,要小心了。——写给刚动手的研究生在科研中,有所发现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作为一个学生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我遇到了两位好导师,一位是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理论上讲,一个学校的地位应该由社会来决定,决定学校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声誉,正是由于行政化的分类,使得学校对自身的社会声誉未必真正重视,声誉对于现在的学校来说显然实际排在了评价指标体系之外,这就难怪导师有没有眼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科学》现任主编、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了主旨演讲,认为《科学》在中国近现代科学和文化发展史上,作出了众多历史贡献,其大力倡导的“科学精神”在历史上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在今天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依然需要大力弘扬。首先,理解的目的是什么?理解是人用有限的资源去把握无限的一种方法。自然和精神都是无限的,而人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用有限去掌握无限,自然就不能很随便就能达到目的,一定需要一种方法或者技巧,而这就是理解力的基础。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好多年没有看见下雪了。今天一大早起床,从窗户口看见飘落的雪花。一起床,就特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学术论文写作心得体会上个礼拜,学院公示了今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的名单,本人很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自从读博以来,陆陆续续的也审了一些稿件。最近翻看了一下以前的审稿记录,经我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读博士,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以下是崔志辉 给留言,个人感觉非常好。“博士一直以来,围绕科研工作者的考核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数字,对于这样的考核方法,有专家称之为“数数”。论文数量和引用率都是数字指标,但并不应该被当作评价科研成果的不二法宝。真正能衡量研究含金量的是同行评议。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关于申报2015年度支持“率先行动”联合资助优秀博士后项目的通知四类机构情原来我从事的是植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这些“顶尖”杂志鲜有发表我感兴趣的文章还情有可原,但我现在做的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大热门——代谢性疾病,为何还是会感到它们发表的文章乏善可陈、了无兴趣呢?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本博文题目即是本博文的观点。俺认为,在国内搞科研(脸大地这么说),中文文章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英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对1000余名英格兰教师作了一个调查,探究老师们为什么当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修改英文文章的辛苦:导师+编辑做基础研究的同行都很重视学术论文的发表,因为如果把自然界中的现像用到人类社会中来,我认为过去的一百年中,西方的科学体系进入中国的儒家文化体系,无论是被纳入或被入侵,已经形成了一种“内共生”现象,或者是横向基因转移。什么是正念,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正念是正确的感觉。其次,正念是端正的感觉。复次,正念是稳重的感觉。再次,正念是平和的感觉。最后,正念是一种平衡的精神状态。用上面的状态去思考问题,我相信会有很好的结果。又入金秋,中国科学院迎来了它的第66个生日。2015年,中科院迎来了几个重要的关口,“十二五”规划面临收官,“十三五”改革发展进入关键的谋划之年,而中科院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和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最近和一个同行聊起稿件问题,我问他每个月审稿多少篇次,该同行答曰:稿件一律欢迎点击「中国科学报」↑关注我们!我从199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的硕士生导师,china_sci热门文章最新文章china_sci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仙圈子大趋势怎么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