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培训内容核心内容是以什么为主导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_百度百科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始建于1928年,系颜福庆教授在医学院创建的公共卫生科,1952年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并延续至今。现任院长为陈文教授,党委书记为何纳教授。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五年,主要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知识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行政工作和预防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制四年,主要培养既掌握现代管理手段,具有公共事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管理技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复合型人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源于颜福庆教授1928年7月在上海医学院内组建公共卫生科。在不同的时期,公共卫生学院为中国的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的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
专家教授。近年来,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发展,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不断发展。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教学与研究群体。学院始终以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高层次人才为己任。学院以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和贡献科学决策为目标,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社区医学与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5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批国内重点项目频频获奖,并直接应用于国家卫生决策。研究成果更趋国际化传播,部分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推广。
学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两个部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一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还有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环境卫生学科、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学科、劳动卫生学科、流行病学科、卫生毒理学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学科为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重点学科。
学院有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复旦大学药物经济学研究与评估中心、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研究合作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技术评估和管理合作中心。学院为欧洲国际健康研究生教育网络(tropEd)合作成员单位,确定为教育部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19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比例高于50%。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74人,占教师总人数的76%。有40岁以下青年教师48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9%,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100%。
此外,学院与上海市长宁区、徐汇区、黄浦区、静安区、卢湾区和闵行区6个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卫生监督所,以及普陀区CDC等本科生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有5个专业实习基地,分别是上海市卫生局、徐汇区卫生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和华东医院。以上实习基地的带教教师都具有副高以上职称。
年学院获得的科研经费为1.69亿元。年承担纵向课题1020项。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5项;青年项目16项;十一五支撑项目3项;主持“863”项目2项;973项目2项,上海市曙光计划4项;国际合作课题150项。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930篇,其中SCI及SSCI收录论文233篇。
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加州大学、杜兰大学、夏威夷大学,瑞典乌米尔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荷兰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和阿德莱德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院际学术交流联系。学院每年都主办或承办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每年都有大批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l预防医学专业(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预防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以及预防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该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复旦学院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后进入复旦枫林校区学习。
主要医学基础课程: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
主要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等
主要专业课程: 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卫生学、卫生微生物学、儿少卫生学等
l公共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公共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主要培养既掌握现代管理学基本理论及基本管理手段,具有公共事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基本管理技能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要求学生了解卫生事业发展基本趋势和医学科学的基本规律,掌握比较全面的医学社会学知识和有关的政策法规。
该专业学生前两个学年在复旦邯郸校区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经济管理基础课程,第三、四学年进入复旦枫林校区学习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管理科学导论、财务管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B,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卫生管理心理学、卫生经济学、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医院管理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运筹学、医疗保险、卫生政策研究理论、卫生服务研究等。[1]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共卫生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还需要学习广博的公共卫生专业知识,可见学业并不会太轻松。然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近年来毕业生当年就业率一直高于95%,有的年份就业率达100%。年毕业学生240人,平均当年就业率为98%。
我们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友已成为我们学院的宝贵财富。校友中不乏公共卫生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公共卫生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以及公共卫生教育事业的继承者。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1927年。中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于1927年创办医学院时,就非常重视公共卫生的教学,次年7月在医学院内组建了公共卫生科,并亲任科主任兼公共卫生教授,逐步开展疾病预防、环境卫生和妇幼保健等工作。1928年,由胡宣明负责建立了“吴淞(今宝山区)卫生公所”作为公共卫生教学实验区,1929年9月与上海市卫生局合作,改建为“吴淞卫生模范区”,同时建立了“高桥(今浦东新区)卫生事务所”。
此后,历经抗战直至解放,机构名称数易,由公共卫生科更名为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系等。先后担任院系主任、院长的有苏德隆、李穆生、顾学箕、俞顺章、詹绍康、姜庆五等。
公共卫生学院在中国的疾病防治、预防保健及卫生政策的决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
1956年起,苏德隆任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兼预防组主任,4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在苏德隆的带领下,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钉螺的分布规律,提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区域性防治血吸虫病的科学理论。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在血吸虫病重灾区上海青浦县建立了“血吸虫病试验田”进行血吸虫病的防治并加以推广,1966年青浦县消灭血吸虫病,随后在安徽、江西、湖南血吸虫病防治和控制流行的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成效。1985年上海市宣布要消灭血吸虫病。流行病学教研室筛选和推广多种灭螺药物、研制成“防蚴笔”等,在国内和非洲索马里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疫区居民的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湖水钉螺的感染率迅速下降,对控制血吸虫病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80年代,袁鸿昌对江湖洲滩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规律和对策的研究,先后作为国家“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学院对霍乱弧菌越冬机理与2号病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951年起,许世瑾等开展了对上海市的人口资料进行死亡率、出生率、期望寿命和年龄分布的统计分析工作,至60年代,对上海市人口进行了预测,为政府计划生育政策提供了技术资料。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防治职业病过程中,顾学箕等经常组织师生下厂矿和农村,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结合实验室研究,在防治和控制苯中毒、铅中毒、农药中毒,改善生产环境包括高温条件下工人的作业等方面均取得成效。通过广泛的调查,发现了中国矿山企业工人中的矽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标准。王掺兰等负责的“工业铅中毒研究”,在山东淄博蓄电池厂工业铅中毒的研究中,通过现场调查、诊断、防治、建立实验动物模型等方法揭晓了铅中毒的机理,为中国防治工业铅中毒做出了贡献,获1986年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
同时期,徐达道等通过对河南、安徽等省的调查,发现了赤霉病麦的病原菌、感染途径、分布区域、预防措施、处理方法等。至80年代初,严文钰等开展了辐照食品的研究,先后对大米、洋葱、土豆、苹果、牛肉干、香肠等辐照后的食品进行了动物试验和120余人的人群试验,为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进行食品保藏提供了技术数据和科技标准。
同时期,杨铭鼎等开展了上海市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卫生研究,对上海市空气污染、饮水中致突变物质的研究,调查了环境污染的源头、途径等,提出了大气污染的解决方案,上海市区居民饮用水临江取水口的合理位置,大气质量评估的方法等,为市政府实现城市煤气化以及黄浦江上游引水取水口选择的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1年,根据中美两国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合作议定书“中美卫生服务研究合作项目”中的条款,学院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科技合作,对中国上海县和美国华盛顿县的卫生服务做了对比研究。1981年7月在上海召开工作研讨会.,美国助理卫生部长布来恩特(J.Bryant)博士等6位专家到会,根据对第一手资料的科学分析,美方对中国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三级医疗保健网、合作医疗制度和上海县的卫生服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上海县的人口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44.7岁提高到1980年的72.4岁,30年人均寿命提高了27.7岁,而美国1900年的49.2岁提高到1980年的73.2岁经过了80年才提高24岁。上海县1980年人口出生率为14.8‰。,而美国是16.3‰。上海县1980年的人口死亡率为6.2‰,而美国为9.5‰。198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联合委员会会议上,美方对这项合作深表满意,认为中国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调查结果的20多篇论文在1982年及1983年先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增刊)及美国公共卫生杂志上专辑发表。学院与上海县联合拍摄的《上海县初级卫生保健&&系列电视教学片,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扬,并向其他国家推荐。通过合作研究,有关人员业务上得到了培训和提高,促进了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县由此提前达到WH()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保健”的卫生目标。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甲肝)爆发流行,患病30万人。徐志一等深入防治第一线,在以往病毒性肝炎研究的基础上,对这次甲肝爆发流行规律、临床特征、病毒检测技术以及甲肝流行对上海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专题研究。调查了近3万例毛蚶食用者,获得了毛蚶传播这次甲肝爆发的血清流行病学证据,应用核酸分子杂交、细胞培养、绒猴感染实验等研究,获得毛蚶传播这次甲肝爆发的病原学证据。李子华等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分析了一株从毛蚶分离到的甲肝病毒核酸序列,为中国首次提出了甲肝病毒基因分析图谱。这些研究成果,为上海市政府禁止毛蚶上市和食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及时控制了甲肝爆发的流行,并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项。
中国肝癌高发地区的预防研究上,苏德隆、俞顺章、顾杏元等深入高发区域,用流行病学理论和方法,对肝癌高发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饮水污染、黄曲霉毒素污染、病毒性肝炎是肝癌高发的主要因素的理论,采用“管水、管粮、防肝炎”的七字方针进行预防。经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肝癌高发因素的理论和预防措施被过过同行认可和接受。
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李婉先、顾杏元、龚幼龙、、郝模等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软课题包括“卫生政策”、“卫生资源使用及效益”、“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卫生事业改革途径与效果”、“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评价课题”和“年上海市卫生人力发展战略研究”等研究。
20世纪80年代起,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霍普金斯大学、瑞典乌米尔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学术交流联系。
近年间,公共卫生学院围绕保障人群健康,控制重大疾病的目标和需求,在长期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形成了“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学”、“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学”、“社区医学与卫生服务”、“卫生政策与管理”5个主要研究方向。
“重大疾病的流行规律与控制”研究方向在重大疾病和突发疾病的控制技术、恶性肿瘤等疾病的病因学研究、生物标记物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在肝癌等肿瘤发生中的作用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如徐志一教授主持的“规范化甲肝减毒活疫苗保护效果及免疫策略研究”成果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环境医学与卫生毒理学”研究方向,近年在大气污染与健康关系危险度评定、水藻类毒素的毒性与污染控制、苯与白血病的关系、环境镉污染与健康关系、遗传背景与重要工业毒物对健康影响的交互作用等方面获得多渠道经费(如国家“863”、“973”、国际合作等)的支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俞顺章教授主持的“主要淡水藻类(蓝藻)毒素危害健康机理及预防对策研究”获2002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口健康与健康行为学”研究方向在国内高校首次开设循证卫生保健导论、艾滋病健康社会科学和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研究生课程,受到好评;青少年生殖健康相关研究成果已列为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物;循证妇幼保健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并多次引用。
“社区卫生与卫生服务”研究方向在形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等领域取得了比较好的研究成果。由CMB资助项目“慢性病自我管理”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纳为良好疾病管理案例“example of best practices”向全球推广,主持研究的上海市医学重大课题“脑卒中社区防治优化方案”成果为上海市脑卒中社区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卫生服务研究方面,主持研究的农村医疗保障等成果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进入2l世纪,本学科的发展迈人新的阶段。其中,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两个学科进入复旦大学“985工程”一期重点学科建设,在“十五”、“211工程”建设中,筹建了“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被批准为教育部立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2004年卫生部批准成立“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复旦大学名列全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榜首,公共管理(含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列全国一级学科排名第二。公共卫生学院学科的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获得进一步发展。
其一,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在农药的毒性、重金属对健康的影响、血吸虫病的控制、肝炎流行病学、肝癌的病因研究、结核病的流行病学研究、SARS与流感控制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国家和地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如2002年2月本学科的李子华、居丽雯两位专家应卫生部邀请,参加在广东的“非典”调查。俞顺章、姜庆五作为上海市“非典”控制专家组的成员,为上海市的SARS控制做出了一定贡献,受到上海市政府的表彰。
其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国际间合作发展迅速。自2001年以后获得的科研经费共计4486.9万元,承担“973”课题l项,主持“863”子课题l项;共同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项;主持上海市重大课题l项;国际合作课题29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57篇,SCI收录论文49篇,EI收录论文15篇,出版专著34本。综合预防医学各学科有优势的教育部公共卫生安全重点实验室已经在2004年6月通过立项检查。
其三,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已形成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的教学与研究群体。学院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青年精英郝模教授,上海市曙光计划学者周志俊教授。上海市启明星教授,复旦大学世纪之星屈卫东、何纳、张文彤、施玮、陈文、罗力、傅东波、穆丽娜。副教授以上的学者,全部都有在国外学习一年以上的经历。目前,学科正在形成以40岁左右的骨干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科研队伍。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实验室支持,其研究主要分布在重要传染病与重大的慢性病控制、重要环境污染物的危害健康机制、食品安全、社区人群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等方面。
其四.始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预防医学和卫生管理高层次人才。2001年后毕业的本科生501名.毕业生就业率99.6%,授予硕士学位206名.授予博士学位95名。每年招收本科生10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50名左右、公共卫生硕士5()名左右、博士研究生20名左右。
年年全国共评出4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2篇出自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键获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蔡琳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上学位沦文奖,导师分别为叶舜华、洪传洁、俞顺章)。学院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预防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学院设6个硕士点,分别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卫生毒理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4个博士点,分别是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2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另设预防医学研究所、世界卫生组织(上海)职业卫生合作中心、卫生部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等科学研究机构;共有流行病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少儿卫生学、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微生物学、卫生化学、健康教育学、妇幼卫生学、卫生事业管理学、卫生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监督与卫生法学15个教研室。2004年,在院本科生543名,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273名,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116名。学院有教授20人(校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22人。有7名教师获得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奖、上海市育才奖和华藏奖等校级以上各项教育荣誉奖,6名教师获得优秀教师工作者称号。
学院为本科生共开设了39门专业必修课程、19门专业选修课程和38门公共选修课程。已主编《流行病学》、《医学营养》、《卫生经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教材,共有11门课程采用学院主编的教材,其中3门课程的教材为国家重点教材,5门为部属重点教材,2门为面向21世纪教材, 从顾学箕教授始主编各版《预防医学》,傅华教授授主编的《预防医学》 获得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三等奖、龚幼龙教授主编的《社会医学》和程晓明主编的《卫生经济》被评为优秀教材。教授主讲的流行病学课程被评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傅华教授主讲的临床预防医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钱序教授主讲的生殖健康与进展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院与上海市及多家区级疾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等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公共卫生服务_百度百科
公共卫生服务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公共卫生服务是一种成本低、效果好的服务,但又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它与普通意义上的医疗服务是有一定差距的。为了能够公 平、效率、合理地配置公共卫生资源,必须要明确什么是公共卫生。 美国城乡卫生行政人员委员会对公共卫生定义———公共卫生是通过评价、政策发展和保障措施来预防疾病、延长人的寿命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科学和艺术。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城区与农村、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卫生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和保障作用进一步增强。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完善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健全等。基本实现了居民享有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保历次大的自然灾害之后无大疫。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消除了丝虫病,实现了无,有效应对老人感染告致病性、人感染等疫情。据估算,自1978年实施以来,全国减少了、、、脊髓灰质炎、结核、等6类疾病的发病人数共3亿人次,减少相关死亡400万人。自1992年以来,全国预防了8000万人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减少了2000万人,普及乙肝有效地控制了乙肝的流行。2007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增加到14种,预防15种传染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重大进展,初步遏制了艾滋病的蔓延势头,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达到100%,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防治工作逐步规范,精神卫生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区)和(县城)活动稳步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控烟履约工作扎实推进。降低和消除项目扩展至 1200个县,中西部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2009年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的范围将扩大到全国,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7年的36.6/10万降低到2008年的34.2/10万,从2007年的15.3‰降低到2008年的14.9‰。卫生监督体系向基层延伸,食品、饮用水、公共场所、职业、放射、学校、传染病防治、医疗服务与血液安全等卫生监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日14:30,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司长杨青,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孔灵芝,童爱萍,党委书记、教授,主任做客,以均等化为主题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是指每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居住地、职业、收入,都能平等的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容会根据国力的改善、财政支出的增加而不断扩大
坚持预防为主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最佳途径
难点一个是相应的经费要及时到位,以保证这些工作的落实;另外疾病控制工作是涉及多部门的工作,还有一个部门协调的问题
人均15元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起步标准,今后标准将逐步提高。到2011年将不低于20元
针对农民工城乡流动的“两栖”特点,相关部门将采取灵活措施,让所有农民工实现应保尽保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实施,为我们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服务空间和领域,所以必然会扩大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数量。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成为关乎民生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江汉区委、区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和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引起了卫生部和省、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省委俞书记专程赴江汉区进行了专题调研,中央六大媒体进行了联合采访报道。前段时间,江汉区委政策研究室组织力量对此进行了深度调研,总结了江汉区委、区政府在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中的成功经验,客观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就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此报告分析透彻,客观实在,具有政策性、实效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近3年来,江汉区委、区政府着力从“看病难、看病贵”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抓起,大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积极推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了配套政策基本落实、服务网络比较健全、人力配置基本合理、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监督管理初步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2005年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
一、江汉区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工作思路,推进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
(二)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养事不养人
(三)试行“医药分家”,真正让利于民
(四)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
(五)实施“五免六减”和医疗救助,落实医疗惠民
(六)提供财政支持,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履行职能
二、推进基本医疗进社区的对策和措施
(一)坚持公益性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原则。
(二)采取强力措施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三)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一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四)进一步加大街道卫生院的改革改制力度。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入社区卫生服务。
(五)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进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的探索研究.
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卫生服务效率,促进医改重点工作整体推进,中国将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这是在国家卫生部举行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启动电视电话会议获得的信息。 中共党组书记、副部长透露:中央财政已下达第一批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标志其正式启动。这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
——为十五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一九九四年至二00一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携带率。今年全国需接种二千三百三十万人,占应接种人群的百分之三十一。
——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从今年到二0一一年为一千万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检查,对其中一百二十万人进行乳腺癌检查,提高农村妇女“两癌”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今年在全国二百个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二百万人,乳腺癌检查四十万人。通过试点探索适合基层的“两癌”检查服务模式和优化方案,逐步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机制。
——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神经管缺陷等发生率,提高出生;计划每年为一千二百万左右农村妇女补服叶酸。
——。利用三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一百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力争使每例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能得到及时的手术治疗。今年计划完成二十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八百元人民币。
——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在贵州、云南等六省实施,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今年完成八十七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四百元人民币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
——农村改水改厕项目。规划三年为七百一十万农户进行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今年计划完成四百一十一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十二万份,保障农村饮水安全。
张茅称,在完成以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同时,各地将继续完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巩固成果,提高效益。今年还将启动建立、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慢性病防治等九类。他要求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善相关规范和办法,落实人均不低于十五元的经费,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 此外,还将通过推进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由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给予补助、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到二0一五年,使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八十五和八十以上;农村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到二0二0年,农村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张茅强调,各地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好本地区实施方案,合理设置进度,加强监督和考核,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组织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严格按项目要求和技术规范组织实施,保证服务质量。
9项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
一、针对全体人群
1、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
2、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二、针对重点人群
3、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
4、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
5、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
三、针对疾病防控
6、适龄儿童接种乙肝、、脊灰等疫苗
7、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
8、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
9、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卫生宣传栏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