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与日本文化 是哪个朝代的?

为什么中国历史年表中有元朝的存在,而没有使用「元朝时期中国灭国」的说法?在是否灭国这个问题上,是否有明确的界定?
【的回答(252票)】:
谢谢耐心等待。
占座的目的还有另外一层:最近几位知友指责我乱写答案骗赞同,利用自己的“知名度”来发垃圾。这里我只是想看看,我在这里写完全无关的答案,是不是也会被知友们推上去。目前13条评论,2条赞同,若干条反对,结果我很欣慰,证明大多数支持我的朋友,并不是无原则的。(当然,支持我的两位,这个答案绝不能让你们失望。)我更感谢投了反对票的知友们,因为你们真正了解知乎的精神。
废话少说,开始。
====================
以下是吐槽+批脑残,对这方面无兴趣的请直接跳转至分割线下方。
首先,我支持问题里的说法“中国有元朝存在,而不是说元朝时期中国灭国了”。这话其实跟另一句在网上非常非常火的,在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也能常常见到的另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完全是相反的。我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是纯纯粹粹的大便话。而所谓“元朝时期中国灭国”,更是可笑。怎么大便,怎么可笑,我们慢慢说。
1. “崖山之后无中国”是哪儿来的?
根据@Cavier 兄在这一答案下(
),以及本人的考证,这句话出自田中芳树(田中大神,诸多空想科幻小说以及《银英》作者。)1997年的小说《海啸》。
日本懂中国、懂中国历史的作家相当不少,执牛耳者有司马辽太郎和陈舜臣(其实台湾人)两位,在历史方面,田中芳树远未够班,即便曾是他的脑残粉,我也只能这么说:田中的史观是唯物论、宿命论的,空想过于实际。所以在看他的作品时,战争场面固然精彩,但在战略决策上的人物总是太戏剧化。简单地说,田中的历史小说,并算不上佳作。《海啸》这部作品,在日本更是反应平淡。
而从一个外国的小说家的一部不卖座的小说中摘出的这么一句“崖山之后无中国”,竟然在我国被发扬得如此广大,信者之众之脑残,恐怕要吓到田中本人了。
更有好事者,把这句话补了下半句:“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您以为这是过年贴春联呢?横批呢?“苟延残喘”?
2. 为什么日本人会这么写?
因为日本人有其可笑之处。
宋朝之前,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向来是“天朝上国”。尽管在唐朝时日本人和中国/高丽联军打过一仗,但毕竟两国没有直接利益冲突,而且民间颇多贸易文化来往,使得日本一直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然而宋被元灭后,元朝积极向东扩张。先灭了朝鲜半岛的高丽,随后带了高丽的降兵开始征讨日本。国内诸多谬传是,元朝的远征船队悉数被“神风”吹翻,随后日本人信仰神风并组织神风自杀攻击队云云,但这根本是故事会。
元朝征日共有两次,两次都是登上了日本本土,并且颇多激战。细节不表,上陆的元朝军队和高丽军队无功而返,除了深深地伤害了镰仓幕府的心灵以外,也给日本民众种下了恐惧,从此中国便是虎狼之国。
转机发生在明灭元之后,两国又恢复了双边贸易。尽管先后有倭寇和中国海盗(所谓后期倭寇)的滋扰,但中日双方的官方贸易仍维持了150年之久。日本又再次开始有来自明朝的文化不断传入,程朱理学也是这一时期传入了日本。
清灭明的时期,明朝有一儒学者,名朱舜水,本是布衣,投靠朱以海和郑成功,投身反清斗争,后无落脚之处而流亡日本,被水户黄门厚待,开始在日本传授儒学。从此舜水置反清事业与不顾,在日本过得风生水起,俨然成为一代宗师。然此人在中国时学问并不见长,而其他流亡至日本的儒生,前前后后也不过30来人。但即便如此,这30几名穷酸秀才的“儒学思想”,竟然被日本人尊为“华夏思想精髓”,并命名为“水户学”,广泛流传于德川幕府。
朱舜水因为其家园不复,曾在日本说出“夷狄所治者并非中国,日本才是我家乡”这样的话,不禁令人想起那位伟人说过的“此间乐,不思蜀也”。
---------------------------------
水户学到了江户幕府末期,已经影响颇广。日本学者们提出的思想是:
1. 儒学讲究君臣之礼,而中国自隋唐起,各朝各代都是乱臣贼子作乱弑君,早已丧失了中华思想的品性。中国自隋唐起已不是中华。
2. 清朝是夷狄之治,并非中华。
3. 日本自神代开始,天皇代代相传,君君臣臣,这才是真正的中华精神。
4. 日本既然继承了中华精神,就应当世代保持,成为万世楷模。
这些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日本人真是认真得愚蠢。
而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舆论,普遍认为清朝愚昧可欺,而日本方为上国。所以才有之后日本与清朝的诸多摩擦。
而对华战争开始之后,日本的这一“中华”思想更是得到了实际的升华:成为了用“民族主义”分裂中国的工具:
1. 日本支持孙中山等人的革命行动,不单对同盟会在日本的行动不加阻挠,更有很多日本人加入了孙中山发动的几次反清起义,成为了反清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同时日本也与清政府保持着外交关系,不仅割走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还积极向清政府提供财政支援,在中国建铁路,加强经济渗透,颇有两面逢源的意思。
2. 充分利用民族矛盾,挑起汉、蒙、满各族矛盾。在辛亥革命胜利后,更是一面积极扶植北洋政府中的亲日派,以抑制亲俄派、保皇派、亲欧派的行动,另一面准备让满族贵族势力在吉林复辟,建立满洲国。又是一手分裂图谋,让原本自己想侵占的东三省,成为了名正言顺的“独立国家”。
3. 煽动回族、维族地方武装,使其与西北军、共产党反目,使日军势力可以轻松渗透进黄河以西的民族混居地区。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日本对自己有“中华思想正统继承者”的认识,才在日本社会的舆论中,得到了大量的支持,让对中国有野心的政客可以对中国虎视眈眈,甚至认为自己是在为中华思想正名。
而我们现在却反过头来,承认当时的日本人说的是对的?
==========================================================
我认为判断一个文明是否灭国了,应当以其代表性的文化是否灭亡为准绳。
举个几个“文化灭亡”的例子:
罗马人在布匿战争中征服迦太基,在他们所有可耕种的土地上洒满盐,把所有的房屋烧毁,让迦太基人学习罗马文字。迦太基文明灭亡。
阿兹台克人被西班牙人征服,城市被血洗,民族文字消失,所有阿兹台克后裔今天都在说西班牙语,用西班牙的名字。这是文明灭亡。
苏美尔人被巴比伦人所灭,城市仅存废墟,居民下落不明,文字没有人认得。这是文明灭亡。
赛德克人被日本人强制同化,结束传统生活方式,讲日语,用日本文字。这是文明灭亡。
而中国呢?
元朝灭宋,来的是蒙古人。蒙古人官方文件使用汉字,官员任用汉人,文化更不用说: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采用程朱理学为主的科举关汉卿、马致远等等元曲名家《西厢记》《窦娥冤》等故事,直至今日都深入民心。《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间,都是元末明初。蒙文转化为八思巴文,并且大多用于对汉字注音。好吧,我们有太多的误传,说是元朝只用蒙文,汉人不许识字云云。来看看蒙古人给日本的国书,内容为《促日本投降》,诸位看看是汉字还是蒙古字:
关于国书,我理解也许并不准确。据我所知,各国的国书,都代表了一国之尊严,鲜有用他国文字书写本国国书的例子,当然,那些没有文字的国家除外。而使用了汉字汉语作为国书语言,并不是忽必烈为了“照顾”日本人看不懂-----事实上给日本人带去个翻译就够了,宋朝降民中有很多与日本通商的商人-----而是真正地将汉字汉语作为一种官方语言在使用。
至于汉语和蒙语,哪种地位高,这个不能想当然。如果你Baidu一下,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网页都在说“因为蒙古人不懂汉语,所以官僚贵族用蒙语,普通老百姓用汉语。”我擦...
根据北大这篇论文的考证: ,元朝最重要的两类中央文件:圣旨 和 诏书,分别是用 蒙语 和 汉语 书写的。圣旨用蒙语,内容基本是皇帝对某一官员某一机构的特别指示;而诏书则是诏告天下的 政策、训诫,使用范围更广,由翰林院用汉文起草。所以你看到的所有元朝法典、外交文书、史官记载,都是汉字汉语。
元朝并没有强迫推广汉人学习蒙语,反而是将很多汉籍译为蒙文,供不懂汉文的蒙古官员学习。元朝一没有剿灭汉语,二没有禁用汉字,三没有停止非蒙古人学习文化。所以这完全谈不上文明灭亡。而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看,元朝诞生的种种文化,直至今日都在发挥着作用,早已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国”....列位自己觉得靠谱么?
至于“明亡之后无华夏”,更是扯淡。按照我前面列出的几个文明灭亡的例子,我们难道可以自认为是“华夏文明已经灭绝”的中国人么?
至少我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不是“昨天晚上吃的炸酱面”。孔子说的话,到今天我们还能看懂,还能正确理解。
至少我知道,《三国演义》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从日本小说翻译过来的,关云长张翼德这两位无论宋元明清,都受到了广泛的爱戴。
至少我知道,我嘴里的北京话,尽管已经被北方民族的发音所影响,但仍然是基于汉字的汉语,而不是写成西里尔字母或者蒙古字母的满族话。
至少我知道,中华这个词,这种思想,这种文化,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只能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有着“离土既亡”的DNA,无论被什么人学了去,也仅仅是盲人摸象学了皮毛。
至少我知道,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钦佩的都是充满气节风骨神韵的中国人,而不是动不动就说自己精神已死的行尸走肉。所以他们敬文天祥,敬袁崇焕,敬史可法。而我们却说他们为之牺牲的中国已亡,元明清三朝的文化并非中国文化?
我无话可说,因为恐怕我写的这段,在这些人眼里,也不是汉语。
中国的文化确实可以被其他国家,或者离散海外的华人学走。但他们所能带走的,学走的,仅仅是那一时期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
日本人把汉服唐服学走,改成和服;
朝鲜人把端午学走,变成他们的端午节;
琉球人把建筑风格带走,变成他们的首里城;
泰国人把孔明灯学走,变成他们的天灯节;
马来、越南的华侨把舞狮舞龙带走;
旅日华侨把饺子面条带走;
德国人把酸菜炖五花肉带走;
意大利人把不排队带走;
但这些都只是文明的一个片段,文明真正的生命仍然在这片土地上。
==============================
非常没意思的补记:
诸位知友:
鉴于你们有沦为“我的脑残粉”的嫌疑,请一定看完全文后,确认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同意,再投赞同票。否则有人指责我沽名钓誉,连累诸位被扣脑残帽子,我于心不忍。
【贝波的回答(95票)】:
中国的历史很短,自1911年辛亥始,刚满101岁(国共其实是一家子,抢着“中国”这个正统,“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区别,类似于西汉、东汉,实则薪火相传)
你若问文天祥是不是中国人,他会吐你一口唾沫,再接一个巴掌。别人为南宋殉国,决然不为中国。
真的,中国的历史很短。一定要深刻理解民族国家、民族主义这些概念。多余的三、四千年,是我们自己追溯的,这叫认祖追宗。各朝各代,都“被代表”了,伪认为“中国历史”。宋人就从不认为,其先前的历史也是“宋国历史”,他们从不这么干。
汉族,也同样年轻。古时,分的是华夷。
大家争论的,实是概念混乱的结果。
中华和中国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古之中国与今之中国,概念也相差甚远。
---------------------------------------------------------------------------
而,中华,无国可亡。(文明,也无国可亡。三水字打那么多,一定迷糊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古人也有”亡国“的概念。
晋灭蜀吴是亡国,隋灭陈是亡国,宋灭南唐也是亡国。
对于遗民来说,都是亡国。
说没亡国,当李煜那些词都是白写的吗?
(僭越政权,难说是亡国)
但,亡的,真不是中国。(抗战若失败,“中国”就真的亡国了)
卧龙跃马终黄土,实在不必替古人开口,鉴别国籍。
成吉思汗不是中国人,他是蒙古人。
文天祥也不是中国人,他是宋人。
外蒙自然也不必是中国的领土。
如此,孙文等人的行为也好理解,卖的是满清的国,自然不必心疼。
纠缠于中国这一方土地争论,只是狭隘。
为何要将古人绑架。
跳出中国,会望到不一样的风景。
----------------------------------------------------------------------------
灭于夷族,亡国之痛更甚。
或是大家耿耿于怀的原因。
夷族灭华,无法坐拥正统,欲立足中华,需多方掠夺、屠戮,遇到的反抗也愈激烈,更难以获得遗民的认同。
隋唐同是外族政权,大家却欣然接受,引以为傲。无人怒目排斥。
此间,值得玩味。
有人愤慨,亡国遗民国破家亡后,为何苟延残喘,不殉身于国,有失气节。
曰:奴性使然!
似国民只是国家附庸,只为之生死存灭。
教人想起古时皇帝死后,多少宫人殉葬。
不论是谁之国家,都好好活着吧!
-------------------------------------------------------------------------------
抛砖引玉,不可狭隘于“中国”,权且借鉴
唐辽东郡等地之高丽,
明之安南,
是否是朝鲜半岛、越南历史的一部分?
朝鲜半岛、越南都变更了文字,
那他们是否为各自文明的延续?
希腊、埃及自古几番遭外族糟蹋,
今之国民回溯历史,
该如何计算各人的身份?
朝鲜半岛、越南、埃及、希腊,他们的民族主义又会催生出什么样的历史教材,又如何实现民族认同。
-------------------------------------------------------------------------------
若无当时之列强,则无今日之中国。
若宇宙尚存众多外星文明,与地球交集,那,地球也定为别样之地球。
--------------------------------------------------------------------------------
顾炎武有亡国与亡天下之辨。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第十三《正始》。) 亡天下,为何解,见仁见智。
-------------------------------------------------------------------------------
问题的讨论,更关涉民族的自我认同,大家共同思考、讨论吧
展开会多出好多废话,姑且这样。(其实,就第一段有用,其余的,都是废话)
想到什么,再做补充
【顾扯淡的回答(18票)】:
不同意 @李淼 兄弟的观点
先写一点,其他还在组织句子。
元朝当时就是征服者,对于统治下的人分几等已经很明显的表示了并没有承认大家是一样的人。
我觉得“落后”文明的征服者没有摧毁原有文明的文化并不能等同是征服者融入了被征服者,并不是说一定要杀光或者消灭文化才是灭国。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个南陈的百姓没有被杀光啊,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也没有被和谐,文化什么都遗留下来了啊。那请问南陈亡国了没有??另外现在的俄罗斯承认金帐汗国是自己的同胞吗?
以元代当时的人口比例想完全消灭汉字汉语是不太可能的,另外那时的统治阶级也未必有这个概念,蒙古高层本身就是多民族多文化的组成。元朝的期间的科学成就基本都是欧洲或阿拉伯世界流入的,说明人家就是拿来主义,单纯觉得好就够了,至于源头是什么根本无所谓。
三水兄提到了下面几个来作为元朝认同中原文明为正统
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采用程朱理学为主的科举关汉卿、马致远等等元曲名家《西厢记》《窦娥冤》等故事,直至今日都深入民心。《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间,都是元末明初
这里我觉得不对,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不说明什么,只是一种安抚的手段而已,并不说明什么,实际情况是一直在压制儒文化。元朝一共才九十几年,是科举最少的朝代,为了避免汉化,差点把科举给废了,灭宋40多年才有第一次科举,然后也是三年一考,当中因为丞相伯颜排斥汉人的关系,还停过一次。而且汉人和蒙古人色目人还不同卷,分数难度也不一样,明显是差别对待,有说是科举考上的汉人也无法担任实权地位,存疑,我还在看看有没有反例....
元朝重武轻文,加上又对汉人差别对待,所以汉人读书人普遍都比较苦逼,现在骂老师“臭老九”的由来就是元朝,当时是人分四等,十级划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宗教方面往好了说高度自由,往坏了说就是群魔乱舞。
再说到元朝时期的文学发展,因为长期废止科举,堵塞了文人进身之路。找不到好工作考不上公务员,再下去就没饭吃了,很多文人被迫走上了与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组成"书会",为勾栏写剧本,才造成了元朝文学蓬勃发展的局面....
【周晓农的回答(11票)】:
赞成淼兄所答,我也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元朝,而非元朝灭了中国。贝波等知友所答,也有一定道理。
这个问题,其所以产生争论,盖因“国家”有多重义项所致。至少有:主权、政权、文化、民族、疆域等多个义项。
在中国历史上,秦灭六国,北魏之前的五胡十六国,三国归晋,五代十国归宋等等,都可称为原有国灭国,这个灭国,是指原有国的主权丧失。同时,也可称为尘埃未落定前的内乱,并非中国的灭亡。
宫廷政变、兵乱、农民起义等因素导致的政权变更,是朝代变更,用现在的话说,叫政府变更,而非国家变更。
外族或外国入侵,导致一国主权丧失,蒙古汗国入侵中国,忽必烈成为中国皇帝。既属外族入侵,也属外国入侵。原有中国国家主权丧失,只涉及一个义项,对其他义项也有影响,但非完全丧失性影响。对蒙古帝国而言,拥有中国大部区域在内的辽阔的疆域。对漫长演进的中国而言,元朝是一个短暂的政权存在形式。明灭元,不属复国,属中国主权边界的再确立。
一个国家的民族、多个民族或称人民已经形成的共同生存文明,作为一种文化,是一种远比国家主权更强更有韧性和持久力的力量,不会因为一时主权的丧失而消失。苏联联盟迅速解体为15个国家,是国家主权的重新界定,也表明这种文明的作用力。
日本入侵中国的所谓“中华思想正统继承者”,和德国当年宣扬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一样,只是用于入侵他国让本国陷入战争狂热的借口之一。中国曾饱受列强欺凌,其他国家不需要这些借口,照样入侵。你要是积贫积弱,就只能挨打。
我想,假定要写史,写中国朝代史、中国国家史、中国文明史、中国人文明史,在不同的语境表达制约条件下,国家的义项使用和适用范围,都会有所不同的。
【高飞翔的回答(13票)】:
五胡乱华时期可不可以说中国灭国了?别和我说南朝还有个东晋还有宋齐梁陈,最后是北人统一中国了,去看看杨坚是否血统纯正?蒙古只不过是当时的世界性灾难而已,汉语没亡汉文化没忘,死了一些个帝王将相就叫灭国了,未免太看轻反元志士们的努力了,崖山之后中华犹在,死的是一个文天祥,活着的未尝没有千百个文天祥。顺理可推至现代。
补1:三水兄把我想说没说尽的差不多都说了,赞一个。如果对于元代中华文化有异议的话自行去看马克波罗游记,他去的是大都,一个中华城市,一个中华文化象征而不是蒙古文化象征。知乎上遗老遗少之风盛行到没谱了。
补2:不知道崖山十万跳海又是出自哪个典籍谁考证的,十万知识分子放在现代也是一年优质大学生数量级别的,我觉得有跳海的劲头组织打游击也是不小的力量吧,跳海就是勇猛和敌人拼死就是懦弱了?
补3:日本人的汉文化学术水平其实很一般,要是相信他们那就太天真了,他们通常都做着现代人常做的事儿,大量买书然后不看凭借着意识流和你胡吹瞎侃,能保存下来些古籍不代表他们看得明白。我觉得与其向他们了解汉文化不如学学他们身上的那种狼性更靠谱。
补4:最后再来上一句吧,没想到有些人非常在意元到底是蒙古国还是中国的。。。你说松赞干布是哪国的?成吉思汗就是哪国的,明确的说,汉文化圈说大点就是以汉族文化为基准辐射整个远东包括从匈奴开始的北亚游牧民族史!不要忘了蒙古曾经也是中国领土。您要是真的这么区分的话欧洲各国得羞愧致死,一会儿罗马人一会日耳曼人一会高卢人,整个欧洲史就活脱儿一集体亡国史,这群没羞没臊的欧洲人!
补5:我其实都不想补了,最后一发直接抛出观点:所谓的“中国历史”不等同于“汉族历史”,“中国历史”应当包括北方游牧民族史,以及诸附属国史等一系列历史。我们现在的文化其实就是混合了诸多远东民族文化的产品,这些文化没有高下没有尊卑都是我们祖先赠与我们的财产。
没想到一些就是这么多,评论什么的我也不看了,个人有个人观点,又不是修订历史课本一群业余人士在一个平台上说三道四只能说明他们很闲,有空我还是看书去吧————BTW,来写了这么多话的原因就是,我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华”绝对是句连屎都不如的话
【域名顾问陈涛的回答(24票)】:
元朝时期中国亡国了。而且亡天下。
中国,是指中国文化血脉传承,而不是一家一姓的政权。亡国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亡一家一姓的政权,比如,汉替代秦,唐替代隋。另外一个种是指亡天下,整个中国文化被打断,甚至被消灭。在主流环境处于消亡的位置,就叫亡天下。比如,蒙元消灭宋,满清消灭明,日本和xxx土 土政权企图消灭中华民国。
所以,现代人说的亡国,应该是对应古代的亡天下。
一般人的误区在于,被官僚豢养的土土专家误导,倒推历史 ,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奴才思想。
比如,以什么现在蒙古,满族等问题倒推。其逻辑和日本如果消灭中华民国,那么日本人统治中国就成为中国一样,这样的错误思想,正正是土土官僚最喜欢的奴才思想。其核心就是承认强权,承认奴隶主。其错误逻辑就好比,万一那天南非黑人消灭了xxx,岂不是南非成为了中国。
在古代,中国政权更替,领土时大时小。这是正常的。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那些侵入的少数民族并不是中国人,而是侵略者。当然,当时的中国也一样侵略少数民族的地盘,并且消灭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政权,扩大了领土。
整个中国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线传承的。如果这条主线被打破,就不是中国了。蒙元,满清,土土都是中国的奴隶主,而不是中国政权,更不是中国文化。
【舞秋风的回答(4票)】:
这个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中国:古代的中国是指中原,大面积汉族人的居住地,而非现在中国的定义。就像“江”和“河”在古代是特指的,分别指代长江和黄河。第二个概念是中国人:古时没有中国人这一说法,这个说法的提出还是在上世纪初。在古时汉民族和匈奴以及后来的蒙古、满夷是死对头。宋和蒙古是敌对的2个国家,就好像后来的我们和日本一样。这两个概念搞清楚了你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所谓中国是不是灭国了,包括明后的清。
【戈文波的回答(3票)】:
首先应该搞清楚什么是中华,中华这个概念其实是夏朝人发明的,华字代表四方之中心,南蛮北狄,东夷西狄。然后东夷族的商灭了华之夏,保留了中原说带入了君命天授说,然后周命代商又一次文化大整合。而这个时候的中华文化主要是黄河流域,到战国时期,楚国的长江流域文化崛起,楚虽三户能亡秦,楚国奔放豪迈的楚辞又融合进了中华文化。中华这个概念从文化到族群是不断扩大的,从黄河中游到黄河下游,加入黄河上游,扩展到长江流域。春秋孔子是集大成者,汉朝大一统,彻底整合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而到了南北朝印度的佛教文化来袭,隋唐一半胡人血统,再次融合到一起。这时候的中华文化已经变成儒释道种种,而到元朝也只是另一次大融合,阿拉伯波斯文化传入中国,再一次整合,所以根本谈不上亡国。到近代马克思主义和民主主义科学等等又进一步流入中国。中华帝国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征服者,唐朝是晋人建立,明朝是吴人,宋朝是宋人,元朝是蒙古人,清朝是满洲人,汉朝是楚人建立,民国是粤人建立。每个地区的族群都曾一统中国,
【彭城的回答(2票)】:
先回答:和中国人传统的政权合法观有关。《明太祖讨元檄文》
“ 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
“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抱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
说宋祚归元,明取元祚,都是天意使然。带着君权天授的意思。
另:亡国就是亡国,扯什么文化胜利观!
【yolfilm的回答(5票)】:
我只說一點,元朝雖然在國境內分四等人,中國人淪為次等,但,那可算是政治上的自保,(蒙古人的數目實在太少,一直到現在,就算加上外蒙,也是少的不能再少的少數民族),就文化而言,元朝對中華文化的保護和喜愛,卻是真心的。
所有異族統治者,包括清朝,魏晉南北韓,包括遼國,全部的異族(非漢族)統治者中,對中華文化最友善的,就是元,可能北魏孝文帝幾個特例,可以媲美外,其它以朝代論,還是元朝態度最為光明磊落,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破壞,也是最小。
這個問題比較大,我不是史學專業,不敢胡說,我就講兩句,有興趣的,可以自查。
【墨滯的回答(2票)】:
受邀前來,頂著半瓶子文化好有壓力
蒙古灭宋和满清灭明对于“中国”来说是亡国吗?又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为成吉思汗和满清感到自豪?【】
感覺LZ的問題,和這個很像。不過那個問題里陣型一邊倒
我贊同貝波的觀點。
對於當代的人來說,都是亡國。但是對於開了上帝視角的我們就不好說了。
做歷史的朋友告訴我,研究歷史可以以地區界定。
中國史所包含的是在現今中國領土上在過去所發生的所有事情。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論誰入主中原,都被包含在內。
所以元朝在現在被歸到中國史里很正常。
而如果不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光是元朝,紅朝之前的任何朝代都不能歸進來了
下面再說亡國。
同三水哥觀點一樣,文化滅亡才是亡國。
不過感覺他只是在說中國文化沒有滅亡。。
崖山,明亡之後無華夏,應該是出自錢謙益之手。
《后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
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元朝的時候,確實是亡國,並且亡天下了。
對於古代人,朝代結束,就是亡國。
伯夷叔齊采薇瘦,為的是緬懷故國,不食周粟。
但是從大環境來看,商超是以神為本的一個朝代,事無巨細均要占卜。
到了周朝變成了以人為本的朝代,文化,科技都在進步。就連占卜術也有所進步。
總的來說,雖然亡國,不過新的國度,算是對之前過度文化的傳承。
但是元朝不同
從本質上說,元朝是遊牧文化。而非定居文化。
所以對當代人而言,豈止是亡國,就連蒼天也要死了
到明初: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對於之前之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元朝都是恥辱。而非一個橫跨亞歐的驕傲帝國。
所以說,蒙元,滿清。其實都是亡天下的時候。
最末,爲什麽現在的歷史書這樣寫,我自私的推測一下。
可能和現今的文化有關,紅潮除了與人斗其樂無窮這樣的文化。還有別的么。
所以隨便認個祖就好,四大文明古國?四大發明?最強盛的帝國元?
望文生義的引用一下克羅齊的話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歷史,看看就好。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PS。題主如果想認真討論元朝,我建議你可以翻閱一下歐洲歷史。
參照:上帝之鞭阿提拉。
我覺得和蒙元之于南宋很像。
【葛少华的回答(3票)】:
为什么中国历史年表中有元朝的存在,而没有使用「元朝时期中国灭国」的说法?在是否灭国这个问题上,是否有明确的界定?
视角不同,立场不同。
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那么蚩尤是不是中国人呢?
西方人将黄种人统称为“蒙古人种”,那中国人是不是蒙古人呢?
尼安德特人被现代智人所灭,但是否也是广义上的人类呢?
小时候看《荷马史诗》真他妈郁闷,一会一个名词,什么阿开亚人、什么底比斯人……因为当时城邦制的希腊人眼中根本没有明确的“希腊人”的概念,等到了被北方蛮族马其顿灭国了,亚历山大才开始了“希腊化时代”。
原本“蒙古人”所在的“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于是中国56个民族,学术上没啥大问题,但后来蒙古被斯大林弄独立了,问题来了,历史上到底是中国的元朝还是蒙古灭国呢?(注意,正统史书上,清朝康熙皇帝打仗的对象是“准格尔”,不是“蒙古”。)
那么,那些尘封的历史,假如从现在“蒙古国”的“蒙古人”的视角去看,又是个什么样子呢。。。
孙中山曾经用过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不过是个政治口号,因为孙的革命力量主体是汉人,革命对象是当时“清朝统治者”(或者满族统治者,看说法了)。口号是用来煽动情绪,达到政治目的的。结果目的达到,口号于是也没用了。
“中国”,对应英语是“China”。就像“United Kingdom”,对应中文是“英国”一样。
视角不同,立场不同。
还好现在现在国内还不是“直选”,否则到底是按地域定选票呢,还是按民族定选票呢?
对于这种“政治问题”,作为草根一员,我实在没啥分辨力。而且,可以断定,即使在写以上这些文字时,我可能也下意识地带着有色眼镜。
【用心阁的回答(1票)】:
我觉得上面的答案都没有澄清两个概念:
1. 灭国(国家灭亡)
国家灭亡里的国家是政治上的概念,还是文化、历史上的概念?灭国是指国家政权被异族推翻,领土被并入他国,被占领土地上的百姓被屠杀和奴役,宗教和文化被异族文化所取代,百姓对异族的统治者没有文化上的认同。
在战国时代,六国被秦所灭,六国算不算灭国?南宋时,契丹、西夏被蒙古所灭,算不算灭国?南宋被元朝所灭,算不算灭国?
中国是指什么?是指从黄帝尧舜禹夏商周秦汉一直传递下来的中华文化?还是值当时代表中华文化的南宋朝?还是只现代意义上中华民国或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的所有民族?
【Zhang Fuguang的回答(1票)】:
一天没上zhihu,这个好问题我就来晚了。
各种观点都已经表达了,那么我来做一点辅助的工作。
手上有中华书局《元史》,你们想看哪一段,写评论里,我来查。
--- --- ---
元朝的建立: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1251年,蒙哥即位,将内地的军政大权交由忽必烈执掌。这给忽必烈日后建立元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歲壬子,帝駐桓、撫間。憲宗令斷事官牙魯瓦赤與不只兒等總天下財賦于燕。1252年,蒙哥命令断事官在(今)北京处理全国的财政事务,后来元朝定都北京,这里是王朝的核心地区。歲己未……十一月丙辰,移駐牛頭山…時先朝諸臣阿藍答兒、渾都海、脫火思、脫里赤等謀立阿里不哥。阿里不哥者,睿宗第七子,帝之弟也。於是阿藍答兒發兵於漠北諸部,脫里赤括兵於漠南諸州,而阿藍答兒乘傳調兵,去開平僅百餘里。皇后聞之……遣脫歡、愛莫干馳至軍前密報,請速還。丁卯,發牛頭山,聲言趨臨安,留大將拔突兒等帥諸軍圍鄂。1259年,农历7月时蒙哥病死,选汗问题再次出现分歧,蒙古一部分贵族要推举阿里不哥为大汗(他是极力反对汉化的)。忽必烈从前线回师,双方兵戎相见。中統元年春三月戊辰朔,車駕至開平。親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諸王,塔察兒、也先哥、忽剌忽兒、爪都率東道諸王,皆來會,與諸大臣勸進。帝三讓,諸王大臣固請。辛卯,帝即皇帝位……夏四月戊戌朔,立中書省,以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張文謙為左丞……辛丑,以即位詔天下……丁未,以翰林侍讀學士郝經為國信使,翰林待制何源、禮部郎中劉人傑副之,使于宋……是月,阿里不哥僭號于和林城西按坦河。
五月……丙辰,建元中統,詔曰:
祖宗以神武定四方……建元表歲,示人君萬世之傳;紀時書王,見天下一家之義。法春秋之正始,體大易之乾元……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為中統元年……
甲午,以阿里不哥反,詔赦天下。1260年春,忽必烈在开平会见贵族诸王。受到这些忠于他的贵族劝进称汗。但是这次劝进并不符合成吉思汗所颁布的《大扎撒》的要求,没有召集四个兀鲁思的代表,也不是在蒙古举办的会议。设立中书省,开展外交活动。同时,在和林(当时蒙古国首都)的阿里不哥也即位称汗。忽必烈完成了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的运作,以君主的身份认定阿里不哥是反叛者。
秋七月戊辰,敕燕京、北京、西京、真定、平陽、大名、東平、益都等路宣撫司,造羊裘、皮帽、袴、靴,皆以萬計,輸開平……帝自將討阿里不哥……八月……己酉,立秦蜀行中書省,以京兆等路宣撫使廉希憲為中書省右丞,行省事。
九月丁卯,帝在轉都兒哥之地,以阿里不哥遺命,下詔諭中外。乙亥,李璮復請攻宋,復諭止之……是月,阿藍答兒率兵至西涼府,與渾都海軍合,詔諸王合丹、合必赤與總帥汪良臣等率師討之。丙戌,大敗其軍于姑臧,斬阿藍答兒及渾都海,西土悉平。
冬十月丁未,李璮言宋兵復軍于漣州。癸丑,初行中統寶鈔。从这年秋天开始,忽必烈亲自率军征讨阿里不哥,消灭了阿蓝答儿和浑都海的势力。期间还开始创立行省制度,发行纸币。(二年)夏四月丙午,詔軍中所俘儒士聽贖為民。辛亥,遣弓工往教鄯善人為弓。乙卯。詔十路宣撫使量免民間課程。命宣撫司官勸農桑,抑游惰,禮高年,問民疾苦,舉文學才識可以從政及茂才異等,列名上聞,以聽擢用;其職官污濫及民不孝悌者,量輕重議罰……六月癸巳,括漏籍老幼等戶,協濟編戶賦稅……乙卯,敕平陽路安邑縣葡萄酒勿貢。詔:
宣聖廟及管內書院,有司歲時致祭,月朔釋奠;禁諸官員使臣軍馬,毋得侵擾褻瀆,違者加罪。
(九月)丙子,諭諸王、駙馬,凡民間詞訟無得私自斷決,皆聽朝廷處置。王鶚請於各路選委博學老儒一人,提舉本路學校,特詔立諸路提舉學校官,以王萬慶、敬鉉等三十人充之。
冬十月庚子,以右丞張啓元行中書省於平陽、太原等路……修燕京舊城。命平章政事趙璧、左三部尚書怯烈門率蒙古、漢軍駐燕京近郊、太行一帶。1261年,忽必烈开始督促农业生产,选拔各类人才,整理户籍赋税,稳定社会秩序。行省制度逐渐推广,修缮(今)北京。
十一月壬戌,大兵與阿里不哥遇於昔木土腦兒之地,諸王合丹等斬其將合丹火兒赤及其兵三千人,塔察兒與合必赤等復分兵奮擊,大破之,追北五十餘里。帝親率諸軍以躡其後,其部將阿脫等降,阿里不哥北遁。十一月,再次战胜阿里不哥。
三年春正月癸亥,修宣聖廟成……賜高麗國曆。高麗遣使奉表來謝,優詔答之……李璮質子彥簡逃歸。
二月己丑,李璮反,以漣、海三城獻于宋,盡殺蒙古戍軍,引麾下趨益都……甲午,李璮入益都,發府庫犒其將校……辛丑,李璮遣騎寇蒲臺。癸卯,詔發兵討之。甲辰,發諸蒙古、漢軍討李璮……己酉,王文統坐與李璮同謀伏誅,詔諭中外。壬子,李璮據濟南。
三月癸酉,命史樞、阿术各將兵赴濟南。遇李璮軍,邀擊大破之,斬首四千,李璮退保濟南。乙亥,宋將夏貴攻符離。戊寅,萬戶韓世安率鎮撫馬興、千戶張濟民,大破李璮兵於高苑,詔以李璮兵敗諭諸路。禁民間私藏軍器……
夏四月丙戌朔,大軍樹柵鑿塹,圍璮于濟南。丁亥,詔博興、高苑等處軍民嘗為李璮脅從者,並釋其罪。五月庚申,築環城圍濟南,璮不復得出……六月乙酉朔,宋兵攻滄州、雅州、瀘山,民既降復叛,命誅其首亂者七人,餘令安業。乙未,禁女直侵軼高麗國民,其使往還,官為護送……秋七月甲戌, 李璮窮蹙,入大明湖,投水中不即死,獲之,併蒙古軍囊家伏誅,體解以徇。1262年,发生了李璮投靠南宋的事件。牵连到许多汉族文武重臣。李璮占据济南附近,进行抗击蒙古的斗争,但是南宋并没有在军事上给予有力的配合,华北一带汉人军阀应者寥寥。这件事加深了蒙古贵族对汉人军阀的不信任感,但此时夺汗之争尚未平息,忽必烈并未以此案为由,大肆清洗。
(至元元年)秋七月……庚子,阿里不哥自昔木土之敗,不復能軍,至是與諸王玉龍答失、阿速帶、昔里給,其所謀臣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忽思等來歸。詔諸王皆太祖之裔,並釋不問,其謀臣不魯花等皆伏誅。
八月乙巳,立山東諸路行中書省……詔立新條格:省併州縣,定官吏員數,分品從官職,給俸祿,頒公田,計月日以考殿最;均賦役,招流移;禁勿擅用官物,勿以官物進獻,勿借易官錢;勿擅科差役;凡軍馬不得停泊村坊,詞訟不得隔越陳訴;恤鰥寡,勸農桑,驗雨澤,平物價;具盜賊、囚徒起數,月申省部。又頒陝西四川、西夏中興、北京三處行中書條格……乙卯,詔改燕京為中都……丁巳,以改元大赦天下。
1264年,由于阿里不哥势力不断削弱,其追随者开始离心离德,最后他只好投降。忽必烈并没有立刻杀死阿里不哥。八月,进一步规定了行中书省的职权范围,并且将燕京更名为中都,改年号为“至元”。直到1271年,忽必烈才将国号改为“大元”,并于1274年迁都到今天的北京。
【吴宇林的回答(1票)】:
南宋降金,是金国之从属,汉人不服,不把金国纳入年表.
元灭金,宋亦被灭.
【龚豪的回答(1票)】:
常说的崖山之后无中国,是指当时的蒙古还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对于宋明来讲,它都是一个异族,它在中国建立了一段时间的稳固统治,在清的时候又参与到当时的清政权中,到了近代,蒙古独立出去,蒙古族的主体已经不在中国政权之内。我们在这个层面上所称的蒙古是否应该是今日蒙古国及其国民,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少数民族蒙古族同胞?然后还涉及到古典意义上的中华文化的内涵问题,这个厘清了崖山一句的含义才能理清,这句话在逻辑上确无可能,但其夸张之处所表达的含义还是很明白的。
关于LZ提到的灭国的含义与界定的问题,刚才在知友的答案有评论,此处就简要归纳一下。一,蒙元政权是蒙古族对汉族的统治还是汉族对汉族的统治?二,我们所指的蒙古族是蒙古国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蒙古族。(这个最重要)三,中国、中华文明、文化等词的所指必须厘清。
这几点弄清了,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关于满族的问题与此处无关,修改时就删掉罢。
【莫阳的回答(1票)】:
个人认为灭国是针对于前国对后国说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国家是统治阶级建立的权力架构,所以灭国,也就是灭掉或者更替了这个权力架构,和文明地域无关。比如宋被元灭掉,那就是灭国。但唐被宋灭掉,也是灭国。
如果从汉族本身是否被外族统治来判断,那应该是灭族,而不是灭国了。
【GeorgeChen的回答(0票)】:
我不是学历史的,再加上生长在南蛮夷邦,对夷夏之辩更毫无兴趣。看到这个问题就忍不住吐槽几句,远古时期的中国指的是中原地区安徽北部,河南,河北及山东山西等一带地方,其余地区皆为夷蛮之邦,黄河流域文明以农耕为标志,因其农业技术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生产力远比其他地区发达,其他地区在中原人眼中就成了不折不扣的夷蛮。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农耕文明来到了何止符位置,夷夏之辩也应该结束了。在城市化进程加速前进的今天,中原传统文化早已经完蛋了,因此构成中原文明载体的中国人也已经变味了。回首看看历史,中华正统被灭确有其事,至于文明火种有没有熄灭,谁知道呢?我持怀疑态度。
【吕佳虹的回答(0票)】:
崖山的问题,被很多人引申为一种民族气节的缺失,事实上,随着蒙满两次入侵,的确“驯化”了一批人,而至于他们也被“同化”,也是一种先进文明的入侵性所致,人总是趋利的,当入侵者发现有选择性的利用一些文化,对其统治的稳固更有利的时候,自然会选择这种文化,毕竟,文化的国别没有那么强烈;我们老自豪同化了满族,其实,满族维护其统治的“文字狱”,也是他们留给汉族的遗产;要不,明朝的行政机器异常强大,甚至没有皇帝也运作自如,而从清朝至今,这种现象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呢?影响总是相互的。
这里插一句,其实欧洲大陆,包括英国在内,人分三六九等也是延续至今的,只不过在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包装下,这种等级显得更加隐秘了一些,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多用“财富”这种仿佛后天努力便可得的因素来展现,其实细究下来,所谓的“高等级”,只要不是人口自然消亡了死绝了,该保留的还是保留下来了。
另外,我很赞同一个疑问,既然有十万之众,就算全是老弱妇孺,反抗也是能消耗一部分敌对力量的,为什么不反抗,直接跳海了呢?就图了一个瞬间解脱后世留名的痛快吗?活着永远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阳晋的回答(0票)】:
理解的不是很深刻,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是”华夏“什么是”中国".
如果以政权来表达中国的含义,那被灭的次数就多了去了。如果以文化来定义,文化本身的含义就特别丰富,而所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学习性又特别强。再谈起来就是一笔烂账。
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来说:大致可以理解为“中心之国”的消亡,中国人之之所以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是因为唐与宋前期,都具有全球中央之国的心态和实力。崖山之后自然消失全无。而且唐宋发展的文化萌芽与社会变革萌芽被异族入侵生生打断。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政权(汉人执掌),中国文化的发展迷失(不是灭失)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要的,”中国“的概念,首先是汉人的一个概念,慢慢文化浸入到其他民族的。以汉人为主,汉文化为主的政权和文化叫做”中国“。而随后汉人兼并其他民族入政权,自己又被其他民族并入政权纳入管理多次出现,融合。中国的概念被更多民族承认,然后概念的严谨性也越发不靠谱。
【谢翔宁的回答(0票)】:
如上各家的回答都好详细啊。
简单一句话,中国现在的历史界定是以华夏文化为主题的文明史,包含了儒家文化和中央集权制社会,蒙古的确占领了中原的土地,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被汉族文明严重同化,而成为了华夏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清朝。
【凭枰的回答(0票)】:
一句话,中华民族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这些概念是百年前认为建构的产物,不是一个现实存在,没有历史。
【王鵬飛的回答(1票)】:
中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国度,中华民族不是独指汉族,蒙古人也是华夏民族的一份子。
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写道:
“所有的王朝,都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赵良亮的回答(1票)】:
因为后来蒙古变成中国的某部分了,于是从敌我矛盾变成人民内部矛盾。当然部分蒙古又被弄跑了。就好像你和你妹子在结婚前你违背她意愿xx了她属于某些违法举动。但是花了9块钱之后就不是了。哪怕后来又去民政局掰了,但说还是这么说。
而且我朝现在属于56个民族大家庭,不能老这么说人家以前欺负过你。多说了人家要不开心没安全感找干爹的。别忘了现在叫内蒙古自治区。
老掰扯这些没什么意思要理解政治需要。新疆已经不太平了,再来个内蒙,要被折腾死了。
【姚磐辉的回答(0票)】:
元朝是一个历史概念,而中国是一个地域概念。
何为灭国。我觉得是灭一国之人种,灭一国之文化。元灭得了宋朝,却灭不尽泱泱中华之兆民,灭不了华夏传承千年之文化。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