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结合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和荀子的主张根据我们当前的国情和形势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生存

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咨询热线:400-
&&服务时间:09:00~23:00(节假日不休)
&&投稿邮箱:&&在线投稿:
论孟子与荀子殊途同归的向善路径
&发布时间: 10:16:43&&&&&&&&查看次数:968
摘 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关键词:人性;向善;内省;外求;扩充;教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2
  人性问题是传统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孔子言性以来,各家对人性的诠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来论性,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1]。中国哲学向来注重人在宇宙时空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永恒的主题。为了从逻辑上论证人性提升的可能性,寻找提高人之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历代学者锲而不舍,都企图从人性的起源和本质上寻找支撑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都是围绕人性本质的善恶来讨论人性。两位先哲论性的目的都是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内在修养,完善人的自身,只是在人性善恶的界定和实现向善的途径和方法上,二者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一、“性善”与“性恶”——人生向善的人性基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不是后天勉强练成的。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明确地指出,其所谓的性是专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性善是指人生来即有为善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都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端是人固有的天赋道德意识,善的完成需要主体将善端加以发挥和扩充,这就需要主体从心的内部修善——存心、养性、寡欲。这个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以人的善性作为基础的,目的在于为了扩善除恶。
  荀子主张性恶。荀子所谓的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是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认为人的先天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因此,人的先天之性必定是恶的,生而完成者谓之性,生而后经过练习者都是伪。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认为善是伪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3]。荀子认为,顺乎人性自然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残贼等混乱的行为,本性没有辞让、礼仪的存在。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可以改变的,善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境界。通过师法教化,通过自身的“化性起伪”,用“礼”去规范行为,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善。可见,荀子和孟子都试图从探讨人性的性质着手,为培养理想的人格提供理论依据,二者论性的目的相同,立论的人性本质相对。
  二、“内省”与“外求”——人性向善的修养功夫各异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以良心本心言性善,直接决定了其道德内求的路向: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修养工夫亦必然是自内而发的。他弱化了孔子“修己之道”中约之以礼的他律要求,弱化了外在礼仪对人的规劝约束,而强化了“为仁由己”的自律要求。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内在潜力,因此人只要发觉本心,反求诸己,修身养志,不必外求亦可以成为君子仁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根据是来自于人所固有的德性,这是人性向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仁义是具内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圣人于我同类,只是圣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作为同类,我与圣人同具一样的潜力,同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也便是类的特征,是人性。外在的那些不可抗力,不能为人自身所主宰,但由自己所主动意求的礼仪之欲,是命,不是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受外界环境物欲的影响,孟子认为要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发掘人之四端,提升这四种品格,须通过一系列“尽心”、“养性”、“思诚”“先立乎其大”的修养功夫,也便是反求诸己,使得内心得以澄澈,善性得以彰显的内省工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能使人回归良知、良能,清明无碍,使意志坚毅果敢。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天道至诚,人道在于认识天之诚。这种认识是通过内心自省,从而反省自我,把握天道。他主张“先立乎其大”,如此“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外部的欲望不能侵袭本心,则能保善良心,成人成圣。孟子的修养都在于体认本心,澄澈本心,发挥善性。反躬于自我的良心本心,得到自我良心本心之后,忠诚按它去做,完成由知到行,这样便可以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5]。以内在的扩充和反省实现道德理性自觉。
  相较于孟子,荀子则不然。他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明确提出孟子将道德修养的提高寄托于内心自觉上的不现实。他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认为“善者伪也”,亦即人为,应该积伪而成。要改变这人性之恶,必须诉诸“外求”,即主要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行外在的矫治,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实现成人成圣的理想。
  不同于孟子强调人的类的性质,荀子更看重人的群的性质。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6]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群”,按人欲顺发则易于产生争夺,危及群的存在。要在群中消除相互之间的争夺,就必须要有一种规范力约束,以礼义约之,避免“性”与“群”的矛盾,从而产生了礼义。这说明了人性恶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性”就与“群”是对立的。人终归是“向善”的,外在的礼义的存在使人能最终向善,并能以善的性质使群存在和发展。
  和孟子相似,荀子也认为圣凡之性相同,“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3]。但为何又有圣凡之别呢?荀子认为,圣人、君子能够“化性起伪”,通过这种功夫,以外在的善,代替本性中会引发的恶。“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3]。圣人制法度礼仪教化矫人之性,化引恶之性以为善。可见,礼仪法度的存在是人类群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孟子以善性为根据主张养性;荀子则以性恶为根源主张“化性”。和孟子的内省路线不同,荀子以外在的礼仪,勉励人化性去恶,使得“途之人可以为禹”。
  前面已经讲到,孟子主张性之“本善”、“仁义具内”,荀子认为“仁义皆外”、“化性起伪”,人性“向善”,不论是通过“内省”还是“外求”的修养方法,但在最终的修养目标和归宿上都是一致的,即“善”是人发展的最终指向。
  三、“扩充善端”与“化性起伪”——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相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理想上都崇尚善,达到人人向善的目的。如何能使人向善,成就理想人格,他们都主张通过教育。但孟子认为应“扩充善端”,强化进行自我教育,荀子提倡“化性起伪”,强化外在教化,两人在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上存在着不同。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生而有善端,但是人的耳目口舌感官之欲却会蒙蔽人的善性,使人不能发挥善性而为恶。因此,要找回本心,就必须通自我过教育,激发内心的善端。他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2]。孟子认为:成人成圣应该自我内省,存心养性,扩充善端,提升仁义礼智等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属性;“存夜气”,摘 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关键词:人性;向善;内省;外求;扩充;教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2
  人性问题是传统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孔子言性以来,各家对人性的诠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来论性,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1]。中国哲学向来注重人在宇宙时空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永恒的主题。为了从逻辑上论证人性提升的可能性,寻找提高人之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历代学者锲而不舍,都企图从人性的起源和本质上寻找支撑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都是围绕人性本质的善恶来讨论人性。两位先哲论性的目的都是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内在修养,完善人的自身,只是在人性善恶的界定和实现向善的途径和方法上,二者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一、“性善”与“性恶”——人生向善的人性基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不是后天勉强练成的。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明确地指出,其所谓的性是专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性善是指人生来即有为善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都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端是人固有的天赋道德意识,善的完成需要主体将善端加以发挥和扩充,这就需要主体从心的内部修善——存心、养性、寡欲。这个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以人的善性作为基础的,目的在于为了扩善除恶。
  荀子主张性恶。荀子所谓的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是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认为人的先天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因此,人的先天之性必定是恶的,生而完成者谓之性,生而后经过练习者都是伪。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认为善是伪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3]。荀子认为,顺乎人性自然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残贼等混乱的行为,本性没有辞让、礼仪的存在。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可以改变的,善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境界。通过师法教化,通过自身的“化性起伪”,用“礼”去规范行为,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善。可见,荀子和孟子都试图从探讨人性的性质着手,为培养理想的人格提供理论依据,二者论性的目的相同,立论的人性本质相对。
  二、“内省”与“外求”——人性向善的修养功夫各异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以良心本心言性善,直接决定了其道德内求的路向: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修养工夫亦必然是自内而发的。他弱化了孔子“修己之道”中约之以礼的他律要求,弱化了外在礼仪对人的规劝约束,而强化了“为仁由己”的自律要求。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内在潜力,因此人只要发觉本心,反求诸己,修身养志,不必外求亦可以成为君子仁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根据是来自于人所固有的德性,这是人性向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仁义是具内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圣人于我同类,只是圣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作为同类,我与圣人同具一样的潜力,同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也便是类的特征,是人性。外在的那些不可抗力,不能为人自身所主宰,但由自己所主动意求的礼仪之欲,是命,不是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受外界环境物欲的影响,孟子认为要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发掘人之四端,提升这四种品格,须通过一系列“尽心”、“养性”、“思诚”“先立乎其大”的修养功夫,也便是反求诸己,使得内心得以澄澈,善性得以彰显的内省工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能使人回归良知、良能,清明无碍,使意志坚毅果敢。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天道至诚,人道在于认识天之诚。这种认识是通过内心自省,从而反省自我,把握天道。他主张“先立乎其大”,如此“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外部的欲望不能侵袭本心,则能保善良心,成人成圣。孟子的修养都在于体认本心,澄澈本心,发挥善性。反躬于自我的良心本心,得到自我良心本心之后,忠诚按它去做,完成由知到行,这样便可以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5]。以内在的扩充和反省实现道德理性自觉。
  相较于孟子,荀子则不然。他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明确提出孟子将道德修养的提高寄托于内心自觉上的不现实。他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认为“善者伪也”,亦即人为,应该积伪而成。要改变这人性之恶,必须诉诸“外求”,即主要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行外在的矫治,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实现成人成圣的理想。
  不同于孟子强调人的类的性质,荀子更看重人的群的性质。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6]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群”,按人欲顺发则易于产生争夺,危及群的存在。要在群中消除相互之间的争夺,就必须要有一种规范力约束,以礼义约之,避免“性”与“群”的矛盾,从而产生了礼义。这说明了人性恶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性”就与“群”是对立的。人终归是“向善”的,外在的礼义的存在使人能最终向善,并能以善的性质使群存在和发展。
  和孟子相似,荀子也认为圣凡之性相同,“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3]。但为何又有圣凡之别呢?荀子认为,圣人、君子能够“化性起伪”,通过这种功夫,以外在的善,代替本性中会引发的恶。“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3]。圣人制法度礼仪教化矫人之性,化引恶之性以为善。可见,礼仪法度的存在是人类群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孟子以善性为根据主张养性;荀子则以性恶为根源主张“化性”。和孟子的内省路线不同,荀子以外在的礼仪,勉励人化性去恶,使得“途之人可以为禹”。
  前面已经讲到,孟子主张性之“本善”、“仁义具内”,荀子认为“仁义皆外”、“化性起伪”,人性“向善”,不论是通过“内省”还是“外求”的修养方法,但在最终的修养目标和归宿上都是一致的,即“善”是人发展的最终指向。
  三、“扩充善端”与“化性起伪”——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相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理想上都崇尚善,达到人人向善的目的。如何能使人向善,成就理想人格,他们都主张通过教育。但孟子认为应“扩充善端”,强化进行自我教育,荀子提倡“化性起伪”,强化外在教化,两人在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上存在着不同。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生而有善端,但是人的耳目口舌感官之欲却会蒙蔽人的善性,使人不能发挥善性而为恶。因此,要找回本心,就必须通自我过教育,激发内心的善端。他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2]。孟子认为:成人成圣应该自我内省,存心养性,扩充善端,提升仁义礼智等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属性;“存夜气”,摘 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关键词:人性;向善;内省;外求;扩充;教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2
  人性问题是传统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孔子言性以来,各家对人性的诠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来论性,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1]。中国哲学向来注重人在宇宙时空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永恒的主题。为了从逻辑上论证人性提升的可能性,寻找提高人之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历代学者锲而不舍,都企图从人性的起源和本质上寻找支撑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都是围绕人性本质的善恶来讨论人性。两位先哲论性的目的都是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内在修养,完善人的自身,只是在人性善恶的界定和实现向善的途径和方法上,二者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一、“性善”与“性恶”——人生向善的人性基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不是后天勉强练成的。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明确地指出,其所谓的性是专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性善是指人生来即有为善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都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端是人固有的天赋道德意识,善的完成需要主体将善端加以发挥和扩充,这就需要主体从心的内部修善——存心、养性、寡欲。这个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以人的善性作为基础的,目的在于为了扩善除恶。
  荀子主张性恶。荀子所谓的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是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认为人的先天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因此,人的先天之性必定是恶的,生而完成者谓之性,生而后经过练习者都是伪。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认为善是伪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3]。荀子认为,顺乎人性自然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残贼等混乱的行为,本性没有辞让、礼仪的存在。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可以改变的,善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境界。通过师法教化,通过自身的“化性起伪”,用“礼”去规范行为,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善。可见,荀子和孟子都试图从探讨人性的性质着手,为培养理想的人格提供理论依据,二者论性的目的相同,立论的人性本质相对。
  二、“内省”与“外求”——人性向善的修养功夫各异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以良心本心言性善,直接决定了其道德内求的路向: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修养工夫亦必然是自内而发的。他弱化了孔子“修己之道”中约之以礼的他律要求,弱化了外在礼仪对人的规劝约束,而强化了“为仁由己”的自律要求。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内在潜力,因此人只要发觉本心,反求诸己,修身养志,不必外求亦可以成为君子仁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根据是来自于人所固有的德性,这是人性向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仁义是具内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圣人于我同类,只是圣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作为同类,我与圣人同具一样的潜力,同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也便是类的特征,是人性。外在的那些不可抗力,不能为人自身所主宰,但由自己所主动意求的礼仪之欲,是命,不是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受外界环境物欲的影响,孟子认为要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发掘人之四端,提升这四种品格,须通过一系列“尽心”、“养性”、“思诚”“先立乎其大”的修养功夫,也便是反求诸己,使得内心得以澄澈,善性得以彰显的内省工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能使人回归良知、良能,清明无碍,使意志坚毅果敢。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天道至诚,人道在于认识天之诚。这种认识是通过内心自省,从而反省自我,把握天道。他主张“先立乎其大”,如此“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外部的欲望不能侵袭本心,则能保善良心,成人成圣。孟子的修养都在于体认本心,澄澈本心,发挥善性。反躬于自我的良心本心,得到自我良心本心之后,忠诚按它去做,完成由知到行,这样便可以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5]。以内在的扩充和反省实现道德理性自觉。
  相较于孟子,荀子则不然。他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明确提出孟子将道德修养的提高寄托于内心自觉上的不现实。他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认为“善者伪也”,亦即人为,应该积伪而成。要改变这人性之恶,必须诉诸“外求”,即主要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行外在的矫治,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实现成人成圣的理想。
  不同于孟子强调人的类的性质,荀子更看重人的群的性质。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6]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群”,按人欲顺发则易于产生争夺,危及群的存在。要在群中消除相互之间的争夺,就必须要有一种规范力约束,以礼义约之,避免“性”与“群”的矛盾,从而产生了礼义。这说明了人性恶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性”就与“群”是对立的。人终归是“向善”的,外在的礼义的存在使人能最终向善,并能以善的性质使群存在和发展。
  和孟子相似,荀子也认为圣凡之性相同,“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3]。但为何又有圣凡之别呢?荀子认为,圣人、君子能够“化性起伪”,通过这种功夫,以外在的善,代替本性中会引发的恶。“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3]。圣人制法度礼仪教化矫人之性,化引恶之性以为善。可见,礼仪法度的存在是人类群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孟子以善性为根据主张养性;荀子则以性恶为根源主张“化性”。和孟子的内省路线不同,荀子以外在的礼仪,勉励人化性去恶,使得“途之人可以为禹”。
  前面已经讲到,孟子主张性之“本善”、“仁义具内”,荀子认为“仁义皆外”、“化性起伪”,人性“向善”,不论是通过“内省”还是“外求”的修养方法,但在最终的修养目标和归宿上都是一致的,即“善”是人发展的最终指向。
  三、“扩充善端”与“化性起伪”——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相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理想上都崇尚善,达到人人向善的目的。如何能使人向善,成就理想人格,他们都主张通过教育。但孟子认为应“扩充善端”,强化进行自我教育,荀子提倡“化性起伪”,强化外在教化,两人在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上存在着不同。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生而有善端,但是人的耳目口舌感官之欲却会蒙蔽人的善性,使人不能发挥善性而为恶。因此,要找回本心,就必须通自我过教育,激发内心的善端。他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2]。孟子认为:成人成圣应该自我内省,存心养性,扩充善端,提升仁义礼智等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属性;“存夜气”,摘 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提高人的道德修养,需进行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
  关键词:人性;向善;内省;外求;扩充;教化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6-02
  人性问题是传统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自孔子言性以来,各家对人性的诠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来论性,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1]。中国哲学向来注重人在宇宙时空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永恒的主题。为了从逻辑上论证人性提升的可能性,寻找提高人之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历代学者锲而不舍,都企图从人性的起源和本质上寻找支撑自己思想的理论依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都是围绕人性本质的善恶来讨论人性。两位先哲论性的目的都是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内在修养,完善人的自身,只是在人性善恶的界定和实现向善的途径和方法上,二者又存在着诸多差异。
  一、“性善”与“性恶”——人生向善的人性基础不同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不是后天勉强练成的。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明确地指出,其所谓的性是专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性善是指人生来即有为善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都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端是人固有的天赋道德意识,善的完成需要主体将善端加以发挥和扩充,这就需要主体从心的内部修善——存心、养性、寡欲。这个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以人的善性作为基础的,目的在于为了扩善除恶。
  荀子主张性恶。荀子所谓的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是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认为人的先天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因此,人的先天之性必定是恶的,生而完成者谓之性,生而后经过练习者都是伪。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认为善是伪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3]。荀子认为,顺乎人性自然发展就必然发生争夺、残贼等混乱的行为,本性没有辞让、礼仪的存在。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可以改变的,善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境界。通过师法教化,通过自身的“化性起伪”,用“礼”去规范行为,可以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最终达到善。可见,荀子和孟子都试图从探讨人性的性质着手,为培养理想的人格提供理论依据,二者论性的目的相同,立论的人性本质相对。
  二、“内省”与“外求”——人性向善的修养功夫各异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以良心本心言性善,直接决定了其道德内求的路向: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修养工夫亦必然是自内而发的。他弱化了孔子“修己之道”中约之以礼的他律要求,弱化了外在礼仪对人的规劝约束,而强化了“为仁由己”的自律要求。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内在潜力,因此人只要发觉本心,反求诸己,修身养志,不必外求亦可以成为君子仁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根据是来自于人所固有的德性,这是人性向善的根据。
  孟子认为仁义是具内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圣人于我同类,只是圣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作为同类,我与圣人同具一样的潜力,同样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这也便是类的特征,是人性。外在的那些不可抗力,不能为人自身所主宰,但由自己所主动意求的礼仪之欲,是命,不是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受外界环境物欲的影响,孟子认为要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发掘人之四端,提升这四种品格,须通过一系列“尽心”、“养性”、“思诚”“先立乎其大”的修养功夫,也便是反求诸己,使得内心得以澄澈,善性得以彰显的内省工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能使人回归良知、良能,清明无碍,使意志坚毅果敢。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天道至诚,人道在于认识天之诚。这种认识是通过内心自省,从而反省自我,把握天道。他主张“先立乎其大”,如此“则其小者不能夺也。”外部的欲望不能侵袭本心,则能保善良心,成人成圣。孟子的修养都在于体认本心,澄澈本心,发挥善性。反躬于自我的良心本心,得到自我良心本心之后,忠诚按它去做,完成由知到行,这样便可以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5]。以内在的扩充和反省实现道德理性自觉。
  相较于孟子,荀子则不然。他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明确提出孟子将道德修养的提高寄托于内心自觉上的不现实。他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认为“善者伪也”,亦即人为,应该积伪而成。要改变这人性之恶,必须诉诸“外求”,即主要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行外在的矫治,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实现成人成圣的理想。
  不同于孟子强调人的类的性质,荀子更看重人的群的性质。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6]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群”,按人欲顺发则易于产生争夺,危及群的存在。要在群中消除相互之间的争夺,就必须要有一种规范力约束,以礼义约之,避免“性”与“群”的矛盾,从而产生了礼义。这说明了人性恶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性”就与“群”是对立的。人终归是“向善”的,外在的礼义的存在使人能最终向善,并能以善的性质使群存在和发展。
  和孟子相似,荀子也认为圣凡之性相同,“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3]。但为何又有圣凡之别呢?荀子认为,圣人、君子能够“化性起伪”,通过这种功夫,以外在的善,代替本性中会引发的恶。“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3]。圣人制法度礼仪教化矫人之性,化引恶之性以为善。可见,礼仪法度的存在是人类群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孟子以善性为根据主张养性;荀子则以性恶为根源主张“化性”。和孟子的内省路线不同,荀子以外在的礼仪,勉励人化性去恶,使得“途之人可以为禹”。
  前面已经讲到,孟子主张性之“本善”、“仁义具内”,荀子认为“仁义皆外”、“化性起伪”,人性“向善”,不论是通过“内省”还是“外求”的修养方法,但在最终的修养目标和归宿上都是一致的,即“善”是人发展的最终指向。
  三、“扩充善端”与“化性起伪”——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相别
  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理想上都崇尚善,达到人人向善的目的。如何能使人向善,成就理想人格,他们都主张通过教育。但孟子认为应“扩充善端”,强化进行自我教育,荀子提倡“化性起伪”,强化外在教化,两人在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上存在着不同。
  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生而有善端,但是人的耳目口舌感官之欲却会蒙蔽人的善性,使人不能发挥善性而为恶。因此,要找回本心,就必须通自我过教育,激发内心的善端。他指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2]。孟子认为:成人成圣应该自我内省,存心养性,扩充善端,提升仁义礼智等人心中原有的道德属性;“存夜气”,
我们的服务
网站名称:华中论文服务网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5号科教大厦A座202 邮编:410079
咨询热线:400-(刘老师、陈老师、梁老师)&&&&投稿邮箱:&&&&咨询QQ:&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号码:
【声明】:本网所提供的论文信息资源来源于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出于盈利目的,转发本网特约刊物征稿信息。
★华中论文服务网 Copyrigh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子 荀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