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心法口诀八大劲法口诀

太极拳起式的劲路、劲法和技法,太极拳要领技巧,爱教练私教网
全国高级私人教练培训信息查询发布网站
太极拳起式的劲路、劲法和技法
发布人:&阅读:3272次
& &万事开头难,如何开始,对于接下来的过程和最终的结果,起着重要的引导和决定作用。太极拳的起式,对整个套路练习的状态和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和运动规律,在每个动作式子中都是一样的,一式精而百式通,所以,把起式练好练精,就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太极拳的劲法劲路和技法的要领,再把这些要领融入所有的动作中去,就能让太极拳的整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
& &下面我们就太极拳起式的要领,从动作到呼吸以及劲法劲路和技法,进行详细的讲解:
& &一,预备式
& & & &首先自然站立,两脚跟并拢,两脚尖稍微外开,但不可开过大,以脚掌和脚跟都能落实着地不至重心有后仰的感觉为准,自然呼吸,静站几秒钟。然后轻轻吸气,同时慢慢提起左脚跟,然后整个左脚上提二十多厘米左右(以自然舒适为度),此时还是吸气,然后慢慢呼气,同时左脚自然向身体左侧迈出,在左侧与右脚相距大概与两肩同宽且与右脚尖平行的地方,以左脚尖先着地,脚跟稍微往里一些,与右脚的幅度一致,然后轻轻放落脚跟,此时还是呼气,重心还在右腿。接下来吸气,同时重心从右腿移往中间,让两脚平分重心,此时两膝稍微弯曲不站直就行,身姿稍高。然后慢慢呼气,同时两胯轻轻下落,有坐下之意,两膝稍微弯曲下蹲,整个身体从头、肩、胯、 膝一节一节从上放松落下,像倒塌的楼房,从最高的一层塌下,落到下一层,再连同这两层的重量继续落塌到再下一层,依此类推,直到地面,也就是感觉身体从上往下一节一节落到双脚上,有落地生根的感觉,然后自然呼吸。身体下落时注意虚领的意不丢,头顶有一根细绳轻轻向上提的意,使下落的身体和意念形成一种对拉的感觉,保持太极拳中有落必有起的要领,也有利于达到立身中正。在落好定式时调整好身体的各个部位,头要正,下巴稍微里收,脖子放松,两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两肩随手臂下落之势自然放松,胸背也要放松(放松是指不刻意的使劲用力去改变身体的形态),命门处不要往里弯曲,腰背相平,两膝轻轻里合,使身体的整体有稍稍前合之意,不能有后仰的感觉,但要注意前合的度,也不能有要往前倒的感觉,这只是有利于保持稳固的意,不要破坏了身体中正的基本要领,总体上以舒适为准,自然呼吸,静待进入下一个动作。
& & & (注:太极拳练习时的呼吸有自然呼吸和练功需要配合的呼吸,在练习劲法时与呼吸配合才能有好的效果,但要注意呼和吸都不能过猛,不能呼尽,也不能吸撑,以能控制又能保持舒适为准,当然,劲法练好后,自然呼吸也能达到用劲自如,配合呼吸是过程,不是最终目的。另外太极拳练习时里面的意念,是为了能让练习者更容易进入练功的状态和找到感觉,是引导的作用,但不是最主要的练法,所以不要过于执着。) & &
& &二,双手上掤动作
& & & &接上个动作,静站十几秒钟(以自己感觉能心静气顺为准),在自然吸气后,慢慢呼气,同时身体慢慢下沉,两膝再下落弯曲一些,幅度要小,注意头顶上领的意不丢。同时感觉自己像一个气球,慢慢往水里沉,当沉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在下落呼气将尽时,(注意身体下沉幅度不是很大,只是意念要到)意念受到的浮力也已足够领动双手上掤,此时双手便可以由静到动引动起来。然后轻轻吸气,双手以十指领劲,其中以中指为主,向前向上掤起,注意手指与手腕形成一个轻微的下弧线,不要伸直。在练习时,我们可以找人配合下练习,就能更容易体会到劲路的走向和劲法的运用。可以让对方双手按住我的双手手腕处,我们在这里要练的,不是向下引化对方的按劲,而是以起式的双手上掤动作,将对方向前向上掤出。此时对方按住我的手腕处推按。我们怎样才能把对方掤出去?首先我们得懂得劲点和劲力发出的方向,然后得找到劲的来源和转送方法。此时我们的劲点在与对方接触的部位,而劲发出的方向,得通过手指领劲的意念去完成。我们以手指领劲,向对方的脚跟送去,注意手指是意领,不是伸直伸僵手指,要保持手指和手掌都自然放松,意到就行,在向对方脚跟送去同时,双手向前上方掤起,意念用手指领着,通过劲点将对手向前向上送出去。在明白了劲出去的方向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劲从哪来,怎样才能运用到我们想要用到的地方去,在这个把对方掤出的动作里,有两个劲法合在一起,一个是向前的劲,一个是向上的劲,要得到这两个劲力,我们先得理清劲的来路过程。开始前个动作时我们是曲膝坐胯下沉的,所以在掤起的时候,我们的双膝可以慢慢站起,而通过膝的从曲到伸,我们可以得到两个劲路,一个是从膝往下的劲,可以使双脚站得更稳固,成为我们所有劲法的有力根基,一个是从膝往上的劲,可以送到胯到腰,就可以在胯腰处转换,但要注意胯跟也就是大腿根正面要一直保持稍微内含,若是双胯挺出,则所有的劲都会变得轻浮,对方一按就容易仰倒。接刚才所说,膝往上的劲到了腰胯后,便以腰胯的中心也就是丹田部位为核心进行转换。此时我们想像自己的劲力和身体的整体是一个圆球,丹田是球心,而双手、双脚、命门则是球的三个面,此时我们一边吸气,而这个圆球同时从球心也就是丹田慢慢掤开变大,使得命门轻轻后掤,双脚更加落实地面,我们便得到了前面说的双手向前向对方脚跟送出的劲,以及同时向上掤起对方的劲。此时双手前出的劲的劲根在命门,命门后掤与双手前送的劲形成对称力,中心点在丹田,这样就能保证双手前掤劲的饱满,而双手上掤的劲根在双脚,也是以丹田为中心,双手与双脚形成上下对称力,这样双手掤起的劲越大,对于双脚的反作用力就越大,可以使得双脚站得更加踏实稳固,而通过这样的整体协调得来的劲,就可以源源不断的作用到对方身上去,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若从双方的整体来形容,自己是一个整体的圆,对方也是一个圆,在这个动作中,对方双手双脚也是圆面,而对方是双手推按与我,也就是一个圆球向我压来,而我是从下方通过与对方接触的双手向前向上掤圆掤开,自然能将对方这个圆球轻易推滚出去。另外在这个双手上掤动作中,对方来力过大时,可以在上面所说的要领中,再加一个双手转腕的动作,当对方按我的时候,对方的大鱼际和小鱼际也就是大拇指和小拇指两边是形成合力的,此时我只要稍微转动手腕,以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的方向,将对方的合力分解转动,使对方的小拇指小鱼际这边的力经我的的手腕转动传送到对方的大拇指大鱼际这边,这样对方手上便无法形成合力,而且对方如再加力,那么劲力只能往小拇指走而被我转送到对方大拇指处,对方劲力越大则大拇指处受到的反作用力越大,便可轻易被我掤出,但注意转手腕的度不能过大,不然上掤的方向就变成外开了。另外在这个动作中,背肩肘都只是传劲的作用,整体配合掤圆送出就行,不可另外发力。以上这些练法和要领都是在吸气双手上掤时同时完成的的,没有先后之分。
& &三,双手推按动作
& & & &接上个双手上掤动作,当上掤到大概与肩同高的位置后,轻轻呼气,慢慢下落到胸口位置,此时身体也跟着稍稍下沉,同时手腕下坐,掌根向前推按,手指头向上扬立起,形成扬指坐腕的手型,但要注意不能让手腕处绷得太紧,手腕是手上劲法汇合相聚和运转送出的关键部位,一绷紧就不能灵活。在这个动作配合练习时,当接上个动作上掤开对方的双手后,我们变双手向下向前向对方的胸口推按。在这个动作里,有推劲和按劲相融合的用法,同样的,我们得理清这两个劲法的来路。在这个动作中的推劲,劲根在自己的背部,而要把这个劲送出,得要胸背的配合,在我们向对方推出时,胸部在前面自然放松的情况下,轻轻往里含,带动两肩稍稍往前相合,注意前合但不能浮起,否则劲力会漂,同时后背轻轻掤圆,这样通过胸含背掤肩前合的练法,就能得到从双肩向手臂手腕一节节送出的前推力,注意推出时手臂不能伸直,手臂只是传劲的作用,在关节弯曲但保持弹性的情况下是可以传劲力的,这个可以在两人配合的情况下慢慢去体会就能感觉到。此时光有推力还不够,无法达到好的打击效果,所以我们还得加上按劲,在这个动作中,按劲的来源在于腰胯。在向对方胸口推出时,我们身体稍稍下沉,此时腰胯也跟着下坐,带动掌根也一起有下沉的劲,此时掌根下沉的劲劲根在腰胯,劲路与腰胯下沉相合,而腰胯的根在脚,所以腰胯的下沉与双脚相合,这样一节节下沉直到脚底。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融合了推劲和按劲的整体力,而向对方胸口发劲时,要注意双肘处如轻挂着小铁球一样,这样双肘就不会浮起,若双肘一浮,劲也就漂了散了。而在劲力的方向上,此时我们与对方接触的点是双手掌,而劲点越小,打击的穿透力越足,所以我们出劲点要在双手掌根的外侧,我们把刚才的推按劲汇合到手腕处后,通过双手掌根的外侧引导送出,方向都江都稍斜向里合,这样双手的两个劲路就能在对方的胸腔里有个交叉点,也就是双手的劲路要在对方的胸腔里汇合,从而能震动甚至震伤对放方的内脏,达到最好的打击效果。当然了,在练习中要注意发劲的力度,要从轻到重慢慢加,当发劲练得较好后,可以让对方以双手臂护在在胸口,再把手搭在对方手臂上练习,这样就不容易受伤。以上这些练法和要求较多,但都是在轻轻呼气身体稍下沉双手稍下落向前推按时完成。
& &四,双手下采动作
& & & 接上动作,在推按后,还是慢慢呼气,身体再缓缓下沉,落胯弯膝,注意要保持两膝微微相合,膝盖也不能超过脚尖,才能让重心稳固,同时双手慢慢落到两胯的前方位置。在这个动作里,我们主要练习双手下采的劲法。接上个动作的用法,在我们向对方胸口推按后,如果达不到打击的效果,那可以双手顺着对方的手臂位置滑下抓住对方手腕,快速向我的脚下方向采,将对方采扑在地。在这个采劲里,劲法的来源在于身体的松落下沉。我们以手指相合抓紧对方的手腕,下采的劲点在掌根处,下采的方向是我们的双脚中间或脚尖位置都可以,而劲跟在我们的双脚,所以我们掌根的劲路要与双脚沉入地里的沉劲相合,而要达到这种融合,就得经过腰胯的带动和统一。我们在向下采时,腰胯下坐,落往双脚,而双手也是落往双脚,所以可以腰与手相合相联,以腰胯下沉带动手,一起落往脚跟,这样整体的沉劲就容易出来,下采的劲力才能充足。在这个动作中,若单独练采劲时,则要求速度要快,呼气也要快,身体一沉,带动双手快速下采,将对方向我脚下采扑,另外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配合,一个是双肩同时往双胯下落,就能更好的带动手臂手掌的下行,一个是双胯前方要轻轻一扣内含,可以加快采劲的速度和沉落,还有脚掌一定要落实,这样双手与双脚相合时重心才能稳定。而在套路的练习中,双手下采至两胯前方后,意念掌根与胯根轻轻相合,同时轻轻呼气,准备下一个式子的引动。以上的要领和练法,也是在身体下落双手下采呼气时同时完成,同时保持身体下落而头顶的上领之意不丢。
& &以上这些,就是太极拳起式中基本的劲法和技法练习的要领,而一个起式练起来也不超过一分钟,要同时去考虑到这么多要求自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得分开反复去练习和体会,这一遍练习时多注意这个要领,下一遍练习时多注意另一个要领,要一步一步的把所有的要领都练到一练拳就能自然做到的习惯。而通过起式的练习,我们可以整理出,太极拳中每个劲法,都得有劲点劲路和劲根,我们得理清了这些关系,并协调好整合好,才能运用得到位。而不管是双手前送与命门的对称开,双手下采与双脚的相合,还是推按时的胸含背掤,都是可以发劲的,而身体站起时的胯要内含,才能做到起而不浮,身体下落时头顶的上领之意不丢,才能落而不歪,统统这些要领,在每个相同动作里的练法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太极拳的运动规律,我们练习太极拳最重要的也就是掌握这种运动规律,并像我开头所说的,把这种运动规律融入到所有动作中去,就能把太极拳练好。当然了,每个老师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谓各师各法,同样一个起式,每个老师的讲解都会有些差别,但目的都是练出整体协调运用自如的劲法,方法或许不同,但最终练好后的效果都是一样。所以不用要求所有爱好者都得按哪个老师的练法去练,或要求所有老师都得按哪个老师的教法去教,只要可以对彼此的练法教法有些借鉴,并进行一些合理的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练法教法,能互相促进各方面得到些提高,便是所有受益的太极拳练习者之幸。
Copyright (C) 2012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万正科技有限公司太极拳的八种劲法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八劲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
八种劲法中,棚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 含胸 转腰 坐胯 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掷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 含胸 拔背 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太极拳内劲的练习方法-张耀忠
太极拳内劲的练习方法-张耀忠
时间: 14:07:14  作者:中华气功大全网  来源:-  查看:  评论:
张耀忠先生为大家王培生重要弟子,深得王培生太极真髓,并形成自己独特感悟,一生致力于的传承与推广,著有《王培生内功心法太极拳》、《太极拳古典经论集注》、《太极玄门剑》、《周天太极拳》、《精功十三式太极拳》、《太极十三刀》、《吴式太极剑》、《中华武医穴位治病图解》等十多部专著。
拳谚云:干招易得,一劲难求。
练习太极拳如果只掌握招式,而没有内劲(太极劲)――那只是空架子。练习太极拳的核心目的,是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简称太极劲。
以下八种练习太极内劲的方法,全属意念训练。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养成习惯,临战防卫反应自然。到时只取一种自感得意的方法即可,不必全顾。须知“得一,则万事毕”。以一法代万法。以一念代万念。以不变应万变。“一觉独照,万籁俱寂。”
习者端坐在椅子上(床沿、沙发边或台阶上亦可),两脚齐肩宽,脚掌踏平,小腿垂直与大腿成90度。背脊要直,全身放松、心情安定,进入练功态。
一、脚呼吸法又称“踵提呼吸法”,简称“踵息法”
练习方法:提脚跟。意注脚跟,要轻轻慢慢的往起提脚跟(此时感觉小腹上翻)忘掉脚跟转想脚大趾,轻轻慢慢的往起翘脚大祉(此时感觉小腹下翻。小腹之上翻下翻谓丹田内转,亦称翻江搅海燃后忘掉脚大趾再想提脚跟,之后再提脚大趾。如此一提一翘,反复练习9次。
提脚跟时为吸,翘脚大趾时为呼,是谓脚踵呼吸法,属高层次的呼吸法,非常人用口鼻呼吸。古人云:“圣息以踵,由脚踵而头顶一气呵成。”提脚跟时督脉升,翘脚大趾时任脉降。其作用不言而喻。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提脚跟,发人时则翘脚大趾(指前脚、虚脚)。
二、运睾丸
练习方法:意注睾丸。睾丸要轻轻慢慢的向上抽提(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关闭)。然后松时睾丸(此时感觉肩井穴和环跳穴都开)。这后再提,再松,如此反复练习9次。女子运会阴穴,也是―提,一松。或运乳头(黑圈以内部分)亦可。
睾丸属翘脉(阴翘,阳翘),翘脉是管人体升降的。
体用:做“金鸡独立”势时,提睾丸,做仆步下势时松开睾丸。
三、胎息法(肚脐呼吸法)
练习方法:意注肚脐。收肚脐,稍停。松开肚脐,稍停。如此一收,一松,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在收肚脐时,感觉左右两肾在往左右两侧开、当松开肚脐时,感觉两肾在合。
肚脐为神阙穴,内联五脏六腑。此法也是锻炼内脏的方法。
技击应用:在推手时,拿人时则收肚脐,发人则松开肚脐。
四、劳宫呼吸法
练习方法:手心相对一尺侧置于膝上,展指凸掌心劳宫吐气,然后空手心劳宫吸气。如此一展一空,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做劳宫呼吸时,涌泉也在同步呼吸,因手心脚心关窍相通。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时,要展指凸掌劳宫吐力,抓筋闭脉时,要空手心气贯指梢,甲欲透骨。
作用:十指连心,手指通内脏,练指掌同时也在练内脏;手是人脑的外在表现,练手指同时也在锻炼人脑,脑是人体重点保健部位。
五、鼻尖人中呼吸法
练习方法:意注鼻尖,转想人中,再想鼻尖、复想人中。如此反复练习9次。
感觉:当想鼻尖时,感觉肺叶张开,当想人中时,感觉小腹之丹田充实。
想鼻尖为吸,想人中为呼。
健身作用:练此法可醒脑提神,宽胸畅怀。
技击作用:在推手时,在拿人时则想鼻尖,发人时则想人中,意想人中则气长,气长则长,长短相差一秒钟则决定胜负。
六、眼睛呼吸法
练习方法:收眼神(看鼻根),放眼神(先往远放,然后看耳朵,左眼看左耳,右眼看右耳,看不见也看)。然后再收眼神看鼻根(看不见也看)再放眼神。如此一收一放,反复练习9次。
感觉:收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无力,放眼神时,两手腕,两脚腕有劲。
保健作用:练习此法,可调整眼睛的屈光和视野,改善眼区的血液循环,增强视神经功能。眼区也是内脏全息区,故此法对内脏也有益处。
技击应用:在推手中,发人是则放眼神,拿人时则收眼神。
七、顶心旋转法
练习方法:意注百会穴,百会一有感觉(得气感)然后转想右、前、左、后沿四神聪旋转三圈(意念转),之后反转三圈(即右、后、左、前V后转想百会穴,随即忘掉。转想肩井、曲池、合谷、十手指梢、活动活动手指。功毕。
功用:(1)培养提顶(顶头悬、虚领顶劲的感觉)。可使身体平衡稳定。(2)培养头手结合,顶打人的习惯性。
八、四肢穴道呼应法
练习方法: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想左曲池,转想右阳陵;意想左劳宫,转想右涌泉;意想左曲池。转相右阳陵;意想左肩井,转想右环跳;意相右肩井,转想左环跳;意想右曲池,转想左阳陵;意想右劳宫,转想左涌泉……如此四肢大关节穴道左右交叉呼应,来回反复3次。
功用:打通四肢穴道,培养内外三合的意念习惯,增强条件反射的灵敏性。在推手时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家,浑身如牵线,出合劲,出整劲,增强打击效果。
标签:&&&&&太极拳视频
太极拳视频 如何学太极推手的八大劲法
太极十三式指: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是也。前八法是八种不同劲别和手法,也是在临阵攻防时攻防能力的敏捷反映。 前进后退指步法、身法的调整结合。
顾往三前和盼往七星是指在竞技中要全神贯注、考虑全面。中定多指身桩中正,固守中线不移位。
现将八种劲别分述如下
在太极拳法中将向上向外弧形棚出之手的劲称为掤劲,它是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轻便灵活而又富有沉劲、弹性和韧性的力量,是一种具有粘、逼、化、 舒相作用的劲。
此劲来源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具有一定功底的运动员,能用方法破坏对方的平衡,掤引来劲时自己的重心又不被牵引。
掤劲在推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比赛场上一般用此法御敌作为第一道防线,维持不丢不顶的原则,掤劲是掌握攻防和走化技术,还可以采取自我防护措施提高自己的应变能 力,可随化随发,威力极大。
运用掤劲要注意三点:一是掤劲是沾住对方而不是与之相对抗;二是掤劲之手臂要保持与自己身体有一定的幅度和距离,而不是将小臂 靠近自己的胸腹;三是掤劲要贯彻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原则,这里讲的进退乃是指腰腿运动。
在太极拳法中将傍侧的横力向自身侧面引发谓之捋,是棚劲的反面,是顺着敌方来劲方向向自身侧面斜线引动,也称化劲。
成功的太极推手运动员, 常用此劲力使对方的进击还击落空,在比赛场上一般能棚住对方攻击时才能捋化,蛮干或顶撞不可能出现捋劲。
运用捋劲的关键有三:第一:首先顺对方的劲力而 动,略微改变其方向;第二:要旋腰、坐胯、圆裆,含胸拔背而不僵滞;第三,须连着对方的腕肘,防止对方受捋而采取肩击胯打。
就是压迫,有向外之意,一般用于封闭对方劲路,封住其重心,加强粘逼作用,可达到力学上的合力作用。在对抗赛中将对方封闭在临近出圈时,必作挣扎,这就是挤 劲的作用。若蛮干相斗勉强采用挤劲,身法必散,容易被人相乘,其势如倾山,不可挽回。
是带积极进攻性的劲路,是用意念去避实击 虚,能层层吃里(浸透),成功的太极推手运动员用此劲,能轻轻运行,潜移默化地将对方重心拔起,其尚不知,即或知道,也无法化解,是威力无比能将对手重心 移动后抛出圈外的一种长劲。
蛮干相斗所作的进攻,表面上与此劲相似,实则不同。此劲犹如改锥车螺丝,自然省力,效果好;而蛮干犹如铁锤钉螺钉,不是受阻就 是落空,或者反被对方用合力起动重心,反受其害。
更严重的是自已心慌气浮,又要力求一逞,不听劲而抢手,违背技术要求,脱手撞击犯规而被罚分。按劲是直接 触及对方胸腹使用的招法,叫做吃里,即攻其内门;在对方护卫自身双臂外部用招,叫做吃外,即攻其外门。
具体作法是,我用双手按住双方的手臂,控制其肘腕关节,对方不易走化或还击;按时沉肩垂肘,不用拙力,向对方轻轻按去,两手要轻灵兼备,复换虚实,忽隐忽现,不断地移动力点,逐渐使对方顾此失彼,立身不稳,此劲变化多端,运用得当,是进攻的有效手段,甚至可出乎意料而且又具有十分惊人的技击效果。
在太极拳法中将采制对方的劲力 谓之采,采劲应是一松一紧或一落即发,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一般情况下运用短促抓拿,迅速一闪,使对方来劲骤然落空、扑跌倒地的巧取法就是采劲的运用。双方手臂相持或相接,下沉,使对方反抗而上托,我则顺势提动其足跟,也是采劲的运用,用之得法,效果最佳。比赛若运用不当,未得机得势就冒然进攻,易犯双方 死握其手用蛮力之病而判罚分。
将转移对方的劲还制于其身为挒,这是顺着对方出力的方向循弧线用力,使对方旋转的一种劲力,力学 上称之力偶作用,它能使对方进入逆势而又不能自主,只得被提空抛出。蛮干用力者不能作出此劲,比赛中冒然使用此劲,易犯搂抱抓衣、双手死握而被判罚 分。
是以肘劲击人称肘劲,用屈肘向对方心窝或其他关节部位贴身逼封,发劲充足,击人十分锐利,容易使对方受伤,因此,在赛场上 只有放人进来,临危不惧才能成功,一般乱用肘部则易犯肘尖顶人而判犯规。
用肩部和背膀靠击人和封闭人称为靠。一般是在对方用蛮 力向后牵拉时,趁机取巧而用,用之得当,确能显出八面威风,倘若肓目乱用,易犯脱手撞击而犯规。
以上是太极推手八法劲路的粗略简述。 棚、捋、挤、按,称四正手;采、列、肘、靠称为四隅手。比赛场上双方搭手走四正手先划两圈,这个圈形是由棚捋挤按四个动作所组成,推手运动中一般多用四正手技术问劲,在比赛场上可以看到;具有相当拳历的运动员是能够守住四正手技术范围的,其动作特点表现在慢、匀、稳、静几个方面。
四隅手是在特殊情况下才能 使用,轻易运用犯规受罚。在全国比赛中,国家体委负责人再三提出要求:&太极推手要实行文明比赛,要求走自然圆活之劲,真正体现出拳法的&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反对野蛮乱斗,那样就违背了太极原理,即或偶然取胜,也不能攀登上乘功夫之境,反而会破坏太极推手的高尚声誉,达不到推广、提高的目的&。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你可能关注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口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