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畜牲 by黄瓜大侠道里龙女长什么样子的?

  再看左面的影壁,砖雕斗拱下一左一右是两盆石榴树,石榴满枝,寓意人间百姓多子多福。中间是两只狮子滚绣球,寓意喜庆祥和。下面是两条巨龙一个太阳,寓意阳光普照,天下太平。  
  再看右面的砖雕,斗拱下两边各摆一盆牡丹,寓意人间百姓家家富贵满堂。中间是太阳、祥云、麒麟与金银财宝,寓意人间祥和平安,财源滚滚。下面也是两条巨龙,寓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从影壁北边的门洞进来:  
  普化寺正在举办2014年五台山风光摄影展,从山门外到每一进院落,都有展出。
  影壁的背面也精彩,一位僧人正在欣赏精美的石雕:  
  中间部分雕有观音、善财和龙女。上面还有三位护法神:  
  左边是龙云图:  
  右边也是(正面)龙云图:  
  山门前两座雄伟的石狮子立于左右,殿门洞开,弥勒佛开怀于殿内:  
  从影壁左侧的砖券洞人院,看到的第一座是天王殿。正中殿门上方悬一块石制匾额,匾刻“普化寺”三字。天王殿三门并开,前檐墙上镌劾有“法轮常转”四字。殿的柱础上、槛墙上、中门券口上、墀头角柱石上都为石雕,有的雕风中摇竹,透出一种潇洒俊逸的气韵。有的雕松下猴王,显出一种清幽自在的情调。还有的石雕画面给人一种生活意趣的美感享受。如,牧童骑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牧羊人手执鞭子,放牧绵羊;一农人扛着撅子,赶着大象,头顶着松枝上登有喜鹊;一老者骑驴过桥,桥下水流湍急。大殿石雕中有神话故事唐僧取经。原来这些石雕,民国年间,由皈仿佛门的南山寺九宫道首领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故该寺与南山寺石雕内容一样,着上了道教色彩。殿内两壁供有雄壮威武的四大天王,正中殿坛上的弥勒像又置于精雕细缕、着彩涂金的仿殿堂结构的小木龛内,弥勒像屏扇的背面,立有石雕韦驮菩萨像。另外,普化寺天王殿与台怀寺庙区天王殿设置不同的是,添了与四大天王并坐的“哼哈”二将,一尊脸色黑中透红,一尊脸色红棕,都是一手拿降魔杵,一手拿法环。哼哈二将属于《封神演义》中的神话人物,佛家也把他们塑殿内充当护法神。还有,地上塑了“降龙伏虎”,一神骑龙背,一神擒虎于身旁。这些,同样有道教色彩。  
  回过头来再看,影壁对面就是梵仙山:  
  天王殿后面的大雄宝殿是该寺的主要建筑。该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绕殿四出廊,檐额挂有“大雄宝殿”木匾。前廊柱间的木制券口缕空雕刻二龙戏珠,廊内柱间装十二块格扇,裙板雕龙,上部是花窗。檐枋上的垫板绘有彩画,斗拱与斗拱间装垫拱,重施以彩绘。总的看去,大雄宝殿的装修精细而华丽,有别于该寺其它一般建筑。殿内主供释迦牟尼佛,佛旁有文殊、普贤二菩萨,殿两壁供有十八罗汉。山墙两内壁上部,有大型壁画。属佛传图,又称释迦谱,描绘了释迦牟尼由太子到出家成佛的过程。殿后壁右角,还供有一尊老文殊,下颔长胡须,面部如罗汉,在五台山塑像设置中别具一格。  青翠环绕着的大雄宝殿:  
  雕刻精美的大雄宝殿:  
  左面一角:  
  正中部分:  
  中间一条正龙,两边各一条飞龙:  
  右面一角:  
  左面雕龙:  
  右面雕龙:  
  大雄宝殿左面禅堂:  
  大雄宝殿右面禅堂:  
  一九九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大佛山上空呈现五彩祥云:  
  码头下精美的石雕:  
  客堂:  
  麒麟柱砥石:  
  盘龙祥云柱砥石:  
  狮子滚绣球柱砥石:    
  缠龙柱砥石:  
  禅房码头下的精美石雕(仙女与琼花):  
  仙境二老:  
  武士与女将:  
  武士与女将:  
  仙人与狮子:  
  仙人喂食小鹿青草:  
  老哥好眼力,每个石雕都看得懂意思。
  @悠闲悠闲-16 20:28:44  老哥好眼力,每个石雕都看得懂意思。  -----------------------------  其实这些雕刻都是有其寓意、有其出处、有其典故的。我也只是看个大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罢了。
  大雄宝殿左面窗台下面的精美石雕,中间部分是一幅阎罗提审不孝不顺逆子图。图中阎罗坐在桌子前,判官站在左边一手拿着一幅状纸,牛头马面站与两边,小鬼抓来一对不孝不顺孽待父母的恶鬼夫妇。夫被五花大绑,跪倒在审判桌前,阎罗怒目圆睁,手指忤逆恶鬼,开口审问道:“你这不孝不顺的忤逆之子,你这听妇言乖骨肉的畜生,是怎样孽待父母双亲致死的?快快招来,免得皮肉受苦”。只听跪在地上的逆子回答道:“回禀阎罗,只因我没有主意,耳朵无骨,心头无父母,内人说父母不好,我连个屁都不敢放,也跟着说这两老东西就是不好;内人说你父母躺在炕上去杀了两个人,我也说对对是我轻眼看到的;有一次父母发高烧,我还问我那内人用不用给他们吃退烧药,内人说哪有钱给他们买药,我就没给他们买,才致父母病情一天天加重。我就是这样偏听偏信我那刻薄尖酸,心狠手辣,把公婆视作仇人的内人之言的。我不但不给父母医治,更不去照料他们的起居,只是端一些剩菜剩饭给他们吃,有时还不给他们吃饭,连口水都不给他们喝。给父母的饭菜还没有我家内人喂猫狗的好,就这样,父母得病没几天就双双去世了。父母去世后,我那内人不让我给故去的二老买棺材,只用一领破苇席一裹就把他们埋了。”阎罗道:“你这忤逆不孝之子,罪恶深重,判你用锯分尸。再投入恼闷锅地狱受刑(脑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十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只见那恶妇跪倒在地,由小鬼手提发髻,浑身颤抖,面色死白,听着阎罗也判了她与丈夫一样的罪之后,就由小鬼们拉了下去,用锯分尸去了。  再看右面,下面是一座奈何桥,桥的左面是两个由站在高处的小鬼用招魂幡招来的寿数已尽之人,欲过奈何桥。上面站着三位阎罗。两幅图雕刻精细,寓意深刻,提醒天下儿女要孝心常在,不做忤逆之子。    
  这张图清晰一些:  
  京城刮了两天的大风,今天早上停止了。虽是蓝天,但空气又污秽了起来。
  孝贤图:  
  两位使矛的武士:  
  大雄宝殿窗台下右面的精美砖雕:  
  中间部分放大图(不知是唱的哪出戏):  
  整图左边部分,求贤图:  
  右边部分,是哪个典故里的仙人,只见雕刻的形象生动,线条优美。尤其是右面那一位,发髻高耸,胡子在嘴边左右撇开,双手举起一只小盆来,两眼眯缝,笑口半开,耸肩歪头,憨态可掬。左边那位夫人,乌云高盘,双鬓各插鲜花一朵,荣容富贵,面带微笑,偎依于中间那位力士的右肩上,祥和幸福。再看中间那位力士,头戴花冠,脚蹬棉靴,笑容满面,正歪头看着眼前那位的滑稽相,笑出了声......  
  拍完精美的石雕,放轻脚步走进大雄宝殿,拜了弥勒佛,来到后院。由东往西望去,只见四株高耸入云古松,一南一北如四大金刚护卫着大雄宝殿。南北建筑是客房。右面那座高山,就是梵仙山。  
  南面客房:  
  北面客房:  
  正在拍照大雄宝殿后面建筑的时候,忽然看到前天在塔院寺见到那位“和尚”又在为一个十多人的旅游团讲解了。网上看到有些“和尚”与旅行社合作,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吧。第二次巧遇,这个“和尚”不会记不起我来,所以我也没去正面面对他,而是来到大雄宝殿的北殿檐下,休息一会。看到有两位年轻女孩,脚蹬登山鞋,一根登山杖,一个旅行包,一副长途旅行的装束。正坐在殿檐下大青石上聊天。一听口音,又是北京腔。就问道:“你们二位是从北京来的吧?”一位稍胖的女孩回答:“是”。就这样聊了起来。这位稍胖的女孩住在北京朝阳区的双井,离我住的地方不远,那位瘦小一些的女孩,住在丰台区,离我住的地方较远。他们两位出来有一个星期了,是在普寿寺挂单。今天下午就要坐开往北京的大巴回去了。看着他们两位兴致满满的样子,也倒佩服起他们这种热爱自助游的精神来。  与他们聊了一会,想来这是我今天遇到的第二拨北京人,聊聊天、说说话倒也惬意。与这两位女孩再见后,我来到大雄宝殿后面的三佛殿前。
  大雄宝殿后面是三佛殿,佛坛的三座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着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和东方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释迦佛前为释叶、阿难,横三世佛两侧为帝释天和大梵天王,他们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在这一段的四根柱子上还彩塑着四只人头凤尾的迦陵频伽鸟,即妙音鸟。在山墙的平台上还彩塑着胡僧梵相的十六罗汉,左右两座假山上还有降龙、伏虎罗汉,在顶棚上还悬塑着一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济公和尚。为何济公和尚会在这里蹲着呢,就是因为他在封神时来晚了一步,没有了他的座位,他就一纵身蹲在这里了。且一蹲就是几百年。这些形象生动的彩塑,都是该寺的特色,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三佛殿:  
  三佛殿正中:  
  正面的龙与里面门楣上的彩画:  
  三佛殿左面一角:  
  雕刻彩画精美的老寿星:  
  放大的木雕老寿星:  
  码头上面的石雕:  
  蓝天不现风已去,  阳光难明霾重来。  今天京城的天气又是重度污染了。
  大殿左面一角:  
  精美的彩画与老寿星:  
  老寿星:  
  右边码头上的精美石雕:  
  大殿后面  中间部分龙雕:  
  里边门楣上的彩画:  
  左右两边的凤雕:  
  从三佛殿北边走过一道小门,登上台阶来到大佛殿,提起大佛殿来,就要说说这大佛殿的由来,如下图简介(卧佛殿上的匾额是普化寺的住持妙生和尚所提,佛历2544年是公历2000年,所以说这座大殿是一座新修建的大殿。大殿内卧佛慈祥,面向众生侧身而卧。既然大殿背靠的山脉犹如仰卧着的一尊长达3000余米的慈祥大佛。这一仰天大佛两臂直伸,双手作弥陀定印,置于小腹上面;大佛两腿平伸,双脚蹬于南山,静静地仰卧在清水河畔,默默地仰望着蓝天,沐星辰日月,感万物应化,保佑着五台山这块佛国圣地的兴旺与繁荣。这尊仰天大佛既是文殊道场的又一灵迹,也是五台山旅游胜地的一大景观。所以,建造卧佛殿既圆了妙生和尚的心愿,也为普化寺增添了又一道辉煌的人文景观):  
  卧佛殿:  
  普化寺妙生和尚所题匾额:  
  提起妙生和尚来,就要介绍一下近代普化寺的高僧:  普化寺虽然是五台山比较年轻的一座寺庙,但它地灵人杰,化导有方,僧才济济,高僧倍出。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法门龙象、翻译家法尊法师就是出家于该寺的一位僧人。他思想进步,爱国爱教,精通佛理,游刃于汉藏两种文字之间。他曾将《大毗婆娑论》、《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汉文典籍译成藏文;又将《藏文辞典》、《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现观庄严论》、《辨法性沦》、《四百论颂》、《入中论略解》、《俱舍论力释》、《菩提灯论》、《释量论》、《释量论略解》、《集量论略解》等藏文经典译成汉文,为沟通汉藏文化,弘法利生,贡献了毕生精力。  继一代佛学大师法尊法师之后,普化寺又来了一位爱庙如家的“修庙迷”、慈悲为怀的“神医僧”——藏明和尚。藏明和尚是大同华严寺三义法师的高足。早在五十年代中叶,他就来到了五台山。他解放思想,积极肯干,艰苦奋斗,爱庙如家。在五台山期间,他先后修过显通寺、黛螺顶、万佛阁、观音洞和普化寺等五座寺庙。就普化寺而言,仅三年时间他就带领僧众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僧寮、禅房130余间。因此被誉为“修庙迷”。常言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参禅、诵经、修庙、管庙,是和尚们的本职工作。但藏明和尚牢记佛祖教导,又有大乘菩萨的精神。他不仅庄严佛土,还利乐有情,在他农禅并举的当儿,还以佛教医药明的理论,为广大僧众行医治病。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平衡,身体无病;四大增损,百病丛生。人之疾病,不外是身病和心病两种。藏明师父常以施药、针炙、按摩、接骨、捻痛和修定、观想及运动、养生、天然食物疗法对治此病。他最擅长的是接骨、按摩、捻痛,曾为教内的道友、教外的法友、国外的朋友,治疗过许多疾病。因此,他被誉为“医术如神”的“佛国名医”,也还被远隔千山万水的天津铁路医院聘请为“院外名誉骨科大夫”同时,他还在普化寺开设了“佛教医院”,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又将祖传的接骨秘方传授给了缯俗人等,充分发挥了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所以,人们誉他为“神医僧”,党和政府又给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那时的藏明师父年事已高,但仍是口不离弥陀,心不离佛祖。他为了光大佛法,法轮常转,传灯接薪,培养出了一大批僧才。并将普化寺的工作交给了妙生和尚。妙生,法号宝住,是藏明和尚的得意门生,现任普化寺的住持。他思想活跃、戒律严明、禅净双修,有一定的佛学造诣,尤其擅长书法,且能左右手开笔,是五台山年青的佛教书法家。他认为言以心声,字能传神,顺其自然,拙朴尤佳。所以,他在管理寺庙和诵经习定之余,多是即兴而书,一气呵成,法喜众生,结缘化众,结识了不少法门龙象、高贤文士和善男信女。普化寺不仅有典型的民国建筑,而且有别具特色的彩塑雕刻,还有绍隆佛法的释家狮子,使普化寺法轮常转,香火兴旺,成了五台山:“了道心圆地,真光上明天”、“道德灵圆居仙境;心波性祝乐天明” 的极乐净土。因此,国内外的善男信女,大凡到五台山的释家弟子,无有不到普化寺参观游览,取经学法,结缘敬佛的善人。自八十年代以来,普化寺的藏明、妙生师徒二人,先后接待过胡耀邦、万里、李鹏、康世恩、秦纪伟、邓力群、廖汉生、杨成武、李铁映、赵朴初、杨易成等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接待过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用惠谛长老率领的日本天台宗日中友好访中团、日本大牟田市佛教会组织的万古长青第二次访中团、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西区佛教会访中团,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临济塔落庆访中团、马来西亚佛教总会访中团?、美国纽约光明寺朝圣团、菲华佛教朝山团、香港佛教青年协会访中团、台中丰原市慈云寺访中团、由圣严法师率领的台北农禅寺佛教访中团等等。他们进行了佛教文化交流,建立了友好关系,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为五台山佛教历史增添了一页光辉篇章。
  雄伟的卧佛殿:  
  老哥周末愉快  俺搬着板凳在这里听故事
  @悠闲悠闲-19 10:26:23  老哥周末愉快  俺搬着板凳在这里听故事  -----------------------------  晚上好!  谢谢你呀!
  大风又起长城内外,  蓝天重现帝都京城。  这就是今天帝都的天气。
  站在卧佛殿前拍到的寺院东北方向:  
  站在卧佛殿前拍到的五台山汽车站:  
  下面再说说普化寺的妙生法师发现大佛的详细经过: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四日,妙生法师带了两位居士去附近唐代古寺遗址灵峰寺,朝拜所留下的明代高僧舍利塔,再往上走,有五块平起高地,像小五台,「中台」有两颗松树,转身看对面山脉时,突然很清楚地看到一仰望天空的释迦牟尼佛的卧像,双手在胸前结印,头部靠普化寺,头顶有旋螺发,双颊、鼻子、下巴和松树形成的眼睫毛清晰可见,头朝东北方,足对南山寺,更远的山峰上的松树好似一万菩萨绕清凉山的境界。曾经有传记,五台山有卧佛,也曾有人试着介绍,但因为观看的位置不是最清楚,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反响,原来最佳位置是古寺灵峰寺,顾名思义,一千年前的古人就发现此奇景,只有登上「灵」性的高「峰」才能见佛。  发现大佛的那天是阴天,妙生法师当时想,如果这是文殊菩萨的感应度化众生,会天晴,想过之后立刻天晴;两位居士当时去采蘑菇,回来时捧着一堆蘑菇,妙生法师看了说,蘑菇平滑的顶很像和尚的光头,将来兴建这古寺之后的第一批出家僧人会有三十三位,和蘑菇的数字一样,他们数了数,手上有三十二颗蘑菇一颗掉在地上,刚好三十三颗;当天一只鸟从大佛头顶飞到中台的两棵松树之间一共五次,还有其它瑞相出现,他们一直到晚上五点才回寺。  发现大佛之后一连九天都有奇景出现,第九天,整个山脉为之气动,大佛照出紫光祥云,紫光呈六角形,祥云是亚洲地图,光从五台的部位放出,妙生法师说这象征着佛法将从五台放光,照亮整个亚洲,佛法兴盛将超过唐朝。大佛此时重新被发现,意喻文殊菩萨将以身教来感化,而不是文字言语来感化。   百度下载的大佛照片:    
  妙生法师现任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五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普化寺住持;五台山灵峰禅寺住持;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  妙生法师:  
  妙生法师与记者:  
  妙生法师挥毫疾书:  
  日(农历六月初二),是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的梦参长老百岁生日。五台山全山寺院僧众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居士、信众两万余人自发冒雨聚集普寿寺,诵经祈福,以示庆贺。五台山普化寺住持妙生法师于此间书写贺寿联为梦参长老祝寿。  
  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妙生法师的出家经历:  妙生法师,生于1964年,山西武乡人,俗姓郝,名兰生。其母一生奉道,曾入山中拜师隐修,常年净口茹素,修养性情。家世信仰;传统对于个体的人生经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受此信仰氛围之浸润,自小即勤于静思,于人生及生命之意义多有思索。他敏而好学。于小学、初中时,即为同辈中之佼佼者;少而聪慧,十三、四岁时便有出世隐修之想,但因缘未契。当时,有一修行老师父在极左年代,蒙冤入狱,对他震动很大。高中一年级时,这位老师父平反出狱。消息传宋,17岁的他深感这是因缘已熟,遂欲辍学出家修行。无奈惜才爱生的老师对这位酷爱文史的学生寄予很大的希望,不让他离校出走。他只好卷起铺盖行李,于傍晚悄悄溜走了。  回家后,与母亲一说,母亲自然十分高兴。她觉得,在自己6个孩子中,数这个男孩(长子排行老三)体质瘦弱,出家入道,不但可以修心养性,参学悟道,而且于强身健体,亦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母亲为他收拾停当,便亲自送子上山,交待给老师父。妙生法师上得山来,心中多了几份自然真趣,少了许多尘市喧闹。他的性灵得到最充分的张扬,日与山鸡野兔为侣,夜有溪水小泉作伴。师徒二人开垦出大片土地,耕种五谷杂粮。夏日里葱绿一片;秋收时,金黄满园。满山遍野。仙桃瓜果,真是一派世外桃园的景象。清风明月夜,师徒时而谈经论道,时而静坐养心,一片祥和,一片静谧。至今说起,妙生法师都觉得那的确是一段最难忘的日子。身边没有了那些烦恼之事,心中确实达到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加之天天静坐练功,身体也日胜一日地健壮起来。
  妙生法师结佛缘的成长过程:  在他入道隐修的这一段时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的人生又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一天,一位曾经追随过虚云、谛闲等大德的空法师父(当时已还俗,住在武乡)路经此地,见妙生法师性情敦厚,慧根不浅,便坐下来,用浅近的语言讲解了佛教的微妙法门,告诉了他佛法的殊胜意义。妙生法师一闻之下,如他自己所说,真是“茅塞顿开”。决心改弦易张,舍道入佛。于普化寺这一净土道场,听住持妙生法师说这一番话,不由让人想起北魏时净土高僧昙鸾大师的一段经历。昙鸾大师为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因家近五台山,自小就听闻有关文殊菩萨种种传说,14岁时便登山寻访灵迹,因而出家。出家后为注释佛经,积劳成疾,感生命短促,如果不获长年,很难完成自己的志愿,听说江南道士陶弘景精研神仙方术,知长生不老之方,便至其处请教。陶弘景教其调心练气,并授《仙经》十卷。昙鸾携经北返,途经洛阳时,遇到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支,便问:“佛法中颇有长生不死法,胜此土《仙经》者乎:”菩提流支回答说:“是何言欤!非相比也。此方何处有长生法!纵得长年,少时不死,终便轮回三有(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耳?”意思是说,道教不配与佛教相比,靠道教的《仙经》,即使能多活些年,终究是不能摆脱生死轮回,达到长生不老的。菩提流支把一部《观无量寿经》授给昙鸾,告诉他:“此大仙方,依之修行,当得解脱生死。”昙鸾顶礼接受此经,当场把江南带回的十卷《仙经》烧掉,从此研究和弘扬净土信仰,成为净土宗的奠基者。日本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都奉昙鸾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空法师对妙生法师的指教亦如菩提流支三藏对昙鸾大师的教诲。妙生法师义无反顾,弃案头抄写盈尺的道家方术经卷于不顾,携带了干粮盘缠,便踏上了寻师求佛的历程。
  起先,他听说在河北省的涉县有一个法师在传法收徒,便涉水过山。风餐露宿,前往投师。去后方知是人们误传。又听当地人讲栾城有法师,便又打点行囊起身,去后又未果。这次数百里的远行,虽然没有找到可以皈依的师父,但于他却是人生的一大体验。他感受到往古先德西行求法,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的艰辛,懂得了一颗坚固的道心确实是靠多次的磨练来铸就的。当然,这次的远行也使他这个从未远离家门的青年打开了眼界,增长了许多社会知识。  寻师求法,靠道听途说,分明是不行的,他又从河北返回太原,来到晋祠旅游区的龙山石窟。这处石窟是由元初全真道士宋德芳主持开凿的,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胜迹,当时由晋祠文物管理所委派一名老僧人看管。这位老僧人便是在山西很有名气的正文老法师。妙生法师一见老法师,便生亲近之感,迫切地说出自己要出家,请师父收下的请求。但正文法师当时仅是被委派看管石窟,无权收徒,见年轻人求佛心切,态度虔诚,就把他介绍给了五台山普化寺的藏明法师。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海内外享有极大的声誉。妙生法师说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五台山。日后他入山隐修时,亦在翻阅经书典籍中看到过文殊菩萨圣迹的记载。如今,自己就要到五台山圣地出家为僧,想来真是莫大的福报。1982年秋季,妙生法师来到五台山普化寺,于藏明老和尚座下披剃出家,法名妙生法师,号宝住。佛经里讲,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妙生法师师终于实现了自己出家为僧的愿望。
  看了妙生法师出家修行的经过,我们也可以看到信佛修行的理念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正如唐僧西天取经一样,历经千难万险,终成正果。
  座落在卧佛殿右面山脚下的白塔(信徒们在转塔):  
  白塔下面的小门:  
  沿着白塔右边红墙边的台阶下来,走进右手边的一条夹道,出了夹道,正巧是五观堂的大门。再往西南看:南面一排房子是客堂,只见居士们进进出出。又见一位僧人从五观堂出来,就上前双手合一问道:“请问现在斋堂还有饭吗?”回答:“有,你快点去吧。”谢过这位师傅,走进五观堂。见一位师傅正在与一位居士说话,见我进来就问我道:“你有事吗?”我反问道:“请问您现在还有斋饭吗?”这位师傅说:“有。”说完就带我来到斋堂,指着窗台下的消毒碗柜说:“你从柜子里拿两个碗出来。”我取出碗之后,师傅又说:“你跟我来。”跟着师傅来到伙房,师傅说:“这里有包子,这里有米饭,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我铲了半碗米饭,夹了三个包子,又随师傅回到餐厅。餐厅的桌子上放着半盆菜,师傅指着这半盆菜说:“吃多少盛多少吧。”我又盛了半碗菜放到桌子上。师傅又开口道:“你捐点钱到‘广植福田’的功德箱内吧。”顺着师傅手指的方向,来到“广植福田”功德箱前,先双手合一举向胸前,然后掏出二十元来放了进去。返回来到外面的水龙头下洗了手,这才进来吃饭。边吃饭边与这位师傅聊天。师傅也关心国家大事,问我北京的情况,我一一回答。得知师傅是张家口人氏,来普化寺出家还不到一年。我心想:“难怪这位师傅这么热心,一与他出家行善为怀有关,二与他是张家口人的诚实本性有关。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张家口人氏诚实在,出家人信佛诚待人。边聊天边吃饭,也是几天来言短话少(一人在外,与谁说话去?),就多与师傅说上几句,恨不得把这几天欠下自己说出去的话都说出来,以弥补前两天少说了的亏空。师傅听着也不烦,我说着也不累。按理说在这里吃饭是不允许说话的,这不是就我们俩人吗?就作弊了,佛主也会原谅的。如果是与大家一起进斋,那就绝对要闭口,吃饭是不能有半点声音的。也是头一次吃这素斋,那菜里有:土豆胡萝卜、菜花加扁豆。茄子花生米,木耳炸豆腐。好一个素什锦来大锅烩,好一张饕餮大嘴饥肚肠。再吃那包子,是芹菜馅,倒也别有风味。吃完饭,师傅问我:“吃饱了吗?”我说:“吃饱了,谢谢您!”师傅指着放在“广植福田”功德箱旁边的暖壶说:“那边有暖壶,喝点水。”我又倒了一碗水,继续与师傅聊天。喝完水,把碗拿到外面的水池子里洗干净,放到消毒碗柜里。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位居士,放好菜板,拿起菜刀,从桶内取出咸菜切了起来。师傅见这位居士来干活,就对她说:“去休息会再切吧。”“不累。”居士回答道。我对师傅说:“您也去休息会吧,我给您添麻烦了”。师傅说:“不客气,这是我们出家人应该做的”。这时又进来一位居士,也拿起菜刀,切起了咸菜。师傅见她两人在这里,就回禅房休息去了。再看外面,大雨稀里哗啦地下了起来,心想还是雨小点再回宾馆吧,就又坐了下来。等了有十几分钟,雨果然小了,这才打起雨伞,走出了普化寺。
  斋堂的广植福田功德箱:    当思来处  佛教有食存五观: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全缺应供,忖己德行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我的素斋:  
  盆里的菜:  
  斋堂:  
  切咸菜的居士:  
  长桌子,长凳子,干净的斋堂。一张长条桌子上坐四个人,桌子与凳子的长度一样。  
  出了普化寺,往北是一个小上坡,上坡之后地势平缓了一些,但从东面流下来的雨水已在这里的低洼处汇成了一条三米来宽的小溪,由东往西挡住了去路。不能趟水过去啊,就四下寻找来两块石头,放在水流的窄处,踏着石头才过了这条小溪。五台山旅游区少见有黄土地露出,所有的路面都是青石铺就,下点雨,雨水存不住,就由高向低汇聚而来,流向引水渠,然后再流向清水河。也就五分钟的时间,就回到了宾馆。放下书包之后,又觉那只坏了的鞋鞋底进水了,取出鞋垫来,已经湿透了。又用卫生纸垫在是鞋垫上面,然后卷起来使劲拧,换了几次卫生纸,才把水挤干。但还是湿湿的。就去找房东借来吹头发的吹风机,一会就吹干了鞋垫。又把鞋里面也吹干,才安心地上床躺下休息。这下雨天五台山的气温还有点凉,盖上毛毯也不觉热。因床上铺的薄,就把另一块毛毯铺于身下,这才暖暖和和睡了一觉。
  睡到近五点起来,看看外面雨停了。想想这雨刚停天还阴的黑铁片似得,去那里转悠都不痛快,就想还是去普化寺吧,去感受一下与众僧人一起过堂(僧人把进餐叫做过堂)的感受吧。背起书包,锁好房门,走出农家小院,来到普化寺。中午也未来得及仔细看看这里,只见:两层楼的下面一层是斋堂(斋堂里面如上图),中间正门上面挂着“五观堂”匾额。  五观堂就是僧人用餐的斋堂(前面有过叙述,再讲一遍)。也名香积斋。因僧人戒律规定,在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唐代李绅《悯农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半粒粮食,一口两口食物,都得经过劳动人民的垦植、收获、碾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况且施主也是省吃俭用来,为求福而施予三宝的。所以,僧人在吃饭时,应当饮水思源,爱惜食物,作此观法。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僧人在吃饭前还应该检查自己是否持戒、诵经、念佛、坐禅,作关于三宝的事情。否,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德行圆满,则可应供受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僧人在用饭时,不要见到上味餐就起贪,见到中味餐就起痴,见到下味餐就起瞠。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佛教认为,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更好地从事有关佛教的事情,故需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佛教认为,不食会生饥渴之病,难成道业;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要吃得适当,资身修道。普化寺的百名僧人,每顿饭时都要自觉地观想此等五事,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本职工作,对得起施主。  进入斋堂,见那干净整洁的长桌子上早己整整齐齐摆好了碗筷,就取出相机准备把这个场面拍照下来,但被一位僧人师傅给制止了,说这里不能拍照。只好收起相机,走出斋堂。这时已有众多僧人、居士在院子里等着过堂了。见台阶下地上湿漉漉的,一片积水里有赃物,就顺手抄起立在水池边上的一把笤帚来,把这块十多平米有菜叶、赃物、积水的地面打扫干净。放好笤帚后,见有僧人、义工提着菜桶,端着花卷馒头、包子等进入斋堂。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畜牲禽兽之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