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零年代农家院在外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回国之后为我国做了奉献的故事

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文章、故事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中华儿女为国争光的文章、故事有哪些
快一点。要有实例
提问者采纳
  容国团(),祖籍广东中山(今珠海南屏镇)。中国乒乓球运动员、教练员,中国乒坛第一个世界冠军获得者。  1956年容国团以2∶0击败来港访问的世界乒乓球团体冠军日本队的主力队员荻村伊智朗。次年,他代表工联乒乓球队参加全港比赛,一举夺得了男子单打、双打和男子团体三项冠军。这一年他随父亲回广州定居,考进广州体育学院。1958年他代表广州参加全国九城市乒乓球锦标赛,获全国男子单打冠军。在技术方法上,容国团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左推右攻打法,成功地创造了发转与不转球、搓转与不转球的新技术。入选国家队后,苦心练就了直拍快攻打法。球路广,尤精于发球,推、拉、削、搓和正反手攻球技术均佳,并很快形成了“快、准、狠、变”的技术风格。1959年3月,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西德多特蒙德拉举行。容国团在男子单打中,最后与九获世界冠军的匈牙利老将西多争夺桂冠。针对西多肥胖的身材,他发球长短兼施,配合拉侧上旋,把拉杀的角度加大,在先输一局情况下连胜三局,战胜西多。容国团的名字第一次刻在圣•勃莱德杯上,为中华乒坛健儿首获世界冠军者。 1961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上,中国队在3∶4的不利情况下,容国团淌下了眼泪。女队员丘钟惠见了就问他,他回答说已负了两局,随即激动地说:“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他振奋精神,挥拍上阵,力挫素有“凶猛雄狮”之称的日本队员星野,以5∶3战胜日本队而首次问鼎斯韦思林杯,为我国立下战功。从此“人生难得几回搏”这句名言便流传开了。  詹天佑(日 –日)(Jeme Tien Yow),号眷诚,字达潮,广东南海人,原籍安徽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叠,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李四光,(),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以力学的观点研究地壳运动现象,探索地质运动与矿产分布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肯定中国具有良好的储油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1956年,他亲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时间里,先后发现了大庆、胜利、大港、华北、江汉等油田,为中国石油工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刘翔,上海人 ,生于  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的世界纪录。这枚金牌是中国男选手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枚田径金牌,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  刘翔的一跑,说明黄人也能飞。“人种论”就像麻醉剂,当日本足球、韩国足球、日本的男子游泳、马拉松等项目悄悄地大踏步地向前迈进的时候,中国足球、田径、男子游泳等很多项目还在这麻醉剂的安慰下浑浑噩噩地虚度光阴。刘翔对中国体育的贡献是田径短距离径赛项目的突破;对于世界体育界,他的贡献在于突破了“人种论”的偏见,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谁说中国人不能进入世界前8名,我,是世界冠军!” 而且针对刘翔平了世界纪录这一点,还说黄人不仅能飞且飞的一样快。而且刘翔因为年轻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特别是2008,我们期待刘翔再突破0.01秒——看来这是很快很容易的事情——那么就是黄人不仅能飞且飞的更快了。  袁隆平日。江西省德安县人。  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带领学生下农村生产实习,目睹了农村粮食短缺、群众生活困难的现状,决心从农作物品种改良入手,探索科技兴农之路,与饥饿和灾荒作斗争。  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休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4期杂志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提问者评价
3Q,但是没用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还在1259年,宰相贾似道便以称臣、割江北地区和岁纳银绢各20万两匹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伯颜却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将贾似道十三万大军消灭,朝廷便再...
周恩来的故事 —— 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楼外楼菜馆的经理、厨师和服务员一听到周总理要来请客的消息,都非常兴奋。服务员忙着把面临西湖的餐厅打扫得窗明几净,经理和厨师忙着商量菜单。 11 时左右,周总理和随行人员谈笑风生地踱过西冷桥,漫步白堤,来到了楼外楼。席间,他热情地与随行人员一一碰杯,感谢他们辛苦地完成了这次接待任务,并向北京来的同志一一介绍杭州名菜:这是活杀活烧的西湖醋鱼,这是产自西湖的油爆大虾,这是叫化子鸡,都是北京人难得吃到的西湖佳肴。当周总理看到服务员端上一盘盘他最喜爱的家乡菜时,一边举筷品...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詹天佑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铁道工程专家,为我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曾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于同年回国。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1894年英国工程研究会选举詹天佑为该会会员。
张家口为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南北旅商来往之孔道,向来为兵家所卣虼司┱盘肪陀凶胖匾木眉壑岛驼治价值5鼻逋⒁蘧┱怕返南⒋龊螅诨屏ψ畲蟮挠⒐驹诒氐茫映こ且员蔽涫屏Ψ段У纳扯硎牟幌嗳茫秸植幌拢詈蟠锍尚椋喝芍泄俗孕薮寺贰?...
为国争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共16876个阅读者,39条回复 |
发表时间: 08:46
从老照片看――解放前的文学家 【二】 &&
左效勤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57-1.html
  李健吾(-),咀华文学评论 福楼拜中国知 文人戏剧之作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47
  萧军(-)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48
  周扬(1908年-日),原名周运宜,字起应,笔名绮影、谷扬、周苋等。湖南益阳人。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共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曾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文化总同盟书记、《文学月报》主编。由于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文艺界的官方领导地位,又亲自参与和发动中共历次文化批判运动,曾经有中共“文艺沙皇”之称,文革开始后被打倒,遭到监禁和批判。文革后平反,晚年思想有巨大变化,向在历次斗争、运动中被其批评或攻击的人士道歉,提出人性论和异化论,1989年因脑部疾病而病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富争议性的人物。
  周扬的一生极具戏剧性。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曾留学日本。1931年回国,次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成为“左联”的实际领导人。1936年,左联内部有关“国防文学”(周扬、夏衍、郭沫若提出)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鲁迅、冯雪峰、胡风提出)的两个口号的争论,周扬也与胡风有关于现实主义问题的争论。
  延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秋到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文协主任,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1946年至1949年,他曾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华北局宣传部长。1949年,参与负责筹备和召开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副主席。
  1949年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工作,主要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他是1950年代、1960年代中国大陆文艺界的实权人物,具体领导了中共中央部署的各种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文艺讲话。在其担任文宣领导期间,策动了多次批判运动,如胡风、丁玲反党集团案。
  1963年至1964年,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出两次批示,在日的第二次批示,毛泽东直指周扬领导下的各个文艺协会“这些协会和他们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数……十五年来,基本上……不执行党的政策,做官当老爷,不去接近工农兵,不去反映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否定建国以来中宣部和周扬这位副部长领导下的文艺工作。周扬大规模地对文联、作协和文化部负责人进行激烈批判,却未能自保。“文化大革命”初期他被捕入狱。
  改革开放后
  1978年周扬从秦城监狱被释放。出狱后周扬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大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晚年他的思想有巨大转变,对早期种种批判运动都有反思。陆续对胡风等被其批判过的人士道歉。日,在中央党校纪念马克思去世一百周年的学术报告中,周扬做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报告由王若水、顾骧和王元化共同起草)报告中的第四章“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很快引起党内争议――会议进行到第二天后休会两天,同时胡乔木劝说周扬修改文章,但周扬非但没有修改,并在3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全文刊发。胡乔木等党内人士非常不满,以违纪为名要求周扬检讨。十二届二中全会召开时,由胡乔木起草的报告中严厉批评了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说法,此后持续28天的“清除精神污染”风波中,周扬也成为批判对象,并被要求做公开检讨。后因胡耀邦出面,将批判风波平息。但对人道主义的批判并未结束。
  1984年周扬前往南方访问,在广州时不慎摔倒,回京住院治疗,1985年由于脑软化病危,成为植物人。
  日,周扬在北京病逝。
  评价与争议
  批评人士抨击周扬是“迫害胡风等数千人的打手,搞宗派的文艺界的蛀虫”。以学者顾骧为代表的人士认为晚年周扬值得尊敬的地方在于他彻底的反思精神。
  一生著译甚多,有翻译作《安娜?卡列尼娜》、《生活与美学》等。
  编有《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出版论著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人民的文艺》、《坚决贯彻毛泽东文艺路线》等。
  1984年《周扬文集》一卷正式出版,二、三、四、五此后陆续出版,截止1994年共五卷出版完成,人民文学出版社。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49
  傅雷(日-日),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南汇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他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其有两子傅聪、傅敏,傅聪为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钢琴家,傅敏为英语教师。后被红卫兵逼死于家中悬梁自尽。
  傅雷一生嫉恶如仇,其翻译作品也是多以揭露社会弊病、描述人物奋斗抗争为主,比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约翰?克里斯朵夫》等。傅雷对其子家教极严,而又父爱至深,其家书后由傅敏整理成《傅雷家书》,至今影响深远、广为流传。
  早年留学
  日,傅雷生于中国江苏省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1912年时其父傅鹏飞因冤狱病故,由母亲抚养成人。1920年(12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今南洋模范中学),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因批评宗教而被开除,同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参加反学阀运动。秋后考入上海持志大学读一年级。1928年,傅雷留学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理论。开始受罗曼?罗兰影响,热爱音乐。
  教学生涯
  1931年,傅雷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校办公室主任,兼教美术史及法文,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次年与庞薰琴和倪贻德结成“决澜社”。中日战争时期,留在上海,此后参加中国民主促进会,曾发表亲美言论。1949年之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等职。傅雷学养精深,对美术及音乐理论与欣赏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陷入政治旋涡
  1958年,在上海“反右补课”中,傅被上海市作协划为戴帽“右派分子”。上海市中共领导柯庆施执意要划傅雷为右派,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周而复则认为傅雷属于“可划可不划”的范围,恰逢周扬赴上海听取意见,柯庆施同意了周而复、周扬的意见,事后上海市中共委员会派柯灵通知傅雷该消息。但正当傅雷做了检讨,准备放下包袱时,阴谋家柯庆施却变卦拍板把傅雷定为“右派”。
  1958年12月,留学波兰的傅雷长子傅聪驾机出逃英国。此后,傅雷闭门不出。1966年8月底,文革初期,傅雷遭到红卫兵抄家,受到连续四天三夜批斗,罚跪、戴高帽等各种形式的凌辱,被搜出所谓“反党罪证”(一面小镜子和一张褪色的蒋介石旧画报)。9月3日上午,女佣周菊娣发现傅雷夫妇已在江苏路284弄5号住所“疾风迅雨楼”双双自杀身亡,傅雷系吞服巨量毒药,在躺椅上自杀,享年58岁,夫人朱梅馥系在窗框上自缢而亡。傅聪收到父亲的最后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其死后骨灰原被安葬于永安公墓,后归并到万国公墓,之后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红卫兵的破坏后遗失。幸有一工人原为傅雷作品的爱好者,故私藏其骨灰盒,幸免遭毁[4]。
  昭雪平反
  1979年4月,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办傅雷朱梅馥追悼会,柯灵致悼词,宣布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是错误的,应予改正;文革中所受诬陷迫害,一律平反昭雪,彻底恢复政治名誉。骨灰移葬上海革命烈士公墓。
  傅雷的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名著。15卷《傅雷译文集》,共五百多万字,是中国翻译史上空前的巨著。此外,傅雷还是一位杰出的美术批评家[5]。24岁的他就译出了《罗丹艺术论》这样不朽的名著。26岁的傅雷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课时,写出了《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文章不仅分析了一些绘画、雕塑名作,更触及了哲学、文学、音乐、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等等,足见其知识之渊博,多艺兼通。在《贝多芬传》里,傅雷以一位音乐鉴赏家的角度用“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其翻译的作品强调“神似”,即“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并要求文字“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病”。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1
  徐(拼音:xū 注音:ㄒㄩ)(1908年-日),著名作家、教授,以写作小说闻名,并以高产著称。
  徐本名徐传琮,字伯,1908年生于浙江省慈溪。193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学位。后转至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攻读硕士。北京大学学生时期发表有《烟圈》(短篇小说)。1934年,于上海担任《人间世》(月刊)编辑。1936年,发表有《郭庆记》(短篇小说)。1936年,远赴法国留学,一年后回国,居于上海。
  抗日战争爆发后,未竞所学,回到中国,居于上海。
  1937年,以《鬼恋》(中篇小说)一举成名。“孤岛时期”在上海办报刊和创作,其间著有《吉布赛的诱惑》、《荒谬的英法海峡》、《精神病患者的悲歌》和《一家》四部长篇小说,风靡一时,是当时沪上最多产的作家,风头堪比张爱玲。1942年,赴大后方重庆,执教中央大学。1943年,其作品《风萧萧》登大后方畅销书榜首,1943年也被出版界誉为“徐年”。1950年,赴香港定居,20世纪60年代先后在新加坡、香港多所大学任教,曾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浸理会学院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等职。其间创作了《彼岸》、《江湖行》、《时与光》、《悲惨的世纪》等长篇小说。
  徐在香港与学者曹聚仁等创办创垦出版社,曾合办《热风》(半月刊)。1966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香港浸理会学院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等职。一九八○年在香港去世。
  徐是位想象力丰富,善于描写的作家,早期小说作品重爱情题材,重心理分析,并富有哲理不失深度,为海派文学之典型代表。除了小说以外,在散文,戏剧,诗歌,文学理论等领域,其成就同样不容忽视。
  《徐全集》,预计共18卷(只出了15卷),包含徐作品共计六十多种,台湾正中书局出版
  详细作品目录(按年代先后顺序):
  《鬼恋》(短篇小说),1938年,夜窗书屋
  《海外的鳞爪》(散文集),1939年,西风杖
  《春韭集》(散文集),1939年,夜窗书屋
  《吉布赛的诱惑》(中篇小说)1940年,夜窗书屋
  《一家》(中篇小说),1940年,夜窗书屋
  《生与死》(话剧),1940年,夜窗书屋
  《西流集》(散文集),1940年,夜窗书屋
  《成人的童话》(短篇小说集),1940年,夜窗书屋
  《月亮》(话剧),1940年,珠林书店
  《契约》(话剧),1940年,成都东方书店
  《海外的情调》(短篇小说集),1940年.夜窗书屋
  《孤岛的狂笑》(话剧),1941年,夜窗书屋
  《荒谬的英法海峡》(中篇小说),1941年,夜窗书屋
  《月光曲》(话剧),1941年,夜窗书屋
  《野花》(话剧),1942年,成都东方书店
  《鬼戏》(话剧),1942年,成都东方书店
  《兄弟》(话剧),1942年,夜窗书屋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长篇小说),1943年,光明书店
  《母亲的肖象》(话剧),1944年,成都东方书店
  《风萧萧》(长篇小说),1944年,成都东方书店
  《盲恋》(中篇小说集),1945年 (出版单位不详)
  《鸟语》(中篇小说集),1945年,怀正
  《阿拉伯海的女神》(短篇小说集),1946年,怀正
  《旧神》(中篇小说),1946年,夜窗书屋
  《烟圈》(短篇小说集),1946年,夜窗书屋
  《蛇衣集》(散文集),1947年,夜窗书屋
  《灯屋集》(话剧),1947年,怀正
  《潮来的时候》(话剧),1948年,夜窗书屋
  《黄浦江头的夜月》(话剧),1948年,怀正
  《进香集》(诗歌集),1948年,怀正
  《待绿集》(诗歌集),1948年,怀正
  《借火集》(诗歌集),1948年,怀正
  《灯笼集》(诗歌集),1948年,怀正
  《鞭痕集》(诗歌集),1948年,怀正
  《幻觉》(短篇小说集),1948年,怀正
  《炉火》(中篇小说),1952年,香港大公书局
  《期待曲》(中篇小说),1952年,香港大公书局
  《轮回》(诗集),1952年,香港大公书局
  《彼岸》(中篇小说),1953年,香港大公书局
  《杀机》(短篇小说集),1953年,香港大公书局
  《痴心井》(中、短篇小说集),1953年、香港大公书局
  《有后》(短篇小说集),1954年,香港大公书局
  《百灵树》(短篇小说集),1954年,亚洲
  《结局》(短篇小说集),1954年,亚洲
  《传统》(短篇小说集),1955年,亚洲
  《婚事》(长篇小说),1955年,亚洲
  《父仇》(短篇小说集),1955年,亚洲
  《花束》(短篇小说集),1956年,亚洲
  《私奔》(短篇小说集),1957年,亚洲
  《太太与丈夫》(短篇小说集),1958年,亚洲
  《时间的去处》(诗集),1958年,亚洲
  《灯》(短篇小说集),1959年,亚洲
  《女人与事》(短篇小说集),1959年,亚洲
  《神偷与大盗》(短篇小说集),1959年,亚洲
  《江湖行》(长篇小说),1960年,香港大公书局
  《徐全集》( l―15卷),1966年―1970年,台.正中(未出齐)
  《时与光》(长篇小说),(1966年),台,正中
  《三边文学》(散文集),1973年,香港上海印书馆
  《大陆文坛十年及其他》,1973,香港大公书局
  《花神》(短篇小说集),1977年,黎明
  《悲惨的世纪》(长篇小说),1977年,黎明
  《巫兰的恶梦》(长篇小说),1977年,黎明
  《原野的呼声》(诗集),1977年,黎明
  《传薪集》(散文集),1978年,台.正中
  《传杯集》(散文合集),1978年,台.正中
  《小说汇要》(古典短篇小说选),1974年,台.正中
  其中《鬼恋》在1996年被陈逸飞改编为电影《人约黄昏》
  林语堂认为徐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对中国新诗一向没有好评的他赞誉徐是唯一的中国新诗人。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2
  陆蠡(1908年-1942年4月),原名陆考源,字圣泉,笔名陆蠡,另有笔名陆敏、卢蠡、大角等,中国现代散文家和翻译家。浙江省天台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次年至泉州平民中学(现泉州第三中学)任中学理化教师[1]。1936年进入友人吴文林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之后其著作也都由该出版社出版。抗战爆发后,续留上海孤岛,维持出版社运作。珍珠港事变后之1942年,日军抄查出版社,陆蠡前往巡捕房交涉,遭日本宪兵队拘捕并杀害。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 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
  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 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
  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 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 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日被捕,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海星》(1936)
  《竹刀》(后改名《山溪集》,1938)
  《囚绿记》(1940)
  《陆蠡散文集》,台北:洪范书店,1979。(收录上述三书)
  [法]拉马丁原著,《葛莱齐拉》(1936)
  [俄]屠格涅夫原著,《罗亭》(1937)
  [俄]屠格涅夫原著,《烟》(1940)
  [英]笛福原著,《鲁滨孙飘流记》
  《寓言诗》
  《希腊神话》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3
  殷夫(日-日),本姓徐,名孝杰,字柏庭,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人。著名作家、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也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牺牲时化名徐英。有一说法殷夫生于1910年。
  其父徐孔甫早亡。十岁入象山县立高小。1923年秋,由大哥徐培根接去上海,考入上海民立中学。
  1924年,开始创作诗歌。1925年夏爆发五卅惨案,随民立中学师生参加罢课等活动。
  1926年7月,跳级插班考入上海市浦东中学高中二年级,在校加入青年团。1927年4月因一个国民党员告密,入狱三个月,后经大哥徐培根营救出狱。
  1927年9月考入同济大学预科学习德文,与王顺芳、陈元达为同学。1928年初加入文学团体太阳社,与阿英、蒋光慈结伴。4月并转入中共。
  1928年夏天,被捕离校,与王顺芳、陈元达结伴回象山老家避难,在殷夫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任代课教师。
  1929年3月与家庭断绝经济关系离开象山,返回上海,一度流浪。6月因投稿认识鲁迅。夏秋之间,组织丝厂罢工,第三次被捕,很快出狱。冬到1930年,参加编辑共青团中央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参加编辑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即加入为盟员。同年5月,与胡也频、柔石、冯铿等人作为左联代表,参加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
  日于上海被捕,这是殷夫第四次被捕,2月7日被处决。留有遗著《殷夫诗文集》。
  《死神未到之前》长诗,写于1927年5月第一次被捕狱中。
  《呵,我爱的……》、《五一歌》、《一九二九的五月一日》、《宣词》、《血字》、《孩儿塔》、《梅儿的母亲》、《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前进吧,中国》。
  《归来》,写于1928年底回上海之前。
  《别的晚上》,1928年底,回上海之前。此时盛孰真离开象山返杭州。
  《别了,哥哥》,写于日,从象山返回上海,遇到大哥德国来信劝其回头之后。
  《自由》译作,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名言: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译于1929年初,是从德文转译。德文《裴多菲诗选》是大哥徐培根从德国寄给他的德文学习资料。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4
  艾青(日-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日(农历2月17日),艾青生于浙江金华府金华县畈田蒋村(今属金华市金东区)。
  1928年考入杭州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1929年至1932年留学法国。学习过雷诺阿和梵高的绘画,马雅可夫斯基和维尔哈伦的诗歌,并接触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回到上海之后,因反对国民党统治而入狱。
  1934年发表《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作时,根据“蒋海澄”的谐音第一次用“艾青”作笔名[1]。1935年出狱,四处流亡。1937年3月,《天下日报》创刊,总编辑钟鼎文邀请艾青担任副刊主编。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1941年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章,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被打成右派,在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作品无法出版。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诗歌。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作品
  《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1936,上海群众杂志公司
  《北方》(诗集)1939(自费印出);1942,文生
  《他死在第二次》(诗集)1939,上杂
  《向太阳》(长诗)1940,海燕
  《旷野》(诗集)1940,生活
  《诗论》(理论)1941,桂林三户出版社
  《反法西斯》(诗集)1943,华北书店;1946,读书
  《吴满有》(长诗)1943,新华书店;1946,作家书屋
  《黎明的通知》(诗集)1943,文化供应社
  《愿春天早点来》(诗集)1944,桂林诗艺出版社
  《雪里钻》(诗集)t944,新群
  《献给乡村的诗》(诗集)1945,北门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理论)1947,香港海洋书屋
  《走向胜利》(诗集)1950,文化工作社
  《新文艺论集》1950,群益
  《欢呼集》(诗集)1950,北京新华书店;1952,人文
  《艾青选集》1951,开明
  《新诗论》1952,天下
  《宝石的红星》(诗集)1953,人文
  《艾青诗选》1955,人文
  《黑鳗》(长诗)1955,作家
  《春天》(诗集)1956,人文
  《海岬上》(诗集)1957,作家
  《苏长福的故事》(报告文学)署名纳雍,1960,新疆人民
  《归来的歌》(诗集)198O,四川人民
  《艾育叙事诗选》198O,广东人民,1984,花城
  《海恋花》(散文集)1980,四川人民
  《艾青选集》1980,香港文学研究社
  《彩色的诗》(诗集)198O,江苏人民
  《抒情诗选一百首》1980,香港时代图书公司
  《艾青诗选》1982,外文
  《艾青谈诗》(理论)1982,花城
  《落时集》(诗集)1982,浙江人民
  《艾青抒情诗选》1983,文联
  《雪莲》(诗集)1983,黑龙江人民
  《域外集》(诗集)1983,花山
  《艾青》(综合集)1983,人文
  《艾青短诗选》1984,花城
  《绿洲笔记》(散文集)1984,四川人民
  《启明星》(诗集)1984,百花
  《艾青论创作》1985,上海文艺
  《艾青选集》(1――3册)1986,四川文艺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5
  曹禺(日-日),本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是中国现代剧作家以及戏剧教育家,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曹禺这个笔名是取自他本名中的“f”的繁体字,拆为“草字头”和“禺”,草换为曹,“万”就成了“曹禺”。
  曹禺祖籍湖北潜江,日出生于天津意租界二马路28号(今河北区民主道23号)小洋楼,其父万德尊曾任黎元洪的秘书。
  他在《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中说“我出身在一个官僚家庭里,看到过许多高级恶棍、高级流氓;《雷雨》、《日出》、《北京人》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父亲是曾当过师长和黎元洪秘书的万德尊,据曹禺忆述,他的父亲“为人胆子很小,又从来没有打过仗,加上他读书较多,便更像是个文人,四十多岁,他就不做事了,经常找几个诗人在一起吃吃喝喝,写点诗文。”[1]父亲先后迎娶三名妻子:首名妻子燕氏诞下他的姐姐万家瑛及哥哥万家修;第二名妻子薛氏是他的生母,但不幸在生下曹禺3天后便因产褥热而离世;第三名妻子是他生母的孪生姐妹,名叫薛咏南,但她没有诞下子嗣。 他没有上过小学,自幼在家垫中学习古典文学(例如《红楼梦》、《镜花缘》)和传统经典(例如四书五经及《史记》);他又从林琴南所译的西洋小说中接触西方文学。他很早便接触戏剧,少年时代跟随继母观看京戏、昆曲、河北梆子、蹦蹦调、唐山落子等许多地方戏,以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新戏;另外,他亦因从小熟读《戏考》而加深对传统戏剧的认识。
  1922年插班进入南开中学读二年级。1925年(15岁)加入南开新剧团,先后参加了《压迫》、《玩偶之家》(扮演主角娜拉)、《国民公敌》、《织工》等剧的演出,改编并参加演出了《财狂》、《争强》,这些演出经历使他对戏剧艺术规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曹禺自言“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曾经想从医,但两次投考协和医学院都没能考上。这时期的他阅读很多外国剧本,包括南开教师张彭春馈赠的英文版《易卜生全集》。张彭春是当时南开中学的校长,对他的戏剧影响深远。
  1928年,曹禺入读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29年,曹禺的父亲去世,而此事对他的影响很大,令他深刻体会到世人的丑恶-“我父亲死后,亲朋离散……所有的人对我报丧都不起劲,除了李仲可,别的人都不来过问了。家庭一败,立即脸就变了,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吗?我以为这条路中,大概可以看到世人的真面目。’真像鲁迅经历的那样,家庭一败就完了,找谁谁都不管,真是可怕的啊!这种体验是平时不可能得到的,这种人生的体验对我来说是太深刻了。”[3]
  1933年大学毕业后,曹禺到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任教。数月后,又进入清华研究院研究戏剧。他21岁时开始了背景取于天津的剧本《雷雨》的创作,1934年7月发表于《文学季刊》。同年9月回天津,在河北女子师范学院外文系任教。
  1935年发表《日出》,同年8月应邀赴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2年初辞去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教职离开江安赴重庆从事戏剧写作和编导活动。
  1946年3月,与老舍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1月回国,应熊佛西校长之聘,到上海实验戏剧学校任教,同时开始构思创作电影剧本《艳阳天》。1948年,由文华影业公司拍成影片,曹禺自任导演。1949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秘密转道香港抵达北平,2月28日离港北上,3月18日抵京,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曹禺曾经担任过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还写了《胆剑篇》和《王昭君》两个剧本。
  《雷雨》(1933年)
  《日出》(1936年)
  《原野》(1937年)
  《全民总动员》(1938年,与宋之的合著,又名《黑字二十八》)
  《蜕变》(1939年)
  《正在想》(1939年)
  《北京人》(1941年)
  《家》(1942年,改编自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
  《镀金》(1943年)
  《罗密欧与朱丽叶》(1943年,翻译作品)
  《桥》(1946年)
  《明朗的天》(1954年)
  《胆剑篇》(1961年,与于是之、梅阡合著)
  《王昭君》(1978年)
  曹禺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曹禺的《雷雨》在上海曾轰动三年,茅盾赋诗曰:“当年海上惊《雷雨》”。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7
  钱锺书(日-日)中国作家、文学研究家。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锺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晓畅多种外文,包括英、法、德语,亦懂拉丁文、意大利文、希腊文、西班牙文等。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兼讲座教授余光中分析当代中文时,常称道钱西学列于中国人之第一流,两岸三地之作家如陶杰、宋淇,行文之时,亦多交许赞之。钱氏于中文一面,文言文、白话文皆精,可谓集古今中外学问之智慧熔炉。
  钱锺书是古文学家钱基博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钱基成,由伯父启蒙。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钱锺书都跟去。伯母娘家是江阴富户,抽大烟,早上起得晚,婆媳彼此看不起,后来伯父也染上大烟。父亲不敢当着哥哥管教锺书,可是抓到机会,就着实管教。六岁入秦氏小学,上学不到半年,大病一场,在家休养。十一岁,和钱钟韩同考取东林小学一年级,这年秋天,伯父去世。十四岁考上苏州桃坞中学。二十岁后,伯母去世。
  1929年,钟书考上清华大学,数学只考得15分,当时的校长罗家伦破格录取。当时任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系主任的冯友兰曾说,钱锺书“不但英文好,中文也好,就连哲学也有特殊的见地,真是天才。”[6]钱锺书十八及二十学年的总成绩为甲上,十九年则得到超等的破纪录成绩。
  1933年夏,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获文学学士,赴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后考取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名列榜首,平均分数87.95是史上最高,留学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其间女儿钱瑗出生。
  1937年获得B.Litt.学位(其夫人杨绛翻译为副博士学位),随后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一年的研究。
  1938年9月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后获评为一级教授。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钱锺书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1969年11月,下放至河南罗山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五七干校”,不久,随“五七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东岳。
  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在“五七干校”,钱钟书一度担任过信件收发工作。
  1970年6月,女婿王德一被逼含冤自杀。1972年3月回京,开始写作《管锥编》。
  1978年赴意大利出席第26届欧洲汉学会议。1979年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赴美国访问。日上午7时38分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88岁。
  当年在清华大学外文系有龙虎狗“三杰”之说,狗是翻译家颜毓蘅,虎是剧作家曹禺,龙则是钱锺书,实为三杰之首。夏志清说钱锺书“才气高,幽默,很会讽刺人。他什么人都看不起,当时联大的教授恨他的也不少。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虚,但是恃才傲物。”[8],据说钱对西南联大外文系几位教授有这样的评价:“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钱读书爱做眉批,于是清华图书馆的藏书上便到处有了“钱批”。钱锺书早年“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因而改弦易辙,奉衍若神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
  1935年,钱锺书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锺书摔了跤,自己又走回来,用大手绢捂著嘴。手绢上全是鲜血,抖开手绢,落下半枚断牙,满口鲜血。”杨绛急得不知怎样能把断牙续上。幸同寓都是医生,他们教杨绛陪锺书赶快找牙医,拔去断牙,然后再镶假牙。
  钱刚回国时,在西南联大教书,月薪300元。1939年暑假,钱钟书去上海探亲,再也没有回联大。钱锺书在小说《围城》中成功塑造了一批特点鲜明的知识分子,生动地再现当时知识分子的普遍状态与心态,与他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是有关系的[13]。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1938年,钱锺书留居蓝田两年,写了《谈艺录》的一半。两年后回到上海,又写了《谈艺录》的后一半。此书于1942年完稿。《谈艺录》问世后,广受好评。文史家曹聚仁说:“胜利以后,回到上海,读了钱锺书先生的《谈艺录》,才算懂得一点旧诗词”。
  夏志清认为“钱著《谈艺录》是中国诗话里集大成的一部巨著,也是第一部广采西洋批评来译注中国诗学的创新之作。”然而,海外学者一开始对于《谈艺录》的评价并不高。夏志清就说过,“尽管该书‘眼光正确,范围惊人,旁征博引……却没有能替中国诗的急需重新估价立下基础’”。
  1950年到1956年,钱锺书担任《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主任委员,花费了大量精力翻译毛泽东著作,几乎没有发表文章。
  1957年,钱锺书的《宋诗选注》出版,不久即遭到批判。他在序言中指摘宋诗的缺点称:“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费笔墨去发挥申说。”当时在台湾的胡适看过这本选注说:“黄山谷的诗o选四首,王荆公、苏东坡的略多一些。我不太爱读黄山谷的诗。钱锺书没有用经济史观来解释,听说共产党要清算他了。”“他是故意选些有关社会问题的诗,不过他的注确实写得不错。还是可以看的。”钱锺书本人则表示因为“从未出过风头,骂过什么人……享受了“沉默的自由””。
  1960年,钱锺书又了参加毛泽东诗词英译本的定稿工作。
  1979年,在其学术代表作《管锥编》中,钱锺书不仅通过传统的训诂方法澄清了许多学术史上之公案,更在大量文献梳理与互证的基础上,作了大量精辟与独到的评论。是集数十年功力的学术钜著,尤其对比较文学有所贡献。该书为集合各种学科知识,对中国古典如《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等进行论述,自成一家之言,他也因此被推为现在中国的文化批评大师。《管锥编》据说起草于1972年,是文革中期,钱当时无家可归,住在文学所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据《谈艺录》、《管锥编》责任编辑周振甫记载,钱当时的书桌既是饭桌,晚上还要当床。
  夏承焘在日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说过,“阅钱锺书《谈艺录》,博闻强记,殊堪爱佩。但疑其书乃积卡片而成,取证稠叠,无优游不迫之致。近人著书每多此病”。
  钱锺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钱氏虽通宋诗,而《宋诗纪事补正》成书过于仓促,不免瑕疵,有人甚至以为删削过多。亦有人指出钱的批评是“尖刻无情地科学”。
  日,钱锺书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8岁。钱锺书临终遗言:“遗体只要两三个亲友送送,不举行任何仪式,恳辞花篮花圈,不留骨灰。”钱锺书去世后,著名学者余英时、王元化评价说:钱钟书的离开标志着出生于20世纪初的那一代学者的终结。
  论文:《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牛津大学B.Litt.学位论文,1937),《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钱锺书参加意大利米兰举行的欧洲汉学家第26次大会的演讲,1978);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
  小说:《猫》(1945);
  中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
  长篇小说:《围城》(1947);
  诗集:《槐聚诗存》(1995);
  学术著作:《管锥编》(1979)、诗论《谈艺录》(1948)、《七缀集》(1985)、《宋诗选注》(1958)等。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8
  李广田(1906年-日),山东邹平人。集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于一身。1929年入北京大学外语系预科,并结识本系同学卞之琳和哲学系的何其芳。后出版三人诗合集《汉园集》,被人称为“汉园三诗人”。
  山东齐东人,出身农家。民国14年,考入山东省立师范大学,开始接触现代思潮,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思想趋向极端。
  1930年入北京大学就读英文系,学习英、法文,并向周作人学日文,开始新诗和散文的写作,周作人曾赞他是“卖文苦学的好青年”。同学当中,李广田与何其芳、卞之琳最亲近,志同道合,交游繁密。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转任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组成),与朱自清、闻一多结识,彼此友谊甚笃。文学创作更趋活跃。
  1957年,升任云南大学校长。1962年以后转向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整理、成绩卓著、曾出版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为一向缺少长诗的中国诗坛,开辟了新领域。这部常诗后来还在李广田的顾问指导之下拍成电影,广受欢迎。
  1968年11月,“四人帮”大闹云南大学,62岁的李广田被红小兵污辱及殴打,悲愤之余,和太太于云南大学“翠湖”投水自尽,死时直立水中,是大陆三零年代文人死的最惨的一位。
  李广田著述甚丰,他的重要作品为大量的散文,文风淳朴无华,亲切感人,受英国大自然派散文家影响很大,富乡土风味。诗歌创作,除浑厚有力的风格外,也有比较婉约的作品,透著一种淡淡的愁绪。这类唯美之作,并不在何其芳、卞之琳之下,而对于五零年代以后郑愁予抒情风格的师承,也可以找到一些源头。
  主要作品
  《汉园集》(1934年)
  《画廊集》(1935年)
  《银狐集》(1935年)
  《春城集》(1958年)
  其作品《花潮》曾经为香港中学会考中国语文科的课本文章之一。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59
  卞之琳(日-日),江苏海门人,曾用笔名季陵,祖籍江苏溧水,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卞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沈从文倾囊帮卞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一举成名。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抗日战争初期曾与沙汀、何其芳访问延安从事临时性教学工作、并访问太行山区前方、随军;回西南大后方后在昆明西南联大任讲师、副教授、定级教授,1946年至天津南开大学任职一年。
  1947年作客英国牛津,任研究员,期间写了一本七八十万字的抗战小说,讲知识分子的抗战心态。1949回到国内后,发现国内创作要求写工农兵,不写小资产阶级,于是就将小说焚毁,并从此开始积极思想改造,1958年后不再写诗。
  历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年),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二级、享受终身制待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外国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多次下乡生活与协助农村工作。2000年1月,卞之琳获得了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同年12月逝世。
  诗汇编
  《十年诗草》
  《雕虫纪历》
  《山山水水,小说片断》
  《断章》
  杂类散文
  《沧桑集》
  报告文学
  《第772团在太行山一带》
  《布莱希特戏剧印象记》
  《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英国诗选》
  纪德《浪子回家》集
  里敦?斯特莱切《维多利亚女王传》等等。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9:00
  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何其芳早年诗,华丽哀婉,引人神伤,充满个性的光芒。1938年入延安,任“鲁艺”主任,并做过朱德的私人秘书受到极大器重,文风大变,充满时代的革命强音,此时代表作:《生活是多么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本放弃创作(但仍创作了象《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这样的作品),主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红学)以及教学工作,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免,被打为“走资派”,1977年病逝。
  何其芳出生在一个偏远山乡的封建大家庭里,虽然得到过祖母和母亲的溺爱和庇护,有过一点童年的天真和欢乐,但父亲严厉的封建家法管教,使他仅有的一点天真和欢乐很快就丧失了。加之乏味的私塾生活,使他的童年过得很暗淡,养成了孤僻和忧郁的性格。即便到了中学和大学,何其芳还是习惯于把自己关闭在孤独的世界里,生活在自己的梦境中。加之初恋的失败,更加深了这种寂寞与苦痛。于是何其芳只能到梦幻世界里去寻找那甜美的爱情。孤独和寂寞使何其芳对现实与未来缺乏信心、对自身和他人缺乏信任。
  到达延安后,何其芳起初还创作过一些诗歌,但经过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后,开始转向宣传和阐释毛泽东文艺思想。后奉命与刘白羽到重庆传达毛泽东关于文艺的讲话。在文学创作方面,他的后半生基本没有什么建树,刘再复曾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何其芳现象”。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9:02
  陈梦家(日-日),笔名陈慢哉,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南京。新月派诗人,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日(清宣统三年三月廿二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浙江省上虞县。父亲陈金镛曾长期任上海广学会编辑,生有五女、五子。陈梦家自幼喜读古诗,八岁时全家迁往上海,入圣保罗小学读书。
  1920年春,随三姊回到南京,翌年升入中学。1927年夏考入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国立中央大学)法律系。
  1928年春,陈梦到青岛,是年冬天与闻一多认识。此后师事闻一多和徐志摩,成为新月派诗人。
  日,由徐志摩主编、陈梦家担负实际编辑工作的《诗刊》季刊在上海以“诗社”名义出版,撰稿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卞之琳、孙毓堂、曹葆华、方纬德、梁镇、沈祖牟等人,标志后期新月诗派的正式形成。同月,陈梦家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同年夏毕业,获律师执照。7月,应徐志摩之邀赴上海,负责编选新月派的主要刊物《新月诗选》。
  1932年1月,新月派刊物《诗刊》停办。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陈梦家与同学到122旅旅部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写下《哀息》、《在藻浜的战场上》等诗作。3月,应闻一多之邀到青岛大学任闻的助教,并在闻一多的指导下,开始研究甲骨文。4月,将在淞沪前线所写的诗结集为《陈梦家作诗在前线》。9月,由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教授刘廷芳推荐,到该院学习,为院长赵紫宸所望重。
  1933年热河战役时,陈梦家再次奔赴前线。3月初,日军占领热河,陈梦家返回北平。9月,到安徽芜湖任广益中学国文教员。1934年1月,诗集《铁马集》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同月,赴北平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容庚攻读古文字学。1936年9月获硕士学位,并留在中文系担任助教。同年,与赵紫宸之女赵萝蕤结婚。
  1937年抗战爆发,陈梦家由闻一多推荐,到长沙临时大学教授国文。同年秋,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讲授古文字学。倾心看戏评剧,认识魏喜奎、筱白玉霜、常香玉、马金凤等明星名角。
  1947年夏,游历英、法、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同年秋回国,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同时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
  1952年,因全国院系调整,转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并兼任考古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考古学报》编委、《考古通讯》副主编。陈梦家的稿费收入高,生活条件优越,1956年,他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在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陈梦家为王世襄邻居,都喜爱收藏明式家具,对此两人乐此不疲,倾囊以求。
  陈梦家生性吝啬,不好结交朋友,人缘比较差。1950年代初,陈梦家被自己的研究助理李学勤举报有经济问题。
  1957年,发表《慎重一点“改革”汉字》和《关于汉字的前途》,不赞成废除繁体字实行简化字,以及实行汉字拉丁化,被定性为“章罗联盟反对文字改革的急先锋”,并被打为右派。《考古学报》上连载文章被停发。陈表示:“这是‘1984‘来了,这么快!”妻子赵萝蕤因受到过度刺激,导致精神分裂。
  1960年,由于夏鼐的关照,陈梦家开始研究“武威汉简”,完成了《武威汉简》和《汉简缀述》两书。文革期间,陈梦家强迫长跪在院里,被人吐口水,有人还将吃剩的饭菜往他头上浇,罪证是攻击革命烈士闻一多,“不洗澡,不换衣服,身上臭得要命”。苦心收藏的明清家具、藏书被没收。陈梦家愤然道:“我不能再让别人当猴子耍”。日服安眠药自杀未果,同年9月3日自缢身亡(但有人怀疑是被打死后伪装成自杀)。
  妻子赵萝蕤,为翻译家和比较文学家,第一位翻译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中国学者,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系主任。1946年夏天,艾略特由英国回美探亲,7月9日晚上,艾略特邀请赵萝蕤和陈梦家在哈佛俱乐部共进晚餐,诗人即席朗诵《四个四重奏》的片段,又在赵萝蕤带去的《年诗歌集》和《四个四重奏》二书上签名,还在扉页上题写“为赵萝蕤签署,感谢她翻译了荒原”的英文题词。
  主要著作:
  《梦家诗集》
  《铁马集》
  《殷虚卜辞综述》
  《老子今释》(重庆商务印书馆,1945年)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考释第一集》(北京图书馆、商务印书馆,1946年)
  《尚书通论》(商务印书馆,1957年)
  《美帝国主义劫掠的我国殷周铜器集录》(科学出版社,1962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9:04
  穆时英(-),新感觉圣手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9:06
  端木蕻良(日-日),原名曹京平,笔名,荃叶、罗旋、辛人、叶之琳、曹坪等。辽宁省昌图县人,南开中学毕业、清华大学肄业。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此鹭湖的忧郁》,是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
  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为19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重量级力作,长期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其间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风格独异。
  后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投身于新品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其中有《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名作。
  1938年4月,身怀六甲的萧红与端木在武汉大同酒家结婚。
  1950年代后多次到深入农村、工厂和部队,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
  文革结束后,端木创作了一批新时期文学特色的散文和文化随笔和中短篇小说《江南风景》等。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颇大。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
  《科尔沁旗摹》
  《大地的海》
  《曹雪芹》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10:56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也是一面镜子。信不信由你。
回复时间: 08:44
  辛笛,原名馨迪。诗人。(.1.8)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语文系进修。回国后,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秘书,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上海烟草工业公司、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洋文学。
  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是其三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的一次小结,其中有写于1934年8月的成名作《航》,以及读者传诵的其他诗篇,如《夜别》、《印象》、《生涯》、《冬夜》、《告别》、《二月》、《潭柘》、《丁香、灯和夜》等。
  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英国文学。远离故国亲人,孤身负笈异域,浓重的乡愁经审美经验的升华化作了诗行,构成这个时期的作品,即二十余首《异域篇》。这些诗作是辛笛诗风成熟的标志,脍炙人口的篇章有《挽歌》、《秋天的下午》、《月夜之内外》、《对照》、《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狂想曲》、《门外》等,这一组诗有的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有的应邀寄给戴望舒主编的《新诗》等刊物上。后来收入《手掌集》中的“异域篇”里。
  1939年秋二战爆发前夕回国,入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抗战胜利后, 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颇为活跃的几年,他除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兼秘书外,还担任了美国文学丛书编委,《姿》、《月光》等仍保持着三十年代的婉约蕴藉的特点,同时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与现代诗艺有机融合的作品,如《夏日小诗》、《手掌》、《寂寞所自来》、《逻辑》、《憔悴》等。
  1947年冬,辛笛因公去美国作短期考察,在这期间写下的《海上小诗》、《熊山一日游》、《甘地的葬礼》、《尼亚加拉瀑布》和回国后写下的《风景》、《山中所见――一棵树》、《夕语》等大多发表在《诗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上。正是经《诗创造》、主要在《中国新诗》上逐渐形成八十年代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辛笛在四十年代后期发表的诗作后来收入《辛笛诗稿》的“手掌篇”中。在那几年里,辛笛还为《大公报》的“出版界”周刊专栏写了十余篇文章,介绍英美新书、辞典、评价诗集等,均收入1948年12月出版的《夜读书记》一书。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底辛笛入选上海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回到上海后,他转入工业战线工业,直接投身于新生活和社会实际,决心对新事物从头学起,以促进个人诗风的进一步转变,开始了他新诗创作的第二个沉默期。
  1957年5月至1962年间,辛笛发表过《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一扫以前的风格,变得朴实无华,琅琅上口。八十年代辛笛迎来诗歌创作的新生。
  1981年他与八位诗友结集出版的《九叶集》重现四十年代现代诗歌的风采, “九叶”诗派由此定名。此后,他接连出版三本诗集《辛笛诗稿》(1983年)、《印象?花束》(1986年)、香港版《王辛笛诗集》(1989年),收入了1976年至1986年十年间创作的百余首新作。与友人合集出版的除《九叶集》(1981年)外,还在香港出版了《八叶集》(1984年)。从未回过祖籍故乡的辛笛连续两年踏上淮安故土,创作了《在淮安故里出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会感赋三绝句》、《淮安家乡烹饪杂咏》。
  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写作也源源不断,《忆西谛》、《旧书梦寻》、《叶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怀念靳以》《展履何处不牵情》、《我和西方诗歌的因缘》、《〈槐聚诗存〉读后》等等,终于在1998年结集出版散文新集《琅S偶拾》。
  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
  他还主编出版了《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1997年)。
  敬慰纪念奖
  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
  主要作品:
  诗集《珠贝集》(光明印刷局1936年)
  《手掌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
  《手掌集》(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
  《手掌集》(加导读和附录台湾大雁书店1989年)
  《手掌集》(加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辛笛诗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印象?花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王辛笛诗集》(香港专业出版社1989年)
  旧体诗集《听水吟集》(香港翰墨轩出版社2002年)
  诗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八叶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
  散文集《夜读书记》(上海森林出版社1948年)
  《夜读书记》(另加续记重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琅S偶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校对翻译作品《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主编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45
  唐|(日-日),原名唐端毅,字越臣,曾用化名王晦庵、郑子光。笔名:“晦庵”、“风(凤)子”、“凤”、“若思”、“潜羽”、“韦长”、“怀三”、“仇如山(仇山)”、“桑天(桑天导)”、“南宫离”、“唐弓衣”、“忍士”、“公衣”、“双替”、“将离”、“横眉”等。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现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现代散文、杂文作家,藏书家;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学者。抗日战争时期(按:1944年,上海。)为逃避日本宪兵追捕,以王晦庵的化名藏身沪西徐家汇;后发表书话文章时,都以“晦庵”署名。夫人是沈e云。
  唐|虽年少家贫,父亲却一心支持他上学。14岁时,父亲典押房屋,将他送到上海洋人办的华童公学。但因家贫,只读到初中二年级便被迫辍学,靠自学写作成才。唐|发表的文章造就了,他与鲁迅的会面,并使唐|可以从鲁迅这位前辈身上学习。可以说唐|与鲁迅两人是亦师亦友的。
  1929年唐|于上海华童公学正科二年级肄业,即从事邮政工作,并写作投稿辅以生计。1933年开始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发表文章,后在鲁迅指导下参加左翼文艺运动。作品在思想、艺术上含有很强的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有文艺抒情,意味隽永的;又时针对时弊,则笔锋锐利;亦有评击社会黑暗的激烈议论。因唐|所写的文风格式和鲁迅很相似,达到乱真的程度;国民党曾一度误认唐|所写的文章为鲁迅之手笔。
  抗战期间,唐|在上海参加救亡活动,坚持抗日文化运动。
  1938年,唐|参加了《鲁迅全集》编校工作。后来还辑录、考订了鲁迅的佚文;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又编辑《文艺界业刊》,并与柯灵在《万象》期刊一起共事,发表包括“书话”和其他杂文的文章。抗日胜利后,唐|与柯灵合编《周报》,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等民主运动。1946年《周报》被禁,转任《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1947年任震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国家文物局鲁迅研究室顾问,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及《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职务。
  1959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1979年和1988年亲身赴日,搜集鲁迅早年留学东瀛的史料。
  唐|爱读书,也爱买书与藏书。先是1926年他到了上海,当时上海卖旧书的地方有汉口路、福州路、城隍庙和老西门。刚进中学时,唐|喜爱南社诗人作的旧体诗,于是就从卖旧书的地方零星购了些文言著作如:《南社丛刻》、《国粹丛书》等近似现在所谓丛刊一类的旧书;又零星购了一些“五四”绝版的白话单行本书及“五四”以来的期刊如《莽原》第一卷合订本等。到了抗战期间他就开始秘密地购书、藏书。1942年上海被日军侵占,人们逃难时遗下的许多珍贵书刊,不识者都当作废纸或被卖掉,或烧毁。唐|知道了十分心痛,暗中下决心:别人卖书,他偏买书!就是这样这批在日占时期在上海大批集中购买的书,奠定了唐|日后的大量藏书基础。抗战后,唐|做研究的工作又不断的购了很多书,他爱书,所以日积月累藏了很多的书。唐|的收藏中,以新文学时的书刊最为系统、齐全。唐|到了晚年藏书之富,在文化界首屈一指。
  唐|去世后,家属将其藏3万多册藏书和1万多册期刊捐赠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
  唐|的散文作品曾收录于中国大陆中小学及大学语文教材。
  唐|的散文、随笔创作集主要有:
  《推背集》(1936年)
  《海天集》(1936年)
  《短长书》(1940年)
  《投电视系列剧》(1940年)
  《劳薪辑》(1941年)
  《识小录》(1947年)
  《落帆集》(1948年)
  《学习与战斗》(1955年)
  《唐|杂文选》(1955年)
  《繁弦集》(1958年)
  《莫斯科抒情及其他》(1958年)
  《晦庵书话》(1980年9月,北京:三联书店)
  《生命册上》(1984年)
  唐|参与主编、辑录的学术论文主要有:
  《鲁迅全集补遗》(1946年)
  《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1952年)
  《向鲁迅学习》(1953年)
  《鲁迅在文学战线上》(1957年)
  《燕雏集》(1962年)
  《海山论集》(1979年)
  《鲁迅的美学思想》(1984年)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
  《鲁迅论集》
  《西方影响与民族风格》
  《文章修养》
  《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问题》
  另有:《唐|文集》(10卷)(199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历史是一面镜子
回复时间: 08:47
  杨宪益(日-日),生于天津,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杨宪益出身名门。高祖父是曾任清朝漕运总督的杨殿邦,死于太平军战争。祖父杨士燮曾任嘉兴知府,浙江巡警道、禁烟督办等职。四叔祖杨士骧、五叔祖杨士琦均为袁世凯心腹,分别担任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和邮传部大臣。父亲杨毓璋曾留日,担任过天津中国银行行长,曾资助徐世昌竞选大总统,也深受袁世凯赏识。杨宪益是父亲唯一的儿子,从小穿着袁世凯赠送的清廷黄马褂。
  十二三岁时入读教会学校新学书院,上了7年,包括一年预科。“五卅惨案”后,曾参与学生罢课,因家庭地位,没有受到惩罚,在学生中建立威信。
  1934年毕业后,跟随英国教员C.H.B. 朗曼经美国到伦敦求学。在学习了几个月希腊文和拉丁文之后,1935年报考牛津大学墨顿学院,成绩合格但被推迟录取。于是到欧洲游历。1936年秋入读牛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期间同游者包括钱钟书夫妇、向达和吕叔湘。他还担任了中国学会的主席。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之一。
  文革期间,曾遭批斗,夫妇二人亦同被关进牢狱达四年。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1986年冬,杨宪益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杨宪益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随后宣布退党。
  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颁发名誉博士学位。
  杨宪益与戴乃迭育有一子二女。其后,杨的儿子到英国两年后于1979年自杀身亡。
  杨宪益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著作 发行日期 出版社
  零墨新笺(随笔集) 1947 中华书局
  零墨新笺(随笔集) 1950 自印
  赤眉军(中篇小说) 1957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译余偶拾(随笔集) 1983 三联书店
  White Tiger(自传)
中文大学出版社
  漏船载酒忆当年(自传)中译本 2001-01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译作 发行日期 出版社
  老残游记(长篇小说) 1947 南京独立出版社
  英国近代诗抄 1948 中华书局
  离骚(楚辞)与戴乃迭合译 1953 外文出版社
  屈原(话剧)与戴乃迭合译 1953 外文出版社
  雪峰寓言 与戴乃迭合译 1953 外文出版社
  唐代传奇 与戴乃迭合译 1954 外文出版社
  王贵与李香香(诗歌)与戴乃合译 1954 外文出版社
  白毛女(歌剧)与戴乃迭合译 1954 外文出版社
  长生殿(戏剧)与戴乃迭合译 1955 外文出版社
  鲁迅选集(1―4卷)与戴乃迭合译 1956 人文出版社
  宋明平话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56 外文出版社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与戴乃迭合译 1957 人文出版社
  牧歌(诗歌)古罗马维吉尔著 1957 人文出版社
  汉魏六朝小说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58 外文出版社
  关汉卿杂剧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58 外文出版社
  阿里斯多芬喜剧二种 古希腊阿里斯多芬著 1959 人文出版社
  地心游记(长篇小说)与闻时清合译 1959 外文出版社
  中国小说史略(文学史)与戴乃迭合译 1959 外文出版社
  故事新编(短篇小说集)与戴乃迭合译 1961 外文出版社
  野草(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1976 外文出版社
  红楼梦(1―3册)与戴乃迭合译
外文出版社
  史记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79 外文出版社
  奥德修纪(史诗)古希腊荷马著 1979 译文出版社
  呐喊(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1981 外文出版社
  彷徨(杂文集)与戴乃迭合译 1981 外文出版社
  三部古典小说节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81 《中国文学》杂志社
  聊斋故事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81 《中国文学》杂志社
  卖花女(戏剧)英国萧伯纳著 1982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古罗马喜剧三种 古罗马普劳图斯等著 1985 中国戏剧出版社
  汉魏六朝诗文选 与戴乃迭合译 1986 《中国文学》杂志社
----------------------------------------------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零网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