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白伦忠犬八公的故事事

他愿化为一片烈焰_名人故事
&&&&&&&&&&&&&&&&&&&&&&&
名人故事排行榜
他愿化为一片烈焰
(类别:名人故事 浏览人数:505)
《传纪文学》张双   
徐白伦,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建筑设计师,尽管已59岁,却几度和命运拼搏,为人类、为社会、为盲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盲童文化史上,留下了他光辉的一页。   
失明1955年,风华正茂的徐白伦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毕业了。徐白伦和漂亮的女朋友朱益陶联袂北上,到了北京。徐白伦被分到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朱益陶被分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他们和千千万万同龄人一样,耳畔响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铮铮语言,甘愿为祖国母亲肝脑涂地,奉献青春。   
十年动乱中,徐白伦的父亲――曾被姚文元点名批判的大“右派”,受到更大的冲击。而徐白伦有幸被“革命组织”列为“可教育好的子女”。他真是有些感激涕零了。   
1971年,领导上交给他一项重要的建筑设计任务――潜望镜工厂设计。他激奋的心情难于言表。领导如此信任,他怎能不诚惶诚恐呢?由于他夜以继日超负荷地工作,那800度近视的双眼再也承受不了了。   
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当工作了一天的徐白伦下班骑上自行车回家时,可眼睛怎么也看不见脚蹬子,便只好改乘汽车。端起碗来看不见筷子,他明白自己的眼晴出了问题。   
住进同仁医院,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可以复明,他却因医疗事故眼底大出血,住了一年院,最后只留下了左眼0.05的光感。   
在光辉灿烂的阳光下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一下子失去光明,四周一片漆黑,如何忍受得了?他烦躁、狂暴,半夜里常常把上衣剥光,甚至想撕裂自己的胸膛,好让灵魂冲出躯体摆脱这无处不在的茫茫黑暗。每当他影影绰绰看见耸立的脚手架,听见工地的嘈杂声,他便会感到一阵揪心的痛苦。他常常失神地站在窗前一遍一遍抚摸自己拿惯画笔的右手,仿佛在痛悼一个过早夭折的孩子。从此以后,他再也不可能把亲手画的线条变成一幢幢高大美丽的建筑物。他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   
丧妻徐白伦的妻子朱益陶那么温柔,那么贤惠,那么骄弱。她原先像小鸟一样总是依偎在丈夫身旁,但丈夫失明后,她一下子变得坚强起来。她劝他:“白伦,别难过,我的眼睛就是你的眼睛。”轻轻的话语,似大海,似蓝天,给他痛苦烦躁的心里播下了绿的种子,生的希望。   
朱益陶既要坚持工作,又要照顾安慰丈夫,还要抚养孩子……她常常一个人躲在屋里哭,哭完了,洗把脸,从西郊的中关村赶往东城的同仁医院,遥遥路程,风雨无阻,一年中从未间断,每天晚上她必定要亲手给丈夫洗完脚,看他上床后才肯离去。经济拮据,她粗茶淡饭,省下钱给丈夫买补养品。每逢月底,妻子要用脱过臼的手把400块蜂窝煤搬上五楼。6岁的儿子用小簸箕端着两块煤跟在妈妈后边,他是妈妈唯一的帮手啊!后来有了液化气,每逢换气,她把沉重的钢罐推去又推回,从来不喊一声累,怕的是丈夫心里难过。   
啊,爱情!真是一种崇高的牺牲,一种圣洁的感情,一种炽热的友谊,一种人格的平等。它像生命的甘露,滋润着徐白伦干枯的心田。   
徐白伦在妻子的鼓励下,决心学习写作,为儿童提供精神食粮。他请人做了一块有格子的木板,把纸插在里边练习写字。他本来是搞建筑的,半路改行谈何容易。妻子帮他找资料,念材料。夜深人静,妻子伏案帮他抄手稿直到东方欲晓。当妻子接到一封封退稿信时,悄悄藏起来,然后自己一个人偷偷地哭,可她还是一个劲儿地鼓励丈夫不要灰心,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1983年,徐白伦的中篇小说《午夜怪兽》发表了,接着又有童话、寓言、短篇小说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妻子不断有新的论文发表,被评为副研究员;儿子身高体壮,进了重点中学;父亲的问题得到纠正,组织上肯定他是党的诤友。命运之神向徐白伦露出了笑脸。然而,好景不长,妻子因长年的劳累和忧伤耗尽了心血,患了晚期肺癌。她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她的岗位上。   
当徐白伦把他发表的作品拿到医院给妻子看的时候,妻子紧紧地把它贴在心口上,泪如泉涌。   
8个月后,万家团圆的春节刚过去4天,徐白伦的爱妻离开了他,这个坚强与柔弱并重的女人在做完了她的所有贡献后溘然长逝了。   
撕心裂肺的痛苦,魂萦梦回的思念,相依相伴的往昔,使他整整哭了一年。“二十七年情似海,一十三载苦相偎,地久天长终成梦,夜夜泣血盼魂归。”徐白伦迷茫、惆怅、彷徨。他除了还有一个儿子和0.05的光感外,一无所有。失明和丧妻的两次沉重打击,使他悲痛欲绝。   
奋进妻子故去后,徐白伦在极度彷徨和悲哀中不能自拔。他原来工作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王玉玺来看他,勉励他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你是个残疾人,对残疾人的心理最了解,同时又有一定的儿童文学方面的基础,可以在这方面找找发挥才能的天地嘛。”   
王书记的话给他带来了温暖,拨亮了他心头那盏快要熄灭了的灯。他想到了那些自幼看不见七色阳光的盲孩子,他们的路还长着呢!未来的一生需要用知识去充实。为此,他想为盲童办一个免费赠送的刊物,在他们的心灵上燃起理想之光。   
盲童文学在我国历史上还属空白。那么美好的愿望哟。可他一不会盲文,二无资金,三无人力,两手空空。   
那年,他自费去上海学习盲文。上海盲校的领导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派最好的老师登门教他。3个月后,他终于叩开了通向盲人光明世界的大门,熟练地掌握了盲文。他利用一切时间搞调查研究,掌握了盲童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并结识了文学界和出版界的一些朋友。   
1985年4月,他着手筹办《中国盲童文学》杂志。一个十几年没上过班的瞎子要独自办刊,有人认为他简直是白日做梦。他四个奔走、呼吁:“请伸出你热情援助的手,让失明的孩子得到智慧的光!”他吃过多少次闭门羹,受过多少次白眼和冷落。他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半年多的奔波和努力,没有感动几个财神,却感动了不少“上帝。”   
他怎能忘记,他给著名作家巴金写的信。信中说:“一年多来,我整日以泪洗面,悲痛欲绝。当我从沉沦中开始复苏的时候,推已及人,我想到那些自幼就失去光明的盲童。14年来,我跌倒了又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所以能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持至今,主要应归功于青年时代受到的启蒙教育,就这样,我还常常感到腿软。而那些不幸的孩子们未来的道路还长着呢,如果不在开始树立人生观的阶段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将来的生活该怎么过呢?因此,我决心献出余生,为他们创办一个文学刊物,对盲童进行理想教育,陶冶心灵,丰富生活,在潜移默化中给盲童以温暖、欢乐、希望和自信。”巴金给他回信说:“您的信使我很感动。您的不幸遭遇、高尚的理想和坚强的毅力,一直在折磨我的心。我不能不常常想,要是处在您的境地我该怎么办?我同情您,我佩服您。我还要说,我也从您那里得到力量。您的事迹鼓舞了我。您做的工作很有意义,爱那些需要爱的孩子,让失明的人得到智慧的光,给受歧视的盲童送去温暖,让更多的人关心盲童,帮助盲童的智力发展。这是多么美好的事业!为了进行这个事业又需要多么崇高的献身精神!”他怎能忘记,老英雄吴运铎躺在病床上,一边吸氧,一边给他题词:“即使自己化为一撮泥土,只要它是铺在通向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伙伴们大踏步地冲过去,也是最大的幸福。”   
他怎能忘记,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宋庆龄基金会、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东方少年》编辑部、北京建筑设计院等单位,纷纷解囊,集资2万元,作为杂志开办费。   
青年童话作家郑渊洁毅然辞去出版社和报刊的大量约稿,同徐白伦一起着手编写盲童文学稿件。   
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派人专程登门看望,愿做刊物的主办单位。   
刘伯承元帅命儿子代笔给刊物题词。   
叶圣陶、谢冰心等著名作家先后为刊物题了词。   
全国政协副主席费孝通和夏衍主动为徐白伦筹措办刊经费作保人。   
北大附中同学自动组织起来为徐白伦拆阅信件,清理帐目;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为他立帐存款;北京印刷学院无偿援助8千份纪念卡;经封明为副市长批准,北京电话局为他安装了电话……6千余封捐款信通过鸿雁飞往徐白伦的案头,不少小朋友把他们的糖果钱、压岁钱、冰棒钱一角二角、一分二分寄了来,还有的寄来一个满满的存钱罐,纯洁的童心使他们为盲童倾其所有。”“1985年12月,《中国盲童文学》正式出版发行了,犹如光明的使者,它把爱带给了无数个盲童。这份刊物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   
心灵的期盼知识可以使人们摆脱贫穷、落后与愚昧,知识可以使人们砌成宏伟的智慧殿堂。   
然而,读者可曾知道,解放40年的中国,盲童的入学率才是2.7%,多少盲童无法兴高采烈地跨进校门;多少盲童无法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多少盲童无法分享健全孩子在学业上的光辉成就。他们被关在校门之外,像一群嗷嗷待哺的羔羊,期盼着祖国母亲能给他们以受教育的机会。   
山西省襄垣县10岁的盲童乡政育身高1.1米,体重只有40斤左右,没有人知道她的父母是谁,在她刚生下来时狠心的父母便把她丢弃了。她被装在纸箱里放在供销社的柜台上,售货员把她当做纸烟码在烟箱上。下班前突然听见婴儿哭声才发现了她,于是她便到了乡政府。政府每月又花40元钱给她找了一位好心的老乡抚养她。从此,她的名字就叫乡政育。没有人听见过她笑,也没有人听见过她和谁说话。   
明眼姑娘崔小英已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她有个美好的理想,长大当一名医生――因为她的爸爸生病卧床已整整7个年头了。爸爸的病使她家变得一贫如洗。双腿残疾的哥哥不能下地劳动。沉重的家务逼得小英退学了。她要喂猪,要伺候爸爸和哥哥。上学的希望化为泡影。她喂的猪也死了,在焦急的恐惧之中,小英的眼睛渐渐看不见了,想治,又没钱。多彩的生活、灿烂的阳光便永远在她身边消失了。她又想到了死。多病的爸爸只好对她说:“你不能死,爸爸要你陪着,我活到了头,你才活到头。”本该欢乐跳跃的崔小英在失望之中愁白了一头黑发。   
山东的一位盲孩子,一天到晚吵着要上学。他背上小书包,让人领着他到学校外边听里边的读书声。一天,父母不在家,他自己摸了个小书包就去“上学”了。   
结果不小心掉在泥塘里,结束了幼小的生命。   
……千百万盲童在呼喊:我们要上学。   
送你一把金钥匙事业心、责任感,加上大量的调查了解,一个宏大的计划在徐白伦的脑子里逐渐形成。1987年,徐白伦在许多热心朋友的帮助下,以国际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了一套普及盲童教育的试验计划,并为此与中国幼儿读物研究会秘书长胡建中合编了一套系列扫盲读物:一本基本教材《送你一把金钥匙》;一套学习盲文字母符号用的《模图识字卡片》;一盘自学辅导磁带,一本盲文读物《愿你越学越有趣》;一本供明眼人用的《盲文教学指南》。康克清同志亲笔题写了“送你一把金钥匙”作为盲人扫盲系列读物的书名。为了表达对康克清的崇敬,徐白伦把这套计划定名为《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   
爱的馈赠一次,徐白伦参观上海盲校,他摸了摸盲童的书桌,抽斗里只有一本书、一枝笔和一块定字板。又来到宿舍,发现每个小柜里只有几件衣服。上海的盲童姑且如此,偏远的穷困山区又该如何?他的心里很难过。盲童生活太单调了,天地太狭小了,可盲童的业余生活干什么呢?特别是假期他们的日子该如何打发?徐白伦想,盲童也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夏令营。他们虽然失去光明,可那美丽的心灵也能编织成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童话,只要给他们创造了美的环境,世界在他们心中尽可以去想象着色。于是,他柱着拐杖,又为筹备盲童夏令营奔走呼唤。   
1986年初,北京市规划局召开全体党员大会,请身残志坚的徐白伦讲话。   
他讲了盲人的种种痛苦,他让大家想一想那些不幸的盲童,刚刚步入人生旅途就陷入无边的黑暗,那种痛苦,那种孤独,太需要社会的温暖和爱。他把一个党员事迹报告会,变成了为盲童筹办夏令营募捐的动员会。这次会,他竟募捐了7500元。   
一些儿童报刊被徐白伦精神所感动,纷纷向全国少年儿童发出了号召:“为失明的小伙伴捐一点心意,增强他们与命运拼搏的勇气。”于是,一封封饱含着关心与友爱的书信寄往《中国盲童文学》编辑部。到了5月份,他手头已有了一些钱,尽管不足以筹办一个夏令营,但他却满怀信心地向全国散发了举办第一届盲童夏令营的决定和通知。   
盲童夏令营在我国历史上属首创。日至20日,由《中国盲童文学》编辑部等6个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一届盲童夏令营诞生了。29个省、市、自治区,9个民族的58个盲童代表在北京欢聚一堂。   
7月的骄阳晒在盲童的身上和脸上,他们身着绿色的营服,脸上挂着笑,挂着泪,前往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南海,畅游圆明园、长城和密云国际游乐场。愉快的夏令营生活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徐白伦看上去远远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大得多。他高高的个子,朴素的衣着,满头银发,慈祥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加上那副装饰眼镜,让人觉得他根本不是个盲人。他知识渊博,为人谦和。在他家的办公室里,他告诉笔者,他不是一脚破门蠃得满堂喝采的足球明星。他愿当一名围棋手,子落实地,逐步积累,待到人生终点能围得一片。   
徐白伦成为给成千上万盲童带来春天、母爱和绿色的使者,成为全国盲童的“知心爷爷”。为了表彰他,1986年徐白伦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徐白伦说他愿像经霜的红叶,在凋落前化成一片烈焰,燃起盲童心头的希望和光明。
关于我们  |  本站动态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2007   All Rights Reserved哲理感悟话题-缺陷话题作文素材
&&&&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缺陷
有缺陷的事物也有其价值
缺陷有时也会成为一种优势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扬长避短才能成功
精神的缺陷比肉体的缺陷更可怕
先天的缺陷可以通过后天的勤奋来弥补
体谅别人的缺陷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努力消除缺陷,达到完美
身体有缺陷者往往有一种遭人轻蔑的自卑,但这种自卑也可以是一种奋勇向上的激励。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
心情愉快,是肉体和精神的最佳卫生法。――乔治?桑
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
自然赋予人类以无数的欲望和需要,而对于缓和这些需要,却只给他薄弱的手段。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弥补他的缺陷。――休谟
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却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
――斯宾塞
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贝弗里奇
谁不备受折磨,谁就不会有信心。――安格尔
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
――罗曼?罗兰
正视疾病,勇于忍受的人,将变得更坚强、壮大。――希尔泰
疾病是身体的障碍,但只要不耿耿于怀,就不会成为意志的障碍。――艾匹克蒂塔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谚语
道德常常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意大利谚语
有志无足走遍天下,无志有足寸步难行。――谚语
不幸带来的不一定是灾祸和危机。――英国谚语
邰丽华:用生命舞蹈的聋哑人
(残疾是天生的,但命运就在于人为)
邰丽华,这位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演绎动人神韵的。舞蹈,对于她来说,是儿时的嬉戏,是精神的寄托,是感受这个世界的特定方式,更是重新定位人生的砝码。她将自己变成一只旋转的陀螺,24小时中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舞蹈。音乐是舞蹈的天然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对于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来说,要让舞蹈和节拍完全合上,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她用心去伴奏,她要用身体的舞蹈和心中的音乐去膜拜生命。
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舞蹈界的超级明星,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引起轰动。日,富丽堂皇的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邰丽华又以充满激情的舞蹈,赢得了观众,观看演出的还有本届联大主席和众多联合国高官以及43个国家驻联合国使团的官员。
邰丽华以其“孔雀般的美丽、高洁与轻灵”征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她凭着自己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成了我国惟一一位登上世界两大著名“艺术圣殿”的艺术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锻炼钢铁般的意志,战胜身体缺陷)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作家。1930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他决心写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很难动身,只好躺在床上,先构思整部书的轮廓,并想好每一章的每一细节,再自己口授,让人笔录。但当没人在时,他就写不了了。于是,他决定不能只靠别人。他用硬纸做成一个框子,放在稿纸上,然后用手摸着框子,在里面写。深夜,他的创作激情还在泉水般地喷涌,他不停地写着,每写好一页,就用僵硬的手费力地将纸抽出来。到第二天早上他妻子起床一看,已是满地的稿子。她整理好稿纸,突然发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强忍病痛用牙咬伤的流着血的嘴唇。
(对缺陷不要太在乎)
美国一名电车车长的女儿叫凯丝•达莉,从小喜欢唱歌,梦想当一名歌唱演员。但是她的牙齿长得很不好看。一次,她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夜总会里演出时,她总想把上唇拉下来盖住丑陋的牙齿,结果洋相百出。演完之后,她伤心地哭了。正当她哭得最伤心的时候,台下的一位老人对她说:“孩子,你很有天分。坦率地讲,我一直在注意你的表演,我知道你想掩饰什么,你想掩饰的是你的牙齿。难道长了这样的牙齿一定就丑陋不堪吗?听着,孩子,观众欣赏的是你的歌声,而不是你的牙齿,他们需要的是真实。张开你的嘴巴,孩子,观众看到连你自己都不在乎的话,他们就会对你产生好感的。再说了,孩子,说不定那些你想遮掩起来的牙齿,还会给你带来好运呢。”
凯丝?达莉接受了老人的忠告,不再去注意自己的牙齿。从那时候开始,她一心只想着观众。她张大嘴巴,热情而高兴地唱着。最后,她成了电影界和广播界的一流明星。后来,甚至许多喜剧演员还希望学她的样子。
用脚打字的作家
(缺陷可以通过努力来弥补)
爱尔兰作家布朗,一生下来就患了瘫痪症,到5岁时,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头部、身体、双手和右脚都不能动弹。5岁那一年,一天,他的妹妹用粉笔写字,他从中受到启发,忽然伸出左脚将粉笔夹过去,在地上勾画起来。一年后学会了写26个英文字母。从此,母亲教他读书认字。他喜爱狄更斯的作品。后来,他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开始作文和写诗。他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打字、上纸、下纸和整理稿纸。每打一张不知要消耗多少精力和时间。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16年后又出版了另一部小说《生不逢时》,成为国际畅销书,15个国家出版了这部书,还改编成电影。他在48年的短暂一生中,共创作了5部小说,3本诗集。这些都是靠一只左脚的脚趾打成的。
《独立宣言》的缺憾
(缺陷有时无损事物的完美)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广受尊重的历史文件,其地位也许仅次于联邦宪法。《独立宣言》的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是美国的无价之宝。这样一份神圣、庄严的文件,有谁能料到,其中竟有两处“缺憾”。原来,当初这份文件成稿之后,大家发现遗漏了两个字母,没有人认为应该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并打上了“∧”的符号。在上面签名的56名美国精英,并未因此认为这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独立宣言》文字简约,篇幅不大,重新抄写得工整漂亮并不难做到。别说这样重要的文件,就是一份普通的公文也有多少官僚为之而斤斤计较。但这种细枝末节的完美于问题的实质有多少影响呢?值不值得把宝贵的时间精力花费在这上面呢?56名签字者胸怀全局,不拘小节。世界上完美无缺的文件很多,但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件呢?
用眼睛听音乐的“美国小姐”
(缺陷也能使生命充满阳光)
久前摘下“美国小姐”桂冠的海瑟,原来是个从小失聪的“聋小姐”。当她在舞台上踏着优美的芭蕾舞节拍献舞时,人们为她的每一个紧密配合音乐的舞蹈动作惊呆了。可有谁知道这位美女是用眼睛看“音乐”而支配自己的舞姿的呢?――原来,她根本听不到任何旋律和节奏,是凭一双水波一样妩媚的眼睛观察台上的灯光变幻而正确迈开优美的芭蕾舞步的。海瑟早在一岁半时,因打疫苗针而致聋,她相信自己的眼睛能代替自己的耳朵,终于在21岁的芳龄时摘下心仪已久的“美国小姐”的桂冠,名扬全球。
跛足拜伦战胜强者
(缺陷更能激励人顽强奋斗)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从小跛足,身体虚弱。有一次,体格健壮的顽皮学生印司当众羞辱他,强迫他把一只脚放进竹篮绕操场走一圈。拜伦很想揍他,又因身单力薄,只好忍气吞声,一瘸一拐地绕操场走起来。事后,他想自己受印司羞辱,就是因为体弱,于是从第二天起,他开始参加各种运动,锻炼身体。为了减肥,还节制饮食。不久,学校举办运动会,他参加了拳击比赛,又恰好跟印司分在同一个组。人们都认为跛足拜伦注定要输,可是结果恰好相反,健壮的印司被拜伦一拳击倒在台上。
“我仍能为社会做贡献”
(残疾不是残废)
刘琦(特级残疾军人),因抢救小孩被严重烧伤,经过长达6年的大小20次手术,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但仅存一条腿,失去了双手,双目失明。他立志要从事文学创作,他每天用双肘夹着笔写,一天能写5000字。最终他用4年的时间写出自传体小说《去意彷徨》,获得了“东南杯”百花奖的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诗歌《路》也获得了上海《文学报》征文一等奖。
徐白伦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建筑师,不幸的是,在1971年他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为0.05,成为了盲童,从1984年起,他四处奔走,向社会呼吁筹集了资金数万元。他不但办起了《中国盲童文学》杂志,还编写了一系列盲人读物,并于1989年7月亲手组织,举办了我国第一个盲童夏令营,使29个省市的58名盲童代表在北京欢聚一堂。
一个被劈去了一半的圆,想要找回一个完整的自己,它到处寻找自己的碎片。由于它是不完整的,所以滚动得非常慢,从而领略了沿途美丽的鲜花。它和虫子们聊天,它充分地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它找到许多不同的碎片,但它们都不是它失去的那一块,于是,它坚持继续寻找……直到有一天,它实现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圆,它滚动得太快了,错过了花开时节,忽略了虫子。当它意识到这一切时,它毅然舍弃了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碎片。
有时候完整的并不一定就是好的,也许在获得一些利益的时候,我们可能错过了人生更美好的景致。俗话说:“有所得必有所失”,这句话反过来说一样是有道理的:“有所失必有所得。”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糟,相反,在与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器官机能强。最早的发现是从一个肾病患者的遗体中发现的。当他从死者的体内取出那只患病的肾时,他发现那只肾要比正常的大,另外一只肾也大得超乎寻常。在多年的医学解剖过程中,他不断地发现包括心脏、肺等几乎所有人体器官都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他为此撰写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他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阿费烈德将这种现象称为“跨栏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许多现象,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活。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横在你面前的跨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
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信息。
要懂得体谅别人的缺陷
《我要终身美丽》是一本比较有意思的书,书的作者是香港一个超级大肥妹,她以无比惊人的毅力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从体重最高峰的118kg减到59kg。这本书就记录了她减肥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书中好些篇章所述的小故事都非常好笑,大概是因为发生在胖人身上滑稽可笑的事情特别多吧。这些滑稽的故事往往令人捧腹大笑,可笑完之后又会觉得很凄凉。也许这必须要那些经历过减肥痛苦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记得作者在《我要终身美丽》里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故事说的是,深圳有些口碑比较好的盲人按摩中心,由于收费便宜,技术良好而在假日吸引很多香港人北上光顾。某日,作者与友人来到其中一家,帮作者按摩的那个盲人小姐一碰到作者,马上就问作者是不是很肥,然后一边在作者身上摸,还叫旁边的盲人按摩小姐一起来摸,然后讨论她们的这位客人,也就是作者,到底有多肥,接着整个按摩的过程中,不住拿作者的肥胖开玩笑。事后还以作者肥胖,帮她按摩需要比帮常人付出多几倍的力气为理由,要求作者多付她小费。作者对于此事非常气愤,觉得拿别人做了笑柄还要别人给小费,太不合理了吧?作者说从这次以后,深圳的那些盲人按摩不管再怎么便宜,技术再如何优良,她也绝不再光顾了。作者最后发表了一句评论,她说,同是身体有缺陷的人,不是应该更能体谅别人吗?
劣势与优势
一个10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丧失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拜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师傅。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3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点弄不懂。
师傅说:“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会这一招就够了。”
小男孩相信师傅,虽然不是很明白,还是继续照着练。
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小男孩去比赛。他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轻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有点艰难,但施展出那一招,又赢了。这样,小男孩迷迷瞪瞪地进入了决赛。
对手高大、强壮了许多,有一度小男孩显得有点招架不住,师傅说:“继续下去。”对手有点放松了戒备,小男孩立刻使出他的那一招,制服了对手,赢得了比赛,得了冠军。
回家的路上,小男孩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就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惟一的办法是对手抓住你的左臂。”
缺陷也是一种美
三个多世纪前,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加汗,决心为他难产而死的爱妃蒙泰兹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华美壮丽的陵寝,设计时当然从外到内巨细靡遗,无一处不是完美的对称。不料这座耗资过巨的爱之杰作弄得民穷财尽,沙加汗被篡位的亲生儿子囚禁起来,郁郁而终;原先想为自己另建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寝,与泰姬陵遥相对应的美梦也碎了。更可悲的是,他死后无处葬身,棺材就被放置在泰姬陵内,蒙泰兹棺椁之旁――这一来,就破坏了他讲求的至高无上的对称美了!然而正因为此,沙加汗得以与爱妃生同枕死同穴。他若地下有知,是该喜还是该憾呢?
其实对称并不一定就美。就像太整齐完好如蜡像的脸孔是乏味的,有时左右不太对称的脸反而更有魅力。事实上,惟有不完美的状态,才充满变化与发生的可能,才具有一种持续的生命力,或者说,才因而成为另一种美――缺陷美。
&应用与创新
孔明失败的原因
古往今来,众人均公推诸葛孔明为第一智者,然而他固是聪颖异常,却未能尽展才智,一统天下,光复汉刘江山,此却是何故?
原因自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却是诸葛自身的性格缺陷,决定了他的抱憾终生,论孔明之失,有如下数方面。
一是识人不明,用人未得其法。识人不明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马谡了。此人就连刘备,都早已看出他是那纸上谈兵精通、阵前作战稀松的战国时赵括一般的人物,不堪大用;孔明却被他的谈吐所惑,委以重任,结果错失要塞街亭,让魏兵打通了入蜀要道,罪过大极。孔明若有识人之明,焉会犯下如此大错?
第二个大缺陷,处事不当,不分轻重缓急。就以关羽华容道上放走曹操一事为例。孔明事先已知道关羽定会放走曹操,却仍让他把守最后一道关隘,终于还是成全了关羽的义名,但却为日后蜀汉的败亡留下了隐患。当日孔明为何要这么做?仅仅是为了成全关羽之义而让他放走曹操,似乎不大符合孔明智者之名,该是料敌不明,误以为东吴才是刘汉的头号敌人,而周瑜则是他的最大劲敌;至于曹操,惨败于赤壁之后,已如官渡之败后的袁绍一般,再不足为患,是以并没有把曹操的生死看得很重要,转而全力图谋孙吴,方才出现了后来的计取荆州、三气周瑜等事。
孔明性格上的第三个缺陷,是有些小富即安,缺乏必要的野心与魄力。早在玄德三顾茅庐、孔明纵论天下大势之时,孔明的三分天下之说已可明证此点,虽说身处茅庐之中,能明天下大势,孔明之智,确实非同小可;然则亦可旁证此点,他缺乏一统天下所必需的野心和魄力。
这诸多性格上的缺陷加在一起,便造就了一个史实:蜀汉终不能统一天下,而孔明也终究只能以一个智者身份扬名,而不是一代枭雄,开国之尊!
史铁生解读肉体缺陷和精神缺陷
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他有身体的缺陷。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他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生而就有缺陷,不可能完美。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有的评论家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每个人都有缺陷
美国作家霍桑写过一部小说《胎记》。它讲了一位科学家,娶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姑娘尼娜,可是他却仍然感到不足,因为妻子美丽的下巴上有一抹淡紫色的胎记,这成了妻子惟一的缺陷。于是他下决心研制一种药物,以去掉妻子脸上那块胎记。最后他成功了,当他美丽的妻子喝下这药时,随着那抹淡紫色的消失,尼娜最后一丝气息也消失在真空中。这位科学家终于使自己的妻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然而她也永远不存在于世上。
世界上并不存在霍桑作品中那位科学家想像得十全十美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本身的“胎记”,都有着它的缺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过分陪酒女与我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