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暴怒,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沉寂,捶打,憔悴,央求,深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喜出望外,组一段话。

您现在的位置:&>&&>&&>&
设置开放式主问题,引导学生品情悟道
编辑: 发布时间: 16:54:17点击次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 & & & & & & & & & & & & & & & & 孔垄镇一中 & &周连花
&【设计突破】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文章用一个个平凡而感人的细节阐释着母爱的的伟大,字里行间充满着母亲的无尽怀念和对母爱的深情赞颂。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动人。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笔者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一、在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点拨引导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因此,本文的教学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为切入点,用开放性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并批注课文中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交流,因学定教,相机点拨,引领学生向文本的深处漫溯,最终体悟课文中感人至深的母子情,感悟生命的顽强。
二、在阅读中体会如何用细节描写人物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体会到如何表达。课文中通过对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了母爱的伟大。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体会这些细节描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揣摩品味语言,感受母爱的伟大,体会作者的自责与愧疚之情,体会什么叫&好好儿活&。
&&&&2、学习本文中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揣摩词语,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让儿子看菊花的用意,以及作者内心的自责与愧疚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对比介绍,导入新课
投影显示:
他生于1951年,北京人,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他是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等。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1、看了第一、二段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2、如果告诉你,这介绍的是同一个人,你想说些什么?
3、他叫史铁生。21岁正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龄,他却瘫痪了。这打击不可谓不大。可是,他最后却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电影编剧。是什么力量让他走出困境,书写了精彩的人生呢?
4、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重点学习生字词
&&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
&&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
3、说一说,从字里行间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情感
1、速读课文,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段,批注上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学生交流,教师依据交流内容,相机点拨、引导。
引导一: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学生谈完感受后,教师相机点拨:
①母亲为什么要躲出去,并偷听&我&的动静?&我&当时是怎样的状态?
②体会&暴怒无常&。
a.&我&为什么会暴怒无常?
引导体会:如果你突然不能走路,不能蹦跳,你内心的感觉是怎样的?
b.&我&暴怒无常时有哪些反应?
引导学生思考:&北归的雁阵&为什么会让&我&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李谷一的歌声那么甜美,&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c.&悄悄地&&偷偷地&这两个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屏显:运用细节描写人物技法一&&加上适当的修饰成分)
&&&&d.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e.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读出因母爱带来的感动。
引导二: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体会:
a.母亲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明确:儿子不愿看菊花,还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但儿子&却一直都不知道&。
&&&&b.从&扑&&抓&&忍&这三个动词中,你体会了母亲怎样的心情?
&&&(屏显:运用细节描写人物技法二&&准确运用动词)
&&&&c.读一读这个句子,说一说你从&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这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这既是母亲在给儿子打气,也是在给自己鼓劲。
&&&&d.可是,儿子那时候明白吗?当他明白后,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e.生活中,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
f.有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儿子的自责、内疚之情。
引导三:&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学生交流后,教师点拨引导:
&&&&a.&憔悴的脸&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屏显:运用细节描写人物技法三&&加上神态描写)
&&&&b.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央求儿子去看菊花?
&&&&引导:若学生不能回答,提醒&&落叶让人想到了什么?)
&&&&c.有感情朗读句子,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期待与爱。
&&&&d.面对母亲的央求,儿子有何反应?
&&&&明确:儿子绝望的心被母爱软化了。
&&&&e.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边听边找出描写母亲神态动作的词句,想一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屏显:运用细节描写人物技法四:写出心理活动)
&&&&f.为什么&母亲比我还敏感&?
引导四: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体会:
&&&&a.从母亲临终前的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病入膏肓的母亲内心最牵挂的是自己的一双儿女,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其实,文中所提到的母亲话语,哪一句话里不蕴含着深沉而炙热的母爱呢?请大家齐读课文中所有的母亲话语。
(屏显:运用细节描写人物技法五&&运用语言描写)
B.儿子是怎么知道母亲临终遗言的?他亲耳听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话?你怎么知道的?
c.&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不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请想象一下,儿子在回忆这件事时,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悲痛之情。
&&&&d.从&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地诀别&中,你体会到了儿子怎样的情感?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愧疚与自责。
&&&&e.作为母亲,她希望儿子因此而悲痛自责吗?引导学生再一次体会母亲临终遗言的未尽之意。
&&&&注意:如果学生把引导四的句段提前交流,那么,在本环节结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读此句,再次感悟母亲临终前的牵挂。
四、精读文段,挖掘内涵
作者最后懂得了母亲的心意没有呢?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最后一段:
1、母亲生前曾多次要求儿子去看菊花,请找出母亲要&我&看菊花的句子,读一读,并想一想:母亲让&我&看菊花的用意是什么?&我&之前懂吗?看过菊花后呢?
2、为什么菊花让儿女们懂得了母亲没说完的话呢?读一读描写菊花的句子,想一想,为什么要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这段话中的一连串排比句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
3、再一次出示史铁生的简介。从21岁得病,到59岁因病去世,史铁生在与疾病抗争的38年中,不仅活着,而且活得很精彩,投影出示史铁生《病隙碎笔》中写的话: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明确:他完全超越了一般生存的&好好活&的生命层面,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活着便是幸运,活着就要懂得满足,活着就要活得精彩。这就是菊花给予他的生命启示,更是母亲馈赠给他的最宝贵的财富。
五、总结课文,体会课文主旨
1、齐读全文,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后,你还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无私,也感受到了母亲那像菊花一般坚强的生命,以及她教儿子如何面对缺憾人生的智慧。可以说,正因为母亲的&好好儿活&,不仅让史铁生坚强地走完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历程,而且还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六、对比阅读,区别描写与抒情。
阅读课后练习四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同样是写母亲一段文字,说说它与课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课文以叙述为主,记叙了母亲的四件事(&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母亲央求&我&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坚韧、宽容、伟大、无私的母亲形象。本文以抒情为主,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七、作业:
& & &写一段话,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表现家人对你的关爱。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5年第6期 )
150?fdh:150)" >用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其中_百度知道
用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其中
用瘫痪,暴怒,沉寂,捶打,憔悴,央求,神色,敏感,诀别,淡雅,深沉,烂漫,喜出望外,絮絮叨叨,其中三个到7个词造句求精彩解答,急需
提问者采纳
自从在战场上。受伤瘫痪后。我的脸色越来越憔悴,脾气暴怒无常,变的沉寂,无话。
再长点,语句优美的
这个很伤感?
我对别人谈及双腿时十分敏感,终于一天听到了我的双腿有可能被治好的消息,我喜出望外。
同学写的好,动人,这个有点简单
我想和他比比,所以要好点
写的好我给采纳
谢谢给你采纳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用喜出望外,烂漫,深沉,淡雅,憔悴造一段话_百度作业帮
用喜出望外,烂漫,深沉,淡雅,憔悴造一段话
用喜出望外,烂漫,深沉,淡雅,憔悴造一段话
离家去国整整三年,三年了,为了梦想中金碧辉煌的长安,宁愿割舍故土那温柔缱绻江水的挽留.此刻,他,这个故乡荡子,满脸憔悴,一身风尘地回到无数次梦回的地方.恰好正值故乡的春天,看这一江春水,如黛的青山,平畴远处烂漫的桃花,一切都没有丝毫改变.他策马游览,不知不觉斜阳敛去余晖,深沉的暮色悄悄升起来.他加紧驾马,终于来到了家门前.他轻轻叩响门扉,内心却生出一丝忐忑,不知妻子是否红颜依旧,不知母亲是否矍铄如昨.门缓缓地打开了,里面的仆人远远瞅见我回来了,不禁喜出望外地大喊起来,纷纷迎上来把我围住.不一会儿,妻子快步走出厅堂,她一袭淡雅的白练,映入我的眼帘.我们四目相对,久久凝视着对方.仿佛那目光相接的刹那,千言万语,缕缕情愁,尽然在我们二人内心中明悉.这样写可以吗,如果行,用瘫痪等词语写一段话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至少要用8个_百度作业帮
用瘫痪等词语写一段话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至少要用8个
用瘫痪等词语写一段话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至少要用8个
小明偷了爸爸的钱去网吧,回家后发现父亲神色很恐怖,父亲发现小明回家了,一把抓住他,用拳头捶打起来,小明苦苦央求着父亲,但是丝毫没用,父亲暴怒之下已经丧心病狂了,小明被打了3个小时,昏迷过去,父亲发现原本挣扎的孩子沉寂下去,知道自己下手太狠了,于是把他送到医院,遗憾的是小明瘫痪了,父亲一下变得憔悴了很多,警察把小明爸爸抓走了,也许这就是父子俩最后的诀别,小明看到父亲被抓走,喜出望外,这下终于没人管我了!10新人教版语文七上期中考试必背会写内容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10新人教版语文七上期中考试必背会写内容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刘义庆【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天净沙?秋思马致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刘义庆【南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南朝】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a)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6.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子罕(hǎn)》)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hǎn)》)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龟虽寿曹操【东汉】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朱自清 --选自《朱自清全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秋天何其芳 现代诗人评论家
选自《预言》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第一单元1、信服 嫩芽 分歧 取决 拆散 委屈 粼粼 一霎时 各得其所2、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神色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3、抹 攥 逮 怦怦 仗义 树杈 脸颊 寒战 自作主张 不可抗拒 形影不离4、匿 蒂 梗 摇摆 沐浴 祷告 阴影 姊妹 繁杂 烦闷 徘徊 遮蔽 覆盖 心绪 荫蔽第二单元6、巍 芸 痣 褪 焚 磕
榆钱 人吗?”(二)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一)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划分句子停顿: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二)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狡猾 存心 背诵 海鸥 占据 牵挂 援助 劝慰 纠纷 慈爱 依恋 珍宝 纯真 时辰 迷迷糊糊 模模糊糊7、妮 莎 捡 截然 感慨 搓捻 抚弄 绽开 唯恐 争执 惭愧 激荡 疲倦不堪 小心翼翼 不求甚解 混为一谈 恍然大悟 花团锦簇 美不胜收8、笨 冷漠 偏爱 惨境 仁慈 遗憾 尴尬 辉煌 辛辣 讽刺 谋生 开拓 倾向 荣耀 停滞 生涯 威慑 聪慧 萤火虫 宽宏大量 独具慧眼 蛛丝马迹 一字不漏 滚瓜烂熟 整装待发9、聋 翘 琳 须臾 徒手 惊讶 屏息 承蒙 绰号 优雅 幽默 呆板 教条 离谱 叛逆 嘈杂 丑陋 轮番 喉咙 舒畅 铭记 方头大耳 得意洋洋 洗耳恭听 持之以恒 鸦雀无声 第三单元11、蓑 笠 朗润 嗡嗡 酝酿 卖弄 婉转 应和 嘹亮 黄晕 烘托 风筝 静默 舒活抖擞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12、镶 髻 响晴 温晴 安适 慈善 肌肤 透气 宽敞 绿萍 水藻 贮蓄 澄清 空灵 地毯 水墨画 蓝汪汪13、蔓 撩 捶 偌大 芦苇 栅栏 槐树 攀附 蜷曲 屋檐 弧形 倏忽 锥形 蹦跳 刹那14、丁丁 幽谷 镰刀 背篓 竹篱 肥硕 栖息 乌桕 蟋蟀 寥廓 清冽 梦寐
《论语》十二章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二.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 第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 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第三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二)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第四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
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划分句子停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第五章(一)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六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二)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第七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总结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二)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
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
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
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
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今:数词, 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二)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顶真 。讲学习的三个层次:知、好、乐,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第八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
第九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本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第十一章 (一)分析文义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二)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十二章 (一)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句子划分停顿: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翻译: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 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 饭:名词-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名词-意动。以??为乐(四)一词多义 为: 可以为师矣(当,做)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人不知而不愠
(了解) 温故而知新
而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 (表并列) 其 仁在其中矣 (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判断句: 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释译文
咏雪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3)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4)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 不久,一会儿 )(骤;迅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5)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里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6)内集:家庭聚会。(8)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9)因:凭借
古今异义1:儿女
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2:因
古义:趁,乘,凭借 。今义:因为。3:文义 古义:诗文
今义:文章的意思 文言文1.省略句:(1)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
2.倒装句:(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白雪纷纷何所似)3.判断句: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即”表示“这就是”,“也”在这里表“是”的意思,译为“这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安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安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中心思想《咏雪》: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少年的聪慧、机智,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公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系。(19)以:用。(20)志:理想。(21)歌以咏志:可以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译文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广阔无垠的大海。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道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对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不回头看,走进了自己家的大门。字词释义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的长子。陈太丘:即陈(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许(现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长,长官。古代常以地名称其官长。1期行:相约同行。2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3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4日中,正午时分。5过中:过了正午。6至:到。7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9戏:玩耍,游戏。10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12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3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14顾:回头看。15信:诚信,讲信用。16时年:今年。17非:不是。18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 而,表示修饰。19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20惭:感到惭愧。21礼:礼貌。22已去:已经 离开。23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24曰:说。25则 :就是。26信(则是无信):信用。26顾:回头看。中心思想《陈太丘与友期》:本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 古今异义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到、往
2.委 古意:丢 下、舍弃 今意:委屈、委托
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期 古意:约定 今意:日期
5.引 古意:拉 今意:引用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读 fou(三声)表示否定。相当于“吗?”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观沧海注释: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1) 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3)碣(ji?)石:山名。碣石山,在河北昌黎,面临渤海。汉献 帝建安十年(1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4)沧:通“苍”,青绿色。(5)海:指渤海。(6)何:多么。(7)澹澹(dàn dàn):水波动荡的样子。(8)竦峙(sǒng zhì):高耸挺立。竦 :通“耸”,高耸。峙,挺立。(9)秋风萧瑟 (xiāo sa):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洪:大。(11)日月:太阳和月亮。(12)若:如同,好像是。(13)星汉:指银河。(14)幸:庆幸。(15)甚:极其,很。(16)至:极点。(17)哉:语气词。(18)幸甚至哉(zāi):庆幸得很。最后两句每章都有,应为合乐时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涛。太阳和月亮好像在海涛中运行。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发亮。庆幸得很(也译作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次北固山下注释(1)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2)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3)客路:行客前进的路。(4)青山:指北固山。(5)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5](6)风正:顺风。(7)悬:挂。(8)海日:海上的旭日。(9)生:升起。(10)残夜:夜将尽之时。(11)入:到。(12)乡书:家信。(13)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翻译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全文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词语注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2.贾亭:又叫贾公亭。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这里指低垂的云。
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暖树:向阳的树。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8.啄:衔取。燕子衔泥筑巢。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侧重禽鸟。9.乱花:纷繁的花。渐:副词,渐渐地。欲:副词,将要,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10.浅草:浅浅的青草。才能:刚够上。没:遮没,盖没。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侧重花草。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写湖东景色,前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12.行不足:百游不然。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厌。足,满足。13.阴:同“荫”,指树荫。14.白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
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夕阳早已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龟虽钱塘门外,是另一条。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寿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一圈全文翻译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水初的时候。
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涨,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上栖息,谁家新来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调养好身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白堤全长1000米。 天净沙?秋思
词语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1-2]。昏:傍晚。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⑶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1-2]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6)昏鸦:黄昏时的乌鸦。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路口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凉的夜色里,唯有孤独伤心的游子漂泊在远方的路上。 观沧海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初一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漫漫的旅途远在青山之外,我乘船在碧绿的江水中前行。
潮水涨满之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家信已传达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春天来了,湖面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繁茂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白沙堤。
此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老朋友准备好了饭菜,邀请我到他朴实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围被一片绿树环抱,而郊外则是苍翠碧绿的小山包平斜着。
打开窗户面对着的是打谷场和菜园,我们两个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
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畅饮美酒。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杜鹃声声哀啼,
得知你被贬龙标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
一同伴随你奔赴夜郎之西!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还没有定回来的日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秋雨涨满水池。 什么时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龟虽寿
注释(1)操所作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章。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此诗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最后一章。(2)“神龟”二句: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神龟,传说中的通灵之龟,能活几千岁。寿,长寿。3)竟:完毕,结束,这里指死亡。(4)“蛇”二句: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5)骥:良马,千里马。(6)
伏:趴,卧。(7)枥(lì):马槽。(8)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9)暮年:晚年。(10)已:停止。(11)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盈,增长。缩,亏,引申为短。(12)但:仅,只。(13)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14)永:长久。永年:长寿,活得长。(1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是附文,跟正文没关系,只是抒发作者感情,是乐府诗的一种形式性结尾。 译文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躺在马棚里,但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也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益寿延年。过故人庄(1)过故人庄:选自《孟襄阳集》。(2)过:访问。故人:老朋友。庄,村庄。(3)具:备办。(4)鸡黍:指农家待客的丰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专业论文、10新人教版语文七上期中考试必背会写内容等内容。 
 七上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基础知识复习_语文_初中教育_...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 ”详 ”描写诗人想象...”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  新人教版语文七下语文期中考试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鹤山市址山中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12...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期中测试(含答案)_语文_初中...锋芒必露 回环曲折 荒草萋萋 七年级语文下期中测试 ...而略写 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18.给文中加点的字写上拼音: (3 分) 省( )罔...2D 3C 4A 5D 二 6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2014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4 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七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20 时间:120 分钟)。一、全卷书写(5 分)...  人教版七年级2013年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试题,完整的中考出题模式,经典的题型选择。人教...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题一:那一天,阳光好温暖 要求: 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 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 写...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语文...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内容填空。(5 分) 《慈母情深》是著名作家( )写...  2014.11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期中测试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这是最新整理后的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期中测试题及答案。今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段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