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九章二十至二十二节淘宝怎么讲价?

热门关键词排行榜
&&&&&&&&&&&&&&&&&&&&&&&&&&&&&&&&&&&&&&&&&&&&&&&&&&&&&&&&&&&&马太福音概论
马太福音概论
本书是税吏马太写的(参9:9),在马可福音中称他为利未(参可2:14)。本书很早就流行于古代教会中,古教父爱任纽、耶柔米等都认为本书是税吏马太写的,他是一位加利利的犹太人。
马太是个收税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税吏是一种被人轻视的官职。马太意为神的恩赐。利未是联合之意。如果按照历史年代来说,马可福音应当放在马太福音之前。把马太福音排在新约卷首,可能是表示新约要与旧约联合起来,因为利未就是联合之意。从这个观点来看,这样的排列是很有意义的。
马太本是一位普通人,在他蒙主呼召时,曾为主大摆筵席(参路5:29),但在他所写的福音书中,却避而不提自己为主作出的奉献。如果不是这本马太福音的著作,恐怕他在主的门徒中要算是最不起眼的人了。他是犹太人,作了罗马统治者的税吏,内心自觉有罪。在他蒙恩得救以后,特地为犹太人写了一本福音书,证明耶稣就是基督,就是神所设立的君王,希望他的同胞犹太人预备好心灵,迎接这位荣耀的君王。
本书约在公元52至56年之间,由马太(利未)写于耶路撒冷或写于叙利亚的安提阿。
1、本书原文是马太用希伯来文写给犹太人的(有的圣经学者认为马太福音是用亚兰文或希腊文写成的),告诉他们拿撒勒人耶稣就是旧约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就是神的百姓以色列民历来所盼望的荣耀君王,因此他就较多地引用旧约经句,藉以唤起以色列人对耶稣--弥赛亚的注意。
2、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常用的动词就是"应验"。他列举旧约的预言在耶稣身上得到应验的字句不下65次,充分证明耶稣基督就是旧约时代先知预言的中心。
3、在本书中"国"字用过55次,"天国"用过32次,"神的国"用过2次,"大卫的子孙"用过7次。特别强调基督就是根据神与大卫所立的盟约,要建立一个荣耀的国度。
4、马太福音既然主要是为犹太人写的,所以它的信息也是表明耶稣基督的使命,首先是要拯救犹太人(10:5-6,15:24)。可惜犹太人顽固不化,执迷不悟,弃绝了他们的弥赛亚,甚至藉罗马人的手把他们的弥赛亚钉在十字架上。
马太注意的是基督的国度,他所传的信息主要是天国的福音,他向人们指出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到世上来,就是要得着一个国度。著名解经家司可福博士认为马太福音一章一节中就突出了这个重点。他说原文原是"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耶稣基督的家谱"。这个次序就是首先显示了基督是君王,是大卫的子孙,然后才说明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当耶稣降生时,东方博士到耶路撒冷所问的也是:"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
我们要知道,耶稣与门徒所传的天国福音与我们今日所传的天国福音的性质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的信息主要是说神要在地上建立一个由大卫子孙所治理的国度;后者的信息乃是关于属灵掌权的国度,即:什么地方神所救赎的人让神在他里面掌权,那里就成了神的国度。所以天国也就是天上的权柄所到达、所管理的地方。
天国福音的宣传到主钉十字架就暂告一个段落,可是在基督第二次再来作王之时,还要再度传扬天国的福音()。今日我们所传扬的主要是主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赎佳音,也就是恩惠的福音。
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鼻祖,大卫是神废弃扫罗以后的第一位君王。主是大卫的子孙,就是生在君王的体系之中。大卫在列王中是合乎神心意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按肉身来说耶稣也是大卫王的后裔,是有谱可查的。马太福音所记载的是耶稣的养身之父约瑟的家谱,在家谱的最后,马太突然改换口气说:"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马利亚生了耶稣就改变了血气生的传统,同时也是应验了"女人的后裔"的奇妙预言。
这里首先说到君王的谱系和他的降生。东方博士由明星指引,不远千里来朝拜圣婴。当时的犹太是罗马帝国的附属国,罗马立希律王管辖他们。当希律王听见东方博士来到耶路撒冷寻问:"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时,就大为不安。因为希律认为:如果犹太人有一位新君王出来,他宝座的根基就会动摇,他对犹太人的统治地位也就保不住了。所以他就疯狂地迫害圣婴耶稣,恨不得立刻把耶稣除灭而后快。
基督是道成肉身,他本身是道,他的形像完全表明神。希律王可以说是恶成人身,本身是恶,他作了撒但利用的工具。他处心积虑想要杀害耶稣。其实他好象仰天吐唾,结果反而落在他自己身上。过了不久天使就宣告说:"要害小孩子性命的人已经死了"()。
古往今来一切敌挡基督的人,他们的结局也和希律一样成为历史的罪人。
当时东方一切有名望的人一般都有开路先锋,在他前面为之创造条件,铺平道路。施洗约翰作了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
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约翰在未出来工作之前,就先在旷野受到神的特别训练和造就:"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约翰经过神的特殊造就以后,他就成了神合用的时代工人,完成了神赋予的历史使命。约翰出来工作,宣告信息说:"天国近了!"就是向犹太人明确指出:耶稣基督来了,要带领他们从罪恶黑暗中走出来,过一种自由的新生活。
施洗约翰是旧约时代最末后的一位先知,他的工作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从旧约过渡到新约,他起了桥梁作用,也就是宣告旧约律法时代的结束,开始一个新的福音时代。约翰所传的,就是叫人悔改的信息,对于不肯真正悔改的人,那就是定罪的信息(参太3:1-12)。施洗约翰多注重神的圣洁公义,而少注意神的慈爱怜悯,因为他那时还未看见基督十字架的救赎,所以他所传的可以说是严厉的定罪信息。
马太福音三章十六节说:"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当时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在一连三次的试探中,耶稣都得了胜。可见只有看见天开的人,有圣灵降在他身上的人,才能得胜魔鬼的各种试探。
魔鬼以食物来试探主,这是很厉害的试探,因为面包问题是人生最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的主耶稣宁可挨饿也不肯听魔鬼的话,把石头变成食物。我们应当懂得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我们如果要有属灵的能力,就必须过信心的生活,以神的话语为食物,以神的信实为粮。
人生在世需要食物,但不是单靠食物。听神的话,遵行神的旨意,才是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
魔鬼又叫耶稣从殿顶上跳下去。我们如果仔细阅读诗篇九十一篇十一至十二节的话,就会发现魔鬼是断章取义地引用圣经的话。神的话是:"因他要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护你。他们要用手托着你,免得你的脚碰在石头上。"明明有台阶可以一步步往下走,为什么擅自往下跳呢?殿顶原文是殿翅。犹太著名的历史家约瑟弗说,圣殿的南翅下边是很深的谷。主的兄弟雅各曾被人放在殿顶上,叫他否认主,叫他亵渎主名;他反倒为主作了见证,结果他就被推下去,又被人用石头打死。雅各被人用石头打时,仍旧为众人祷告。
耶稣基督到世上来,为要得着国度,但他不能违背神的旨意,通过向撒但屈服的方式来获得。我们知道在新约圣经中主要有三个主题,那就是十字架、教会与国度。耶稣必须走上十字架,流出自己的宝血,完成救赎的工作;教会就是主救赎工作的结晶,也是他工作的中心,因为主的流血舍命产生了教会;最后,教会长大成人,被带进荣耀的国度。
耶稣一生所经历的几座山,也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第一座山是"一座最高的山"()(这里所说"最高的山",是指犹太最高的山)。他看见世界的万国和万国的荣华,毫不动心,坚决不肯向撒但下拜,以获得世界的虚荣。第二座山就是主赐下天国宪法的山,有人叫它八福山。他对天国子民道德行为的要求远远超过旧约律法的标准。第三座山是主变像的山(参太17:1-8),不少圣经学者认为那就是黑门山。主在此山显出了他圣洁荣耀的形像。第四座山是各各他山(参太27:33),这是他在十字架上流血舍命、为人赎罪、完成救恩的地方。第五座山是主复活后显现的山(参太28:16),此山在加利利境内,是主与门徒约定的山。究竟是什么山,圣经没有明文记载,所以不易确定。有人认为就是耶稣起初设立使徒,并差遣他们去传道的那座山。主复活以后在约定的山上向门徒显现,宣布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并向门徒赋予了伟大使命,叫他们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使万民作主的门徒。第六座山就是主升天的山(参路24:50-51;徒1:10-12),圣经明文说到这座山就是橄榄山。主在此山升上高天,并应许将赐下保惠师圣灵,使门徒得着上头的能力,为他的复活作见证,把他的福音传到天边地极,使全世界的人都听到救恩福音。
耶稣在开始工作之前,曾遭到撒但严重的试探,这对道成肉身的基督来说,是一次非常严峻的考验。他除了遵守神的旨意以外,拒绝以任何方式去得到国度。首先的亚当在优美的乐园生活环境中,因为经不起撒但的试探而失败堕落了;末后的亚当耶稣基督,在极其艰难的旷野,得胜了撒但的各种试探。在主的一生中撒但曾经不止一次地向他发动进攻,他都得胜了。所以主在离世之前,郑重地宣告说"他(撒但)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
神在西乃山上曾明确宣布:在宇宙之中只有他是神,除他之外"不可有别的神"(出20:2-7)。在这里我们看见撒但亲自出马,明目张胆地要作神。他要窃取神的地位和荣耀,他甚至要神的儿子耶稣基督在他面前俯伏下拜,这充分暴露了他的狂妄野心。感谢主,撒但一次次的进攻,都被主打退了。
劳伦斯弟兄说:"若是我们定睛在主身上,就会打伤那恶者的头,并解除他的一切武装"。
因为主得胜了"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这三大试探(),所以他就能向撒但夸胜。
主在旷野得胜了撒但的试探以后,他就正式出来进行天国君王的宣传工作。他开始也同施洗约翰那样说:"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就是说,主到世界上来,主要是建立一个国度。这个国度本来是始祖亚当所失去的,几千年来就没有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再把它得回来。所以神就叫他的儿子耶稣基督把那已经失去的国度再得回来(大卫、所罗门、以色列民族未完成这个工作),使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国度就是神掌权的地方,神在什么地方掌权,什么地方就是神的国度。
进国度的先决条件就是重生(参约3:1-5)。人一旦得到了主的新生命,他的属灵地位就被迁到爱子的国里,成为天国的子民。其次就是顺服天上的权柄,遵行神的旨意。
主开头的工作除了宣传国度的福音之外,又特别拣选了四个门徒作天上权柄的出口,和作天上祝福流通到地上的管道。彼得、安得烈、雅各、约翰四人首先响应了主的呼召,舍弃原来的职业,跟从主走上事奉的道路,作得人的渔夫。
主在群众身上的工作,是先通过医病赶鬼等一些肉身方面的好处,再来引导他们在心灵上得到他的拯救,成为蒙恩得救的人。
天国律法就是天国宪法。五章一到十二节的八福(实际上是九福),就是天国君王施政的细目。在天国君王施政的纲领中,首先就强调了作天国子民的资格。比如说:"虚心(或说灵里贫穷)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在此处"是"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字。如果人没有遇见主,他的罪没有得到赦免,他没有得到主 的生命,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天国子民;也就没有遵守天国律法的能力和决心,天国的一切丰富对他也没有关系。
登山宝训是主特别对他的门徒宣讲的,但它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基督徒也是非常适用。主教导我们要作的是超律法的事。他所要求到达的标准也是超越的。天国律法对于非天国子民真是要望而却步;但对于天国子民来说,因为倚靠天国君王的生命能力,是能够达到标准的。
因此主耶稣说:"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主在这里把律法的原则和恩典的原则都告诉了我们,也就是把旧约和新约的原则告诉了我们:"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旧约)......,只是我告诉你们(新约)"(太5:21-22)。律法有两种:一种是礼仪的律法,就是告诉人要怎样献祭,怎样敬拜神;另一种是道德律法,就是关于神的子民如何行事为人的道德规范。道德律法与礼仪律法同样重要,二者不能偏废,因为敬神与作人两方面是一致的。
天国君王对他子民的道德要求是相当严格的,他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标准。叫我们不但在行为上不犯罪;而且在思想意念上也不犯罪。古代著名神学家阿奎那说:"人是看行为,神是看内心"。有些事情人在表面上还未作出来,但只要人心里有了意念,在神面前就已经被定罪了。旧约的律法是写在石版上(外面的);新约的律法是写在心版上(里面的)(参来8:10)。主的登山宝训就是天国宪法,它是针对人的心灵说话,使人的内心受到天国律法的管理。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行为的重要性。我们蒙恩得救得到永生,是倚靠神的义,若要得到国度里的荣耀还必须有义行。主耶稣说:"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就是不但要有外面的行为,而且要有里面的生命实际。主教导人遵守律法,防止犯罪,必须从内心作起;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却大大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所注意的就是字句的义和仪文的义。登山宝训所注意的义是出于生命的,是超律法的。例如律法规定不可奸淫,而超律法的义即不可有污秽的意念。
信徒最重要的美德就是爱,特别表现于爱自己的仇敌。这样作并不是出于自己懦弱,乃是效法天上的父亲所作的。他恩待义人,也同样恩待恶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我们新约时代的基督徒,应当有超律法的义行。旧约时代神是叫以色列人在地上为他作见证,今天,神也叫我们基督徒在地上为他作见证。神的心愿就是要通过我们把他的权柄带到地上,使成千上万的人被吸引到他面前来,尊他的名为圣,遵他的旨意行事。
主在他工作中处处显出他天国君王的能力和权柄:第一,是关于人肉身方面的,就是他命令各种疾病离开人身,使之痊愈;第二,是关于自然界的。他发出命令,使海中狂风大浪平息,他又能在海面上行走,使许多人为之惊讶;第三,是关于灵界的。主把附在人身上的污鬼赶出去,使他们完全得着自由释放,恢复人的正常生活。在此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有时人身上的疾病和自然界的风浪背后,往往有撒但的工作,所以主对待人身上的疾病和海里的狂风巨浪,有时就用"斥责"的态度来对付它。
这一段经文表明以色列人弃绝了他们的君王。施洗约翰因为下监对主发生了怀疑;哥拉汛、伯赛大等城里的人不肯悔改接受主;法利赛、撒都该人也都反对主;因此天国的时间就推迟了。于是,主就表示要开始一项新的工作,那就是他要在地上建立教会(参太16:18-20),并且他以自己的受死与复活,来战胜撒但的权势,以保证教会的建立,并获得完全成功。
马太福音第十三章中的七个比喻,就是讲论关于天国的奥秘。这个奥秘主要是关于教会的,所以就与教会历史密切相关。但是严格说来,天国与教会是不能完全混为一谈的。教会被喻之为神的家、圣殿、基督的身体、基督的新妇、金灯台等等。基督是教会的头(元首),但不能称为教会的王。因为主第一次来所建立的是属灵的国度,所以他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主第二次来,才正式建立有形的国度--"世上的国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主这次是以君王的身份进入耶路撒冷的。他骑着驴表明他是和平之君。他不是骑着高头大马,因为马是战争的象征(参箴21:31)。主这次晋京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主这次来到耶路撒冷,看到以色列人从宗教到政治,整个社会都已经败坏,无药可救了。
马太福音二十四至二十五章是著名的"橄榄山预言和比喻"。里面有对犹太国未来的预言,有主再来以前的预兆,例如假先知假基督的出现,犹太国的苦难与复兴,对地上万民的审判,信徒被提,以及基督驾云降临等等。橄榄山预言和比喻与启示录的关系特别密切,所以我们应该把它加以细读精研,以帮助我们对国度真理和未来世界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至于主再来的具体时间,我们的责任不是猜测、计算,乃是儆醒、预备、等候。主曾亲口说过:"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连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唯独父知道"()。
耶稣由于承认自己是君王而被处死。要特别注意二十七章十一至十二节,二十九节,三十七节,四十二节。"天快亮的时候(28:1),特大风暴已经过去,太阳就要出来。主降生时是在夜间,但有主的荣光照耀,黑夜就成了白昼(路2:8-14),主钉十字架是在白天,但是白天却成了黑夜()。
主在七日的第一日从死里复活了,天就亮了,太阳出来了。主死时地大震动,他复活时也是地大震动,说明主的死与复活,都是惊天动地的特大事件。
天国君王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升天之前,曾给予门徒一个伟大的使命,就是差遣他们把他的救恩福音传到天涯地极,使地上万民接受救恩,并作他的门徒。
&&& 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就是说耶稣是出生于君王的谱系;说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也是说明耶稣是出自君王的体系,因为神曾对亚伯拉罕说:"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
"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哪里"()?这句话也特别表明耶稣是国度里的君王,这也是马太所注重的国度的福音。犹太人希望弥赛亚降临时,把他们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使他们获得自由。但主的使者却说:"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在神看来他们脱离罪恶捆绑,比摆脱罗马帝国的辖制更为重要。
&&& 除了第一个比喻之外,其余六个都有"天国好象......"的字样。那撒种的比喻也是讲到天国,因为主说这比喻是"天国的奥秘"(),这种子就是天国的真道()。
这七个比喻都是讲到天国在现今世代的情况,并不是指将来千禧年时代天国实现说的。因为千禧年国度中的赏赐--冠冕、宝座、荣耀等都没有提到。
我们要知道七个天国的比喻中,前四个是对众人讲的,后三个是对门徒讲的。前两个比喻主亲自作了解释,后五个比喻主没有作出解释,主让人自己去揣摩思想。有的解经家认为撒种的比喻与稗子的比喻,可以分成一组;芥菜种的比喻和面酵的比喻可以分成一组;藏宝的比喻和藏珠的比喻可以分成一组;撒网的比喻可以自成一组。
①撒种的比喻
马太福音十三章三至二十三节撒种的比喻,是说到人们对待神话语的四种不同态度,所以就出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也有的解经家用历史的观点来解释撒种的比喻,例如:落在路旁的种子可以指犹太人,主耶稣在世传道时犹太人接受福音者为数不多,绝大多数的犹太人不肯接受主的真道;落在土浅石头上的种子可以指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位时,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人民相信基督教,表面上当时基督教相当兴旺发达,但实际上耶稣基督的救恩福音没有进入人的内心,因为根不深,一旦遇到苦难考验就跌倒了;落在荆棘里的种子可以指主的救恩福音,传到西方某些国家或地区,因为他们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就把主的生命道挤住了,因而就结不出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种子,可以指主的救恩福音传到东方某些国家或地区,因为人的心已经预备好,内心极其渴慕,他们如饥似渴地追求得着主的救恩,所以就有美好的收成。
②稗子的比喻
马太福音十三章二十四至三十节,三十六至四十三节是主所讲稗子的比喻,主对此作了简要解释。可是那种子不再指真道,乃是指接受真道的"天国之子";那地不再指人的心田,乃是指世界,就是基督教传到之地。那"睡觉"的"人"(13:25),是复数的,就是指主的仆人们,当他们疏忽、不儆醒时,魔鬼就把稗子撒进来。例如在使徒时代就有假基督徒混进来(林后11:26;加2:4)。可见什么地方有主的工作,什么地方也会有撒但的工作,这种混杂不是人用"薅"来解决,必须等到将来收割的时候,主差遣天使把它分别出来。
③芥菜种的比喻
天国象一粒芥菜种(太13:31-32),它本是"百种里最小的",是一种草本的蔬菜;可是它以后有了反常的生长"成了树"(成了木本),有飞鸟栖息其上。这正象当初的基督教,本是最小的,可是到了一个时候忽然有反常的扩大,变成了国教,有权有势,满了世界的虚荣,那恶者的势力也就伸进来了。
④面酵的比喻
酵是象征异端、毒素、腐败(太16:12;可8:15),面本是滋养生命的粮食,那妇人就是传异端错误道理的人。她把酵放在面里,使神纯正的真道与异端错误混淆在一起,叫人难以分辨,深受其害。
新约时代主耶稣叫人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参太16:5-6;路12:1),要防备希律的酵(参可8:15)。
此外使徒保罗还讲了守节不可用旧酵和恶毒、邪恶的酵(林前5:6-8)。
⑤藏宝的比喻()
这是讲到天国的事情;"人"和"买卖人"都是指主耶稣。讲到"变卖一切所有的";表明主要得到它就必须付出重大的代价。
这宝贝藏在地里的比喻,主要是指犹太人将来要蒙恩说的。
我们应该看到宝贝不是指教会,否则就和珠子比喻的意思重复了。有的解经家认为宝贝是指犹太人,他们现今漂流在世界各处,就如同隐藏在地里的宝贝。有一天神会把那些余剩之民从世界各处召回来,他们肯认罪悔改,神就会赦免收纳他们,成为千禧年国度的百姓。
⑥重价珠子的比喻(太13:45-46)
这显然是指教会说的。它是砂粒进入海蚌体内逐渐变成的。就如同教会从世界里被召出来,经过主宝血的救赎和生命的变化,而成为荣耀的教会,真好象珍珠那样美丽可爱。使徒保罗说"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参弗5:25、27)。
⑦撒网的比喻(太13:47-50)
撒网的比喻是与外邦人有关。
"海"可以指世界,也可以指外邦人。"网撒在海里"是指世界的末了,主要差遣他的使者从外邦人中把义人和恶人分别出来。这比喻与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一至四十六节中分别绵羊与山羊的比喻就是一件事。
  其根据就是主耶稣说"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
  我们要知道,在希腊文里磐石与石头是有区别的。彼得的名字是"彼特拉斯"(Petres),直译为一块可移动的小石头。主耶稣要把教会建造在这"磐石--彼得拉"(Petra),是扁而厚的大石,是不能移动的。主并没有说把教会建造在彼得身上,乃是把教会建造在彼得从启示中所认识的真理之上,也就是建立在主自己身上。彼得自己也说:"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 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所以,他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彼前2:4-8)。
假如说彼得就是那磐石,"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这话就不能成立,因为不久撒但就利用彼得来绊主的脚(参太16:23),再过不久撒但要筛他好象筛麦子一样(参路22:31),并且彼得也曾经有过三次不认主的严重失败,如果不是主的代求和保守,他真要堕落到不堪设想的地步。
主说把天国的钥匙给彼得,这并不是指彼得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和权柄。钥匙是为着开门用的(),天国的钥匙就是为开启天国之门用的。在五旬节圣灵降临时,彼得在耶路撒冷为犹太人开了天国的门,一次讲道就有三千人归主;以后彼得在哥尼流家中为外邦人开了天国之门(见徒10:),使外邦人也有了蒙恩得救的机会。但是按彼得的终身职务来说,他的托付是传福音给那受割礼的犹太人(参加2:7-8)。
  这是非常重要的预言,它是新约预言的总纲,可以说书信中和启示录中的预言大都根据于此。它好象一串钥匙,可以解开各项预言的奥秘,读新约的人必须先读好这个"橄榄山预言",然后才能明白其他预言。
"橄榄山预言"就是耶稣回答门徒所提出的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时候会有圣殿被毁的事?第二,主第二次降临会有什么预兆?第三,时代的末了会有什么预兆?二十四章一至十四节是关于犹太人遭难的预兆。主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这话初步应验在公元70年罗马皇帝的太子提多攻破了耶路撒冷的事情上。那时圣殿被焚烧拆毁,犹太选民逃到山上。
二十四章十五至二十节也是指公元70年罗马帝国派兵毁灭犹太的事,说到犹太人被罗马军队进攻时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二十四章二十一至三十一节是基督降临的预兆。三十二至三十三节是无花果树的比喻(参路21:29-31)。三十四至五十一节是讲到对主的再来信徒应当保持的正确态度,那就是儆醒、预备、等候,而不可去猜测、推算主何时会再来。
  这些比喻主要就是讲到三种不同的考验,即:生命的考验,工作的考验和爱心的考验。
第一,十个童女的比喻(太25:1-13)
解经家对这个问题,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各人都有相当的理由,很难断定谁是谁非。
笔者认为马太福音主要是对犹太人写的,所以十个童女就是代表犹太人。五个聪明的童女是表明已经信主的犹太人,五个愚拙的是表明不信的犹太人。当主第二次降临之前,凡是已经信主的犹太人都是聪明的童女,她们可以一同享受国度里的荣耀;那些不信的犹太人就是愚拙的童女,等到大灾难来到了才悔改归主,国度里的荣耀对她们就是无份的了。
有些人认为十个童女是预表新约教会,在主降临时都已经被提到空中,在那里一方面享受羔羊的婚筵,另一方面要在基督台前接受工作的审判。等到七年大灾期完毕,基督就与众圣徒降临到地上与主一同享受千禧年国度。
有的古卷在新郎之后有"和新妇"的字样,所以十个童女就不是指新约教会中的信徒。当然用属灵教训来劝勉信徒要儆醒、预备,等候主来,也是可以的。
第二,按才干分银子的比喻(太25:14-30)
  "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就是按各人信心的大小,和他们运用银子的才干,分给他们银子。主愿意大大使用他的仆人,却不超过仆人被他使用的"程度"。
"领五千的"可以比作恩赐大的仆人,神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责任,可以更好地服事主。
"领二千的",可以比作恩赐较小的仆人,得到神所赐给较小的机会和责任。
"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这人不但没有为主人好好运用财富,也没有为自己的前途着想。他们是耽误主所赐机会的人,把主的恩赐埋没了,在他们向主交帐时,主说他们是又恶又懒的仆人。
第三,分别绵羊山羊的比喻(太25:31-46)
  "万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别出来,好象牧羊的分别绵羊、山羊一般;把绵羊安置在右边,山羊在左边"(太25:32-33)。
这是对地上万民的审判,它的意义与马太福音第十三章四十七至五十节那撒网的比喻相类似,但与启示录二十章十一至十五节白色大宝座的审判并不是一件事。因为前者是指主来时还生存在世上的人,后者是指从死里复活的人。前者审判的主要内容,就是有否对主的"弟兄"采取实际的爱心行动作为标准。如果他们用爱心对待主的弟兄,主就以"永生"作为赏赐;否则,就以"永刑"来处罚他们。
1、钥词:"天国"(3:2)。"天国"二字本书共用过32次。
2、钥节:
①大卫的儿子,亚伯拉罕的儿子耶稣基督"(1:1直译)。
②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来拜他"(2:2)七、本书主要信息本书主要就是讲到主耶稣以君王的身份证明他是神的儿子、人类的救主。作者根据旧约圣经的预言,来叙述大卫王公义的苗裔,怎样应验在主耶稣基督身上,希望人都能诚心拥戴这位荣耀的天国君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太福音第九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