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马史诗简介的内容主题分别是什么

希腊神话、罗马神话、荷马史诗各讲什么内容?_百度知道
希腊神话、罗马神话、荷马史诗各讲什么内容?
提问者采纳
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Ησίοδος)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οφοκλής)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神话谈到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希腊神话和传说中最有名的故事有特洛伊战争、奥德修斯的游历、伊阿宋(Ιάσων)寻找金羊毛、海格力斯(Ηρακλής)的功绩、忒修斯(Θησεύς)的冒险和俄狄浦斯(Οιδίπους)的悲剧。
希腊文化源于古老的爱琴文明,他们是西洋文明的始祖,具有卓越的天性和不凡的想像力。在那原始时代,他们对自然现象,对人的生死,都感到神秘和难解,于是他们不断地幻想、不断地沉思。在他们想像中,宇宙万物都拥有生命。然而在多利亚人入侵爱琴文明后,因为所生活的希腊半岛人口过剩,他们不得不向外寻拓生活空间。这时候他们崇拜英雄豪杰,因而产生了许多人神交织的民族英雄故事。这些众人所创造的人、神、物的故事,经由时间的淬链,就被史家统称为「希腊神话」,西元前十一二世纪到七、八世纪间则被称为「神话时代」。神话故事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直至西元前七世纪才由大诗人荷马统整记录于「史诗」中。罗马神话象希腊神话这样的罗马神话实际上并不存在,一直到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的诗人才开始模仿希腊神话编写自己的神话,罗马人没有传统的、象希腊神话中那样的神之间的斗争之类的传说。
罗马人传统具有的是:
发展非常完善的仪式、祭司和一群互相关联的神。
一套丰富的、关于罗马的诞生和发展的传说,在这些传说中,人起主要作用,神有时插手。
这说明罗马人对神的理解与希腊人不一样。假如问一个古希腊人,德米特尔是谁的话,他会说,德米特尔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被哈底斯抢走了,因此德米特尔很悲伤,等等。
假如问一个古罗马人,赛尔斯是谁的话,他会说,赛尔斯有一个祭司,他的地位比朱庇特、玛尔斯和奎里努斯的祭司的地位低,但是比福罗拉和普慕那的地位要高。他会说,赛尔斯与其他两个掌管农业的神立波尔和利贝拉是一个组的,他可能还可以将那些帮助赛尔斯的小神的名字说出来。
因此古罗马的“神话”不是故事,而是神与神以及神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罗马初期的宗教后来被增加了许多有时甚至彼此矛盾的新内容,尤其是吸收了希腊神话的很多部分。今天我们对罗马神话的知识不是来自当时的记载,而是来自于后来一些试图将那些古老的传统保留下来的学者的描述。比如生活于前1世纪的玛尔库斯·提伦提乌斯·瓦罗。一些其他的罗马作家,比如奥维德在写作时受到希腊的影响非常深,他们经常引用希腊神话来填补罗马神话中的空缺。荷马史诗 荷马,生于公元前八世纪后半期的爱奥尼亚,是古希腊最著名和最伟大的诗人。相传《荷马史诗》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它是古希腊最伟大的作品,也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团聚的故事。
《荷马史诗》是早期英雄时代的大幅全景,也是艺术上的绝妙之作,它以整个希腊及四周的汪洋大海为主要情节的背景,展现了自由主义的自由情景,并为日后希腊人的道德观念(进而为整个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念),立下了典范。继此而来的,首先是一种追求成就,自我实现的人文伦理观,其次 是一种人神同性的自由神学,剥除了精神世界中的神秘恐惧。《荷马史诗》 于是成了“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作“荷马时代”,因荷马史诗而得名。荷马史诗是这一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
《荷马史诗》相传是由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由荷马加工整理而成。史诗包括了迈锡尼文明以来多少世纪的口头传说,到公元前6世纪才写成文字。它作为史料,不仅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情况,而且反映了迈锡尼文明。这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社会的重要史料。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由这两部史诗组成的荷马史诗,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结构严密,是古代世界一部著名的杰作。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提问者评价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荷马史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荷马史诗的思想主题
下载积分:0
内容提示:荷马史诗的思想主题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140|
上传日期: 20:04: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荷马史诗的思想主题
官方公共微信╮( ̄▽ ̄)╭荷马史诗对西方文化形成的影响
简介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所读的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与《奥德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当时民间和宫廷歌谣重新创作而成的文学作品。这两首史诗记述的是有关特洛伊战争的一些轶事。其中《伊利亚特》记述的是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因阿喀门农夺其女奴之故,愤然退出战争,导致希腊军惨败,直至他挚爱的战友阵亡后,他才重返战场杀死特洛伊的将领赫克托。而《奥德赛》则叙述了希腊英雄奥德赛漂泊十年,历尽磨难的经历。荷马史诗所记叙的情节、细节等方面,同迈锡尼时代的文明有密切的关联,但在某些方面则反映了公元前1100年至前800年被史书称为黑暗时代的社会历史的真实情景。荷马史诗不仅是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的材料,而且是古希腊民间口头文学的完美结晶。人们把“荷马史诗”所表现的时代,称为“荷马时代”。荷马时代指的夜是古希腊迈锡尼文明被多利亚人毁灭后的那段文化没落、文明沉寂的低潮期,其间没有特别优秀的建筑和文字的应用成果。它可以说是古希腊历史的倒退期。但在这一时期,铁器已得到广泛的使用,农业耕作也有极大的发展。史诗中有许多情节,如奥德赛与别人比赛犁田割草,还有《伊利亚特》中描写的奖励优胜掷铁饼者以圆形的一块生铁,这些方面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当时文明的发展程度。可以说,荷马史诗是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史诗精品。它本身就是当时的口头文学,读起来就是当时的口头文学,读起来通俗上口,听起来神采飞扬,文学性的细节描写形神兼备。由于经过荷马精心而刻意的艺术再创作,因此荷马史诗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篇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据说也是荷马写的,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公元前 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乐师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
关于荷马的时代异说颇多。 古代曾有一篇 《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 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 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 686年,这年代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古代都说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每部都长达万行以上;《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两部都分成24卷。这两部史诗开始时只是根据古代传说编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下来的零散篇章,荷马如有其人,大概就是最后把这两部史诗初步定型的职业乐师。在公元前 6世纪以前,这两部史诗还没有写下来的定本。根据罗马著名散文家西塞罗所说,公元前 6世纪中叶在当时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领导下,学者们曾编订过荷马史诗;古代也有其他学者认为这是他的儿子希帕尔科斯执政时的事。而从公元前5世纪起,每逢雅典4年庆祝一次的重要节日,都有朗诵荷马史诗的文艺节目。从这制度实行之后,史诗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基本上固定下来了。只是当时朗诵史诗的艺人,或根据自己的"话本",或凭记忆,有时在文字上和行数上可能有些变动。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史诗的若干抄本在某些地方有些繁简不同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荷马究竟有无其人,两部史诗是否都是同一位诗人的作品,近两百年来一直是西方研究荷马的学者热烈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两部史诗在内容描写上有些不同,好象不是同一时代的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两部史诗文字风格上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现在多数西方学者认为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荷马还是确有其人。当然,荷马也是根据口头流传的篇章整理而成的;如果没有长期的传说积累,荷马也创作不出这样两部伟大的古代史诗。
今天所能看到的荷马史诗的旧抄本,最早约在公元10世纪左右。两部史诗都保存了不少手抄本,但是内容都相同,它们所根据的都是公元前3、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的几位学者的校订本。史诗手抄本还有不少残缺不全的片段,其年代有的早到公元前1世纪, 内容也是完全相同。这就是说,在公元前3、2世纪间亚历山大城几位学者校订之后,史诗已经有了最后定本,此后它的内容就没有任何改动了。那时最后校订荷马史诗的学者,最著名的有三人,一是泽诺多托斯(公元前 285年左右),据说他对原诗的文字作过不少加工,内容上也凭自己的判断有所增减;现在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就是泽诺多托斯编定的。这表明他对原诗的结构作过一些重大增删,原来这两部史诗的长短大概没有这样整齐。第二个校订荷马史诗的著名学者是阿里斯托芬(公元前 195年左右),他校订史诗比较慎重,更尊重旧抄本,没有作很多主观的增删。第三个著名学者是阿里斯托芬的弟子阿里斯塔科斯(公元前160年左右),他也很尊重旧抄本,认为一切改动都要有所依据。这三位学者都是当时希腊学术中心亚历山大城著名的图书馆的主管人,有机会看到很多藏书,有很好的条件来进行校订工作。由此可见,在他们那个时代,这两部史诗还存在繁简不同的抄本,文字上也有出入。现代西方学者曾辑录了古代著作里的荷马史诗引文,共有 480多行片段,都是公元前5、4世纪的。这些引文有的与现在定本完全相同,有的大致相同,有的不见于今本。一般来说,不同的约占到一小半。古希腊许多作家,如希波克拉忒斯、埃斯库罗斯、品达罗斯、色诺芬、亚里士多德、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都引用过荷马史诗,那些引文往往与今本不完全相同。如亚里士多德引了《奥德赛》卷 9的一段关于独目巨人的描写,文字与今本一样,但是他说那段是出自《伊利亚特》卷10,是描写一只野猪的。还有他说在《奥德赛》卷23奥德修斯对佩涅洛佩的一段话有60行,但是从现在的本子看来,这段只有33行。这些变动和内容繁简不同,说明在公元前5、4世纪通行的史诗抄本同今本还有不少差异。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故事梗概大致如下:从前,在小亚细亚西部沿海有特洛伊人的一座王都名叫伊利昂,特洛伊人是东方许多部族的霸主。当时在希腊地方的强大部族总称为阿凯亚人,有时在史诗中也称为阿尔戈斯人或达那亚人;阿凯亚人以迈锡尼的王阿伽门农为首。伊利昂城的王子帕里斯乘船到希腊,受到斯巴达王墨涅拉奥斯的款待,但他把墨涅拉奥斯的美貌的妻子海伦骗走,带回伊利昂城。阿凯亚人非常气愤,便由墨涅拉奥斯的哥哥迈锡尼王阿伽门农倡议,召集各部族的首领,共同讨伐特洛伊人。他们调集 1,000多艘船只,渡过爱琴海去攻打伊利昂城,历时 9年都没有把这座王都攻下来。到了第10年,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领阿基琉斯争夺一个在战争中掳获的女子,由于阿伽门农从阿基琉斯手里抢走了那个女俘,阿基琉斯愤而退出战斗。《伊利亚特》的故事就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开端,集中描写那第10年里的51天的事情。由于阿凯亚人失去最勇猛的将领,他们无法战胜特洛伊人,一直退到海岸边,抵挡不住伊利昂城主将赫克托尔(帕里斯的哥哥)的凌厉攻势。阿伽门农请求同阿基琉斯和解,请他参加战斗,但遭到拒绝。阿基琉斯的密友帕特罗克洛斯看到阿凯亚人将要全军覆灭,便借了阿基琉斯的盔甲去战斗,打退了特洛伊人的进攻,但自己却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琉斯感到十分悲痛,决心出战,为亡友复仇。他终于杀死赫克托尔,并把赫克托尔的尸首带走。伊利昂的老王(赫克托尔的父亲)普里阿摩斯到阿基琉斯的营帐去赎取赫克托尔的尸首,暂时休战,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伊利亚特》这部围绕伊利昂城的战斗的史诗,便在这里结束。
《伊利亚特》只写到赫克托尔的死为止,可是据《奥德赛》和古代希腊的其他作品的描写,围绕伊利昂城的战争还继续打了很久。后来阿基琉斯被帕里斯用箭射死,阿凯亚人之中最勇猛的首领埃阿斯和最有智谋的首领奥德修斯争夺阿基琉斯的盔甲,奥德修斯用巧计战胜了勇力超过他的埃阿斯,使得后者气愤自杀。最后奥德修斯献计造了一只大木马,内藏伏兵,特洛伊人把木马拖进城,结果阿凯亚人里应外合,攻下了伊利昂城,结束了这场经历10年的战争。离开本国很久的阿凯亚首领们纷纷回国,奥德修斯也带着他的伙伴,乘船向他的故乡伊塔克出发。从这里就开始了以奥德修斯在海上的历险为中心的另一部史诗《奥德赛》的故事。
奥德修斯回乡的旅程很不顺利,在海上又漂泊了10年。史诗采取中途倒叙的方法,先讲天神们在奥德修斯已经在海上漂游了10年之后,决定让他返回故乡伊塔克。这时奥德修斯在家中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已经长大成人,出去打听他的长期失踪的父亲的消息。伊塔克的许多人都认为他10年不归,一定已经死去。当地的许多贵族都在追求他的妻子佩涅洛佩,佩涅洛佩百般设法拒绝他们,同时还在盼望他能生还。奥德修斯在这10年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独目巨人吃掉了他的同伴,神女喀尔刻把他的同伴用巫术变成猪,又要把他留在海岛上;他又到了环绕大地的瀛海边缘,看到许多过去的鬼魂;躲过女妖塞壬的迷惑人的歌声,逃过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最后女神卡吕普索在留了奥德修斯好几年之后,同意让他回去。他到了菲埃克斯人的国土,向国王阿尔基诺斯重述了过去9年间的海上历险, 阿尔基诺斯派船送他回故乡。那些追求他的妻子的求婚人还占据着他的王宫,大吃大喝。奥德修斯装作乞丐,进入王宫,设法同儿子一起杀死那一伙横暴的贵族,和妻子重新团聚。
古代关于攻打伊利昂的战争和奥德修斯等神话传说还有很多,散见于古代希腊作家的著作里。而这两部史诗只选了伊利昂城战争第10年中的51天,集中叙述了阿基琉斯的愤怒这一段,和奥德修斯在海上飘游了10年之后终于回到故乡这一段,这样处理显然是一位会讲故事的古代诗人精心设计的结果。从这方面来看,古代有一位名叫荷马的天才诗人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荷马史诗一方面是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许多世纪里积累起来的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保存了远古文化的真实、自然的特色。同时表明在远古地中海东部早期这个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学曾达到相当高度的繁荣。史诗开始用文字流传下来之后,又经过许多世纪的加工润色,才成为现在的定本。这种特殊优越条件是与古代爱琴海文明以及后日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几百年间奴隶制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间流传的史诗,又是达到高度艺术水平的文学作品。
古代欧亚大陆曾有过不少重要文化中心,从公元前2500年或更早,到公元前1000年初,地中海东部的爱琴海一带曾有过一个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由于亚洲西部和埃及一带很早就有了繁盛的早期奴隶制文化,以爱琴海为中心的早期文化与古代西亚和埃及文化也有不少联系。关于史诗《伊利亚特》所说阿凯亚人攻打伊利昂城的传说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从过去一世纪间西方考古学家的发现看来,荷马史诗中许多描写并不完全是诗人的想象。在19世纪末,德国学者施里曼曾在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萨里克发掘一座古城的遗址,这个古城就是古代特洛伊人的都城伊利昂。它曾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间至少被焚毁过9次, 其中第 7次被毁可能就是攻打伊利昂城战争的历史依据。有些学者曾提出一种比较可信的假设,即根据当时的航海条件和地理位置看来,这个地区控制了古代通向黑海的通商路径,而黑海又是古代西方通向东方的必经之地;为了获得东方的粮食和财富,地中海东部人民不惜一次又一次冒险渡海去攻下这个要塞。著名的寻找金羊毛的希腊神话,也反映了古代人在黑海一带航海的历史事实。
在希腊的迈锡尼地方,考古学家也曾发现古代巨大陵墓和巨石建筑的城址和石狮,陵墓里还发现死者所穿戴的华丽的服装和金银首饰,以及装在死者面上的黄金面具和精美的青铜兵器。这些发现证明有关古代迈锡尼的霸主阿伽门农的传说也是有历史根据的。20世纪初,英国学者伊文思又在克里特岛发现了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说明这里有较迈锡尼更早且更繁荣的文化。他发现了两座规模巨大的古代王宫,以及工场、库房、陵墓等,还有很多涂有精美图案的陶器、青铜雕刻和兵器,反映舞蹈和战争、狩猎等场面的彩色壁画,以及一种类似象形文字的古代文字。这里比迈锡尼更早的青铜器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年到公元前1000多年之间。到了公元前1450年左右,在克里特岛以北发生了强烈地震,以克里特为中心的文化,在遭受这次巨大的自然灾害后一蹶不振;很可能地震使得当地的强大舰队全部毁灭。此后爱琴海的海上霸权由克里特岛一带转移到迈锡尼等地。近年来,西方考古学家还在发掘克里特岛的古文化遗址,不断有新的发现。看来,克里特岛一带曾有过灿烂的古代文化,比希腊本土为早。这里的领袖曾是地中海东部的霸主。古代希腊传说也说克里特岛曾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弥诺斯,他曾建造巨大的迷宫,并使雅典等地向他纳贡;另一著名的传说认为古代海上曾有一个强盛的国家,名叫阿特兰提斯,后来因违反天意,全部沉入海底。这大概也是指古代克里特岛一带遭受强大地震的历史事实。继克里特文化之后的迈锡尼文化看来也曾成为地中海东部的霸主,但到公元前1150年左右,由于一些北方部族的南移和入侵,也开始衰亡。
在荷马史诗里,许多事物的描写同克里特-迈锡尼文化的实物相符,如《奥德赛》里所说的墨涅拉奥斯的宫殿和菲埃克斯人的王阿尔基诺斯的宫殿,有各种青铜和金银装饰,美好的花园和葡萄园,宫里充满粮食、美酒和果实,随同酒宴还有各种竞技娱乐和舞蹈等,这些都可以说明荷马史诗的内容是以一些古代的历史传说为依据的。同时,有些描写又与克里特-迈锡尼时代的实物不同,例如从考古发现的壁画来看,古代克里特人都是短发,而且头发是黑色,而史诗里描写的阿凯亚人都是长发,而且头发是黄色;克里特人战斗时用的盾牌是长形,史诗里的盾牌却是圆形;克里特人穿的盔甲也与史诗所描写的不同。这些说明荷马是生在好几百年后的诗人,当时克里特-迈锡尼文化早已灭亡,所以当他描绘过去文化的繁荣景象时,也不免利用后日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他并不是当时生活的目击者。有些西方学者还曾考证史诗里许多英雄如阿基琉斯、赫克托尔等都是北方部族传说里的英雄,不一定与攻打伊利昂城的史实有关。
荷马史诗采用六音步诗行,不用尾韵,但节奏感很强。这种诗体显然是为朗诵或歌吟而创造出来的,在歌吟时,大概还弹着琴来加强其节奏效果。由于这种叙事长诗是由艺人说唱,因此常常重复不少惯用的词句,甚至整段重复,一字不改。有时有些形容词的重复使用,只是为了音节上的需要,并不一定对本文意思有多少加强。而许多重复词句的一再出现,象交响乐里一再出现的旋律,又能给人一种更深的美的感受。这大概是由于古代的某些艺术手法虽然比较简陋,但有经验的说故事的诗人运用技巧非常纯熟,所以才能产生这种成功的效果。使用比喻来加强气氛,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是荷马史诗里一个突出的艺术手法。此外荷马史诗还善于用简洁的手法描写,用寥寥数语,表达出很深的感情。
荷马史诗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艺术技巧或者从历史、地理、考古学和民俗学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学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从公元前8、7世纪起,就已经有许多希腊诗人摹仿它,公认它是文学的楷模。两千多年来,西方人一直认为它是古代最伟大的史诗。
西方对传统的传承远没有华夏文明那样深远,所以他们在发展现代化经济时的负担也就少多了,但少却不是没有,如欧洲各国,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也有传承,比如古罗马文化学古希腊文化、法国文化学古罗马文化、俄罗斯文化又学法国文化,但经过欧洲文艺复兴后这种继承就削弱了不少,看来也只有法国的卢浮宫可以站出来说说继承了(大英博物馆只是虚弱野蛮的象征)。但哲学的继承却是一贯的,于是我们可以从哲学中得出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西方文化大致粗略地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奴隶制共和国文化、奴隶制君主制文化、中世纪封建教皇制文化、文艺复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其中,西方原始文化除由祭祀等习俗引起以后文化特色外倒没有创造出令人夺目的文化高度繁荣,所以西方的现代文化继承了上述各文化――或多或少。但我上面陈述过,文艺复兴及以后各时代都把消灭继承、创造新文化为己任(包括哲学),这就使西方的传统文化复杂化,于是就可以把西方现代文化――在继承先前文化来讲――的继承理解为两条主线的继承:一条是由古希腊奴隶制共和国制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的感性文化,一条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莎士比亚、斯宾若莎等为代表开始的反感性文化。但从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西方传统文化就侧重理性了。感性文化也有一度的繁荣,如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繁荣,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如流星划过天空一般。
前面说过,哲学源于酒神文化,这原本是一种浪漫文化,当然以后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而以后至今,哲学却成了一种理性的哲学,这种渐变的过程是痛苦的,这也是西方传统文化的转变的一个缩影,但也全非都改,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说还在以感性文化占主流的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武士精神,单说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罗宾汉、佐罗、超人、蜘蛛侠之类都沾染了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虽然把这些人编得越来越无稽、越来越脱离现实,但其内在的悲观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是不变的。
经过卡夫卡等人浸洗后的西方当代文化,在对待英雄的问题沙锅有全民英雄、即泛英雄倾向,这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消极的否定英雄主义;也有积极的反英雄主义精神,公开称不是英雄、没有英雄,但究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代需要英雄,最好的例证便是好莱坞掀起重拍高潮,如重拍《特洛伊》、重拍《蜘蛛侠》等。
西方对传统的传承远没有华夏文明那样深远,所以他们在发展现代化经济时的负担也就少多了,但少却不是没有,如欧洲各国,不仅在时间上、而且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上也有传承,比如古罗马文化学古希腊文化、法国文化学古罗马文化、俄罗斯文化又学法国文化,但经过欧洲文艺复兴后这种继承就削弱了不少,看来也只有法国的卢浮宫可以站出来说说继承了(大英博物馆只是虚弱野蛮的象征)。但哲学的继承却是一贯的,于是我们可以从哲学中得出西方传统文化的内涵。
西方文化大致粗略地可以分为原始文化、奴隶制共和国文化、奴隶制君主制文化、中世纪封建教皇制文化、文艺复兴文化、工业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其中,西方原始文化除由祭祀等习俗引起以后文化特色外倒没有创造出令人夺目的文化高度繁荣,所以西方的现代文化继承了上述各文化――或多或少。但我上面陈述过,文艺复兴及以后各时代都把消灭继承、创造新文化为己任(包括哲学),这就使西方的传统文化复杂化,于是就可以把西方现代文化――在继承先前文化来讲――的继承理解为两条主线的继承:一条是由古希腊奴隶制共和国制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的感性文化,一条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莎士比亚、斯宾若莎等为代表开始的反感性文化。但从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西方传统文化就侧重理性了。感性文化也有一度的繁荣,如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繁荣,但终究是昙花一现,如流星划过天空一般。
前面说过,哲学源于酒神文化,这原本是一种浪漫文化,当然以后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而以后至今,哲学却成了一种理性的哲学,这种渐变的过程是痛苦的,这也是西方传统文化的转变的一个缩影,但也全非都改,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说还在以感性文化占主流的中世纪的骑士精神、武士精神,单说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罗宾汉、佐罗、超人、蜘蛛侠之类都沾染了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精神,虽然把这些人编得越来越无稽、越来越脱离现实,但其内在的悲观的英雄主义精神却是不变的。
经过卡夫卡等人浸洗后的西方当代文化,在对待英雄的问题沙锅有全民英雄、即泛英雄倾向,这在一定意义上即是消极的否定英雄主义;也有积极的反英雄主义精神,公开称不是英雄、没有英雄,但究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时代需要英雄,最好的例证便是好莱坞掀起重拍高潮,如重拍《特洛伊》、重拍《蜘蛛侠》等。
我觉得,对西方文明最突出的影响,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和对个人自由,个人幸福的强烈追求。我过的传统文化讲集体主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荷马史诗里的英雄,为了个人的荣誉和幸福而战斗。
我建议你读读百科里的阿喀琉斯的介绍,他的性格,甚至至今都对西方人的行为有影响,这就算是文化之源吧。
 据传,阿喀琉斯是人间国王珀琉斯与海洋女神忒提斯结婚生下的儿子,具有健美的肌体、无敌的武艺和忘我战斗的冒险性格。神谕他有两种命运:或者默默无闻而长寿,或者在战场上光荣地死亡。忒提斯爱子心切,将他乔装打扮置于女孩子群中,但智者奥德修终于识出了他。阿喀琉斯毫不犹豫地、愉快地走上了同特洛伊人作战的战场,攻城略地,建立无数功勋。他的马预言他的末日正在临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将葬身于特洛伊城下,但他依然挺身参战。
尊严与荣誉
  如果说忘我战斗与温厚善良构成了阿喀琉斯性格中两个对立的侧面的话,支配这两个侧面的内核则是对于个人荣誉的理解与追求。阿喀琉斯不畏死亡走上战场,是因为他把勇敢视为最高荣誉,怯弱者是「人间无价值的赘物」。他热爱着自己的民族,但如果个人的荣誉与尊严受到伤害时,维护这种荣誉和尊严就上升到第一位。当希腊主帅阿伽门农声言要从阿喀琉斯帐下抢走他心爱的女奴时,阿喀琉斯感到自己荣誉和尊严受到了重创,他怒气冲冲地说:「我不想让人看不起,留在这儿为你增加财富!」阿伽门农淡然地回答说:「我要亲自到你营帐里,把给你的奖赏、美丽的布里塞伊斯(案:阿喀琉斯心爱的女奴)带走,让你清楚地知道,我比你强多少,也使其它人小心,不要显得和你一样,当面给我顶撞。」阿喀琉斯气愤填膺,如果不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制止,他将杀死自己的主帅。从此,他既不出战,也不参与议事,任凭自己的同胞成批地死于特洛伊人的刀箭之下,即使阿伽门农后来登门谢罪,他也无动于衷。显然,阿喀琉斯所争的主要不是财物和女奴,而是要让阿伽门农等人再也不敢侵害他个人的尊严与荣誉,承认他是最伟大的英雄。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荷马史诗的内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