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咏雪的诗句这首诗中儿女的今义是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10分)甲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文《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小题2: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小题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小题4:甲文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写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2分)小题5:你愿意和元方交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分)
小题1:①不久一会儿②相比③丢下舍弃④拉小题1:C小题1:不是人啊(或真不是东西)!和人家约好一块走,却丢下人家(或我)走了。小题1:“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用“柳絮”比喻雪,更贴切、更新颖,更生动。(1分)例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分,其他也可以)小题1:提示:可以答愿意,因为元方聪敏机智,小小年纪懂得做人的道理,并能义正言辞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可以答不愿意,从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却“入门不顾”,让人家无地自容,有些失礼方面谈。(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加粗词。①俄而雪骤(
)②公欣然曰(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2、翻译。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写出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种气氛?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言文《咏雪》,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划线的词语。(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俄而雪骤(  )(4)与儿女讲论文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1)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兄妹二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咏雪》,完成1~5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2.解释加粗的词。(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儿女”的古义和今义!_百度作业帮
“儿女”的古义和今义!
“儿女”的古义和今义!
古意:指代"儿侄"辈今义:儿子 女儿
古意:指代"儿侄"辈今义:儿子 女儿
古义1. [children]∶儿子和女儿,子女
2. [young man and woman]∶青年男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泪,君休滴今义 儿子和女儿的合称!与父母的关系是被生养关系
古义:儿子和女儿今义:子女
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儿子与女儿例: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释义: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即年轻一辈)...
今义:多指儿子女儿 子女古义:1. 子女。《后汉书·冯衍传下》:“儿女常自操井臼。”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 唐 杜甫 《赠卫八处士》诗:“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老舍 《茶馆》第一幕:“最苦是,乡村里,没吃没穿逼得卖儿女。”2. 指青年男女。 唐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无为在歧路,儿女...
古意:指代"儿侄"辈今义:儿子 女儿1.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2.(1)家庭聚会  (2)讲解诗文  (3)不久,一会儿  (4)差不多可以相比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4.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5.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的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标准大考卷·国标语文AB卷 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题。
  渡过金沙江.又经过几天艰苦的行军,到了雪山地区。
  天黑以后,我们借着朦胧的月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向上爬去。队伍拉得很长,抬头看,头顶上有人;低眼瞅,脚底下也有人。战马在嘶叫拉拉队在前呼后应。喊声,歌声,震荡着草木丛生的山谷,发出欢乐的回响。同志们的情绪实在高,但都走不快,因为路太难走了,又看不清,不小心就有滑下去的危险。
  我们艰难地走了一夜,直到天亮还没有到达山腰。前面传来休息的命令。我们在道旁停下来,吃了点炒面,又继续前进。
  越向上走,山势越陡,小道儿几乎要笔立起来了。山路虽然由前面的部队作了一番修补,但是骡马走起来,仍然相当不便。道旁绝壁上悬着的石块,若不注意撞到了就有砸破脑袋的危险。山涧里的水,湍急地向下倾泻着,溅起几尺高的白沫子,发出哗哗的吼声,真叫人胆寒。
  将近中午,我们才爬上半山腰。刚一拐弯,便见到两座高山,好像要紧紧地偎依在一起似的,把小道夹在中间。两边石壁上伸出几棵葱绿的青松,路旁青嫩的小草刚长了两寸高,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这里完全是一片春天的景色。而背阴的地方,微风徐来,凉爽宜人,又给人一种秋天的感觉,使人完全忘记了当时正是夏天。
  又往上走了两个小时,就好像进入了冬天。白皑皑的积雪,越来越厚,道路滑溜溜的,行动更困难了。走在我后面的一个贵州籍同志,由于年岁大,身体弱,越走越喘,越走越吃力了。我顺手去接他的枪,副班长也赶上来要帮他拿背包,可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还是艰难地支撑着身子前进。
  再向上走去,好几层雪冻在一起,差不多有两尺多厚。雪底下的水还是在哗哗地流着。山势更加陡峭,道路更加崎岖狭窄,要是一步走不稳滑下去,那就再没办法爬上来。草鞋早就被雪水浸透了,十个脚趾冻得又麻又木,深一脚浅一脚的,也不知道是冷是热。空气也越来越稀薄了。胸口上好像压着千斤重担,透不过气来,走几步就得喘半天。我后面那位贵州籍的同志,额头上汗直流,看样子连往前爬的劲都没有了。
  不得已,就坐下来。指导员忙抢到他的身旁,像慈祥的老妈妈一样,把他的手架在自己的肩上,慢慢地把他扶起来,耐心地对他说:“同志!再坚持一会儿,过了雪山就是胜利!在这里,说什么也不能停呀!”
  “我自己还能走!”那个同志轻轻地推开指导员的手,激动地说了一句,又摇摇晃晃地走起来。
  下午三点钟我们到达了山顶。大家多么高兴啊!
  忽然西南方向涌起一块乌云,迅速挨着山头压过来。接着暴雨挟着冰雹,劈头盖脸地打来。不一会,又变成了鹅毛大雪。真是瞬息万变。我们身上的单军衣浸透了,有的地方还结了一层薄冰。冷风一吹,把大家冻得上牙直打下牙。指导员和连长忙着叫大家打开被子,披在身上。
  风好像故意和我们闹别扭似的,越刮越大。我们的脚陷在一尺多深的雪里,费老大劲才能拔出来。被子被风吹鼓起来,像________,拖得我们来回直晃荡。我们几个人就互相搀扶着,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
  这时指导员自言自语地说:“________。这简直比蜀道还难!”后边的小通信员不知把这句话听成个啥,就接着说:“指导员,我们不是已经上天了吗?咱们的脚早就站在云彩上面啦!”
  一句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1.下面哪一句中加粗词与“几棵黄色的小花骄傲地随着温和的山风摆动”中的“骄傲”一词用法不同?
A.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B.你这样蛮干下去,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2.有人认为文中对春秋天景物的描写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什么关系,完全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在文中________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内容,写出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唐诗名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咏雪名句,请写出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小通信员的话有什么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月雪”是一种自然景象,你认为文章以此作标题好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百分学生作业本 课时3练1册 七年级语文(下)下册 苏教课标版 苏教课标版
阅读《沁园春·雪》,完成下列问题。
(1)词属于文学体裁中的________,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盛于________代。题目中的“沁园春”是________,“雪”是________。本词咏雪言志,抒发了________的感情,表达了________的远大抱负。
(2)上阕中“欲与天公试比高”是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上阕中的“惟”、“顿”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阅读下阕,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5)这首词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但上阕侧重于________,下阕侧重于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年陕西省宝鸡市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文言文阅读
阅读《咏雪》一文,完成下面题目(共8分)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白雪纷纷何所似&&& 繁花似锦&&&&&& B.公欣然曰&& 悠然自得
C.与儿女讲论文义&&&& 中华儿女&&&&& D.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谢太傅寒雪日內集。
&&&&&&&&&&&&&&&&&&&&&&&&&&&&&&&&
&&&&&&&&&&&&&&&&&&&&&&&&&&&&&&&&&&&&&
3.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分)
&&&&&&&&&&&&&&&&&&&&&&&&&&&&&&&&&&&&&&&&&&&&&&&&&&&&&&&&&&&&&&&&&&&
4.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法不正确的是(&&&
)(2分)
A.文章结尾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表明了作者赞赏谢道韫的聪颖和才气。
B.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比前一喻好。
C.公大笑中的笑意有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
D.“柳絮”一喻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出,遇故人而止之(止:使……止,“止之”意为留下他)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俟:等待)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欤:yú& 句末语气词)?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尊君在不&&&&&&&&&&&&&&&&&&&&&&&&&&&&&&&&&&&&&&&&&&& (2)待公而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相委而去
(3)故人来,方与之食&&&&&&&&&&&&&&&&&&&&&&&&&&&&& (4)恐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5.《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说出你的理由。(2分)
6.读了甲乙两段之后,你一定对“诚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诚信”的看法。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和“欣然”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同桌100学习网
您好,欢迎您来到![]或[]
在线解答时间:早上8:00-晚上22:30周六、日照常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和“欣然”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一、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这两篇短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2.《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和“欣然”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和“委”
三、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上传:[注意:图片必须为JPG,GIF格式,大小不得超过100KB]
您好,欢迎来到同桌100!您想继续回答问题?您是新用户?
1、营造了一种温馨、和睦、融洽、轻松、快乐的家庭氛围。
“儿女”今义:儿子和女儿;古义:妻子和儿女
回答者:teacher069
2、“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对被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①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并且元方那时才7岁,还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礼。 ②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何况对于长辈,是应该持以尊重之态的,怎么能够如此不讲礼节?对方知错后,怎能“入门不顾”?
回答者:teacher069
二、1、俄:时间很短;突然间;
欣然:高兴的样子
2、拟:比喻,比拟
3、未若:比不上
5、期:约定
委:丢弃、抛弃
回答者:teacher069
后者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柳絮因风起比喻了雪纷飞的感觉。 谢道韫抓住雪花飘落的情景,如柳絮飞动,构成了一幅灵动的雪花翻飞图,调动人的意境.撒盐空中只描绘了雪的形态,毫无意境和动态美,所以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好.
回答者:teacher06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咏雪中儿女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