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小说爸爸的十六封信 林良的书

林良与《爸爸的十六封信》
  谈起台湾儿童文学,就会想起林良,他几乎与台湾儿童文学画上等号,对台湾儿童文学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林良生于1924年,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林良”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小读者口中的“林爷爷”。他以儿童文学为生平职志,作品以散文见长,除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太阳》外,《爸爸的十六封信》也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与关注,是国中、国小学生书柜不可或缺的一本儿童读物。
  《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2006年7月改由国语日报社出版,至2009年已经12刷,可见此书的畅销。虽然此书的完成是在29年前,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
  于1954年,林良开始每周在《国语日报》儿童版“看图说话”专栏执笔,直到2009年12月仍开辟《国语日报》“漫谈儿童文学”专栏,已经在《国语日报》写各种儿童文学评论长达56年,86岁的他仍持续发表作品,可见其对儿童文学的热爱与执著。他获得了许多奖项,重要的有:1973年《小太阳》获中山文化基金会“文艺创作奖”、1994年文建会的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2003年获得“行政院新闻局”颁发首届“终身成就金鼎奖”等。
  “浅语的艺术”与“善的种子”
  林良在《浅语的艺术》(国语日报社 1976年 7月)中,认为儿童文学作家必须写儿童看得懂的语言,就是所谓的“浅语”,让孩子能读得懂,儿童文学作品应当服膺在这种浅语的艺术中,说孩子懂的话,他认为浅语并非是低俗粗野的字句,反而是在晦涩难懂的字句当中抽丝剥茧,如剥笋子般,把最核心幼嫩的地方,留给孩子。
  林良也主张给孩子良善的事物,他如此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在作品里为孩子“布置美好的环境”是可能的,而且是切合教育原理的。(《浅语的艺术》第65页)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家的工作应该是播种“善的种子”在孩子的心灵。林良的这番用意,并非认为要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不是这样的,林良认为孩子纯洁的心灵,本质上就是温室里的花朵,要如何协助孩子能保持心灵的花朵盛开才为重要,而林良认为在孩子幼时,就应该积极播种,让孩子能在成长的过程中,就能采收;而非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告知他们这个社会的丑恶及悲惨,最后才暗示着如何坚强地从暴风雨中辛苦地成长,林良认为这不适合儿童。
  不管是主张应该用浅语的方式让孩子读得懂文学,进而拓展视野、认识世界、喜欢文学,或者是坚持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播下善的种子,让孩子在生活挫败悲苦时,仍可以微笑乐观面对,让生活更好,这种为孩子着想的态度与思维,令人感动并深感佩服。每个小读者,林良都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照顾,他就这样照顾着孩子那么多年,担心牵挂着孩子,知道孩子需要很多的故事滋润善的种子,因此他不敢搁笔,笔耕至今,以一种父亲挂心的姿态。
  《爸爸的十六封信》从何而来
  这本书的诞生,是当时“教育厅”的“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国中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而很多时候,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而这些纸条,就是他们的“信”。这本书就是以这些“信”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妆”而成,并且特别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林良编撰的故事是这样的:
  这些信,一共有16封,为樱樱所保存。有一位出版家看到了,就想拿去出版,让所有的青少年都可以读到,樱樱得到爸爸的同意,就把这16封信给了那家出版社,并且还亲自写了一篇“序”,说明这16封信的由来。
  因此,这本书可说是亦真亦假的故事,但绝大部分都是林良的亲身经历,十分有趣。新版的《爸爸的十六封信》在本书前面特别增加林良及女儿林樱的序,也在后面附录增加林良对本书的话,以及三个女儿林樱、林琪和林玮给爸爸的话,虽然可以一窥作家林良在三个女儿心目中的形象,也让读者一饱林良生活中的乐趣;但是,换个角度而论,林良透过序把这本书的缘由设计交代清楚,他和女儿林樱更在此书各写了两篇对此书的看法与关系,无形当中造成累赘。比起旧版只有收录故事,没有任何序和附录,文学性反而增加,留给读者的想象也更多。
  《爸爸的十六封信》除了一开始《樱樱的话》外,共有16封信,分别为《为什么大家不理我?》《专心的人是活神仙》《“乐观”使你万事如意》《从从容容 稳稳当当》《不敢站起来说话的人》《别人可以跟你“不同”》《朋友就像一本一本的好书》等,每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篇幅也不会很长,让孩子读起来愉快没有负担。这16封信大致又分为两种状况,一是爸爸有话要说,想与樱樱分享心情想法;另外一种,是解决樱樱所遇到的困惑难题,爸爸在信中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告诉樱樱,试图解决她的问题。这部作品还获得了“2006年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行政院新闻局评定优良读物”等奖项,是林良儿童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
  儿童文学应如何“说教”
  这是一本教导孩子人情道理的书,教育的成分不少。照理说,孩子十分排斥这种训示的话语,在家里爸妈已经唠叨不休,再加上学校老师总是谆谆提醒,难道这些还不够?孩子仍愿意看一本有关教导为人处事的书籍吗?连我自己都不愿意。但是,林良运用信的方式包装这些冷硬的议题,反而产生一种非常好的效果。人都有偷窥的心态,想知道别人的秘密,想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愈神秘的事物愈让人感到好奇。
  写信是一种神秘的仪式,读信也是一种神秘的仪式。写信的人通常在跟某人述说着自己的秘密,这个秘密有极大的隐私性;而读信的人透过信件,享受得到秘密的快感,所以读信通常是很快乐的。对写信者与读信者来说都是一种神秘的活动。林良藉由书信的方式,让读者一饱偷窥的欲望,把孩子带进故事里面,信里面训诫的意味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了。
  这些故事不外乎是樱樱在家里、学校遇到的问题。爸爸试图利用各种方式让樱樱能了解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处理这些人生问题。其中,最常用的方式为,爸爸列举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樱樱分享,这种方式有如在听爸爸讲古说故事,但故事与这封信的主题息息相关,格外有说服力。如在《为什么大家不理我?》这一篇,爸爸讲述自己如何误会亲密的朋友,与朋友决裂,互相赌气,而自己也无法加入别人的团体,感觉孤独,最后才发现朋友并非故意,而是有难言的苦衷,心结才顺利化解。藉此告诉女儿樱樱,若受到别人冷落对待,必定有其原因,应该先学习不害怕,因为在还没认识一个新环境之前,自己何尝不是也单独一人,况且这世界还有很多爱你的人。以此告诉樱樱放宽心胸、不要计较,也教导她不怕寂寞的重要。
  这些都是爸爸透过自己的经验与女儿分享心得,是非常高超的说教手法,通常爸妈若是遇到孩子犯错,或者有困难,都会直接以严厉的方式训教孩子;而林良选择的方式不同,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爸爸也曾经遇到相同的事情,犯过类似的错误,然后爸爸如何解决,得到了什么启示,这种间接的说教方式,让孩子的接受度也大为增加。大人爱面子,其实孩子也是爱面子的。直接打击孩子的痛处是非常要不得的,会让他们颜面尽失,转化成愤怒,接下来有什么心事,孩子就会藏在心中,因为他们不想受到二次伤害。林良无意间也把教育孩子的方式教给老师父母,所以这本《给孩子的十六封信》不只孩子要读,家长也要读,从中学习林良对待孩子的方式。
  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层出不穷,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例如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难题》中,有段爸爸和樱樱的对话是这样的:
  “你既然那么困,那么累,你就先去睡吧。”我说。
  “不行啊!去睡,明天就要吃鸭蛋啦!”你说。
  “那么,你就去念哪!”“不行啊!我太累,念不下去了。”
  “好,”我故意说,“把书放在这儿,我替你念!”
  “爸爸!”你笑了,“我去想办法好了。”
  这段话只用了短短几句对话,就把樱樱要睡觉还是要读书的天人交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非常有趣。
  这16封信中也展现出林良优异的文字说理能力,他总是能引经据典地说服读者。例如在《孔雀是不妒忌的》中,林良一开始就引用英国作家对孔雀的观察和观点展开整封信件,让人印象深刻,也把整封信要表达的内容,透过这段话作了很棒的诠释。林良就有这种功夫,利用简单易懂神来一笔的譬喻,既生动且说服力又强。这些信百看不厌,就好像在人生当中遇到了困难,爸爸坐在旁边,听你诉说心事,娓娓道来如何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心中得到温暖慰藉,然后继续走下去。
  整本书16封信、16个主题,9篇与樱樱自己的心灵成长有关,另外7篇则是与他人相处有关,主题不只照顾到孩子应该学习如何建立良好习惯与人生态度;他知道对孩子来说,朋友是最重要的,有时候还可能比父母重要,他也告诉孩子如何与人相处才能得到友谊,获得快乐。
  在《爸爸的十六封信》中,因为主题大多集中在谈论心灵成长与交友的关系,受限于主题的关系,因此文章主要以叙事与说理为主,写景的文字几乎没有;这类较为“硬”的叙事与说理文章,读起来难免较为无趣,但是林良运用了一些技巧让读者不会觉察说教难嚼,反而觉得活泼有趣。生动活泼的对话、幽默的语言、“爸爸”的往事这三种林良的“化妆”手法,让叙事说理的16篇故事更为鲜活有趣,有了生命。
  市面上励志的书俯拾即是、眼花缭乱,为什么我要特别介绍林良《爸爸的十六封信》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单纯的励志书籍,其中充满着丰盈的文学性。林良美丽的文字、精准的譬喻、幽默的笔锋、引经据典的说理等等,皆值得孩子学习仿作;再加上书信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味道,这都会在阅读时不知不觉中熏陶着孩子。
  为孩子写儿童散文的人愈来愈少了,有林良这样优秀的散文家真是台湾儿童文学的福气,但忍不住感慨,下一个林良在哪里?
  (作者为台东大学荣誉教授)
电话:010-第3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暨林良作品研讨会召开__新浪育儿_新浪网
第3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暨林良作品研讨会召开
  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暨“林良作品研讨会”于日~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一次大型的综合性活动,规模宏大,活动丰富,层次分明,以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良先生的作品为中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感性品悟、作品细读与学术研讨相结合,全方位展示、评价林良作品的经典性。
  林良作品座谈会:追溯林良先生的创作轨迹
  9月19日上午9时至12时,“林良作品座谈会”在中国作家协会十楼会议室举行。
林良作品研讨会现场
林良作品研讨会合影
  “林良作品座谈会”由中国作家协会台港澳办公室、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共同主办,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台湾)《国语日报》社承办,两岸五大儿童文学研究所(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上海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及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共同协办。
  本场活动专注于感性品悟,两岸儿童文化界人士分别讲述他们眼中的林良先生,从与林良先生的交往经历,到对其作品的感悟,专家们的角度不一而已,对林良先生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林玮系统地介绍了林良先生其人,黄莉贞则对其作品的出版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已经九十多岁的林良先生无法亲自前来,除了委派女儿参加之外,还专门录制了一段视频,向与会的各位专家、朋友问候致意。
  本场活动可谓两岸儿童文学名家的总动员,名家云集,大陆出席的专家有高洪波、海飞、束沛德、金波、樊发稼、王泉根、张之路、曹文轩、梅子涵、朱自强、方卫平、汤锐、陈晖、刘宪平、李东华、梁飞、王林、张国龙、王悦、王志庚、王蕾、孙慧阳、李一慢、田莹、徐德荣、赵琼、黄岚、熊慧琴等人,来自台湾的有桂文亚、林文宝、张子樟、何绮华、游云、黄莉贞、林玮、黄雅淳、吴肇祈等人。座谈会由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出版家桂文亚女士主持。
  当天下午的活动则是学院式的专业学术研讨会,主力是两岸的五大儿童文学研究所。来自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王泉根、陈晖、张国龙、黄岚,来自浙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的方卫平、熊慧琴,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朱自强、徐德荣,来自上海师大儿童文学研究所梅子涵、赵琼,来自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游云、黄雅淳、吴肇祈等人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对林良先生作品的相关论述与评价。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梁鸿鹰,都曾担任过台东大学儿童文学所长、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长的林文宝、张子樟两位教授也参与了本次研讨。研讨会最后,林文宝与方卫平两位先生分别代表台湾与大陆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点评与总结。研讨会由儿童文学评论家、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杨佃青主持。
  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名家阅读课专注品味书香
  9月17、18日两天,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活动在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举行。活动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台湾)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与北师大基础教育合作办学部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承办。
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活动现场
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研讨活动讲座现场
第三届“海峡儿童阅读论坛”研讨活动专家点评
  这两天的活动以“书香童年?书香两岸”为主题,专注于“品味书香”,将林良先生的《小太阳》《爸爸的十六封》《早安豆浆店》等作品课堂化,以名家上阅读观摩课、一线教师上阅读课加两岸儿童文学专家点评的方式,对林良先生的作品精研细读。
  出席这两天活动的专家有林文宝、张子樟、桂文亚、梅子涵、朱自强、方卫平等,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究会现任理事长何绮华女士、台湾《国语日报》出版部总编辑黄莉贞女士及林良先生的女儿林玮女士也到场助阵。活动吸引了200多位“北京市教科院校长高级研修班”“西城区校长研习班”的校长们及广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更有许多阅读推广人自动慕名前来。活动期间,共有一千多名孩子和家长,参与了多个环节的活动。活动期间还穿插了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百社千校,书香校园”活动,来自两岸的儿童文学专家给亚太实验学校的老师与学生们送上了《你一定会听见》等多场主题讲座及阅读辅导课。
  林良先生及作品简介
  林良,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有着“台湾现当代儿童文学之父”之称,台湾儿童文学界公认的“大家长”“长青树”。他生于1924年,祖籍福建厦门,曾任台湾国语日报社社长、董事长;习惯以笔名“子敏”发表散文,以本名为小读者写作,是台湾小读者口中的“林良爷爷”。
  以儿童文学工作为生平职志,为儿童写作长达近七十年,以《国语日报》“看图说话”专栏与小读者结缘,结集出版《树叶船》《青蛙歌团》《月球火车》《小纸船看海》《小动物儿歌集》等图画书作品十余册,散文作品《小太阳》《爸爸的16封信》《林良爷爷的30封信》《会走路的人》《早安豆浆店》《回到童年》多册,儿童故事《我是一只狐狸狗》,儿童文学论文集《浅语的艺术》《纯真的境界》等,另外翻译有国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两百多册。
  曾获台湾地区“文艺特殊贡献奖”、“金鼎奖终身成就奖”、“中山文艺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读物金书奖”、信谊“儿童文学特别贡献奖”、“杨唤儿童文学奖特别成就奖”&、“全球华文文学星云特别奖”等殊荣。
  《小太阳》《爸爸的16封信》《浅语的艺术》《小纸船看海》等书早已是名闻两岸的儿童文学经典名著。
   1、和谐家庭的幸福圣经――《小太阳》
  台湾亲子共读的文学经典,家庭和谐的永恒圣经。
  在林良笔下,“家”是永不黯淡的“金色盒子”,照耀着他的人生。一对父母、三个女儿和一只狗――一个平凡的家庭,在林良浅白、幽默又充满感性的笔触里,成了风靡台湾文坛数十年、历久弥新的《小太阳》。
  一间房子,一个平凡家庭的美妙生活。
  细心倾听,这个金色的发光盒子,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
  因为林良,因为《小太阳》,原来每一个人的“家”,都可以如此可爱。
  畅销台湾社会四十多年,重印一百四十多次,是为人父母者、初为人夫和人妻者、青春期少男少女、聪慧儿童共同的喜爱,九到九十九岁共读之作品,幸福指数最高之作品。
  2、亲子沟通的绝佳范本――《爸爸的16封信》
  这本书的诞生,是当时台湾省“教育厅”的“中华儿童丛书”主编潘人木女士商请林良写给儿童的一本书。那时林良的大女儿樱樱恰好是初中生,有着许多人生问题,而很多时候,林良都需要赶稿,无法歇笔和女儿谈话,因此林良总在写完稿后,通常已经是夜阑人静的深夜,再把想法转换成文字,放在她的桌子上,第二天女儿就可以知道爸爸的建议与想法。而这些纸条,就是他们的“信”。这本书就是以这些“信”为本,再加上林良的“施粉化妆”而成,并且特别在16封信的前面,以女儿樱樱的名义编撰这16封信的来源和出版的由来,让这16封信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爸爸的十六封信》1971年由台湾省政府教育厅出版,2006年7月改由国语日报社出版,至2014年已近20刷,可见此书的畅销。虽然此书的完成是在34年前,但是里面的议题却不因时空而产生时代隔阂。
  本书选取了现代孩子常见的16项困惑,做了亲切合理的剖析。这16封信,&就等于一位家长对子女的16次亲切的谈话。这种娓娓长谈,是最“现代”的亲子沟通方式,却也是自古以来最为人接受的亲子沟通方式。
  林良诙谐的笔触也在这本书层出不,许多幽默的对话都让人不禁莞尔。
  3、浅语艺术的视觉呈现――《小纸船看海》
  台湾儿童文学领航者林良与台湾图画书教父郑明进携手打造的经典之作。不容e^的珍藏版本!&
  刚下过一场大雨,山上一个小男孩,拿一张红纸,折一只纸船,轻轻放在小溪里。红纸船顺着小溪,经过了大溪,漂进了大河里。大河的宽阔让小纸船感到害怕,于是它找了一个同伴白纸船,它们决定相约一起去看海……
  这是一本为幼童写的散文故事。故事借由两只小纸船的游历过程告诉孩子们,世界上的水都到哪儿去了,他们在旅行的过程中又看到哪些河岸风光……
  你玩过折纸船吗?放入水中的纸船,最后又会漂到哪儿去呢?
  快来跟小纸船一起展开一趟冒险之旅!
    4、生动活泼而又准确到位――《浅语的艺术》
  《浅语的艺术》是林良先生的儿童文学论文集,初版于1976年,2000年出版了修订本,2011年再次修订出版。从初版到今天,已经跨越了38个年头,已是海峡两岸公认的儿童文学理论名著。
  “浅语的艺术”是林良先生对儿童文学所下的定义,也是他对“儿童文学”的思索的记录。“浅语”是指儿童听得懂、看得懂的浅显语言。全书共有二十九篇文章(包括前言与附录),以轻松有趣的散文笔调探讨有关儿童读物的阅读、写作、观念等问题,是一本想要了解儿童读物是什么的读者不可不读的好书。
  与一般的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不同,林良先生的这本书从作家的角度与立场进行论述,长期的创作实践为其理论提供了坚实而贴切的立足点与生长点,不故弄玄虚,生动活泼而又准确到位,因而也更具生命力。是广大教师、家长等非专业人士了解儿童文学的最佳入门图书。曾经被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指定为研究生的必读书。
  一本书能够经历了这么悠久的岁月而仍然被新读者所接受,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本论文集并不像想象中的论文集那样枯燥乏味。它摆脱了论文集的架式,比较像朋友间的谈话,比较容易亲近,所以读者也乐于跟它亲近。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爸爸父亲爹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