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宋乡民族府石屋坑自然村村

傣四自然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傣四自然村
傣四村隶属于勐宋乡曼吕村委会,属于山区。所属地区勐宋乡曼吕村委会人&&&&口242人
位于勐宋乡西北边,距离曼吕村委会1.00 公里,距离乡40.00公里。国土面积4.90平方公里,海拔1,460.00米,年平均气温18.00 ℃,年降水量1,450.00毫米,适宜种植云麻粮食等农作物。有耕地452.00亩,其中人均耕地1.91亩;有林地4,988.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5户,有乡村人口242人,其中农业人口242人,劳动力10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3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6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1]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52.00亩(其中:田281.00亩,地171.00亩),人均耕地1.91亩,主要种植粮食等作物;拥有林地4,988.00亩,茶叶387亩;荒山荒地1,858.00亩,其他面积52.00亩。[2]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55户通自来水(占农户总数的100%)。有5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81.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6户(分别占总数的32.7%和2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砂石路;进村道路为砂石路路面;村内主干道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40.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40.00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41辆,摩托车47辆。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0.00亩,有效灌溉率为 55.3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2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1亩。沼气池1户,太阳能1户。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其它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5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3]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9.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万元,占总收入的43.2%;畜牧业收入9.5万元,占总收入的13.7%(其中,年内出栏肉猪68头,肉牛6头,鸡320只);林业收入4.5万元,占总收入的6.4%;第二、三产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11.5%;工资性收入0.1万元,占总收入的0.1%。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4]该村的主要产业为麻、茶,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8.72万元,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麻、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麻、茶产业。该村现有农户55户,共乡村人口251人,其中男性132人,女性119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人,劳动力107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42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4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55户。该村小学生就读到曼吕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勐宋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00公里,距离中学41.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15人,中学生11人。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03.5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1.36万元,有固定资产1.61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该村设党小组0个,党员总数4人,党员中男党员4人,女党员0人。 团员2人。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村内道路较差,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强对茶叶的管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茶叶和云麻的种植面积,发展好养殖业。。[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老新寨自然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老新寨自然村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老新寨隶属于勐宋乡三迈村委会,属于山区。行政区类别乡镇面&&&&积面积1.97平方公里
位于乡西边,距离三迈村委会3.00 公里,距离乡20.00公里。国土面积1.97平方公里,海拔1,200.00米,年平均气温21.00 ℃,年降水量1,350.0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等农作物。有耕地167.00亩,其中人均耕地2.14亩;有林地1,879.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8户,有乡村人口78人,其中农业人口78人,劳动力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8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3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67.00亩(其中:田97.00亩,地70.00亩),人均耕地2.14亩,主要种植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1,879.00亩,橡胶面积250亩,茶叶面积1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0亩,主要种植泡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0.00亩;荒山荒地891.00亩,其他面积18.00亩。有茶叶等资源。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8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0%)。有18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2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0%和66.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户(分别占总数的66.67%和66.67%)。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29辆,摩托车1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0.00亩,有效灌溉率为57.85%,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64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6.2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4.37万元,占总收入的13.06%;畜牧业收入0.36万元,占总收入的1.0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头,肉牛0头,肉羊0头,鸡40只);渔业收入0.0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10.47万元,占总收入的28.90%;第二、三产业收入10.55万元,占总收入的29.12%;工资性收入3.11万元,占总收入的8.59%。农民人均纯收入2973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7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人(占劳动力的7.50%),在省内务工3人,到省外务工0人。[1]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粮、茶、竹,主要销售往本县。2012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63万元,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粮、茶、竹产业。该村现有农户18户,共乡村人口75人,其中男性37人,女性38人。其中农业人口75人,劳动力44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5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0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0.00公里。 人畜混居的农户18户。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三迈小学,中学生就读到勐宋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3.00公里,距离中学20.00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6人,中学生4人。该村到2012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17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2347.3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0.00亩。是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额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议筹劳0个(劳均0个)。年末集体总收入0.66万元,有固定资产0.86万元,年末集体有收益0.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是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会议等方式公开。该村设党小组0个,党员总数1人,党员中男党员1人,女党员0人。 团员0人。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近年来由于水源头生态林的破坏,造成水源枯竭,人畜饮水总是日益突出,村寨集体经济实口薄弱。。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加大投入加强生态茶园的发展和管理,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提高农产品外销。。[2]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勐海农业和科技信息网
勐海县农业和科技局
&|&&|&&|&&|&&|&&|&&|&&|&&|&&|&&|&&|&&|&&|&
您现在的位置:&&&&
页面功能 【字体&&&小】&&【】&&【关闭】
【发稿时间: 10:09:34】
【作 者:】
【主 题 词:勐宋乡】
【责任编辑:管理员】
【稿件来源:】
【审核发布:管理员】
勐宋乡简介
地理位置&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境东部,地处东经100°24′48"~100°40′25",北纬21°56′54"~22°16′59"之间。东与景洪市毗邻,南接格朗和乡,西南连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
面  积& 493平方公里
耕  地& 50560亩,其中:水田20197亩,轮歇地26934亩,固定旱地3429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2.4亩。
地  貌 &山坝相间,以山为主。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缘地段,山高谷深,河谷交错。地形特点是东西宽(42公里)、南北长(118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最高点在西部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为全州、全县的最高点);最低点在东南部的回令河与流沙河交汇处,海拔高度772米。乡政府驻地海拔1220米。境内的山脉走向大体为南北走向,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座,即:滑竹梁子(2429.5米)、老苗地(2245米)、马鹿洞大梁子(2226米)、纳卡山(2185米)、曼兴良后山(2104米)、隔界山(2082米)、南本河后山(2078米)、曼吕大山(2076米)、纳光梁子(2020米)、扎黑地头(2004米)。地质构造复杂,主要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分布有少量铁矿。境内水系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
南本河&& 发源于老苗地(山),流经曼丙(称曼丙河),后经曼往(称曼往河),交汇于流沙河,全长23公里,常年河,灌溉面积1900多亩。
蚌冈河&& 位于蚌冈村委会驻地东南,发源于纳卡山西南麓,东南流入景洪市,常年河,境内长12公里,流域面积87.1平方公里。
气  候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 ℃ , 年平均降雨量 1400毫米以上,雨季多集中在5~10月。霜期短,年平均有霜日20天,年日照量小时。坝区适宜水稻、甘蔗生长;山区适宜旱稻、玉米、茶叶、云麻等旱地作物和林木生长。
风景名胜& 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座落于勐宋乡境内,地跨蚌龙、曼吕、蚌冈、大安、三迈5个村委会,方圆27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山上居住着拉祜、哈尼、傣族等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是体味各民族风情的理想之选。
从前,滑竹梁子上生长着成片粗如酒杯、竹节长而光滑的稀有野竹,当地人称滑竹,因此而得名。滑竹梁子上的植被主要是散生成片的刺竹和常绿阔叶乔木,半坡上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面积2000亩,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山顶平坦处埋有一块水泥方柱(三角点标石),作为该山最高点的测量标志。山顶四周森林茂密,古树成群,形成一道独特而美观的景致。
多雨的夏季或寒冷的冬晨,山下的浓雾会翻滚着弥漫其间,山如雾海中的孤岛;天高云淡之时,站在山顶眺望四野,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登上西双版纳之巅,可以观云动、赏雾海、沐山风、游竹林、眺远山、览佳木、品民风民俗,是一个远足登山、回归自然的绝佳去处。
人口民族 &2008年末,全乡总人口人,比上年末的人增加15户224人,分别增长0.31%、1.03%,其中:男性人口11425人,女性人口10630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1.8%和48.2%;农业人口人,占总户数的95.01%、总人口的97.31%,比上年的人,增加40户243人,分别增长0.87%、1.15%,农村劳动力12092人。汉族人口2371人,占总人口的10.75%;少数民族人口 19684人,占总人口的89.25%,比上年的18746人增加938人,增长5%。少数民族中,哈尼族 7145人,占总人口的 32.4 %;傣族 5739人,占总人口的26.02%;拉祜族 4938人,占总人口的 22.39%;布朗族 1520人,占总人口的6.89%。年内,全乡迁入253人,迁出192 人;出生人口272人,出生率12.33‰,比上年的12.5‰下降0.17个千分点;死亡109人,死亡率4.94‰,比上年的5.4‰下降0.46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7.39‰,比上年的7.15‰上升0.24个千分点。辖区人口密度为45人/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辖曼迈、曼方、曼金、曼吕、蚌冈、蚌龙、三迈、大安、糯有9个村委会,113个村民小组,102个自然村(含茶山、示范站、电视台3个自然村,尚未纳入村委会辖区)。乡内驻有4个乡属站所,11个县属单位。
【网站声明】
1.本网站为纯公益性服务网站,无任何商业目的。
2.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附带版权声明的文章,其版权以附带的版权声明为准。
4.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技术支持:物理河下寨自然村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物理河下寨自然村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物理河下寨自然村隶属于勐宋乡三迈村委会,属于山区。外文名称Zhai village physical River面&&&&积1.87平方公里人&&&&口71人
位于勐宋乡西边,距离三迈村委会15.00 公里,距离乡20.00公里。国土面积1.87平方公里,海拔800.00米,年平均气温20.00 ℃,年降水量1,300.00毫米,适宜种植橡胶等农作物。有耕地120.00亩,其中人均耕地1.69亩;有林地1,966.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7户,有乡村人口71人,其中农业人口71人,劳动力3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5.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林业为主。[1]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0.00亩(其中:田70.00亩,地50.00亩),人均耕地1.69亩,主要种植橡胶等作物;拥有林地1,966.00亩,橡胶面积633.00亩,主要种植橡胶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712.00亩,其他面积7.00亩。有橡胶等资源。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7户通自来水,有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0%)。有17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7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7户(分别占总数的100%和100%)。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沙石路面;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5.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10辆,摩托车10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7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0.00亩,有效灌溉率为55.5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18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其他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6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5.5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30万元,占总收入的2.85%;畜牧业收入2.89万元,占总收入的6.3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2头,肉牛0头,肉羊0头,鸡100只);渔业收入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35.70万元,占总收入的78.39%;第二、三产业收入6.37万元,占总收入的13.98%;工资性收入5.92万元,占总收入的12.99%。农民人均纯收入3060元,农民收入以林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5.54万元。外出务工人员5人(占劳动力的15.15%),其中省内5人。该村的主要产业为橡胶,主要销售往省内。2010年全村主产业销售总收入31.13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8.35%。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橡胶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产业。该村现有农户17户,共乡村人口71人,其中男性39人,女性32人。其中农业人口71人,劳动力33人。该村以哈尼族为主,其中哈尼族族7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71人,参合率100%;享受低保8人,五保户1户。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5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0公里。该村建有公厕0个,建有0个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6户,占农户总数的35.29%。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勐宋古茶园详细分布情况及其特色
宋乡是勐海县的重点产茶区,不仅古茶园多,新茶园也有近3万亩,走进勐宋无论看哪座山、哪条梁都有茶园。上个世纪70年代,勐宋乡便是云南省茶科所良种茶叶和新式茶园重点推广区、示范区。三十多年过去了,勐宋乡7个村委会,143个自然村都有新式高产茶园。
勐宋古茶山区域
勐宋、曼伞、邦飘3个村委会均有古茶树古茶园资源分布。
均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半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在1500至l8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7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光照适宜,适宜茶树的繁育生长。经过普查,共有古茶园共5170亩,年产干毛茶150吨左右。历史上由于古茶山地处澜沧江以南,交通不便,虽有部分茶商马帮来收茶驮茶,但茶叶知名度不高,勐宋茶叶品质优良,清代民国时期就已是普洱茶的原料产地。民国时期经常有茶商马帮到勐宋收购茶叶。&
茶区有不少栽培型野生茶林,为早期布朗族所栽种。野生茶品种中,当地布朗族区分为“苦茶”与“甜茶
”,苦茶苦而不化难入喉,一般茶农所采摘制茶的为甜茶类。大叶种野生茶特色: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后段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为味明显、难化。近年因易武茶价高,坊间有以勐宋茶仿冒易武茶销售。&
勐宋11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古茶园相互交织、连片,总面积5千多亩,古茶树大部分基部围粗50.185厘米之间,主干胸围30—95厘米,树高在2—6米,树冠直径在1.5-6.5米,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勐宋因长期交通不便,因此多样的生物资源得以长期保存。茶叶也是这里老百姓的经济来源。在村委会周围有6个村寨,全部为爱尼族(哈尼)。每家都有大树茶。勐宋还保持着比较完善的民族风俗,具有民族特色。每年还过自己特有节日“嘎汤帕节”。
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南部之勐宋属于大勐龙镇。东与布朗山接壤,南与缅甸交界。勐宋是傣语地名,意为高山间的平坝。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50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东/南面与缅甸接壤,有傣、哈尼、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勐宋古茶山区主要居住着哈尼族。据当地哈尼族“寨老”说,他们的先民是从勐海南糯山迁徙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委会距离大勐龙镇上约三十公里,现在为砂石路面,2010年四月可通水泥路。
村委会位于东经100°35&,北纬21°35&,是哈尼族聚居的边境村寨,其中,大寨、曼家坡坎、曼窝科、曼加干边、曼加角、曼卖窑6个寨子为僾尼人,阿克、丫口两个寨子为阿克人。这些哈尼族(阿卡(Akha)人)要是从勐海南糯山搬迁而来的,最早的已有15代。勐宋村海拔在米之间,森林覆盖率达80%,土壤以红壤为主,表土肥沃,气候温和,降雨适中,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全村8个寨子均有古茶园,各个寨子的古茶园又多穿插、交织在一起,大小共有9个片区,总面积3670亩,年产干毛茶在100吨以上。
第一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山坡
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1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38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56米,主干胸围0.33米,树高3.58米,树幅3.03&2.42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之为甜茶,实属于栽培型的普洱茶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茶园据当地人回忆已有100年历史。
第二片区位于曼家坡坎寨子后青蛙池至阿妈央一带
海拔1605米,有坡地混林茶园600亩,全部属于曼家坡坎。茶树密度每亩47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32米,距地面0.10米形成三分枝,围粗分别为0.60米、0.42米、0.36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这片茶树当地人称为苦茶,又叫野茶,品种归属尚待鉴定,其利用历史已有200年。这些茶树生长势强,分枝多而密,树幅宽大,产量较高。毛茶由福建茶商收购,据说福建有些地方的人偏爱这种苦茶。
第三片区位于勐宋村口公路上方茶叶初制所周围
海拔1600米,有缓坡茶园400亩,分属于曼加角、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41株,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9米,距地面0.10米形成2分枝,围粗分别为0.90米、0.61米,树高5.4米,树幅6.2&5.4米,部分分枝已半枯。这片古茶园属于普洱茶种,培育历史据村民世系及古茶树生长状况分析,应在200年左右。但茶园内高大乔木较少,且邻近公路,茶园生态环境较差。
第四片区位于曼卖窑村附近池潭边
海拔160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250亩,分属于曼卖窑和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3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茶树位于大路边菜地内,其基部围粗0.90米,主干胸围0.80米,最低分枝距地面2.2米,树高4.8米,树幅3.7&2.8米,树势较弱。这片茶园古茶树上有较多的苔藓、兰科等附生植物,茶树树势普遍较弱,有的茶树枝干砍伐较严重,虽有采摘利用,但产量较低。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五片区位于曼窝科后山大茶山
海拔在米之间,有坡地混林茶园1500亩,是勐宋最大的一片连片古茶园,分属于曼窝科、曼加角、曼卖窑、曼加干边、大寨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2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85米,距地面0.20米形成二分枝,围粗分别为0.78米和.50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在这株古茶树附近有两个僾尼族妇女在采茶,其中一个78岁的老人向我们口述了父子联名的僾尼族世系共13代,第一代开始种茶,按平均每代20年计,已有260年。这片古茶园茶树生长势较强,生态环境也较好,单产较高。
第六片区位于勐宋坝子对面的那曲努把
海拔1650米,有坡地混林茶园350亩,主要属于大寨、曼加干边等寨子。茶树密度每亩51株,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1.12米,主干胸围0.76米,最低分枝0.80米,树高5.7米,树幅5.3&4.3米,茶树树势中等,茶园培育历史约为200年。
第七片区位于勐宋水库两旁茂密的森林中
海拔1650米,共有坡地茶园250亩,属于曼卖窑、大寨两个寨子。茶树密度每亩80株,品种属普洱茶种,最大一株基部围粗0.75米,主干胸围0.64米,树高2.85米,树幅2.04&1.75米,茶园培育历史已有100多年。
第八片区为阿克村茶园
海拔1680米,共有古茶园15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第九片区为丫口村茶园
海拔1700米,共有古茶园70亩,培育历史为100多年。
勐宋茶叶加工以手工加工晒青毛茶为主,现建有两个茶叶初制所,除晒青外,也少量加工烘青绿茶。茶叶饮用方式以泡饮为主,部分村寨老人保留有煮饮的传统。
曼伞古茶园
曼伞老寨位于东经100°37&,北纬21°38&,地处勐龙至勐宋公路边,海拔1251米,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后山,土壤以砖红壤为主,总面积700多亩,为老寨、新寨所共有。为坡地混林茶园,土壤砖红壤,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古茶树多为主干砍伐后重新萌发的次生枝,茶树密度为每亩95株,最大一株古茶树基部围粗0.80米,主干胸围0.80米,树高3.1米,树幅2.4&2.2米,古茶树树势衰老,主干已有部分枯朽。这片古茶园属普洱茶种,原为坡地混林茶园,但现在靠近村寨的一部分已改为梯地,且茶园内原有的高大乔木已遭砍伐,古茶树的生长明显衰弱。这片古茶园的历史,据该村布朗族所言是其先民种植,我们走访了一个100多岁的布朗族老人,她说她父母从外地迁来时就已有茶树了。该村缅寺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布朗族因有缅寺而从各地搬迁而来。因此,结合布朗族信奉小乘佛教的历史来分析,曼伞古茶园的历史应在200-300年间。曼伞无茶叶初制所,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产量较低。曼伞布朗族喜爱饮茶,甚至百岁老人亦离不开茶。茶以泡饮为主。
班飘村怕冷古茶园
班飘村委会怕冷老寨(一队)位于东经100°32&,北纬21°53&,海拔1335米,亦为布朗族村寨。古茶园位于老寨一侧山坡及山谷内,茶园土壤为砖红壤,茶园内有一些高大乔木,甚至还有多株巨大的榕树。茶园总面积达800亩,为怕冷一队、二队、三队三个布朗族寨子所共有。茶树密度为每亩85株,其中最大一株位于老寨缅寺下方,与高大的榕树和菠萝蜜树相邻。这株古茶树基部围粗1.15米,距地面0.2米形成3分枝,围粗分别为0.80米、0.64米、0.55米、树高3.7米,树幅4.7&4.4米,分枝较多,但部分枝干已枯老中空。古茶园培育历史据村中一位70多岁的老人讲,是他爷爷那一代人所种植,距今有150年左右。怕冷村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茶叶加工全靠手工揉制晒青毛茶,产量较低。饮茶方式亦以泡饮为主。
最大的几棵古茶树
阿妈央古茶树I: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阿妈央,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32米,树高4.75米,树幅6.1&5.8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6米、0.42米、0.36米,生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8~6.5厘米,叶面平,叶质软,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色泽嫩绿,有细微茸毛。
青蛙池古茶树:位于曼家坡坎后山青蛙池,树型小乔木,树姿开张,基部围粗1.2米,树高3.8米,树幅6~4.9米,最低分枝0.2米,一级分枝3枝,围粗分别为0.8米、0.42米、0.35米。叶椭圆形,长宽14.2~5.4厘米,叶脉8~10对,叶面微隆,叶质硬脆,叶色深绿,叶尖骤尖,叶齿尖锐,芽叶色泽嫩绿,茸毛少。
曼卖窑大茶树I: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下,乔木型,树姿直立,基部围粗1.2米,主干胸围0.7米,树高6米,树幅5.2~4.1米,分枝密,长势强。叶长椭圆形,长宽17.3x6.8厘米,叶脉10~13对,叶面微隆,叶质较硬,叶色绿,叶尖骤尖、叶齿细锐,芽叶嫩绿,茸毛较多。
曼卖窑大茶树Ⅲ:位于勐宋村曼窝科、曼卖窑寨子后千亩大茶山路边坡上方,树型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基部围粗1.85米,树高3.6米,树幅4.2~3.7米,距地面0.2米形成一级分枝2枝,围粗分别为0.78米、0.5米,分枝密,长势强。
勐宋古茶山乔木古树茶生茶特点
条索:茶梗长
汤色:金黄透亮
香气:香气好
滋味:柔甜、苦涩显,苦重于涩,且苦难化
回味/生津:回甘尚好,生津一般
水性:柔而稍薄
喉韵:层次尚好
茶韵:水柔香甜,层次感明显
耐泡度:高
评价:水柔香甜、上颚与舌面有特殊气味、舌面根部苦味明显、难化。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行政村和自然村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