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 胡志鑫律师 - 110法律咨询网
&&热门省份:
我的位置: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
发布日期:&&& 作者:
200911301112 10012
5800144000
7461112746
1371490%555%78%412%40%3112223024
200605242004151600160016001517
160012091557242.751.2200063.6%10
20062200580% 60%100020003000
10130060012-1696%74.1%59%1-35%79%1%135200510
20051120107
1.28076420410751139
20047620046141213
200469122010631314 2200
10513705310103000
8.383.310100200
20061171715117
2004526200431313
1320043206136144
3224720033
100%10012080801208012012345
&&&& 200512172002412
【案例】曾是留守儿童的故事
3020033004
1.515100010
87.4%%6.9%%78.5%%9.3%%122000
2004932150
&&&& 20051212-3005000
7230.120.477.4
18.5%12.8%34.5
&20003.61820001471111811
5100520001002001
19942019982001
2002 50002002
20049201010
88.2%53.5%364.8%8.7%
700170%40720001800126004970350070%2150302522003927319951111743595001120100523232214111115
20041227613
2004412180
没找到您需要的? 您可以
,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问题越详细,回答越精确,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相关法律问题
14个回答10
发布您的法律问题
请在此输入您的问题,祝您的问题早日得到解决!
吉安推荐律师
江西景德镇
江西南昌市
江西南昌市
江西南昌市
相关法律知识当前位置: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
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部分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和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表明应对留守儿童加强
A.社会保护B.司法保护C.学校保护D.家庭保护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期末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主要考查你对&&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
我国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两部法律:目前,已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为主,包括义务教育法、收养法、继承法、婚姻法、母婴保健法、禁止使用童工在内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需要法律的特殊保护: ①未成年人处于人生发展进程中的幼弱时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个人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 ②家庭、学校、社会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现象。 ③由于种种原因,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制定专门法律给予保护和预防。 ④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仅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需要。 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首要原则)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和保护相结合。(教育原则)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方面对未成年人应负的责任。家庭保护: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的职责和抚养的义务,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家庭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家庭保护的作用是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家庭保护的内容:一是家长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二是尊重、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家庭保护中的禁止性要求:①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和残疾未成年人;②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③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和订婚等。学校保护: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学校保护在整个未成年人的保护中举足轻重,是我国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方面。学校保护的基本内容:①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未成年人全面发展;②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③尊重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人学生;④保护未成年人在学校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包括对未成年人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社会保护的基本内容:①保护未成年人身体的安全和健康。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②保护未成年人的思想和心灵健康。司法保护:要求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专门保护措施。司法保护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①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实行特殊制度。②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③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等。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中主要涉及对未成年人隐私权,通信圈,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权利的侵害和维护。1.每个人都有一些涉及个人心理以及社会交往的秘密,未经本人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其公开。2.通信包括电话、电报、电子邮件、电传、书信等多种方式。侵犯通信自由罪,是指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且情节严重的行为。3.著作权包括发表权、匿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获得报酬权。4.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以及其他智慧成果权等。(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公民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创作完成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品,比如文字作品、美术或摄影作品等,就自动享有著作权;只要是搞出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规定的发明创造,并履行了法定的手续,经过国家专利部门审查、授权,就可享有专利权。)在同学的日常交往中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和现象: ①打听别人的秘密。②偷听其他人的私下谈话。③偷看他人日记。④猜测人家不愿公开的事情。⑤私拆他人信件。怎样应对父母侵犯子女隐私的行为:①要以适当的方式指出父母的错误。②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争取相互理解、相互信任。③正确对待父母的关心和教育。青少年通过哪些法律途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要了解维权途径:& 要了解维护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维护权利的最有力武器是法律,最常见的手段是非诉讼手段)二.& 要敢打官司:诉讼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应对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三.& 要善于斗争: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我们在与其斗争时,既要机智又要勇敢。未成年人保护建议: ①要做好家庭保护:家长应引导未成年人开展健康的活动,预防未成年人走上歧途。 ②要做好学校保护工作:学校要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③加强社会保护工作:政府应抓好社会治安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④未成人要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勇于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关于未成年人各项权利的规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比如宪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的规定,是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享有的各项合法权利的根据;宪法第四十六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未成年人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根据。 2、未成年人保护法。日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对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利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日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具体规定了如何通过各种教育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如何对犯罪自我防范,对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内容。 此外,婚姻法、收养法、刑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都有若干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条款。在开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中,必须依照上述宪法和各种法律的规定进行,以便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发现相似题
与“据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76978129155387152847338336021十天内免登录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哪些?现在情况有好转了吗?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哪些?现在情况有好转了吗?
小男生 当时年龄: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哪些?现在情况有好转了吗?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这本书就是很好的,关于留守儿童方面的书了,你可以去买回来看看的
跟父母多沟通,有条件的也可以带在身边
这些留守儿童的性格都不完整的,而且老是不认真学习,所以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多注意的
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一定的影响吧
没有满意答案?看看相关问答
加入宝宝同龄圈,与宝妈宝爸交流孕育话题
没有合适您的话题?加入同龄圈与千万妈妈交流吧!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妈妈关注的知识
宝妈们看的最多的问题
孕育周刊(每一周适合您的孕育知识)
0-1岁是宝宝出生后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婴儿在这个阶段每周都有不同的变化和需求。新手父母只有学习和掌握 该阶段的养育知识,才能更好的陪伴宝宝健康、快乐的成长。
宝宝生日或预产期: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
问答难题榜,是高手就来挑战!
2701位热心
网友帮助了他人
用合作号登录:
采纳率:75%
已回答:21018
已帮助11245位妈妈
摇篮专家 采纳率:78%
张乃文 营养保健师采纳率:83%
张燕春 高级营养师采纳率:83%
朱晓林 采纳率:83%
5分钟测评,了解宝宝的测全面的发展情况
已有400万摇篮妈妈为宝宝做过测评
宝宝生日: <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selected="selected"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option value="年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1日2日3日4日5日6日7日8日9日10日11日12日13日14日15日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29日30日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有哪些?现在
&#12288;京公网安备:82
北京世纪摇篮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所有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证010534号
客服信箱: & 电话:010-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微信
立即扫描二维码关注摇篮网论坛查看: 2354|回复: 0
阅读权限100威望3 级论坛币631925 个学术水平675 点热心指数786 点信用等级419 点经验138351 点帖子4193精华在线时间2084 小时注册时间最后登录
积分 1831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28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签名中使用图片, 设置帖子权限, 隐身, 设置回复可见, 签名中使用代码
道具: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雷鸣之声, 涂鸦板, 金钱卡, 显身卡, 匿名卡, 抢沙发, 提升卡, 沉默卡, 千斤顶, 变色卡, 置顶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雷鸣之声, 彩虹炫, 雷达卡, 涂鸦板, 热点灯
哼哼签到天数: 10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
[摘 要]近年来“留守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数量成倍增长。本文分析“留守儿童”研究出现的背景,“留守儿童”研究中的非学术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对“留守儿童”研究的分析发现,研究数量不断攀升,研究视角呈多元化,以差异性的研究为主;从结论来看,研究中负面结论比较普遍,学者的研究与社会各界的过度关注,夸大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最后分析研究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对今后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研究范式;问题分析
据调查[ 1 ], 年间,全国农村人口流动8500万人, 1988年农村劳动力流动人数为2600万, 2008年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已数以亿计。大批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为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家庭生计维系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他们的子女也因父母长年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这些孩子是否会因无法得到父母照料、过早分担家庭生计负担而存在一定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是否会因潜在的家庭教育断裂而引发其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缺失、学习无助、内心孤独等问题?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
一、留守儿童研究及其悖论
随着“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以及人数的不断增多,引发了公众、学者们的关注和对这一群体的研究。2004年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会议提出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2005年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探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所面临问题,以及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援的有效途径; 2006年全国又召开了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认为深入家庭调查研究是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方法,通过研究了解困难所在,才能真实反映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意愿,把握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服务。
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不少课题组也开始对留守儿童群体进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2002年调查了农村外出劳动力家庭的子女受教育情况;[ 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于2004年对甘肃、河北、江苏等省5个县的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 3 ]四川省眉山市妇联于2004年对本市中小学生的留守状况进行了研究。[ 4 ]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资料对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区分布、受教育状况进行了估计[ 5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也相继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6 ]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项目。[ 7 ]专门针对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留守儿童问题已远远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留守儿童的研究已经不完全是学术问题,涉及到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数千万农村儿童青少年未来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共青团、妇联、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以及社会公众都给予了巨大的关注。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生存处境大量报道,社会舆论、公众对他们予以了深深的同情。学者们在这样的情感化背景中进行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一种社会氛围的影响,研究结论大都是证实了留守儿童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人身安全等方面确实存在严重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问题。
留守子女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这是我国社会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城市化社会转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留守子女问题的关注是必要的,但是,对留守作为一种动态的、过渡性的生存方式,是否一定会给儿童青少年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我国农村社会独特的村落文化、家族制度、社会关系系统是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化解留守带来的孤独、亲子关系缺失的负面影响等问题却缺乏探讨。对留守子女现象的描述多、呼吁社会关注留守子女的宣传报道多,而对留守子女身心发展长期的追踪研究、对留守子女生活的农村社会结构研究、对留守子女关怀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关政策研究却比较少见。近几年,我们连续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选取有5年以上留守经历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造成的影响。他们大部分并不认为留守的经历对他们造成了负面的影响,甚至有同学认为,如果不是媒体不断渲染,他们并不觉得自己的生活与别人有什么不同。随后我们对这些同学的学习能力、生活适应、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也没有发现他们与其他没有留守经历的同学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分析近年来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孤独、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以及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导致的学习方法上的适应困难。中小学阶段的留守经历,并没有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降。
二、留守儿童研究的范式与方法
(一)研究数量急剧增长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一张在“留守儿童”一文中最早提到“留守儿童”,是与当时的“留守女士”、“留守男士”、“留守老人”相应产生的概念,主要指父母在海外读书、劳务输出而由上一代来抚养的孩子。[ 8 ]目前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各有说辞,但相对达成共识的概念是指我国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需要留守在家乡的18岁以下的儿童。[ 9 ]而上官子木(1994)率先呼吁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10]年间,能够查阅到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仅有5篇, 年间也不过7篇,但进入2004年之后,研究数量骤然增加。年可以查到的相关研究达到65篇,年达到500余篇,而年数量高达800余篇。研究报告多刊登在各类学术杂志上,主要集中于各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人口学等杂志。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发表于报刊的关于留守儿童的通讯、报道或报告文学,更是难以计数。研究数量从2004年起大幅度增加,与全社会对其关注程度不断提高是一致的。
然而当全社会对此共同倾注大量关注、对现象不断重复描述时,却忽略了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变化的研究。大批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造成的农村社会人口结构“空心化”并非是一个短暂现象,它甚至会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加剧。作为留守儿童这一被引发的结果很可能演变为长期问题,如果仅限于对表面现象进行调查描述显然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研究者以及社会各界似乎需要更多地将目光转移到留守儿童的权利保障、公共政策完善以及社会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上来。
(二)研究视角多元化
在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视角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主要涉及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从各个学科的立场对留守儿童现象进行分析。人口学视角的研究主要关注目前留守儿童的规模、生活形态、地域分布等情况。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局限于一县或一市的局部情况,对全国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状况不能提供完整资料。虽然学者对其进行了估计,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在甘肃、河北、江苏等省对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调查研究,段成荣和周福林(2005)利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资料也对全国留守儿童的规模、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估计。[3,5]吕绍清(2006)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监护类型做了分类,指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之下。[11]国家和各省均没有发布过有关留守儿童状况的年度监测统计报告。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普遍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化、社会交往与社会支持等方面。王秋香(2006)从个体社会化角度分析了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影响。认为家庭培育一个人最基本的情感,随着个体成长,情感互动日渐变得重要,而且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在家庭中的权威形象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大影响。[12]在社交方面,当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需求无法从父母与老师处获得时,往往将需求的满足转向同辈群体,而同辈群体的价值导向会深远地影响留守儿童对生活目标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甚至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 6 ]关注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研究则着重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是否影响心理健康、是否与问题行为有关等。
自2004年教育部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上提出要重点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以来,教育学视角的研究内容则重点集中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两方面。有学者认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后会弱化家庭教育,容易影响儿童价值观及个性心理的发展,对青春期性教育也造成一定影响。[13]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通过物质方式弥补,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会导致儿童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形成;隔代监护人的溺爱会导致儿童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自我中心等极端性格等等,都成为探讨的核心问题。学校教育方面,学者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以及影响因素十分关注,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考核方式都应配合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关怀能够弥补家庭关怀的缺失,应当不断强化学校关怀系统。[14]
心理学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细致,多以量表测量为主。留守儿童普遍产生孤独、缺乏安全感等情绪,与父母长年离家缺乏情感交流有关。[ 6 ]目前对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家影响到自尊、孤独、焦虑、自卑心理、自我认同感等问题的研究已经十分普遍。从社会适应角度出发的心理学研究相信,在压力存在的情况下,良好的社会支持一方面可以帮助个体解决当前面临的危机事件,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15]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情况、社会支持方式、压力应对情况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人格取向出发的研究多关注人格特质、内外控倾向与压力应对、心理健康的关系,对留守儿童自我意识、主观幸福感等社会性研究也比较多见。
从20世纪90年代起,对留守儿童的研究随时间推移而迅速发展,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几乎覆盖了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方面面。但是当各界的慰问、关怀时而热热闹闹、时而冷冷清清时,需要反思诸如此类的关注是否已超出了对待留守儿童应当具有的客观态度。过分的关注可能造成留守儿童额外的心理压力、不必要的消极心理暗示,从而影响积极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对社会环境形成某种不良期待和过分依赖。一旦关注趋于冷却甚至消失时,很大程度上会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上的失落感,反而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的结果,经历了自然形成的过程,因此解决留守问题的补偿机制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时间,过度的人为渲染、干预反而不利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以量化差异性研究为主
在分析已有的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中发现,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趋向于使用量化方法。结论分析过程中,差异性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包括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和留守儿童之间各因素的差异。例如在孤独感水平上留守儿童整体孤独感并不显著,但比非留守儿童情况严重,并且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社会适应性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也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16]与一般大学生相比,有过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其主观幸福感比普通大学生明显偏低,需改善社会支持,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但研究也同时考虑到留守儿童内部并非是一个不分化的群体。例如在焦虑方面有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特质焦虑上与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显著差异,却存在年级上的差异;[17]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状况好于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仅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心理状况最为不佳,值得关注,[18]其差异常因年龄、年级、监护方式等因素的不同而达到显著性水平。
差异性的量化研究方法常被运用于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通过量化数据在其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形式来反映被考察的心理特质是否存在差异。目前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惯常使用这一量化方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事实。但是,过度使用这一方法,会导致对问题的认识、理解只通过差异性方法来表达的刻板模式,对数据权威性的盲目信任导致大批研究无论在研究思路还是研究内容上都一再重复,对研究方法的使用和知识的更新几无贡献。事实上,许多研究者并未深入到留守儿童生活的现场,只是通过量表的传递,利用统计数据和已有的理论分析推论。因此,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冲突的现象层出不穷。任何深层问题都很难被这种局限性的数据差异所解释,透过单纯的量化分析对真实情况做出推论是不充分的,其结果令人质疑。
(四)负面结论突出
目前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 即无论针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还是身心发展过程,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也有研究认为“留守”造成的影响目前还并无定论,但就绝大多数研究而言,对留守儿童得出的负面结论更为普遍。
如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较为散漫、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能完成家庭作业,部分儿童出现迟到、逃课甚至辍学情况。交往圈子形成后难以接受非留守儿童成员的进入,对同辈群体存在很强的封闭性与排他性。道德品质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父母大多采取“物质(金钱) +放任”的方式补偿子女,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19]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留守儿童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但在其内部有所分化。单亲看护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同辈或无看护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最低。[20]在压力应对上留守青少年表现出更多的自责、退避及幻想,[15]个性经常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父母长期分离导致他们显得更加自卑和暴躁,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性格。
留守儿童因父母离开面临的诸多问题客观存在,对其身心发展、人格形成一定程度上存在消极性风险,但顺利并成功应对的可能性也同时存在。事实上,现实生活的确存在不少适应良好的儿童,其成长过程并未因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打工受到消极影响,各方面发展均健康良好。研究中过度负面结论的得出不但容易形成学术界对留守儿童问题的
片面理解和刻板化印象,忽视健康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和事实,甚至在社会环境、大众心理上也容易形成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的错误观念。其结果造成的舆论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积极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造成人为的伤害。
三、留守儿童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客观的态度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留守儿童是从人口学角度做出的对某一群体的界定,在留守儿童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时,这个概念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不少研究者在走访县乡部门、学校和农村社区时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描述经常带有明显贬义色彩,似乎留守儿童群体已逐渐被标签化了。[ 7 ]也有研究显示,[21]父母在家的学生与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儿童的学习成绩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并没有明显关系。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总分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与否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影响不大。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孤独体验并没有显著提高。这些结论的不一致,都表明留守儿童是否真的受到更多负面影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研究成为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一个新领域。研究发现,有很多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导致行为不端、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不仅适应良好,甚至某些方面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出色。[22]所以心理弹性角度的研究既从高危情境方面对问题进行评估,又能够从发展结果方面进行衡量;既考察了留守儿童是否因为“留守”而存在普遍性的压力,又考察了儿童目前的发展状态是否符合常态,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考察问题的片面性。此外,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可以通过寻找影响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解释留守儿童拥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原因,帮助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积极主动地应对逆境与压力,合理调动应对不利因素的各种资源,使研究结果能够为心理干预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指导。
(二)留守儿童群体特征的多样性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生活不仅受到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方式等内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在地理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上的独特性,也使得留守儿童这个群体内部呈现出地区间的差异。在学习、生活、情感、需求以及理想方面均可能呈现多元性特征。目前,学术界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也涉及到不同性别、年龄段、监护类型和不同外出等情况的多元性探讨,但对于跨地域性的差异涉及并不多。一些研究考察了不同地区留守儿童的特点,但也主要是以一个省的数个县为单位,涉及全国不同省份抽样调查的研究文献还比较少。对留守儿童的整体认识往往由不同地区的特殊结论拼凑而成,这种由片面推论整体、由童年推论终身的研究思路带有相当大的风险性。不同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生活方式、家务负担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留守儿童集中的西部地区来说,他们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等方面是否存在地域性特点,更是人们需要了解的。
(三)留守儿童研究范式多样化
查阅已有文献发现,许多研究者倾向用单纯的测量工具进行研究,将观察、访谈、田野调查等质化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的研究很少。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大都是自编问卷或已有量表,较多采用的有SCL-90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儿童行为问卷。这些工具都只能从某个侧面反映留守儿童的部分现状,而以留守儿童局部的心理指标来推论整体的动态发展过程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研究工具的不统一也容易造成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此外,量化研究本身也只能对事物的可量化部分进行测量,无法了解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看法,无法看到随时间变化发展的全过程,结果只能显示平均情况而不能兼顾特殊。由于缺乏深入访谈和实地田野调查,对留守儿童的研究难免流于现象描述,难以挖掘深层原因。再加上一些研究仅凭理论经验和他人研究为基础做出推断,互相引用,结果造成大量研究结论趋同化,关注的问题、阐述的内容、给予的对策建议相似而脱离实际。而质化研究方法可以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可以在微观层面上对留守儿童各个层面进行细致描述和分析,从留守儿童自身角度了解他们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和感受,在自然情境下研究留守儿童的生活事件,并了解事件发展的动态过程,以避免留守儿童成为一个被量化研究“主观化”了的问题。
(四)“寄宿制学校”不能根本解决留守问题
为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解决学生上学距离远、不安全等问题,农村普遍推行了“寄宿制”教育。在庞大的寄宿学生群体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占据了很大比例。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起来之后,致力于为寄宿生提供相对安全、和谐的课后生活、学习环境,寄宿制模式在多方面显示出积极的效果。如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老师在生活教育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了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互助互爱的集体主义精神;课外组织的各种教学、文体活动激发了学生潜在特长的发挥,逐步解决了学生“缺伴”、“孤独”和厌学的问题,增强了学生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立的意识,实现了不少儿童从“小皇帝”到“小主人”的转变。[23]
然而,寄宿制学校其管理和发展依然存在问题和弊端。叶敬忠、潘璐(2007)对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了研究,[24]发现很多寄宿生在校期间思念家人却无法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寄宿后内心仍感孤独、寂寞。几乎所有寄宿生都具有强烈的想家情绪。由此可见,农村寄宿制并未彻底解决儿童因与父母分离而带来的内心孤独问题。虽然社会大力提倡要加强学校关怀以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但由于任课教师与生活教师分工不同,且缺乏交流,致使寄宿生情感问题依然是教育管理工作的真空地带。父母的情感关怀深远地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儿童在家留守,失去了父母的亲子关怀,寄宿制学校又剥夺了爷爷奶奶和其他监护人的关怀。目前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大力推进的寄宿制学校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的监管和受教育问题,但长期看来,农村寄宿学校依然难以弥补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缺失。
(五)“留守”并非是不可逆的过程和经历
自2004年起,媒体、社会各界、学者开始关注留守子女问题。留守儿童现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的大量外出和城乡二元制度背景下出现的。但留守儿童如果是作为由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群体,并非仅仅是民工潮现象的产物,则应该是历史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现象。无论是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之类的人口国内迁移,还是下南洋、留学、国外工作形成的人口海外迁移,都伴随大量留守儿童的产生。城市中幼儿园全托、中小学寄宿或父母异地工作等等,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儿童留守现象。为何仅仅当下出现的留守儿童需要格外关注?也有学者认为留守儿童的规模是个“伪问题”,[25]因为“留守”对留守儿童来说只是暂时的、动态的生活状态而不是贯穿生活始终的属性,留守状态随时会因父母回家或者被父母接走而结束,留守状态变动的可能性很大。留守儿童就不该是对某一类儿童的固定称呼,而是对留守经验这一生活状态的描述。
对于不少曾经留守而后被父母接走进入城市生活的儿童来说,虽然已脱离留守儿童的身份,但由于城乡文化的巨大差异、生活习惯显著不同,与他们留守期间的生活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新环境的适应与积极的压力应对,对他们而言更具挑战性。城市一定程度上存在对外来人口的偏见或歧视,再加上缺乏完备的维护外来人口权益的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常常使打工者子女在城市中被“边缘化”,由此引发的潜在社会问题更为突出。这一儿童群体虽然处于非留守状态,但他们的身心成长、教育似乎更需要社会关注。
无论是正在经历留守生活的儿童,还是已进入城市结束留守经历的儿童,他们的出现是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大量不发达地区人口涌入发达地区,随即出现了“留守儿童”,对他们教育的责任无奈之下推给了学校,但学校有限的能力和条件迫使政府不得不增加学校的职能和责任。寄宿制学校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又引出了新的问题。一个社会良性、持续的发展,既有赖于公正的价值信念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和全面的福利政策保障,更有赖于政府以全面统筹的政策对其发展进行整体有效的规划,并对社会结构做出合理调整[26]。因而留守儿童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学校和整个教育系统是无法完全承受这一社会责任的。
作者:万明钢 毛 瑞& &&&来源: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7卷第1期& &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载入中......
总评分:&经验 + 20&
论坛币 + 3&
信用等级 + 1&
敬请关注创业投资版,鼓励有价值的原创帖和转帖,奖励丰厚!有兴趣请点击: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论坛好贴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留守儿童的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