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中,关于朱棣的电视剧测字在哪一卷?

编辑推荐 >>
朱棣的智囊—道衍和尚
&|&&|&20期&|&
道衍和尚是明初一个传奇人物,出生在苏州的医生家庭,14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在他身上,儒、道、佛三家融为一体,善于吟诗作文,与明初文坛盟主宋濂、高启交往密切;同时又向灵应宫道士席应真求教,学习道家阴阳术数之学。游历嵩山古刹时,相士袁珙看到他,大为惊讶:什么地方来的怪异和尚,一对三角眼,身形好像病虎,性情必定嗜好杀人!道衍听了不但不恼怒,反而大喜。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挑选道衍作为燕王朱棣的随从,一同前往北平。道衍和尚兼任大庆寿寺的住持,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在燕王府,成为朱棣的智囊,策划与鼓动朱棣发动军事政变。
据野史记载,某一个冬天,朱棣在燕王府设宴款待道衍,酒酣耳热之际,两人玩起了对对子游戏。朱棣出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应声对出下联:&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作主&。表面上都是文字游戏,上联明明是在谈天气,下联却在谈政治,&王不出头谁作主&,一语双关,既是鼓动夺权,又是拍马奉承。道衍还对朱棣说,由我辅佐你,帮你戴上&白帽子&。朱棣当然明白,&王&上面加&白&,不就是&皇&吗?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太祖高皇帝去世,建文帝即位,鉴于分封在各地的藩王们蠢蠢欲动,朝廷决定削藩,先从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下手。道衍秘密劝谏朱棣起兵对抗朝廷。
朱棣有些犹豫,问道:民心向着皇帝,奈何?道衍理直气壮地回答: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他随即把相士袁珙、占卜师金忠引进燕王府,让朱棣相信,起兵是在替天行道。朱棣终于下定决心,选拔将校,搜罗各种异能之士。道衍在燕王府后院练兵,挖掘地下室铸造兵器,为了掩人耳目,特意建筑厚墙,放养大批鹅鸭,扰乱视听。
一切准备停当,朱棣决意起兵的那天,突然狂风暴雨大作,屋檐瓦片纷纷坠地,吓得朱棣大惊失色。道衍调动三寸不烂之舌,巧辩道:这是吉祥之兆,飞龙在天,风雨随之而来,瓦片坠地,是上天命我们把它更换成黄色琉璃瓦。
为了名正言顺,朱棣把他的军队号称为&靖难之师&,军事行动号称&靖难之役&。自从西汉的吴王刘濞发明&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策略以来,历代野心家都奉为至宝,朱棣也不例外。他打出的旗号是:请诛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实际上矛头直指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朱棣率军奔袭大宁,朝廷派来的大将李景隆乘机包围北平。留守北平辅佐燕王世子的道衍,稳固防守,多次击退攻城军队,直到援军赶来,内外夹击,李景隆兵败撤退。朱棣率军南下,道衍留守北平,从未亲临战场,却能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
&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而收场,可以算是一个奇迹。西汉的吴楚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均以失败告终,因为力量对比、人心向背,朝廷方面都占优势,&靖难之役&何尝不是如此!朱棣能够取胜,道衍和尚的作用不可低估。《明史&姚广孝传》说:朱棣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中三年,战守机宜完全取决于道衍,道衍从未亲临战阵,但是朱棣起兵夺取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以为第一。
朱棣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授予道衍太子少师,恢复他的原姓姚,赐名广孝。朱棣以皇帝身份与他对话,只称&少师&,从不直呼其名。皇帝要他蓄发还俗,他执意不肯;皇帝赏赐宅第及两名宫女,他都婉言谢绝。位高权重之时,仍长期居住寺庙,上朝换上官帽官服,退朝以后,仍是一身袈裟。活到八十多岁的姚广孝,充满了传奇之谜。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相关文章:
发表您的评论
网络爆料人周筱赟发帖称,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2011年度财务报表里“至少有48亿巨款下落不明,神秘消失”...
据记者调查,勾兑酒(包括众多所谓“名牌”)在勾兑过程中要用到一种神奇的“食品添加剂”,这种勾兑用的“必需品”...
眼下发生在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之间的争端,犹如一部悬念迭起的剧情大片,引得各界关注,随着戏码的不断上演,双方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拨开历史真相: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道客巴巴文档,拨开历史真相: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值得下载、打印、浏览、分享或收藏!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0:45: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拨开历史真相:诸葛亮是否造出木牛流马.DOCX
官方公共微信阅读(61030)回复(23) 《烧饼歌》中的历史(刘伯温不可思议的预言)
&&&《烧饼歌》中的历史(刘伯温不可思议的预言)
&&&&《烧饼歌》是刘伯温与朱元璋关于明朝国运对答的一部诗歌体预言,它不仅揭示了明朝的历史发展脉络,甚至对明清之后的若干年的历史都有预言。这些预言准确无误,但又有很大的模糊性,事情没有发生,任你绞尽脑汁,未必能得其要领。而事情发生之后,历史与预言的若合符契让你惊叹。因此吸引了无数的人为它痴迷,试图通过它了解未来的历史。
&&&&《烧饼歌》与《推背图》《乾坤万年歌》《马前课》《梅花诗》《藏头诗》《黄蘗禅师诗》并称为&中国七大预言书&,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一本奇书。
&&&&现将烧饼歌全文刊载如下:
&&&&刘伯温的「烧饼歌」是一首甚为准确的预言。这首预言可以在中国传统的历书『通胜』中找得到。它的名为何叫做「烧饼歌」呢?在其中也有提及,话说于公元1368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内殿里吃烧饼,只咬了一口,便听到内监会报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心想测试刘基一下,于是便以碗盖著只咬了一口的烧饼,再召刘基入殿晋见。
&&&&刘基入殿后,太祖便问曰:「先生心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基这里,相信大家可刘伯温之言而估计得到答案,之后刘伯温继续说道:「依臣所见碗中为一烧饼是也。」
&&&&明太祖也不得不为之赞叹。烧饼歌当然未完,明太祖眼见他拥有奇门之术,于是便继续向刘基请教明朝以后的国运。
&&&&刘伯温说:「我朝大明一统世界,南北已平,国事也步入正轨。虽然皇太子是直系血亲所传承下去的,但皇上仍应该慎防以后子孙手足相残,兄弟内斗。还有也要防国土内封侯王爷各据一方,且北方势力将强大,南方之王室,将会被北方侯爷消灭。」
&&&&太祖曰:「朕今都城得以坚固守密,何防之有?」
&&&&刘伯温曰:「臣见都城虽属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只恐燕飞入京(指太祖第四子燕王篡位)。」
&&&&刘伯温随即作歌三首: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燕王国号永乐)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英宗北狩得还)
&&&&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
&&&&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
&&&&太祖曰:「此时天下若何?」
&&&&刘伯温曰:「天下大乱矣。」
&&&&太祖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刘伯温答曰:
&&&&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英宗复辟)
&&&&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
&&&&老练金精龙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
&&&&谁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指魏忠贤)(明成祖篡夺江山时,宦官之功劳不小,后来建立了东厂,八千女鬼就是指东厂的宦官)
&&&&太祖曰:「莫非父子互争国乎?」
&&&&刘伯温曰:「非也!树上挂曲尺(指明朝朱姓),遇顺则止(遇顺治皇帝而明灭),至此天下未已。」
&&&&太祖曰:「何为未已?」
&&&&刘伯温曰:
&&&&万子万孙层叠层,(万历子孙)
&&&&祖宗山上贝衣行,崇祯)
&&&&八侯不复朝金阙,(
&&&&十八孩儿难上难。(明朝从太祖朱元璋至崇祯皇帝共经历十八位传人,包括其年号及特征,都在刘伯温之预言中。)
&&&&刘伯温随即卜卦曰:
&&&&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乱)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吴三桂)(木下一了就是「李」字,目上一刀指「自」,一戊丁指「成」字,就是说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为闯王,与张献忠等兴兵作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因李自成抢夺其爱妾陈圆圆,三桂大怒之下大开城门引清兵入关,终导政明朝灭亡。)
&&&&戊子己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
&&&&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太祖曰:「偶遭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刘伯温曰:
&&&&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崇祯崩于梅山)
&&&&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
&&&&月缺两耳吉在中,奸人机发走西东,
&&&&黄河涉过闹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太祖问曰:「莫非梅花山有人作乱?朕从今命人看守,又如何?」
&&&&刘伯温曰:「非也。」
&&&&刘伯温曰: 迁南迁北定太平,佐王佐帝定牛星, 运至六百又得半,梦花有子得心惊。
&&&&太祖问曰:「大明有六年之国祚,朕心足矣,尚望有半乎,国师何不留下『锦囊一封』藏在库内,世世相传勿遗也,急时有难则开视之可乎。」
&&&&刘伯温亦有些意,于是又歌曰:
&&&&九尺红罗三尺刀,劝君任意自游遨,这里主要说吴三桂将城门打开给北方满人入关,是明亡之因)
&&&&阉人尊贵不修武,惟有胡人二八秋。
&&&&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
&&&&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历史再次出现,吴三桂再一次作乱,最后给胡人平定了)
&&&&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
&&&&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
&&&&反覆从来折桂枝。(
&&&&刘伯温曰:
&&&&水浸月宫主上立,(清字)
&&&&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八旗军之编制)
&&&&太祖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刘伯温说:「臣罪该万死,实不敢隐瞒真象,明朝共业辗转演变至此,早就灭亡许多年了。」
&&&&当朱元璋一听大明江山早已灭亡久矣时,极为震惊,并且问刘伯温说:「此人(指灭明朝的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理天下又如何?」
&&&&刘伯温曰: 还有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 二八牛郎二八月,二八嫦娥配民夫。
&&&&太祖曰:「自古胡人无年之国运,乃此竟有二百余年之运耶?」
&&&&刘伯温曰:
&&&&雨水草头真主出,清朝百姓头发一半光头一半扎辫子)
&&&&路上行人一半僧,(
&&&&赤头童子皆流血,,(预言顺治皇帝)
&&&&倒置三元总才说,
&&&&须是川页合成出
&&&&十八年间水火夺,预言康熙年号)
&&&&庸人不用水火臣,(
&&&&此中自己用汉人,(康熙开始学汉语及用汉人)
&&&&卦分气数少三数,
&&&&亲上加亲亲配亲。
&&&&太祖曰:「胡人至此用人,水夺火灭,亲上加亲,莫非驸马作乱乎?」
&&&&刘伯温曰:「非也。」
&&&&刘伯温曰:
&&&&螺头倒吹也无声,即雍正在位十三年)
&&&&点画佳人丝自分,
&&&&一止当年嗣失真。(
&&&&泥鸡啼叫空无口,指「乾隆」)
&&&&树产灵枝枝缺魂。
&&&&朝臣乞来月无光,
&&&&叩首各人口渺茫,
&&&&一见生中相称贺,(
&&&&逍遥周甲乐饥荒。(指清乾隆时国富民强,且在位六十年,再享三年后驾崩)
&&&&太祖曰:「到此胡人败亡否?」
&&&&刘伯温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气运犹未尽也。
&&&&刘伯温曰:
&&&&廿岁力士双开口,嘉庆年)
&&&&人又一心度短长。(
&&&&时佐寺僧八千众,
&&&&火龙渡河热难当,
&&&&叩首之时头小兀,(道光皇帝)
&&&&嫦娥虽有月无光。(在位三十年)
&&&&太极殿前卦对卦。(咸丰的&丰&字)
&&&&添香禳斗闹朝堂,同治)
&&&&金羊水猴饥荒岁,
&&&&犬吠猪鸣泪两行,
&&&&洞边去水台用水,
&&&&方能复正旧朝纲。(
&&&&火烧鼠牛犹自可,(焚毁圆明园)
&&&&虎入泥窝无处藏,(虎入泥窝,即清朝末年洋人及略强瓜分中国,英法联军等)
&&&&草头加上十口女,(慈禧)
&&&&又抱孩儿作主张,(慈禧已控制了光绪)
&&&&二四八旗难蔽日,指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光绪逃往热河,思念故京)
&&&&思念辽阳旧家乡。(
&&&&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各国的代号)
&&&&分南分北分东西。(各国在华建立势力范围)
&&&&偶逢异人在楚归,,(外国在华残害百姓)
&&&&马行万里寻安歇,
&&&&残害中女,四木鸡,六三人
&&&&不识山水倒相逢。,(指光绪之瀛台泣血)
&&&&黄龙早丧赤城中
&&&&猪羊鸡太九家空,,(指国父孙中山)
&&&&饥荒灾害皆并至,
&&&&一似风登民物同。
&&&&得见金龙民心开
&&&&刀兵水火一齐来,,(指辛亥革命后中国军阀割据,兵灾连连)
&&&&文钱斗米无人籴,
&&&&父死无人兄弟抬
&&&&金龙绊马半乱申。(指孙中山于中国尚未统一就在北京病亡)
&&&&二十八星问土人,袁世凯违反协议,先破坏临时约法,后称帝)
&&&&蓬头女子遇蓬头,
&&&&揖让新君让旧君。(
&&&&太祖问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刘伯温曰: 手执钢刀九十九,杀尽胡人方罢休, 炮响火烟迷去路,迁南迁北六三秋。(中华民国成立后,先有袁世凯称帝,再有张勋复辟,南北分裂,中国经过了多年的内战,到民国十八年才统一,正是六三一十八之数)
&&&&可怜难渡雁门关,摘尽李花尽灭胡。
&&&&黄牛山上有一洞,可藏一万八千众,
&&&&先到之人得安稳,后到之人半路送,
&&&&难恕有罪无不罪,天下算来民尽瘁。
&&&&火风鼎,两火初兴定太平,
&&&&火山旅,银河织女让牛星,
&&&&火德星君来下界,金殿楼台尽丙丁,
&&&&一个胡子大将军,按剑驰马察情形,
&&&&2000年后之预言
&&&&后命运所下之注解:
&&&&胡人至此亡久矣,四大八方有文星,
&&&&品物咸亨一样形,琴瑟和谐成古道,
&&&&早晚皇帝又中兴,五百年间出圣君,
&&&&圣君尚问真人出,周流天下贤良辅,
&&&&气运南方出将臣,圣人能化乱渊源,
&&&&八面夷人进贡临,宫女勤耕望夜月,
&&&&乾坤有象重黄金,北方胡虏害生灵,
&&&&更令南军诛灭形,匠马单骑安外国,
&&&&众将揖让留三星,三元复转气运开,
&&&&大修文武圣主裁,上下三元无倒置,
&&&&衣冠文物一齐来,七元无错又三元,
&&&&大开文风考对联,猴子满盒鸡逃架,
&&&&犬吠猪鸣太平年,文武全才一戊丁,
&&&&流离散乱皆逃民,爱民如子亲兄弟,
&&&&创立新君修旧京,千言万语知虚实,
&&&&留与苍生作证盟。
&&&&这里一看便知,圣人将出。
&&&&《烧饼歌》的预言解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征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么对付他们呢?于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于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着眼于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于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着,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于灭亡了。
&&&&总之,朱元璋乘势而起,削平群雄.最后推翻元王朝,都是得力于刘基当初的谋划。刘基为朱元璋所预言的帝王之业终了实现了。
&&&&根据刘基的分析,这个陈友谅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是最危险的头号强敌,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决定首先集中兵力来对付陈友谅。
&&&&然而,要消灭陈友谅政权,并非轻而易举。这里先说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的第一次大战。
&&&&陈友谅拥有十分强大的军事实力。自从在武昌自立为帝后.他经常率兵侵扰朱元璋的地盘,占领了太平路,杀死了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及守将在云,然后又约东南的张士诚同攻南京。张士诚不答应,陈友谅便亲自集中战舰,指挥精锐之师,沿江而下,从江州直指南京。一时舳舻满江,旌旗蔽日.气焰十分嚣张。
&&&&朱元璋的部将闻报陈友谅来犯,一下子惶惶不安。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奔钟山,唯有刘基怒目相对,闭口不言。朱元璋发现了,便单独召见刘基,在密室中向刘基问计。刘基此时十分激动,气愤地说:&凡是主张投降和逃跑的人,都可以杀掉!&朱元璋问:&先生有什么破敌之计?&刘基说:&陈友谅太骄横了,骄兵必败。等陈友谅孤军深入,我们可用伏兵袭击取胜,易如反掌。自古以来,后发制人者得胜。我们以逸待劳,不愁陈友谅不败。要打下陈友谅的气焰,制服敌人,这是您成就帝王之业的第一步啊!&
&&&&朱元璋消除了顾虑,于是按照刘基的建议,命令胡大海袭击信州,牵制陈友谅的后路;又命人前去诈降,诱使陈友谅孤军深入;同时又命众将多处埋伏,处处伏击敌兵。陈友谅果然中计,大败而逃,丢下了无数战舰。这一仗,朱元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刘基战前的预言果然又应验了。
&&&&《烧饼歌》的来源,据民间盛传,当时朱元璋一边吃烧饼,一边让刘基预卜朱家天下的气数如何,君臣一问一答,便形成了《烧饼歌》的内容,《烧饼歌》中的预言,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一直说到满清王朝被推翻以后,其中的预言,往往藏头露尾,很象谜语一般,颇为费解。
&&预言明朝的气数
&&&&《烧饼歌》这样记载──
&&&&帝问曰: &天下之事若何?朱家天下长享否?&
&&&&基答曰: &我皇万子万孙,何须问哉!&
&&&&朱元璋是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最为关心的,当然是朱家王朝的问题。因此,他叫刘基预卜朱家王朝可以延续到什么时候。大家知道,明朝的江山是传到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为止的,此后便是满清王朝的天下。祟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思宗自缢而死,明王朝宣告灭亡。而这个明思宗便是明神宗(朱羽钧)万历皇帝的孙子。很明显,刘基回答朱元璋的问话,是一句双关语,表面上是一句恭维话,说明朝江山将会传至千秋万代,实际上是明确预言:明朝的江山将会传到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皇帝为止。这里可以看到刘基的智慧,既不冒犯天子,又准确无误地回答了天子的问题,预言了未来。
&&&&改朝换代,自有天意。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
&&&&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预言燕王朱棣篡位
&&&&《烧饼歌》有这样的记载──
&&&&帝曰:&虽然,自古兴亡原有定,况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惟有德者能享之,言之何妨,试略言之。&
&&&&基曰:&泄漏天机,臣罪非轻,陛下恕臣万死,才敢冒奏。&
&&&&帝即赐以免死金牌,基谢恩毕,奏曰:&我朝大明一统江山,移南偏北阙, 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
&&&&帝曰:&朕今都城筑得坚固,守甚密,何防之有?&
&&&&基曰:&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 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正式称帝,改元为洪武元年。天下太平后,人们都议论迁都北京。可是,迁都事关重大,劳费巨大,营建不易;而且,金陵(南京)历来是兴王之地,开国功臣也大多来自江淮;更重要的是南京地处江南,有财富之饶。因此,迁都北平之事被搁置了下来,从明太祖到明惠帝之时都没有变成现实。不过,朱元璋也注意到,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对于防御蒙古军队的入侵,经营东北广大地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于是,朱元璋便有一个折中的方案:明朝都城定在南京,北方军事重镇便分封儿子们为王去防守。因此,刘基所说的&移南偏北阙&便是预言大明国都将会迁移到北方,这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本来应是由太子标来继承皇位,可是太子是个短命鬼,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死去了,因此皇位只好由太子标的儿子允[左火右文]来继承。允[左火右文]于1399年即位为惠帝,年号建文。太孙允[左火右文]继位,是刘基死后二十多年发生的事情。当时刘基预料,太子标没有当成皇帝,太孙继位后仍有许多麻烦。因此,刘基所说的&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防乃孙&,意思是:太子标虽然是嫡出,是正嗣,可是文星(建文)却要继承皇位,而且需要注意的是你的孙子。所以,这句话自然是应验了。
&&&&可是,当时刘基没有具体指明是哪个孙子来继承帝位,只是说&文星高拱&,而且用了&防乃孙&的字眼,朱元璋没有听懂这句话,认为是攻城守战的问题,因此说了&都城筑得紧固&,&何防之有&的话。
&&&&那么,刘基所言&防守甚密似无虞,除非燕子飞入京&又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朱元璋先后分封了二十五个王,分别在全国各地镇守。诸王都拥有一定的武装力量,特别是镇守北京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个儿子),其拥有的军事力量最强,朱元璋的本意,是通过分封制度来确保明朝天下的长治久安。可是太孙允[ ]继位为惠帝后,麻烦事就来了。由于诸王大权在握,擅权跋扈,对中央王朝造成威胁。于是惠帝根据大臣的建议实行&消藩&政策,诸王中有的被废黜,有的被处死。这就恼怒了燕王朱棣,朱棣以&靖难&为名,兴兵杀到南京,发动政变,自己当上了皇帝,史称明成祖,改元永乐。因此,&除非燕子飞入京&,&一院江山永乐平&,便由这个历史事实来应验了。它预示着城内皇族内讧,骨肉相残,最后整个江山在永乐年由燕子所平定。
&&&&刘基的答话中还有&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这是暗示什么呢?原来,协助燕王朱棣发动政变的,有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他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于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于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于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这么一来,刘基说的&秃顶人来文墨苑&就完全应在他身上了。至于&英雄一半尽还乡&一句,大约是指燕王朱棣篡位后,原属于建文皇帝的文臣武将大半返回故乡。
&&&&预言北方蒙古贵族叛乱
&&&&《烧饼歌》里有这样的记载──
&&&&基曰:&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日月照边疆。&
&&&&&北方胡虏残生灵,御驾亲征得太平&,这两句是指出&土木之变&的历史背景。
&&&&&北方胡虏&指的是蒙古族贵族军队。明成祖永乐年间,居住在北方的蒙占族两个部落 -- 鞑靼和瓦刺先后兴起,逐渐强盛,并屡次兴兵南犯,残害汉民族的生灵。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年 -- 1424年),明成祖先后五次率兵亲征,打败鞑靼和瓦刺,巩固了明朝的边防,这就是所谓&御驾亲征得太平&。其后,鞑靼势力逐渐衰弱,结果被瓦刺尊长脱欢吞并。大漠南北,全是瓦刺的势力范围。到了脱欢之子也先的时代,瓦刺的势力更加强盛。也先东征西讨又征服了兀梁哈三卫,还西攻哈密,东逼朝鲜反明,企图恢复大元王朝的天下,成为明朝北方严重的边患。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个皇帝,他就处在蒙古瓦刺政权严重骚扰明朝边境这个历史时期。这时,明朝政府的军政大权全部都操纵在宦官王振手中。王振不但不布置边防,反而接受瓦刺的贿赂,暗中通敌。正统十四年(公元1440年)七月,也先分兵四路攻入中原,他自己则亲自统兵进攻大同。王振既无难备,又不懂军事,也不与大臣商量,却擅自调动五十万大军,挟持英宗亲征。王振的专横,皇帝的昏庸,官僚的无能,其战斗力可想而知。明军在暴风雨中行进,饥寒交迫。到了大同,未及交锋,明军由于害伯也先兵力强大,不敢再进,于是又赶忙掉头逃跑。八月,当明军战战兢兢地行军到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时,也先追兵赶到,一下就把明军团团围住。明军乱成一团,死的死。伤的伤,许多大将阵亡,王振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因此, &失算功臣不敢谏,生灵遮掩主惊魂&所预言,就是明英宗的&土木之变&。
&&&&&国压瑞云七载长&,&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又预言到英宗以后一段曲折的历史事件。
&&&&明英宗战败被俘的消息传到京城,举朝上下莫不震怖。文武大臣中或主战或主守,甚至有主张迁都,意见很不统一。这时,以兵部侍郎于谦为首的主战派取得了爱国军民的支持,大家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监国(第二年又立为景泰皇帝),诛杀王振余党,调集各地明军勤王,同时加强防守,严阵以待。于谦由此升为兵部尚书,负责北京保卫战。这一年的十月,也先挟英宗率大军直抵北京城下。英宗驻得胜门外的土城上,约人出城议和,遭到于谦的拒绝。于是,瓦刺军便疯狂攻打城门,于谦率众奋勇迎战。一连打了三天三夜,也先不但没讨到便宜,反而屡战屡败,不得已退兵回去,不久又把英宗放回来了。
&&&&由于于谦领导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英宗终于被释放了。但英宗回归不久,又开始了宫廷内部的争夺,他总想找机会把弟弟景泰皇帝拉下台来。可是,由于自已是被弟弟景泰皇帝救回来的,不敢马上发难。也是该景泰皇帝不能长享天子之福,有一天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不久病重。英宗哪能白白失去这个大好机会?于是他在过去逃跑派的拥簇之下,来到东华门称帝,说是景泰皇帝因病不能管理朝政,由英宗复位处理国事。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为&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屈指算来,景泰皇帝仅仅在位七年,这就是预言中所说的&国压瑞云七载长&。 &胡人不敢害贤良,相送金龙复故旧&两句,说的就是也先释放英宗,英宗又回复帝位之事。 至于刘基说的&云开日月照边疆&一句,尚未有人能理解它到底是预言什么。
&&&&预言明中后期宦官乱政
&&&&这里说的明朝中后期.是指明英宗至明熹宗之间一百多年的社会历史。
&&&&《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
&&&&帝曰:「此时天下若何?」
&&&&基曰:「天下大乱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谁乱者?」
&&&&基曰:「天下饥寒有怪异,栋梁龙德乘婴儿,禁宫阔大任横走,长大金龙太平时,老拣金精尤壮旺,相传昆玉继龙堂,阉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
&&&&朱元璋见刘基快语如麻,尽管一些不太懂的话,禁不住想要问个具体的。而刘基所说&天下乱矣&可谓把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都说透了。
&&&&我们说过,英宗复位后,明朝政权又一次落入宦官之手。继英宗之后为帝的是宪宗(公元1465年──1487年)。这宪宗,专用小人,宦官汪直更是擅权横利,以致当时的人&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接下来是孝宗(公元1488年一1505年)。号称弘治,可是仍然与阉人狼狈为奸。孝宗的儿子武宗即位后,宦官刘瑾专权,朝廷大政的办理不由内阁,而出刘瑾。他还可以把大臣的奏章带回家去处理,其气焰之大,可想而知。当时北京城内外都传说.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立皇帝;一个朱皇帝,一个刘皇帝。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以致变乱蜂起,尤其是黄河南北闹得最厉害。孝宗的侄子世宗嗣位后,又是刚愎自用,任性专横。他在位共四十五年,其中后二十余年没有亲临视朝,只是在宫中炼丹,求长生不老之药,而让权奸严嵩掌握大权,取敛货贿,极尽贪污之能事;所有忠贤之士,几乎全部遭到杀害.明朝的国基早己危如累卵了.
&&&&明神宗即位时,明朝的气数早己亮了红灯.好在神宗即位时刚刚十岁由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宰相).这张居正可以说是个改革家。他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统治.锐意革新.整顿吏治;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任用威继光等为将,巩固边防;另外还委派著名水利学家播季驯督修黄河淮河.发展了农业生产。总之,张居正主政前后十年.确实使明王朝有了一番振作。可是神宗亲理朝政后,政治就更加黑暗了。他深居宫中,荒淫享乐,几十年中不上朝。几乎所有大臣都找不到他,有奏章只好放在家中发霉,哪个地方出事,只好由它自生自灭。当时朝廷几乎是奸臣当道,听任几个太监在那里作威作福。总之,刘基预言的:&任用阉人保社稷&,便把英宗至神宗一百多年间的社会问题给说透了。本来,朱元璋在明朝初年规定,宦官不准识字,如干预政事则处斩。而朱棣起兵时,由于曾得到建文帝左右宦官的帮助,于是对宦官渐次信用,并设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提领;明宣宗时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门教宦官识字。从此以后,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干预政事的规定便被废弃了,而且宦官的权势越来越重,以致明朝天下大乱,刘基预言可谓不假。明神宗宦官的头子叫魏忠贤。刘基预言中说的&八千女鬼乱朝纲&.指的就是这个大坏蛋。所谓&八千女鬼&,就应了一个&魏&字。当时那个神宗皇帝天天在深宫和妃子美人玩得天昏地暗;哪里还顾得上国家大事,哪里还晓得百姓的痛苦和愤恨&因此,那些太监便在朝中胡作非为,借朝廷之名兼并土地,加重赋税,巧取豪夺,接受贿赂,残害忠良,鱼肉百姓。吃得脑满肠肥了,他们便担心皇帝一旦临朝查出底细来不好。又买通宫里总管魏忠贤,求他在皇帝面前欺哄一下。这魏忠贤乃是阉人之祸的魁首,和太监们本是一丘之貉,哪有不依的?于是,魏忠贤对神宗说: &国家大事自有百官料理。天子玉食万方,极应享受人间的极乐。前人说得好。 &人生几何&陛下若不趁年富力强的时候及时行乐,那百年以后,和草木同朽,岂不可惜!&这句话可打进了神宗的心坎,激发了神宗的风流天性,于是越发日夜寻起快活来。
&&&&也许,刘基预言中的&长大金龙太平时&。是指张居正为相首辅的时期,而&老练金龙精旺壮&则是指神宗整天沉溺在脂粉堆中的时候了。
&&&&明末的皇帝一个比一个昏庸荒淫,朝政大权旁落,因而导致了宦官与权臣争权夺利的矛盾冲突,各派势力都在朝中结党,相互倾轧。这就是明朝的&党争&。其中东林党和阉党的斗争最为长久,最为激烈。
&&&&总之,明朝的中后期确实是&天下大乱&.其原因就是皇帝昏庸.太监控权。特别是魏忠贤,他在神东、光宗.熹宗这三代胡作非为.扰乱政纲,把明王朝引到了灭亡的边缘。应了&八千女鬼乱朝纲&的预言。
&&&&预言明朝灭亡
&&&&祟祯,是明代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的年号。这位崇祯皇帝企图挽救明朝灭亡,杀魏忠贤,罢黜阉党。但这一切努力都挽救不了明王朝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让我们结合《烧饼歌》里的预言来看这一段历史吧。
&&&&《烧饼歌》里有这样的记载--
&&&&帝曰:「八千女鬼乱朕天下者何?」
&&&&基曰:「忠良杀害崩如山,无事水边成异潭,救得蛟龙真骨肉,可怜父子难顺当。」
&&&&帝曰:「莫非父子争国乎?」
&&&&基曰:「非也,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至此天下未已。」
&&&&帝曰:「何谓未已?」
&&&&基曰:「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公侯不复朝金阙,十八孩儿难上难。卦曰:「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杰总无春,戊子已丑乱如麻,到处人民不在家,偶遇饥荒草寇发,平安镇守好桂花。」
&&&&帝曰:「偶遇饥荒,平常小丑,天下已乎?」
&&&&基曰:「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喜见子孙耻见日,衰颓气运早升天,月缺两二吉在中,奸人机发去西东,黄河涉过开金阙,奔走梅花上九重。」
&&&&帝曰:「莫非梅花山作乱乎?从今命人看守何如?」
&&&&基曰:「非也,迁南迁北定太平,辅佐帝王有牛星,运至六百半,梦奇有字得心惊。」
&&&&这一段,刘基详细描述了明朝灭亡的情况。让我们先看看这一段历史。
&&&&公元1628年,朱由检继位,是为思宗,年号崇祯。当年陕西一年无雨,农民纷纷起义。祟祯十七午(公元1644年),张献忠入四川,在成都正式建国,国号大西,改元大顺,称大西王;也是祟祯十七年,李自成以西安为西京建立政权,国号大顺,改元永昌。这年二月,李自成又统兵从西安出发,目标是攻占北京,对明朝進行最后的冲击。三月,起义军攻陷北京,明朝的统治至此崩溃了。
&&&&李自成的故事就说到这里为止。有人会问,刘基的预言是否与李自成有关?现在,我们就将两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吧!刘基话中有一句:&木下一头了,目上一刀一戊丁&。在&木&字之下有一个&了&字,再加上&一&,不就合成一个&李&字吗? 在&目&字上头加上一&刀&(即一撇),不就成了一个&自&字? 再把&戊&与&丁&合起来,又变为一个&成&字。因此,刘基此句暗含&李自成&三字,预示着李自成是明王朝的掘墓人。
&&&&下面再看看李自成攻占北京后祟祯皇帝的命运。当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的消息传来,崇祯皇帝气得脸都发紫了,满朝文武大臣都想不出一个办法来。后来李自成统兵前来攻打北京,所向披靡,连连攻下太原、大同,长驱直入,又破居庸关,北京已成了瓮中之鳖。三月十七日早朝的时候,祟祯皇帝问外边贼势如何,殿下文武百官听了,急得只有掉眼泪的本领。这么一来,刘基说的&西方贼拥乱到前,无个忠良敢谏言&,在此又被说中了。
&&&&还是三月十七日那天早朝的时候。午门外传报说,李自成已攻打進来,城外三大营全都溃败投降。大臣们听了,这时也顾不上皇帝老爷啦,一个个夹着尾巴溜出殿外,崇祯皇帝无可奈何只得回到内宫,和皇后相抱痛哭不已。到十八日这一天,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义门(广安门)投降,农民军立即進占外城。祟祯皇帝赶忙叫人把内城紧闭起来,自己走到万寿山上,望着连天烽火,不禁掉下几滴痛苦的眼泪,连声叹息:&大事去矣!&回到宫中,祟祯皇帝赶忙吩咐两个儿子逃命,没过多久,人报皇后上吊而死,祟祯听了,呆了老半天,只说出了一个&好&字。忽然,他看见年仅十五岁的公主伏在地上痛哭,这时,只见崇祯解下佩刀,用袍袖遮住脸,狠着心一刀砍过来,公主立即倒在血泊中。祟祯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说:&谁叫你生在我们帝王家?&当他回过头来时,又见袁贵妃在那里哭泣,崇祯哈哈大笑,说:&你为什么还不死呢?&说完,拿起刀来又在贵妃身上砍了几刀。这时的祟祯皇帝可真有点疯了。三月十九日大早,起义军打破了内城,杀声阵阵。祟祯便一个人悄悄来到万岁山(景山),在树上吊死了。
&&&&崇祯的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那么,刘基的话里有哪些与祟祯皇帝有联系呢? 且看:李自成攻陷北京之日,便是祟祯自缢明朝灭亡之时,而李自成所建立的政权不就叫做&大顺&吗? 那么,刘基所说的&遇顺则止&一句便有了着落。而&万子万孙层叠层,祖宗山上贝衣行&两句,也暗指着祟祯的命运。祟祯就是神宗万历皇帝的子孙,所谓&万子万孙&指的应当是他,而&祖宗山上贝衣行&说的还是他。&宗&上边加个&山&,就成了&祟&字;&上&、&贝&、&衣&三字合起来,又得了一个&祯&字。而&行&就是指祟祯的死,因为古时皇帝死了叫做&大行&。把这两句合起来看,是说万历皇帝的孙子死于祖宗山上。这样一来,这两句又是一个成功的预言了!
&&&&刘基的话中还有&将相不放朝金阙,十八儿孙兑上行&两句。现在看来,这两句并不难理解。上句纯粹是暗示明朝败亡后,朝廷里的将相走的走,降的降,不再为王朝卖命了。而&十八儿孙兑上行&则预示明朝传主十八代而后结束。&兑&在卦卜中是&毁损&的意思。现在,可将明朝十八代列表如下:
&&&&1.明太祖()
&&&&(懿文太子标)
&&&&2.惠帝()
&&&&3.成祖()
&&&&4.仁宗(1425)
&&&&5.宣宗()
&&&&6.英宗(,)
&&&&7.景帝()
&&&&8.宪宗()
&&&&9.孝宗()
&&&&10.武宗()
&&&&11.世宗()
&&&&12.穆宗()
&&&&13.神宗()
&&&&14.光宗(1620)
&&&&15.熹宗()
&&&&16.思宗()
&&&&表中一共十八个,其中有两个是应当做皇帝而实际上没做成皇帝(表中不列出年分者)。由此,这个预言又给说对了.
&&&&总之,这段预言己把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历史命运作了一个粗略的勾勒。
&&&&预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逼得祟祯皇帝上吊自杀,按理说明朝的江山应该转移到李自成的手里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李自成的起义军在北京尚未站稳脚跟,清军便潮水般的从山海关杀进来了。历史又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变化当然有诸多原因,而明将吴三桂勾引满清入关便是重要的一个。还是结合《烧饼歌》来说这段历史吧!
&&&&基曰:&桂花开放好英雄,拆缺长城尽孝忠,周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云盖中秋迷去路,胡人依旧胡人毒。反覆从来折桂枝,水浸月宫主上立,禾米一木并将去,二十三人八方居。&
&&&&这段预言,大体上是预言辽东总兵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的事情。吴三桂奉命驻扎山海关。北京被攻克后,吴三桂一看,前有清军,后有李自成。思前想后,就打开关门,反做了清军的前锋。等吴三桂把李自成赶出了北京,回来满人已坐上了皇座。朱家天下从李自成的手中又一下子转到了胡人满清的手里。
&&&&这么一来,刘基关于&桂花结得好英雄,拆缺长城尽效忠&的预言便有了应验。上句显然指吴三桂勾结清兵,下句指吴三挂打开山海关,带领清兵去攻打李自成,为清王朝效忠。&国家天下有重复,摘尽李花枉劳功&也不难理解。上句暗示明朝江山转辗易手,由崇祯把它断送到李自成手里,又由于吴三桂而又让清朝从李自成手中夺过去了。下句暗示吴三桂虽然勾引清兵摧毁了李自成的农民政权,不料竟然枉费一番苦心,大明江山又被满清坐收渔人之利接了去。&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也不难理解。&黄牛&暗指&吴&字,此二句意谓吴三桂引来了鸭绿江一带的满清贵族,任由满清享用中原丰富的资产财物。真可以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再说满清贵族入关夺取了明朝天下以后,便四处派兵前去镇压各地的反清势力。吴三桂自然也被他们当作走狗来利用。这吴三桂东征西讨,最后杀了朱由榔,消灭了南明最后一个反清势力,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封为平西王,派驻云南。进驻云南之后,吴三桂便招兵买马,搜刮钱财,从而扩充自己的武装力量,使云南成了独立王国。康熙皇帝认为吴三桂如此跋扈,势必严重威胁大清政权,而且全国的反清势力己被荡平了,于是下令&撤藩&,除去吴三桂。吴三桂接到&撤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扯旗反清,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恢复明朝作幌子,前后跟清兵大战了六年,最后节节败退,忧愤成疾,病死在衡州,他的余党也随之土崩瓦解,不久被清军全部消灭。这不正是应了刘基&胡人依旧胡人毒,反复后来抓桂枝&吗?
&&&&预言:清朝一统天下
&&&&&水浸月宫主上移&,此句暗示一个&清&字。左边三点水,右上角为&主&,右下角为&月&,合起来就成了一个清字。
&&&&帝曰:&二十三人乱朕天下,八方安居否?&
&&&&基曰:&臣该万死,不敢隐瞒,至此大明天下亡之久矣。&
&&&&帝大惊,即问此人生长何方?若何衣冠?称何国号?治天下何如?
&&&&基曰:&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路上行人一半僧,赤头童子皆流血,倒置三元且听说。&
&&&&话说刘基提到&二十三人居八方&的预言后,朱元璋以为有人骚乱明朝天下,便马上追问起来。谁知刘基据实直言,说大明江山已经灭亡多时。朱元璋不禁大吃一惊,于是又追问取代明朝天下的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风俗习惯,怎样治理国家,等等,而刘基的答话,正预言了这些问题。
&&&&多尔衮率清兵入关取代明朝的地位后,立刻下令全国剃发,要汉族也跟满人一样留那发式。所谓&剃发&,就是将头发的前半部剃掉,只留下后半部的头发,然后编成辫子。这道&剃发令&可真严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王朝便根据汉族人剃发与否,&以别顺逆&。当时剃发令全国都震动了。因为剃发对于汉族人来说,是一个被征服的标志。于是,各地汉人不忍上国衣冠服饰,沦于夷狄,纷纷反对剃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清运动。清王朝为此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政策。清豫王多铎领兵攻陷扬州,便&传令尽杀百姓&,史称&屠城&。自此之后,一系列的屠城事件接踵而来,计有苏州之屠、嘉定之屠、嘉兴之屠、宁都之屠、海宁之屠、广州之屠,等等。杀戳情形,伤心惨目,霎时间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这种历史事件,正好应了刘基的预言。
&&&&&雨水节,草木脱。王出头,春三月&几句,便暗示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满&字的左边是三点水,右上角可视为&草字头&(艹),右下角的&两&又与&雨&字相近。预言有以二十四节气里的&雨水节&来扰乱人们的视听,其实暗示着一个&满&字。&春三月&正是清明时节,在此更指明了&清&字。而&王出头&,─方面是&王&上加一点,预示真&主&出现,一方面是指&清&字右上角的&主&字。综合起来看,这几句暗示满清王朝入主中国,似乎不成问题。而清王朝强令汉人剃掉半个头,使人活象半个和尚,不正使&路上行人一半憎&有了着落吗?至于&赤头童子皆流血&意思更为明显,看来指那些不服剃发令的人惨遭杀害无疑。最后的&倒置三元且听说&则复杂一些。&三元&即是&三才&── 天、地、人。&倒置三元&,等于说清王朝强令人们剃头,一方面违背了天、地、人的常理,一方面指广大汉民族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抗清斗争。
&&&&预言满清末期
&&&&《烧饼歌》中有这样的记载─
&&&&帝曰:&胡人至此败亡否?&
&&&&基曰:&未也,虽然治久生乱,值此困苦,民怀异心,然气数未尽也。廿岁力士开双口,人又一心度短长,时俺寺僧八千众,火龙渡河热难当。叩首之时头小兀,嫦娥虽有月无光。太极殿前卦对卦,添香禳斗闹朝堂。金羊水猴饥荒岁,犬吠猪鸣汨两行。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网。火烧鼠牛犹自可,虎入泥窝无处藏。草头家上十口女,又抱孩儿作主张。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
&&&&刘基把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预言陈述过后,朱元璋觉得胡人占据中原已经够久了,于是忙问&胡人至此败亡否&,刘基则认为,虽然大清帝国从乾隆让位之后已呈现衰微之象,但&国运未尽&。(确实如此,从乾隆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竟还有一百十六年的时间)于是,刘基又根据卦象连连说到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等清末各朝的预言。其中,&甘岁力土双开口&,正好点出一个&嘉&字,&人又一心度短长&,正是在&度&中加上&一&和&心&,与&庆&(慶)字相近,这就预言了嘉庆一代的社会;&叩首之时头小兀&,大体暗示了&道光&二字。因为&头小兀&是头上行&小&下面行&兀&,成了&光&字,&叩首之时&却只有&首&,与&道&字尚差一个偏旁。就算应验百分之七十好。然后看&嫦娥虽有月无光&一句,便可知道光一代清廷是如何颓败和黑暗了。
&&&&刘基预言中的&太极殿前卦对卦&暗示着&咸丰&二字。因为咸与丰都是卦名,在卜卦当中,有个上兑下艮的卦叫做&泽山咸",另外还有个上震下离的卦叫做&雷火丰&,所以说咸丰正应了这句话。更巧的是,以卦象来解释的话,这&咸丰&两卦正又说明了咸丰皇帝沉溺于女色,置江山于不顾,乃至发生英法八国联军来瓜分国土的厄运。
&&&&自从洪秀全打进南京,建立太平天国之后,半个天下已经不再是满清皇帝的了。咸丰皇帝见大势已去,干脆每天躲在宫里喝醇洒,竭力寻求快乐。太平天国把个大清天下打得乱七八糟,洋人不断在边防海疆蚕食骚扰,他根本都没放在心中。
&&&&不久,英法联军向北京进犯,总算惊动了咸丰皇帝。咸丰皇帝只好避走热河,夹着尾巴躲进避暑山庄。而偌大的一个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几把火,烧得只剩下灰烬。国事到此已经不可收拾。咸丰皇帝也一病不起,次年死于热河。总算他死不瞑目,留下遗诏写明国家大政由肃顺等八位大臣裁决,谁知当时在热河的孝贞皇后、懿贵妃以及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诉都对肃顺等人不满,于是由懿贵妃策划一切事宜,发起了十月政变,杀死了肃顺等人,拥立其六岁的皇子载淳即位,成了同治皇帝。同治皇帝即位后,尊懿贵妃为西宫太后,又称慈禧太后;而孝贞皇后也因此变成东宫太后,又称慈安太后。因为同治皇帝年纪幼小,只好由两宫太后一起垂帘听政。──说到这里,我们大概知道&添香禳斗闹朝堂&的含义了,当年&添香&而招来的秀女兰儿,此时正以太后的身份大&乱&着清王朝。
&&&&按照历史的发展,咸丰下来乃是同治。那么,刘基预言中有哪些话是说到同治呢? 有!那便是&金羊水猴又饥荒,犬吠猪啼泪两行&。
&&&&&金羊水猴又饥荒&,正暗示着同治之年。因为,辛属金,未属羊,所以金羊就是辛未年,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壬属水,申属猴,所以水猴就是壬申年,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如果说,同治十年、十一年都闹饥荒,这是天灾,那么,我们再看看是否还有人祸吧!&犬吠猪啼泪两行&---从字面上来看,很明显是暗示发生了悲惨的事件,这个事件是必须天下一起恸哭的,连猪狗都哭了,除非皇帝驾崩还有什么事能如此呢? 确实如此。同治十三年是甲戊年,也就是狗年;光绪元年是乙亥年,也就是猪年,而同治皇帝驾崩的时间,正好是狗年之末猪年之前的十二月份。所以,刘基的这句预言又完全应验了。
&&&&同治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立醇亲王的儿子为帝,也就是光绪皇帝。那年光绪皇帝不过是五岁小孩,是由慈禧太后抱在怀里上朝廷的。因此刘基&女抱幼儿作主张&当然是指慈禧太后抱着光绪皇帝处理朝政这件事情的。
&&&&预言火烧圆明园及慈嬉垂帘听政
&&&&基曰:&洞边去水台用水,方能复正旧朝纲。火烧鼠辈尤自可,虚入泥巢无处藏,草头家,十只女,又抱孩儿作主张。&此处字迷是指同治继位和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慈嬉太后在同治死后又立年幼的光绪为帝垂帘听政。如洞边去水,是指洞字去掉边上的三点水为同字,而台字再用上水字边为治字,火烧和虚入二句指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圆虚入京城而后退出,慈嬉又立光绪垂帘听政。
&&&&基曰:&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东拜斗,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狮,分南分北分东西,偶逢异人在楚归,马行万里寻安歇,残害中女四木鸡,六一人不识,山水倒相逢、黄牛早丧赤日中,猪羊鸡犬九家空,饥荒灾害皆并至,亦似丰登民物同,得见金龙民心开,刀兵水火一齐来,文钱斗米无人籴,父死无人兄弟抬,金龙绊马半乱甲,二十八星问士人,蓬头幼女蓬头嫁,揖让新君让旧君。& 
&&&&&二四八旗难蔽日,辽阳思念旧家乡&是指八国列强难以灭清,而二字和日字加上家乡之家字的宝盖头,为宣字。辽阳思念旧家乡,指宣统在沈阳作满洲国皇帝,满清又回到东北的老家,颇有讽刺意味。
您的帖子被我是你太爷于 14:19:24编辑过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回复置顶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朱棣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